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揚棄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

科學揚棄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

鄭鎮

【摘要】:源於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受到非議的核心問題是要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本體論的問題。「本體」之成為本體,必須具備抽象性、普遍性和絕對性三個特點。依據這三個特點,「實踐本體論」是不能成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堅持物質本體論立場,但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今天,我們要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審視哲學教科書原理,對它進行科學的揚棄。

【作者單位】:福建省委黨校哲學部 【關鍵詞】: 教科書體系 物質本體論 科學揚棄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6年02期

一 、以科學的態度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

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正在進行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的構建工作。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重建,必定要對源於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簡稱 「教科書體系 」)進行評價 。這一評價的浪潮起始於 20世紀 90年代末,至今餘波未息。在討論中 ,對教科書體系持否定的觀點佔主導地位 。這一體系被人詬病的主要問題有三個 :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方法論系統 ,而不是體系哲學, 馬克思並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教科書體系是斯大林建構的 。有的學者認為 ,一旦體系化 、公式化,哲學本身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 ,活生生的思想內容就變成了一套固定不變的操作話語, 越來越落後於時代的腳步 。①

(2)教科書體系從本質上說反映的是舊哲學思維特徵 ,它把歷史唯物主義說成是辯證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推廣和運用 ,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特徵是背道而馳的 。有的學者認為,教科書體系停留在 18世紀唯物主義水平上, 其原因是體系的建構者對馬克思主義 「經典 」的誤讀 。他進一步解釋說, 《反杜林論 》是一部與杜林的論戰性的著作 , 杜林在哲學上只有一知半解 , 恩格斯稱他為「小學生 」的水平 。對於這樣一個低水平的論敵 ,只要用 「一般唯物論」的觀點 ,包括 18世紀法國唯物論對之批判就足矣。列寧的《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也存在與此相類似的情況。而教科書體系的建構者卻 「沒有弄清文本的語境條件、把握它的確定含義, 誤把文本中有條件的話語當作無條件的原理公式化到處套用 ,甚至誤把不屬於馬克思的觀點當作馬克思的創造去對待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學習哲學教科書總有一種「隔世」之感, 經常受到「舊思維方式 」的困擾的原因 。②也有的學者運用「差異分析法 」,得出恩格斯對馬克思思想的闡發 「是有偏差乃至錯誤 」的結論。具體說來, 在人類社會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馬克思的研究視角是從 「邏輯在先 」眼光看待問題 ,人是通過社會的媒介與自然打交道的,在這個意義上, 與社會的人相分離的自然並不存在, 馬克思所講的自然是 「人化自然」, 而「人化自然就是人類社會」。與馬克思不同 ,恩格斯的研究視角的出發點是先討論自然 ,後討論人類社會。這一出發點假定了自然與人類社會的二元對立,從而也為從普列漢諾夫、列寧到斯大林的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解釋路線奠定了基礎。在作了「差異分析」的基礎上,該學者進一步指出 , 「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成熟時期的馬克思並沒有提出歷史唯物主義以外的任何哲學理論 」① 。他認為, 與其說馬克思把辯證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領域中去 ,不如說馬克思把歷史唯物主義貫徹到自然界中去。

(3)蘇聯模式的教科書曾經一統天下 ,泯滅了哲學個性化的性質。

以上的批評在一定程度上擊中了教科書體系的弊病。教科書體系確實存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 ,如 ,它未能全面反映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體系僵化, 說理不充分等。然而 , 需要指出的是 ,這些批評有失偏頗 。針對批評者的觀點,我們以為必須回答如下幾個問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體系哲學 」還是方法論系統

我覺得 ,批評者提出這一問題像是唐 ·吉訶德與風車作戰。他們的本意是批評教科書體系是一個僵化的體系。這應該說是擊中了教科書體系的缺陷, 然而 ,他們沒有回答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構建要不要一個體系的問題。他們認為,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方法論系統 ,而不是體系哲學 。但問題在於 ,他們自己所要建構的作為「方法論系統 」哲學,有沒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體系? 如果有 ,這個體系是不是 「體系哲學 」? 如果沒有, 他們怎麼能讓人知道他們所要表述的馬克思的思想方法?

