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無不勝的林彪解放戰爭中三走麥城

從4月8日起, 紅太陽俱樂部 與 紅太陽 雙號運作, 滾動發稿, 互不重複, 敬請關注新號: 紅太陽 hty366.

在開國十大元帥中,只有林彪是惟一一個身首異處,最終沒能走進八寶山的人,也是惟一一個從大榮走向大恥的人、惟一一個從正面走向反面的人。

  有人這樣說,林彪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是一個謎。他是一個偏愛在事物的兩極走鋼絲的「天才」,他的一生可謂大雄大奸、大智大愚、大隱大顯、大喜大悲、大紅大紫而又大丑大惡。在建國前進行的22年革命戰爭中,林彪率部所向披靡,百戰常勝,建立的功勛可謂驚天地、泣鬼神;而在建國後的「文革」十年浩劫中,林彪對一個個令人髮指的冤假錯案,一幕幕令人不可理喻的可悲醜劇,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曾被毛澤東寵愛有加,「欽定」為黨的接班人,並正式載入黨章;偏偏又是他,陰險策划了反革命的「571工程紀要」,妄圖謀害毛澤東,最終陰謀敗露,倉皇出逃,落了個折戟沉沙,自我爆炸的可恥下場。

  當然,如果從軍事的角度來講,林彪是一個能打仗的軍事統帥,這也是毋庸置疑的。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實行軍銜制以後,分兩次共評出了36位軍事家,林彪仍位列其中之一。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部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革命軍勝利會師時,林彪是朱德麾下的1營營長。林彪過去與毛澤東從未見過面,但多次從自己的恩師朱德那裡聽到毛澤東的名字,另外也從湘南的地方幹部和群眾口中,聽說過毛澤東在湖南從事革命活動和發動秋收起義的故事,心裡對毛澤東湧起一股崇敬之情。毛澤東也知道朱德領導的革命軍在湘南連續取得耒陽城、敖山廟戰鬥勝利的戰績,但是不知道在這些戰鬥中立大功的林彪。當陳毅向毛澤東介紹林彪時,毛澤東才知道領導紅軍打勝仗的是個娃娃營長,便高興地握著林彪的手說:「你這麼年輕,又敢打巧打,很不錯啊!」隨後,毛澤東得知林彪的兩個堂兄分別是林育英和林育南,更高興。因為林育英和林育南都是我黨著名的活動家,是我國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他們與劉少奇、李立三等人齊名,領導過「二七」大罷工和上海工人運動。毛澤東跟他們是好戰友。毛澤東從看到和聽到的情況里,透出對林彪的滿意,決計今後好好培養他一下,以便將來擔當重任。以後的實踐也證明,林彪是毛澤東一手培養起來的常勝將軍,成為毛澤東嫡系中的嫡系,是毛澤東信得過的少數人之一。林彪在毛澤東和朱德的領導下參加了中央紅軍的多次重大戰役,在征戰中其軍事才能進步很快,從紅4軍第1營營長、第28團團長、第1縱隊司令員到紅4軍軍長,再到紅1軍團軍團長,一直擔任紅軍主力部隊中的骨幹人物。

  1929年6月8日,紅4軍在閩西上杭白沙鎮召開前委會議,明確討論前委與軍委關係問題。時任紅4軍第1縱隊司令員的林彪,在這場紅4軍黨內關於建軍原則的爭論中,旗幟鮮明地站在毛澤東一邊,使毛澤東對林彪在政治上更加信任。

  當然,林彪在殘酷的鬥爭環境中其思想也發生過動搖,與毛澤東和朱德都發生過爭論,甚至與他們唱反調,但毛澤東和朱德都原諒了他,都認為是同志式的分歧和爭論。南昌起義後,林彪一度對中國革命失去信心,對紅旗能否再扛下去產生了動搖,曾一度脫離革命隊伍,差一點成為革命隊伍的逃兵。1929年底,已經擔任紅4軍第1縱隊司令員的林彪,卻發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議論,對革命的前途持悲觀態度。為此,毛澤東專門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批評這種思想。

