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俊解密太極拳

《易經》與太極

最近學習了南懷瑾先生的《易經雜談》,收益非淺,感受頗深。這些感受是多方面的,但由於自己亦愛好太極拳,不由把太極與《易經》聯繫起來,有了很多新的認識。反過來重溫一些先古太極理論,深感太極之理的深奧和偉大。所謂深奧是其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之源《易經》,所謂偉大是易理用於指導拳理,是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的一個突出亮點。也是《易經》這一「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所形成的沿著武學理論前進的結果。在我國的經典中,最早的也是最經典的經典,就是《易經》,到了周朝周文王學習《易經》,整理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形成後世幾千年一直沿用學習的《周易》,而老子學《易》做《道德經》,為中國道家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成為道家的鼻祖。開創了中國的武術文化,也成為中國武學的先聖。孔子作《十翼》豐富了《周易》的人文內涵,一直影響並形成了中國二千五百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而太極拳理紮根於道家,追根尋源也可從《易經》中查出源頭

《易經》之三原則與太極拳

在《周易》的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叫作「三易」。即《易經》的三大原則。就是:變易、簡易、不易。

第一個原則是變易。《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人和事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所有的時空當中,無一事、一物或一人、一思想是不變的,都在變,不可能不變。所以學《易經》首先要知道「變」。高智慧者不但知變,還要適應這種變得易理。太極拳也不例外,從它的創始到現在一直在變,也在隨著時空的變化在變。有人說「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種太極拳」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學習太極拳首先要明白他的「變」。太極拳的招法也是千變萬化的,每一招都可以變化出無數個招法。只是因人、因地、因時、因彼而已。就是同一個人打同一套路,甚至同一個招式,也在隨著其本人的變化在變化,隨著環境的變化在變化,隨著對手的招法在變化,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在變化,無時不在變。今天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面對這個環境,面對這個對手所打的拳。明天還是這個時間、地點、這個對手、這個環境所打的拳,就不會和今天的絕對一樣,是有變化的。這和道家的「無形無像」,佛家的「無常」是相通的。因為它是自然的法則,是我們人類所處的這個時空的法則。你看那些某某氏的太極拳創始人和傳人,從他們的理論到他們的拳照,也能看出他們也在變。否則,也就不會發展出陳、楊、武、吳、孫、趙堡等各式太極拳。只有變才能傳承和發展。

第二個原則是簡易。就是宇宙萬事萬物、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當我們的智慧達到足以了解該奧妙的時候,這個奧妙就變成了平凡。最平凡也最簡單。上古聖賢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懂了宇宙事物以後,用八卦的圖案、符號在指節上一排,加上時空關係和數學公式排比,就能推算出未來的事情。就是把複雜變為簡單,複雜歸納為簡單。像太極拳有許多門派、許多打法,有無數種招法、招式。古人在實踐中把它總結為「十三勢」,就是一種歸納法,這「十三勢」就是:棚、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後來有人把它套上「八卦、五行」和起來稱十三勢。指出了了解和學習太極拳的方法和原則。若再簡化下去亦可簡化為四個字,就是:動靜、剛柔。動靜是體,是物理的,而剛柔是用,是物質的;動靜是內,是神意,剛柔是是外,是形體。再往下簡化就是兩個字:陰陽。太極一動就有陰陽的產生。太極是陰陽之母,陰陽是萬物之源。沒有陰陽就沒有我們這個有形的世界。就是我們人類本身就帶有陰陽特性,是陰陽和一體,人體處處有陰陽,只是動則分,靜則合罷了。王宗岳在其拳論中指出:「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陳氏太極拳的理論中有專門的論述: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九陽一陰跟頭棍,八陽二陰是散手,三陽七陰尤覺硬,四陽六陰類好手,只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相濟是妙手。因此,陰陽是太極拳的靈魂。可以說懂得了陰陽互立、陰陽互生、陰陽互轉,在拳術中達到陰陽平衡就懂得了太極拳。而再往下簡化就是一個字「無」,是歸「O」。因此,太極拳的最高階段是無形無像總歸無的。是達到無我的狀態,是天人合一的,是沒有招法可談的。也就是無招勝有招。空無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BR>第三個原則是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是永恆存在的。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不變的東西。這個東西宗教界叫它「上帝」、「主宰」,佛家叫它「佛」、「如來」,道家叫做「道」,儒家叫作「神」,哲學家稱作「本體」,科學家稱作「功能」。太極拳也是一樣,無論怎樣變化,無論有多少種太極拳的形式,但他的拳理是不變的。太極拳之所以叫做太極拳,他的拳理只有一個,那就是太極之理。若指導他的拳理不是太極之理,那他也就不是太極拳了,就成了其他拳種。以上是學習《易經》的三原則,也是學習太極拳的三原則,是首先應該了解和懂得的。

《易經》的三法則與太極拳

《易經》的主要內容分三個方面,也即有三大內涵:理、像、數。這三個內涵,就是學習和懂得《易經》的三個法則。南先生對此解釋說:「以我們現代觀念而言,里是屬於哲學的。宇宙萬事萬物既有它的理,也有它的像;反過來,宇宙的任何一個現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時每一個現象又一定有它的數」。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理,它的像和他的數。

目前和研究《易經》學問一樣,學習和研究太極拳,也要從「理、像、數」三個方面去學習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步入太極的殿堂,才能感到太極拳的博大精深。和研究《易經》不同的只是有些人以「理」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象」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數」去解釋《易經》。而太極拳本身則是一種現象,其理同於「道」,根於「易」。太極拳理即是「道理」。太極拳在中國武術的寶庫中是一朵鮮艷的奇葩。習練的人數之眾、派別之多是任何其他拳種所不能比擬的,甚至一些其他拳種的老拳師,在功成之後也還要繼續參研太極拳的奧秘。從太極拳的發展看,除了出現的陳、楊、武、吳、孫等較大的派系外,還有江南派、武當派、李派、王派等派系,各自成體系。從習練的套路及一些招法名稱看,有的大同小異,有的標新立異,有的獨樹一幟。這些都是其「象」。而每一派系所謂稱之為「派」必須有不同於其他派系之理,否則就不能成其為派。但最能體現派系區別的是其招法變化應用不同於其他派別的「數」,也就是其派內所謂的「內功招法」。就是同一派系在傳承過程中,其傳人也在不斷按照自己的體會有其不同於其他傳人的特點,有的還推出自己的一些簡化打法。比如都是陳氏太極拳的傳人,傳下來的打法也有不同。有的還推出了簡化56式、49式、37式、19式、18式、16式、8式、5式等這些都可說是太極拳的「數」,以上都是陳氏太極拳由於推廣的招式,「數」的不同,有體現出每一個傳人的打法側重不同。其實楊氏、吳氏、武氏、孫氏等也一樣存在這個問題。再往細處分析,不論何派太極拳,起身體每一動,每一招、每一式都必須符合太極之理---「理」,其動作必須遵循一定的軌跡路線---「象」,達到一定的要求----「數」,才能稱之為太極拳。其實人身本為一太極,身體任何一動即是太極之動。比如:手一動即是一象,為何這樣動即是其理,如何動,有什麼樣的具體要求,就是他的「數」。比如太極起式,由雙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的無極式開始,兩手臂緩緩向上向前提起,這就是象,為何從無極式開始,手為何緩緩向前上方提起,弄清了即是其理,而如何提起?走什麼路線?如何由內動帶動外動,提高的速度,高度等到何種程度才是起式的完成則是其數。因此,要想學習和懂得太極拳,就必須學習和懂得太極拳的「理、象、數」,要摹其象,揆其理,研其數。否則永遠也進入不了太極之門。只有懂得了太極拳的「理、象、數」,才能「通」,只知道太極之理,不通「象」、「數」,就是理論講的很好,自己則做不到,不能一身作則,不能貫通;或只知「象、數」不通其「理」,只會動作,盲目瞎練或只追求某一效果、某一個所謂境界,而不深研其理,都是不行的。要樣樣深入,全部融會貫通才能把師傅的變成自己的,也即能到「變」的境界。才能逐步達到洞燭機先,隨時知變、適變、應變。但只是見變、能應變,在太極拳術中還不能屬於神明境界。神明境界能在彼變之先知其變,在彼將變未變之前,己先變以應變,變在先,知在先。外示安靜,內動內變在先。所謂「常佔先機」,「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就是在生活當中亦知自然之變化,法歸自然和與自然,以順應自然之變,是為長生之道。所以學習研究太極拳有五種學問:就是它的「理、象、數、通、變」。

2009-11-23

論身備五張弓

張志俊

大極拳要求淺們「一身備五弓」。古代陳式太極拳理論家陳鑫公有詩云: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上下之弓謂之「身弓」,四旁之弓即「四肢弓」,合起來就是,「身備五張弓」。弓拉起來才有了棚勁,才能力撐八面,勁射四方。因此,學習太極拳明白身體五張弓的形成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雙臂弓

上肢弓就是雙臂弓。雙臂弓的弓稍是腕關節和肩關節,弓背是肘關節,人體的這兩張弓有其特殊的地點:那就是一端是可以自由移動的,那就是手;而另一端與軀幹相連,則相對固定。那就是肩整個上肢我們稱手為稍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

應該發揮手的靈巧和自由的長處。所以我們規定了「以手領勁」的原則。手是我們攻防的最前沿士兵,如果需要手到一個指定的地方去,就是直奔主題。如果還要靠肩來帶動的話,便是舍本求末。手的運行還要有個「度」,手伸得過遠,手臂拉直了,便是弓弦斷了;手收得過近,肘彎夾角小干九十度,便是弓背折了。這兩種情況都可以導致臂弓失去作用。

另一個弓稍是肩關節要做到松肩、拉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沉肩肩部要向外拉開,腋下要空。只有做到了腋下空,肩關節才能夠起落靈活,運轉自如"這裡應該注意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將自身的力通過兩臂弓的弓背輸送到手上來攻擊對方,對方也可以將他的力通過我的雙臂弓弓背送到我的肩上。因此有「制人先制肩」的說法〔在技擊對抗中,當我的肩部受力時,不外乎三種情況:一種是我大臂向內,謂之懈肩;二種情況是我大臂向外,謂之翻肩;第三處情況是我在大臂後抽,擺脫之聳肩。肩部唯一正確的運動方式是沉肩、松肩,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兩臂弓的中正圓滿。

弓的形成重在弓背,這個弓背不能軟,不能飄。更不能折,就是要說「繃緊」。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則上肢的「肘定位」就顯得格外重要。太極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擊實戰中,肘永遠在做這向外伸展的,膨脹的運動。做著一個拉長肩部的運動。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體的一側,保持著一個相對的位置。要保證大臂與肋間的夾角不作大的改變。肘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前面的手輸送了武器彈藥,支持手更靈活的運動;還要幫助後面的肩拉長,墜肘沉肩。穩定平衡肘是雙臂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弓背飽滿,弓弦繃緊的最佳狀態——即「肘定位」。什麼時候「肘定位」破壞了,那麼肘就會漂浮。肩就會架,手就會丟,身法就會渙散。

人的上肢是我們進攻和防守的主要武器。雙臂弓的形成,使我們有了合理的縱深防禦陣地對面來力。我們可以更加靈活地不受力或者減少受力,可以將對方的來力由向心力變為離心力、從而引化開去。進攻則由於有了雙臂弓而威力增大。全身的力可以通過雙臂弓輸送到手上以及對方身上任何作用點上去,而不僅僅是兩手的單獨作戰而且由於雙臂弓的形成使我們的打擊力量規模而有序——打過手有肘,打完肘有肩,打完肩又有手,可以周而復始,無有窮盡。

二、雙腿弓

下肢弓是雙腿弓。雙腿弓的兩弓稍是踝關節和胯關節,膝關節是雙腿弓的弓背,胯關節與腳跟之間形成無形的弦。由於下肚的功能不儀是將雙足蹬地的力量傳遞到腰胯,還要支撐身體本身的重量。所以稍節(腳趾)運行的幅度較小(一腿攻擊時除外)那麼,稍節領勁的運動形成是什麼呢?那便是五指抓地。只有五指抓地,我們的雙腿弓乃至我們的整個身軀才能夠在各種來力的催動下始終是穩固的。我們要求五指抓地,而身體卻要運動中左右旋轉和向各個方向拉扯,是否靈活取決於我們踝關節是否夠長,因此,這個弓稍要求即要穩固,又要柔軟,即要抓地,又有旋轉。

雙腿弓的另外一個弓稍是胯。胯是腰腿的結合部,它的關節是相對固定的,可以有限制地旋轉。腿的主要作用是支撐軀幹,完成進、退、顧盼。定各個方位的移動。在松胯的前提下,腰腹部能夠象中軸一樣活動自如〔松胯是進入太極拳殿堂的一把鑰匙。沒有松胯,雙腿弓與身體便是脫節的;沒有松胯,腳蹬地的反作用就不能送到腰部進行重新分配;沒有松胯,腰脊的轉動便是僵硬的。因此這個弓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難練的。

膝是下肢的弓背。人們常說扣膝合襠,扣膝襠才能合。扣膝才能足下生根,進退自如,力撐入面。看一個人的拳式是否正確,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扣的,檔是不是圓的。如果一個拳式看著不順眼,那間題就一定出在膝上。膝在運動中,不向外擺,外擺是飄的;向里運動不是直接合,而是從外向里合、裹、抱,這樣,你的雙腿弓始終不飄不擺、不搖不晃、張弓泡滿、顧盼輕靈。

雙腿弓又稱下盤,下盤好,便會有重心下沉,身形穩固。具備了雙腿弓,攻防中重心的移動和步法的轉化就會顯得順遂和輕靈。進攻時勁整、協調;防守時則左右兼備、進退自如。

三、腰弓

腰弓又稱身弓。太極拳要求我們:胸要含起來,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內裹。這樣,胸椎與尾椎內含里裹,我們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弓——身弓。我們知道,人有頸椎七節。胸椎十二節,腰椎五節,尾椎孩提時是五節,隨著生長發育逐漸鈣化為一節又叫底椎。身弓的兩稍是胸椎的第一節和底椎。

含胸塌腰是身弓形成的必要條件。盲先要求我們下齶內收,兩眼平視,百會穴虛領,頸椎豎起,再就是胸椎要有向里包的感覺。這樣才叫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長,勁力順達,使背部有彈性。在含胸的同時,通過塌腰,底椎要向里裹,這樣才能使重心下沉,才會「牽動往來氣貼背」的感覺。在對抗中,最忌身體上重下輕。如果胸不含,肺部會充滿空氣、或叫橫氣填胸。重心上浮,頭重腳輕根底淺。一遇到外力就立足不穩。含胸拔背,身弓撐起能使我們氣沉丹田.下重上輕。勢如不倒之翁。

初學都最易忌的毛病是翻臀、翻屁股,一翻臀,身弓就沒有了.連鎖反應是脊椎前頂。胯根填起,全身僵硬,只有刻意地去斂臀。百會穴虛領。才能形成身弓。身弓一旦形成了。周身的協調才能有保證。否則,上下四弓充其量是一些散兵游勇,周身是散亂的。我們說過腰是一個力的分配站,蹬地的反作用力要經過腰的分配,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下降,身弓不備,怎麼能從容地進行分配呢?而太極拳所特有的爆發力便水遠難以產生,因為上下四弓永遠是脫節的。

