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ZT 寒門出英傑,從來都是童話

人窮志短,不是句罵人的話

《貧窮的本質》的作者阿比吉特、埃斯特在第三世界國家貧民窟做實證調查時,發現了窮人身上一些看似奇怪的行為——

當有了些閑錢,他們往往不會去買更多高能量、高營養的食品,而是更樂意買些刺激味蕾、爽口的垃圾食品;

即便窮得入不敷出,許多窮人仍堅持拿出許多積蓄,甚至舉債隆重操辦各種紅白喜事;

許多窮人即便挨餓,也要省出錢來購買電視機;

窮人們對政府提供的廉價預防大多不感冒,而是等到大病來襲,才不得不花(或借)一大筆錢治病;

……

這是因為,人在手中資源(財富、信息、見識)長期極度匱乏時,智力和判斷力會下降,會傾向於做出最有利於當下的選擇。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人窮志短」。他們往往只關注當前,儘可能把日子過得愉快,在必要的場合參加慶祝活動。

並且,在熟人社會裡,比如一座村莊,一個鮮有外來人口的小鎮,大家會因為傳統、或怕丟面子,而做出高度相似的生活選擇,儘管在城裡的中產階級看來,許多選擇是在無謂地浪費本來就很有限的金錢,或乾脆就是錯誤的。

你也許會反問:城裡的中產階級和體面的富人也同樣會有見識短、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症(平時也懶得去體檢)的問題呀。

對的。在人性的缺陷上,富人中產與窮人其實差別很小,關鍵的差距在於,很多東西是富人中產們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的。

比如,富人中產可以同時喝鮮榨蔬果汁,邊為女兒準備一車連體鈔票做嫁妝。他們也不用考慮公共基礎設施的問題,自來水、電、天然氣,就像享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幾乎用不著自己有限的自控及決斷能力,而窮人則需要不斷運用這種能力,導致他們只能顧及眼前的需求和利益。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一語中的:貧窮會永久性地腐蝕人的耐心。

貧賤夫妻為何百事哀

這世界上再找不到比窮人風險性更大、更脆弱的群體了。他們的生活里,處處充滿危機,陷入惡性循環。

阿比吉特、埃斯特搜集了18個國家的數據發現,大部分由窮人耕種的土地都缺乏灌溉,收成完全靠天賞飯。一場旱災或是雨下得遲一點兒,都會導致收入變成泡影。類似的場景,在《紅高粱》《黃土地》等中國電影中隨處可見。

並且,很多窮人都身兼數職,每天都工作很長時間,但缺乏效率與專業度。由於每天疲於奔命,他們根本抽不出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一些技能,為長遠打算,因此很難成為任何領域的專家。

在北京街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小販們從早到晚精力充沛地兜售一塊錢三朵的茉莉花,五塊錢一串的黑暗料理,十塊錢六雙的襪子……他們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很小的生意上,並且,他們周圍還有很多競爭對手在做著相同的生意。

如果是在打工,他們的工作多半也只能是臨時的,或是季節性的(比如北京郊區的挖藕工,他們到了冬天才能謀到這份工作),他們永遠都在擔心,今天手頭的活兒幹完了,明天還能不能謀到別的活兒。

如果大環境、僱主的資金鏈出現問題,他們立即就會失業。比如眼下,中國地產業進入蕭條期,越來越多在建築工地上賣苦力的男人以及在工地上做飯的女人已開始賦閑。

當工作機會或收入下降時,他們往往只能通過增加工作量來維持收入,但這又會導致一場低端勞動力市場的惡性競爭,大家的收入都會進一步下降。

不願借錢給窮人,不完全因為勢利

實在揭不開鍋時,窮人會去借錢。他們的渠道,一是通過親友,二是通過小額貸款。

窮人的熟人網路之間相互救助在全球普遍存在,但在菲律賓、印尼、泰國深度尋訪後,阿比吉特、埃斯特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當求助者生了一場大病,面臨天價醫療費用時,親友們便會退縮。

