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陸護照含金量此消彼長?|鳳凰周刊

「最近中國護照含金量上升了,周圍有很多人像我一樣猶豫要不要拿香港永久身份」。Jason,天津人,香港某高校博士研究生,在港五年,即將畢業。

根據香港法律,「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的中國公民」可以享有香港居留權,並有資格獲得香港政府簽發的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獲得香港護照。

獲得「香港居留權」的好處對Jason來說顯而易見:「比如,很多行業比大陸薪水高;將來孩子可以接受比較好的西方教育,即使是內陸大學的招收分數也會比較低;還可以享受全球15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免簽……」

再留在香港兩年,Jason就有資格申請「香港居留權」。但香港居留證與內地戶口只能二選一,做「大陸人」還是「香港人」,讓Jason陷入兩難。尤其自去年中美相互向對方公民簽發「對等十年簽」後,中國護照的便利程度逐步增加,這讓香港永居證對Jason的吸引力開始下降。做不做香港人,從過去的「無需選擇」變成了「猶疑觀望」。

護照的便利

猶豫做不做香港人?

一位香港媒體人覺得「中美對等十年簽」並沒有讓中國護照的相對優勢增加多少:「因為除了美國以外,香港護照還是比內地護照好用很多的,像是日本,都免簽」。

大陸人要想去日本自由行,首先面對的是:日本領事館目前不接受個人遞交的簽證,需要通過指定旅行社遞交資料。在簽證資料中,不僅需要申請者提供申請表格、照片等,同時還需要提交財產證明、在職證明等。而擁有香港居留權的人,卻在日本享有九十日以內之短期逗留免簽證待遇。

中國護照常被開玩笑說成是「全世界最不好用的護照之一」,但從去年開始,局面有所改觀。

2014年,中國與24個國家簽署各類互免簽證協定,其中14個已生效,數量達到過去4年之和。尤其去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達成共識,互相向對方公民簽發「對等十年簽」,被公認為是中國對外簽證政策重大轉折的開始。歐美國家開始採取簽證便利化措施,中國與更多國家簽署互免簽證或簡化簽證手續協定,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單方面給予普通護照的中國公民落地簽或免簽待遇,被視為中國護照「含金量」上升。

阿文(化名)的朋友就是在這波「中國護照升值」的熱潮中放棄了成為香港公民的機會:「當時他們夫妻排隊都排到,可以辦手續了,最終卻沒有這樣做。去香港投資移民,需要投資1000萬港幣到香港移民局認可的金融產品,但是我的朋友不想再往裡面壓資金了。更主要的是他們的孩子超過18歲,要視為獨立個案申請,不能一起帶過去。現在美國可以辦十年簽證了,他們就覺得不如直接投資100萬美金在美國給兒子註冊一個公司移民美國,夫妻兩個憑簽證去美國也很方便。」

實際上,單就護照的好用程度來說,目前中國護照的增值程度並非突飛猛進。世界移民和地產諮詢業的著名律師事務所Henley & Parnters每年都會從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資料庫獲取數據,對各國的簽證監管政策和實際國際旅行數據進行分析和排名。中國護照在2010年被評為38分,在100個國家中僅列第88位;2014年被評為45分,和約旦以及太平洋島國科莫多(Comoros)共享第83位,僅前進了五個名次。

已經回到大陸工作的天津人Sheila有自己的計算。Sheila曾在香港讀書一年、工作兩年,她認為用香港身份可以出國旅遊的便利並不划算。Sheila算的是一筆賬:在大陸,只要年薪達到十萬以上,去各國的簽證並不難辦。運用在香港學習和工作過的背景在大陸找份工作,也許三年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那為什麼要在香港花七年呢?「用七年的時間只為換取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免簽,值得嗎?」

撕裂的環境

去香港投資移民,準確說是香港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該「計劃」是香港在2003年SARS引發經濟衰退時推行的,目的是讓那些把資金帶來香港、但不在香港參與經營業務的人士到香港定居。被吸引而來的主要是內陸人。有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10年內申請香港投資定居的家庭達29604個,其中中國內地居民25906個。

