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系列〕《壯侗源流史》〖長篇連載〗(16)
毛南族
毛南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稱「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稱謂表明他們是嶺西的土著民族。雖然毛南族人口較少,但他們卻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於世。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貴高原的茅南山、九萬大山、鳳凰山和大石山一帶,而廣西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帶山區更是被稱為「三南」,素有「毛南之鄉」之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780709_1.html/ ]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難山為中心的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環江縣)上南、中南、下南鄉一帶,下團六圩是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縣,人口10.7萬,毛南族在貴州有4萬多人。
1、語言
毛南族使用毛南語,一般認為屬於漢藏語系侗台語族侗水語支。傳統上毛南族沒有文字書寫系統,而是用漢字音義拼記或以漢字為基礎創造新字來記錄毛南語的民歌和宗教誦本等,這些「土俗字」只有師公和少數學者認識。2010年後出現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毛南文字拼音方案。現流傳於部分毛南族知識分子中。
2、宗教信仰
毛南族信仰多神多教。明末之前,以信奉原始宗教為主。清初,正一派道教傳入毛南族聚居區,開始幾種宗教同時流行。以後,道教在同毛南族文化,尤其是原始宗教、文化及其他民間信仰的合流中,佔據了主要地位,形成以敬神跳神(還願)為主的所謂「武教」,以打齋送終為主的所謂「文教」,以及由兩班人馬合作的水陸道場。掌管敬神法事者,毛南人稱為「博套」,即師公;掌管送終法事者叫「先生」,即道士。第三種是專司驅鬼招神的巫師,稱為「匠暮」,其餘是降神法童、風水先生、鬼谷先生(兼占卜等)。前三種,他們各有一套經書,如師公有唱本誦詞(巫語);道士有《開路歌》、《輓歌》及佛經;巫師有巫語集。師公的誦詞多為長短句,歌詞有三、四、五、六、七字句,極少數不等的長短句。道士的唱詞有五言句並七言句,經書的句式則長短不一。這些唱詞、經書和巫語有相當一部分屬韻文,講究格律,同毛南族的民歌民謠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它們的形式、唱曲為群眾喜聞樂聽。其書寫文字,大部分用漢字直書,一部分用假借字。誦唱時,師公與巫師多用廣西宜州市德勝鄉漢語方言,兼用毛南語和壯語;道士用廣西柳州普通話,唱詞用毛南話。近百萬字的唱詞、經文及巫語,不只含有大量的宗教資料,傳統的韻文與散文作品,而且保存了許多民俗、歷史並語言文字方面的材料,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1941年,基督教開始在一些鄉村建立教堂或傳教點,至今先後有200餘名教徒,活動不甚正常。另外有極少數人於陰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焚香跪拜觀音菩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3、歷史
從宋代開始,在漢文史稿中記載,今廣西環江縣境內先後有「茆灘」、「茅灘」、「冒南」等地名。嶺南百越支系有地名與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後,稱為「毛難族」。八十年代根據本族意見改「毛難族」為「毛南族」。
毛南族是嶺南百越支系發展而來。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據記載,今毛南族聚居的地區在唐貞觀年間為思恩縣地,屬嶺南道環州管轄;宋代曾為撫水州屬地;元代屬慶遠路管轄。明正德元年思恩縣玫屬河池州。清代,思恩縣屬慶遠府。光緒年間,在毛南族聚居地區設置「毛難甲」。「甲」之下劃分上、中、下三「額」、「額」設「總團」。「額」
之下以設「牌」,設有「牌頭」,一般管轄10戶。為了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毛南族人民曾不斷起來鬥爭。在抗日戰爭中為打擊日寇、解放戰爭中抗擊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4、文化藝術
毛南族婦女的衣服還配有銀飾和頂卡花。年輕姑娘們還繫上一小塊長方形的圍腰,綉著美麗的花紋圖案。她們愛穿繡鞋,有「雙橋」、「貓鼻」、「雲頭」等樣式。其中,「雙橋」鞋用紅、綠兩種顏色在鞋面上鑲成兩條花邊;「貓鼻」鞋用五色花帶,在鞋面綉著雲藕圖案,文靜大方。這些精緻的繡花鞋,通常是赴喜宴和走親戚時才穿,平時在家穿黑色布鞋,走遠路、趕圩則多數穿草鞋。此外,還有銀手鐲、銀項圈、銀麒麟、銀簪、「五子登科」等銀器飾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男性穿著的衣服有五顆晶亮的銅扣,毛南語稱「骨娥妮」。領扣一顆,右襟三顆,肚臍位置一顆,下面開襟。縫在右衣襟里不外露。盛裝時,頭纏黑頭巾,長約八尺。從左至右有規律地纏在頭上,頭巾一端有布須,露出頭頂,走起路來,布須抖動,像小羊角,故稱羊角巾,毛南話叫「掛爪」;腰纏八尺長的黑色腰帶,腰帶的兩頭有用紅、綠、黃、藍、白絨線鑲成鋸齒形的布須;下身穿寬筒褲子,腳穿白底黑面的布鞋。
毛南族男女很少穿黃色和白色,只有孝服用白布縫製,忌穿白色衣服串門。服孝男女穿白衣要進別人家時,要把白衣、白巾脫於門外才能進屋,否則主家認為兆頭不好。
毛南族群眾對自己穿的衣服(特別是貼身衣)很珍視,稱為「本身」,漢意是「靈魂」,因此自己穿的衣服不亂丟,怕被別人拿去「靈魂」,帶來病災。
5、民族食俗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部的廣西山區,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和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後製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