  林彪儘管思想上發生過動搖,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作為一名高級將領,林彪在軍事上的成就是可圈可點的。他成名時,年紀很輕,職務卻很高。他的聲名鵲起,與我軍歷史上的許多重要戰役密切相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1930年冬,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反「圍剿」戰役,林彪已接替朱德任紅4軍軍長,時年23歲。此役,我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鬥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共殲滅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約1.2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1萬餘件。林彪所部第10師俘獲敵第18師師長張輝瓚。第一次反「圍剿」勝利是中國工農紅軍建立後殲敵最多、戰果最巨大的一次戰役,也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過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戰役中,林彪率紅4軍擔任主攻,贏得了他當軍長不久後的第一個重大勝利,可謂贏得開門紅。

  1933年春,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反「圍剿」戰役,林彪任紅軍第1軍團軍團長,時年26歲。此役,我軍共殲滅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近3個師,俘虜官兵萬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電台等軍用物資,首創了紅軍大兵團山地伏擊戰的範例,也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打的最大的一次伏擊戰。林彪為戰場總指揮,取得了誘敵深入的黃陂伏擊戰、草台崗伏擊戰這兩場經典戰鬥的勝利。戰後,林彪被譽為「常勝將軍」,蔣介石稱其是「戰爭的魔鬼」。

  抗日戰爭初期,林彪即擔任由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的八路軍第115師師長,時年30歲。1937年9月25日,林彪率部在山西省靈丘縣平型關進行伏擊戰,一舉殲滅日軍精銳板垣第5師團第21旅一部千餘人,擊斃新莊和橋本2名日軍中佐,擊毀汽車百餘輛、馬車200輛,繳獲大批槍支彈藥及其他軍用物資。平型關之戰是八路軍挺進抗日戰爭前線後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國全面抗戰以來「零的突破」,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此役後,林彪也贏得了「抗日英豪」、「民族英雄」、「無敵元帥」、「常勝將軍」的讚譽。

  解放戰爭時期的1946年冬,為了改變東北我軍的不利局勢,黨中央敦促林彪採取攻與防的行動,遏制國民黨軍全面佔領東北的企圖。並加強了林彪的權力,任命他為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實行一元化領導。接著,林彪率東北民主聯軍主力與國民黨軍在白山黑水展開了戰線與時間都綿長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3個多月時間,林彪及其麾下的劉亞樓、譚政、蕭勁光、蕭華、李天佑、萬毅、劉震、洪學智、賴傳珠、韓先楚、梁興初、楊國夫、吳克華、程世才、李作鵬等戰將,經過與敵方杜聿明、廖耀湘、孫立人、鄭洞國、陳明仁、侯鏡如等高級將領的反覆較量,進行了有名的張麻子溝伏擊戰、焦家嶺圍殲戰、清溝子伏擊戰、城子街攻堅戰、靠山屯圍殲戰、紅石砬子伏擊戰,至1947年春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共殲滅國民黨軍4萬餘人,收復城鎮11座。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採取「南拉北打,北打南拉」的戰術,徹底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國民黨軍隊的機動力量在民主聯軍的不斷打擊下遭到嚴重削弱,轉主動進攻為被動防守。東北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1948年9月12日,我軍首先在東北戰場與國民黨軍進行了三大戰略決戰之一的遼瀋戰役。林彪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此時,東北戰場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我軍在數量上特別是質量上都比國民黨軍佔優勢。戰役中,已不打伏擊戰,以城市攻堅戰為主,陣地阻擊戰相結合。林彪與東北野戰軍政委羅榮桓共同指揮東北大軍進行了義縣攻堅戰、塔山阻擊戰、錦州攻堅戰、黑山阻擊戰、長春圍困戰、遼西圍殲戰、瀋陽攻堅戰等經典戰役戰鬥,至11月2日,取得了遼瀋戰役的勝利。我軍共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俘虜范漢傑、廖耀湘、盧浚泉、李濤等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遼瀋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敵強我弱的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東北野戰軍獲得了第一個戰略決戰的完全勝利,取得了打大規模殲滅戰的寶貴經驗,率先成為人民解放軍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

  1948年11月底,林彪和羅榮桓率東北野戰軍揮師入關,與聶榮臻率領的華北野戰軍共同進行了三大戰略決戰之一的平津戰役。經過64天的軍事與政治較量,東北和華北野戰軍共同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共52.1萬人。平津戰役中產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綏遠方式」成為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實行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的基本方式。

