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有益身心的六種愛好

人生最有益身心的六種愛好 《參考消息》報曾經公布過《人生最有益身心的六種愛好》,這六種有益的愛好都離不開受教育、離不開我們自己主動親近文化。   這「最有益身心的六種愛好」,排在第一位的是「手寫信件」,因為手寫信件令人回味無窮,現在在座各位都有手機,裡面存了很多的捨不得刪掉的短消息,但是大 家很少有人會有時間將這些短消息再集中閱讀一遍,但是你要是有一封手寫信件,在搬家或者什麼時候,還會將它找出來花幾分鐘的時間再閱讀一遍,因為手寫信件 永遠讓人有回味的過程,手寫方式本身含有無限的文字表現力,所以手寫信件應該成為六種有益身心愛好中的第一位。   第二位就是「閱讀圖書」,閱讀的益處可以讓一個年輕人插上理想的翅膀,可以讓中年人和老年人具有永遠美好的想像。因為閱讀好的讀物或經典,就是在跟無數歷 史上有智慧的人在對話,在促膝談心,也是在跟無數的傑出人物在對話,在過去出版條件那麼差、文化傳播條件也有限的情況下,是什麼人在寫書?肯定是中外最有 知識、最有智慧的文化精英在寫書,著書立說、傳諸後世。一部新書出版以後如何上排行榜、如何走俏、如何成為暢銷書、媒體報道如雷,那都是暫時的,而當這部書的喧囂被沉澱了以後,如果還有被繼續閱讀的價值才是一本好書,這就是一部部書走向經典的必由之路。   第三種有益身心的愛好是與我們開頭提到的話題相聯繫——「瀏覽地圖」,通過瀏覽地圖與閱讀圖書相結合,你就可以遊覽世界五洲的奇景。   第四種是「欣賞影劇」,它打開的人們的心靈之窗。   欣賞影劇有什麼好處?我認為要鼓勵小孩看電影、看戲、看電視,首先鼓勵他們看根據中外古今的文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電影、戲劇作品。我今天推薦《汪洋中的 一條船》,這是鄭豐喜的自傳體小說,原來在台灣有同名的電影,由秦漢主演,電視連續劇大家可能都看過。《汪洋中的一條船》意義在於它在台灣40年來最有影 響力的小說評選中排行第一名,獲得過台北市好書中的第一名。   這是一部優秀的自傳體小說。作者一生下來就是一個畸形兒,他在1975年去世,當時只有31歲,但是生命結束之後他為世界留下了一個以「鄭豐喜」命名的圖書館,還有一部40年來感動台灣、影響台灣的第一位的好書。   我們在看這部書,看他的經歷的時候,在受感動的同時會有什麼樣的感悟呢?他屬於天生的殘障人,求學歷程異常艱辛,他上學都是爬著去的,但是堅持自己上完小 學,後來因為品學兼優成為了台灣的大學生,學的是法律學,他志在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更多的殘障人士維護他們的權益,這是多麼博大、博愛的胸懷,最後他的 人生成功了,給予了我們這樣一部書,因此這部書應該推薦給中小學生,尤其是不愛閱讀的學生看。人家在天生身體殘障的情況下通過閱讀成功地實現了人生價值。 作為一個四肢健全的正常人,難道不應該通過閱讀讓我們的頭腦豐富起來,讓我們的精神豐沛起來,讓我們的心靈和諧起來嗎?因此欣賞根據中外名著改編的影視 劇,應該成為閱讀中培養良好閱讀愛好的方法。   除了這樣的閱讀之外,我還提倡不僅僅要看戲劇、電影、電視劇,還要在看的同時同步看原著,像《三國演義》在中央台首播的時候,我就又看了一遍原著,每天晚 上放兩集,在這之前我會將原著看上幾回,看看編劇和導演如何改編《三國演義》的原著,導演如何「擺布」小說中間的任務和情節的,這樣一看就有一種現代媒體 與傳統經典閱讀的互動和滲透,在閱讀和觀看中就會發生一種相當於化合反應的效果,讓你的收穫不僅僅多了一倍,也感覺到非凡享受。   看《水滸傳》也是如此。《水滸傳》中有幾個情節是非常熟悉的,比如第二十三回「景陽岡武松打虎」一段,那武松遇虎、打虎的時候,用的一系列動詞非常精彩, 因為那是醉漢武松在打虎,他不是「三碗不過崗」而是連喝了十八碗,他見到老虎真的來了是用自己的酒力以求生的膽氣在跟老虎以性命相搏,連那些專門捕殺老虎 的獵戶都是披著老虎皮,畏畏縮縮地躲在樹林子裡頭,見到真老虎撒腿就逃跑…… 但電視劇里用很多剪輯鏡頭拼接在一起,讓我們根本感覺不到小說中的精彩文字給我們提供的緊張氣氛。