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 專題四

古詩鑒賞 專題四#TRS_AUTOADD_1302848532209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2848532209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2848532209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2848532209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02848532209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這一專題,主要是關於古詩鑒賞具體步驟方面的內容。在學習古代詩歌鑒賞時,我們一般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從背景等相關信息著手

文學是時代的晴雨表。因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詩風。詩人抒情寫志,懷古詠物,也都是因現實生活某種因素的觸動而有感而發,其喜怒哀樂,與他所處的歷史時代以及自身的生活遭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因此,了解作家人生遭遇,了解作家創作的歷史背景,包括當時的時代氛圍,地理環境和社會習俗,以便設身處地揣摩詩人的心境,運用聯想和想像,填補因詩歌描述所留下的空白。比如,杜甫是一個愛國憂民的詩人,他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正值安史之亂;陸遊、辛棄疾生活在南宋,是著名的愛國詩人;王維、孟浩然是著名的唐代田園詩人等。以杜甫的《春望》為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對這首詩,如果不了解其寫於安史之亂,叛軍進入長安之後,那麼「國破」「烽火」的含義,「感」什麼「時」,「恨」什麼「別」就難以得到很好的理解。

另外,一些詩歌中可能會有注釋,這些注釋的目的就是把在鑒賞時可能涉及的背景知識羅列出來,所以在閱讀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詩歌后面的注釋內容。比如這樣一題:張九齡《歸燕詩》:「海燕雖微眇,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注釋:本詩寫於詩人被罷免宰相之後的秋天。看完這首詩我們很容易知道這是一首遷謫失意詩,因為注釋裡邊有很明確的信息:本詩寫於詩人被罷免宰相之後。

二、解題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而一般來說,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在閱讀鑒賞詩歌前,先把文章的題目弄明白了,對整首詩歌的理解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以近幾年高考語文卷中出現的部分詩歌為例: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其表明的中心是送別;李白的《春夜洛陽聞笛》,這表明作者在春夜這個睡覺的時刻,在洛陽城裡聽了了笛子的獨奏。表明詩人內心的不平靜,而為什麼不平靜?這就是中心。又如司馬光的《曉霽》,「夢覺繁聲絕,林光透隙來。開門驚烏鳥,余滴墮蒼苔。」詩中的「繁聲」是鳥叫聲還是雨聲?這可能讓我們容易弄錯,但是如果讀了標題《曉霽》,知道夜裡下了雨,那麼「繁聲」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霽」就是指的雨後天晴。

三、品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所以詩歌的閱讀鑒賞少不了品讀這一關。對詩歌,首先要去讀,在讀的過程中去品。讀詩就要用心,用心去讀,用心去感受,這樣才能讀得出詩歌中的韻味,悟得其三昧。首先當然要梳理字詞的基本意思,明白了字詞含義和讀音之後就是讀。讀不是乾巴巴地讀,而是要有感情地讀,在讀的時候通過藉助自己已有知識經驗水平以及想像和聯想,去感知詩歌中出現的種種意象,通過這些意象的組合併融入自己的感悟,從而深化詩歌的意境,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華。總之,詩歌閱讀鑒賞必須重視朗讀,強調吟詠品味,它是理解詩歌內涵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找關鍵詞並揣摩意境

在著力解題和品讀之後,還要能夠抓住每首詩的關鍵詞。因為許多詩中都有一些特別值得重視的詞,也就是關鍵詞,詩中的關鍵詞則非常重要,通常使全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眼,準確認識關鍵詞,對解題和理解全詩有很大的幫助。如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頻。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中的「歸思」指明了作者的思鄉之情;杜甫《宿江邊閣》:「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薄雲岩際宿,孤月浪中翻。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中的「不眠」和「憂」,則點明了詩人深夜無法入眠,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

古典詩歌的創作和鑒賞歷來都講究意境,所以要運用聯想和想像著力揣摩詩歌意境。詩人寫詩,先得有意境,使「神與物游」「思與境偕」,才能寫出優秀作品;讀者讀詩,也須從意境入手,反覆揣摩詩中所營造的情景、氛圍,才能正確理解,進行鑒賞。詩歌文字精練含蓄,要準確把握意境,常常要藉助聯想和想像,盡量走進作品,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前兩句敘事,後兩句寫送別情景。作者寫故人在美好的「煙花三月」到繁華的揚州去,在離愁別緒之中有了幾分寬慰。而當故人離去之後,詩人在千帆來往的長江之中,卻只見到友人的那一葉「孤帆」,只見到詩人對友人無限深情的滔滔江水。如果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不去設身處地想像當時的情景,理解勢必膚淺。又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要我們放飛想像,羈旅人的落寞情懷便很容易被理解了。

五、組織語言

我們千萬不要忽視書面表達在詩歌鑒賞中的重要作用。對於每一首詩歌,不同的人往往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感悟,對詩歌精練的語言和豐富的意象,如果你的鑒賞文字顯得乾癟無味,缺乏邏輯性、條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那即便你有再高明的見解,也只能用「茶壺裡煮餃子」來掩飾自己的窘迫,必然會被拒於千里之外。所以在進行詩歌鑒賞訓練時,就應注意加強詩歌鑒賞的書面表達訓練,力求自己的文字準確、鮮明、生動,富有文采。

但語言表達能力卻絕非一日之功,這需要在平時多揣摩、常借鑒、勤動筆。在寫詩歌鑒賞文字的時候,掌握平時語文學習中遇到過的一些套語也有一定幫助。比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一切景語皆情語。」「著一X字境界全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情景交融」「首尾呼應「「鋪墊映襯」「卒章顯志」等等。但必須要強調的是,這些文字評論中常用的話並非隨處可用的萬用靈膏,只有使用恰當才有效果,如果生搬硬套,就南其轅而北其轍了。

推薦閱讀:

【健康養生】養生知識專題—泡腳
情緒周期(專題介紹)
南方周末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專題】血戰平型關
古典詩歌鑒賞專題六表達技巧
藝叢專題丨緬懷先師陳之佛先生

TAG:古詩 | 鑒賞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