鮑羅丁四重奏:柴科夫斯基第一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弦樂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組成,是古典主義時期最重要的室內樂形式,也是室內樂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經典的組合,雖然在這種組合中找不到交響樂般龐大的氣勢,看不到歌劇中宏大的場面,但這種體裁的音樂以精緻抒情為本,能營造出人與人之間親切交談式的音樂氛圍。它最初僅限於家庭、沙龍範圍,是貴族雅士自娛自樂的音樂形式,隨後在歷史的流變中,它從貴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發展成一種表達人類情感最深刻、最細緻的重要器樂體裁。

鮑羅丁四重奏:柴科夫斯基第一弦樂四重奏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Peter Ilyitch 1840-1893)的晚年是他創作的頂峰時期。1888-1889年他訪問了德國、捷克、法國和英國。1891年他到美國作演出旅行。1893年6月,英國劍橋授予他名譽博士。在這期間,他除了創作《葉甫根尼·奧涅金》、《第四交響曲》外,還創作了《第五交響曲》、 《曼弗里德交響曲》,歌劇《黑桃皇后》、《約蘭塔》,舞劇《睡美人》、《胡桃夾子》;還有《暴風雨》、《義大利隨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以及各種器樂重奏、鋼琴獨奏、聲樂浪漫曲等,幾平涉獵所有體裁。1893年夏天寫出的《第六(悲愴)交響曲》,是他的絕筆之作,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亂病,於10月25日不幸與世長辭.柴科夫斯基共作有三首弦樂四重奏曲,都作於1870年代,也就是作曲家三十歲至四十歲間,《第一弦樂四重奏》作於1871年,時年31歲,羽翼剛剛豐滿,採用烏克蘭民歌所寫的《如歌的行板》,後來成為老柴最著名的旋律,1877年初托爾斯泰來到莫斯科。音樂學院舉行了一次晚會招待托爾斯泰,其中有一個節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托爾斯泰聽到第二樂章時,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說:「我已接觸到苦難人民的靈魂的深處。」柴科夫斯基曾在日記里說:「在我的一生中,我的作者自尊心也許還從不曾得到如此的滿足和感動,因為托爾斯泰坐在我身旁,他聽我的第一四重奏行板時落下了淚。」這部四重奏很快就在西歐上演,特別是它的第二樂章行板更被改編成各種器樂獨奏曲,曾風靡一時,幾乎成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詞。曲目《Tchaikovsky 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Major, Op. 11》1. Moderato e semplice2. Andante cantabile 如歌的行板3. Scherzo: Allegro non tanto e con fuoco4. Finale: Allegro giusta簡介第一樂章呈示部的主部,是和弦型的進行,柔和的切分節奏和持續低音貫穿整個主題,它比較含蓄、安適而又親切。副部總的說並不與主部構成強烈對比,它的第一樂句也是用和弦型織體;也有綿延的主音持續音;但它的旋律線起伏較大,更富於歌唱性,也較熱情。第二樂章就是著名的《如歌的行板》。它的主題是一首烏克蘭民歌《瓦尼亞坐在沙發上》。1869年,柴科夫斯基在卡明卡他妹妹家中度夏,每天他都聽見一個泥瓦匠唱這支歌,便把它記錄了下來。歌詞如下;「瓦尼亞將身坐上沙發,酒瓶酒杯手中拿,他還沒有斟滿半杯酒,就差人去請卡金卡(女人名)」。他從這支旋律中感受到豐富的內涵,用它作為「如歌的行板」的第一主題。演奏這一樂章時,四件弦樂器都加了弱音器,音色暗淡,情調凄婉。音樂形象是內在的,是心靈創痛的抒發。樂曲採用復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題就是《瓦尼亞坐在沙發上》,它雖然是抑鬱的,但還比較恬淡、平靜。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題由前一主題引伸而來,它的後一半,音調中已合有祈求,含有疑問,樂章的中間部分由大提琴撥奏的固定動機作背景,音調凄切,宛若滴滴淚珠。第二提琴和中提琴每小節都插進一個切分音,好似聲聲長嘆,又好似心臟的搏動。主題是訴說性的,在高潮處已成為哀告式的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不完全再現,在它後面加了一個尾聲。這裡已不像原先那樣恬淡、平靜了,而表露出一些激動的、憤懣的感情。但結束是平和的,有如把憧憬寄於夢幻中。第三樂章是諧謔曲,也採用復三部曲式。這一章的一個突出特徵在節奏方面,由於重音的不斷變位,形成一種二拍子同三拍子快速交替的效果,加上力度的鮮明對比,賦予這章音樂以生氣,以活力,以妙趣橫生的幽默感。此外,它的節奏還帶有舞蹈的性質。末樂章是奏鳴曲式,它的篇幅最長大,音樂形象也多樣而富於對比。主部像是一首歡樂的青春讚歌,它在後來提高了聲區,加強了力度,豐富了織體,從而更具有昂揚的氣概。副部是一支寬廣的富有俄羅斯風格的音樂主題,由中音提琴奏出,淳樸而富有感情。全曲的結尾是熱火朝天的,整個樂曲以強有力的和弦告終。演奏:鮑羅丁四重奏四重奏團(Borodin String Quartet)鮑羅丁四重奏一九四五年由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生組成,最初名為莫斯科愛樂四重奏,於五五年改為今名。四重奏成立時,大提琴手貝林斯基已是創團成員。阿班緬哥夫於七五年加入,阿赫朗尼安和奈登則於九六年加入。每位樂手本身都極具名氣。阿赫朗尼安是數個國際比賽的獎項得主,曾在安奈斯喬、蒙特里爾和柴可夫斯基幾個大賽勝出。鮑羅丁四重奏在過去數十年來,已出唱片無數,樂曲包括柴可夫斯基的弦樂四重奏樂曲和《佛羅倫薩的回憶》、舒伯特的弦樂五重奏、海頓的《最後七言》、俄羅斯的音樂小品,全部都贏得高度讚譽,《柴可夫斯基:弦樂四重奏全集,佛羅倫薩的回憶》於一九九四年贏得「留聲機大獎」。(本曲是1993年錄音)

資源:網路 製作:kklaodai
推薦閱讀:

鮑羅丁:第2弦樂四重奏
丁芷諾:那些不容錯過的弦樂重奏最美篇章

TAG:弦樂 | 弦樂四重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