五弓的關係是:有了腿弓和腰弓,臂弓可以揮灑自如,收發自亦,虛攏詐誘,驚彈顫抖,可以演繹出一幕幕精彩的話劇來;腰弓若不在,便沒有周身的協調。臂弓與腿弓空有壯志,難以形成「集團軍」,故不可能有大的作為。腿弓是基礎,腿弓不在,則五弓皆不在。腿弓在,即使臂弓和腰弓暫時都被沖跨了,還都可以捲土重來。

一身備五弓是對太極拳行拳走架乃至推手實戰中的總體要求。每個拳師都可以用這一標準進行檢驗,當然,這是比較高的要求。如果要達到這兩個目標,我們又需要從最基本的要求人手。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叫稍節勁力,兩頭捲曲」。稍節就是人的兩手和兩腳,任何時候都要做到兩手領勁,兩腳抓地。兩頭捲曲是五弓形成的必要條件;沉肩墜肘是兩臂弓的兩頭捲曲;曲扣膝松胯是雙腿弓的兩頭捲曲;塌腰裹臀是身弓的兩頭捲曲。因此,做到一身備五弓,身體的各個部位就基本上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了。

可以用下邊幾句話來概括身備五弓張的要領。

兩稍節領勁,兩中節定位,兩根節放鬆——四肢弓備矣。

虛領頂勁,塌腰斂臀——身弓備矣。

大極拳兩手「相吸相系」析

張志俊

在太極拳運動中,我們要求兩手間的運動要求做到「相吸相系」。何為「相吸相系」呢?從外形上看,有人概括為兩手間運動的協調一致;從練拳人的自我感覺或從內力上講.有人把它描述為:兩手之間好像拉著一個像皮筋,即有外張力,又有吸引力。

兩手之間的協調一致,使太極拳運動有了韻律和美感,而兩手之間有那種吸引力和張力,不僅使人感到內氣的流動,同時又使得太極拳有別於舞蹈,體操和其它巧動形式,具有山嶽的凝重和大江大河的渾厚。這些都應該說是做到了兩手「相吸相系」才會有的效果,也是太極拳的魅力所在但是,這些還不是「相吸相系」的真正含義。

太極拳首先是一種拳術,兩手「相吸相系」最初應出自於太極拳的攻防考慮——上肢是進攻和防禦的主要武器,而手為匕肢的稍節.更是防禦和進攻的前沿士兵科所以兩隻手運動的好壞將直接決定著攻防的效果。——故太極拳兩手間的「相吸相系」可以理解為太極拳攻防中兩手運動路線的合理性與完美性。

兩手間合理的運行路線包含三種基本運動形式:雙開、雙合和一開一合。這是我們首先給一個定義:手走離心力向離開身體的方向運行謂之開,手走向心力向接近身體的方向運行謂之合。

雙開:兩手同時螺旋纏絲弧線遠離身體。如:「前趟拗步」為平行雙開「白鶴亮翅」是斜向雙開。

雙合:兩手同時螺旋弧線纏絲接近身體身體。如:「懶扎衣」中間的雙合,「初收」之雙合等等

一開一合:拳架中的一開一合更為普遍。可以分為三種形式:

1、手向左右方向的平行弧線運動,一隻手遠離身體,另一隻手接近身體如「斜行」、「披身錘」等,兩隻手的運行路線不相交叉。

2、兩手前後的交叉運動如「懶扎衣"、「倒卷肱」等。這種勁比較多且實用,即能們又能化(拿)。

3、兩手的上下運動。如「金雞獨立」「金鋼搗」等。

雙開雙合產生對稱勁,一開一合產生通臂勁。

開為發、放、打;合為蓄、收、化(拿)。

太極拳,開合拳。太極拳自始至終貫穿著開合運動。當然,這種開合併不僅僅是兩手的開合。而是全身的開合,開合質量的優劣就是你太極拳水平的高低。本文限於篇幅只討論雙手的開合和雙手在開合運動中如何做到「相吸相系一」。

太極拳中對兩手運動的基本要求是:螺旋纏絲、弧線運動和產生六個方向。

「纏絲勁」是太極拳所特有的勁別。陳式太極拳又格外強調螺旋纏絲的運動形式。螺旋纏絲不僅表現在雙手上,雙腳也有纏絲,全身處處都有但是雙手纏絲表現得最為明顯。小指領勁為順纏;大指領勁為逆纏一動即有纏絲,非逆則順.否則就不叫太極拳。

「弧線運動」指的是手的運行路線不能直來直去。這也是太極拳區別於長拳的一個主要特點。太極拳在走化要時時貫徹這個弧線運動,只在打擊或發勁的一剎那,手走的是直線,這叫「出方」,出了方即產生了斷勁。但我們可以用一個摺疊把斷勁接起來。使之重新回到弧運動上來。這個弧線運動使太極拳的攻防技巧變化莫測,奇妙無窮;使太極拳產生了「化合打一」「四兩拔千斤」的獨特韻味

「產生六個方向」是對手的運動的比較高的要求。手的運動方式可以直來直去,這叫兩個方向。這不是太極拳的勁。也可以走四個方向,這就可以構成平面的圓弧運動,這個平面的圓弧運動具有一定的威力,但是對手可以跟你,隨上你,如有「沾粘連隨」的上等功夫你就沒辦法。但是手的運動如果有六個方向,也就是說手的運動路線是一個立體的圓的話,他要跟上你就非常困難因為對方的大腦不容易進行判斷,加上加速度對方就會不知所措這六個方向是:前、後、左、右上、下。而且,前後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奧妙讀者可自行體會。

兩手在開合運動中,僅有手的螺旋纏絲、弧線運動和產生六個方向還不夠,還要遵循以下原則才能叫「相吸相系」。

1、要以手領勁。以手領勁是指手的運動與全身運動的關係,手的運動在全身的運動中必須是主動的,是龍頭作用。這與腰為主宰的理論並不矛盾。我們主張上肢各關節的運動方式是:手領勁,肘定位,肩放鬆,腰分配,加上周身的協調。反對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方法。這種方法一是在時間上慢了幾個節拍,開合速度慢,轉換速度慢,因此攻防擊打不上,引化易被動,組織第二次打擊的時間長;二是將手放在了從屬的地位,它要服從於肩肘的統領和安排,這裡講兩手間的「相吸相系」已沒有任何意義。

2、要分出輕重.。太極拳要求我們「輕沉兼備」,這個「輕沉兼備」指的是手的運動規律。其標準是什麼昵?我們規定:雙腿承載身體重時,上升手為輕,下降手為重;兩手平行移動時,身向左轉則左手為重,右手為輕;身向右轉,右手為重,左手為輕如果單腿支撐全身重量時,則對應的上升手為重手如「金雞獨立」「金鋼搗破」。手上分出輕重的目的是為了定腳下的虛實,達到周身的協調。

3、要分出主次。將兩手分出主次是為了兩手分工明確,各負其責。我們將兩手在不同的時間和位置分別稱為「指導手」和「打擊手」,「指導手」和「打擊手」的定義非常簡單:身向左轉則左手為「指導手」,右手為「打擊手」。身向右轉則右手為「指導手」左手為「打擊手」,在太極拳的攻防實戰中,「指導手」與「打擊手」的合理配合,可以演繹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招式技法。實戰應用中「指導手」的作用重於「打擊手」的打擊。因此,兩手在太極拳運動中名次就可以分別出來了。

4、要節節貫穿。兩手之間的開合必然要帶動兩肘、兩肩之間的開合。但要注意兩手間的開合決不能用兩肘、兩肩的開合來催動和代替,也就是說手要先走,肘可隨之,肩可伸展以策應。這裡,你的腕關節,肘關節卜肩關節是同時在做著旋轉和伸展的運動。這就叫「節節分家」和「節節貫穿」。不能大臂一掄,手肘齊動。這不叫「節節貫穿」。「節節貫穿」可以使你的進攻更加巧妙,可以使你的防禦更加靈活。

5、要開合同步兩手的開合運動貫穿了太極拳運動的始終。被稱為不同的拳式名稱就是兩手(當然還應是全身)不同的開合形式。因此一個具有特定攻防含意的開合必須是完整的同步的。初學首注往出現一個開合動作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是一隻手運動了,另一手在靜止,或者是相反的情況這就是開合不能同步。那麼這種開合在攻防中就無任何威力可談。

6、要路線對應。太極拳中兩手運行的路線除了要保持弧線之外,其運動路線應該保持一種對應關係。該種對應關係就是雙開,雙合.一開一合三種情況之中的一種。兩手向同一方向的弧線運動是對應的,但是如果你左手運行的路線是左右方向,那麼兩手運動的路線就不是對應的、是矛盾的。在實戰中,即使你的兩隻手的運行路線有了那麼微小的夾角,出現了直線、平面、斷勁,則攻防的威力就會大大折扣。

7、要轉關或勁力同步。太極拳運動中兩手的前一個動作與後一個運用的連接靠轉關來實現。兩手的轉關需要同步。轉關做到了同步、協調,你的拳架必然看起來自然、順暢。轉關的同步在攻防實戰中的作用就更大了。一個轉關化對方的進攻干無形,一個轉關你的防禦轉成了進攻,你的進攻轉成了防禦。防變成了打,打變成了拿。萬千變化,都要靠轉關來實現。但有時會出現一隻手需要轉關.而另一隻手不需要轉關的情況,但不須轉關的手仍須做微小的調整,以便與轉關的勁力和方位保持一致。兩手同步轉關見於大多數情況,而這時兩手的轉關是否同步則是衡量轉關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8、要互為照應。在太極舉運動中,兩手無論做怎樣的運行。其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破壞對方的平衡保持自身的穩定。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兩手之間必須相互配合,相互照應在同一時間。一隻手的運行可能是為了另一隻手的順利地實現它的戰略意圖;換個招式,另一隻手的動作就是為了這隻手完美達到它的目標:一隻手在攻擊或防禦時,另一隻手作壁上觀是不對的,平均分配注意力也是不對的。由於兩手之間的散亂不配合而導致自身力量的相互矛盾、抵銷,就更不對了這是初學者的推手中最容易出現的毛病。

「相吸相系」是兩手之間符合太極拳要求的一種協調關係。兩手在攻防意義上的協調有其自身的規律,有自己獨特、合理的運動形式。遵循了這一規律,兩手運行路線的不同組合〔當然還應包含身法與步法的各種規律和要求)就可以演變成千變萬化的招式枝法。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可以變有招到無招,處處無招又有招,那麼你的進攻與防禦便能夠做到輕鬆、瀟洒、自如遵循規律,多思善悟既能進人化境,亦即進入太極拳的高級殿堂。

太極拳「輕重、虛實」解張志俊

太極拳講究「輕沉兼備」、「虛實分明」。這是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要素,也是太極拳莫測高深的技擊法的基本要素。王宗岳提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歷來人們對這條拳論的理解比較含混,解釋也不盡人意。這是因為對於太極拳的「輕沉」、「虛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作者根據研習陳式太極拳30多年的心得體會,在這裡嘗試給其一個明確的定義和內涵,是否完整準確,願意求教各們太極拳同仁和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

太極拳的「輕沉兼備」指雙手而言;太極拳的「虛實分明」指雙腳而言。「輕沉」亦作「輕重」。因此有「上分輕重,下分虛實」之說。

那麼在太極拳的套路動作和技擊動作中,如何定義兩手的輕重呢?定義如下:

1.雙腿分撐全身重量時,上升手為輕,下降手為重。如:「披身錘」、「白鶴亮翅」的最後定式時,左手在下為重,右手在上為輕。

2.兩手平行隨身左右轉動時,身向左轉則左手為重邊,右手為輕。如:「金鋼搗碓」第二個動作雙手平行右捋;「前趟拗步」轉第二「斜行」雙手右捋。這時皆身右轉,則右手為重,左手為輕工。

3.單腿支撐全身重量時,對應手為重。{左腿對應右手,右腿對應左手。}如「金鋼搗碓」、「金雞獨立」左腿承重為實,則右手為重。單腿貼地剷出時,另一隻腿為獨立承重腿為實。有了兩隻手的「輕重」,重要的是要分出兩隻腳的「虛實」來。兩腿的「虛實」比較容易界定:重心偏重於哪只腳,或完全放在了哪只腳上,哪只腳則為「實」,另一隻腳為「虛」,手重者,腳虛:手輕者,腳實。

現在我們就可以來驗證前輩大師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重心學說的科學性和嚴密性了。注意:這裡「重」與「沉」同解,「杳」與「虛」同解。無論哪家太極拳,哪門哪派,哪一招式都將毫無例外地符合這一原則。練拳者覺得自身彆扭,必定是違背了這一重心學說;推手中失機失勢,站立不穩,也必定是違背了這一重心學說。

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處處驗證這一重心學說的科學性和廣泛性。你平時走路,抬左腳,左手必揮下;起右腳,左手必向上。就因符合「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才有你的平衡和瀟洒。比如說你右腿在前,踩中了一塊西瓜,身體迅速前俯,右腳負重前滑。這時如果你本能的舉起左手,那麼左手升為輕,而此刻左腳已虛,不符合重心原理,你必摔倒無疑;如果你在緊急情況下的反應是右手揮起,那麼定有助於你重心迅速前移,符合「右重則右杳」的原則,則跌一跤的尷尬瞬間便可解除。君不見滑冰運動員往往一隻腳承重長距離滑動,而他同側的手必定高高舉起,就是因為也要符合同樣的準則。

以往,一些太極拳家在談到太極拳的「輕重」、「虛實」時,總是籠而統之地說全身都要虛實:腳上有虛實,手上有虛實,腰上有虛實,全身處處有虛實。這種說法不能不說是錯,但充其量不過是太極拳陰陽學說的一種表述,或一種翻版。對於「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解釋之所以歷來莫衷一是,含混不清,皆是因為沒有弄清太極先賢們的真正用意所指。說到底「上分輕重,下分虛實」是講手與腳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協調。練太極拳者周身分出陰陽來的根本目的,也是著眼於周身的協調。孤立地談身體的某一部分「陰陽」、「虛實」、「開合」、「輕重」充其量不過是造就了一些各自為戰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體對應部分的輕重、虛實的辯證關係,使之形成一個「集團軍」,這樣才會有用。

初學者在練習太極拳套路時,往往搞不清一招一式中重心是放在哪個腳上。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原則和我們確定的輕重的辦法,很容易決定我們的重心該放在前腳還是後腳,左腳還是右腳。初學者當時時刻意求之。而你一旦擺下姿勢,很容易找到立身中正,力撐八面的感覺。用心體味,則距「周身一家」的目的不遠矣。

推手技擊中,在被對方施以不同方向、不同質量的外力的情況下,要能始終保持上肢的「輕沉兼備」、下肢的「虛實分明」,這是位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在激烈的對抗中,周身的協調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只有經過平時的推手和打拳的不斷磨練,你的右手轉到了上方,那麼你的右腳就則必須踩實。這也是我們在推手中重心前後移動的理論根據。

無論是對於太極拳的孜孜追求者還是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來說,細心體味「輕沉兼備」和「虛實分明」,切實弄懂「輕重」與「虛實」的關係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練一套明白拳。