在這一問題上,我贊同黃楠森先生的觀點 。黃先生認為 ,體系是一門科學的完整嚴密的程度和發展水平的標誌之一,任何一種理論, 甚至是自稱 「反體系」的理論 ,只要它不是武斷的任意的, 而是講道理重論證的,它都必須有一個體系 ② 。誠然 , 正如批評者所說的, 馬克思對當時德國學術界盛行的創造「體系」的浮躁淺薄之風甚為反感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反對建構一切體系 。 《資本論》就是馬克思建構的經濟思想體系 。他原本打算用 32個印張對黑格爾哲學進行評判 ,但沒有來得及完成 。如果馬克思寫成了這一著作 ,也就會給我們留下一個 「馬克思體系」的哲學版本。然而 ,眾所周知 ,馬克思在眾多的著述中表現出他豐富而深遂的哲學智慧 。也就是說 ,馬克思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內容豐富而深邃的「哲學思想體系」,而沒有留下一個結構完整而嚴密的「哲學邏輯體系」。這給後人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帶來許多困難和無窮的爭論 。但無論如何 ,馬克思的哲學總得有一個表述的體系, 所以 ,建構一個與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體系」相一致的「哲學邏輯體系」,是我國哲學社會工作者面臨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2.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果真反映舊哲學思維水平嗎

傳統的哲學教科書體系反映了當時那一代人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理解的水平 ,在我們今天看來,這一水平低了 ,對之不滿意, 這很正常。但如果因此說這一體系反映了舊唯物主義水平, 則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

(1)有的批評者說因為杜林在哲學上只有「小學生」的水平 ,所以恩格斯只要用 18世紀唯物論的觀點反駁之就行了,這就決定了 《反杜林論》所體現的就是 18世紀唯物主義的水平。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我們知道 ,恩格斯稱杜林的思想體系是一個「不僅很酸, 而且很大 」的 「酸果 」, 而且說 「消極的批判成了積極的批判 ;論戰轉變成對馬克思和我所主張的辯證方法和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比較連貫的闡述」 ③ 。至於有的批評者用 「差異分析法 」得出恩格斯對馬克思思想的 「誤讀 」的結論, 更站不住腳。恩格斯指出, 《反杜林論 》「所闡述的世界觀 ,絕大部分是由馬克思確立和闡發的 ,而只有極小的部分是屬於我的,所以, 我的這部著作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況下完成, 這在我們相互之間是不言而喻的 。在付印之前 ,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給他聽, 而且經濟學那一編的第十章 (《〈批判史 〉論述 》)就是由馬克思寫的 ,只是由於外部的原因, 我才不得不很遺憾地把它稍加縮短 。在各種專業上互相幫助 ,這早就成了我們的習慣 。」 ① 批評者如果讀過或者記得這段話, 就不應該得出恩格斯對馬克思 「誤讀 」的結論。然而 ,批評者不但堅持「誤讀論」, 而且還說 ,正是由於恩格斯對馬克思的 「誤讀」影響了普列漢諾夫 、列寧 、斯大林 ,致使後來者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長期停留在舊唯物主義的水平上。如此說來 ,馬克思是偉大的, 而他的後繼者們則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如果是這樣, 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史, 豈不變成了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退化史?

(2)批評者指責斯大林所主張的辯證唯物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 「推廣和運用說 」。關於這一點 ,黃楠森先生已經證明 ,最先提出 「推廣和運用說 」的不是斯大林 , 恩格斯在 《費爾巴哈論 》中、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中都有過類似的觀點。②在這裡, 我要補充兩點 :第一 ,從理論形態上看 , 馬克思的「哲學形態」發展的實際進程,確實是先有歷史唯物主義 ,後有辯證唯物主義。但從思想邏輯上看 ,馬克思的 「哲學思想 」發展進程則是先有辯證唯物主義而後有歷史唯物主義。我們知道 ,馬克思生活在富有深厚哲學傳統的國家裡,在他的思想體系建立之前 ,德國古典哲學, 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的唯物論思想早已成為他認識的 「前結構 」、「前意識 」。正如恩格斯在 《費爾巴哈論 》中說 ,辯證法「這個偉大的基本思想,特別是從黑格爾以來, 已經成了一般人的意識 」 ③ 。馬克思最先接受的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思想 ,在 《萊茵報》工作期間, 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 ,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向 ,並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進行革命的改造 。因而可以說 ,從這時起, 馬克思已經有了自己的唯物辯證法的思想體系 ,只是他沒有用理論邏輯的形式把它表述出來而已。正是因為有了唯物辯證法的思想,馬克思才有可能創造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 。因此, 硬要說馬克思先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然後才創立辯證唯物主義, 是不合乎歷史事實的 。第二, 把辯證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 ,這種觀點沒什麼過錯。馬克思批評費爾巴哈 ,說當他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時候, 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 ;當他去探討歷史時候,他決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 。就是批評費爾巴哈沒有把唯物主義的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中去 。恩格斯批評費爾巴哈 「下半截是唯物主義者 ,上半截是唯心主義者」, 也是批評他沒有把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歷史領域中去。惟有馬克思 「把這個世界觀徹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 )運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識領域裡去了 」 ④ ,從而完成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變革 。

