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揭秘溫哥華唐人街(圖)
千禧門已成為唐人街的標誌
回憶起十幾二十年前的唐人街時,老華僑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的興旺景象。要買中國人喜歡的菜,或是買中國食品,一定得去唐人街,說國語的,有時還會遭到店員的怠慢。物移星轉,今日的唐人街則沒了往日的風光。有些生意人想離開這裡,另覓旺地;也有人寄希望於市中心的東移,推動唐人街的復興。
大溫的華裔,早已不在唐人街聚居。他們工作生活在大溫的每個城市,在烈治文、本拿比、溫哥華的西區和東區都有華人聚居的地方,有大大小小的中國超市。但大溫的華人,不管是來自香港、台灣,還是來自中國大陸,鮮有沒有去過唐人街的。 「中國人都有唐人街情結。」一位新移民說。
今日的唐人街,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在緬街(Main Street)與片打街(Pender Street)之間的街角,出現了一間西人開的咖啡連鎖店;在緬街與奇化街(Keefer Street)的夾角上,有一家名叫寶貝的餐館酒廊,是土生華人開的,裡面的顧客有相當部分的西人;還有西人在唐人街開了夜總會。這些店與傳統的老華僑、新移民開的店有所不同,為古老的唐人街帶來了當地的時尚氣息。
時尚氣息沖擊百年老街
走進寶貝小館,感覺到帶點洋味的時尚氣息。記者進店的時候是下午,當時店裡的客人都是西人。坐在吧臺前的年輕女老闆說,在唐人街開餐館是因為自己是華人,從小對唐人街有感情,也看好這一帶未來的發展。她說,寶貝小館的顧客,有些是西人,也有很多是像她一樣出生在加拿大的華人。
唐人街有一家北京舫(Peking Lounge)的傢具工藝品店,一走進去,就感覺與街上眾多的工藝品店風格不同。品味高雅,藝術氣息濃厚,選的貨品十分精美。是兩位本地西人開的。店主之一Michael說,他的拍擋Daniel在北京工作過兩年,他們都對中國文化有濃厚的興趣。貨品是他們在中國選的,每年他們都會去中國訂貨。
他們的店在唐人街開了7年了,談到為什麼要將店開在唐人街,Michael說,他們喜歡唐人街,也認為這裡的發展前景好。記者問,是否認為市中心會擴展到這裡?「唐人街現在已經是市中心了。」Michael肯定地說。
曾一天賣千份報紙
「那時我們在Main街開書店,早晨7點開門,深夜12點關門。」在唐人街開良友書店的老闆娘,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書店最旺的時候,仍然很興奮。
她對《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說,當時要買中文報紙,只能來唐人街。良友代理了7份報紙,幾乎全溫哥華的華人都來他們店買報紙。最旺的時候,他們店一天一般能賣1000份報紙,多的時候能賣2000至3000份。當時的香港移民有錢,5毛錢一份的報紙,一次就買三四份,有的人不是天天來,但讓他們幫忙留報紙,一次買幾天的。「高峰時期,我們的報紙訂戶就有300多個。」老闆娘說。
良友書店是老闆娘的丈夫大德居士在1975年創立的,開始時生意不夠養家,還需要同時做兼職。後來,丈夫開始代理《信報》、《大公報》、《華僑報》等多種報紙。到八十年代,生意越來越旺。到了九十年代,唐人街治安有了問題,有一段時間禁止夜間營業。後來又加了GST,從7月1日開始,報紙還要加 HST,生意越來越難做。大溫賣中文報紙的點也越來越多了,不用非得開車到唐人街了。