談太極拳技擊中的「捨己從人」

張志俊

太極拳在推手和散手技擊中的戰鬥方針可概括為四個字:「舍己眾人」。

「舍己眾人」。這是總法、總綱。你要打我,一般的應付辦法是擋你、躲你,然後再尋找機會打擊你。不過還有比這更高明的辦法,那就是你要打我,我引著你的手往手身上打。我順著你的來力,加上弧線和螺旋運動,你的力量就要聽我指揮。給它定個公式-----你的力加上我的力通過弧線和螺旋運動統歸我指揮,這就太極拳的「捨己從人」。有人說,我不用「捨己從人」的原則,照樣可以擊倒人,難道不行嗎?我們說,雖然你照樣可以擊倒人,但那不是太極拳的勁,也遠不及太極拳技擊法之精妙。太極拳要求我們在對抗中無論條件多麼苛刻,都要順從對方的勁,要能在各種條件下「捨己從人」,並且運用沾、粘、連、隨勁去來解決問題。同時,「捨己從人」要明確達到「已順人背」、「引進落空」的目的,讓對方落空而不是落實。你來了我就把你空了,要發就發,要打就打,曲伸開合聽自由。這是太極拳推手、散手中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瀟瀟洒灑的境地。「捨己從人」的核心部分是變被動為主動,巧妙地瓦解對方的進攻,同時組織和實施我方的進攻。「舍」不能白舍,否則為浪費;「從」不能盲從,否則就要受制。做到「捨己從人」應掌握以下要點:

1.要順從並改變對方的勁力,交手時甲乙雙方都向前,乙方跳出去了,感覺上可能只是一撞就出去了,其實甲在乙交手的瞬間動作中加上了個很小的圈,正是這個小小的弧線運動使乙方飄了起來。所以雙方搭手,首先要找准對方勁力的方向,要盡量順隨對方的勁力並設法改變它得方向,否則自己出去了還稀里糊塗。平時就要鍛煉自己靈敏的觸角和聽勁的功夫,不要考慮一時一事的得失,贏了別人一下,那是一時的得,只有作到一搭手、一接觸就能知道對方來力的大小、長短、方向和速度,都能永久的得失。順從對方的力僅是表象,順的過程是將自己的力與對方的力合二為一,然後用弧線和螺旋運動來改變這個力的方向。要求我們遵循這一原則,去化解對方第一、第二乃至第三個勁力。試想有了這種順從加改造的辦法,那麼不論他多麼大的來力,都必然落空失勢,從而受制於我。

2.要不丟不頂。推手時有兩個勁是明顯錯誤的,一是「丟」,二是「頂」。「丟」、「頂」,是練太極拳最容易犯的通病。「頂」就是僵,「丟」就是軟。「頂」使力道太硬,如果你的螺旋運動走得有稜角、有平面、有直線、有凹凸、有斷勁,對方很容易察覺到你的意圖,變出另外的招數來不讓你走,這樣就產生了「頂」。我們說棚勁就是太極拳的總勁,對方來了力,接手既是棚,棚的方向很多,上棚、前棚都可以,然後引導對方向什麼方向延伸都是對方的,只有「對頂」的方向是錯誤的。但對初學者來說,對抗時候,往往是那麼多正確的方法擺在你面前你卻視而不見,只有一個方法——頂,但這又是練太極拳無法逾越的一個階段,勤學苦練,自然可以縮短逾越這個階段的時間。在克服「頂」的同時要注意防止「丟」。「丟」就是軟、松、懈、無防備、全軍崩潰。「丟己」與「舍己」大不相同,「舍己」是為了求變,而「丟己」是跑、是逃、是直線,無主動可言,無變招可繼,非敗不可。

3.要有循環防禦、連續打擊的意識。「捨己從人」、「引進落空」的時候還有注意一個打擊點走了以後,下一個打擊點要迅速補上去。對方打過來,你的手退回來了,但肘一定要頂上去,否則就是把陣地送給了對方。用手死守前沿可能造成「頂」;但把自己的陣地拱手相送就是「丟」。如果「不丟不頂」,就要善於用第二點來保護第一點,用第三點來保護第二點,打完手有肘,打完肘有肩,打完肩又有手,手下去又有肘,周而復始,連續不斷。這僅是上三節的變化,如果能左右逢源、周身一家,利用手、肘、肩、胸、胯、膝、腿、腳等循環打擊則更加妙不可言。同時還要有連續打擊的意識。有很多人推手,把人發出去後自己不動了,結果別人再進攻時沒有任何準備,這就是第二打擊沒有跟上的原因,其實當時如果再走一個勁對方就摔倒了。有時儘管第一打擊出去後,形式上沒有第二打擊,但是意識上一定盯住對方,有第二打擊的準備,重要的是意識不能丟。

4.指導手與打擊手。太極拳在技擊中應分出「指導手」與「打擊手」來,這一點對「捨己從人」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捨己從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引進落空,控制對方,造成已順人背,進而有效地打擊對方。那麼我們的兩隻手應該用來化解、引導對方的來力,使其「落空」。另一隻手叫「打擊手」,則負擔起打擊對方的任務。當然這兩隻手是有聯繫的,只有互相協調、配合,才能完成「捨己從人」和「打擊對方」的雙重任務,「指導手」與「打擊手」的確定要根據身體旋轉的方向來決定。身向左轉,則左手為「指導手」,右手為「打擊手」;身向右轉,則右手為「指導手」,左手為「打擊手」。「指導手」的作用一是要引導、改變對方來力的方向;二是要指導我方打擊和使對方跌仆摔倒的方向。「打擊手」作用比較簡單,使其定位、外膨脹即可,螺旋自轉加上身體的公轉就可以實施打擊對方的意圖。「指導手」作用重於「打擊手」。「指導手」通過弧線和螺旋運動,可以使對方來力在我方身上找不到力點,化對方勁力於無形;「打擊手」則因「指導手」的變化而變化。拳論言:「引進落空合即出」,「引進落空」是「指導手」的妙用,「合」是「打擊手」的功能。「既出」是效果。若實戰中分不出「指導手」和「打擊手」來,那麼,技法的運用便是盲目的,就不可能實踐太極拳技擊中的最高原則----「捨己從人」。

5.「蓄髮相變」與「化打合一」。「捨己從人」說到底是一種方法,它的作用是要達到「蓄髮相變」;他的至高境界是「化打合一」。任何一個力的組成都有三項因素:大小、方向和著力點。通過著力點的變化,控制了對方來力點的方向,那麼力的大小對我都不是問題了。太極拳有沾、粘、連、隨的法寶,只要與對方肢體接觸,就可以順其而迎,因其動而屈伸旋轉,調整自身的平衡,並探測對方的勁力情況,審機應變,因勢力導。在粘走的過程中,由於不丟不頂,遇勁即化,對方勁力達不到目標時,可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繼續前進造成背勢,二是終止起勁力而後退。這都將改變其重心位置,為我破壞其平衡創造條件。同時注意這個「化」的過程也是我方「蓄」的過程,一旦這個過程完成了,這就意識著:第一,對方對我的威脅解除了;第二,造成我順人背的有利局面,那麼我就可以變「蓄」而「發」,變「化」為「打」,這叫「蓄髮相變」。更高的境界是「化打合一」,在招熟和懂勁的情況下,在「捨己從人」的總體原則下,太極拳高手可以做到「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或者說在很多情況下,一個動作的前一部分「華」,後一部分是「打」。中間沒有銜接的部分,或者說化打銜接於無形。

6.摺疊之妙。拳論曰:「摺疊在腕」。其實周身都應該有摺疊,不過摺疊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極拳中的摺疊就是用弧線螺旋運動改變纏絲勁的方向,也就是說欲上先下,毫不費勁。因為這些反方向運動容易給人以錯覺,如果是混圓的力,對方就更不知你要往那裡去,對方無法適應你的方向和角度,你若是直線,對方就能看得清楚。另外弧線螺旋運動加上速度就是驚彈勁,可造成對方大腦短時間的空白,或人為的使對方吸氣。往往在對方吸氣時給一個打擊最容易折其關節、傷其筋骨,甚至損其五臟。摺疊是一種較為精巧的手法,容易達到「捨己從人」、「引進落空」的目的。

7.加上一定的身法和步法。如果對方力道猛、質地強、速度快、角度刁,這就給「捨己從人」帶來一定的難度。這時候應該是手法不能解決用身法,身法不能解決用步法。一個步法不能解決用兩個,兩個不能解決用三個,反覆地用。太極拳有五種步法:進、退、盼、定。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五種步法中「中定」是基本的,其他步法都是由「中定」演變而來。定步時要五指生根,各關節都能活動。如果對方衝擊力實在太大,你可以退步,否則最好不退。退步,是為了更好的進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為定步可以使自己技術動作不易變型。但反過來講運動中纏絲勁的運用更有優勢。因此,對抗中,如果在雙方的手法、身法都不相上下時,誰能夠運用步法改變對方勁路的力量和方向,牽動對方的重心,誰就能達到「已順人背」的目的。

總之,「捨己從人」是太極拳技擊法的總則。在此基礎上,太極拳還有「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避實擊虛」、「後發先至」等等高超的技擊技巧。而這些技巧,正是博大精深的太極拳體系最為光彩奪目的部分,她是易學不易得,易知不易練。學者只有通過刻苦訓練,勤於總結,勇於探討,不斷升華有可能循序漸進,漸入佳境。

太極拳之境界論

張志俊

太極拳子明末清初陳王庭創拳以來,從習者甚眾,特別是楊露撣、陳發科、陳清萍、陳鑫等,一開禁例,廣向社會傳播,使太極拳擁有了相當多的愛好者,甚至遠度重洋,走向異國。以日本為例,其太極套路水平不在中國運動員之下,但是從多的愛好者中近幾年來未發現有超越前人者,為什麼?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一是由於對太極拳理解不夠造成誤解,偏向於教拳架;二是由於老師的水平不高,教出的學生當然不會有大家風範;三是學者悟性不足,生搬硬套所至,我以為要避免這些想像,就要明了練習太極拳的必經道路,明了各種層次上對習練太極拳要求,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則能成功。

在紀念鄧小平同志「太極拳好」題詞二十周年之時,為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筆者藉此文懷念陳照奎老師,並與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共同作一研究。

一、筆者從習陳式太極拳之源流

陳照奎先生、陳發科之幼子,從小耳濡目染髮科師祖之拳藝、理論,其後,經自己刻苦練習、勤奮不綴、終於成為一代宗師。1973年在河南省第三屆武術運動會上,陳照奎先師將太極拳之風格,淋漓盡致的演繹出來,筆者自1973年有幸從師於陳照奎先師,經過四載寒暑之苦練,始得繼承先師拳風,特別是在「以手領勁」上對太極拳理論作了充分的闡述和補充,如今國家昌盛,社會穩定,將全身心致力於陳式太極拳的推廣、傳播事業之中,希望得到廣大同仁以及社會各界支持。

二、太極拳之境界論

陳鑫云:「一層深一層、層層意不同」,練習太極拳每到一階段之認識,排除幻想,從中找出其理論脈絡、才能保證少走彎路,早日登堂入室。所謂境界,以余習拳幾十年來之經驗及教授學生之體會、有三層次。

第一層次:初級階段

初習拳者最主要是在套路上、基本功上著手下功夫,俗語上所謂「卸力」階段。這段功夫下得精深,日後在領悟太極拳圓之妙境,成就大家風範的希望亦大。好比建高樓、築基礎,才能建三層的高樓。初級階段需注意如下幾個問題:1、沉肩乍肘;2、襠走下狐;3、虛領頂勁;4、以手領勁。沉肩乍肘就是要保證肩部不上聳,隨時保持兩腋下空虛,肘的用力方向保持向外,向下乍開,襠走下孤線,形象的說就是走鍋底形,虛領頂勁就是下頜內收,後頸有向上領,向後膨脹之意,這對保持立身中正有著關鍵的作用。以手領勁就是要保證所有的動作先由手啟動的條件下運動,這對領悟太極拳圓運動之摺疊,轉關、開合、虛實是至關重要的,對業餘愛好者來講,快者一年,慢者三年完成上述要點之後,就要做到形似,所謂形似就是要表現出太極拳的特點,快慢相間,從書法上講叫「入貼」。

第二層次:漸悟階段

經過初級階段練習,結合推手訓練,自身感覺與前不同,有了很大進步,但是,這是與其他同道練習會遇到很多難解的技術問題,甚至認為自己的拳藝有不如前的感覺。對勁路運行的路線,方向運用尚不能得手應心,這就進入了漸悟階段,這一過程相當漫長,有些學練者可能一生也不能真正的「入門」,這就取決於教師的講授與習練者的耐心、恆心及悟性。這一階段由於已經解決了套路的問題,即「拳架定形」,開始對勁路進行研究,希望在各種手法中找出化勁和發勁的規律。這階段應懂「以手領勁」、「兩頭捲曲」、「氣由內生」、「勁從外借」的道路。所謂以手領勁就是在往來摺疊、進退轉換中做到「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所謂「兩頭捲曲」、就是手腳同時運動,做到節節貫串,周身合一,達到身體的穩定性、靈活性。所謂「氣由內生,勁從外借」就是氣、意念從心而生,從丹田而出,勁從外借,通過螺旋運動,造就對方以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運動,而通過我的離心運動,將對方拋將出去。

這一階段,在似通非通之間,啟動之時,無不合拍,運行之中處處脫節,詩家有言「功夫在詩外」。因此,練習方法,道路以重複套路,基本功為主,說明套路中還有未明之道理,未規範之動作。

第三層次:

「眾里尋她千百度,回首葛然,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用這句詩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一旦窗戶紙捅破,無限風光滾滾而來。至此,始明太極拳圓轉運動之本意所在。在練習中,能做到處處合符規矩,有時甚至是脫規矩而合規矩。「推手如無人,練拳如有人」。但在此階段,尚有不能解決之問題。就需要一次重複套路的練習不,以解決不同角度、力度、速度的問題。

我之身備五張弓,合而為一張弓,靜則合,動則開,一個渾圓中無數個小圓,處處膨脹,處處以手領勁,全身協調,一動無有不動。敵則靜有五張弓,動則弓不存,處處受制,如我用****之近距離對敵之大炮,無有不勝之理。

太極拳最高境界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當為太極拳最高境界之寫照。反過來所謂最高境界也有「一層深一層,層層意不同」之用功。所謂高,高在稍節的運動越來越小,達到無圓的境地。在化勁上能「吞而代之」,使敵進不敢進,退不敢退。「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發勁如雷霆滔滔不絕,亦有輕描淡寫一拍,人立驚跳,一走無不如意,以後則是道德功夫。

以上所言是筆者幾十年理論與實踐的心得體會,因此不暇自珍,望同仁指正,並附余自編歌訣二首。

走手歌訣

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

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

圓轉歌訣

大圓連小圓纏絲相連,

連接用弧線摺疊轉關。

雙手講輕重腿分虛實,

處處有開合棚勁渾圓。

1998年9月18日

讀書筆記:

張志俊解密太極拳(7)關於棚捋擠按:

對方給力時,手先動、胳膊再動,胳膊不夠再加上腰,腰部不夠加上胯,胯不夠才加步。對對方的力,必須沿著切線引導運動。擠,不可和對方比勁,而是棚圓走下弧。通過稍節向里旋轉,肘向外棚就是擠。按,後腳支撐,襠走下弧,向前向下為按。向海浪涌擊岸邊一樣。

張志俊解密太極拳(6)關於棚捋擠按:

對方給力時,手先動、胳膊再動,胳膊不夠再加上腰,腰部不夠加上胯,胯不夠才加步。對對方的力,必須沿著切線引導運動。擠,不可和對方比勁,而是棚圓走下弧。通過稍節向里旋轉,肘向外棚就是擠。按,後腳支撐,襠走下弧,向前向下為按。向海浪涌擊岸邊一樣。