2010年,「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將門檻從原來的650萬港元增至1000萬港元,此後,還有消息稱香港特區政府有意將門檻再次提高。2015年1月15日,「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被暫停。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的解釋是,如今香港的環境和當年制定「計劃」的時候已經不同,要「因地制宜」。他認為目前的香港「需要人才的才,不是很需要錢財的財」。

有評論認為,香港特區政府叫停「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更深層含義是,為第二輪政改爭取民意支持度:香港特區政府過去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包括限制孕婦赴港生子、用行政手段限制「雙非」子女居港權、限購奶粉和奶米粉、提高非本港居民購房印花稅等,都有「安撫香港某些群體的怨氣,為香港特區政府提升人氣」的用意。

近幾年來,大陸遊客在香港被稱為「蝗蟲」,陸、港民間矛盾一再升級。一些香港本地人走上街頭——「反水貨客」、「抗議自由行」。而在對岸,則有大陸網民發起「剪爛港澳通行證」、「投票要求政府對香港斷水斷電」等活動。2月24日,梁振英稱,由於香港的接待能力有限,將在兩會期間與內地商討能否收緊「自由行」政策,以控制遊客的自然增長。

「香港現在的社會環境比較撕裂,讓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是不是好?」這是來自一位從去年開始重新考慮要不要為孩子申請「香港居留權」的大陸人的想法,「從新聞上反映的情況來看,現在可能是需要待定的選項」。

另一方面,一些即將過滿七年年限、需要考慮是否成為「新香港人」的大陸人,考慮的是另外一種「撕裂」的對比——兩地經濟環境的此消彼長。

在一場關於是否留在香港的網路辯論中,一個「傳媒男」做了這樣的總結:「市場沒前途,個人沒錢途。所以,(這是)為什麼我依然要離開香港。說到底,還是因為『沒錢』,也因為,我還有夢想。」

留港五年,目前在香港互聯網行業創業的Leo正經歷著身邊朋友的離開:「我的一個學姐,在香港待了四年,她的選擇是直接從香港到北京去開公司創業;另一個朋友在香港待了六年,最終沒有選擇去斯坦福繼續深造,而是去深圳創業;還有一個是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哈佛大學碩士,在香港工作四年多,然後放棄香港,跑到深圳創業,這都說明了什麼?」

「這幾年我創業,在深圳也有一個創業的朋友圈子,對比香港,感覺兩地的創業氛圍差距非常大。」Leo認為自己在深圳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更多,因為「大家的思維並沒有禁錮在找一個好的工作上面,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激情去嘗試」;而另一邊,「一幫香港年輕人在搞什麼反水客遊行,關心的不是如何創新,如何改變。內地的互聯網創新型企業正如雨後春筍般崛起,而香港在這方面似乎沒有什麼突破。」

今年4月,Leo在微信朋友圈裡轉發了楊錦麟的自媒體文章《再過10年,香港的年輕人拿什麼和內地同輩競爭》。該文也舉了兩個年輕人在大陸互聯網行業創業成功的例子,並慨嘆「這個國家現在正是經濟蓬勃上升,我們還在滿足於我們是世界金融中心、旅遊中心,什麼中心等等,但是我們不知道高科技人家已經走很遠了」。Leo的最終感慨是:「看著這城市走向沒落的跡象,難以言表。」

「香港就是蓋茨比。」 這是前高盛香港投行部分析師朱英楠眼中的香港:「悲哀的是,如果他死了,沒有人會留下來參加他的葬禮,因為他的賓客都很忙,還要趕赴更多的聚會。」

朱英楠將外來者在香港的生活比喻為參加《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盛大聚會,原本在這其中的他,也曾用自己一個月的收入用來辦聚會,招待各種朋友。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食物、空氣、交通和稅收都一團糟」的北京,離開了香港:

