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與中國畫:妙悟不在多言

禪宗與中國畫:妙悟不在多言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漢代,禪宗,則始於南北朝。禪宗是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突出人性自覺,有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對中國傳統繪畫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繪畫也以其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逐步成為中國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禪宗分為南北二宗,後以南宗為盛,南禪對中國畫的影 響尤深。受禪宗影響,在美術史上,中國畫也有南北宗之謂。自盛唐始,禪風畫韻相互交融,禪機畫理交互滲透,產生了以唐朝王維、宋朝蘇軾、清朝石濤等為代表 的大批以禪入畫的水墨文人畫大師,逐步改寫了盛行歷朝歷代的金碧青綠山水一統天下的局面。中國畫自此便唱響了以黑白、水墨為語調的主旋律,由此也產生了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虛靜空靈」、「我師我心」、「師心自用」等禪畫理念。

法道守一

中國畫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人對現實生活的平常體驗和對環境的心靈感悟,主張師心自用。南朝宗炳就提出了「應目會心」理論。「應目」是指觀察物象,「會心」則是畫家感應於物象後所產生的思想感情,亦即物我兩化,情景交融,最後達到「萬趣融其神思」。

中國畫講究意境。在意境的形成中,物象是基礎。脫離了物 象,情與意就無從抒發,心也無所寄託,也就產生不了達意之境。因為在意境中其心其情均消融在物象之中,並由此得到生髮。在意境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情、是意, 也即心神。所以畫家筆下的精品力作往往能以一種洗鍊含蓄的形式,給人以強烈的情感上的影響,其關鍵還是心境的真誠傳達與回應。筆墨是中國畫的根本。中國畫 的筆墨語言是畫家創造性表現客觀物象的手段,它具有反映不同畫家情感軌跡的特性。中國畫以黑白為主色調,以筆墨為表現語言,其本身的根本性決定了其意象性 的表現特點。這是因為融於畫家筆下之境,絕非客觀物象,而是心中之境。

中國畫講究傳承。一是向古人學習,與古人交心;二是師徒 間手傳心授。但從真正意義上講,是用「心」來傳承藝術文化血脈。這要求畫者習古而不能泥古,以「我心為法」,變通妙理。正如石濤所言「法於何立?立於一 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其中「一畫」並非指一幅畫,而是禪宗所指明心見性。由於一切法不離心法,心能生萬法,「一法藏萬法,萬法藏於一法,萬 法即一法,一法通萬法,萬法在一法中」(《法華經》語)。經中所指的「一」即為心。故石濤「一畫之法」中的「一」指的是心。人若達到見性,即可達到一,其 萬法則在其中。要想達到心法之根本,則在於緣起,緣起性空,方可見性。人能見性,方得「一畫之法」。此時之「一」,是隨心所欲;此時之「法」,是大智慧。

石濤論畫,畫理禪機盡在其中。石濤語:「立一畫之法者, 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夫畫從於心者也。」要想達到無法生有法之境,首先應立「心」。因為無心則無境,無境亦無心,心境相依,方可見地。只有認 知「心即是一」這個道理,方可成為「從於心者」,才能做到「蓋以無法生有法,乃至隨心所欲」。禪宗,講究提持心印,見性成佛。「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 門」。故,禪宗也即心宗。禪宗認為,人是感受大千世界的主體,在修行中靠內在精神去駕馭紛雜的環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著重強調主體精神的作用。「應無所 住,而生其心」。人的修行可以頓悟,即心見性。禪宗提倡「隨緣人生」。用真心感悟則「即心即佛」。由此可見,禪宗之所以對中國畫有著至深的親和力,其根本 原因是法道相一,即還本歸真,見心見性,自證自悟,暢揚心道。

風氣守一

禪宗以「二入」、「四行」學說及《楞伽經》作為習禪的根 本理論。「二入」,一是理入,指禪法的理論,二是行入,指禪法的實踐。「四行」,即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禪宗以壁觀法門為中心,教人安心。 自達摩於南北朝時期東渡來中國傳法立禪宗始,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代代相傳,並得到豐富和發展。至六祖惠能,提出了一相三 昧、一行三昧之宗旨,強調安閑恬靜,虛融淡泊。參禪者能超塵脫俗,以禪修德,以定求悟,達到空性而得到解脫;甚至在坐禪入定之中,忽然得悟而明其妙,心境 升華,一變常人之理,獨辟一片新境。

禪僧大德的機鋒轉語及禪理的奧妙玄機,尤為中國畫家所欣 賞和推崇,禪悅之風盛行。談禪為逸事,無禪不雅,畫風自然趨向含蓄、寂靜,並進而得到安寧、空靈的韻味。畫家以畫為禪,將繪畫作為怡養性情的道場,其畫境 恬淡靜氣,格調高雅,則自在情理中。對於中國畫,禪宗則改變了畫家的創作思維,使人們對「色」、「空」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並形成了東方美學的一種流派, 使中國畫的發展不但重視形的表現,同時更注重虛靜、恬淡等意境的表達。

格調守一

「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徹底清」。從「詩畫一律」觀 讀韋應物的詩句,可以看出,中國畫家,尤其文人畫家,非常崇尚淡泊。因為淡泊是脫去匠氣、人間煙火氣後的氣息,是自然的或重新融入自然的生命形態。真正空 靈高格的中國畫境界,使畫家超凡脫俗,並能藉此表現自己的宇宙情思和生命情調。中國畫狀寫物象成為自然生機與靈氣的洋溢,成為畫家自然而然的情意表達。

感應天地之間的蒼茫狀和人世間的諸多無奈,中國畫家尤其 文人畫家的內心世界往往有著無盡的孤獨。但這種孤獨不是現實的孤獨,而是一種「超然孤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高潔心性就包蘊在這種孤獨之中。由於孤獨, 所以內心世界一片靜寒。因為靜寒則驅除了塵世的一切喧囂,將其帶入幽遠清澄的空靈世界。蕩滌心間污垢,使心如冰壺一般清澈空明。表現在中國畫作品上則會產 生因寒而幽、因幽而靜、因靜而空、因空而靈之境,這恰恰就是一種回歸自然、寧靜淡泊的心靈關照。正如蘇東坡所言:「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禪宗強調「妙有性空」、「隨緣素位」、「緣起性空」,因 為禪理無所不在,要求參禪者舍相求真。真即大千自在。禪具有神妙空靈的內涵,並能直接徹見人的本性。禪宗追求禪定,對宇宙萬物色相視之為空,以虛靜之氣為 參禪者的立體之境,要求參禪者以平常心處世,揚棄一切分別相,歸於本真。受禪定思想影響,中國畫追求以墨代色,以簡化繁,大朴自然而氣韻靈動。「詩畫本一 律,天工與清新」即體現了禪宗思想對中國畫追求自然、空靈、平淡和趣味的影響。

縱觀歷史跡象,禪宗思想為中國畫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 力,中國畫也為禪宗的發揚提供了難得的「道場」。或禪,或畫,或機,或理,或禪畫,或畫禪,「妙悟不在多言」(王維語)。也正如莊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 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是故至人無為,大至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推薦閱讀:

禪宗四祖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禪宗十牛圖「解說」 | (九)第八圖 人牛俱忘
【禪宗講述06】禪門宗風
『禪宗佛學智慧』

TAG:中國 | 國畫 | 禪宗 | 中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