太極大師張志俊認為:太極拳的形不變:是指里臂半圓,墜肘沉肩,腋下空和松胯、曲漆、合襠這種形不能變。堅決不能出現的是架肩、聳肩、卸肩。又說:太極拳以棚勁為核心、為主,以捋勁為輔,所有的運行路線都有六個方向的勁,稱之為渾圓勁;太極功力增加的四個條件:運用螺旋的能力,運用槓桿原理的能力,運用切線原理的能力,以及將前三者融為一體的能力;又說:太極拳在任何時候都要儲蓄一個彎曲,不可把彎曲用盡;又說:關於沉肩墜肘:從師傅反覆給我強調的「沉肩墜肘」里,我在悟拳當中運用槓桿、螺旋、切線、弧線、平衡、向心力和離心力等原理,確定了自己的「肘定位」拳理,繼而系統地提出了「稍節領勁,兩手捲曲」的理論。

張志俊妙論太極拳(一)——順逆纏絲

上肢的要求是起於梢節:小指領勁,其它手指遞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大指合,為順纏。

大指領勁,其它手指遞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小指合,為逆纏。

下肢的要求是起於梢節:小趾領勁,膝外展,為順纏。大趾領勁,膝內扣,為逆纏。

中節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運動。

「開合」是螺旋纏絲勁的轉關形式。

「太極拳,開合拳。」太極拳之精華用兩個字概括,叫「開合」;用四個字概括,叫「虛實開合」;用八個字概括,叫「虛實開合,起落旋轉」。由此可見「開合」二字道出了太極拳的精髓所在。「開合」是肢體運動的外在形式。開後是合,合後是開,一開一合,道法自然。以腰為軸,周身外掤內裹謂之合;以腰為軸,勁力四面放射謂之開。就肢體運動的外在形式而言。有雙開、雙合、左開右合、右開左合、上開下合、下開上合等。「開合」又指關節的開合,這是肢體運動的內在形式。「襠開一尺不為開」,是指要松胯,講胯關節的開合。「轉關之處須有開合」,這個開合是指關節的拉長。經過不斷的開合的訓練,我們的各部分關節才有可能放鬆、伸展,最終達到周身的鬆柔。「誰能合,誰能贏」,這裡的「合」,不僅指形體的合、關節的合,還指通過「節節貫串」,將周身的力合於一點,有效地控制對方。「引進落空合即出」,這裡的「合」,是指力點的發放,指打擊。對上肢來說,順纏為合,逆纏為開。對全身來講,合時上肢順纏,下肢逆纏;開時上肢逆纏,下肢亦為逆纏。「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講的是太極拳所特有的陰陽之道和辨證哲理。就太極拳的形體語言來講,每一個動作中都開合存在,相互包容,互為其根。比如「六封四閉」中雙手外分置於耳後,這時,雙手為開,大小臂之間為合;前胸為開,後背為合;上肢為開,下肢為合……就太極拳的技擊功能而言,開為打擊,合為引化,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實上,開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擊。可能一個開的動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後半部分是打擊。也可能一個合的動作的前半部分是打擊,後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這是太極拳中開與合的更高層含意,需要認真揣摹。「收放」是螺旋纏絲勁的攻防形式太極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鮮明的技擊含義。威力巨大的太極拳需要有力源、路線、整合、力點。而且速度快、爆發力強,具有彈性、韌性、螺旋、穿透等特點,它是怎麼產生的呢?簡面言之就是「收放」二字。「勁起於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這句話具體回答了上邊大部分的問題。那麼為什麼說腰為主宰呢?腰就是那個整合與分配的機關,人體各個部分關節都有自己旋轉的規律,但都要以腰為軸心使其它部位貫穿起來。若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梢節領勁,兩頭捲曲,通過特有的螺旋纏絲運動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層。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腳上後五趾抓地,蹬地反彈,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的力到達於手,這就是爆發的力。手指領勁的目的是向中間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間收,腳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間收。收了才能放。那麼這個收與放的時間差是多少呢?可以說沒有。收即是放,理論上間隙,實際上可能就沒有。腰一收它就有了,爆發與收幾乎同時。但必須是收進來才能放,收的質量決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緊崩得越響一樣,拳式也如此,拳曲越緊爆發力越強。「摺疊」是螺旋纏絲勁的高級妙用摺疊使用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極拳中的摺疊就是用弧線螺旋運動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其法則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後。對方勁力到了,一個摺疊就是把其化掉了,毫不費勁。因為這些反方向運動容易給人以錯覺,尤其運用六個方向的混元力,對方就要不知你要往哪裡去了,他無法應你的方向、角度、速度和時間。陳式太極拳的動作運行特點是:起動、纏絲、運行、剛落點。運行為柔,落點為剛。剛就是方,方就是出了圓,出了圓會產生斷勁。勁斷了怎麼辦呢?應該用摺疊把它接上來。運行時要走大圈,速度慢。摺疊時走小圈,速度快。正因為有了摺疊和發勁,才有了往複,有了快慢。在陳式太極拳中,發勁和摺疊可以把運行襯托得更慢,運行可以把發勁和摺疊襯托得更快,有了一種節奏感。所以說摺疊是表現陳式太極拳快慢相間、輕沉兼備的一種主要形式。在使用摺疊時加上速度就是驚彈勁,可造成對方大腦判斷短時間內的空白,或人為地造成對方受驚吸氣。往往在對方受驚、吸氣時給予一個打擊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關節、傷其筋骨,甚至損其五臟。摺疊是一種較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驚顫彈抖勁是摺疊之妙,這是螺旋纏絲勁的高級用法。

張志俊妙論太極拳(三)——柔化剛發

在陳式太極拳套路演練中,通常是用動作中的發勁來體現它的剛柔相濟,我們對這些發勁動作通常的要求是:要有整體感、有穿透力,如金駒抖毛,乾淨利索。如果要做到這些,你發出的力則必須要有勁點。-何為太極拳的勁點呢?簡言之就是指你發力的剛落點。(剛落點可以發出來,也可以含而不發)但是這個落點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

(一)這個剛落點是我可以控制的、可以駕馭的,是我力臂可達之內的任何一個點。

-

(二)這個剛落點,具有螺旋纏絲的特性,因此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和穿透力。-

(三)這個剛落點處配以全身的整合,亦即體現出整勁,而不是局部勁。

-

(四)這個剛落點是出圓為方,可以有速度的變化,可以產生加速度,從而產生巨大的打擊力。

-

(五)這個剛落點同時又可以是第二次打擊的起點,也就是說是它可以使打擊成為連續的。

-

(六)在這個落點處我身體各部位達到高度的協調,肢體不貪不欠,屈伸自如,可以多角度的變化。

-

  具備了這些條件,你發出的力才能稱之為有勁點。-

  初學太極拳的人,不容易找到勁點的感覺。以「掩手肱拳」為例,初學者往往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方在變化中主動縮短你打擊的距離後發不出力;一種是在發力的同時重心前去,身體前傾,後腳無根,而且右手發出的力是一種直線前沖的撞擊力,一旦對方閃避或引帶,自己立刻站立不穩,向前栽倒。-

  廣義地講,太極拳的每一個開合動作,都應該有勁點。在達到勁點後轉關開合,(如果體現出的是剛落點,則要通過摺疊的形式進行轉關)這樣你才能做到兩手相吸相系,周身協調一家,才能談及太極拳的攻防技巧。

太極拳訓練中如何找到「勁點」的感覺。

-

一、梢節領勁。

-

  梢節領勁,兩頭捲曲是太極拳訓練的總綱。這裡的梢節是指肢體中的兩手和兩腳。(這裡要區別古人太極拳論中「發主血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的梢節概念)因為只有梢節領勁,你的拳頭才能領進如蛇頭,而不是甩動如虎尾,是主動的直入主題而不是被動的奔向目標。仍以「掩手肱拳」為例,擊發時上肢以手領勁,右拳則可以做到穩、准;下肢的「梢節領勁」指得是在兩腳蹬地反彈的同時五指抓地,這樣才能夠做到松跨圓襠,才不會出現腳下無根的感覺。-

  從技擊意義上講,氣、意、勁到梢節是攻防中必備的條件,從健身角度講,梢節領勁就是說未梢神經在大腦的調動下高度活躍,尤其是老年人,末梢神經通暢了,自然能強身健體,延緩衰老,這也揭示了梢節領勁也是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的基本條件。

-

二、五弓齊備。-

  兩頭捲曲的直接效果是五弓齊備,即使是在發力的一瞬間,你的五弓的形態仍然不能發生形變,換而言之你的手臂不能伸直;你的腿也不能蹬直,你的胸脊也不能挺直,假如任何一張弓發生了形變,擊發的「勁點」則不容易形成。一隻拳頭只有在任何時候都屈蓄有餘,那麼才能夠進退有度,收發自如;兩隻腿弓也只有在沒有遭到破壞的情況下,才能夠松胯圓襠,虛實變化靈活,才能重心穩固。

三、螺旋纏絲。

-

  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的特色,有了螺旋纏絲,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會飄,而且在達到勁點的一剎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臟六腑,這就像有來複線的槍膛里射出的子彈較土製獵槍的霰彈更具有威力一樣,也是太極拳的勁別區別於其他外家拳的顯著特點。有些人在走太極拳的四正勁:掤、捋、擠、按的時候會用螺旋纏絲勁,但是在走太極拳的四偶勁:采、列、肘、靠的時候,亦即進攻打擊對方的時候,卻不會走螺旋纏絲勁了,這樣你打出勁點還是缺少了太極拳的味道。

-

四、公轉自轉。-

公轉是指身體以腰為軸的旋轉;自轉指相對處於梢節部位的旋轉。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纏絲勁較之腰部的旋轉就可以稱作自轉。公轉與自轉相結合就使你的打擊更具有靈活性和穩定性。這個公轉,一方面可以增加你梢節螺旋運動的長度,亦即加大了攻防運動路線的長度,另一方面,公轉的形成是要通過擰腰松胯、屈膝合襠、五指抓地來實現,這樣就能穩定重心,變換虛實,可以更加有效地把全身的「整勁」送到勁點上去。

五、方圓相生。-

  太極拳的運行路線非圓即弧,這是運行的大勢。但是太極拳還有「方圓相生」的道理。按陰陽之道有曲必有直。即太極拳的運行規律是在一定的範圍內走的是弧線,其目標和作用是走、化、拿。但是肢體運行路線有沒有走直線的情況呢?有!出圓為方,方就是發、放、打,亦即打擊部位在力達勁點的一剎那走的是直線。在這裡要告訴我們的是兩層意思:即發力時在運行途中仍然要走弧線,直來直去是不對的;在力達勁點的一瞬間走的是直線,如果在這時仍走曲線就不對了。所謂圓以方為本,方以圓為根,即方圓相生相剋的道理。-

  

六、身姿放長。-

  身姿放長除了可以擴大我們的攻擊半徑,在攻防對抗中佔據空間優勢之外,他的真正意義還在於使我們的肢體產生彈簧勁。身姿放長的要素一是骨節分開,二是韌帶拉長。這兩個要素是產生彈簧勁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這樣的條件是必須靠平時長期的訓練才能達到的。具備了這種身姿放長而產生的彈簧勁有什麼作用呢?它可以使我們的力在到達勁點時產生了加速度,而這種有著瞬間加速度的勁點就具有更大的打擊力度。-

  

七、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兩手之間的協調關係。必須有兩手之間的協同配合,我們才可以打出諸如通背勁,對稱勁、雙分勁、雙合勁等等勁別,使我們的力點具有不可思義的威力。仍以「掩手肱拳」為例,當右手向左前方出拳攻擊時,左手應領勁向後,左肘後擊,左肘的勁點須與右拳的勁點在同一時間到位,後手的對稱力通過肩與臂完全無誤地輸送到右手的勁點上,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通背勁。兩手的相吸相系是產生勁點的很重要的條件。-

  

八、周身協調。-

  太極拳勁點的產生,最後一個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協調。太極拳理中有一句話叫「一動無有不動」,講得就是協調。動,還要符合規矩地動,動態中求協調,否則叫枉動。任何一個部位的欠缺不到位都會影響攻防意圖的實現。如果你的「掩手肱拳」打得不理想,你不仿檢查一下自己:雙腳五指是否抓地;雙膝是否內扣;雙手是否相吸相系;是否松胯圓襠、含胸塌腰,虛領頂勁等等。缺少任何一個因素,你你打出的勁點就會有問題,威力就會大打折扣。-

  太極拳是一種全身運動,打出太極拳的勁點來,是一種很高的要求。我們在日常訓練中應循序漸進,不斷摸索、體會勁點的感覺。不斷地去完善和提高自己,這是一個功夫上身的過程,急不得。日積月累,方法正確,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必然能進入太極拳的技擊殿堂,領略到太極拳「最妙最妙的本地風光」。-

張志俊妙論太極拳(四)——論渾圓力

走手、乍肘、含胸、沉肩、塌腰、松胯、屈膝、抓地,這麼多部位如果各自為戰,充其量只是一些散兵游勇。它們的一元化領導就是「合」。比如你用手做前伸打擊運動時,周身運動都要與之平衡、配合、協調,上肢的「通背勁」,下肢的「襠勁」,中間的「胸腰勁」,合到一塊兒就是「混元力」。有位大師說:「在成手之中,能發這種力的,千人不過二三。」技擊時周身協調的難度由此可見一斑。現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混元運動的規律。

一、六個方向的圓

  混元力,顧名思義就是渾然一體的圓方向的力道。現代武術的力道很多,有爆發力、彈抖力、二爭力、自然撞擊力、衝擊力等。如果對些力加以引導,使之通過弧線或螺旋的運動就一種新的力道,就有可能形成混元力。那麼,混元力的標準、定義是什麼呢?混元力的基本標準是它應有六個方向──前後上下左右。有人雖然走的也是圓、也是弧。但只有四個方向的勁道。這是平面的圓、平面的弧,不是個立體圓。六個方向的圓、立體的圓才能形成混元。凡是推手中使用頂勁的就一定是少了兩個方向,不是不左右就是少上下(前後是人的習慣)。更多的人頂起來也會以為是少了左右,不知是少了上下。因為上下不是人的本能,容易被忽略。有六個方向的勁才是混元勁,但這六個方向又必須拳勢定形為基礎。所以要注意每一個動作,每一個順纏、逆纏、乃至每個轉關換勢都必須有六個方向。否則,拳勢就是不正確的。

二、公轉和自轉的關係

  地球圍繞太陽轉,地球自轉。太極拳的動作中,上關節對下關節(前關節對後關節)而言下關節是自轉,下關節對上關節(後關節對前關節)而言上關節是公轉,這是個規律。自轉的圓要大,公轉的圓要小。從手到肘到肩劃圓時要一節比一節劃得小。因為前一節和後一節比起來,前者是自轉,後者是公轉。不過指與臂相對而言,腰和臂都有公轉和自轉,如果腰比手轉得還大,便是不對的。在對抗中不可能沒有公轉和自轉,沒有自轉就不可能接受對方的力,就不可能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把它化掉。公轉自轉都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協調,要講究比例。人的手打擊起來較靈活性要差得多,此外,腿還要承擔自身的重量,相對來說它比手的運動範圍要小,所以儘管腳是腿部的前邊一截,可它自轉幅度並不大。因為腳在抓地的時候要生根,要向下滲透似地轉,所以腳不可能像手一樣劃同樣大的圈(用腿攻擊時除外)。明確身體不同部位公轉與自轉的關係主要是為了避免枉動。避免枉動才能達到周身一家,才能有混元力,才能避免實戰中犯勁力渙散和丟、頂的錯誤。

