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六度波羅蜜的十二種利益!何為正見,正法?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經文節錄如下)   有十二種[布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何等十二。   一者布施。能速增長無上菩提功德利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二者布施。生處富足手中常出無盡寶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三者布施。隨願得生釋梵天王諸大家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四者布施。能離一切慳貪心過。棄捨諸有不生願樂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五者布施。能舍世間貪染縛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六者布施。出餓鬼門離諸惡趣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七者布施。離諸世間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八者布施。能稱眾生歡喜心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九者布施。能舍內外行佛行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者布施。於諸一切所愛事中。能離縛著垢害心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一者布施。行能滿足無上檀波羅蜜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二者布施。行能隨如來教所願成就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檀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求無上道 修行諸功德   破於慳貪心 布施最第一   佛子行舍心 見來乞求者   能生歡喜心 一切無悋惜   國城及妻子 乃至天王位   身肉及手足 頭目諸膸腦   清凈無垢眼 施已心歡喜   如是行舍心 名檀波羅蜜   一切諸如來 滿足諸功德   具勝涅槃道 皆由布施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常當修舍心 行檀波羅蜜   施能得菩提 不住於世間   是故諸菩薩 常當行舍心   施能斷貧窮 富足七凈財   慳嫉妒心盡 清凈佛菩提   布施能滿足 成就十自在   是故諸如來 讚歎行施福   菩薩見是利 為成波羅蜜   是故修舍心 常施一切物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持戒]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何等十二。   一者持戒。能攝一切諸善根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二者持戒。入菩薩道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三者持戒。解脫一切煩惱縛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四者持戒。能過一切諸惡道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五者持戒。能拔惡道苦眾生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六者持戒。身口意業不為諸佛如來訶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七者持戒。諸佛如來常讚歎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八者持戒。能入諸有不放逸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九者持戒。即施眾生無怖畏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十者持戒。成就身口意業善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十一者持戒。能得於諸法中隨順自在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十二者持戒。成就第一彼岸功德波羅蜜業故。菩薩應行屍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屍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屍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離諸生死 安隱到涅槃   一切如來說 持戒最第一   戒如清涼池 能生諸善花   亦如猛熾火 能燒諸惡草   戒善持行者 如鳥飛虛空   不懼墮生死 諸趣惡道中   惡道大毒龍 無明諸羅剎   見持凈戒者 恭敬舍害心   一切諸如來 安隱住涅槃   斷諸惡趣道 皆由持戒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堅固諸善本 持戒波羅蜜   菩薩應思惟 善住戒品中   解脫煩惱縛 閉諸惡趣門   若欲持凈戒 應當如氂牛   為護一毛故 守死不惜命   如是護諸業 是名持戒人   如來常讚歎 所求皆成就   能持凈戒者 有如是功德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凈戒   身口意業凈 諸惡皆不行   是能到菩提 一切智現前   持戒不放逸 諸善皆堅固   法中得自在 能凈諸佛戒   菩薩持凈戒 視物無怨親   等心諸群生 見者無怖心   我住於彼處 常修不放逸   是故今得離 一切諸惡趣   到第一彼岸 如實功德地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凈戒   菩薩若欲求 菩提佛功德   持戒如氂牛 常念不放逸   如是諸菩薩 是名為智者   能速到彼岸 住佛果菩提 復有十三種觀修行[羼提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何等十三。   一者忍行。堪忍諸惱能證一切諸法空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二者忍行。不見有我為他害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三者忍行。不見眾生有怨親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四者忍行。不見自他身可損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五者忍行。聞毀讚歎心常不動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六者忍行。