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孔說」「孟說」,這位民國潮男引領了「胡說」

每晚21點21分

不見不散

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胡適是上個世紀中國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學者之一。他的影響,雖然也有消極的負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積極的、進步的。這是因為他畢生著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義。

正是這樣的思想幫助許多青年樹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獨立思考、尊重事實的思維方式,成為具有民主和科學素養的人。可以說,對於「五四」後中國民主力量的成長,胡適功不可沒。

胡適師從美國「實驗主義」大師約翰·杜威,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實驗主義的精神,很有建設性。

胡適強調做學問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他本人主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句話注重的後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學,研究國學,研究治國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謹慎。

實事求是,不是避開事實問題而去談理想主義,不是拋棄現實問題而去重建社會。需要有一種實踐的精神在事實中發現問題,並改善現實,這或許就是胡適的實驗主義。

胡適主張自由主義,不僅僅在於人要爭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論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適或許更看重容忍對於社會自由的重要性。

真正自由的社會是有包容性的社會,這個社會可以讓不同政見不同觀點的人生活在一起,這個社會可以讓不同黨派的人來擔任重要的職務,這個社會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政治理想,這個社會也允許你是無神論者,當然也允許你有宗教信仰。這個社會處處是自由的人,正因為他們彼此之間的相互容忍。

胡適認為,法律應該對任何人都有約束的。需要依法而治,就需要法律的普遍性。

「民族主義有三個方面:最淺的排外,其次是擁護本國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艱難的是努力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因為最後一步是最艱難的,所以一切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兩步。

濟南慘案以後,九一八以後,極端叫喧的排外主義稍稍減低了,然而,擁護舊文化的喊聲又四面八方的熱鬧起來了。這裡面容易包藏守舊開倒車的趨勢,所以也是不幸的。」

胡適在一個最現代化國家的黃金時代中摸爬滾打,浸淫在規範化的民主政治體系中。很快他就擺脫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登上了更開闊的舞台,從世界文明的角度觀察思考中國。某種程度上,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主義者。」

所以胡適並非狹隘的民族主義,他思索的是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中國應該擁抱世界。

胡適不提倡東方的聖人那種無為。人生在於奮鬥,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對前途有起碼的樂觀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躊躇滿志,把每種進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這正是胡適對於人生的樂觀。

「我們要收將來的善果,必須努力種現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

種,必有滿倉滿屋的收成,這是我們今日應該有的信心。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都由於過去的不努力。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佛典里有一句話:"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丟了。

我們也應該說:"功不唐捐!"沒有一點努力是會白白的丟了的。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葉開花結果了!」

名人評價

季羨林(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語言學家):胡適是一個書生,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書獃子。舉一小事稱,胡適一次會議前聲明要提前退席,會上忽而有人談到《水經注》,胡適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擻,眉飛色舞,口若懸河起來,乃至忘了提早退席這件事。

魯迅(文學家,思想家):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

梁實秋(文學家):胡先生,和其他的偉大人物一樣,平易近人。「溫而厲」是最好的形容。我從未見過他大發雷霆或盛氣凌人。他對待年輕、屬下、僕人,永遠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就是在遭到挫折侮辱的時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胡說由來

胡適經常到大學裡去講演。有一次,在某大學,講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孫中山先生的話。引用時,他就在黑板上寫:「孔說」,「孟說」,「孫說」。最後,他發表自己的意見時,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來他寫的是:「胡說」。

從前慢,在喬治亞州小鎮之秋,論物戀史,

我紛紛的情慾,就像曠野一棵樹,

上帝說,肉體是一部聖經,

大衛說,愛情是棵樹。

— 丹青大叔 —

讀書學習交友10萬文青
推薦閱讀:

「三十六宮都是春」正解——我說正古八經的胡說八道
胡說:八道(五)
木糖醇不會升血糖,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吃了嗎?「新胡說血壓第54集」
汽車不用不鏽鋼材料是因為怕壽命太長?又有人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TAG:潮男 | 胡說 | 國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