「把我所有最具潛力的歲月獻給一個盛大的聚會,喝著一杯又一杯的香檳,仰視著將來還是大亨的大亨,和將來那些永遠會成為白領的白領一起跳舞,沒有任何意義。」

中間的選擇

獲得香港居留權需要七年。Jason對於「香港居留權」的猶豫,主要源於對未來人生選擇的考量——香港,去還是留?Jason正面臨在港求學五年之後的抉擇。如果他選擇讀博士後,繼續留在香港兩年,屆時年滿七年就可以申請「香港居留權」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之後,Jason有回大陸高校任教的打算,但作為一個「香港人」,他可能會錯失一些機會,比如,他將難以在大陸高校申請一些國家級科研基金。而如果放棄香港的身份回大陸,「萬一適應得不好,再想回香港就難了」。這是Jason的糾結之處。

同樣糾結的還有部分「雙非兒童」的父母。「雙非兒童」是在「成為香港人」熱潮中誕生的新辭彙,指內地孕婦在香港生下的孩子。近年來,現實正告訴這些冒著生命危險在港產子的大陸母親們,如果只是孩子擁有香港身份,未來或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在兩地政策壁壘中成為「夾心餅」的「雙非兒童」,無論在深圳還是香港,都面臨求學難的問題。

在香港,最好教育多在國際學校,這些學校大多拒收「雙非兒童」,除非買校債。在香港的普通學校,孩子也會面對本地人的排斥。而深圳在2012年9月開始落實公立小學不收港澳生的政策,使得私立學校的學位由此變得供不應求。當然,如果孩子的父母有很多錢,這些都不是問題。但實際卻是,大部分「雙非」家庭都屬中產階級。

2013年,大陸媒體報道了一些「雙非」家庭開始想盡各種辦法讓孩子從「香港中國人」轉回「內地中國人」。在內地為孩子上戶口「必須放棄香港身份」,而香港入境事務處的答覆是:香港居留權的原則是「一經擁有,永不喪失」,「香港現行法例並無放棄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條款」。因此,有的家長甚至在考慮給孩子一個虛假的內地身份:改年齡,改名字,以及一個非香港出生的「出生證」。

來香港之前,最大渴望是做一個「香港人」的Leo,如今也徘徊在選擇的路口:「我來自湖北的二線城市,在沒走出來之前,看武漢的身份都覺得很好。人都是這樣,當你沒有的時候就會特別渴望得到。尤其是剛來的時候會因為自己是大陸人,不能享受當地政府的福利,和本地人有差別。」

Leo沒有選擇放棄香港的原因是:「雖然經濟活躍度下降,但現在的香港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立足於香港、和大陸客戶做生意的Leo,也並不打算在未來換取「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他打算一直使用「香港居民身份證」,也稱「香港臨時身份證」。凡是獲得香港入境處批准簽證時間為12個月或以上申請人都可申請香港居民身份證,享受香港入境權和臨時居留權。持此種身份證者,在類如「醫療、子女教育、生子」等方面與持「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者享受同等待遇,只是有繼簽證的要求,也就是時間限制。這樣,Leo就可以保留大陸戶口,穿梭於香港大陸之間。

其實,一些在港年滿七年的大陸人已經像Leo這樣做了:在兩極選擇之間,選擇了中間路線。香港某投行的一位分析師認為,留在香港有一種安全感:「一種騎牆往兩岸,不用拋棄任何一邊花香的安全感。進可攻美國IPO走一圈,退可去二、三線城市做調研。」

已經在深圳安家的Chris仍留在香港工作的原因是「更看重香港公平的工作環境和海納百川的多文化存在」。每日往返於香港和深圳的口岸,Chris路過海關口時,總會瞥見「一串住在大陸的港籍小孩早上排著隊由一個女人在海關口由深圳領到香港,晚上再領回去」。

Chris身邊很多香港同事從公司回家的時間甚至比她回深圳的時間都要長。「香港樓價太貴,要體面舒服地居住其實很難;用香港的工資水平在大陸置業和生活性價比更高」,Chris說,「像我現在這樣每日深港兩地的人也不少,有些甚至是從出生就擁有永居身份的香港人」。

推薦閱讀:

鳳凰船 語笑嫣然
「說」出來的「鳳凰」
鳳凰知道:崔永元出走之後
鳳凰來了個鳳凰男

TAG:香港 | 護照 | 大陸 | 鳳凰周刊 | 鳳凰 | 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