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書法雜誌 | 「第八屆書壇新人展」篆書評述
劉顏濤
「第八屆書壇新人展」
篆書評述
因為沒能看到這次「第八屆新人展」投稿的全部篆書作品,所以僅從提供的15件篆書入展作品照片來評述新一代的篆書現狀,很難做到全面和客觀。比如,入展作品沒有一件甲骨文和漢篆,並不能說明目前缺少從事這方面學習和創作的作者。當然,這些百里挑一進入展覽的作品無疑是同類中的優勝者。從某一方面講,自然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八屆中國書壇新人新作展
尚曉銘(局部)
從包括這次「第八屆新人展」在內的歷屆綜合性展覽中,很容易看出與行草書相比,隸書、楷書,尤其是篆書在當代的式微。這固然有時代趨便就易、崇尚自由、恣情任性的客觀因素,但與當代人們缺乏對篆書的正確認識、深入理解和時代浮躁也有關係。
首先,通過正確的識篆、用篆,掌握古漢字的構成原理,形體結構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書體演進與「篆引」的性質和美學意義,這為各種書體文字的正確運用提供了保障。
二則,篆書作為各種書體的源頭,形成了書法的審美要則,正如豐坊《書訣》所云:「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又雲,「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籀,然後結構淳古,使轉勁逸」。米芾也說:「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他認為篆書最具書法的自然之美。中國書法崇尚寬展圓厚,正大氣象,在篆書中已為我們立下標杆。
三則,在鋼筆和鍵盤時代,篆書和其他書體一樣,在生活中漸漸失去實用功能,所以我們把篆書視同其他書體,有意識地將它作為藝術創作和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漢代以降,篆書即非通行文字,然篆書仍能在清代作為中國書法史上的高峰而傲然聳立,即是證明。而且生活中許多莊重肅穆的場景,仍須極富廟堂氣和學術性的篆書,以現厚重古雅。
四則,篆書領域廣闊,寬博端莊肅穆的秦漢篆書也只是整個篆書領域的豹之一斑,僅翻閱《殷周金文集成》,數以萬計的吉金銘文,可謂一字一世界,一銘一氣象,審美範疇中所有美的形式都能於其中找到相應的載體:或雄健、或古樸、或恣肆、或遹奇,或雋逸、或典雅、或恬淡、或率真、或稚拙、或蕭散……凡此種種,都證明著篆書是中國書法美的淵藪,都可以為書者淋漓盡致地抒情達意,只是抒發情感的方式有別於行草書而已。
五則,書法以「沉著為本」,即使行草書「沉著痛快」中,也是痛快其外沉著其中。留得住筆沉得住墨的最佳方法,就是從極具沉鬱樸厚之美的篆書入手,以此也可以矯正時代輕狂浮躁之弊。縱觀歷史上的「復古」,大多是學習古人精神,以去除當時的浮華風氣,從而創造出更優美、更樸實、更具正大氣象的藝術或時代精神。由是觀之,篆書發展當為時代所需。
作為歷次展覽入展獲獎都不佔優勢的篆書,雖然這次入展的數量依然較少,但令人欣喜的是一革前弊。
前些年作品多輕狂粗糙、簡率潦草,重形式輕內質,僅僅以用筆的誇張、結體的變形,以追求所謂的視覺衝擊力;它無視「篆引」古法「婉而通」的篆書本體語言,不是「拿來主義」的借鑒、汲取、融化,而是簡單粗暴的以行草新法替代篆書古法,甚至施以太多的繪畫構成元素;不講究篆書用筆「平、圓、留、重、變」之法,而以塗、抹、畫、拖、掃代替書法的靈魂——「寫」。
張寧(局部)
這次篆書入展的15件作品中,小篆5件,大篆10件(其中楚簡1件),也改變了近年來作品多集中在小篆的單薄局面。因為甲骨文、金文等大篆字數的限制,帶來包括通假,合理運用異體字等解篆、用篆的難度,對篆書作者的文字學和文化修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再者還有展覽評審後期作品審讀環節的標準很難統一,使不少作者畏難而放棄。所以這些年輕作者知難而進的堅持本身就值得讓人尊敬。同時,也說明我們很多篆書作者求古意識更加濃厚。他們最初選擇風格雅正、規矩嚴密豐富的小篆入手,繼而溯源競流,積極探尋篆書發展的源頭。
王爍金
尤其讓人稱道的是,從作品上顯現出的這15位篆書作者的嚴謹認真創作態度。無論大篆還是小篆,無論粗筆渾樸還是細筆清秀,都能筆筆鄭重,無絲毫苟且之意。這種「見筆墨而起矜莊」的敬畏傳統、好古敏求的心態,正是能長期堅持不懈地致力於篆書的深入學習和研究的根本保障。
楊霖(局部)