  1949年9月13日,時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的林彪,指揮四野主力和二野一部,在湘南衡寶地區採取兩翼大迂迴鉗形包圍,正面大突破強攻手段,進行了衡寶戰役。此時,敵軍主要將領是桂系的白崇禧、張軫、張淦、劉嘉樹、劉安祺、張光瑋、李本一等。至10月16日,我軍共殲敵4.7萬人,俘虜17名將官,收復縣城24座。這次戰役,我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殲滅了白崇禧賴以起家的第7、48軍的四個精銳師,並消滅了桂系惟一美械的第62師,給桂系戰力最強的第10師以殲滅性打擊,成為我軍渡江以來華中最大的一次戰果。

  1949年11月6日,林彪繼續指揮四野主力和二野一部,對廣西地區之敵採取兩翼大迂迴鉗形包圍,正面強攻大追殲的戰役手段,經過粵桂邊境殲滅戰、欽州圍殲戰等有名的戰鬥,至12月14日,我軍結束了廣西戰役,共殲滅白崇禧集團和余漢謀集團17.29萬人,俘虜少將以上軍官78人,解放了廣西全境,華中、華南所轄範圍內除海南島一隅外,業已全部解放。桂系及蔣介石在華南殘餘的被殲,加速了全國解放的進程。

1950年3月5日,林彪委託鄧華指揮第四野戰軍兩個軍,進行了海南島戰役。我軍以木船為主、配以部分機帆船作為航渡工具,突破敵人海軍軍艦、空軍飛機、海岸炮兵立體封鎖,一舉登上海南島。接著,在海島陸地作戰中,我軍以高昂的氣勢,精彩的戰術手段,最後擊潰了敵薛岳集團。至5月1日,我軍殲滅敵軍5個師9個團共3萬餘人,繳獲火炮、飛機、坦克、裝甲車、汽車眾多,擊落、擊沉、擊傷敵機、敵艦若干。海南島戰役開創了陸軍乘木帆船大規模渡海作戰,摧毀敵立體防禦的先例。該戰也是林彪指揮第四野戰軍的最後一戰。

  「常勝將軍」也有敗績的記錄,林彪在解放戰爭期間曾經「三走麥城」。

  解放戰爭初期,林彪被毛澤東委以重任,先後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和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執掌東北根據地。但因敵我力量懸殊,林彪率部一敗再敗,一退千里,一退山海關、再退錦州、三退四平、四退長春,得了個「撤退將軍」的名聲,「常勝將軍」的英名幾乎掃地,甚至被譏笑為長腿的「常敗將軍」,林彪的威信受到了極大威脅。

  「一走麥城」是指1946年春,林彪指揮的四平保衛戰。當時,我軍與國民黨軍號稱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軍、新6軍等部隊對壘戰鬥。第一階段,雙方經過拉鋸戰,形成膠著對峙狀態。第二次戰鬥開戰前,林彪的判斷卻出現了失誤,認為敵人主攻方向是四平,打算將位於本溪的部隊放在四平敵之側後開原一帶,以此來打破四平的僵持狀態。毛澤東則認為是本溪,但最終還是尊重前線指揮員林彪的意見。這時,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以優勢兵力攻下本溪,接著,又投入部隊到四平方面。敵人力量大增,林彪無奈,只得部署從四平撤退,杜聿明則一路猛追,直到把民主聯軍主力追到松花江以北。就這樣,國共兩黨在解放戰爭初期軍事較量的第一個重大回合,草草結束。此時,林彪的威信降到了極點,部下在私下議論說:林總吃了幾年洋麵包,都不會打仗了。基層部隊甚至有了「換將」的呼聲。所幸,在四平失利後不到20天,林彪抓住戰機,接連打了拉法和新城兩個勝仗,消滅國民黨軍兩個團,提高了部隊的士氣,使指戰員們在四平失敗的陰影中看到了新的未來。