三、周身多元化旋轉

  人體是一盤棋,論功法有手功、腿功之分,論部位僅手指上就有「三節」,即梢節、中節、根節。這麼多關節、部位在太極運動中是一動無不動,不靜無不靜。周身運動的多元化也就決定了各關節一定要順應多元化的旋轉規律。  勁起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為什麼說腰為主宰呢?因為部位關節都有自己旋轉運動的規律,但都要以腰為軸心使其它部位都貫穿起來。若要達到此目的,必須以手領勁,兩頭捲曲向中間收,收到腰上再向下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成,這就是爆發的力。那麼就要求你從梢節,即就是從兩頭捲曲收到中間然後再放。走手指的目的是向中間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間收,腳抓地也是為了向中間收。這個收和放的時間差是多長呢?可以說沒有。收即是放,理論上有間隙,實際上可能就沒有。腰一收它就有了,膨脹、爆發與收幾乎同時,但必須收進來才能發,不收進來發不了的。像炮仗卷得越緊崩得越響一樣,拳勢也如此,捲曲越緊爆發力越強。各個關節、各個部位都旋轉起來、協調起來,就會達到周身一家,節節貫穿,收發自如,得心應手。筆者潛心研練陳氏太極拳多年,今寫下自己的點滴體會與大家共同探討太極拳之真諦。至於太極拳的技擊功夫將另文論述。

張志俊妙論太極拳(四)——論渾圓力

走手、乍肘、含胸、沉肩、塌腰、松胯、屈膝、抓地,這麼多部位如果各自為戰,充其量只是一些散兵游勇。它們的一元化領導就是「合」。比如你用手做前伸打擊運動時,周身運動都要與之平衡、配合、協調,上肢的「通背勁」,下肢的「襠勁」,中間的「胸腰勁」,合到一塊兒就是「混元力」。有位大師說:「在成手之中,能發這種力的,千人不過二三。」技擊時周身協調的難度由此可見一斑。現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混元運動的規律。

一、六個方向的圓

  混元力,顧名思義就是渾然一體的圓方向的力道。現代武術的力道很多,有爆發力、彈抖力、二爭力、自然撞擊力、衝擊力等。如果對些力加以引導,使之通過弧線或螺旋的運動就一種新的力道,就有可能形成混元力。那麼,混元力的標準、定義是什麼呢?混元力的基本標準是它應有六個方向──前後上下左右。有人雖然走的也是圓、也是弧。但只有四個方向的勁道。這是平面的圓、平面的弧,不是個立體圓。六個方向的圓、立體的圓才能形成混元。凡是推手中使用頂勁的就一定是少了兩個方向,不是不左右就是少上下(前後是人的習慣)。更多的人頂起來也會以為是少了左右,不知是少了上下。因為上下不是人的本能,容易被忽略。有六個方向的勁才是混元勁,但這六個方向又必須拳勢定形為基礎。所以要注意每一個動作,每一個順纏、逆纏、乃至每個轉關換勢都必須有六個方向。否則,拳勢就是不正確的。

二、公轉和自轉的關係

  地球圍繞太陽轉,地球自轉。太極拳的動作中,上關節對下關節(前關節對後關節)而言下關節是自轉,下關節對上關節(後關節對前關節)而言上關節是公轉,這是個規律。自轉的圓要大,公轉的圓要小。從手到肘到肩劃圓時要一節比一節劃得小。因為前一節和後一節比起來,前者是自轉,後者是公轉。不過指與臂相對而言,腰和臂都有公轉和自轉,如果腰比手轉得還大,便是不對的。在對抗中不可能沒有公轉和自轉,沒有自轉就不可能接受對方的力,就不可能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把它化掉。公轉自轉都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協調,要講究比例。人的手打擊起來較靈活性要差得多,此外,腿還要承擔自身的重量,相對來說它比手的運動範圍要小,所以儘管腳是腿部的前邊一截,可它自轉幅度並不大。因為腳在抓地的時候要生根,要向下滲透似地轉,所以腳不可能像手一樣劃同樣大的圈(用腿攻擊時除外)。明確身體不同部位公轉與自轉的關係主要是為了避免枉動。避免枉動才能達到周身一家,才能有混元力,才能避免實戰中犯勁力渙散和丟、頂的錯誤。

三、周身多元化旋轉

  人體是一盤棋,論功法有手功、腿功之分,論部位僅手指上就有「三節」,即梢節、中節、根節。這麼多關節、部位在太極運動中是一動無不動,不靜無不靜。周身運動的多元化也就決定了各關節一定要順應多元化的旋轉規律。  勁起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為什麼說腰為主宰呢?因為部位關節都有自己旋轉運動的規律,但都要以腰為軸心使其它部位都貫穿起來。若要達到此目的,必須以手領勁,兩頭捲曲向中間收,收到腰上再向下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成,這就是爆發的力。那麼就要求你從梢節,即就是從兩頭捲曲收到中間然後再放。走手指的目的是向中間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間收,腳抓地也是為了向中間收。這個收和放的時間差是多長呢?可以說沒有。收即是放,理論上有間隙,實際上可能就沒有。腰一收它就有了,膨脹、爆發與收幾乎同時,但必須收進來才能發,不收進來發不了的。像炮仗卷得越緊崩得越響一樣,拳勢也如此,捲曲越緊爆發力越強。各個關節、各個部位都旋轉起來、協調起來,就會達到周身一家,節節貫穿,收發自如,得心應手。筆者潛心研練陳氏太極拳多年,今寫下自己的點滴體會與大家共同探討太極拳之真諦。至於太極拳的技擊功夫將另文論述。

張志俊妙論太極拳(五)——拳架定型

恩師張志俊先生在陳式太極拳新探一文中,就拳勢如何定型問題作了詳細的闡述。原文如下:所謂拳勢定形,就是無論在什麼場合、什麼場地,你的動作都不走樣、不變形。就像那些前輩大師一樣,手、肘該在哪裡定位就在哪裡定位。已養成習慣,不論多少次都不會有幾分差別。不過,一個人的身法、步法、手法的定形只是「形」的定形,並不等於「意」的定形。也就是說,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沉肩、墜肘、松胯、屈膝、合襠是沒問題的,一但受到外界干擾就可能發生「變形」。在雙方對抗時,勝方往往是由於對手動作變形而取勝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任何干擾下動作不變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拳勢定形是練好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身體的各關節、部位都有一個定型的問題。

一、走手  把手放在第一位是我們這人派系獨領風騷、標新立異之處。在技擊對抗中,手是最前面第一道防線,走的好壞直接影響戰鬥成果。所以應把走手放在首位。走手關鍵是走梢節。手指有三節:指尖、中節、根節。指尖即第一節,走手一定要先走第一節,然後二、三節按順序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異就在是不是先走第一節。不走指尖,你怎麼也抓不緊對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的意思,即便是沒抓住對手,也有個「纏」的餘味在別人身上。

二、肘定位  我們這個派別的另一個秘密武器就是肘定位。肘永遠在做一個拉長的運動,但它基本上是定在一個位置上,做著向外伸展的、膨脹的運動,和身體各部位保持一個相對的定位。手走的幅度和身體不會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練習時、對抗時都有要根,不能漂浮。肘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前面的手輸送了武器、彈藥、力量,支持手更靈活地運動;幫助後面的肩拉長,墜肘沉肩,穩定平衡。什麼時候肘變位了,形就一定是變了。太極拳運動中入體有五張弓──雙臂弓、腰弓、雙腿弓。弓背撐起的力量很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最佳狀態。弓背一直受弓弦的拉,從未鬆懈過,一但弓背飄了,丟了就一定是棚勁斷了。在臂弓上弦斷就是意斷,弓斷就是棚勁斷了。

三、沉肩  練太極拳時意念上要求身體鬆柔,人們往往鬆柔不下來就是因為肩沉不下來。向上聳肩,向里合肩,或是被迫翻肩,是最常見的毛病。一聳肩,一合肩腋下就不空了。肘也隨之飄起來。當遇上對方踩、打、摔、擒、拿等外力時,出於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身肩。這些不僅是學習太極拳的障礙,也是技擊中的隱患。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部與臂部,使臂生根,從而由墜肘與沉肩的結合達到肢體放長。如果兩手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這張弓就是一個飽滿的弓。所以要時時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墜肘,將肘與肩部拉長到最大限度。

四、含胸  含胸首先要求我們虛領打勁的時候把勁椎領起來,像弓梢一樣不歪不扭,下頜內收,兩眼平視,使百會穴虛領;再就是胸要有向里包的感覺,使胸成為脊背拔長的支柱,讓背有拔長的彈性。在對抗中,最忌身體上重下輕。如果胸不含,肺部會充滿空氣,不能氣沉丹田,這時頭重腳輕根底淺,一遇外力就會立足不穩,含胸拔背能使我們氣沉丹田,下重上輕如不倒翁。否則,就會橫氣填胸,濁氣上升,勁力不能順達。

五、塌腰  腰和胸的關係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須含胸。正確的姿勢是:胸要含起來,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里。這樣,我們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弓。腰是一個重要的平衡機構。勁起於腳跟行於腿,到腰部時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還原於下身的分配。穩穩噹噹地把腰塌下來,人才能不飄,腳下才能有根。否則,腰塌不下來,挺胸凸肚,連瑣反應是胯松不下來,膝蓋亦不能彎曲,不能含上。

六、松胯  太極拳理曰:不能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我認為這裡少了一個字,應是『腰腿間求之』。腰腿間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胯上,松胯便可在煞那間將力量送至腰部。在對抗當中,松胯尤為重要,因為不能松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一簣。從某種意義上說,胯能不能松就意味著能不能得到進入太極拳殿堂的鎖匙。此外,胯部的韌帶長度要超過常人是松胯的前題條件,韌帶、副韌帶長,轉身長度和半徑就會比別人長出許多,對抗中就有了優勢。因此要有意識練好松胯的功夫。

七、屈膝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屈膝合襠,膝屈襠才能合。屈膝才能足下生根,進退自如,力撐八面。看一個人的拳勢是否正確,首先看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襠是不是圓潤的。如果一個拳勢看著不順那麼問題一定出在膝上。膝在運動中要像餃子皮一樣向外,不是外擺,外擺是飄的,向里運動時不是直接合,而是從外向里扣。

八、抓地  在踝關節這個部位最難練的是跟腱韌帶,跟腱韌帶的長短又與抓地有直接關係。通常膝蓋前跪和旋轉就是韌帶長運動。這根韌帶越長,膝蓋前跪的半徑越大。對抗中後退時,又總有一個膝蓋是向前彎曲的,彎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強。人常說『腰長』、『腰上有份兒』,其實還是跟腱韌帶長、腳下有根的緣故。很多人腳下不穩,不舒服不挪腳跟和腳尖,正是因為跟腱韌帶不夠長,拉長這根韌帶要靠五指抓地。不讓飄、不讓腳動的同時又讓腳腕旋轉的動,讓它向不同方向移動、旋轉。練習時間長了跟腱韌帶就拉長了。如果不會五指抓地,即使其它各部位都做得很好,推手的水平也高不了。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後胯各部位的靈活性才能充分顯現。五指抓地時湧泉穴要虛要空。拳勢定形是掌握太極拳真諦的必經之路,也是實戰的需要。只有走手、乍肘、沉肩、含胸、塌腰、松胯、抓地等每一招每一式都定型,才能保證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受外力干擾,收發自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太極拳的精髓--纏絲勁運動張志俊

陳式太極拳在強調纏絲勁的基礎上,上肢運動有朋、捋、擠、按、采、列、肘、靠八門勁別和通背勁、對稱勁,中間有「胸腰運化」,下肢有朋、捋、擠、靠、采及進、退、顧、盼、定五步和「襠走下弧」,這些合到一起產生的勁稱為「混元勁」。為了在太極拳技擊對抗中走出「混元勁」來,有如下要求:

逢力必朋,逢朋必纏,逢纏必轉,逢轉必沉。

這些要求包含在每個動作中,而且是在瞬間同時完成的。細心的讀者可以對以上16字訣認真揣摩體會。下邊我們從三個方面來探討混元運動的規律。

一、六個方向的圓

太極拳運動的肢體運行軌跡非圓即弧。弧是圓的一部分,可歸入圓中進行討論。我們先來定義:具有六個方向的力稱為「混元力」,也就是說,「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它擁有六個方向——前、後、左、右、上、下,即立體的圓。有的人雖然走得也是圓,也是弧,但只有四個方向,這樣的力不能構成「混元力」。

一對方向的力,比如前後或左右或上下,這樣的力產生的勁叫直勁,對對方構不成威脅。因為它是直來直去的,嚴格的講它不屬於太極拳勁別的範疇。四個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圓和弧線運動,但對方的大腦可以作出判斷,肢體的本能反應可以跟上你,隨上你,對對方的威脅也不大。只有是六個方向的圓弧運動,即立體的圓運動才能使對方對你的運動方向無法判斷,這是太極拳有別於其它拳種的精妙之處。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擾和改變你的運動方向,使你處於被動和無目標狀態,然後便是我的打擊,這是太極拳「後發先至」的奧妙所在。

在這個具有六個方向的勁力之中前後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奧妙。「前後」是人們的習慣,「左右」經過訓練可以掌握,「上下」則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們忽略。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產生了頂勁就一定是少了兩個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對方衝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勁;凡是自己左右轉動不靈時一定少了前後方向的勁;凡是被對方提起或壓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勁。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注意每一個動作,每個轉關換式都必須有六個方向,否則拳式就是不正確的,在實戰中也是不管用的。

二、肢體的公轉和自轉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運動形式是公轉加上自轉。太極拳運動中以腰脊為軸,身體各關節的運動也是公轉與自轉的同步交叉運動。一般來說,下關節對上關節而言是自轉;上關節對下關節而言是公轉;前關節對後關節而言是自轉,後關節對前關節而是言是公轉。自轉相對於公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大,公轉相對於自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小——這裡講的是在走纏絲勁時關節運動的規律。

上肢運動相對於腰脊來說,腰脊是公轉,手臂是自轉。說腰脊的轉動幅度大於手臂是不對的,打擊腿(抬起的腿)與腰脊的關係也是如此。一般情況下腿要承擔自身的重量,相對來說比手的運動範圍要小,所以儘管腳是膝關節的前邊一節,可它自轉的幅度並不大,而膝關節轉動的幅度更大一些,這是特殊情況。因為腳在抓地的時候要生根,要向下滲透,擰轉,所以腳不可能像手一樣畫那樣大的圈(用腿攻擊時除外)。

公轉運若軸,自轉方圓生,相隨勿枉動,三節自分清。

太極拳運動要求我們明三節——梢節、中節、根節。全身多處分三節,比如:手分三節,臂分三節,胸腰、下肢亦分三節。沒有了公轉和自轉,便分不出三節來,自然也沒有「節節貫串」可談。所以公轉和自轉學說是建立在「節節分家」基礎上的。

明白了公轉與自轉的規律,我們便可以做到以腰脊為軸,以手領勁,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將全身的勁力整合為一處,施加到我們想要達到的地方,這就叫「節節貫串」,因此公轉與自轉是「節節貫串」的外在運動形式。