3.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個性化的問題

哲學是自由的象徵。亞里士多德就說過哲學為自由而生 。在哲學的天地里 ,人們可以自由地思索 ,自由地創造。然而 ,在過去 ,蘇聯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卻被定為不容討論 、不容質疑的 「經典 」,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哲學的本性 。所以我覺得,批評者提出哲學個性化問題很有必要。然而問題在於 ,我們應該在什麼意義上強調哲學的個性化 。不要忘記,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是一個最有個性的哲學,它強調社會實踐的本性,把哲學這個歷來為少數「精神貴族」所壟斷的、飄浮於社會現實之上的精神,下降到了受苦受難的人世間,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因此 ,我們只要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 ,就具有了很鮮明的哲學個性 。

當然,這不是說每個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 但是 ,講個性化不要忘記如下兩點 :(1)這種個性不能超越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個性」。 (2)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既是學術性的科學的理論,又是黨的理論基礎 、國家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際上就是 「國家哲學」。所以 ,不在一定的前提下講哲學的 「個性化 」是不適宜的 。我主張, 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當代建構 ,要堅持「一元多體 」的模式。所謂一元 ,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 、基本原理 、基本特點 ,堅持黨的指導思想和國家意識形態的統一性;所謂多體 ,就是要重視學術思想多樣化, 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堅持黨的指導思想、國家意識形態統一性的前提下 ,應當允許 、鼓勵多種哲學形態共同存在。

二 、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本體論立場

對教科書體系的諸多非議 ,核心的問題是要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基礎的問題。批評者所謂教科書體系停留在 18世紀唯物主義水平上 ,所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上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等觀點,從根本上說是要對教科書體系所主張的物質本體論的否定。他們認為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物質本體論,而是實踐本體論 (近些年還出現所謂 「生存本體論」、「社會存在本體論 」等觀點 )。我以為 ,這些觀點都是不能成立的(為了使討論簡單化, 本文只以最有代表性的 「實踐本體論 」為討論對象)。

1.什麼是「本體論 」

「本體論 」是關於探討世界本原或本性的理論。這一理論由巴門尼德所開創。巴門尼德不滿意古希臘早期的自然哲學家憑藉感覺經驗 , 把具體的事物當作世界本原的思想 ,認為只有 「惟一 、不動的存在 」,才是萬物之本原 。這一觀點開創了人們從概念 、邏輯層面把握世界之思想先河, 標誌著哲學本體論的誕生 。沿著巴門尼德所開闢的 「真理之路 」, 柏拉圖提出 「理念論」,進一步發展了本體論學說, 而亞里士多德則提出 「存在論」學說 ,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是 「作為存在的存在」,使本體論得以確立。自亞里士多德之後, 任何哲學 ,不論用不用 「本體論」的概念 , 都有類似亞里士多德所說的 「作為存在的存在」的概念 ,如 「上帝 」、「物質」、「單子 」、「自在之物 」和「絕對精神」等等 。