通過比較你就知道電視劇至少對於《水滸傳》的這一情節的 改變是不成功的,而小說原著的文字魅力無限。   此外還有潘金蓮第一次見到武松兄弟的時候是什麼感覺?潘金蓮想,你的哥哥都長得這個矬樣,你那弟弟大概陽剛不到哪裡去,所以起初對武二郎一點都沒有興趣。 沒想到當他大郎帶著二郎進門的時候,她在樓上一看氣宇軒昂,跟他哥哥根本不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小說緊緊抓住了潘金蓮的這一心理轉變,抓住了潘金蓮心靈的 窗戶——眼神,抓住了由眼神指揮的整個臉部表情,這時候就有一系列臉部表情的細節特寫。當她看到武二郎進家門。原來是個又長又大的「人物」的時候,臉上是 「堆下笑來」,不是「三分笑」,更不是「皮笑肉不笑」,然後就是一番熱情過火的表達好感的言語,一直到喝酒時光的「笑容可掬」……這時候,你會感覺到小說 描寫人物的語言魅力真是無限的。   那麼,對這小說的改編有沒有到位?編劇編的、導演導的、演員演的有沒有到位?比較著讀就全都知道了。如我最喜歡看的第七回「魯智深倒拔垂楊柳」,他與開封 大相國寺菜園子旁的潑皮鄰居們玩智商,彼此既鬥智又斗勇,小說在這裡寫得很好看……可我們看到電視劇這一集的時候,輕巧地把這好題材放過去了,演魯智深的 和演眾潑皮的都沒有到位,讓人感到真是遺憾。   閱讀學上有一種值得提倡的「一本書主義」法,我推薦給大家。其要領是,通過下功夫精讀好一本書,讓初讀者獲得「讀好書」的體會,嘗試到「好讀書」的樂趣, 培養起「讀書好」的經驗,從而不再將讀書視為畏途。而通過名著改編的影視劇的觀看和閱讀,正可以提高我們的文藝鑒賞能力,提高對經典原著的認識能力和領悟 能力。推而廣之,藉助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劇,你可以進一步深入推廣閱讀很多很多好書,讀出作家想要在書中表達的種種人生智慧來。   第五種是「享受旅行,飽覽世界風情」;第六種是「聆聽音樂,感受時尚美麗」,這裡不再展開說了。   總之,上述六種精神文化享受,都離不開閱讀這個人生的工具。只有閱讀才能讓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觀無字書,識有字理」,讓人生的見解和見識隨年齡與學識與時代俱進步。    小說的「深閱讀」旨在借鑒人生智慧    在當前中國,「讀書風氣要不要拯救」顯然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因為,即使是在以讀書為主要知識源泉的古典時代,如何讀書,讀什麼書,讀書與閱世如何互動作用……也是一個眾議不決的話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全民閱讀率呈現持續性走低的危殆趨勢,引起有識之士的廣泛關注。知名教育家朱永新持續倡議並呼籲設立「國家閱讀節」,作為全國政協提 案得到了趙麗宏等著名作家的支持,說明在發展中的中國,如何「拯救讀書風氣,倡導讀書精神」,已經到了動員全社會加以關注的危殆地步。   環顧我國現狀,受急功近利的機制牽引,在有限的國民讀書行動中,「人文閱讀」人口已遠低於「功利閱讀」人口,「博雜閱讀」人口遠低於「專指閱讀」人口, 「經典閱讀」人口遠低於「時新閱讀」人口,「深閱讀」人口遠低於「淺閱讀」人口……它們組合而成的社會惰性,成為一種時代的非理性,嚴重牽累了人口素質水 平的提升,制約著社會可持續發展力的提升。   日本作家小泉八雲曾說:「懂得如何閱讀的人並不多。若要培養出文學趣味與辨識力,這之前,需要大量的文學經驗,缺乏這點,學會如何閱讀幾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當開卷有益的理念和博覽群書的習慣日漸遠離國人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公眾有意無意地拋棄了求知益智、育美健神的文學閱讀,還何談培養「文學趣味」的養 成和「辨識力」的建立?而一個缺失了文學美育和知識理性的時代,對於社會對於世界以及生活其中的人們,都是危險的。   當今社會,時代早已恢復了「知識至上」的科學價值觀,書籍早已不再罕見稀有,然而有多少人還在真正地讀書求知,以求修身養性呢?   