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食療養生原則

春季食療養生原則 春季氣候多變,對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影響都較大,因此春季尤應重視養生保健,以順應自然的變化。除了要隨時增減衣服,注意保暖外,還應注意躲避風邪,以免感受風寒。春季要多參加室外活動,加強鍛煉,以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多增加休閑活動,融洽人際關係,以調節情志。同時,飲食調理也是春季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合理地調配春季飲食,尤其是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物療法,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疾病、恢復健康的效果。一般的,作為食療的食物有三種,一種是既是食物,又可以作為藥用的,如薏米、紅棗、蓮子、百合、山藥等;一種是傳統的調味料,同時也是藥物的,如生薑、桂皮、茴香、甘草等;還有一種是動物的臟器,如雞肝、羊腎、豬腎等,根據中醫的以臟補臟原理,這些動物臟器也兼具藥物功效。這些效力不一的藥用食物,在使用過程中應有嚴格的數量和劑量限制,不能一味地貪多。通常來講,春季食療需掌握以下幾項原則:

對症而療

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指導原則,同樣也適用於春季食療。食療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必須要對症選用,這是治病的關鍵。祖國醫學認為「是葯三分毒」,任何藥物都有其性味、歸經、主治和用量禁忌,作為食療使用的食物,其性味皆比一般食物要強烈許多。如果不辨體質盛衰,不管虛實寒熱概而食之,必將自討苦吃。這就要求在食療前,先要對食物的性質有充分的了解,對每種病的病理特點和各種禁忌分析透徹以後才可以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通過食療材料的補、瀉、溫、涼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補益氣血,治療疾病的目的。比如,春季感冒多為感受風邪所致,食療應以疏風清熱為主,宜選辛涼解表的食物;心血管病進行治療時,應少食肥膩厚味,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以免血液的正常流通。

中醫認為,臨床病症不外乎實證、虛證、熱證、寒證幾種,如果形體壯實、脈實有力、脘腹脹滿、大便秘結等,多為實證;若是神疲氣短、脈虛無力、倦怠懶言等,多為虛證;如果身熱出汗、口渴喜冷等,多為熱證;如果手足不溫、怕冷喜暖、脈遲等,則多為寒證。根據中醫「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寒性病症,需給予溫熱性質的食物治療;熱性病症,需要用寒涼性質的食物來治療;臟腑氣血虧虛者,需用具有滋補效果的食物來治療;而實證患者,則需給予能祛除實邪的食物進行治療。只有對證選食配膳,才能真正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

因人而療

人的一生,有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及老年期幾個不同的階段。每一個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均與其他年齡段不同,在體質上必然也存在很大差別,因此,在選擇食物療法時必須根據年齡特點來進行。比如,小兒的胃容量較小,胃腸道對粗糙食物還不太適應,消化機能不是很健全,乳齒質軟而脆,脾胃功能較弱,尤其在初春時節,如果給以堅硬、黏膩的食物,不僅於病無益,甚至造成更大的麻煩。相對來說,成年人的消化能力要強許多,食物可以不必選擇太軟太爛的。但是成年人由於繁忙的工作及生活壓力,卻有另外的一些健康問題,這又是與小兒有所不同的。並且,男性與女性之間、不同地理環境之間,在生理及適應能力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別,在進行食療時不能一概而論。

適時而療

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人體臟腑氣血的運行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有著密切關係。人的體質也會因季節變化而各異。由於春季三個月氣候有所不同,人們的生理、病理過程又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所以,在對疾病進行食療時應當及時進行調整,以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比如,早春陽氣初升,乍暖還寒,風多沙塵多,選擇食物除了要考慮年齡、體質、病症等因素外,還要適當增加溫性潤燥的食物,以加強禦寒、生熱、助陽、潤肺的效果,這將有利於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到了暮春則不同,此時氣溫漸升,又多有陰雨連綿天氣,應多用健脾運濕的食物,這樣才能防止濕氣對脾胃的困阻,有利於病中機體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

另外,春季人的脾胃功能普遍較低,在陰雨連綿的時節人又容易壓抑煩悶,食欲不振。中醫認為,胃為水谷之海,具有腐熟水谷的功能;脾能運化水谷之精微,把食物的精華輸送到全身各處,是後天給養的源泉。所以說脾胃功能的強弱,對於協調陰陽、療疾祛病、強身健體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春季食療中尤應注意對脾胃的保護,要注意飲食有節,不能急於求成,否則會增加脾胃負擔,即使食物選配得再好,機體吸收不了也是枉然。


推薦閱讀:

男人多吃什麼女人容易懷孕?五大原則幫助受孕
[轉載]靜禪學八字【17】八字分析的基本原則
男子著裝的配色原則與男子著裝的配色原則
「異性之間交往,若不遵守這3個原則,保準會出事!」

TAG:春季 | 養生 | 食療 | 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