生意轉淡後,良友書店遷到Georgia街上。書店已不以賣報紙為主,而是擺買很多香港雜誌,也賣各種中文書。
買東西地點分散了
記者來到良友書店時,老闆娘正賣報紙給客人。陸續地有人來買報紙,買六合彩。門口,放了幾張凳子,供來閑聊的老街坊坐。店面不小,有香港雜誌、小說出售。老闆娘帶記者看裡面的一個房間,是她先生大德居士的辦公室,他幫人測字。
在老闆娘看來,最讓唐人街人氣減少的是烈治文的興旺,買菜、乾貨及買華人需要物品的地方分散了。她說,以前華人都到唐人街買菜,菜店的營業額一天曾有幾千元的,現在生意越來越淡。現在,華人都是在自己家或上班地點附近買菜買東西,不必來唐人街了。現在,店裡每天也就賣出幾十份報紙。
看到發展新希望
「唐人街歷史上最壞的10年已經過去了,現在看到發展希望了。」林華澤對《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說。他在唐人街開了一個家用電器店,在本拿比、烈治文都有分店。他在溫哥華華埠商會30多年了,當過10年副會長,是上一屆和本屆會長。1974年他移民來溫哥華後,先是在唐人街打工,後來又在唐人街開店,見證了30多年來唐人街的滄桑變化。
唐人街曾停下腳步
林華澤經歷了唐人街最繁華的時代,那時店鋪都很興旺,華人買中國食品都需要到唐人街。
「如果在唐人街買了魚回家煮,少買了?姜蒜,也得返回唐人街買。」他回憶說:「現在,魚都不用在唐人街買了。」
唐人街走下坡路是從政府在附近開設注射屋開始的,吸毒人群開始在Hastings一帶聚集。華人都沒有想到,注射屋的影響會那麼大。到1980 年代,意識到問題嚴重時,已經很難讓他們離開了。1990年代烈治文的興旺也分散了來唐人街的人流。新移民不喜歡老房子,溫哥華又很少空地,於是他們聚集到新區烈治文。
他對《都市報》記者說,上世紀70年代,大溫有15萬華人,基本都會到唐人街消費。現在,華人近50萬,唐人街的固定顧客還是15萬。別的地方在發展,唐人街卻停留在多年前的水平。
市中心東移帶旺唐人街
唐人街的商戶們看到,最近華埠附近高樓大廈起了很多。政府已經不批市中心建新住宅了,住宅樓的建設正向唐人街方向移過來。住在市中心、耶魯鎮的居民也越來越多地到唐人街買東西了。西人店主也在進入唐人街。林華澤說,他們很歡迎西人店鋪進入唐人街。
中國將加拿大設為旅遊目的地後,遊客也是唐人街更多關注的客戶對象。中國人有唐人街情意結,所以相當多的中國遊客會到唐人街。林華澤的家用電器店也接待過中國遊客。一位顧客要最高檔的剃鬚刀,荷蘭產的飛利浦電動剃鬚刀,390多元一個,他買了12個,還要了幾個日本產的松下剃鬚刀。這位遊客共花了一萬多元買小電器,要的都是高檔的,他覺得這類遊客值得關注。
有些開中藥店、健康食品店的商戶覺得遊客與自己沒關係。林華澤建議說,一些中國遊客最喜歡買國外產的維他命,而且買最好、最貴的,不妨在這方面下工夫。對於賣果菜的店,林華澤的建議是,將有機水果、三文魚做成禮品包裝,讓遊客買回去送禮。
北美最乾淨的唐人街
讓林華澤自豪的是:「溫哥華唐人街是北美最乾淨的唐人街。」他指?窗外店鋪的彩色棚子說,華埠商會申請政府補貼,幫商鋪更新招牌、清洗門口的棚子。他們還申請到政府資金美化唐人街。他指?街頭的宮燈款式的路燈說,燈光將改為好看的橙黃色。街頭的壁畫也很為唐人街增加文化味。壁畫將畫三幅,反映唐人街歷史和現在。如其中一幅上有龍舟、夜市、中秋;另一幅上的畫面是1900年前的唐人街。
中國特色日少 商人擬撤離
