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鳳儀性命哲學淺述

王鳳儀性命哲學淺述

● 一個人便是一個太極,便是一個天地,便是一個世界,天地有壞,我性無壞,實際人比天地貴重的多呢。  ● 命者名也。  ● 性是根,命是果,紮下根才能結果,人不照命去行,不但不能結果,而且連根爛了。● 性是良知,命是良能,常人怎不知不能,因被物慾蔽住了。  ● 有功的命必長,有德的性必大,性是命的根,性大命必大。  ● 叫人佩服,性中就放光,叫人信服,命就增大。  ● 命象燈火似的,性象燈罩似的,燈必加上罩才能亮,人修命了,更得養性,才能靈,和燈是一樣的理。● 道就是命,德就是性。以命為主可立功,以性為主可立德。  ● 道德就是性命的根源,哪一條道不會,哪種苦不能了。  ● 有德行的人,性量必大,性是命的根,性量大,其命必大。  ● 人的命都是好命,只是性不好,才把命鬧壞了,所以我教人去習性化稟性。性命二字是個古老的課題,它是直接涉及到人們的得失苦樂,成敗存亡的根本問題。古代先哲對此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解釋也就不同了。儒家最早見於《易經》,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之說,古人解釋為「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壽夭之屬」。為「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壽夭之屬」。宋代朱熹說:「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看來,不單人類有性有命,朱熹已把它擴展到萬物身上了,人與萬物各得其不同的性,各有其不同的命,人之性命與生俱來,所以成為人生的根本問題了。  所說的性來自於天,天即大自然的法則,時刻都在變化,人在此變化之中,稟受陰陽五行之氣而生,由於時空各種條件的不同,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其個性必然出現差異。因此,每個人一生所踐行的軌跡,當然不同,其結果也必然千差萬別了,這就是所謂的命。各宗教對性命的解釋也不同,各有其獨到之處,在修行方法上,也各有側重,佛家著重性功,道家著重命功,前者重調心修性(明心見性),後者重修身鍊氣(修命,煉養精氣神)。對性命均賦予不同的涵義。同時,也有性命雙修之說。  世人通常將命字理解為命運,因而產生算命問卜之說。實際來講,算命是否靈驗,我們不去研究,不過,即使算得靈驗,也不意味著真的高明,而真正之高明是改造命運。所以如何改造自己的命運,乃是古今中外,一門重大的學科。清末明初,一位樸素思想家王鳳儀先生,幼年家貧,不曾讀書,由於篤盡倫常,義赴友難,精誠所致,豁然貫通,頓悟天人一貫之理,洞悉陰陽變化之機,從而對人生真諦,性命原理,無不闡發得精闢入微。他說,人的元性來源於天,光明澄澈,純善無惡,所以叫做天性。天性本來是與宇宙大生命為一體的,是一切智慧力量的源泉,體現了永恆的真理。  先生說:「一個人便是一個太極,便是一個天地,便是一個世界,天地有壞,我性無壞,實際人比天地還貴重的多呢」。性是人類真正的根,心與身都應受天性的領導,但由於累世塵垢的染污,使本來圓明的天性,不得顯現,難以起其妙用。所以學道修道,就是去其污垢,徹底凈化,使天性復明,證得圓滿大智慧。而其關鍵在於「化性」。命者名也」。「性是根,命是果」。這一命題是鳳儀先生性命學說的基本論點。他為命字賦予了新的涵義,有別於前人的命說。人自從剛一離開娘胎降生到世上來,就等於落到各種複雜人際關係所織就的網裡:上有父母,自己便是兒子或女兒,有哥哥姐姐,便是弟弟或妹妹,有爺爺便是孫子或孫女;長大結婚之後,不是丈夫便是妻子,有了子女又當父母;到社會上,有同事,有上下級及朋友間的關係等。總之,人的一生充當了許許多多個角色。這些角色及其所形成的關係,是任何人也逃脫不掉的,不管你是否承認,事實上已經固定下來的了。每一個角色都有一個名,先生把這個名叫做「命」。有這個「命」,便有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從而規定了每個人應遵行的法則,這個法則就叫做「道」,因而孝悌忠信之說便由此產生。假如某一個責任沒盡好,便是你的道沒盡圓滿,可直接影響你的幸福,會帶來許多煩惱,這便是「命」不足的反映。如能把個人應盡的義務或責任盡得完善,周圍的人對你產生良好的反應,大家都賓服了,(不是有意追求的),這就叫「立命」了。鳳儀先生說:「眾人是天,所以眾人賓服了,就長『天命』,如果沒盡到應盡的責任或犯錯誤,眾人不佩服了就叫做『丟命』」。所以在此處的「命」,是指盡倫常,立功德,使天命得到充實。人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心安理得,活得瀟洒,活得自在,否則,何來幸福,這是鳳儀先生篤盡倫常,在生活實踐中,悟出的人生真理。簡言之,這裡所講的「性」是指人的天性、品性、氣質與性格而言,所講的「命」是指由於人的心理行為所形成的生命性質與質量而言。換句話說,「立命」即是對你這一有限的生命過程,很好的使用,發揮生命的能量,創造生命的價值。但立命必須從心性上下功夫,首先要凈化自己的心性(簡稱化性),去掉遮蔽原本善良天性的污垢,方能真正處理好面對的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否則,帶著恨怨惱怒煩和各種不良的習性,是絕對完善不了個人所充當的各種角色。所以先生說:「性是根,命是果,紮下根才能結果。人不依照命(名份)去行,不但不能結果,而且連根爛了」。