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中期的概況與西周的社會生活
西周中期的概況與西周的社會生活
一、西周中期的概況
西周在經歷了前期武王、成王、康王的幾十年興盛的發展後進入了中期。從康王的兒子昭王開始,西周的國力就開始衰微了。在昭王的時候居於南方的楚人的勢力開始逐漸壯大。昭王開始了對南方的多次用兵,這一點在金文中也可以看到。昭王對南方的連年用兵雖然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傳說在昭王十九年,他又一次南征的時候當地人民獻給了他一艘用膠粘起來的大船,昭王坐在船上行到漢水中間的時候船就解體了,於是昭王掉進了水裏。等到被撈起來的時候已經淹死了。所以到春秋的時候齊桓公還以昭王南征而不復為藉口向楚國問罪。
昭王的兒子是穆王。他是一個著名的旅行家。他在位期間一些遠方的諸侯和方國已經開始不朝見周天子了。於是他決定拿犬戎開刀。當時的大臣祭公就勸他不要輕易使用武力,最好能夠用德行去感召。但周穆王仍然堅持用武力解決。他對犬戎的戰爭取得了勝利。但他取得的戰果僅是四匹白狼和四隻白鹿,還有一把非常鋒利的刀。他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很多邊遠的民族與周人之間已經不再同心同德了。穆王在打通了西方的通道後就開始了他浪漫的旅行。他的旅行被記錄在一本叫《穆天子傳》的書中。這本書是西晉時候一個盜墓者不準在汲郡發現的。這是一本成書戰國時代的作品,當然裡面有大的傳說的成分。傳說周穆王經過了幾萬裏的旅行到了西王母的國度裏。在《史記》中還記載,當周穆王高興地遠遊的時候,東方的夷人乘機開始叛亂。他們在徐偃王的領導下對周王朝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周穆王得到消息後迅速往回趕。多虧了一個叫造父的人非常善於駕車,使他及時趕回了國都並組織力量平定了夷人的反叛。這個造父就是戰國時趙國的祖先。他也因功受到了封邑,成為了貴族。
穆王死後,西周繼續在走著下坡路。恭王的時候因為密康公拒絕把三個美女獻給自己就消滅了密國。恭王之後是他兒子懿王。懿王死後,他的叔叔孝王卻繼承了王位。孝王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善於羊馬的人得到了他的賞識,這個人叫非子,孝王把他封在秦地。非子就是後來秦國人的祖先。孝王死後諸侯又擁立了懿王的兒子為王,就是周夷王。周夷王非常感激這些諸侯,以至於不敢在朝堂上接受他們的朝拜,要親自去迎接他們。夷王的兒子就是著名的周厲王,西周王朝也就到了它滅亡的前夕了。
二、西周的社會結構
我們過去常說西周是所謂的奴隸制社會,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頂峰。我們通過分析來看西周的社會是由貴族、平民、奴隸三大階級構成的。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西周就是奴隸社會。通過《紅樓夢》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清時期仍然存在著大量奴隸。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明清就是奴隸社會。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先說貴族,我們在前面講宗法制度時已經講過,貴族是由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構成。有爭議的就是關於士的問題。有人認為士應該就是平民了。我以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士的地位下降以後他們的確是平民。但在西周,他們還是貴族,只不過是最低層的貴族。
再來說平民。西周的平民中首先是國人,他們是自由民中地位最高的。他們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承擔相應的義務。他們應該就是原來氏族公社的普通成員。他們和貴族之間有一定的血緣關係。周代實行的是國野制度。也就是區分了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國人和野人所受的剝削程度是不同的。這是由一開始周人進行武裝征服的結果。國人都是生活在國中的。這些國人其實都是周人。他們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享有一定的權利,他們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是當兵,也就是「執干戈以衛社稷」。他們是軍隊的主力。他們還有議政的權利。這顯然是原始氏族民主制度的孑遺。《周禮》中記載他們可以對國家的安危,國都的遷移,國君的繼承等問題發表意見。國人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西周末年周厲王就因為殘暴而被國人趕了出去。他們也是要承擔農業生產的。他們中的一般人也被稱為庶人。他們是一個人數眾多的階層。
