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讓春節文化「春意盎然」

□主講人喬申乾

狹義的春節指正月初一這一天,正月初一又有元旦、正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三元之日等名稱。廣義的春節指一段時間,民俗中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直到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過後才算過完春節,而在北方許多地區,以「二月二、龍抬頭」為春節真正的尾聲。

在陰陽五行學說中,春節所在的孟春之月、春季,位屬東方,東方屬木,五色屬青,是陽氣生長的季節,象徵著生機與活力。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節。春節之大,在於節期之長、內容之多、過者之眾,以及受重視程度之高。春節是中國傳統民族節慶文化中最獨具特色、最具有典型意義、最大的一項節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節日與假日不同,節日通常有特定的文化內涵。2010年,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7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明確春節的主題是辭舊迎新。過春節又稱過年,因為過年,才有辭舊迎新。

年節體系是民族生活的時間表。一年365天周而復始,這是生活的一個自然段落。年是大的自然段落,一年中分為若干個小段落,叫做節,年是統率節的。如果沒有年,各個節就群龍無首了。歲末年初是辭舊迎新、「天增歲月人增壽」之時,所以辭舊迎新是過年的主題,是年俗的核心。

過年是慶享一年成果、規劃新年生活、燃起新的期望之時。這時設置了一些儀式、載體和活動。年復一年的儀式、載體和活動,積累成「過年」習俗,不斷豐富文化內涵,形成年俗文化,反映出人們的生活願景,其中充盈著人們對生活的願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積澱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春節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道德、價值觀和審美的傳承載體,是中華文化形象最迷人的體現,同時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中華民族精神遺產和傳統的軟實力。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的祭神祭祖。所以所有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祭祀。春節作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積澱了365天的思念,凝聚著人們之間千絲萬縷的柔情。春節的祝福幾乎表達了人世間的一切美好願望:豐衣足食、健康平安、富貴興旺、和諧美滿、國泰民安、天下太平。中國春節文化蘊含的東方價值觀,代表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普世價值:熱愛和平、家庭和美、萬事如意、衣食無憂等。

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如果拋開歷史文化傳統,割斷民族文化血脈,文化發展就會像無根浮萍、斷線風箏,就會迷失方向和目標。

對待傳統文化,我們必須心存敬畏,百般珍惜,精心呵護。同時也不能因循守舊、故步自封,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要積極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遺產,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

尋找和普及春節文化

如今,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卻找不到過年的感覺了,人們抱怨「年味淡了」,失去了盼望過年的情緒衝動。與此同時,隨著西方文化的滲透,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不斷衝擊著我們的傳統節日,我們要搶救春節文化、保衛春節文化。

一年前,中華「春節符號」全球徵集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要求標識設計具有文化傳承性,提煉出體現春節核心精神與民族文化生命律動、具有傳統意味的節日標識;同時要求具有創新性,不能以寫實的手法,簡單照搬歷史已有的一些春節民俗符號,要創新出富有時代感、形式簡潔明快的標識和圖案。

中華「春節符號」最終入選作品是由首都師範大學的兩名學生聯合創作的。入選後,專家修改小組在原作的基礎上,經過反覆修改、推敲,最終確定。入選作品的圖形,是將漢字「春」和「福」依託中國結的編織元素結合在一起,中軸線上點綴3個圓點,象徵春節時處於同一直線上的太陽、月亮和地球。5處白色圈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這件設計作品的理念是依託中國傳統元素的圖形,將中國傳統的天文曆法科學與傳統精神訴求結合,渲染節日氣氛的同時傳遞出中國文化。

中華「春節符號」全球徵集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過程,以及設計、徵集、評選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化反省和文化批判的過程,是公眾文化自覺性、文化自信力、文化鑒賞力、文化反思力的培養過程,是多種文化主體溝通交流的過程,也是多種文化主體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過程重於結果。

這項活動要喚醒的不僅是人們對春節的重視和關心,更要喚醒隱沒在人們心底深處的文化記憶。在全球範圍內徵集春節符號,可以說是在全球範圍內對春節知識乃至中華文化的普及和宣傳。

實際上,春節符號背後存在著多條文化產業鏈,春節食品、飲品、飾品、玩具、廟會、文化展演、旅遊

等,每一種符號都牽動著一條產業鏈。對這些符號的自覺研發和商業化運作,既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又有利於春節文化的傳播。