除了「功利閱讀」、「專指閱讀」(如「應試性閱讀」)、「時新閱讀」和「淺閱讀」之外,人們大概多已淡忘了讀書與人生的輔成關係,把一個其實需要源頭活水 般的知識時時滋潤的心靈,迷失在被商業社會包裝成為時尚的形形色色的現代化生活方式中了。那麼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淺閱讀」、「深閱讀」和「娛樂化閱 讀」該如何把握呢?   我們在讀小說的時候要牢牢抓住一部名著的核心理念,如《圍城》則告訴你一個男子漢要有真才實學,《長恨歌》告訴你紅顏美貌不是人生的立身之本……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通過閱讀,讓知識、學識成為自己一生的名片。   而所謂「淺閱讀」和「娛樂化閱讀」,只能重蹈《圍城》中「方鴻漸」的人生覆轍:「隨便聽幾門功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最後這個在求學 時代無所用其心,且把好日子先瀟洒過了的「醉生者」,很快就被時代邊緣化,讓自己的人生泡沫化!「無用之人」終成「社會多餘人」,而被作者判處「夢死之 刑」:「他的睡……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   「方鴻漸」的悲劇,乃是上述「閱讀影響命運」的最好旁證。遺憾的是,在半個多世紀以後的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形形色色的「方鴻漸」仍然所在多有。惜哉,哀哉!   《圍城》的主人公方鴻漸,要說他的命是非常之好,投胎於江蘇無錫,一個清代舉人的鄉紳之家,他的父親不惜重資,讓他考上了清華大學,雖然當時最俏的土木工 程系(是那個時代的「工程師搖籃」)他讀不了,但也上了社會學系,後來轉入哲學系,最後又轉到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當時的中文系是朱自清先生在做系主 任,名師如林,俞平伯、聞一多、浦江清等都在任教,方鴻漸在本科四年讀了三個系,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沒有扎紮實實地潛心研讀過哪怕是一門學識(專業知 識)……   臨畢業時,又從上海點金銀行飛來一個「大餡餅」,正中他的嘴裡,他有了到歐洲留學的機會啦!可是他並沒有接受在清華大學求學時的教訓,「到了歐洲,既不鈔 敦煌卷子,也不訪《永樂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國文獻,更不學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換了三個大學,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幾門功課,興趣頗廣, 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留學最後的結果是自然成不了「正果」,只好到臨回國前的春夏之交,用400多英鎊買了一個克萊登大學的假文憑了事——這就種下 了他回國後愛情、職業大失敗等一切人生苦果的前因。   「書到用時方恨少」——結果參加趙辛楣的「鴻門宴」交際應酬時,要不「不勝傾倒」,要不「聞所未聞」,要不「不敢開口」,最後在蹩腳的「哲學家」褚慎明和 不高明的「詩人」董斜川面前,連老趙廉價奉送的「又是哲學家又是詩人,一身兼兩長」的「桂冠」都不敢接受,只得乞憐似地承認:「我只在哲學系混了一年,看 了幾本指定參考書,在褚先生前面只能虛心領教做學生」,可還是因一知半解而出言不遜:「希望褚先生別像羅素那樣的三四次鬧離婚」,這觸霉頭的不得體的應 對,自然被老褚不客氣地整了回來:「這就是你所學的哲學!」   至於中國文學方面,主要是說舊詩,最後方鴻漸也被逼得毫無退路。趙辛楣說:「你念過中國文學的」,小方回答:「那是從前的事,根本沒有念通」,還眼高手低 地說,教書的老師們「全是些無名小子,可是教我們這種不通的學生,已經太好了……我對詩詞真的一竅不通,偶爾看看,叫我做呢,一個字都做不出。」