野人也不能完全算作奴隸。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宗族組織,他們是周人殖民地上的原住民。他們生活在周人武裝據點之外。他們在文化上並不一定就低於居住在炮樓裏的周人。孔子說:「先進於禮樂,野人也。」他們也應該算是平民。
還有就殷遺民。在傳世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被分封給各諸侯國的情況。但他們往往是被整族遷移的。也就是他們的宗族組織也是被保留了的。在文獻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直到春秋後期,魯國的殷人後裔仍保留著自己的宗社——亳社。他們也不能是奴隸。充其量算是部族奴隸,也就說他們部族是整個周人部族的奴隸,不是哪一個貴族個人的奴隸。他們在亡國之初的地位應該是比較低的。但後來也就逐漸成為一般意義上的平民。
周代真正的奴隸也不少,而且名目繁多。見於文獻的就有皂、輿、隸、僚、台、僕、牧、圉等。從金文中看還有臣、鬲等。這些不同名目的奴隸,地位也是不同的。西周初年的奴隸數量還是很大。其主要的來源是戰俘。這些奴隸都是沒有獨立的人身自由的。在金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周王給貴族賞賜奴隸的記載,也看到有買賣奴隸的記載。比如《曶鼎》中就記載當時五個奴隸的價格等於一匹馬外加一束絲。很便宜。但在西周隨意殺害奴隸或戰俘的情況已經很少見了。後來隨著大規模戰爭的逐漸停止,戰俘來源減少,奴隸在整個人口中的比例下降。西周奴隸更多地是被用到了手工業的生產和家庭中。農業生產中有使用奴隸的情況,但不佔主流。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的確不能說西周就是什麼奴隸社會。範文瀾說西周是領主封建制。其實這也是一種削足適履。如果非要給西周的社會定個性的話,那麼我們最好說西周是一個宗法社會。
三、西周的城市
由於有周禮的規範,西周的都邑建制相對統一,制度化的色彩較為明顯。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都邑除繼續發揮其傳統的政治中心和軍事據點的功能以外,經濟功能顯著增強。
西周王朝建立以前,其都邑在周原。周原遺址在陝西歧山和扶風兩縣的交界處。面積約15平方公里。目前已經發現有建築遺址、手工業作坊。出土青銅器千餘件,其中有近百件有長篇銘文;出土甲骨17000多片,其中有300片帶字的甲骨。但一直沒有發現城牆的遺跡。
文王時期在灃水西岸建立了灃邑,武王又在灃水的東岸建立了鎬京,滅商後鎬京成為西周王朝的國都。目前這兩處遺址也已經發現。但破壞比較嚴重,已經無法看到當年的整體佈局如何了。
成王即位後在周公和召公的主持下修建了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洛邑也被稱為成周,是周人控制東方的軍事重鎮。洛邑建成後,周公就把殷遺民遷移到洛陽加以控制。
在西周初年的分封過程中,被分封到各地的周人武裝殖民集團首要的任務就是建立據點,然後據點不斷擴大形成了一個個諸侯國都。目前諸侯國的都城遺址也已經發現不少。
西周的城市以都城為核心,其建制遵循一定的制度。就規模而言,天子的都城大於諸侯,諸侯的都城大小不一,有等級之別。目前已經發現的西周諸侯國的都城,除齊國外都小於洛邑。由於鎬京被破壞較嚴重,不知道齊國都城是否也大於鎬京。這可能與周禮尚不很健全,或齊人是異姓諸侯不同於姬姓諸侯有關。卿大夫的采邑又小於都城。
目前已經發現的西周城市的基本形制都是內城外郭的回字形結構,宮城一般建在外郭城內中央或近於中心的部位,宮殿和宗廟為宮城內的主體建築,體現了維護和突出宗族政治的設計思想。城市的制度化與西周的等級社會和宗族政治密切相關。
西周城市的經濟功能也顯著增加,城市中除有手工業作坊外,還有專門的市場,這也在金文中得到了反映。
四、周人的衣、食、住、行
西周是中國古代服飾制度化的時期,在服飾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關於西周的服飾,文獻中有很多記載。主要見於《周禮》、《儀禮》和《禮記》中,三禮所記載的服飾制度,許多是在西周時期形成的。