西方哲學各流派儘管有不同的「本體論」主張,但作為本體論, 都包含如下三個特點:(1)抽象性 。巴門尼德最大的貢獻在於克服了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家把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 」、「火」等作為萬物本原的思想 。他所主張的 「惟一 、不動的存在」實質上就是思想 ,以至於他提出 「作為思想和作為存在是一回事情 」的命題。一切唯心主義哲學家所主張的本體,如神學唯心主義哲學家所主張的 「上帝」、萊布尼茲的 「單子 」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等, 毫無疑問地都具有抽象性 ;就連唯物主義所主張的 「物質 」本體 ,也具有抽象性,以至在巴克萊看來, 「物質 」等於 「虛無 」。儘管這是巴克萊對唯物論的攻擊 ,但應該肯定 ,他看到了作為唯物論之本體的 「物質 」的抽象性。列寧把物質界定為 「標誌著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 」,也肯定了作為本體的物質的抽象性 。 (2)普遍性。巴門尼德認為 「存在 」是不動的 、完滿的, 就是指它的無限性、普遍性。柏拉圖認為 , 「理念 」是世界的本體 , 任何事物都是對 「理念 」的摹仿與分有,概無例外。這就是從事物存在的意義上強調 「理念 」的普遍性 。亞里士多德則認為, 「實體 」是世界萬物的本體 , 「一切存在著的東西由它而存在 ,最初由它生成 ,毀滅後又復歸於它 」 ① 。這就是從事物運動的過程強調「實體 」的普遍性 。 (3)絕對性。所謂絕對性就是指它自身的不可追溯性 。「本體」之所以是本體, 就是任何事物都依賴它而存在 ,而它自己卻絕不依賴於任何事物而存在;它可以說明任何事物 ,卻不需要任何事物來說明它 ;它派生一切事物,卻不由任何事物來派生它 ;它是世界萬物存在的最後根據 ,而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據。正如亞里士多德說:「實體 , 在最嚴格 、最原始 、最根本的意義上說 ,是既不述說一個主體, 也不依存一個主體的東西 。」 ② 笛卡爾說:「所謂實體, 我們只以看作是能自己存在 ,而其存在並不需要別的事物的一種事物。」 ③ 斯賓諾莎也說:「實體, 我理解為在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換言之, 形成實體的概念,可以無須藉助於他物的概念。」 ④ 總而言之, 凡是由別的東西所派生的 ,需要別的東西加以說明的, 都不能稱之為本體。

2.為什麼說 「實踐本體論」不能成立

依據這三個特點 ,實踐不能成為 「本體 」。首先, 實踐不具有抽象性的特點 。實踐是人們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不論實踐的主體、客體還是手段 ,都是具體的 。其次 ,實踐不具有普遍性的特點 。實踐是人們活動的基本形式 。馬克思說「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說明實踐只是在人類活動的領域中才有普遍性 ,卻不具有本體論意義上的普遍性 。雖然列寧說過實踐具有普遍的品格,但這話只適應於人的活動領域和認識領域。世界是極其廣袤的 ,而人類活動的時空範圍則是極其狹小的 ,所認識的東西是極其有限的 。雖然我們可以說 ,在人類的活動和認識已經達到的範圍內, 實踐是基礎, 卻不能說人類活動範圍以外的和未知的領域 ,實踐也是其基礎。況且 ,列寧還說過, 實踐在檢驗認識是不是具有真理性的問題上,除了有確定性、絕對性一面外,還具有不確定性 、相對性的一面 。再次 ,實踐不具有絕對性的特點。如前所說 ,一個東西具有絕對性, 一定是指一種 「能自己存在, 而其存在並不需要別的事物的一種事物 」(笛卡爾語 ), 但實踐卻不具有這一特點 。以勞動實踐這個實踐最基本形式而言,馬克思說過任何社會都不能停止生產勞動,說明生產勞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絕對性的意義。然而 ,我們在看到生產勞動絕對性意義的同時, 也要看到它的相對性意義 ,因為生產勞動是需要前提條件的。馬克思在 《資本論 》中引用西蒙 ·配第的話說, 「勞動是財富之父, 土地是財富之母 」 ① 。在 《哥達綱領批判》中 ,馬克思指出 :「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 (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 」。②他批判拉薩爾離開生產資料所有制, 講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 ,這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 。因為, 如果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話, 那麼工人階級只要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埋頭苦幹 ,心甘情願地忍受剝削就行了 。

此外,我們還要知道, 實踐並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獨有的概念,歷史上許多唯心主義哲學家,如康德、費希特 、黑格爾 ,以及現代實用主義哲學家,也都十分重視實踐的重要性。然而, 他們所主張的是唯心主義的實踐觀 ,與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實踐觀是根本對立的。所以 ,假如我們認定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的話 ,就得首先去區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與其他形形色色唯心主義哲學流派的實踐觀的區別 。這種需要不斷地去區別 、去尋找證明的「實踐」, 怎麼能成為「本體」呢 ?