  「二走麥城」是指1947年夏林彪指揮的四平攻堅戰。在四平攻堅戰後的「東總」幹部會議上,林彪曾三次站起來檢討:「這次四平沒打下來,不要你們負責,主要是我情況了解得不夠,決心下得太快。不馬上攻,圍城打援最好。先消滅援軍再攻城,就能攻下來。另外,這次攻城暴露了我們攻堅的技術差,這也主要是我平時研究不夠造成的。」此後,東野部隊進行了遼瀋戰役前深入、徹底的攻堅大練兵,為最終贏得戰略決戰的勝利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走麥城」是指1949年8月的青樹坪之戰。當時林彪指揮四野大軍南下途中,第49軍軍長鍾偉麻痹輕敵,率部孤軍深入,在湖南湘鄉縣西南70公里處的青樹坪遭遇白崇禧部隊優勢兵力的圍困阻擊,經一天激戰才以傷亡超過敵人的代價最終脫離險境。這一下,苟延殘喘的國民黨政權可找到了借口,把青樹坪遭遇戰吹噓成「青樹坪大捷」,各大報紙的通欄大標題是:「自徐州會戰以來國軍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打破了林彪不可戰勝的論調」。青樹坪遭遇戰對林彪和第四野戰軍來說,失利不是軍事方面的,主要是在政治方面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林彪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建設和作戰等問題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他的軍事思想主要內容有:在抗戰期間撰寫的《論華北正規戰的基本教訓與游擊戰爭的發展條件》等文;在解放戰爭時期發表的《論戰術思想與戰鬥作風》、《中高級指揮員的指揮要則》等講話,論述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和人民軍隊建設等有關問題。在作戰指揮上,林彪強調:一是實行戰略防禦,戰役戰鬥上必須採取積極進攻的方針。二是實施戰役戰鬥指揮,必須掌握好正確定下作戰決心、選擇攻擊目標和作戰時機三個重要環節。三是在戰役戰鬥上形成兵力對比的絕對優勢,才能保證進攻作戰的勝利。在戰術原則上,林彪總結了著名的「六個戰術原則」: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三猛戰術。

在開國十大元帥中,只有林彪是惟一一個身首異處,最終沒能走進八寶山的人,也是惟一一個從大榮走向大恥的人、惟一一個從正面走向反面的人。

  有人這樣說,林彪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是一個謎。他是一個偏愛在事物的兩極走鋼絲的「天才」,他的一生可謂大雄大奸、大智大愚、大隱大顯、大喜大悲、大紅大紫而又大丑大惡。在建國前進行的22年革命戰爭中,林彪率部所向披靡,百戰常勝,建立的功勛可謂驚天地、泣鬼神;而在建國後的「文革」十年浩劫中,林彪對一個個令人髮指的冤假錯案,一幕幕令人不可理喻的可悲醜劇,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曾被毛澤東寵愛有加,「欽定」為黨的接班人,並正式載入黨章;偏偏又是他,陰險策划了反革命的「571工程紀要」,妄圖謀害毛澤東,最終陰謀敗露,倉皇出逃,落了個折戟沉沙,自我爆炸的可恥下場。

  當然,如果從軍事的角度來講,林彪是一個能打仗的軍事統帥,這也是毋庸置疑的。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實行軍銜制以後,分兩次共評出了36位軍事家,林彪仍位列其中之一。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部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革命軍勝利會師時,林彪是朱德麾下的1營營長。林彪過去與毛澤東從未見過面,但多次從自己的恩師朱德那裡聽到毛澤東的名字,另外也從湘南的地方幹部和群眾口中,聽說過毛澤東在湖南從事革命活動和發動秋收起義的故事,心裡對毛澤東湧起一股崇敬之情。毛澤東也知道朱德領導的革命軍在湘南連續取得耒陽城、敖山廟戰鬥勝利的戰績,但是不知道在這些戰鬥中立大功的林彪。當陳毅向毛澤東介紹林彪時,毛澤東才知道領導紅軍打勝仗的是個娃娃營長,便高興地握著林彪的手說:「你這麼年輕,又敢打巧打,很不錯啊!」隨後,毛澤東得知林彪的兩個堂兄分別是林育英和林育南,更高興。因為林育英和林育南都是我黨著名的活動家,是我國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他們與劉少奇、李立三等人齊名,領導過「二七」大罷工和上海工人運動。毛澤東跟他們是好戰友。毛澤東從看到和聽到的情況里,透出對林彪的滿意,決計今後好好培養他一下,以便將來擔當重任。以後的實踐也證明,林彪是毛澤東一手培養起來的常勝將軍,成為毛澤東嫡系中的嫡系,是毛澤東信得過的少數人之一。林彪在毛澤東和朱德的領導下參加了中央紅軍的多次重大戰役,在征戰中其軍事才能進步很快,從紅4軍第1營營長、第28團團長、第1縱隊司令員到紅4軍軍長,再到紅1軍團軍團長,一直擔任紅軍主力部隊中的骨幹人物。