這次入展的5件小篆作品均取法清人和近人,分別以鄧石如、趙之謙、吳大澂、吳昌碩、王福庵風貌示人。雖風格各異,或剛勁、或委婉、或端莊、或雄渾、或嫻靜,但筆法都不背「篆尚婉而通」之度世金針,皆能做到婉而愈勁,通而愈節。即使習吳大澂小篆參以漢金文的平直方整,端莊剛健,也可窺視其背後化圓為方、寓曲於直的中鋒篆引根基。師法鄧石如的作者則較好地把握住了鄧頑伯的逆鋒落筆,雜鋒輔毫,把篆書寫得方圓兼備,婉轉縝密,遒勁婀娜,平和簡靜。師法吳昌碩的作者則能遠離吳俊卿晚年結字聳肩錯位的習氣,雄強而不失儒雅,追求渾樸蒼秀而又力避恣肆粗豪。師法王福庵的作者則能以瘦勁輕靈的用筆寫出清澈明凈的線條,而結構在外圍整體呈平穩方正的態勢下,筆畫之間或避讓、或擴展、或左縮右伸、或上疏下密,使作品沉靜中見深情。尤其師法趙之謙的作品,更是婉轉流美中見樸實,神采飛揚中現從容。作者去掉了某些學悲庵誇張左右搖曳和強調「讓頭舒足」的習氣,力求剛健渾厚以戒防因婉曲姿媚而誤入體格靡弱之弊病。
黃衛民(局部)
或許是「二李」玉箸、鐵線那種中規中矩的「令筆心常在畫中行」技法的難以表現,抑或泰漢篆書廟堂氣的凝神摒氣不大符合當代人喜歡的乘便趨易、去繁以簡的快節奏生活心態。然而無論如何,作為魄力雄強、氣象博大、自然質樸的這些體現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和正大氣象的秦漢篆書,在當今的際遇,不能不讓人感到惋惜。篆之於秦正若隸之於漢,秦篆之外,漢代篆書又有《袁安》《袁敞》及《開母》《少室》二闕及《祀三公山碑》等這些書法史上最傲然聳立的一座座經典高峰。在這次展覽中竟沒有一件秦篆和漢篆的作品,的確是一大缺憾。
公春江(局部)
這次入展的10件大篆作品,雖然大篆字法結構本身因形散而見生動活潑,但無論其中兩件明顯依託規範和秩序的煌煌巨制《毛公鼎》,還是另外兩件受當代書家啟發而追蹤到浪漫奔放、瑰麗多姿的西周早期銘文風貌者,都沒有絲毫「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的輕率,而是「以工筆之法作大寫意」的筆松心恭,謹慎為之,以求筆法的到位。無論師法《毛公鼎》,於疏朗整齊中有參差逸趣的兩件作品,還是另外受西周早期風格影響,於跌宕恣肆中見圓潤遒勁的兩件作品,多能做到收放聚散有度,欹正起倒有節,顯示出這些作者對剛柔、虛實、欹正、方圓、枯潤、疏密等對立統一的把控能力。
另有一件以方筆書寫的大篆作品,似受《大盂鼎》等銘文啟示,雖在方圓轉折上與《大盂鼎》之經典相較略有生硬之嫌,但其為了追求線條自然書寫的流暢,而去除《大盂鼎》「肥筆」的製作修飾。這種取捨意識也是學術思辯能力,而且其作品也顯現出莊重凝練、厚實剛勁、勢沉力雄之美。
還有兩件大篇章的小字大篆作品:一幅惜墨如金,用小筆觸寫得簡約清爽,稚拙率性,筆斷意連,活潑空靈。一幅則是千筆萬筆,一絲不苟,氣定神閑,娓娓道來。再配以章法的疏朗空曠,若浩瀚蒼穹,繁星點點,令人有神清氣爽之感。還有一件以具有「金石氣」的雄健筆力書寫工整橫扁、嫵媚恣肆的楚簡文字,渾厚而率意,凝重而洒脫,別有意趣。《郭店楚簡語叢似受吳大澂金文影響,用筆卻一反凝重堅挺而以平緩鬆動出之,線質通透而沉實。另一幅楹聯作品則用筆果敢,線條勁健,結體華美。雖字距拉開,而能偃仰開合,顧盼生情。
李克臣(局部)
因為篆書在當今展覽的入展獲獎中所處的弱勢地位,被戲稱為「弱勢書體」,學習篆書的作者與學習其他書體的作者相比,又屬「小眾書體」。所以應該更多地給予這些堅守篆書寂寞之道的孤獨作者以最大鼓勵。而且,這次「新人展」作品的取法和功力,也的確得到了「新人展」入正門、上正道的主旨。這種取法傳統經典,講究法度,下筆有由,正是今後可以在書法道路上登高行遠的前提條件和保障。
藝無止境。「新人展」雖然不提倡苛刻地審視作者風格的確立,個性的形成。但對於我們「在路上」的每一位作者,卻應該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這些優勝入展的作品仍然有很大的需要提升的空間:諸如線質的薄弱稚嫩,用筆起訖使轉不夠從容自然,書寫節奏或不足或太過有乏舒暢,書寫狀態尚嫌急迫刻意,結體手段雷同單一。某些作品有「景」無情,即只見功力,不見性情,缺乏詩性的「情景交融」,在性情的表現和形式的整體協調上還不具備輕鬆自如的駕馭能力,還不能於著意與不著意之間、自然流露出大朴不雕的自然書寫之美。入展作品中也找不到一件酣暢淋漓、沉著痛快、筆下生風的大字篆書作品。而且環視整個入展作品,取法範圍還是狹窄,表現手法單一,風格類似,審美趨同,形制也不夠豐富等。
當然,瑕不掩瑜。我們也完全可以相信,隨著信息傳播的迅猛和印刷、出版的飛速發展,以及新一代書法家視界的拓展擴大和對傳統理解認識的開放、包容、深入,以他們的睿智、勤奮和年齡優勢,必定會在一個龐大完整的篆書領域任意馳騁,創作出無愧於歷史和時代的優秀篆書作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