3.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及其特點

也許有人要問,如果說實踐不是馬克思哲學的本體 ,那麼什麼是它的本體呢 ? 我認為 ,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就是物質本體論。我們知道 ,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自己的哲學從未使用過「本體論 」的概念 ,但由於堅持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所以他們的哲學本體論就只能是物質本體論 。

關於這一點 ,可以用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進程事實加以說明 :第一, 馬克思是在費爾巴哈影響下走上唯物主義的 。第二,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有不少關於自然先在性的論述 。如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 馬克思指出 :「沒有自然界 ,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什麼也不能創造 。」「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 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於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 。」 ③ 在《神聖家族 》中,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譏笑青年黑格爾派對自我意識的崇拜時寫道:「批判的批判家 ……就無論如何也想不到 ,竟有意識和存在互相分別的世界存在 ;想不到, 當我只是揚棄了這個世界的想像存在 ,即它作為範疇或觀點的存在的時候, ……這個世界居然還像往昔一樣繼續存在。」 ④ 在 《德意志意識形態 》中 , 馬克思指出, 「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 」⑤ 。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 。因此 ,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係。 ……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 。」 ① 。這完全是對自然先在性、物質本體論的肯定 。往後,在談到勞動是現存世界即地球的變化的基礎時 ,他說 :「當然, 在這種情況下, 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會保持著 」 ② 。在這裡 ,馬克思在強調人化自然意義的同時,並沒有忽視自然的先在性 ,這顯然是說,自然界在人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

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是物質本體論, 並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就停留在舊唯物主義水平上 。在這裡要分清兩個方面的問題:

(1)作為唯物主義一個派別 ,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與舊唯物主義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恩格斯指出, 凡是主張物質第一性的, 屬於唯物主義陣營, 凡是主張精神第一性的, 屬於唯心主義陣營。他還說 ,只能在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上使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概念 , 「除此之外 ,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個用語本來沒有任何別的意思 」 ③ 。正因為如此 ,當我們把這一原理推及認識論領域時會看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只有 「原則區別 」(是否承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是否堅持能動的反映論 ,以及是否把辯證法運用於認識論等)而無「本質區別 」。因為二者都堅持反映論的基本立場,而反映論是以「物質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 」的原則為前提的 。所以 ,新舊唯物主義有共同的物質本體論基礎 。

(2)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堅持物質本體論 ,但它對舊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進行了積極的揚棄 ,因而有自己的特點 。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既強調物質世界的先在性 ,又不像歷史上的哲學家那樣去執著地探求對世界 「本原 」問題的破解 ,更不像有些哲學那樣狂妄地宣稱 ,它已經一勞永逸地解決了諸如「本原」、「普遍本質 」等一切哲學難題。馬克思認為,物質世界的先在性是人類實踐的基礎 ,沒有這一基礎 ,人們的實踐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 、無本之木 ,但馬克思從來不去追尋諸如 「誰生出了第一個人和整個自然界」這樣一些無聊的問題。因為在他看來 ,離開人的實踐活動去探究此類問題是毫無意義的 。所以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 馬克思對此類觀點反問道 ,請你問一下自己 ,那個無限的過程本身對理性的思維來說是否存在 ? 既然你提出自然界和人的創造的問題,你也就把自然界抽象掉了。你設定它們是不存在的, 你卻希望我向你證明它們是存在的 ,這不是很荒唐的事情嗎 ? 所以,馬克思說, 請你放棄這一類毫無意義問題的追問吧,關注現實,重視實踐, 才是現實的人所需要的現實的態度 。④

