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儀器
06-14
( 周易五行2009-06-09 01:49:10) 清代觀象台比明代有很大的進步,如增加了儀器,改換了刻度等,以適應新的天文理論和天象觀測的需要。康熙八年(1669)清政府命南懷仁督造新儀,並於康熙十二年製成六件大型天文儀器,計有赤道經緯儀(用於測量天體的赤經差和赤緯)、黃道經緯儀(測量黃經差和黃緯)、地平經儀[測量地平經度(方位角)]、地平緯儀(又稱象限儀,用於測量天體的地平緯度)、紀限儀(測量二天體之間的角距離)與天體儀(即天球儀,相當於古代的渾象,可用於演示或推算天體位置以及出沒和中天時刻等)。南懷仁還寫成《靈台儀象志》一書,說明上述儀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末附一份全天星表,他也因此而被提升為欽天監監正。康熙五十四年(1715),法國傳教士紀利安又造地平經緯儀,並為了安裝它而重新調整了觀象台上陳列的其他儀器。這件儀器實際上是地平經儀和地平緯儀兩儀的組合。清觀象台上最後安裝的一件大型儀器叫璣衡撫辰儀(用法與赤道經緯儀相同,但可直接測量赤道經緯度),於乾隆九年(1744)由德國傳教士戴進賢主持開始製造,乾隆十九年竣工,是八件儀器中最有中國傳統風格的一種。璣衡撫辰儀仿照古代渾儀的結構,製作精美,分度刻劃準確,而刻度則如其他儀器,為一圓周360度制。以上八件天文儀器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古觀象台上。這些儀器總的來說仍舊在古典天文學的框架內。與我國傳統的天文儀器相比,其改進之處在於它們在設計製造和安裝方面比較精細;採用了西方通行的360度制和60進位制;刻度盤上加有游標,提高了讀數精度;黃道經緯儀上裝設有黃極圈等,另外,紀限儀是過去所沒有的。這些古色古香大多帶有歐洲風格的天文儀器,並沒有裝置當時西方已廣泛使用的望遠鏡,所以它們雖可用於一般觀測,編製和校驗曆法,但作為天體研究的工具,則已是遠遠地落後了。 分享:
推薦閱讀:
※最全面的天文學小知識,一看就懂,讓你仰望星空不在迷茫!
※ 哈勃太空望遠鏡25周年:天文圖片精選
※【天文知識】陽曆、陰曆與陰陽曆
※隨手拍星野——天文風光攝影技巧
※閑談風水(相關)天文曆法之紀年
TAG: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