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中的早教之法(值得家長收藏)
家訓學是中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教育正是家訓的任務。
歷代賢達無不重視子女教育,並多有著述傳世。古今影響最大、最有理論價值的當屬《顏氏家訓》。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顏之推認為,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來說,早期教育在人格培養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社會上不學而能的「上智」是極少數,學而無益的「下愚」也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是「中庸之人」,這些人的社會化依賴於教育,教育對這些人的人格培養起著至關緊要的作用:「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一、胎教之法
顏之推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胎教做起。中國古代講究胎教,胎教的方法是:母親懷孕三個月就獨自居住,嚴格遵守道德規範,「以禮節之」,甚至應該「目不斜視,耳不妄聽」。中國人傳統上計算年齡按照「虛歲」,其實「虛歲」不虛,胎兒十個月期間已經是人,孕婦身上承載著兩條性命。
按照《家訓》的教育思想,孕婦的心理活動會對胎兒產生間接影響,孕婦應該修身正己。當代人也認為,孕婦保持良好的行為規範和心態,保持喜悅的情緒,對胎兒有益。
二、幼教之法
在古代貴族階層中,要為嬰兒確定專職老師和保育人員,負責對嬰兒的管理和教育,於是有了「師」、「保」制度。在君主制度下,對儲君人格培養的重視,於此可見一斑。一般百姓家庭幼兒不可能有專人教育,太師、太保的角色實際上是由父母擔當的。當幼兒「識人顏色,知人喜怒」的時候,就應該規範幼兒的行為,讓幼兒知道什麼是對和錯,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使為則為,使止則止」。
一個合格的父母應該是威慈並重,一個合格的兒童應該是畏孝並存,父母的教育與兒童的行為是因果關係:「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如果一個人失去早期教育,等到成年之後驕慢成習,再施教育為時已晚。
兒童教育的內容,既包括知識教育也包括道德教育,二者在兒童人格培養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古代教育中,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融會為一,道德就蘊涵在知識當中,是社會知識的組成部分。
三、身教之法
人們常說,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就是這個道理。在《家訓》中,顏之推告誡後人在對子女的教育中應該率先垂範:「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這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把教育落實在無言的行動中,而不是口頭上,最具影響力。表裡不一,言行矛盾,這樣的教育難以奏效。
希望子女未來家庭和睦,父母先要做到家庭和睦;不希望子女將來妻離子散,父母自己先不要離婚析產。切記,父母人格是孩子人格的模具,成圓成方,先看規矩。家庭如此,國家何嘗不是如此。
四、一視同仁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往往有偏愛,這導致對子女的教育產生負面效果。父母偏愛哪個孩子,往往對哪個孩子有害:「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家訓》舉例,春秋時期整過共叔段的悲劇,正是由於其母寵愛所致;趙王如意的悲劇,從根本上說是父親劉邦導致。這是前車之鑒。切記:嬌寵出敗子!
五、慈威並重
要使家庭教育產生良好效果,家長的威嚴必不可少。《家訓》強調家長對子女不可過於親昵,否則會造成子女怠慢不恭。為了嚴肅親子關係,《家訓》談到禮書中記載的「父子異宮」,認為這是「不狎之道」。在這裡,距離產生威嚴。《家訓》闡述了「父不教子」的道理。有人問:聽說君子遠其子,為什麼?顏氏回答:儒家經典中早有這方面的例子,強調「君子之不親教其子」,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家長很難不寵愛自己的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慈愛有餘,約束不足。
人們都知道「父不慈則子不孝」,但很多人忘記,父不威則家不治。《家訓》說,世間的名士,通常的問題是過於寬仁,對子女的要求一概滿足,使子女貪得無厭,終至敗家。《家訓》批評當時社會上很多父母只知溺愛不知管束,使孩子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在對子女的教育中,罰必不可少。
現代的兒童教育重讚揚和鼓勵,《家訓》的兒童教育重訓導輕鼓勵,並把過度讚揚與敗家聯繫在一起。這二者之間的差異,值得謹慎考慮。
推薦閱讀:
※賓士車標的設計來自於中國商周時期?
※別瞎練!這幾個常見體式90%的人都練錯了(收藏級)
※撲克收藏 中外名人系列(10)毛主席的54條經典語錄
※嘴相應驗要訣(一),值得收藏!
※養壺大賽 | 徵集最後一天!是高手趕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