人們常出現的毛病是靠後關節的運動代替前關節的運動,這樣不可能有「節節分家」的效果。後關節運動大於前關節運動也是不對的,因為這裡缺少了梢節意識,不可能達到「空」「靈」「活」「脆」的效果。

在對抗中,沒有自傳就不可能接收對方的力,就不可能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沒有公轉則自傳就失掉了軸心的根基,肢體運動就會顯得飄浮無力。

明確身體不同部位公轉與自轉的關係主要是為了周身的協調,避免枉動,使自己的力量不產生矛盾。凡是不該動的、多餘的、不合理的動作可稱作枉動,避免枉動才能達到周身一家,才能產生「渾元勁」,才能避免在實踐中犯勁力渙散、勁力太硬和丟、頂的錯誤。

三、周身的多元化旋轉

太極拳運動的本質是螺旋纏絲運動,它要求周身一家,協調平衡,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也可稱為以腰為軸的周身多元化運動。周身運動的多元化也就決定了各個關節部分一定要適應多元化的旋轉規律。換言之,在這種周身多元化旋轉的螺旋纏絲運動中,要有順逆、有開合、有收放、有摺疊。

一順一逆走螺旋,開合之處謂轉關,收放吞吐太極勁,摺疊往複生妙玄。

「順逆」是螺旋纏絲勁的運動形式

纏絲勁是太極拳,尤其是陳式太極拳的一大特色。由於人體的關節有自己的運動極限,所乙太極拳運動的纏絲勁是靠身體關節部位不斷轉換的順逆旋轉來實現的。那麼如何來定義順逆纏呢?當代太極拳界有許多種定義法。比如:

以掌心向內或向外為判定依據——掌心向內為順纏,掌心向外為逆纏;

以手的順、逆時針旋轉為判定依據——手的運動方向順時針為順纏,反之為逆纏;

以手的運動是向心力還是離心力為判定依據———向心力時為順纏,離心力為逆纏。

但這些都有不甚嚴密之處。因為若以掌心向內或向外為判定順逆纏絲的依據,那麼在太極拳的招式中,有時兩手既不向內也不向外的情況該如何判定呢?比如兩手背在腹前相對,向下抖勁。

若以手的順、逆時針旋轉為判定依據,往往手在完成一個順時針(或逆時針)的圓弧運動中,可能前半部分是掌心向外,而後半部分是掌心向內,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勁力,又怎麼能定義同一種纏絲勁呢?

若以手的運動是向心力還是離心力為判定依據的話,往往在太極拳中,手的一個動作,一個纏勁,前半部分為向心力而後半部分為離心力。所以這樣定義也不確切。

迄今為止,我認為近代著名的陳式太極拳大師陳照奎先生對於順逆纏的定義是合理的。

上肢(起於梢節):

小指領勁,其它手指遞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大指合,為順纏。

大指領勁,其它手指遞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小指合,為逆纏。

下肢(起於梢節):

小趾領勁,膝外展,為順纏。

大趾領勁,膝內扣,為逆纏。

而中節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運動。

「開合」是螺旋纏絲勁的轉關形式

「太極拳,開合拳。」太極拳之精華用兩個字概括,叫「開合」;用四個字概括,叫「虛實開合」;用八個字概括,叫「虛實開合,起落旋轉」。

由此可見「開合」二字道出了太極拳的精髓所在。

「開合」是肢體運動的外在形式。開後是合,合後是開,一開一合,道法自然。以腰為軸,周身外朋內裹謂之合;以腰為軸,勁力四面放射謂之開。

就肢體運動的外在形式而言。有雙開、雙合、左開右合、右開左合、上開下合、下開上合等。

「開合」又指關節的開合,這是肢體運動的內在形式。「襠開一尺不為開」,是指要松胯,講胯關節的開合。「轉關之處須有開合」,這個開合是指關節的拉長。經過不斷的開合的訓練,我們的各部分關節才有可能放鬆、伸展,最終點站達到周身的鬆柔。

「誰能合,誰能贏」,這裡的「合」,不僅指形體的合、關節的合,還指通過「節節貫串」,將周身的力合於一點,有效地控制對方。

「引進落空合即出」,這裡的「合」,是指力點的發放,指打擊。

對上肢來說,順纏為合,逆纏為開。對全身來講,合時上肢順纏,下肢逆纏;開時上肢逆纏,下肢亦為逆纏。

「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講的是太極拳所特有的陰陽之道和辨證哲理。就太極拳的形體語言來講,每一個動作中都開合存在,相互包容,互為其根。比如「六封四閉」中雙手外分置於耳後,這時,雙手為開,大小臂之間為合;前胸為開,後背為合;上肢為開,下肢為合……就太極拳的技擊功能而言,開為打擊,合為引化,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實上,開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擊。可能一個開的動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後半部分是打擊。也可能一個合的動作的前半部分是打擊,後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這是太極拳中開與合的更高層含意,需要認真揣摹。

「收放」是螺旋纏絲勁的攻防形式

太極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鮮明的技擊含義。威力巨大的太極拳需要有力源、路線、整合、力點。而且速度快、爆發力強,具有彈性、韌性、螺旋、穿透等特點,它是怎麼產生的呢?簡面言之就是「收放」二字。

「勁起於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這句話具體回答了上邊大部分的問題。那麼為什麼說腰為主宰呢?腰就是那個整合與分配的機關,人體各個部分關節都有自己旋轉的規律,但都要以腰為軸心使其它部位貫穿起來。若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梢節領勁,兩頭捲曲,通過特有的螺旋纏絲運動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層。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腳上後五趾抓地,蹬地反彈,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的力到達於手,這就是爆發的力。手指領勁的目的是向中間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間收,腳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間收。收了才能放。那麼這個收與放的時間差是多少呢?可以說沒有。收即是放,理論上間隙,實際上可能就沒有。腰一收它就有了,爆發與收幾乎同時。但必須是收進來才能放,收的質量決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緊崩得越響一樣,拳式也如此,拳曲越緊爆發力越強。

「摺疊」是螺旋纏絲勁的高級妙用

摺疊使用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極拳中的摺疊就是用弧線螺旋運動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其法則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後。對方勁力到了,一個摺疊就是把其化掉了,毫不費勁。因為這些反方向運動容易給人以錯覺,尤其運用六個方向的混元力,對方就要不知你要往哪裡去了,他無法應你的方向、角度、速度和時間。

陳式太極拳的動作運行特點是:起動、纏絲、運行、剛落點。運行為柔,落點為剛。剛就是方,方就是出了圓,出了圓會產生斷勁。勁斷了怎麼辦呢?應該用摺疊把它接上來。運行時要走大圈,速度慢。摺疊時走小圈,速度快。正因為有了摺疊和發勁,才有了往複,有了快慢。在陳式太極拳中,發勁和摺疊可以把運行襯托得更慢,運行可以把發勁和摺疊襯托得更快,有了一種節奏感。所以說摺疊是表現陳式太極拳快慢相間、輕沉兼備的一種主要形式。

在使用摺疊時加上速度就是驚彈勁,可造成對方大腦判斷短時間內的空白,或人為地造成對方受驚吸氣。往往在對方受驚、吸氣時給予一個打擊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關節、傷其筋骨,甚至損其五臟。摺疊是一種較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驚顫彈抖勁是摺疊之妙,這是螺旋纏絲勁的高級用法。

張志俊在珠海演講稿

 昨天,我講了太極拳的沉肩墜肘,今天我想講一下節節分家、公轉和自轉的問題。我昨天已經聲明了前輩的先生比我們早了幾百年,把宏觀的問題講完了,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空間。

  所以我們在位的,不管你是大師也好,特級大師也好,你怎麼樣的去努力,你在宏觀上的問題,都不大可能超過前人。但是,前人由於他當時科學發展等等方面的原因,在微觀上他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空間。我們的後人就希望在微觀上,能夠去把這些東西解決了,去把前人提出的宏觀問題,一些論點,我們找出論證、論據,證實的更合理,比如:前人所說:「左重則左輕、右重則右杳」,發展的第一步呢!是武禹襄,武禹襄就把這個理論向前跨了一大步,叫:「左重則左虛、左已去矣」,「右重則右杳、右已去矣」。在我們聽起來,好象是文言文,左已去矣,右已去矣是什麼意思呢?人們不明白,所以這也是我們當今所要研究的課題。後來,我就在這個方面下了點功夫,比如:在2001年1月份,寫了一篇文章叫《輕重虛實解》,試想給它下一個定論,不知道這個定論對不對,希望大家給予指正。我說話的意思就是說:前人仍然給我們留下很大的空間。

  今天,我要談節節分家。大家知道,古典拳論上說的,很多很多都是節節貫穿,沒有人講過節節分家。那麼,我為何提出節節分家呢?因為前人希望你把拳練的如行雲流水,節節貫穿,一氣呵成,連綿不斷,動如長江大海,對不對?他的意思就是這樣,不要斷勁,但是怎樣才可以達到這樣呢?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拳打的非常飄逸,非常瀟洒。無論是在攻防當中,無論是在健身當中,都起到一種很好的作用,然而,真正達成這樣的條件,達成這樣的目的,就需要這樣一個手段,這種手段就是要節節分家。

  昨天,我已經概括的講了一下,比如:一串珍珠,只有散落了,你才可以把它重新的串起來,它如果根本就沒有散,你怎麼串?也許,它本來可能就是原始的。開了個水晶沒有截開,沒有打眼,沒有截開,它不可能是珍珠。人的原始挖掘,我們的自然風格在實踐當中,為了適應生活,如自然勞動,自然運動,這種骨骼並不具備符合太極拳的要求。所以我們首先要把它拉長,只有把它拉長了,這些關節分家了,你才能夠達到節節貫串。下面我舉起一些例子:就是我的學生練拳當中,出現了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凡是存在問題的,都不是指大家,都是指我的學生在練拳當中出現的問題。下面我講節節分家的第一個小問題,就是你在練拳的過程中,要把你的關節拉開,我們說的關節是指骨縫。其實,是我們通常說的韌帶和副韌帶,不是你練長拳拉大筋、壓腿、劈叉。壓腿、劈叉是拉韌帶,這個我承認,這種韌帶對太極拳而言,有沒有作用呢?有!但是不是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要拉的韌帶,是你關節腔周圍的副韌帶,這種韌帶如果拉長了,昨天我已經講過了,你就可能產生彈性,可以產生韌性,你的韌帶產生彈性和韌性拉開以後,你的肌肉都會產生彈性和韌性,產生彈性以後,那就是說你的爆發力自然增強了。產生韌性以後,你轉動的半徑自然就大了!試想,如果你的爆發力很大,在攻防當中,你一定會佔一定的優勢。試想,如果在攻防當中,你轉動的半徑大,那麼,你引發別人的角度、廣度乃至深度都會比別人要好。所以第一步呢!就是要拉長你的韌帶,拉長韌帶的辦法,我在昨天已經淺淺的講過了,要稍節領勁、兩頭捲曲,要以手領勁、肘定位、拉開肩。昨天在我們講沉肩墜肘的時候,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講過了,第一個就是要以手領勁,在以手領勁的原則下,上肢運動的要求是: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這是對上肢訓練的基本要求,如果你做到了,你在練功的時候,行動的時候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沒有做到,那麼你還要繼續把你的關節和韌帶拉長。