第二,在承認物質世界先在性的前提下,強調人的主體性 ,強調自然的屬人意義。馬克思認為,原生形態的自然界只有通過人的發現、改造 ,才能獲得對人而言的現實性 ;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改鑄之後 ,才能構成人們生活於其中的「感性世界」。所以, 馬克思從來不落入舊唯物主義的窠臼, 去探討抽象的物質問題 ,而是關注人的當下實踐活動 ,強調 「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 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 」 ⑤ 。他批評費爾巴哈 「沒有看到 ,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 ,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 ,是歷史的產物 ,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 ⑥ 。在他看來 , 「被抽象地理解的 ,自為的, 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 」 ⑦ 。

第三,既看到物質與精神的對立 ,又看到二者的統一 ,在堅持物質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 ,強調精神對物質能動的反作用 。舊唯物主義雖然正確地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但它的主要缺點是把人的意識僅僅看成是客觀事物消極的、被動的、機械的決定的產物。馬克思不但承認唯物主義物質決定精神的一般原則 ,而且還強調精神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 。毛澤東還提出物質可以變精神 、精神可以變物質的命題,進一步與舊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劃清了界線。

三 、站在今天的高度積極揚棄教科書原理

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本體論立場 ,並不意味著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形態固定化 。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理論,正如恩格斯所說 ,隨著自然科學領域的每一個劃時代的發展 ,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 。源之於蘇聯的哲學教科書 ,畢竟是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產物 ,今天對它進行重構,既是社會實踐的客觀要求 ,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發展使然 。然而 ,我們的事業是繼往開來的事業 ,在今天看來, 教科書體系雖然有許多缺陷, 但是應該看到, 其基本原理曾經影響了我們幾代人, 早已成為我們認識的 「前結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當代建構的過程中 ,不論選擇哪種 「路向 」,不論是主張 「完善 」,還是主張「重構」,都不可能完全拋棄原有體系的內容。問題在於, 我們要站在今天的高度,對之進行積極的揚棄 。

1.站在今天的高度 ,對教科書原理進行積極的揚棄, 首先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能體現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回答當今世界社會主義的前途與命運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馬克思指出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於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 ①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為著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解放鬥爭而創立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則是 20世紀二三十年代 ,為著指導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 為著推進世界革命高潮的到來而建立的。這一體系充分體現了列寧關於 20世紀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這樣一個 「時代主題 」。所以 ,教科書集中地運用馬克思的社會基本矛盾學說論證 「兩個必然 」。 20世紀初,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緊接著 1929年發生了全球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展示了資本主義行將就木的發展趨勢 ;而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頹勢成鮮明對照的是, 十月革命開創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社會主義展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然而到了 20世紀末, 卻出現資本主義 「中興 」和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的歷史現象,致使不少人對「兩個必然 」的信念產生動搖。因此, 新的教科書體系要全面體現馬克思關於社會有機體的理論, 在講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係時 ,不但要講 「兩個必然 」, 而且要講 「兩個決不會 」;在講社會主義前途與命運時, 不但要講社會歷史規律的必然性, 同時要講社會規律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及其發展道路的曲折性;等等 。

在哲學層面關注社會主義的前途與命運的問題 ,還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進行理論上的總結。 20世紀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低潮中崛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然而 ,一個理論只有達到哲學層面上的自覺 ,它的科學性才得到真正的確立 。況且, 20多年來 ,我國市場經濟的改革取向 ,在經濟全球化潮流中的博弈, 使得一些人一直存在著姓「資 」姓 「社」的困惑 ,有的人甚至提出「我們到底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還是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的疑問。這說明我們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還需要有哲學上的 「合法性」的證明 。對這樣一些重大的問題,傳統教科書體系顯然是無能為力的, 這一責任就歷史地落到新的教科書體系上了。

2.站在今天的高度 ,對教科書原理進行積極的揚棄, 要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功能進行創造性的轉換 ,即從革命性思維方式向建設性思維方式轉換