在唐人街開工藝品店的黃河邊,不無牢騷地跟《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說:「唐人街的中國特色越來越不明顯,商戶家家戶戶處於半死狀態。」他說,附近的一些商戶,經常關?門,到夏天才開。要是生意好會這樣嗎?現在,一些西人的咖啡店、理髮店開始進入唐人街了,這樣下去,唐人街需要往東移幾條街了。「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了,提不起精神了,無奈要撤出唐人街了。」他說。
他在唐人街開店幾年了,有點心灰意冷的感覺。他說,唐人街有「洋進華退」的趨勢。現在,在唐人街做生意的商戶的結構也在變化,大陸人和洋人加起來,已經超過了老華僑。雜貨店、飲品店、保險公司在增多,賣的東西中國特色在減少。
沒必要來唐人街了
黃河邊體會過春節大遊行時的熱鬧景象,但一天之後,唐人街就恢復了平靜。「現在華人也不需要到唐人街來尋找歸屬感了。溫哥華的華人,一年能來兩三次就不錯了,為什麼要來呢?」他說,如果買東西,開車到唐人街的過程中有很多選擇。想吃中國菜,烈治文、本拿比都有不少選擇。如果來欣賞文化,除了一個蘇州園林,一個博物館,還有什麼呢?大家都在預期溫哥華市中心將會東移,從市場講或許是好事,但唐人街的中國符號卻在被漸漸稀釋掉。他擔心有一天,人們只有在看到孫中山像時才會意識到這裡是唐人街。
溫哥華唐人街號稱是北美第二大唐人街,黃河邊認為是徒有虛名。紐約的唐人街人頭涌涌,很有活力。他說,溫哥華的唐人街,除了南北乾貨、中文書店外,產品雷同,吸引不了年輕華人,也不能勾起老年華人的記憶,被中年華人當成不與時俱進的落後地方。「唐人街處於尷尬位置,不受歡迎。」黃河邊說。
花里胡哨東西浪費錢
政府會出錢為唐人街做一些事。比如,撥款買了七八輛三輪車讓大家游唐人街。「想法不錯,但可行性為零。」他對《都市報》說,除了夏天,很少有人坐三輪車。租地方放三輪車每月就要花500元。「搞這些花里胡哨的東西,是浪費政府的錢。」
他說,現在唐人街有三個振興華埠的機構,各自為政,分別接受政府支援。每次收到政府撥款,就告訴大家,請大家獻計獻策,然後沒了下文。他們是見到一些老建築被油漆一新,但唐人街要怎樣振興,很少人會聽商戶的意見。
「溫家寶還到災區跟農民握手呢,我在這裡開店幾年,從來沒有哪個唐人街機構的主席、會長來我店裡看看。」他見到的僑領都是開會時在臺上的,有時會收到商會的簡報。唐人街管理機構的人往往是講廣東話的,他聽不懂,沒法溝通。
三步一景 遊人必至
唐人街有許多老舊建築物,有歷史感,設計、雕飾藝術氣息濃,被列為保護文物,只准維修,不可拆卸。溫哥華唐人街被稱為華人北美百年奮鬥史的活化石。今年,這一片歷史街區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走在唐人街,可看到一些宗親會和社團會址,那是在那個年代為了不被欺凌而組織起來的互助團體。
中山公園賞蘇州園林
在唐人街引人駐足的還有蘇州園林中山公園。
古色古香的中山公園是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的一部分,位於中國城的西面,是中國以外地方唯一的古典中國花園,建於八十年代,公園是由從中國邀請來的五十多位著名園林建築設計家、技師精心設計建造的,一磚一瓦都由中國運來,並按中國的傳統方法建造。
蘇州庭園、小橋流水、長廊修竹,湖邊垂柳,頗有中國古典建築的美感。
世界最窄大廈
唐人街上遊人必去的景點,有被稱為「世界最窄大廈」的森記大廈,有兩層樓高,寬僅6呎。
為什麼會建這麼窄的建築呢?