最後被老 趙直接奚落道:「方先生,你應該知道出典,你不比我們呀!為什麼也一竅不通?你罰兩杯,來!」 方鴻漸登時生了氣:「你這人不講理,為什麼我比你們應當知道?」   ——至此,方鴻漸的無見無識、沒有出息昭然若揭。   腹無詩書,談吐無文的結果,自然是小方被罰得連連輸酒,以至於方寸大亂,言語失據,讓私心愛護他的蘇小姐都忍不住「警告他不要多說話」,因為這時候已到了 「開口便說,說了就錯」的地步,直到醉倒。至此,「同情兄」趙辛楣用「風涼話」總結道:「酒,證明真的不會喝了。希望詩不是真的不會做,哲學不是真的不 懂。」   他設飯局大出其假想中的「情敵」洋相的預謀,取得了完全徹底的成功!而這個因不學而無術的小方,在頻頻中招之下,只有求饒的份兒了。   這一段從87到101頁的描寫,錢先生的用筆相當細緻,非「深閱讀」者不能得其精髓。一般「淺閱讀」的人,很容易把這一萬多字翻翻而過——其實作者寫來是 大有其刻畫人物性格的匠心的,有著深刻的諷刺用意。假如把這段文字,與電視連續劇《圍城》中的改編相對照著仔細比較看看,那麼電視劇對名著改編的淺薄,也 就昭然若揭了。   這一萬多字徹底烘託了方鴻漸這個人懶散苟且、得過且過的性格,……這個不學無術的方鴻漸雖然被陳道明演的有了可愛之處,但是錢鍾書本人對於這個人物實際上是非常諷刺非常批判的,後來方鴻漸在三閭大學、在家庭里「雙下崗」了。   在小說的最後兩段,錢鍾書先生對方鴻漸有這樣的描寫,他跟小孫吵架之後,冷鍋冷飯,就躺在床上睡著了,錢鍾書先生的用筆非常辛辣,「他睡著了,他的睡就是 死的翻版」,然後小說很快就用過時的老鍾結束了。讀《圍城》,我們要讀出錢先生為什麼要寫作《圍城》,他的智慧和創意在哪裡?   我想,他實際上是要告訴我們,方鴻漸這個人好日子先過、缺乏鑽研精神,不能通過自己求知求學的過程,改良和改善自己作為「無毛兩足動物」的本能本性,對於 人生毫無信念,對於社會不思貢獻,只是眼高手低,調侃一切,自作瀟洒,玩弄世界的人必然被這個世界所玩弄,「醉生」的方鴻漸最後必然走向「夢死」的人生結 局——這就是小說《圍城》給予我們的智慧,也是我們閱讀這部現代文學經典的過程中,需要把握的精髓。   同樣是留歐學生,我們通過劉小蕙的《父親劉半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和徐瑞岳的《劉半農評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10月版),可 以看到劉半農(本名劉復,江蘇江陰人,1891—1934年)的法國留學生涯是多麼艱辛,他在1920年至1925年間通過艱苦研讀而終於獲得法國國家文 學博士。他的女兒劉小蕙目擊了她父親參加博士答辯考試的前後過程:   「父親在考博士過程中的緊張情景,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儘管父親對待考試十分認真謹慎,準備工作也是一絲不苟,但仍不免臨時發生意外。記得在答辯的前夜,父 親想最後再一次檢查自己創造的錄音器,並要我和他一起做錄音實驗。沒想到他忽然發現自己的錄音實驗設備失靈了,急忙連夜趕修,幾乎苦盞到天明才修好。在母 親的一再催促下,父親才抓緊時間勉強睡了一兩個小時,就匆匆趕去參加答辯了……講台旁置有長桌,和很多並列著的坐椅。這時離考試時間還早,可是教室里已滿 滿地坐了許多人後來聽父親說,那些都是巴黎的語音學專家。   這時從講壇後面的兩邊小門,陸續走出兩排滿臉鬍鬚的老教授,他們都穿著式樣奇特的深黑色長袍,肩上披著綉著各種花紋的綬帶。後來我才知道這些肩帶和上面綉 的花紋,是象徵著老教授們的學銜級別的。那位青年教師領著父親走上前,和老教授們見面,他們也都笑著一一和父親握了手,而後各人按指定的位置坐下,考試就 開始了。我雖然不大了解考試的內容,但是看到老教授們輪流對父親發問,態度很嚴肅認真,而父親則從容應對,非常鎮靜……這樣的緊張氣氛一直持續到中午時 分,午餐的鐘聲響了。父親隨著老教授們一起進入壇後的小門去用午餐。當他走到門口時,轉身向我們大家微笑致意。」   午餐時間不長,隨著講壇後面小門的開啟,答辯考試繼續進行,直至授予學位儀式的全部完成。