中華「春節符號」評選出來後,相關部門將繼續推進春節吉祥物的徵集工作,進入「春節符號」的應用推廣和成果轉化階段,以「春節符號」的廣泛應用為抓手,增進民族文化自覺,與文化部主辦的「歡樂春節」等活動配合聯動,與春節產品行業攜手,推動民族文化品牌系列的成長,構建以「春節符號」為標識的春節產業鏈。

事實上,只有人們將春節符號作為生活日用之物或者使其成為生活內容的一部分,春節才能在社會生活中紮下根須。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的聖誕節正是通過聖誕老人、聖誕樹等聖誕節符號在中國市場的普及,而實現在中國社會的傳播的。

年俗凝聚著民族智慧

連綿幾千年的中華年俗文化所積澱的民族心理祈願是很豐富的。總的來講,基本的願景是豐衣足食。

這在習俗上表現為穿新衣、備年貨,吃年夜飯要年年有魚(「余」的諧音),正月初一要吃年糕(「高」的諧音)。貼門神、放鞭炮是祈望驅妖免禍保安康,給小孩兒壓歲(「祟」的諧音)是為辟祟驅邪保護兒童成長,貼「福」字和吉祥圖案是祈福迎祥,貼春聯、剪窗花、掛紅燈籠都是營造喜慶祥和的環境。逛廟會、賞花燈、看演出,「和諧乾坤福滿天」,充盈著普天同慶、天人和諧的氣氛,合家團圓吃年夜飯、守歲,則盡享天倫之樂。年俗進一步的願景是精神層面的:祈福迎祥,祈求幸福、期望祥和。

色彩是表情達意的載體。紅色是火的色彩,最為醒目,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是熱情、吉祥、喜慶的象徵,具有驅邪避煞的民俗功能,是春節最重要的顏色。

年俗是文化的集中體現。從年夜飯可以看出中國的飲食文化。在春節習俗中,一家人吃上一頓團圓飯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實際上,講究烹調是一個有著長久燦爛文明的國家的重要特色,是文化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用人人可得的材料,烹調出人人喜歡的食物,這項工作簡直可以說是神聖的。從紅包可以看出禮儀文化。從穿新衣可以看出服飾文化。以前,小孩子喜歡過年的原因之一是可以穿上好看的新衣服,體現出了服飾文化在我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從放鞭炮可以看出宗教文化。

具體而言,我國主要春節符號的流變、意義及應用有:

桃符,在桃木板上書寫「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描繪圖像,於春節時懸掛在大門或卧房門的兩側,以鎮邪驅鬼、祈禱納祥。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後來演變為寫對偶的吉祥語,也是造紙術產生之前的對聯。

春聯,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書寫對聯,貼於門庭,在桃木鎮邪的原始意義上增添了祈求來年福運和裝飾門戶、增加喜慶氣氛的含義。

貼窗花,以剪紙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祥事物、美好願望融入其中,春節時貼在窗上,富有裝飾性,烘托節日的喜慶氣氛。

貼「福」字,用以裝飾門庭,斗方形「福」字,寓意天圓地方,福從四面八方來。此外還有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環以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紅燈籠,也稱「天燈」,象徵天地萬物生生不息,預示五穀豐登、日子紅火,增添隆重熱烈、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

木版年畫,由桃符及門神畫演化而來,題材逐步由鬼神轉向人間,不僅有八仙慶壽、二十四孝、莊稼忙等內容,更擴大到政治、軍事、祭祀、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風光、民俗等包羅萬象的程度,被稱為民間百科全書。

中國結掛飾,典型的中國結主要為大紅色,以盤長結及菱形、圓形等對稱構型為主,整體上蘊含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吉祥平安的寓意,切合喜慶情結,在春節時廣為運用,不僅作為實物裝飾懸掛,而且應用在春聯、年畫、「福」字圖案中,是重要的春節符號。

(文字整理:本報記者馮穎)(插圖/鮑冠龍繪)


推薦閱讀:

春節過後,這些生肖「惹不起」,2018年大紅大紫,你家有嗎?
2015羊年春節祝福語簡訊
春節,如何優雅地帶寶寶串門?
第一批00後春節回家面對盤問的姿勢和你就不一樣
臘月十七到年三十的答案文章匯總。

TAG:春節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