能斷煩惱諸結使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七者忍行。能斷瞋恨諸結使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八者忍行。能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九者忍行。能離惡道生梵天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十者忍行。能過一切損害境界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十一者忍行。能得盡智無生智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十二者忍行。能降一切惡魔諸境界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十三者忍行。能見如來無量功德莊嚴身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三種觀修[羼提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忍辱波羅蜜]。重說偈言。   若欲為眾生 作諸歸依處   令生無畏心 忍辱最第一   能行忍辱者 見者皆歡喜   怨家舍毒心 皆生親友想   一切諸如來 成就平等心   眾生所歸依 皆由行忍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為物作依止 當堅固忍辱   菩薩若欲住 一切佛菩提   當觀諸法空 眾生不可得   如是行忍行 能具佛功德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菩薩若修忍 當遠離二邊   不見自他身 能有損益者   如來大慈悲 讚歎如是觀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若欲得盡智 滅諸使煩惱   不怯弱修忍 常無分別心   如是觀諸法 成忍波羅蜜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菩薩欲莊嚴 如來相好身   復生梵世界 出離諸魔道   樂行忍辱行 一切皆成就   是故諸菩薩 應堅固忍辱   忍辱力最上 諸行無過者   一切諸功德 住在忍行中   四魔力難敵 忍力能除滅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修「方便波羅蜜」的十二種利益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境界。修[方便行]得大利益。是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何等十二。   一者方便不離涅槃清凈境界。而現世間垢濁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二者方便不離一處寂靜境界。而現世間憒閙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三者方便不離禪定甚深境界。而現世間王宮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四者方便不離清凈無功用境界。而現世間功用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五者方便不離無生真實境界。而現世間生此退彼退此生彼諸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六者方便能過一切四魔境界。而現世間降魔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七者方便不離一切聖人境界。而現世間凡夫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八者方便不離能出世間境界。而住世間諸有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九者方便不離一切智慧境界。而現世間無智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十者方便不離菩薩實際境界。而現聲聞緣覺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十一者方便力能善知一切諸法無相。而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教化眾生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十二者方便力能入諸一切平等境界。而能示現諸魔境界故。菩薩應住方便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住[方便波羅蜜]得大利益。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方便波羅蜜]。而說偈言。   一切諸菩薩 行諸波羅蜜   若無方便者 不能到彼岸   自利亦利他 住世間涅槃   如是無凈染 皆由方便故   一切諸如來 所行諸境界   二乘不思議 斯由方便力   是故諸佛子 欲行如來事   常當勤修行 方便波羅蜜   菩薩常清凈 方便利眾生   實無諸欲垢 示現行染行   涅槃池中浴 方便現諸有   是名諸菩薩 不住於二邊   身口意常住 第一義寂靜   為利益眾生 方便同世間   如蜂入華林 不專采一華   菩薩方便行 一切諸境界   或現種種相 殊妙莊嚴身   遍諸宮女中 行於放逸行   或現在地獄 救諸苦眾生   雖現如是相 常不舍禪定   不舍諸三昧 而現散亂中   示現行損害 是名方便力   菩薩已能離 一切有為行   於諸有無中 亦無分別心   雖現行諸染 不生妄慾火   方便中示現 分別有為相   菩薩於諸有 不生亦無退   示現生退事 方便智力故   棄捨魔業處 住佛境界中   智慧不怯弱 示現諸魔事   菩薩大悲力 奮迅方便智   住聖無上處 而現凡夫事   以入諸法相 知諸法體空   常處於涅槃 而不舍世間   諸法自體空 寂靜及無相   為利益眾生 相好莊嚴身   無痴現無智 無瞋現無慈   而能益眾生 是名為方便   菩薩摩訶薩 住彼如是處   是名示聖人 種種諸方便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觀行[禪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修[禪波羅蜜]。   何等十二。   一者禪定。能滅一切諸煩惱染。菩薩應修禪波羅蜜。常無分別心故。   二者禪定。心住寂靜念不散亂。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不取諸境界故。   三者禪定。心無所著能滿諸行。菩薩應修禪波羅蜜。能過三界故。   四者禪定。能出世間不著諸有。菩薩應修禪波羅蜜。過世間故。   五者禪定。能觀勝法心無疲惓。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不以為足故。   六者禪定。柔軟自在不隨禪生。菩薩應修禪波羅蜜。自在轉諸禪故。   七者禪定。得無相心不見諸物。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離諸相故。   八者禪定。心凈能照無量境界。