  1929年6月8日,紅4軍在閩西上杭白沙鎮召開前委會議,明確討論前委與軍委關係問題。時任紅4軍第1縱隊司令員的林彪,在這場紅4軍黨內關於建軍原則的爭論中,旗幟鮮明地站在毛澤東一邊,使毛澤東對林彪在政治上更加信任。

  當然,林彪在殘酷的鬥爭環境中其思想也發生過動搖,與毛澤東和朱德都發生過爭論,甚至與他們唱反調,但毛澤東和朱德都原諒了他,都認為是同志式的分歧和爭論。南昌起義後,林彪一度對中國革命失去信心,對紅旗能否再扛下去產生了動搖,曾一度脫離革命隊伍,差一點成為革命隊伍的逃兵。1929年底,已經擔任紅4軍第1縱隊司令員的林彪,卻發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議論,對革命的前途持悲觀態度。為此,毛澤東專門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批評這種思想。

  林彪儘管思想上發生過動搖,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作為一名高級將領,林彪在軍事上的成就是可圈可點的。他成名時,年紀很輕,職務卻很高。他的聲名鵲起,與我軍歷史上的許多重要戰役密切相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1930年冬,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反「圍剿」戰役,林彪已接替朱德任紅4軍軍長,時年23歲。此役,我軍總體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在局部戰鬥中,卻以多吃少,以強擊弱,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共殲滅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約1.2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1萬餘件。林彪所部第10師俘獲敵第18師師長張輝瓚。第一次反「圍剿」勝利是中國工農紅軍建立後殲敵最多、戰果最巨大的一次戰役,也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過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戰役中,林彪率紅4軍擔任主攻,贏得了他當軍長不久後的第一個重大勝利,可謂贏得開門紅。

  1933年春,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反「圍剿」戰役,林彪任紅軍第1軍團軍團長,時年26歲。此役,我軍共殲滅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近3個師,俘虜官兵萬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電台等軍用物資,首創了紅軍大兵團山地伏擊戰的範例,也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打的最大的一次伏擊戰。林彪為戰場總指揮,取得了誘敵深入的黃陂伏擊戰、草台崗伏擊戰這兩場經典戰鬥的勝利。戰後,林彪被譽為「常勝將軍」,蔣介石稱其是「戰爭的魔鬼」。

  抗日戰爭初期,林彪即擔任由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的八路軍第115師師長,時年30歲。1937年9月25日,林彪率部在山西省靈丘縣平型關進行伏擊戰,一舉殲滅日軍精銳板垣第5師團第21旅一部千餘人,擊斃新莊和橋本2名日軍中佐,擊毀汽車百餘輛、馬車200輛,繳獲大批槍支彈藥及其他軍用物資。平型關之戰是八路軍挺進抗日戰爭前線後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國全面抗戰以來「零的突破」,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此役後,林彪也贏得了「抗日英豪」、「民族英雄」、「無敵元帥」、「常勝將軍」的讚譽。