比如,他們在爪哇島遇見一個老婦人,為治療丈夫的眼疾傾家蕩產,她的女兒提供的幫助是一台淘汰下來的電視機。

這個故事是窮人們攤上大事後的縮影——窮人們會在彼此遇到難處時相互幫忙,這是處於一種道德責任感。即便是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如果有鄰居在挨餓,他們也會分給鄰居一口吃的。

但幫助支付天價醫療費已經遠遠超出了互助的界限,如果伸手幫助,很多人不得不因此傾家蕩產。

老婦人的女兒沒有給父親支付醫療費,就是因為她不想,也不能為父母的健康承擔全部責任,也不指望其他兄弟姐妹能慷慨解囊。因此,她選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她的父母做一點事情。

當然,窮人還可以向貸款機構申請小額貸款,如果他們能承受高昂利息的話。

為什麼號稱能幫助窮人改變命運的小額貸款利息堪比高利貸?

因為放貸者要算筆帳,以確保自己至少不會賠錢。

這筆帳的高昂成本包括:

首先,窮人的違約率很高,放貸者只好通過提高利息,來補償違約帶來的損失。也就是說,違約的人越多,那些不違約的窮人就還更多的錢。

其次,貸款給窮人的人力成本很高,為了保證還款率,放貸者得一個村一個村地去收集貸款人儘可能詳細的信息。結果,貸款額越少,作為貸款一部分的監督費用就會越高,而這些費用最終都要攤到利息里去。

第三,貸款機構里很少有大銀行的身影,他們之所以不願貸款給窮人,是因為那些體面的銀行職員只會坐在玻璃櫃檯後面,等待衣冠整潔的客人前來辦理各項業務,而不是一個村一個村地挨個去跑,伺候那些貸款額度又低,還款風險又高的窮客人。

並且,即便銀行成功收回了貸款,他們仍然有可能與「農民自殺」的頭條新聞扯上關係,而這是他們最不願意發生的。

窮孩子的童年,也許比富二代開心;但富二代長大後,肯定比窮孩子開心

美國社會學者安妮特·拉魯用十年時間採訪了全美88個家庭,各種你能想到的類型都有:中產,工人階級,窮人家庭,黑人家庭。

她發現,富人家的孩子,和窮人家的孩子,在童年時代,彼此的人生就已經拉開差距了。

她把中產家庭普遍的育兒經總結為「協作培養」:父母給孩子安排了名目繁多的課外活動(在這點上,中國爹媽毫不遜色);平時跟孩子討論問題時辭彙量大,培養孩子慢條斯理說理的禮節;和學校打交道時很強勢,常為孩子爭取利益。

而窮人家的孩子,普遍在「成就自然成長」的環境下長大,他們的父母負擔不起任何課外活動和才藝熏陶;他們就像雞鴨鵝般在大街上放養著,表兄弟是最親密的玩伴;父母更喜歡向孩子發出簡短的,不容置疑的命令;父母不擅長和學校打交道,表現局促且習慣性服從。

英國格拉納達電視台跟蹤拍攝的紀錄片的情況高度相似。在七歲的窮孩子還在貧民窟追逐嬉戲玩泥巴時,同齡的富孩子已經在高級寄宿學校里讀《金融時報》和《泰晤士報》,並且已經學會用拉丁文唱歌了。

安妮特認為,窮孩子的童年因為較少的束縛而過得很開心,但是中產孩子接受的系統性訓練在將來會變現為高高在上的市場競爭力。

此外,在教育資源配置上,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課程與教學針對的都是精英,而非一般學生。

且大多數學校體系都有失公平。富人家的孩子不僅可以去教學質量更高的學校,還可以在學校里享受很好的待遇,從而使他們的潛力得到充分挖掘。

而窮人家的孩子只能去教學質量較差的學校,這樣的學校一開始就會表明,除非這些孩子表現出某種超凡的天賦,否則他們就會被開除,然後窮孩子只能默默忍受,直至退學。


推薦閱讀:

在喜歡的人眼裡,你會發光呀
創意攝影:生活里的童話片段
框談國家隊(三)016篇——魔物的故事
素菜包版童話故事震撼來襲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王子

TAG: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