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過有量諸三昧等呵責過故。   九者禪定。能滅觀心不見能觀。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寂靜心故。   十者禪定。證柔軟心滅諸覺觀。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調伏心故。   十一者禪定。心能寂滅一觀諸根不動。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降伏不善根故。   十二者禪定。心能於諸法中有大方便。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能不舍大菩提心故。   何以故。以諸菩薩住[禪波羅蜜]故。不起[憍慢心]。住[禪波羅蜜]故。不起[邪見心]。住[禪波羅蜜]故。不起[憎愛心]。是故諸菩薩能降一切學諸[禪定]聲聞辟支佛外道梵行入[禪三昧]者。   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修行[禪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禪波羅蜜]。而說偈言。   欲修無漏智 出離欲淤泥   滅除諸業障 禪定最第一   禪定難思議 是諸佛境界   二乘諸凡夫 三昧不能知   大地諸山海 劫火能燒除   若心住禪定 安隱無損害   如來智慧日 無漏摩尼珠   不從余處生 禪定海中出   是故諸佛子 求佛大智寶   當除散亂心 念禪波羅蜜   諸菩薩禪定 寂滅諸煩惱   是故智者說 勝修余禪者   深心常寂滅 不樂諸境界   能攝諸亂心 住勝涅槃處   菩薩修禪定 三界無所住   是故不依止 彼非依止處   菩薩禪能過 世間出世間   是故三昧勝 勝世間二乘   菩薩禪柔軟 隨意無罣礙   是故能迴轉 生於欲界中   菩薩所修禪 勝餘一切觀   諸禪非究竟 故佛說勝者   菩薩禪無量 從於勝境生   離諸眾生相 及離諸垢法   是故諸菩薩 所修禪定勝   降修余禪者 及諸少分禪   菩薩一向觀 清凈諸境界   如是所修禪 從慧方便生   正智為根本 不起邪見心   是故菩薩禪 無有可譏嫌   菩薩入禪定 不住有無中   以觀實境故 能離有無相   如是勝智禪 不同餘境界   羅漢辟支佛 智慧悉迷悶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觀。修行[般若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修[慧波羅蜜]。   何等十二。   一者般若。遠離諸垢能發光明。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離諸黑暗法故。   二者般若。悉能覺了諸暗障礙。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照除煩惱稠林故。   三者般若。能放一切智慧光明。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離一切諸無智故。   四者般若。如犁耕地除諸草穢。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拔諸無明根本故。   五者般若。如利鐵鉤隨意琢斫。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鉤斷諸愛網故。   六者般若如金剛杵不為一切諸物所壞。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破碎煩惱山故。   七者般若如大日輪離諸雲翳。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幹竭一切煩惱諸淤泥故。   八者般若如大火聚燒諸穢草。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焚燒業煩惱樹故。   九者般若如摩尼珠能照一切。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暗心不迷諸法故。   十者般若能住寂滅究竟實際。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所有故。   十一者般若能滅有相心無分別。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相故。   十二者般若能成無願心無求樂。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過三界故。   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修行[般若波羅蜜]得大利益。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般若波羅蜜]。而說偈言。   究竟斷有種 安隱入涅槃   諸波羅蜜中 智慧最第一   譬如世間燈 能破一切暗   亦如高幢火 世間最勝觀   一切諸如來 出離諸有流   降伏四魔眾 智慧為猛將   諸佛子若欲 自利利眾生   常當勤修行 般若波羅蜜   譬如犁耕地 能除諸荒穢   智滅疑愛草 如犁耕凈地   帝釋金剛杵 滅惡阿修羅   智碎煩惱山 能壞亦如是   一切諸如來 說於智慧力   猶如夏中日 亦如世間燈   能竭煩惱海 照除無明暗   以體出世間 無漏火明故   智慧能割截 無明痴暗樹   猶如快利刀 剪除諸細草   智如摩尼珠 平等照世間   如空無分別 不住有涅槃   智慧心自在 決定於一切   能斷諸疑悔 及斷所有問   說世間惡報 及顯涅槃果   普示諸眾生 如暗示明燈   諸佛明月眼 現見諸法相   諸菩薩同彼 無垢智修行   如人夜執燈 去處皆明了   生死黑暗中 慧明能度彼 頓強居士   本事經卷第五   有二正見。應諦尋思稱量觀察。若諦尋思稱量觀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嘆。能滅憂苦。能得如理。能觸甘露。能證涅槃。   云何為二。所謂一切世間正見。出世正見。   (有二種正見,如果能仔細的思維觀察,可以超越憂悲苦惱,證得寂滅之樂。一種是世間正見,一種是出世正見。)   云何名為世間正見。謂有一類。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決定有施。有受有祠。有善惡業。有異熟果。有此世間。有彼世間。有父有母。有諸有情化生種類。於其世間。有諸沙門婆羅門等。正至正行於此世間及彼世間。自然通達。作證領受。如是名為世間正見。   (世間正見,是相信有施有受,有善有惡,有因有果,有父有母,有種種有情種類。)   諸聖弟子。於此所說世間正見。應諦尋思稱量觀察。依此所說世間正見。能令眾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嘆憂苦熱惱等法不。諦觀察已。便正了知。依此所說世間正見。不令眾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嘆憂苦熱惱等法。所以者何。如是所說世間正見。非真聖見。非出離見。非能究竟證涅槃見。非厭非離。非滅非靜。不證通慧。非成等覺。非得涅槃。而能感得生老病死愁嘆憂苦熱惱等法。如是知已。於世間法生怖畏想。於出世法生安靜想。以於世間生怖畏故。都無執受。無執受故。無所希求。無希求故。於內證得究竟涅槃。如是證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汝等。