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賢法師:宗杲禪師碎克勤禪師《碧岩錄》刻版事

明賢法師:宗杲禪師碎克勤禪師《碧岩錄》刻版事

  (本件是大慧宗杲禪師放逐於梅州時寄給友人無相居士的書信,筆致富於氣勢,為大慧宗杲禪師的書跡中最受重視的作品。先由江戶時代初期茶道家、禪僧江月宗玩禪師收藏,而後又歸身兼茶道家的諸侯松平不昧所有。)

  教外別傳之道,至簡至要,初無他說,前輩行之不疑,守之不易(注1)。

  天禧間,雪竇以辯博之才,美意變弄,求新琢(注2)巧,繼汾陽為《頌古》(注3),籠絡(注4)當世學者,宗風由此一變矣。

  逮宣政間,圓悟又出己意,離(注5)之為《碧岩集》,彼時邁古淳全之士,如寧道者、死心、靈源、佛鑒諸老,皆莫能回其說。於是新進後生珍重其語,朝誦暮習,謂之至學,莫有悟其非者。痛哉!學者之心術壞矣。

  紹興初,佛日(注6)入閩,見學者牽(注7)之不返,日馳月騖(注8),浸漬(注9)成弊。即碎其板,辟其說,以至祛(注10)迷援(注11)溺,剔繁撥劇(注12),摧邪顯正,特然而振之。衲子稍知其非而不復慕。然非佛日高明遠見,乘悲願力,救末法之弊,則叢林大有可畏者矣。

  (宋·《禪林寶訓》卷四引自《與張子韶書》,《大正藏》48·1036中之心聞曇賁禪師語)

【注釋】

1〔易〕變異,更改。

2〔琢〕雕刻加工。

3〔頌古〕汾陽善昭禪師所創,用偈頌對古聖賢公案作文字解說,此處指雪竇重顯禪師繼汾陽之風所作《頌古百則》。

4〔籠絡〕圍繞,纏絡。這裡指親附,親近,交遊。

5〔離〕析理,分析。

6〔佛日〕即佛日大慧宗杲禪師。

7〔牽〕拉,引領向前。

8〔騖(wù務)〕奔走,追求。

9〔浸漬(zì自)〕浸在液體中泡透,引申為浸染,濡染,蔓延,擴散。

10〔祛(qū趨)〕除去,驅逐。

11〔援〕援助。

12〔劇〕增,甚。

【提要】

  教外別傳之道至為簡單切要,起初並無其他說教,前賢但行之不疑,守之不變。

  宋真宗天禧年間,雪竇重顯禪師以宏辯博學之才,飾意變更,求新琢巧,繼踵汾陽善昭禪師的影響而作《頌古百則》,以「文字禪」親附當世衲子,禪門宗風為之一變。(雪竇禪師之後,確有人放棄對公案意義的關注,而一心在頌文的綺麗工巧上下功夫。頌古演成了文學創作,甚而是偏離古聖意旨的文字遊戲。)

  到了宋徽宗宣政年間,圓悟克勤禪師住持湖南夾山寺時,以雪竇禪師《頌古百則》作為示法的講稿,又根據自己的理解,將《頌古》逐條析理、加以評唱,彙編整理成十卷《碧岩錄》。

  當時邁古淳全的諸方大德,比如贊寧禪師、死心悟新禪師、靈源惟清禪師、佛鑒慧勤禪師等都沒能迴轉他所興起的評唱風氣。於是後來的禪僧十分珍重圓悟禪師的評唱,朝夕誦習,紛紛醉心於以文字解禪說禪,認為這就是至高無上的學問,而沒有人能意識到其中的問題。

  (如同《碧岩錄》這樣的書,如果看多了會找到其回答公案的規律,有的人一問如何是佛?豎拳、豎指給人看,自以為悟道其實是模仿。這可謂拾古人牙慧,於己生死不相干。)痛哉!修行人的心術壞矣。

  宋高宗紹興初年,圓悟克勤禪師的弟子大慧宗杲禪師來到福建,在與前來參學衲僧的應對之間,發現大都各逞機鋒,出語詭異,但多接幾句則「邪鋒頓挫」,進而「納款自降」,然後承認那幾句悟語得自《碧岩錄》,其實並未有真了悟。

  大慧宗杲禪師見修行人被《碧岩錄》牽引而不知反思,擔心其後人「不明根本,專尚語言,以圖口捷」,日久月深,形成的弊端積重難返。

  於是,宗杲禪師於閩中集《碧岩錄》刻板而付火一炬,並開示法語批駁邪說,開導學人迷執,拯救沉溺,剔繁撥劇,摧邪顯正,特然重振「不立文字」之風。眾僧稍知先前執非為是,便不再仰慕《碧岩錄》。

  大慧宗杲禪師感於時艱,睹禪門中以語言為學,陷「鉤章棘句」而不自省,所以才有焚《碧岩錄》之舉。如果不是他遠見卓識、救世心切,乘大悲願力而拯救末法時弊,則叢林之亂實在令人憂懼!

大慧宗杲禪師師承

楊岐方會禪師——白雲守端禪師——五祖法演禪師——圓悟克勤禪師——大慧宗杲禪師

大慧宗杲禪師小傳

  大慧宗杲禪師,南宋高僧,圓悟克勤禪師法嗣,臨濟楊岐派集大成者,南嶽下第十五世。後世禪宗主要修行法門「看話禪」之倡導者。

  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俗姓奚,字曇晦,號妙喜,又號雲門。十七歲時依東山慧雲寺慧齊法師出家受戒。宣和六年(1124年),至開封天寧寺,依止圓悟克勤禪師,參學開悟。

  圓悟克勤禪師以其所著《臨濟正宗記》付囑之,令分座說法。叢林歸重,名振京師。靖康元年(1126年),丞相呂舜徒奉賜紫衣,賜號佛日大師。紹興七年(1137年),受宰相張浚之請,住持徑山寺,諸方緇素雲集,宗風大振。

  紹興十一年(1141年),朝中主戰派侍郎張九成從師習禪。其時秦檜當道,斬除異己,師亦不得倖免,於十一年五月褫奪衣牒,流放衡州。紹興二十年(1150年),更貶遷至廣東梅州。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恢復僧服,住杭州靈隱寺。紹興二十七年,再主徑山。四方道俗聞風而集,座下恆數千人,嗣法弟子九十餘人。孝宗歸依之,並賜號「大慧禪師」。

  師於隆興元年(1164年)圓寂,世壽七十四,法臘五十八。謚普覺禪師。著《正法眼藏》一書。後人集其著述,彙編為《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三十卷、《大慧普覺禪師普說》五卷、《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一卷、《大慧普覺禪師書》二卷,以及《法語》三卷等。

公眾平台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推薦閱讀:

凈界法師:臨終關懷--學佛網
宏圓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第九講
心月法師傳 心月在民間 (六)
常空法師開示《僧伽吒經》臨終切要
【2018.04.30 孝悌之至 光通四海——新馬印清明祭祖大典談話】凈空老法師(視頻+文檔)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