她寫道:「上午的考試全部是口試,沒有什麼動作,下午父親則要將 動手用自製的錄音器,當場演示給教授們看」,「當時的情景相當緊張,教授們則圍繞著這錄音器,聽父親一一介紹……緊張的時刻終於過去了,接著鈴聲響了起 來,老教授們一個一個地走進了講壇後面的小門。這次父親卻獨自留在外面,由那位青年教師陪著。大約十多分鐘以後,老教授們又一次地走了出來,他們個個面帶 笑容,並且走過來和父親握手道賀,父親則恭恭敬敬地和他們握手還禮。」   劉小蕙回憶當時那一幕道,待大家坐定以後,為首的老教授莊重地站起來,先和父親握手擁抱,然後便高聲地對全體來賓說:「劉先生做了一番驚人的科學工作,經 過認真的討論以後,我們一致認為應該授予他國家博士的學位!」此時那位青年教師,又從講壇後面的小門裡走了出來,他手裡捧著一件和教授們穿著一樣的、摺疊 得十分平整的長袍,還有綬帶和一隻綉有稱號的圓形貝雷帽,交給那位為首的年長的教授,這位教授再親自給父親穿戴上。「從那時起,父親就正式成為法國大學的 國家博士。這時,在一旁等待已久的攝影師和新聞記者,紛紛擁上來爭著給父親拍照,接著又進行採訪談話。」   當日至六時整個活動完畢返回時,據說劉半農已精疲力竭,幾乎需要人架著才能到家。但他所得之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據說是「中國人榮獲的第一個以外國國家 名義授予的最高學銜」,而其博士論文《漢語字聲實驗錄》還獲得了1925年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獎,被列入巴黎大學語音學院叢書出版。   通過這種比較性的「深閱讀」,我們對於「方鴻漸悲劇」,自然可有更深入的觀感和見解。   多年前,上海著名作家王安憶《長恨歌》這個作品,既有電影也有電視劇,值得我們尤其是女生去看一看,因為王琦瑤人生的悲劇就在於她作為一個中學女生放棄了閱讀、放棄了自己的求知,用自己的青春賭明天,參與選美、做封面女郎,最終導致了人生的轉變。   這部長篇小說寫的是上海在1946年前後的一次「選美」,作品的女主人公王琦瑤經過選美獲得了「上海小姐」的季軍……她最後死於非命值得我們同情,但我們 也應該看到,很多因素是由於她自己沒有走「知識女性」的道路,結果紅顏薄命。一個女生假如貪圖虛榮、愛慕榮華富貴的話,這樣的紅顏肯定是薄命的。因為「紅 顏」不是你一生的標誌,青春易逝,華年易老,任何一個女生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到老態,這是自然規律。青春不能成為人生的依靠,人生的依靠應該是才華學 識,是通過閱讀讓你成為知識女性。   總之,「紅顏」想要不「薄命」,最理想的一條途徑就是追求知識,讓自己成為知識女性,用自己的知識能力來奉獻社會,社會就會給你回報,自己才能成為獨立於 世界、獨立於自己的一個健全、健美的女性。所以看《長恨歌》不僅要看它裡面的情節,還要看它表達的核心理念,作者王安憶通過小說的典型形象、典型語言、典 型命運告訴你的人生智慧,這是女生們不可不「深閱讀」的一本書。   「深閱讀」讓人的大腦成為智囊,那麼當我們遇到很多事、很多人、面對緊急情況的時候才會急中生智、靈機一動,如果像方鴻漸那樣讓自己的知識支離破碎,結果 害的還是自己,我給他起名字叫:「方恨少」,因為「書到用時方恨少」,他在演講的時候演講稿忘記帶了,就不會講了,「線裝書上的議論和事實還記得一二,晚 飯後翻看的歷史教科書,影蹤都沒有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再急也無法生出哪怕是一點「智」來,只得信口開河,胡說八道一番,草草收場了之,一時間成為家鄉父 老們傳說的笑話,真是應了中國那句老話:「丟人現眼到了家門口。」   虛擬的小說人物其實是生活真實的一種折射。因此男生男士們要特別吸取方鴻漸該求學的時候不好好求學的人生教訓,女生女士們要重點吸取王琦瑤誤把青春賭明天的人生教訓。   著名的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先生在《青少年讀書嚮導》(雲南晨光出版社1998年9月版)的序言中說:「人在一生中,好奇心最強烈,求知慾最旺盛的日子,莫過 於青少年時期」,而這時期最不能錯過的,是「不顯身、不出聲的好老師」——文學書籍。