於此所說世間正見。應諦尋思稱量觀察。   (對於世間正見,應仔細的思維觀察,對世間法生起厭離心、怖畏心,於出世法生起安樂心、寂靜心,對世間法無所執著希求,如是證得究竟涅槃。)   云何名為出世正見。謂知苦智。知苦集智。知苦滅智。知能趣苦滅道智。如是名為出世正見。   (出世正見,是指苦、集、滅、道四聖諦。)   諸聖弟子。於此所說出世正見。應諦尋思稱量觀察。依此所說出世正見。能令眾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嘆憂苦熱惱等法不。諦觀察已。便正了知。依此所說出世正見。能令眾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嘆憂苦熱惱等法。所以者何。如是所說出世正見。是真聖見。是出離見。是能究竟證涅槃見。能厭能離。能滅能靜。能證通慧。能成等覺。能得涅槃。能超一切生老病死愁嘆憂苦熱惱等法。如是知已。於出世法生珍寶想。於世間法生下賤想。於出世法生珍寶想故。便生歡喜。生歡喜故。其心安適。心安適故。身得輕安。身輕安故。便受悅樂。受悅樂故。心得寂定。心寂定故。能實知見。實知見故。能深厭背。深厭背故。能正離欲。正離欲故。能得解脫。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汝等。於此所說出世正見。應諦尋思稱量觀察。   (對於出世正見,應仔細的思維觀察,把出世法當作珍寶,厭離世間法,對出世法生歡喜心故,身心輕安,心得寂定,遠離諸欲,證得解脫。)   如是名為二種正見。應諦尋思稱量觀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嘆能滅憂苦。能得如理。能觸甘露。能證涅槃。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正見有二種 世間出世間   智者諦尋思 能正盡眾苦   諦思於世間 便生怖畏想   由無執受等 究竟證涅槃   諦思出世間 便生珍寶想   歡喜心安適 從此獲輕安   輕安故受樂 樂故心寂定   心定生覺支 知見四如實   見實斷諸疑 疑除無所取   解脫一切苦 證無上涅槃 友誼是一粒珍貴的種子,紮根在你我的心裡;是一株不敗的鮮花,芬芳你生活的四季;是一棵不老的長春藤,永遠覆蓋你生命的荒野;也是一把隨時可以撐開的天傘,風來了蔽風,雨來了遮雨。我們敬畏生命,我們珍視友誼,可是親愛的朋友,你可曾想過,在我們呼嘯而過的生命里,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什麼樣的友誼才是真正的友誼呢?   「有一把傘撐了很久,雨停了還不肯收;有一束花聞了很久,枯萎了也不肯丟;有一種緣分,希望到永遠,即使青絲變白髮,也在心底保留。」這就是朋友,這就是友誼!   雲捲雲舒,花開花落,我們各自行走在蟻擁蜂攢的人海里,許多人擦肩而過了,你的心波中也許沒有留下一絲漣漪;許多人一笑而別了,你的空間里也許沒有留下任何記憶;而有一種人,不管你有酸甜還是苦辣都想與之分享,不管你有悲歡還是離合都想與之傾訴。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你扯帆,他行船,共闖激流險灘;風雨如晦的日子裡,你攙著我,我扶著你,不屈不撓不離不棄。這就是除了親情和愛情之外的友誼!   生命往往比紙還輕,而友誼如此之重,然而,我仍然推崇那種真正的友誼,那種把友誼放在第一、生命退居第二的友誼。   在我心裡的朋友我把它們分成四品,即如梅、如蘭、如竹、如菊。   交友如梅,梅傲冬雪,破冰開放,一枝獨秀,艷絕群芳。特別是那種一樹梅花壓厚雪,千摧百折也晶瑩的堅強品格深深的吸引著我、召喚著我,讓我心生崇敬,感佩不已。有友若此,此生無憾!   交友如蘭,蘭心蕙質,高雅脫俗,深藏山谷,王者之香。清雅幽蘭,暗放絕世芳華,不為艷驚四座,只為滿室清雅,一朝得近芳澤,畢生滌盡塵垢。   交友如竹,竹內中空,勁健有節,一生不彎,虛懷若谷。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鄭板橋卧聽齋內瀟瀟竹疑是人間疾苦聲,溫庭筠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仍虛心,愛竹贊竹若此,能交如此之友,豈不快哉!   交友如菊,菊香四溢,凌霜盛開,不妒百花,悄然在後。這種淡定從容的風度、大氣雍容的華貴,千姿百態的團隊意識,常常讓我想到人淡如菊、菊淡如煙、修到菊花等等妙句,菊友沖淡,不爭名利,笑對人生冷暖,凜然雪虐霜欺。經常候教,自是受益匪淺。   雖然這些梅蘭竹菊似的朋友,在人生的路上可謂少之又少,極難尋見。但是我們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對美的發現。交友亦如此,只要你學會了欣賞別人,連敵人都有可能成為你的朋友!   真摯的友誼如一壇窖藏的醇醪,放得越久,香的愈烈,時間越長,味覺愈厚重。   第一重是恬淡如水。恬淡如水的友誼是交友的基石,一切純真的友誼都會建立在這種沒有利害關係沒有感情糾葛沒有互相利用的基石之上。沒有了這塊基石,再堅固的樓閣都會坍塌,再美麗的謊言都會戳破,即使歃血為盟也無可奈何。   第二重是誠信如金。誠信如金的友誼是交友的橋樑,友誼的全部支撐都會依靠誠信,誠以待友,信以待人,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何況之於朋友。朋友之間越是誠信,友誼將會越加深厚;反之,必破無疑。   第三重是比德如玉。比德如玉的友誼是交友的最終願望,沒有比德如玉,寧可孤家寡人。我這裡的比德如玉,與孟子的比德如玉略有不同,我取朋友之間需要互相諍言互相促進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質如玉無瑕之意。我以為這才是交友的最高境界。舍此,無他。如果我們的交友只滿足於傾訴、理解、支持、利益之上,平庸若我,滿地都是朋友。而那種世上得一知己足矣的境界豈非水中之月鏡中之花傻子的算盤!   比德如玉,使我們的友誼如魚得水;使我們的友誼根深蒂固;使我們的友誼不管庭前花落,不看窗外雲飛也能感應彼此心跳的節奏,彼此心音的旋律;比德如玉,使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海枯石爛!   我們敬畏生命,我們珍視友誼。友交四品,誼重三重,是生活給予我們的經驗,是命運對於我們的報答。我們昂首朝天俯首對地的時候,也許有一種珍如流星般的情感將會與你擦肩而過,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友誼,因此,請放飛心靈,澄澈雙眸!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是學佛人的必修科目,佛經對其描述較多,末學歸納為四類:   一 忍的種類:   1《優婆塞戒經》(卷七羼提波羅蜜品)   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饑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嗔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施、難作,名出世忍。   二 不忍之害:   1《三摩地王經》   互相若生嗔恨者,凈戒廣聞不能救,參禪住靜不能救,布施供佛亦無救。   2《佛遺教經》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3《七處三觀經第24經》(大正藏卷2)   五惡不忍辱。何等為五?一者多怨,二者多讒,三者多不可意,四者十方不名聞,惡行,五者已命盡身墮惡地獄。