1912年,一間叫做「森記」的(Sam Kee)雜貨公司的華人老闆陳才,在卡羅街與片打街的交界處,買了一塊30呎的土地,準備大興土木,建一棟百貨公司,但向市政府呈交計劃書時,竟遭否決,因為市政府打算拓寬片打街,只批准了6呎的寬度。為了增加使用面積,陳才在二樓採用「凸窗」造型,並且把地下室拓寬,早期曾用來做公共澡堂。
這棟大廈現為周永職保險公司的所在地。該保險公司總裁、周永職(Jack Chow)的兒子周百忠告訴《加拿大都市報》記者,他父親在1985年將森記大廈買下,改名為Jack Chow大廈。當時房子年久失修,花了很多功夫才裝修好。他父親後來把這個建築申請了吉尼斯大全的世界最窄建築。
周百忠說,祖母是加拿大出生的,祖父從中國來。父母都出生在加拿大。他是在加拿大出生的第三代華人。周永職保險公司是1962年成立的,搬到這個世界最窄大廈後,令公司的知名度大增。
唐人街有很多值得去的地方,但「大煞風景」的是附近是不時出現的吸毒者。特別是在喜士定街與緬街交接的地方,常會見到一些蓬頭垢面、舉止怪異的人,他們是住在附近的吸毒者,讓人看了害怕。不過,他們一般不會騷擾路人。
群體認同 唐人街的歷史責任
「30多年前,華人買菜喝茶都得去唐人街。」上世紀70年代移民加拿大的加和會主席朱偉光對《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說,那時候烈治文、本拿比雖已有華人定居,但還沒有明顯反映中國人聚集的商業地區。那時一般低陸平原華人週末的去處,便是去溫哥華唐人街買菜喝茶。
那為什麼在溫哥華及北美各較老的城市會有唐人街?朱偉光說,在歷史上,華人曾在整個北美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歧視。唐人街是在歷史上華人互相守望、支援彼此困境的地方,是以在唐人街成立了會館、同鄉會。例如曾有某姓百多同鄉來到溫哥華,白人不租房子給他們,只好在橋底露宿。於是他們集資在唐人街買了一房屋,在內修建十數房間,給大家居住,並成立該姓會所。
現在,時代變了,在多元文化的社會,華人可以自由在各個城市建立商業買賣,不再因歧視而將活動範圍局限於溫哥華唐人街。那麼當今在烈治文、本拿比都可以買到中國食品、有很多中餐館,唐人街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朱偉光認為,唐人街對於華人的意義,並不是有沒有一個消費去處的問題。今日有點蒼涼的唐人街是祖輩華人曾經默默地奮鬥,並為今日華人爭取得今日權利及自由的地方。我們來唐人街,是去尋找華人歷史的根,重遊片段祖輩為後代刻苦辛酸的腳印。
唐人街的歷史價值,也是提醒現今華人,人不能光為自己或現在而活。即使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華人也面臨種種挑戰,需要有華裔為整個群體發言。比如最近發生的吳耀偉先生無辜被警察毆打事件,就需要有人代表華裔群體說話,使犯案者承擔責任,歷史不再被重演。現大多數華人早已不聚居在溫哥華唐人街,因此唐人街的現代意義,理應超越該地域的限制,它象徵了整個華人群體對自己共同歷史的認同,並願意去承擔及繼續體現祖輩們對社區共同夢想的覺醒程度。
春節遊行和夜市 人頭涌涌
夏天的周末晚上,唐人街人頭涌涌,非常熱鬧。今年的唐人街夜市又開了,吸引了各族裔的顧客觀光購物。
每年夏天,溫哥華唐人街都會辦夜市,每週末設在奇化街上。街道兩旁有各種小吃攤檔,現做現賣風味各異的串燒、風味小吃。夜市上可以買到時裝、首飾、手袋、鞋,還可以買到運動用品、工藝品、玉器。
在夜市上買東西,像在國內一樣,可以享受到久違了的講價樂趣。
一年一度的春節大遊行也是溫哥華唐人街舉辦的盛事。
自1974年以來,溫哥華僑界已連續舉辦的舉辦了37屆春節大遊行。中國國務院僑辦向溫市華埠贈送的500隻充滿節日喜慶色彩的大紅燈籠,把華埠裝點得充滿喜慶色彩。
今年春節,參加春節大遊行的旅遊花車有50個,遊行人數2000多人,觀禮市民有5萬人。參加遊行的三級政要大多身?唐裝,沿街向民眾發放紅包,祝賀中國春節。
表演的節目有舞獅、龍燈、武術、舞蹈、腰鼓等。
推薦閱讀:
※美國新移民熱門城市點評
※加拿大人仇富?!聽聽被「鄙視」的大陸有錢移民怎麼說
※自由行走在這個星球上的移民顧問。
※相對於赴美生子的熱潮,為什麼赴加拿大生子沒有那麼火熱?
※【技術移民職業解讀】- 財務管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