毛南族還長於用大米或玉米製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紅薯,並作為入秋以後的輔助主食之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780709_1.html/ ]毛南族地區蔬菜較多,四時不斷,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紅薯葉、豆莢、芭蕉芋、青菜和蘿蔔,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單獨蒸食。
肉類來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豬、牛、雞、鴨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節有殺狗食肉的習慣。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肴,認為一些肉和菜,特別是雞,煮得過熟就會走味。唯獨對鴨以煮爛熟為宜,在烹飪上有「雞生鴨熟」之說。
毛南族喜歡的酸食品很多,其中以「腩醒」,「瓮煨」,「索發」為最普遍,稱為「毛南三酸」。
「腩醒」:把豬、牛肉切成薄片,用生鹽粉拌勻咬透,留兩三天。用香糯蒸熟,放在簸箕里涼冷,與肉片揉搓均勻,放在壇里壓緊密封。三個月後便可用。
「瓮煨」:為了能隨時吃到酸食品,家家戶戶還有一種特殊的鹽水壇。毛南話叫「瓮煨」,可腌制多種瓜菜。
「索發」:把洗清的釘螺用豬油干炒,待透熟發香後,趁熱倒入壇里,然後密封。三個月就可以揭蓋吃用。毛南語叫「索發」。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除了「三酸」外,還有酸辣椒、酸番茄、酸 頭、酸蘿蔔等。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並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說。有的人家還自己用高粱、玉米釀製。但以市場出售的瓶裝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歡飲茶,暑天常以濃茶解暑。走遠路時經常隨身帶「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倫白切香豬是毛南族一道名菜,用當地產香豬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還有甜紅薯;螺螄酸,蒜頭酸水,鴨血醬,豆腐餚。
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種飯為主食,高粱、小米、紅薯、南瓜為輔。如毛南飯,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筍及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後製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還長於用大米或玉米製作「米蜂仔」作為輔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歡食甜紅薯,並作為入秋以後的輔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喜愛腌制酸肉,酸螺螄、酸菜,是待客的傳統佳肴。毛南族人民多禮好客,吃飯時不論客人大小,都邀其與長輩同座,並以自己最好的飯菜招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毛南族地區蔬菜較多,四時不斷,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紅薯葉、豆莢、芭蕉芋、青菜和蘿蔔,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單獨蒸食。
肉類來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豬、牛、雞、鴨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節有殺狗食肉之習。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肴,認為一些肉和菜特別是雞,煮得過熟會走味。唯獨對鴨以煮爛熟為宜,在烹飪上有「雞生鴨熟」之說。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並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說。有的人家還自己用高粱、玉米釀製。但以市場出售的瓶裝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歡飲茶,暑天常以濃茶解暑。走遠路時經常隨身帶「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倫白切香豬是毛南族的名菜,用當地產香豬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還有:甜紅薯;螺螄酸,蒜頭酸水,鴨血醬,豆腐餚。
6、民居特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780709_1.html/ ]毛南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群山懷抱,與山中的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住的干欄樓,底層的干欄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進入樓內的台階是石條;干欄樓的房基和山牆是整齊的石塊;甚至門坎、曬台、牛欄、豬欄、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壘砌或雕鑿的。
毛南族人民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而建,多為1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最大的也不超過百戶。住房一般是瓦頂泥牆,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並於前面建有曬台,下層關養牲畜和堆放雜物,保持「干欄」建築的特點。
推薦閱讀:
※有人這樣認祖宗
※契丹民族的消失是怎麼回事?
※〔民族史系列〕《壯侗源流史》〖長篇連載〗(14)
※是嚴寒造成了歷史上的北方民族南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