是為五惡不忍辱者。   三 忍之益處:   1《法句經》   見怒能忍 至誠安徐 口無粗言 不害眾生   履仁行慈 博愛濟眾 福常隨身 卧安覺安   惡言罵詈 憍陵蔑人 興起是行 疾怨滋生   遜言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2《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第七章)   3《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5《維摩詰經?佛國品》   忍辱是菩薩凈土。   6《妙法蓮花經》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7《大寶積經》卷七十八〈富樓那會·具善根品〉   忍辱為十力之本,諸佛神通之原,無礙智大悲皆以忍為本,四諦、念、正勤、根、力、覺、道分皆以忍為本。   8《大智度論》(卷三十)   忍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諸惡,能於眾中現奇特事。忍能守護,令施戒不毀。忍為大鎧,眾兵不加。忍為良藥,能除惡毒。忍為善勝 ,於生死險道安穩無患。忍為大藏,施貧苦人無極大寶。忍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四 忍之方法:   1《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若有愚下狂亂眾生來罵辱者,皆忍受之。譬如醉象難可禁制,應以鐵鉤而調伏之。瞋心醉象,亦復如是,以忍辱鉤而制御之,令其調伏,名為安忍波羅密多。   2《優波塞戒經》   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出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復滅。若不一時,云何是罵。直是風聲,我云何瞋。我今此身,五陰和合,四陰不現,則不可罵。色陰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誰當受罵。……世間罵者,亦有兩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瞋。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惡,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惡道。若我於彼三惡道中受苦惱者,則為自作自受苦報。(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4《妙法蓮花經》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安樂行品第十四)   5《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捨棄,不修迴向。(十迴向品第二十五)   6《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從無始劫,住於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維,重自勸勵,令心清凈,而得歡喜,善自調攝,自能安住於佛法中,亦令眾生同得此法。復更思維,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真實,性空無二,若苦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廣為人說,令諸眾生,滅除此見。是故我今雖遭苦毒,應當忍受。(十行品第二十一)   7《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心不動故,具足羼提波羅密。   8《大般涅盤經》   菩薩修行大涅盤者作是思維,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則不能令一切眾生度煩惱河。以是思維,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則不生漏。(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   9《六祖壇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卧 (般若品第二)   10《大乘起信論》   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菩薩因何退轉菩提之心? 又如何不退轉? ——大般涅槃經   以下節錄自 大般涅槃經   菩薩摩訶薩有十三法則便退轉。何等十三。   (附註: 有十三件事情會讓菩薩摩訶薩退轉, 這也是我們行菩薩道該注意的)   一者[心不信]。   (附註:對佛法或什深佛法不相信, 故佛經說信為功德母)   二者[不作心]。   (附註:沒有實際普渡眾生的行動作為, 執著於安住空想)   三者[疑心]。   (附註: 因為多疑, 所以對甚深佛法或不能明白的佛法產生疑惑)   四者[悋惜身財]。   (附註:對身體性命和財產太過執著,就是對世間塵染放不下)   五者[於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眾生永滅]。   (附註: 對於不二法沒有體會, 做不到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 所以對於行菩薩道的遠大目標產生恐懼心, 例如四弘願)   六者[心不堪忍]。   (附註: 心不堪忍受種種痛苦, 修行菩薩道必定要在三忍上逐漸增上, 1.對一切有情眾生和外在環境的忍, 例如眾生的打罵,例如氣候變化冷熱, 2.對一切法能精進學習,能安忍,能不懈怠,3. 對前兩者的忍,進步到[忍][不忍]不二的狀態)   七者[心不調柔]。   (附註: 就是心太過剛強, 剛強是指執著太深重, 另可指應該修柔和心, 這在普渡眾生行菩薩道是一定要的, 就是法華經講的柔和忍辱心)   八者[愁惱]。   (附註: 心沒有放在修行上, 多為世俗而憂愁煩惱, 例如,煩惱金錢,車,房,妻,兒,女,事業,病苦,生死)   九者[不樂]。   (附註:不能隨時保持歡喜心, 所以四無量心的真實修持很重要, 要隨時觀照佛法,讓自己產生法喜, 例如,隨時想到今生能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解脫輪迴苦, 這樣當下就會快樂)   十者[放逸]。   (附註: 貪著世俗享樂, 所以對修學佛法不精進)   十一者[自輕己身]。   (附註:輕視自己,認為行菩薩道普渡眾生太困難,認為自己做不到, 這在許多佛經都有提到這點)   十二者[自見煩惱無能壞者]。   (附註:看到自己有煩惱,可是卻沒有對治消除煩惱的方法, 或認為自己無法破除煩惱, 這兩點很常見, 一者,沒有方法,不知道方法, 二者,眾生多悲觀或者情緒太過執著,整個情緒都掛礙在負面思維上,認為自己做不到)   十三者[不樂進趣菩提之法]。   (附註: 這點也很常見, 對於學習佛法沒有進取心, 找種種理由搪塞, 以致[法門無量誓願學]常常只是口號)   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諸菩薩退轉菩提。   復有六法壞菩提心。何等為六。   一者[悋法]。   (附註:吝嗇說法和宣揚佛法, 或私藏佛經中的法門, 不樂於宣說)   二者[於諸眾生起不善心]。   