而錢鍾書先生作為一個學者,他創作《圍城》的秘訣,正是在於他曾經在 留學期間大量地痴迷過小說閱讀。美國哲學家、作家愛默生說:「只有會讀書的人,才能創作出好作品。」他的觀點同杜甫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原 理上正是一致的。因此,我們提倡學生時代的讀寫戰略設計,應當如當年金開誠教授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學中所說:「讀為基礎,想為主導,落實到寫。」   讀書、思考和寫作,是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在知識天地中奮鬥和進取的重要生命方式。進取和奮鬥是人類的宿命,但人生碌碌無為和過度追求榮華富貴同樣都可能致命,這中間充滿了社會的辯證法。我在最近完成的《昨日「校花」故事……》一文中說:   「也許,人生因無奈而要有所作為,否則就過於無聊了?也許,人生因世俗而要追求高雅,否則就會庸俗化了?或者更重要的是,人生因短暫而務要及時進取,否則生命就必然蹉跎掉了?大概惜時惜緣才是自求多福之道——或者,這就是所謂的『人生』?」   如何化方鴻漸先生和王琦瑤小姐這兩位小說人物的教訓為我們現實的人生經驗,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這是惟有「深閱讀」的人,才能得其三昧的。我最近編集了一 冊《書里閑情》(青島出版社2007年1月版),該書薈萃了四十篇海內外有關文人學者談讀書的當代美文,翻開此書,可傾聽他們有關讀書的人生故事,分享有 關讀書的見解,對於讀者建立有關「人文閱讀」、「經典閱讀」、「博雜閱讀」和「深閱讀」的價值觀,認清讀書對於人生進取、完善人格的重大作用,乃至拯救現 時代不斷下滑的讀書風氣,有其特有的現實意義。    有關閱讀的三個思想啟迪    中華民族的祖先是多麼的聰明!原來有「命」的說法,後來又叫做「命運」,仔細體會思考就會發現,「命」和「運」其實是不一樣的,不能將兩者籠統地放在一起 談。「命」就像剛才講的是投胎於什麼樣的母親、家庭、時代和環境,這從一生下來就決定了不是主觀能動選擇的結果,這是由你的上一輩決定的;但是「運」恰是 一個人主觀能動性和主觀能動力的表現,運者動也,運是可以動的,命是不能動的,動還是由人來決定的,你的命運還是由人自己決定的。   閱讀的功能到底是什麼?閱讀根本的功能是:閱讀構建一個人的知識,知識造就一個人的文化,文化改變人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性格非常重要,不僅是天生的,有來自於家族遺傳基因的成分,人的性格的遺傳和基因的遺傳一樣,並不是兩種水混在一起而產生的一種混合劑,正好是搭積木似 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親母親等多方面的性格特徵組合起來才是你的性格。過去有句好話:「外甥不出舅家門」,就是說外甥總有一個特點像舅舅,這是基因 的力量、遺傳的力量。   我們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個文化人,這種文化來自於無聲無息之間,你投胎於不同的母親、生長於不同的家庭、受教育於不同的地域……,這些都構成了你天 生的成分。但這些天生的成分、天生的資源,不管是優勢資源還是劣勢資源僅僅構成了你人生的一小方面,更大的部分取決於你的啟蒙和受教育,要通過讓知識來豐 富自己、武裝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性格決定命運,知識改變性格,這中間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閱讀,讓人變得有文化,文化讓 人的知識很豐沛,知識應該改變人的性格,性格決定你的命運。這是一個完整的循環,關鍵就在於你能不能受教育,能不能掌握閱讀這樣一種人生騰空的工具。   人生須得閱讀,已經是沒有爭議的了,於是我重新銜接起了這樣的一條鏈來:閱讀積累知識—知識造就文化—文化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經過如此解析,則我們已不難解讀人生百年、百年人生的本質意義。   