「化性」與「立命」,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性與命原本一體。鳳儀先生用油燈做比喻說:「命象燈火似的,性象燈罩似的,燈必加上罩才能亮,人修命了,更得養性,才能靈」。所以性命必須同時修鍊。在此,值得指出的是先生突出了「化性」之說,是前無古人的。道就是命,德就是性」是先生說明其性命學說,並不是離開人的倫理關係而單純去修性修命的。完善倫理關係,乃人的天職。是自古以來,最大的一門學問。古聖先賢千言萬語卷帙浩繁的論述,無不以此為核心。所以先生說,「道德就是性命的根源,哪一條道不會,哪種苦不能了」。這乃是先生所講「性命雙修」(與宗教講的性命雙修有所不同)重要意義之所在。  立命之道,擴充起來,隨處即是,如多做好事,造福人群,乃至度化世人,都是對「命」的充實。多做一分功德,便多增長一分天命,然而「千理之行,始於足下」,必須由近及遠,所以先生說:「叫人佩服,性中就放光,叫人信服,命就增大」。命運之說,是千百年來的重要課題,是擺在人們面前極為嚴峻的未知數。歷史上曾有許多哲人為追求命運的真諦,而進行探索。很多人相信「命定論」,認為人的命運是固定而不能改變的,被它緊緊地束縛著,擺布著,尤其當著殘酷的逆境向自己襲來,而又無力解脫時,就更要歸咎於命運,向命運低頭了。然而命運真是固定的嗎?若果真如此,那麼一些學道為善,刻苦修鍊的人,又有何用?反正為惡為善到頭來,還是一樣逃不脫命運的魔掌,何苦嚴以律己,孜孜為善呢!先生反對「命定論」,認為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所說的「性是根,命是果」,即人的命運是由性來決定的。又說:「人的命都是好命,只因性不好,才把命鬧壞了。所以我教人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這裡所說的性是說明人是稟受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而生,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各有所偏,陰面強了便遮蔽了天性。如能按「五行性理」的規律,撥陰取陽,轉逆為順,化克為生,則命運自可轉變,且可愈病。由此而沉痾頓愈者,不勝枚舉。五行性理運用到究竟處,便是「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天性顯露,五行自然圓轉,合而為一。此時,便不再有五行之分了。(本書《五行》篇,對此有詳細論述)人們日常的心理行為,更可直接決定自己的命運。先生說:「有德行的人,性量必大。性是命的根,性量大其命必大」。人的命,可用三個尺度來衡量其真假虛實。先生說:「陰命是壞的,宿命(有別於宿命論的宿命)是假的,天命(有別於聽天由命的天命)是真的,把這三個命研究明白,你要用好命,你的命必好。命好命不好,在乎自己選擇,何用算命呢?今人不是使陰命,便是重宿命妄想命大,真是不知命呢!」(詳見《三命消長》章)古代的聖佛和歷代祖師,與我們時隔數千百年,而我們尚能知其修行的業績,乃是從他們對「命」的充實,即修鍊實踐的記載中而了解的。所以「命」可反映其生平事功業績與修鍊的不同軌跡(不同軌跡是由不同的因緣所形成的),是有形跡可尋的。而「性」的修鍊,達到返本歸真時,便是映現了人與宇宙大生命融為一體的終極真理,無質無形,無跡可尋。此時,已經性命會合,再無需有性命之分了。這就是四大界中的最高境界——「志界」(詳見《四大界》篇)。然而個中的實相,是無法用有限的語言文字表達清楚的。由此看來,性與命原是一個主體的兩個方面,一分為二,合二為一。「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所以必須「性命雙修」。古代聖賢平生的修為,立功立德,善行義舉,以及濟人利世的業績,都可歸之於「立命」的範疇,其個人心性的修養,精神境界的提高,如孔子的「志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直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都屬於「盡性」(盡己性、盡人性、盡物性)的過程。所以古聖先賢的性與命無不是同修並進的。在佛教便是福慧(福德智慧)雙修。性命之學,性即是性理,命即是倫理。三界、五行、四大界是王鳳儀學說的主體,家道倫理是其學說的重點。  先生主張人道的究竟即是佛道,所以很少涉及遠在天外的神奇怪異。因為人類有史以來,所成就的聖賢仙佛,便足夠人們學習的了,按著他們的足跡走去,滿可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何用大談那些神怪離奇,虛無縹緲的東西呢。故先生教人以盡倫立命為重點,以「死心化性」為功夫,以達到「志界」為究竟。——「志」是其學說的核心。  先生生平不認師父,不收門徒,勸世化人教導後學,不走宗教路線。他說:「我得道是得之於天,一般人有認我為師父的,我絕不答應,我是大持平等的。有問我的,我就答覆他,沒有遠近的分別,所以最平。佛看眾生是平等的」。本書系統地論述了王鳳儀性命學說——三界、五行、四大界、性理療病和胎教。它所講的性與命,直接關係到每個人的苦樂得失、生老病死,告訴人們如何解脫苦惱、增進快樂。從祛病延年、「修身齊家」,直至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止於至善之道,無不詳加闡述。然而,這些成就必然是從日用倫常、生活實踐中,不斷地修學、磨練、提高與升華的結果。


推薦閱讀:

哲海蠡測
哲學家名言*
復仇者聯盟3觀影感悟
世界哲學史(1)——米利都學派
《摩登舞與哲學》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