三者[親近惡友]。   四者[不勤精進]。   五者[自大憍慢]。   六者[營務世業]。 (附註:樂於經營世間事業, 花太少時間在修行上, 世俗雜染太多)   如是六法則能破壞菩提之心。   善男子。有人得聞諸佛世尊是人天師。於眾生中最上無比勝於聲聞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見法無礙。能度眾生於大苦海。   聞已即複發大誓願。如其世間有如是人。我亦當得以是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或復為他之所教誨發菩提心。   或聞菩薩阿僧只劫修行苦行。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已思惟。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是故有退。   (附註:這段就是說,對於行菩薩道的長遠過程產生恐懼退心, 無法吃苦)   善男子。復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為五。   一者[樂在外道出家]。 (附註: 這要先真正明白佛法講的什麼是真出家,可參閱維摩詰經)   二者[不修大慈之心]。 (附註: 經上說有大智慧才叫做大慈)   三者[好求法師過惡]。 (附註: 這點也要注意, 多花時間在宣揚經論, 這樣自然能糾正一切過惡)   四者[常樂處在生死]。 (附註: 這是指沒有覺察力,不知道隨時保持覺醒, 生活上念頭時常墮入慾望輪迴中)   五者[不憙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 (附註: 這點再再說明必須要深入經藏, 絕不能用[一經通經經通]或[一門深入死讀一經]來障礙自己)   是名五法退菩提心。   復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為二。   一者[貪樂五欲]。   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寶]。   以如是等眾因緣故退菩提心。   (附註: 以下很重要, 講解如何不退轉菩提心)   云何複名[不退之心]。   有人聞佛能度眾生生老病死。不從師咨自然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當修習必令得之。   以是因緣發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是誓願。願我常得親近諸佛及佛弟子。常聞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難不失是心。   復願諸佛及諸弟子。常於我所生歡喜心具。五善根。若諸眾生斫伐我身斬截手足頭目支節。當於是人生大慈心深自喜慶。如是諸人為我增長菩提因緣。   若無是者我當何緣而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發是願。莫令我得無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屬人不遭惡主不屬惡王不生惡國。   (附註: 希望生為男人俱大丈夫相, 不系屬人就是不被人束縛, 例如,為奴為俾)   若得好身種姓真正多饒財寶不生憍慢。令我常聞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解說。   若為眾生有所演說。願令受者敬信無疑。常於我所不生噁心。   寧當少聞多解義味。不願多聞於義不了。願作心師不師於心。   (附註:寧願聽的少但是弄清楚義理, 也不願意聽的多卻對義理不明白   【心師】   (術語)為我心之師,故曰心師。涅槃經二十八曰:「願作心師,不師於心。」   通真軌上曰:「薩婆多云:我教謂心師也,他教謂師心也。」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身口意業不與惡交。能施一切眾生安樂。身戒心慧不動如山。欲為受持無上正法。   於身命財不生慳悋。不凈之物不為福業。正命自活心無邪諂。受恩常念小恩大報。   善知世中所有事藝。善解眾生方俗之言。   (附註:明白一切世間法, 也明白一切眾生語言, 得世間法和語言之方便, 因此能廣泛宣揚佛法)   讀誦書寫十二部經。不生懈怠懶墮之心。   (附註: 深入經藏, 學盡一切法門, 不生起懈怠心和懶惰心)   若諸眾生不樂聽聞。方便引接令彼樂聞。   (附註: 如果眾生不喜歡聽聞佛法, 就用種種方便引導,讓眾生喜歡聽)   言常柔軟口不宣惡。不和合眾能令和合。   (附註: 說話柔軟,不宣揚別人的醜事, 能讓不和的群眾或四眾佛子重新和合)   有憂怖者令離憂怖。饑饉之世令得豐足。   疾病之世作大醫王。病葯所須財寶自在。令疾病者悉得除愈。   刀兵之劫有大力勢斷其殘害令無遺余。能斷眾生種種怖畏。   所謂若[死][閉系][打擲][水火][王賊][貧窮][破戒][惡名][惡道]。如是等畏悉當斷之。   (附註: 能夠斷除眾生的種種恐怖病苦災難和缺乏,以及錯誤行為知見和惡果之因果)   父母師長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   (附註: 對於怨恨憎恨自己的人, 仍能心生大慈)   常修[六念][空三昧門][十二因緣][生滅]等觀。   (附註: 隨時觀照一切佛法, 念念都在佛法上)   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聖行。金剛三昧首楞嚴定。   (附註:學習禪定梵行和聖行, 逐漸成就金剛三昧楞嚴大定)   無三寶處令我自得寂靜之心。   (附註: 在沒有佛法的地方,依然能自心清凈,不造惡業)   若其身心受大苦時。莫失無上菩提之心。   (附註: 這很重要, 要能吃苦, 不要怨天尤人)   莫以聲聞辟支佛心而生知足。   (附註: 心向大乘, 對小乘法不眷戀)   無三寶處常在外道法中出家。為破邪見不習其道。   (附註: 世間沒有三寶佛法的時候, 雖在外道中出家, 但是破除外道法, 引領眾生走向正途)   得法自在得心自在。於有為法了了見過。   (附註: 學佛能真正在[法]上自在,也真正[心]得自在, 對於世間有為法明明白白, 知道其過患)   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捨身。   (附註: 怕自己墮入小乘, 就像愛惜生命的人害怕失去生命一樣)   為眾生故樂處三惡。如諸眾生樂忉利天。   (附註: 歡喜入三惡道救度眾生, 就像眾生喜歡生天享樂一樣)   為一一人於無量劫。受地獄苦心不生悔。   (附註: 無量劫行菩薩道, 為了度眾生而入惡世或惡道受苦, 就算是地獄也絕不後悔)   見他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歡喜如自得樂。   (附註:看到別人得到好處不生忌妒心, 能隨時保持歡喜心, 就像自己得到好處一樣)   若值三寶當以衣服飲食卧具房舍醫藥。燈明花香伎樂幡蓋七寶供養。   若受佛戒堅固護持。終不生於毀犯之想。   (如果受持佛教種種戒律,都能有堅固護持戒律不犯戒, 一生都不起毀壞戒律(犯戒)的想法)   若聞菩薩難行苦行。其心歡喜不生悔恨。   (附註:行菩薩道難行能行,吃苦耐勞,歡喜學習承受, 絕不後悔)   自識往世宿命之事。終不造作貪瞋痴業。   (附註: 因為深信因果原理,所以自己就能明白累世業力造成今生的果報, 因此今生絕對不造三毒惡業)   不為果報而集因緣。於現在樂不生貪著。   (附註: 不是為了得到善果報而造作種種善業因緣, 對於目前安樂不生執著貪著)   善男子。