一動先走手,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你凡是要運動先從手上走。先從手上走,走手的過程一定要做到肘定位,比方說:(示範)我這個要拿到這個部位,走,我不能這樣拿,大臂的夾角改變了,就意味著你的肩關節的縫隙合死了,合死了就會產生堵,氣遍周身不稍滯,對疏導的問題,疏導、疏通的問題,昨天,我大概講了,連大禹治水都是疏而不堵,所以,我們不可以違背這個規矩,一定要努力過去,你在過去當中,能不能過去,這關節它怎麼也強不過你,但是你這樣練起來,對你勁路的通達,意氣通達,乃至於你關節轉動的靈活性,都會產生一種影響,使你的功夫上升的周期就會長。第二呢,當你的手在運動的時候,肘不能跟著運動,現在開始學習,練習大概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以肩關節為園心,大臂整個大臂為半徑的旋轉,這種情況是占很多很多,在太極拳界的比例,可能會佔到80──90%左右;第二是以肘為園心,小臂為半徑的旋轉,這種情況占的比較少,這種運動在昨天我舉過例子,以肘為園心,小臂為半徑。例如:打乒乓球用的是肘定位,小臂的旋轉,包括反臂推擋,下面攻擊,打籃球是以肘定位,手指領勁,使球走拋物線進入籃框。打排球在扣球的時候,儘管大臂扣的很長,在攔網的時候,只有稍節定位的小臂領勁,才可以把球攔的非常靈活,很快轉向進入場地。所以這都是以肘為園心,包括我在昨天講的,我們的跳舞專家楊麗萍她也是一節一節地動,不可以大臂帶,以大臂帶就不好看了。我們可以想一想:動物界貓科動為什麼能稱霸世界(動物界),為什麼呢?其中有一條,它就是節節貫穿。大家可以想一想,豹子跑的時候,它是這樣跑的,它是一節一節的轉動去跑。在澳大利亞有一種動物叫懶猴,也叫樹猿,它在爬的時候,動的時候都是以大臂為中心的旋轉,凡是以大臂為中心的旋轉,給你的感覺它顯得有些笨,你看見它就不靈活。為什麼貓科動物動作非常好呢?它是節節貫穿、節節分家,只有節節貫穿、節節分家,那麼你的動作就會靈活,速度和質量都會有。所以貓科動物為了登上動物世界的頂端,進行了多少萬年的進化,它就會達到節節貫穿,當然也有其它的原因,例如:貓科動物為什麼那麼利害呀!(其中含有它的骨骼,體形等方面原因)因為貓科動物的膝蓋,它在後邊,人的膝蓋是在前邊,所以,人是兩條腿直立行走。在搏擊當中,你的特性就要膝蓋在旋轉,這種運動你不可能學貓科動物膝蓋在後邊運動,這是它的特性。把貓從二樓摔下,貓它不會摔死,把人從二樓摔下來,就保證會壞,為什麼呢?因為貓是在中間腰翻轉落地的,落地的時候它節節分家,它腰收縮,它一收縮會減輕這種震地,所以它的骨骼不會摔傷。人從二樓摔下來,腳一登地,骨折了、筋骨壞了、膝蓋壞了、腰壞了等等毛病出來了,這些都是動物的特性。所以,節節分家一定要做到位肘定位肩部要放鬆,這樣你才能夠把你的勁從前運動到腰上。我們的下肢呢?上肢運動到腰上,下肢怎麼辦呢?下肢要五指抓地,湧泉穴(腳心的這個穴叫湧泉穴)要空,(示範)如果這個腳這樣放下去呀,湧泉穴不空,這個腳就不會靈,腳要用腳趾去抓地,湧泉穴空。在練習過程中,很多人練拳腳不舒服,他磨腳跟或者腳尖,為什麼會磨,那是因為它不舒服。它的髁關節的韌帶不夠長,嚴格地說是他的根腱韌帶不夠長,根腱不夠長,他的轉動就不靈了,他不舒服,這都是根腱韌帶不夠長。所以在腳的運動中,要先把根腱韌帶拉長。這種髁關節是人身體中最難練的一個關節,希望大家在練拳時注意這個關節。當你的根腱韌帶拉長後,那麼第二就是膝要定位,你的膝蓋要定位,膝蓋不能亂擺,不可以亂飄,跟浮雲一樣的飄,這個拳就形成了一個很散亂的。所有的拳如果你沒根了,那麼都是很危險的。因此你的膝一定要定位,膝定位以後,你才能真真正正地做到松胯。胯,這個詞是中國人特有的名詞,每個人到美國去,跟他們講松胯,美國不知道胯是怎樣翻譯,胯在什麼地方,在什麼部位,我們通常說胯是一個部位,是大腿根這個地方,這個股骨與髖關節相接的部位,它並不是個具體的地位,就是指這個關節能夠轉動的就叫胯。所以這個胯呢,其實包括股骨和髖關節接合的部位,這個部位呢?它要從外面向里包,裡邊是園,我們通常說的叫園襠,襠部容易犯的錯誤有幾種:一是夾襠、一種是尖襠、一種是偏襠、一種是散襠、一種是盪襠。大概是這五大類毛病。偏襠一定是你的兩個腳平行線(有問題)。今天下午我在講課時間已經講過,兩個腳在站立,練拳當中要盡量做到平行線,平行線的意思就是兩個腳趾要平行,不可以丁、不可以八、內扣,如果把它畫為一條線,它的交叉點就會出現一個稜角,如果你的襠交叉線成銳角狀,這種我們都把它叫尖襠,如果成鈍角狀,我們把它叫偏襠,有一個膝過於向里扣的,我們把它叫夾襠,兩膝中間扣的,又形成角,若不形成角,沒錯誤,不管形成是鈍角,不是銳角,或者是直角,我們所這種襠都叫做架襠。膝蓋不能扣好,前後飄浮,臀部在左右搖擺,我們把這個襠叫散襠。象打球千一樣的飄浮,這在練拳中是不行的,在搏擊當中,也是不行的,你的腳抓地、膝定位、胯放鬆、襠部園潤。運行到一個中間部位叫腰,因此王宗岳在拳論上說的腰為主宰,以腰為軸,軸和輪子轉動的速度是一樣快的,但是運轉的幅度沒有輪子大,試想汽車的軸和輪子是轉一樣的圈。但是輪子轉的幅度、距離就要比軸大。我們現在很多練拳的,其中包括我的學生練拳,我認為,軸轉的有時比輪還大,所以說大家應該注意軸的事。在王宗岳整個十三式裡面,只有140個字,它多次提到腰,第一句話是:十三總式莫輕視,命運源頭在腰隙,第一次提到腰隙;第二個是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一百多個字里多次提到腰。說明腰部非常的重要,那麼,我這個要講的,上肢而言,手領勁、肘定位、肩放鬆,通過脊椎運到腰上,下肢抓地,膝定位、胯放鬆,運勁在腰上,那麼這個時候要起到主宰作用,你可以腰摧肩,以肩領肘,以肘領手。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可能會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每個書上說的都是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舉起,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街上,你碰到一個賴皮孩子,就說人家搶你東西,你要他拿出來,他劈面地就給你一拳,由於你的太極拳功夫,非常注重於腰,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再去接著手。壞了,鼻子開花了,人也爬下了,小偷也跑遠了,找不到了,怎麼回事?所以,當對方碰面一拳時(說明你已經非常注重原則,但原則有待進一步去推敲),你出手接,用一個懶扎衣,人打倒了,對不對?你沒跑,他走了,為什麼,因為你用稍節領勁,只有你稍節領勁才可以。世界上有一個運動叫拳擊,拳擊為何一秒鐘可以打六拳,你太極拳可以嗎?你太極大師可以嗎?打六拳給我看看?對不對,你打三拳,二拳怎麼樣?你打一個掩手捶試試。合,好半天勁才出來,我想,你如果跟拳手打,恐怕拳還沒出來,早已爬下了。目前,我們中國在湖南由中央電視台辦的散打王擂台,搞散打的人從來不給練太極拳的我們留面子,根本看不上太極拳,以他們的說法,太極拳是欠揍,他說我們不能打,是不是?可我們練太極拳的每個人都非常的高傲呀!我們的太極拳高尚呀!它可以四兩拔千斤,後發制人,以弱制強等。可這個四兩拔千斤是我們的前輩,楊吳太極無敵,當年陳發科老師在北京,幾十年沒逢對手,孫祿堂多次打敗日本人。是不是,可那是前輩,而不是我們,是不是,平常總以老師是誰誰的,你老師不等於你,毛澤東的兒子都不能等於毛澤東。那麼我們可以說明,太極拳在技法上有一定問題,我們應該去糾正這個問題,為什麼呢?你老是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你時候慢多少呀!本來練太極拳的不著急,因為太極拳胸懷博大,慢慢吞吞的等你以腰摧肩、以肩摧肘,等到手時,慢慢吞吞的可能已經過了好幾秒鐘,這一秒鐘可以打六拳,你幾秒鐘幹啥去了,對不對?所以說明,你在技搏擊當中,你在練拳當中,以靜制動,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這種方法是取不得,正因為你的方法不對,定位不對地,所以練了幾十年很難上功夫。我們練太極拳,大家都會有同感,我的一些朋友,我的一些師兄弟,包括我的學生都已練了幾十年,你說沒功夫吧?我也搞了幾十年呀?我不能說我沒功夫,要說功夫吧?哪式是功夫呀?可你哪招管用,用哪招可以把人家摔倒,你怎麼可以贏人家,是不是,有些人,我的一些朋友,甚至我的一些師兄弟,在和別人推手的時候,偶然摔別人個跟頭(你必須明白這些偶然性變成必然性),他過來跟我吹牛「我把誰誰摔了一個跟頭,他不行」,我想,你能再摔他一個嗎?乞丐在街上有時候還檢到一個皮包呢?不要把偶然性變成必須性,必須性就是你功夫上升。你要有100%或者80%──90%的把握。因此,在練拳當中,就需要我剛才提的稍節領勁,兩頭捲曲,重新來認識這個方法,那麼到腰上後,腰幹什麼呢?腰是一個最大的中轉站,最大的分配站,腰的作用就是:承前啟後,跟上下接通,那麼手則通過剛才的方法把力量運到腰上,腳同樣通過剛才的方法把力量運到腰上,腰再向四邊發出來。我說一個例子:在我們練拳中要求,身備五張弓,現在給的一個條件是:一根繩子、一根竹子,一根竹子不能夠射箭,為什麼呢?因為它沒有兩頭捲曲,沒有受力,它兩頭沒有受力,只有兩頭捲曲,拉成弓的時候,它才可以射箭,才能夠受力,你若是把繩子綁在中間線,綁在中間線不行,不能射箭,你必須綁在兩頭,兩頭才可以形成弓。那麼腰則是最大的弓,這四條小弓都需要靠腰來支持它,力量運到腰間,腰再把力量分出去,分配的方法是,標準是上六下四,也就是說,腰有一百個力量,可以把其中六十的力量分配到你的手上,分到你要打擊的目的(部位)去,用肘也分到肘上,用肩分到肩上,那麼再分四十力量還原於腿上,以穩定平衡,別人若一打你,你來個一百個分配,你肯定摔倒了,為什麼呢?比方說:喝醉酒,我在市場上碰到一個醉漢,我上車時,他就是不讓我上來,就說:「我還沒上車,你先上車?」結果我一看他喝我了些酒,我說:「你利害,你先上」,壞了,上車時惹的麻煩來了,上車你呀,來了打你一拳,我輕輕的往後一退,他自己起不來了,倒了。說明他的腰就沒有分配好,他是把100%的力量用到了拳上,形成了頭重腳輕,他自己爬不起來了,就是說腰一定須要四、六分配,上六下四,分配多了,上肢分配多了,那就前傾,上肢分配少了,力道不夠,打擊力弱,有人說:張老師,你腰的分配,稍節領勁,對不對呀?我們作一個簡單的數據訓練,比方說:我們古典拳論上說起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那就是說,以腳蹬出的力量,打到手上,整個路線,我們假定這個路線是一米的話,或者十米的話,我們講十米,那麼當一個力量都運行到對方身上,不要返回來運行,再返回到腳上的路線又是十米,那麼最簡單的一個數據出來了,10M+10M等於20M,那麼,如果當我們打對方的時候,我的力量從兩手向中間樞返,兩頭同時運行著,只有5M,中間的向四邊射出也是5M,這樣算起來,時間整整快了一半,大家想5M+5M等於10M,10M+10M等於20M,時間整整快了一半,所以呢?稍節領勁,兩頭捲曲是有道理可言的,如果走剛才的這種路線,它路線非常長,另外,第一種路線容易形成,就象你在打仗時候,拿一個長槍推一顆子彈,推一下來打一下,腰如果向中間分配,兩頭捲曲,就可以象機關槍一樣,隨便打。不需重蓄,發便是蓄,蓄便是發,蓄髮變換的非常快捷,所以在上面我講過,如果作到這些,你才可以基本上達到節節貫穿,先拉開後貫穿。有十五個字告訴大家:兩稍節領勁、兩中間定位、兩根節放鬆,兩稍節就是指兩手之間和兩個腳,兩個手與兩個腳分別都為稍節,肘和膝為中節、肩和胯為根節。如果你做到這些,你在練拳的時候,你在搏擊的時候,你在健身的時候,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說:張老師你說半天了,怎麼說的都是打,你怎麼沒說到健身。其實,我告訴你,這才是健身最好的方法,我們可以想一想,人老了什麼地方先老,腳先老、手先老,他只要一用力,手就開始在抖嗦,他身在動,其它在動,腰在運動,他的手先是不會動,腳也先是不會動,那為什麼呢?是因為他的末稍神經出了問題,如果你以大臂為中心,或者以胯為中心,那麼這時我想提出一個上肢以肘為園心的小臂運動,下肢以膝為園心的小腿運動,這樣你的末稍神經就會達到一種很多的鍛煉,勁、意、氣、力都會很好的達到末稍,你的末稍神經靈活了,不斷的運轉,實際上對你的健康是一種最好的效果。我的有些學生在練拳時,他不知道操心,他拉手的時候,他的這些節不會動,手也不動地,到最後想起來了,哦!我錯了,我沒有放鬆好,趕快放鬆,鬆了,如果此時照個像也不錯。你看:里臂外圓,墜肘沉肩,可是在整個運行過程中,定式是可以的,但是在運動中是不行的。那麼在實戰搏擊中,你就運行不過來了,平常兩個人在搏擊中之所以產生頂勁,有五個毛病出現:就是凹凸、平面、直線、斷勁、菱角五大毛病。五大毛病只要出現,你就會頂上,頂上時你才轉動不靈。一個人的功力叫作彈性、韌性、加上協調等於內功。在太極拳中的搏擊的技術,就是其功力需要增大,增大功力有什麼方法呢?它有四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你利用槓桿原理;第二個條件,你利用切線原理;第三個條件,你利用纏絲原理;最後一個條件是必須協調。有槓桿、有螺旋、有切線,但不協調沒用,必須是協調。為了達到協調,那麼下面我們談談第二個問題,就是公轉和自轉。什麼叫公轉,什麼叫自轉。大家知道,公轉和自轉在太陽系、宇宙,大家都明白的規律。如果沒有公轉,假設地球繞太陽轉,地球如果沒有自轉,有的地方熱的熱死,有的地方冷的冷死,有的地方白天永遠見不到黑夜,有的地方黑夜永遠見不到白天。那麼,地球如果沒有自轉,就不會有24小時,如果只有公轉,就沒有四季,所以說:公轉和自轉才產生地球,非常美妙的。那麼,太極拳也仍然一樣,只有把公轉、自轉非常好的結合、非常美妙的時候,它才可以產生無限的妙機。這麼美、這麼好、這麼輕盈、這麼圓和、這麼瀟洒、這麼自如,如果你真正的找到公轉、自轉的這種方法了,到身上了,當你和人推手的時候,那才是濃妝淡抹總相宜,非常瀟洒。練太極拳的核心是搏擊,我提倡你要有大武將的風度,紙上談兵,不要噔著眼睛、橫著脖子,我打你、你打誰呀,你誰也打不了,對不對。因此,來去要自然,揮灑自如,待會我舉個例子給大家說,下面我們先說公轉、自轉的基本原理:前關節對後關節而言,前關節是公轉,後關節是自轉,比方說:手指對手掌而言,手指運動是公轉,手腕的運動是自轉,手腕對肘而言,手腕的運動是公轉,肘的運動是自轉,肘對肩而言,肘在運動中是公轉,肩在運動中是自轉,肩對腰而言,肩是公轉,腰是自轉,到腰再也沒有了,是最後一道防線,下肢以此類推。前關節對後關節,上關節對下關節,在前面我們叫做前關節,在面,我們叫做後關節,在上邊我們叫做上關節,在下邊我們叫做下關節,下關節對上關節而言,下關節為公轉,上關節為自轉,這是第一個自轉和公轉;第二個原則是自轉不可以大於公轉;第三個原則是在自轉解決不了的時候,才能夠用公轉完成。在太極拳搏擊當中,有一個原則,能動手時不動肘,能動肘時不動肩,能動肩時不動腰,能動腰時不動步,意思就是你不可以浪費。比如用一個班可以解決的,我不會去用一個排,一個排可以解決的,我不會用一個連,所以在搏擊當中,一定不可以自轉大於公轉。第三個則是在自轉解決不了的時候,才可以用公轉。手可以解決的不用腕子,腕子解決不了的用肘,肘解決不了的用肩,肩解決不了的用腰,腰解決不了的時候用步。這樣你才會一個步伐解決不了時用第二個步伐,二個步伐解決不了時用三個步伐。周而復始,總能解決,所以呢?希望大家認真的去體會,下面我跟大家講一講什麼叫公轉和自轉(示範),開懶扎衣,這個時候要拿到這個部位,大概有幾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平時最常見的一種,大家看大臂夾角縮小,向內合、運動、上升,最後大臂的夾角縮的很小,這種在我的學生中,在大家練習的時候,是不允許的。第二種方法是:開,以小臂為圓心,開、合、轉、放、腋下空、走手、小臂為圓心,這種呢?我們把它(叫做)視為正確,待會兒大家可以試試。在你和別人,當你抓住對方的時候,你要先走手,要通過這個路線走(示範),你大臂夾角沒有縮小,對方就頂住了,你自己可以達到100%。下面我們結合實踐當中舉個例子,講一個懶扎衣,一開、一合,我們在推手當中,懶扎衣的一開一合,你在推手轉動的時候,我們的人那兒去了,你在轉到這個方向時,手翻手舉起,上、沒有效果啊,為什麼?因為我的夾角變了,因為違背了原則,那麼,如果夾角不變,我的夾角恢復正常,大家看,行不行,人受不了啦!如果在對方沒有頂我,對方現在如果頂我,你都頂不動,你夾角一變,你出去,你舉的時候,你一定要一合,他下去了,他下去你也不可以變形,這是第一。第二是當對方推你時注意看,整個夾角收縮,圓心運動,以大臂為圓心,你必須遭到對方的打擊,你出去了,所以當對方推過來時,要翻小臂,翻小臂的時候,你才能夠完成。當對方正面攻擊你時,推你的時候,大家看,以大臂為圓心,無論你怎樣你都變為了。因此,在你,對方推你的時候,你只要稍節領勁,就可以,否則不行,若對方也是稍節領勁,只有稍節領勁的時候,你才可以體現出這種風格,體現這種你碰、碰不得,挨,挨不得的非常奇妙的效果,你不是稍節領勁,你要有這種奇妙的效果,原則上是不可以的,所以呢?我在訓練學生當中,這些年搞實驗的時候,就時刻實驗稍節領勁,後來通過論證、實驗,感到這種稍節領勁還真靈。用了一段時候,好使,無論在散手、搏擊、推手的練習,都會起到一種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公轉和自轉才能達到兩手相吸、相系,下面的問題,在公轉和自轉的過程中,兩手相吸相系的關係,我們現在很多,我的學生當中很多練拳的,他兩手象箭一樣,車走車路,馬走馬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他兩手不結合好象和箭一樣,一手運動、一手不動,他一手動一手不動那不行,整個太極拳美就美在兩手協調,美就美在兩手相吸相系,美就美在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所以呢,你在練拳當中,兩隻手一定要相吸相系。昨天,我們給大家誇張的練了一段太極拳,我把它叫做節節分家、節節貫穿、兩手相吸相系。下面,我簡單的練給大家看看,正常的練習,提、邁、棚、撩、接、上、搗墜這是正常練習,這個練習沒(結果)錯誤,但是,這種練習你看不出節節分家,你也看不出節節貫穿,現在我可以把它誇張一點,當它轉動的時候,它是節節分家、節節貫穿節節的在運動。例如:你的很多地方都沒有在動,沒有分家,沒有貫穿,即是你大體在轉動的時候,你局部也沒有轉,比方說:金鋼搗墜變懶扎衣,把它誇張一下,大家看(示範),插、上、開、合,大家看節節、上下、左右、前後的九大關節,就象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一樣,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軌道路線,不可以碰撞。你肩關節跑到你腰椎關節上,不行,你肘關節跑到你肩關節的軌道上,也不行,你手關節跑到肘關節上,那也不行。對不對,試想,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它不可以跑到人家的軌道上,跑到人家的軌道上,撞了,那不行啊!對不對。所以你在練習中,你的運行路線就是這樣的運動,而且你要體現出我今天說的三個問題:節節分家、節節貫穿、公轉、自轉、以腰為軸,否則這個拳就會出現毛病,無論你是健身,無論你是搏擊,這個起到的效果,都沒有通過正確的方法練習達到的效果好,只有你用正確的方法去練習,你在健身上,你在搏擊上,甚至在美感上都會有好的作用。有人說:誰誰練拳不好看,怎麼樣才知道不好看呢?因為他說的好看不好看,是自己心目中的標準。中國人看歐洲人,可能會覺得歐洲不好看,不知道歐洲人看中國是什麼概念,是不是?所以說,那是你的習慣,亞洲人看非洲人也覺得不好看,他美,就是以一個綜合的標準,不可以以你的眼光,首先,美就是要協調、要對稱、要順暢、要順達、要自然,如果這些條件你沒有,那麼,就不行。你說的美和丑都不對,因此第二個問題就是太極拳的美和丑,應該建立在技擊的基礎上,有了技擊這個基礎,這個原則,才可以去談其美和丑。因我昨天講了太極拳的發明者,現在有人說是張三丰,有人說是陳王庭,是誰我不知道,我沒有考察過,我不是歷史學家,不管是誰發明的這套拳,原本的意思就是搏擊,就是打人,就是保護自己,沒有想到健康,也沒有想到修身養性,也沒有想到開發你的智力,他的目的就是為了打人,打人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自己。那麼它的招招式式都是為了搏擊而來,因此,過去拳的美和丑它有一個標準,我和你伸手,你趴下了,我站起來了,那麼我肯定比你美;無論你長的多漂亮,你只要趴下了,你就沒有我站起來好看;無論你多少高大,你只要趴下了,你一定沒我高大,那怕我只有1.6M,你身高2M,你趴下了,那麼你就沒我高,趴下才能會有多高?肯定沒有我高。所以過去的目標就是趴下和站起來,失敗和勝利。今天,太極拳的標準不同了,那麼你沒有技擊這個標準的時候,太極拳的副產品就會產生很多,比方說,八十年代的氣功,最早是以武行氣,以武行功向大家傳播的很好、很健康,結果有個鶴翔樁出現以後,什麼香功等等,一直到現在的我是小狗,發展到千里之外,可以救火,千里之外可以發氣,比方說:你說「你在那裡」,我說「我在泰國」,明天早上7點幫你發氣,準備接收。對不對,當張功保來鄭州時,他的學生就跟我說:「我們老師跟我們大師哥的父親能較遠的發氣」,我聽了以後就非常納悶,我就很認真的給他講,我說:「你們老師在發氣的時候,是通過郵電局,還是通過電信局」,他想了想說:「不通過啊」,我說:「不會的」,你說衛星上天,一個電話發一個信號,都能有接收,他是通過那個頻道接收呢?通過那個渠道走過來的呢?中國和泰國相隔那麼遠,從西藏邊緣過去,海拔都幾千米,能過來,你總不能拐彎呀!所以說,他這把正規的氣功,最後把它變成不像個樣子啦!那麼,太極拳,你如果遇到搏擊,它的副產品,一定不會和氣功一樣,它雖然跑出一點軌道,仍然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因為,太極拳現在的副產品也很多,像現在出現太極扇、太極棒、太極球、太極操都出來了,香港最近要搞個萬人太極操。當然這些還在健康的為基本,是一種正常和健康,但他已經脫離了搏擊,技擊的核心,脫離了這個核心,只要有健康,那都屬於正常的發展,但是你一定要叫太極拳,那你就不能脫離這個軌道,你要不搏擊、不技擊,那就不叫拳了,你說你叫太極扇,可以叫太極操也可以,對不對,太極舞都可以,只要它健康,只要它正確,但是你太極舞不能搏擊。在前一段,我碰到一個小孩,湖南的一個小孩,8歲,曾經拿過全國書法冠軍,我感到非常的納悶,小孩8歲,我58歲,我7歲就會開始寫字了,寫了50多年的字,他說,我寫的字一概不叫書法,他非常天真的說:「你寫的不叫書法」,我說:「你寫幾個字」,他後來就寫了幾個字,我說:「你寫的都是書法」。回頭,我就非常納悶,我說,我50多年的功夫,他才8歲,然而,這個小孩,循規蹈矩,按照道理去學習,他學的不僅是書法,而且拿了全國少兒書法冠軍,我寫了50多年,他卻給我做了個很好的評價,說你一個字都不是書法,這就說明問題,你練了一輩子的太極拳,你沒有練習技擊的時候,你練的都是太極拳,看起來健康,但你那不是技擊,如果你練了三年的技擊,你從中可以得到健康,也可以得到技擊,你練了59多年的太極拳,你沒有練技擊是,你還是不懂技擊,你不能說你的一招一式都懂,不能算技擊,可人家練了三年技擊,有可能拿全國冠軍,也有可能拿世界冠軍,都可以拿,因為他學的是技擊,你學了技擊,你就可以得到健康,你得到健康,你不一定能得到技擊。