依禮著服,等級有序,貴賤有別,是西周服飾制度的顯著特點。西周以禮治國,各種社會活動均被納入禮的範疇,形成了繁縟的禮儀。服飾從屬於禮儀,適應禮儀的需要,參加祭禮、朝會、兵戎、喪葬、婚嫁等禮儀活動,應著相應的服裝。社會各階層的等級序列和貴賤之別,通過服飾的質地、形狀、尺寸、顏色、花紋等體現出來。
冕服是貴族的禮服,是西周最重要的服飾。冕服包括:冠、上衣、下裳、腰帶、佩飾、履等,是一套完整的服飾。天子的服裝上裝飾有十二章的文飾,他們是:日、月、星、龍、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各級貴族依次遞減。後來雖然歷代的服飾都有變化,但只有天子的衣服上可以有十二章的裝飾卻一直沒變。慈禧老佛爺給自己做了一件有十二章文飾的禮服,卻從來沒有敢正式穿過。
除冕服外,還有弁服、元端、深衣、袍、裘等。元端是天子到士都可以穿的衣服,而深衣則是從天子到庶民都可以穿的衣服。元端是國家的法服,而深衣則因其不貴易為而成為庶人的吉服。
周人非常重視飲食,周代的禮儀制度更是與飲食密不可分。在周代已經設立了各種負責管理飲食事務的官員。天子的食物肯定是最豐盛的,被稱為是「玉食」。周人也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調味理論,確立了常用的調味料。周代是一個禮治社會,依據周禮規範著人們的行為,食禮是周禮的核心內容之一。周人對客食之禮、待客之禮、侍食之禮、宴飲之禮、進食之禮等都有詳細的規定。比如《詩經·小雅·賓之初筵》中就生動地描寫了周人宴飲之禮的情況:「賓之初筵,左右秩秩。籩豆有楚,殽核維旅。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鐘鼔既設,舉醻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射夫既同,獻爾發功。發彼有的,以祈爾爵。」在飲酒的方面,周人一開始的時候比較節制。周初的時候,周公制定了比較嚴厲的禁酒令,規定周人隨便飲酒要被處死。後來雖有所放寬,但因為有許多嚴格的禮儀的規定,飲酒行為也受到節制。比如,按照周人的鄉飲酒禮來喝酒的話,喝一天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儀式進行完畢,根本不可能喝醉。
西周的居住表現為等級化和聚族而居的特點。西周貴族的宮殿建築,一般都是按照前朝後寢或前堂後室的結構佈局建造的。西周的房屋建造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標誌之一就是瓦的使用。西周以前房屋全部蓋草,西周早中期開始在屋脊等處用瓦,西周晚期大部分都用瓦。這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房頂變化的三個重要階段。當然下層民眾居住的還是半地穴式的建築。
西周時期,先後修建了從王國到各地的道路,在文獻中被稱為周行,或周道。根據《逸周書》的記載,在道路上還有旅舍等設施,並有一定的制度規定。當時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車船。洛陽周圍有許多重要的車馬坑被發現。比如王城廣場上的天子駕六。不過那是貴族的專利,而一般的民眾主要還是徒步。
五、西周的婚姻狀況
西周的婚姻形態是一夫一妻制與貴族的一夫多妻制並行,而且在禮制的規範下運作,形成了一系列法定或約定俗成的禮儀。
周人對婚姻的功能有了更理性的認識。認為婚姻是一切社會關係的開端。所謂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周人也已經認識到近親結婚的危害,他們認識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到春秋後期魯定公為了政治的需要而娶了吳國國君的女兒,因為雙方都是姬姓,所以這一婚姻就受到當時人的非議。
西周貴族的婚姻仍具有政治聯姻的性質。一般而言,西周的貴族分為姬姓貴族和異姓貴族兩大集團。婚姻關係是連接兩大集團的重要紐帶。這一情況在金文中也可以找到許多證據。
周人重視婚姻,所以對婚禮尤為講究,一般要經過六道程式: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但西周時期還保留有原始婚俗的遺風。比如《周禮》中就記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這一點也可以從《詩經》中大量的愛情詩歌中得到證明。
推薦閱讀:
※最強最懶女朋友大賽合集!沒有最懶只有更懶。懶從何而來,如何根治
※剛剛傳來的消息,這6億人身價漲了?
※你怎麼看待《長城》所帶來的粉絲效應?
※醒酒器:上流社會的社交工具
※趙薇夫婦遭處罰:夫婦各被罰30萬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