若有能發如是願者。是名菩薩終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   能見如來明了佛性。能調眾生度脫生死。善能護持無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羅蜜。   (附註: 能夠像上面這樣發願的人,才能夠稱做[菩薩永遠不退失菩提心], 也才是真正的大施主,   這樣的人才能真正見佛法身明白佛性, 能夠調伏度化眾生脫離生死輪迴, 能夠真正的護持無上佛陀正法, 能夠真正實踐六波羅蜜,俱足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   -------------------------------------------------- ---------------------------   《大般涅槃經》:一切眾生雖有佛性但持戒才能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摘自《大般涅槃經》   【說犯戒都無罪報的人,不應親近!】   「若復說言:『於諸戒中,若犯小戒乃至微細,當受苦報無有齊限。如是知已,防護自身如龜藏六。』若有律師復作是言:『凡所犯戒都無罪報。』如是之人不應親近。如佛所說:『若過一法,是名妄語,不見後世,無惡不造。』是故不應親近是人。我佛法中清凈如是,況復有犯偷蘭遮罪,或犯僧殘及波羅夷而非罪耶?是故應當深自防護如是等法。若不守護,更以何法名為禁戒?   【一切眾生雖有佛性但要持戒才能見佛性,因見佛性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於經中亦說:『有犯四波羅夷,乃至微細突吉羅等,應當苦治。眾生若不護持禁戒,云何當得見於佛性?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九部經中無方等經,是故不說有佛性也。經雖不說,當知實有。』若作是說,當知是人真我弟子。」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說,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九部經中所未曾聞。如其說有,云何不犯波羅夷耶?」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說,實不毀犯波羅夷也。善男子,譬如有人,說言大海唯有七寶,無八種者,是人無罪;若有說言九部經中無佛性者,亦復無罪。何以故?我於大乘大智海中說有佛性,二乘之人所不知見,是故說無,不得罪也。如是境界,諸佛所知,非是聲聞、緣覺所及。   【說「有佛性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犯波羅夷罪】   「善男子,若人不聞如來甚深秘密藏者,云何當知有佛性耶?何等名為秘密之藏?所謂方等大乘經典。善男子,有諸外道,或說我常,或說我斷;如來不爾,亦說有我,亦說無我,是名中道。若有說言:『佛說中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知不見。是故應當勤修方便,斷壞煩惱。』若有能作如是說者,當知是人不犯四重。若不能作如是說者,是則名為犯波羅夷。若有說言:『我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緣,我今已得成就菩提。』當知是人則名為犯波羅夷罪。   【雖有佛性,以未修習諸善方便,是故未見;以未見故,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雖有佛性,以未修習諸善方便,是故未見;以未見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義故,佛法甚深不可思議。」   ====   什麼是佛性? ~ 楞嚴經 ~ 大般涅槃經   轉:   楞嚴經卷四   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凈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大般涅槃經:   首楞嚴三昧者。有五種名。 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想真正明白佛性,請參閱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   不過大般涅槃經上,佛說只有十地菩薩才能稍微明白佛性,成佛才能真正完全明白佛性   大般涅槃經:   首楞嚴三昧者。有五種名。 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誦「般若波羅蜜多咒」就是修學「般若波羅蜜」最上究竟的方法!   我今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大明曰:   怛[寧*也](切身)他(引一句)唵(引)誐帝(引)誐帝(引引二)播(引)啰誐帝(引三)播(引)啰僧誐帝(引四)冒提莎(引)賀(引五) (按:等同《心經》中的咒語,或叫般若心咒)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詳而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什麼是護持正法?護持正法有哪些巨大功德利益?佛子應勤行護持正法!   【一、什麼是護持正法?】   世尊。如佛向者作如是言。我於不可說法中而成正覺。世尊。若法不可說。何故今言護持正法。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言。我於不可說法中而成正覺。然善男子不可說者。謂以世俗文字語言。於無為法中而不可說。若以文字語言詮總持門。施設建立顯明開示。乃有所說。此即是為護持正法。   又善男子。有說法師。於如是等甚深經中。廣大受持為他演說如理修行者。若人能於此法師所恭敬尊重承事。種種供養密為護持。飲食衣服坐卧之具。病緣醫藥善作供施。能護善法善護語言。於非語言而為藏覆。此即是為護持正法。   又善男子。若有人能解了。於空信順無相無願無求。於無加行中真實安止。此即是為護持正法。   又善男子。若有人能於自所說無諍勝語。及他所說非法語言。是二同於法中所攝。此即是為護持正法。   又善男子。若人能以無障礙心。相續普攝一切眾生。入解脫慧中。不以世間財利之心為他法施。此即是為護持正法。   又善男子。若有人能棄捨身命。於如是等甚深經典密為作護。居寂靜處依法修行。此即是為護持正法。   又善男子。若有人能為聽法因緣。或為說法因緣。乃至行於一步。或一出入息間能專註者。此即是為護持正法。   又善男子。若了一切法無所護無所取。此即是為護持正法。   複次功德光王。如是等緣汝應當知。善男子。我念過去阿僧只劫復過阿僧只劫數之前。彼時有佛出現世間。名大智力聲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凈光。劫名喜上。善男子。彼凈光世界琉璃所成。廣博清凈光照十方。彼有清凈諸大菩薩摩訶薩眾。依止遊戲大神通力。從甚深法之所出生。彼菩薩眾諸所受用。皆如化樂天子。悉以天子之狀。於彼佛所聽受說法。無復在家出家種種形相。時彼大智力聲如來。常為彼會諸菩薩眾。廣大宣說護持正法。作如是言。汝等善男子。應當勤行不惜身命護持正法。   【二、護持正法的功德,得四種攝受】   複次海意。若有菩薩能護持正法者。而此菩薩得四種攝受。   何等為四。一者得佛攝受。二者得天攝受。三者得福攝受。四者得智攝受。   若諸菩薩得佛攝受者。