去年,我做報告的時候,有人和我講,他是為了健康,我說,你的方法錯了,因為你不從技擊這個動力來算,你就沒有爭勝心。當時,有人說,我們就是為了鍛煉,我說:「你們以後在街上跟人打架,願意挨打的人舉手,""一個都沒有舉手,這說明了你還是希望勝呀!對不對,如果你這麼點進取心都沒有,你比賽什麼呢?為什麼呢?你還是想爭勝啊!爭勝就是動力,爭勝是好事,你只要敢爭、敢講、敢努力、敢拚,台灣人說:愛拚才會贏,你不拚,你就不會贏,所以說,我覺得大家在練拳時,要認認真真地從太極拳的規律練起。從太極拳的技法練起,在練技法當中,你能夠得到健康,不要在健康中得到技擊,這是很難的,倒過來是不行的,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我們應該西瓜、芝麻都要,全都不可以丟掉。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創造了太極拳的文化,我在其它地方轉了一大圈,這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啊!我在三年前對外國人談話的時候,說起太極拳是中國第五大發明,前四大發明,中國曾蒙受恥辱,第五大發明,中國人應該深深地感到自豪。你在美國,一些人只要見打太極拳,只要一看那裡有中國人,只要一說「china」,他:「ok」管你是不是真的,但是,你只要沾到正宗太極拳的仙氣,太極拳獨特的東方螺旋、纏絲運動式。全世界,目前沒有一個運動可以跟它相比美的,我敢大言不慚地說:「不僅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以後,再也不會有個運動比太極拳好,我們在位都孜孜不倦的追求。這麼妙、這麼美的太極拳,你們應該說,都是從佛家說的先知先覺者,先知先覺,方能大成。所以,大家既然走到太極拳裡面來了,就不妨去努力地按照太極拳的法則,按照太極拳的遊戲規則,按照太極拳運動的規律去練習,使你掌握了太極拳的技術。使我們的太極拳能夠發揚、能夠擴大,試想,假如以後真的一百年以後太極拳,全是健康的,沒有技擊的,我想恐怕真的太極拳交誼舞都會出來了,甚至於小品演出都能把太極拳搬上去,因為只要你在健康的基礎上,如果第一的核心變成健康了,我只要符合健康的原則,沒有違背太極拳,然而,你東方這種獨特的、纏絲運動就會慢慢演變了,所以說,我希望大家在練習太極拳當中,要挖掘挖掘太極拳,因為,現在的中國,練太極拳的人非常多,研究太極拳的人非常非常少,少之又少。大家不防對一、兩個小小的課題進行研究,要麼咱研究墜肘沉肩,要麼你研究虛實輕重,對不對,腰為主宰,你研究腰和軸的關係,軸和輪的關係,最後一個問題,我講一講發輕,發輕是太極拳夢寐以求的事,那麼,很多人發勁都是剛才我說了,以腰去發,行於腿主宰於腰,這種方法不能說不對,這種方法最起碼可以說不高明、不先進。1840年的時候,英國人的大軍把我們的關口打開了,在鴉片中賠了很多錢,甚至還燒了我們的園明園,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它就先進,今天它就未必先進,那個時候它大軍非常利害。那麼,也就是說,什麼都在前進,太極拳也仍然在前進。如果不前進、不先進就容易變老,就會衰退、就會消瘦。所以說,發勁的問題,就是要稍節領勁、兩頭捲曲,以腰分配,四六分配的比例發出,這樣發它就會有很大的好處。第一速度快,第二勁整,第三不需要蓄勁,不需要準備,不需要預備,第四速度快、方向多。下面我講一下發勁,發出來的勁主要是肩上斷勁,在胯上蹬直,下面我舉一個例子:(示範)看,我現在給你講陳式太極拳。例如:做個掩手捶,掩手捶的發勁不外乎幾種,一種是現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的開、合、發,這是一種;第二種呢?比這個還假了開、合、發、晃;第三種呢,就是不晃了,開、合、卷。那麼我們現在要演習的是第三種,第一是你不要晃,第二是你不要顫,因為在你打人時,「嘣」一拳打上去,打上就是打上,它晃不了,在我的學生當中,很多人練拳空發的勁很大。發勁就要像射箭一樣,箭射到外邊,穩絲不動,千萬不要連弓帶箭都扔出去了,就壞了,賠本的生意不能做。太極拳就是不能做賠本生意,對方要多少給多少。下面,我講的發勁,它是通過腳抓地,膝蓋定位,松胯、腰塌、胸含,它不需要預備。打肘的時候,你看(示範):這個路線多麼笨,那怎麼打呢?打肘,這麼打!不管怎麼打,你的肩,不可以杠起來,不能架肩、卸肩、聳肩。要打,就這麼打,要想打的好,加強指導手,這樣打!踩也一樣,向下踩,走小臂。走小臂、趟稍節,這樣你的勁才會有靈活多變,發肩勁這不行,你要想把你的肩靠發好,那就要靠手領勁,這樣發!要多少、有多少,手一領就出來了,要想把勁發好,要想勁發好,必須手指導,手必須領勁,否則,你的勁就很難發,今天我跟大家大概講了節節貫穿、公轉、自轉、兩手相吸相系和發勁的問題,這四個題目是我從1984年到2000年,十六年來研究的成果,也是我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不知道是對是錯,昨天我說了這十年在我的小實驗里的實驗是成功的,拿到社會上,在各位武學家面前,各位同志面前,是否是正確的,有待大家去評足,希望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能夠改正這個稍節領勁、兩頭捲曲,也希望你們能夠提意見,推翻我的稍節領勁、兩頭捲曲。謝謝大家

根據網上網友給出的資料顯示第一名——張禮義:大成拳研究會會長。大成拳第一高手。絕技:渾圓整變。 第二名——廖白:孫式內家拳傳人,台灣第一高手.絕技:兩園一針。 第三名——張志俊:陳式太極拳第一高手。絕技:梢節領勁,兩頭捲曲。 第四名——杜振高:中國武警總教練,大內第一高手。絕技:虎撲崩拳。 第五名——牛勝先:孫式內家拳傳人,推手第一高手。絕技:中和虛變。 第六名——姚承榮:意拳傳人,北京意拳第一高手。絕技:高頻振顫。 第七名——鄧志祥:武林中的孤獨求敗,在武術雜誌發出只求一敗的豪語 。 絕技:螺旋卷變。第八名——陳守浮:心意拳傳人,上海心意第一高手。絕技:靈勁翻天。 第九名——盧正文:盧氏結構創始人,對樁功研究達到無人能及的頂峰地步。 絕技:提重心出體外。 第十名——柳海龍:三屆中國武術擂台賽散打王,中國散打第一高手。 絕技:柳掛劈腿。 資料證據: 第一名——張禮義:皆一觸間,擊敗意拳氣功的王安平,全國推手冠軍,前往泰國一觸間擊敗泰拳冠軍兩名,其中一名泰拳冠軍被擊飛後,又被欄索反彈在地而使手臂斷裂。正當防衛把一練少林鐵布衫30年高手,輕輕一掌致其內臟破裂而亡。曾將一碗口粗樹連根拔起,推一土牆,轟然倒塌。站樁時,衣衫無風自鼓。 第二名——廖白:擊敗陳式太極拳第二高手陳小旺,台灣高手潘某。多次擊敗散打冠軍,一抖發力達一千多磅,比泰森還重500磅。八步之內,觸人必飛。人稱廖八步。 第三名——張志俊:多次擊敗國內成名人物。日本武團去鄭州,十幾人排隊按序與之交手,皆被其摔到在地,日本九斷高手在其手下走不上兩會合。能打臨空勁。被稱為世界級技擊魔術師。 第四名——杜振高:獲多次全國散打冠軍,擊敗意拳高手崔瑞斌而名振武壇。 第五名——牛勝先:戰勝多名成名高手,本人與弟子一百多次獲全國推手冠軍。 第六名——姚承榮:第一次全國散打賽中,一拳把對手擊得休克被判放規(不能連續兩擊拳)。戰勝香港拳王,新加坡拳王。 第七名——鄧志祥:戰勝王安平,技勝楊鴻塵。挑戰張禮義(沒比成)。對來比武的高手,198米高,體重達200多斤,竟被其騰空打出。 第八名——陳守浮:在上海戰勝多名成名高手,一掌可把人打得皮開肉綻。 第九名——盧正文:在石家莊武林聚會中,與之交手高手,均被其一撲而飛。 第十名——柳海龍:後起之秀,以靈活多變的組合擊敗對手。
推薦閱讀:

淺說太極拳身法---曹爾曄
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與陳氏太極拳
悟其道.明其理──論太極拳思想
第708期:淺談洪傳太極拳的風格特點(下)
陳式太極拳推手八法之——肘法

TAG:太極拳 | 解密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