  解放戰爭時期的1946年冬,為了改變東北我軍的不利局勢,黨中央敦促林彪採取攻與防的行動,遏制國民黨軍全面佔領東北的企圖。並加強了林彪的權力,任命他為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實行一元化領導。接著,林彪率東北民主聯軍主力與國民黨軍在白山黑水展開了戰線與時間都綿長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3個多月時間,林彪及其麾下的劉亞樓、譚政、蕭勁光、蕭華、李天佑、萬毅、劉震、洪學智、賴傳珠、韓先楚、梁興初、楊國夫、吳克華、程世才、李作鵬等戰將,經過與敵方杜聿明、廖耀湘、孫立人、鄭洞國、陳明仁、侯鏡如等高級將領的反覆較量,進行了有名的張麻子溝伏擊戰、焦家嶺圍殲戰、清溝子伏擊戰、城子街攻堅戰、靠山屯圍殲戰、紅石砬子伏擊戰,至1947年春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共殲滅國民黨軍4萬餘人,收復城鎮11座。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採取「南拉北打,北打南拉」的戰術,徹底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國民黨軍隊的機動力量在民主聯軍的不斷打擊下遭到嚴重削弱,轉主動進攻為被動防守。東北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1948年9月12日,我軍首先在東北戰場與國民黨軍進行了三大戰略決戰之一的遼瀋戰役。林彪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此時,東北戰場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我軍在數量上特別是質量上都比國民黨軍佔優勢。戰役中,已不打伏擊戰,以城市攻堅戰為主,陣地阻擊戰相結合。林彪與東北野戰軍政委羅榮桓共同指揮東北大軍進行了義縣攻堅戰、塔山阻擊戰、錦州攻堅戰、黑山阻擊戰、長春圍困戰、遼西圍殲戰、瀋陽攻堅戰等經典戰役戰鬥,至11月2日,取得了遼瀋戰役的勝利。我軍共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俘虜范漢傑、廖耀湘、盧浚泉、李濤等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遼瀋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敵強我弱的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東北野戰軍獲得了第一個戰略決戰的完全勝利,取得了打大規模殲滅戰的寶貴經驗,率先成為人民解放軍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

  1948年11月底,林彪和羅榮桓率東北野戰軍揮師入關,與聶榮臻率領的華北野戰軍共同進行了三大戰略決戰之一的平津戰役。經過64天的軍事與政治較量,東北和華北野戰軍共同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共52.1萬人。平津戰役中產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綏遠方式」成為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實行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的基本方式。

  1949年9月13日,時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的林彪,指揮四野主力和二野一部,在湘南衡寶地區採取兩翼大迂迴鉗形包圍,正面大突破強攻手段,進行了衡寶戰役。此時,敵軍主要將領是桂系的白崇禧、張軫、張淦、劉嘉樹、劉安祺、張光瑋、李本一等。至10月16日,我軍共殲敵4.7萬人,俘虜17名將官,收復縣城24座。這次戰役,我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殲滅了白崇禧賴以起家的第7、48軍的四個精銳師,並消滅了桂系惟一美械的第62師,給桂系戰力最強的第10師以殲滅性打擊,成為我軍渡江以來華中最大的一次戰果。

  1949年11月6日,林彪繼續指揮四野主力和二野一部,對廣西地區之敵採取兩翼大迂迴鉗形包圍,正面強攻大追殲的戰役手段,經過粵桂邊境殲滅戰、欽州圍殲戰等有名的戰鬥,至12月14日,我軍結束了廣西戰役,共殲滅白崇禧集團和余漢謀集團17.29萬人,俘虜少將以上軍官78人,解放了廣西全境,華中、華南所轄範圍內除海南島一隅外,業已全部解放。桂系及蔣介石在華南殘餘的被殲,加速了全國解放的進程。

  1950年3月5日,林彪委託鄧華指揮第四野戰軍兩個軍,進行了海南島戰役。我軍以木船為主、配以部分機帆船作為航渡工具,突破敵人海軍軍艦、空軍飛機、海岸炮兵立體封鎖,一舉登上海南島。接著,在海島陸地作戰中,我軍以高昂的氣勢,精彩的戰術手段,最後擊潰了敵薛岳集團。至5月1日,我軍殲滅敵軍5個師9個團共3萬餘人,繳獲火炮、飛機、坦克、裝甲車、汽車眾多,擊落、擊沉、擊傷敵機、敵艦若干。海南島戰役開創了陸軍乘木帆船大規模渡海作戰,摧毀敵立體防禦的先例。該戰也是林彪指揮第四野戰軍的最後一戰。