當得四種最勝之法。何等為四。一者常得不離瞻仰如來。二者一切魔眾伺不得便。三者獲得無盡陀羅尼門。四者速具神力住不退轉地。海意。諸有菩薩為佛攝受者。獲得如是四種最勝之法。   又諸菩薩若得天攝受者。當獲四種清凈。何等為四。一者天眾神力。令其菩薩眾會清凈。二者使令聽受正法專註一心。三者遣除一切魔外之眾。四者由天威神。能令一切無不清凈。悉得凈心。海意。諸有菩薩為天攝受者。獲得如是四種清凈。   又諸菩薩若得福攝受者。當獲四種莊嚴之相。何等為四。一者身莊嚴。謂相好圓滿。二者語莊嚴。謂勝出一切眾生語言音聲。三者國土莊嚴。謂諸所施作悉能顯示。四者所生莊嚴。謂在所生處或為梵王帝釋護世天等。海意。諸有菩薩為福攝受者。獲得如是四種莊嚴。   又諸菩薩若得智攝受者。當獲四種照明之法。何等為四。一者照明一切眾生根性。如其所應即為說法。二者照明一切煩惱之病。積集法葯隨為治療。三者神力照明。余佛剎中悉能遍往。四者法界照明。於一切法如實了知。海意。諸有菩薩為智攝受者。獲得如是四種照明。   以是緣故。菩薩摩訶薩欲得如是攝受稱讚功德法者。應當勤行護持正法。若諸菩薩而能勤行護正法者。當獲無量最勝功德。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諸佛正法能護持 當得種種善稱讚   彼稱讚法我略宣 如大海中水一渧   知諸佛恩能報者 諸佛付託持法藏   諸佛正法能護持 是即普供十方佛   佛眼照明觀佛剎 妙寶供養諸世尊   諸佛正法護持時 比前福蘊此最勝   雖以世財供養佛 不能解脫世間行   出世勝法若求時 智者出離世間法   諸佛正法護持者 即得諸佛所攝受   諸天龍等亦攝持 福攝智攝皆獲得   諸佛正法護持者 得念慧行悉具足   廣大勝慧普遍知 智者拔除煩惱種   諸佛正法護持者 非彼諸魔伺得便   惡作疑惑悉蠲除 彼無諸障亦無縛   諸佛正法護持者 所生剎土不空過   一切生中見佛身 見已即得心清凈   諸佛正法護持者 獲得宿命大智法   出家善利數能成 所修真實清凈行   諸佛正法護持者 戒聞勝生諸梵行   得五智通妙輕安 禪定解脫悉無礙   諸佛正法護持者 趣入甚深諸法中   佛境界空無所疑 信解眾生無我法   諸佛正法護持者 獲無礙解捷利慧   得無礙言無畏門 破諸眾生疑惑網   諸佛正法護持者 得大總持勝善利   不能聽受百劫中 由具辯才悉無礙   諸佛正法護持者 得諸智者常稱讚   天阿修羅等悅心 諸佛贊護如佛子   諸佛正法護持者 帝釋梵王得非難   及彼人中轉輪王 乃至菩提勝妙樂   諸佛正法護持者 具三十二殊妙相   大智圓成無壞身 一切觀者無厭足   諸佛正法護持者 得善知識亦非難   彼為宣明法印門 聽受無盡正法藏   諸佛正法護持者 身語心業皆清凈   戒定慧凈亦復然 得解脫智善清凈   諸佛正法護持者 常不舍離菩提心   波羅蜜行不棄捐 而能普攝多善法   諸佛正法護持者 若廣稱讚彼功德   正使住壽一劫中 亦不能說其邊際   ——摘自《佛說海意菩薩所問凈印法門經》   普賢行者應發如是大願,入於不二真實之法,速見普賢菩薩!   諸佛子!汝等宜更禮敬普賢,殷勤求請,又應專至觀察十方,想普賢身現在其前。如是思惟,周遍法界,深心信解,厭離一切,誓與普賢同一行願:入於不二真實之法,其身普現一切世間,悉知眾生諸根差別,遍一切處集普賢道。 若能發起如是大願,則當得見普賢菩薩。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爾時, 會中諸菩薩眾聞普賢名,即時獲得不可思議無量三昧,其心無礙寂然不動,智慧廣大難可測量,境界甚深無能與等;現前悉見無數諸佛,得如來力,同如來性,去、來、現在靡不明照,所有福德不可窮盡,一切神通皆已具足。 其諸菩薩於普賢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見,悉於眾會周遍觀察而竟不覩,亦不見其所坐之座。 此由如來威力所持,亦是普賢神通自在使其然耳。   爾時,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菩薩今何所在?」   佛言:「普眼!普賢菩薩今現在此道場眾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   是時,普眼及諸菩薩復更觀察道場眾會,周遍求覓,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猶未得見普賢菩薩其身及座。」   佛言:「如是,善男子!汝等何故而不得見?善男子! 普賢菩薩住處甚深不可說故。普賢菩薩獲無邊智慧門,入師子奮迅定,得無上自在用,入清凈無礙際,生如來十種力,以法界藏為身,一切如來共所護念,於一念頃悉能證入三世諸佛無差別智,是故汝等不能見耳。」   爾時,普眼菩薩聞如來說普賢菩薩清凈功德,得十千阿僧只三昧;以三昧力復遍觀察,渴仰欲見普賢菩薩,亦不能覩。 其餘一切諸菩薩眾俱亦不見。 時, 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言:「世尊!我已入十千阿僧只三昧,求見普賢而竟不得,不見其身及身業、語及語業、意及意業、座及住處,悉皆不見。」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當知皆以普賢菩薩住不思議解脫之力。普眼!於汝意云何?頗有人能說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所住處不?」答言:「不也。」   佛言:「普眼!幻中幻相尚不可說,何況普賢菩薩秘密身境界、秘密語境界、秘密意境界,而於其中能入能見!何以故? 普賢菩薩境界甚深,不可思議,無有量、已過量。舉要言之,普賢菩薩以金剛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知一切眾生身皆即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神通,無依無作,無有動轉,至於法界究竟邊際。 善男子!若有得見普賢菩薩,若得承事,若得聞名,若有思惟,若有憶念,若生信解,若勤觀察,若始趣向,若正求覓,若興誓願,相續不絕,皆獲利益,無空過者。」   爾時,普眼及一切菩薩眾於普賢菩薩心生渴仰,願得瞻覲,作如是言:「 南無一切諸佛!南無普賢菩薩! 」如是三稱,頭頂禮敬。   爾時,佛告普眼菩薩及諸眾會言:「諸佛子! 汝等宜更禮敬普賢,殷勤求請,又應專至觀察十方,想普賢身現在其前。如是思惟,周遍法界,深心信解,厭離一切,誓與普賢同一行願:入於不二真實之法,其身普現一切世間,悉知眾生諸根差別,遍一切處集普賢道。 若能發起如是大願,則當得見普賢菩薩。」   是時,普眼聞佛此語,與諸菩薩俱時頂禮,求請得見普賢大士。   爾時,普賢菩薩即以解脫神通之力,如其所應為現色身,令彼一切諸菩薩眾皆見普賢親近如來,於此一切菩薩眾中坐蓮華座;亦見於餘一切世界一切佛所,從彼次第相續而來;亦見在彼一切佛所,演說一切諸菩薩行,開示一切智智之道,闡明一切菩薩神通,分別一切菩薩威德,示現一切三世諸佛。   是時,普眼菩薩及一切菩薩眾見此神變,其心踴躍,生大歡喜,莫不頂禮普賢菩薩,心生尊重,如見十方一切諸佛。
推薦閱讀:

《八關齋戒受持儀軌》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
施食最後加念法華經的 經題南無妙法蓮華經可以利益眾生
利益蔓延——愛情的野蠻生長|【青蔥實錄】
可怕的Uber模式: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商業模式vs固有利益群體 大對抗!
鄭永年:培養新利益,突破舊利益格局

TAG:利益 | 波羅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