它不僅僅是一個自出生之日起就同步啟動了的「倒計時」遊戲,其積極意義在於:通過每個人的奮鬥和創造,盡量大地以有限的生命時間換取無限的生存質量和無限 的發展空間。個體只有將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為主觀能動力,切實把握「時間智商」,不斷修鍊「文化情商」,才會培養出自己的「專業膽商」……果真如此, 則人也許真的是可以運動並改變自己的宿命的。   首先,閱讀是一個人求取知識、造就學識、增長見識的方法,因為閱讀已經成為我們立足現代社會、當代社會必不可少的工具,成為我們人生最有利的提升自己的方式。   在文明社會,無論中外,人類作為地球上高等級動物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其「身份名片」中的知識含量。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和學識狀態,往往標誌著他的生命價格乃至生命價值,決定著其個體生存環境的優劣,發展空間的大小,乃至社會壽命的長短。   我們知道人都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我最近在思考,「主觀能動性」的「性」是隱藏在內在的部分,要將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轉化為我們的「主觀能動力」,從隱藏 的轉變為隨時能夠成為人生武器的外在力量,那你的人生就走向了成功的一半。一個人的知識要淵博、學識要系統、見識要精湛,這三個「識」都離不開閱讀。一個 人的知識面可能會非常「粗」,要是經過大學的系統學習有了自己的一門專業課和專業學科,那你的知識就容易「細」,再加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個人的見識 就會不斷增長。   最大的見識就是在惜時、惜緣、惜福之外,明白改變命運並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做一個對時代有所貢獻、對社會有所良用的人,以保障整個人類生存、繁衍和發 展之鏈的良好運行,乃是人類每一個個體的天職。惟其如此,時代車輪才能向著「和諧美好社會」的社會運行,否則苦澀的果子還是要由人類自己來品嘗的。   其次,閱讀可以讓人趣味高雅、讓人心靈和諧、讓人的精神家園與年俱長日益豐沛……閱讀讓你跟一般的人不一樣,用你百年人生來看,你能夠認識多少人、能走多少地方、能知道多少事,那都是有限的,但是你通過閱讀就能夠知道古今中外許多的人和事。   從我的經驗來看,積累豐富以後再來做自己的專業、著書立說就會顯得易如反掌,寫書如探囊取物,這個「囊」就是你通過閱讀積累在大腦中間的知識。現在很多年輕的朋友都有一個誤區:一個字一個字的記多難,還不如上網查查,這是錯誤的學習方式。   「深閱讀」讓人的大腦成為智囊,那當我們遇到很多事、很多人、面對緊急情況的時候才會急中生智、靈機一動,如果像方鴻漸那樣讓自己的知識支離破碎,結果害 的還是自己,我給他起名字叫:「方恨少」,因為「書到用時方恨少」,他在演講的時候演講稿忘記帶了,就不會講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再急也無法生出哪怕是一點 「智」來。我們在校的學生尤其要吸取方鴻漸的教訓,女學生要吸取王琦瑤的教訓。這是讀這兩部現當代小說名著的人才能獲得的智慧。   第三,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在「淺閱讀」中迷戀太深,而要尋找自己的閱讀興趣,發展自己的學習愛好,並逐步將它發展成為自己職業和事業上的專長。每個人都是靠一技之長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的。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   有此認知,那麼,在當下的閱讀問題上,我們發出的預警是:今天你是「看報看雜誌」,還是「讀書閱網」?