由於哲學原理的高度抽象性及其內涵的豐富性 ,所以,同樣一個哲學原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社會生活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正因為如此 ,人們往往可以也應該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 ,社會實踐基礎,把馬克思思想體系中某一方面 ,或把某一原理中的某一因素提到首位 。如矛盾學說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問題。列寧和毛澤東都是把馬克思的矛盾學說運用到現實革命鬥爭中的辯證法大師 。雖然在理論上,不論是列寧還是毛澤東,都能全面地闡述馬克思矛盾動力學說的內涵:列寧說 , 「發展是對立面的鬥爭 」,又說 「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 」;毛澤東也說, 矛盾雙方又統一, 又鬥爭 ,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但是由於革命鬥爭的需要 ,列寧和毛澤東都強調矛盾鬥爭的作用 ,在具體工作中則主要強調關於階級鬥爭 、無產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進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期,我們同樣講矛盾學說,就應該主要強調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具體說來 ,在認識矛盾的過程中, 不但要看到矛盾雙方的差異性 、排斥性, 更要看到矛盾雙方的共同性、合作性等等 。

3.站在今天的高度 ,對教科書原理進行積極的揚棄, 對馬克思提出的而未加以詳盡闡釋的思想觀點在當代新的基礎上加以發揮

一個理論觀點的提出, 只有當社會實踐有廣泛的需要時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視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 ,理論觀點才能得到進一步的豐富與發展。比如 ,在自由資本主義上升時期 ,馬克思已經看到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的觀點 。這一思想觀點在教科書中雖然得到了體現,但地位很微弱。這與當時生產的發展主要還是靠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有關。 20世紀中葉後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 、新能源技術 、航天技術 、海洋技術飛速發展,對生產和社會生活帶來極其巨大的影響。這一事實大大豐富了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 ,以至於我們今天可以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命題 。這一命題應在新的理論形態中得以充分展現。又如 ,關於自然環境對人的制約以及對人的「報復」的問題, 教科書雖然有所體現與警示,但由於受工業化初期的實踐水平所制約, 教科書的主調仍然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現在,人類的實踐能力遠不是工業化初期可以比擬的 。經過幾百年強力索取, 在今天 ,人與自然的關係已經由工業化初期的「環境問題」發展為「環境危機」和人類的「生存危機」的問題了。所以在今天, 我們在講改造自然的同時 ,還得講如何與自然 「和解」的問題。與此相聯繫, 發展的理論就進一步演變為「可持續發展 」的理論了 。

還有,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價值論、馬克思的交往理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文化與文明等, 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由於種種原因 ,教科書沒有涉及或未加以重視 ,沒有把它們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加以闡釋 ,新的教科書體系應該進一步挖掘它們,並用當代新的實踐豐富、擴展之 。此外, 教科書體系中有些內容, 如意識的起源與本質、因果關係、質量互變等,既是哲學的常識性的內容 ,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體系所不能或缺的內容。對這些內容,我們要在今天的高度上,用新的實踐經驗 ,用當代科學技術豐富與發展之,使這些古老的哲學範疇釋放出新內容 。

分頁注釋:

44 ·①②參閱孫伯揆、張一兵、仰海峰:《體系哲學還是科學的革命的方法論———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特質的思考》, 載《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第 6期。參閱高清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種理論形態》, 載《哲學動態》 2002年第 2期。

45 ·①②③參閱俞吾金:《運用差異分析法研究馬克思的學說》, 載《哲學動態》 2004年第 12期。黃楠森:《建立一個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任務》, 載《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 1期。《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344、347頁。

46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 2期①②③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347頁。參閱黃楠森:《宇宙觀與歷史觀的關係》, 《學習時報》2002年 8月 5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244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242頁。

47 ·科學揚棄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①②③④苗力田:《古希臘哲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5年版, 第 21頁。苗力田:《古希臘哲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5年版, 第 401頁。笛卡爾:《哲學原理》, 商務印書館 1958年版, 第 20頁。斯賓諾莎:《倫理學》, 商務印書館 1983年版, 第 3頁。

48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6年第 2期①②③④⑤馬克思:《資本論》第 1卷, 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第 57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298頁。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第 53、56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 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 第 245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66頁。

49 ·科學揚棄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①②③④⑤⑥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67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77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224— 225頁。參閱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第 91— 92頁。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第 92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76頁。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第 116頁。

50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 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 第 544頁。

(作者單位:福建省委黨校哲學部 )(責任編輯:吳  波 )


推薦閱讀:

淺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也談保守主義
從宗教神秘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一回事?
永不過時的只有人道主義 | 鄢烈山

TAG:科學 | 哲學 | 傳統 | 馬克思主義 | 教科書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