  「常勝將軍」也有敗績的記錄,林彪在解放戰爭期間曾經「三走麥城」。

  解放戰爭初期,林彪被毛澤東委以重任,先後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和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執掌東北根據地。但因敵我力量懸殊,林彪率部一敗再敗,一退千里,一退山海關、再退錦州、三退四平、四退長春,得了個「撤退將軍」的名聲,「常勝將軍」的英名幾乎掃地,甚至被譏笑為長腿的「常敗將軍」,林彪的威信受到了極大威脅。

  「一走麥城」是指1946年春,林彪指揮的四平保衛戰。當時,我軍與國民黨軍號稱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軍、新6軍等部隊對壘戰鬥。第一階段,雙方經過拉鋸戰,形成膠著對峙狀態。第二次戰鬥開戰前,林彪的判斷卻出現了失誤,認為敵人主攻方向是四平,打算將位於本溪的部隊放在四平敵之側後開原一帶,以此來打破四平的僵持狀態。毛澤東則認為是本溪,但最終還是尊重前線指揮員林彪的意見。這時,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以優勢兵力攻下本溪,接著,又投入部隊到四平方面。敵人力量大增,林彪無奈,只得部署從四平撤退,杜聿明則一路猛追,直到把民主聯軍主力追到松花江以北。就這樣,國共兩黨在解放戰爭初期軍事較量的第一個重大回合,草草結束。此時,林彪的威信降到了極點,部下在私下議論說:林總吃了幾年洋麵包,都不會打仗了。基層部隊甚至有了「換將」的呼聲。所幸,在四平失利後不到20天,林彪抓住戰機,接連打了拉法和新城兩個勝仗,消滅國民黨軍兩個團,提高了部隊的士氣,使指戰員們在四平失敗的陰影中看到了新的未來。

  「二走麥城」是指1947年夏林彪指揮的四平攻堅戰。在四平攻堅戰後的「東總」幹部會議上,林彪曾三次站起來檢討:「這次四平沒打下來,不要你們負責,主要是我情況了解得不夠,決心下得太快。不馬上攻,圍城打援最好。先消滅援軍再攻城,就能攻下來。另外,這次攻城暴露了我們攻堅的技術差,這也主要是我平時研究不夠造成的。」此後,東野部隊進行了遼瀋戰役前深入、徹底的攻堅大練兵,為最終贏得戰略決戰的勝利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走麥城」是指1949年8月的青樹坪之戰。當時林彪指揮四野大軍南下途中,第49軍軍長鍾偉麻痹輕敵,率部孤軍深入,在湖南湘鄉縣西南70公里處的青樹坪遭遇白崇禧部隊優勢兵力的圍困阻擊,經一天激戰才以傷亡超過敵人的代價最終脫離險境。這一下,苟延殘喘的國民黨政權可找到了借口,把青樹坪遭遇戰吹噓成「青樹坪大捷」,各大報紙的通欄大標題是:「自徐州會戰以來國軍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打破了林彪不可戰勝的論調」。青樹坪遭遇戰對林彪和第四野戰軍來說,失利不是軍事方面的,主要是在政治方面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林彪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建設和作戰等問題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他的軍事思想主要內容有:在抗戰期間撰寫的《論華北正規戰的基本教訓與游擊戰爭的發展條件》等文;在解放戰爭時期發表的《論戰術思想與戰鬥作風》、《中高級指揮員的指揮要則》等講話,論述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和人民軍隊建設等有關問題。在作戰指揮上,林彪強調:一是實行戰略防禦,戰役戰鬥上必須採取積極進攻的方針。二是實施戰役戰鬥指揮,必須掌握好正確定下作戰決心、選擇攻擊目標和作戰時機三個重要環節。三是在戰役戰鬥上形成兵力對比的絕對優勢,才能保證進攻作戰的勝利。在戰術原則上,林彪總結了著名的「六個戰術原則」: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三猛戰術。

微信公眾號:hty9966(←長按複製)

微信個人號:hjr966(←長按複製)


推薦閱讀:

平型關大捷林彪三次偵察地形 定瓮中捉鱉之計
楊銀祿:1971年江青為何親自為林彪照相?
[轉載]王耀南回憶:林彪與「黃陂大捷」
軍功林彪數第一
從遵義到陝北—林彪在長征中的故事片斷

TAG:戰爭 | 解放 | 林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