假如把讀書列為首要,那麼你是「讀時新書、暢銷書」,還是「讀舊書讀經典」?假如眼下你正在「讀」,那麼你該檢討自己是在「淺閱讀」,還是在「深閱讀」?   「淺閱讀」跟這個時代的狀態是分不開的,但我們在無奈之餘要保持足夠的警覺。我們身處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中時代,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市場經濟的時代,同時還是個信息爆炸、知識爆炸的時代,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深閱讀」,所以我們將「深閱讀」的功能分解給「知識分子」。   隨著社會學科越分越細,應該有代表大眾去閱讀的人,比如我將閱讀了很多中外名著的經驗在這裡介紹給大家,我所做的就是將自己的知識服務於社會,各位聽了之 後就成為閱讀學上所謂的「知道分子」,這個「知道」對於你人生的意義很重大,你知道了閱讀學中的一些閱讀原則、知識、技巧,知道閱讀學對於人生的終極關懷 和終極價值,你可能會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傳播給你的朋友、學生、小孩,這樣一傳播就實現了知識的增值,讓原始的閱讀實現知識的循環反覆,這種傳播對整個社 會的提升都有很大的意義。不要覺得自己是「淺閱讀」好像不上檔次,其實,只要打開書本你這個人就在自我提升。   須知,唯有「深閱讀」,才能為人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唯有「讀舊書讀經典」,才能鑒別「時新書」的質量,拒絕「暢銷書」的誘惑。人生苦短,要警惕「娛樂化讀物」的投懷送抱,要警惕「功利性讀物」的眩目迷神,要警惕「稀知類讀物」的百媚千嬌,更要重視經典名著、重視學科基礎著述、重視專業輔助讀物、重視傑出人物傳記的閱讀,不僅要閱讀,而且還要「深閱讀」。   「深閱讀」貴在體驗情境、獲得學識、汲取智慧,因為「讀書方恨知識淺,觀海乃覺天地寬」。只有經歷了「深閱讀」的深沉和深厚,才能徹悟「淺閱讀」何以膚淺何以淺薄。   假如說「時間就是生命」的話,那麼唯其有所鑒別和有所拒絕,才能有效地阻遏來自於逐利的圖書市場對個人有限的求學時光的侵襲和分割——要警惕任何可能「謀財害命」的企圖啊。   不過有興趣閱讀,這本身絕對是一件好事。前段時間有一位記者電話採訪我,說「淺閱讀」使社會上「充滿了一知半解的人」。我說「一知半解」有什麼不好?在這 個社會上有更多的人願意求知求解,即使得到的是「一知」和「半解」,也總比有的人脖子仰得高高的、頭腦卻是空空的不閱讀者要好,只要有人在不斷地「知 一」、「解半」,那麼這個城市的品格、時代的品格、社會的品格,就是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們提倡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要去附庸「風雅」、去追求那「一知 半解」……   因為附庸「風雅」總好過附庸「低俗」,如果官場上有更多附庸風雅的人,那麼「經濟搭台、文化唱戲」,這個文化唱的戲會更好,官場上也會少一些追求財色利祿 的腐敗分子。所以從知識傳播的角度來講,一知半解、附庸風雅都是一個人不願意在紅塵滾滾中流於凡俗、走向低俗的一種自我提升的道路。   「讀書方恨知識淺,觀海乃覺天地寬。」總之,無論是「朝霞美」還是「夕陽紅」的人群,讀書也好,看報也好,閱覽刊物也好,網上瀏覽也好,「萬物皆書卷,天 地閱覽室」,閱讀是我們百年人生中珍惜生命、提高趣味、和諧心靈、充沛精神的一條有益之路,它讓我們的百年人生、人生百年,在生物學的基礎上更洋溢出人文 的光華。
推薦閱讀:

垂釣愛好者們情之所鐘的7款釣魚裝備!
《干支地支》生克沖合會刑穿的再認識(實例詳解)僅供愛好者參考
手抄本 轉載 - 畫眉鳥愛好者 - 天地鳥論壇 - Power
十二星座美眉的「性」「趣」愛好
五招修鍊人見人愛好媳婦

TAG:人生 | 愛好 | 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