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文化產業的附加價值更高,且造成污染比製造業少,為什麼中國經濟以製造業為重點發展?

等相對來錢慢且利潤率都比文化產業低的行業,甚至寧可投入房地產,股市,金融機構,導致房價貴,緊急泡沫,也很少投入文創,這又是為何


房地產利潤低?你想說是最近一年的話,就和歷史投入數據不符了。

來錢快的文化產業應該是指泛娛樂產業吧,教育文學藝術來錢快基本上就是商業化變質了。

然後有個概念叫平均利潤率

即在理論上(或者說完全競爭自由市場的狀態下)如果一個行業擁有極高的利潤必然會吸引其他資本湧入,然後迅速把利潤率拉回平均水平。但實際上一個行業有入門門檻,有市場上有信息不對稱,壟斷企業佔據了大量壟斷市場獲取高於平均利潤的壟斷利潤。

既然題主都覺的「文化產業來錢特別快」,那麼這一點信息不對稱就不存在了,這不是一個像某些官員要開發哪個新區少數人預知的秘密

其次文化產業與製造業相比資本有機構成更高,也就是生產資料與土地:技術與勞動力的比例,文化產業小的一個小房間幾台電腦幾個人就能成一個小工作室了,打的也不過一層樓,上百個人和電腦,而製造業要佔地不小的各種廠房,也許還要提供員工宿舍和食堂,只有一百人的已經算非常小了,還需要各種各樣的製造設備。而文化產業的普通員工工資最多的也是兩三倍而已,除了騰訊這麼大的,基本不可能有食堂什麼的(騰訊的食堂算是員工福利,小企業的食堂是為了壓低員工生活費即工資的基礎)。相比之下需要的投資就小很多。

再者文化產業人才估計是東亞大陸比較欠缺,而擁有資本的中老年大多是成長在文化審美極度貧乏的時代,他們無法確信哪樣的文化產品能獲得商業利潤,不理解主要消費的年輕群體的需求,投資文化產品在他們看來風險就比較大了。其次東亞大陸高校的教師要求是起碼要有個研究生學歷,如果在文化產業工作的人大部分都不可能有這個學歷,加上中國對藝術類專業都還有些偏見,有研究生學歷的一般也不混這行業了,於是就出現了沒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基本是自個一邊學些很基礎的性的東西然後教學生,至於商業上的要求,大部分大學老師都不清楚更別說教學生了,而企業在這方面一般招人都得要工作經驗,所以新人不好入職,企業也容易找不到人這樣的現象。

由於這一行業的落後就受到了國家一定的支持:

於是就出現這樣的業態:

1隨便弄些東西吃補貼

2借著該行業洗錢順便能賺就賺些錢

3劣幣驅逐良幣

4少數成功的壟斷企業非常賺錢,大部分中小企業靠依附他們獲得他們的外包,投資,推廣渠道,於是見到騰訊隨便派個談合作的人都可以如同見到親爹

在這種現象上,答主產生了「文化產業來錢特別快」的感覺,一個王者榮耀的成功不知道死了多少個手游moba,任何壟斷產業的壟斷利潤都很高,只要你有壟斷地位,而能為企業直接爭奪市場份額的優秀推銷員往往要比製造改良產品的員工更受器重。文化產業某種程度利潤度來自於廣告,也就是為各個經濟部門作為爭奪市場的武器,就如同金融業為各個產業部門提供資金支持,也就是後勤。這樣的經濟戰爭在資本主義市場中時刻都在進行


謝邀。其實你的問題最高票答案都說到了,我順著他答案的添加一些關於文化產業附加值的看法。

先甩答案,從文化產業角度切入,主要三個原因:

1.從行業窺探一番,相對而言,製造業來錢快,要求門檻低,容易形成規模,社會再生產周期短;文化產業是慢錢,前期投入高,回報時間和回收成本時間長,門檻高。

2.從受眾終端來看,目前中國人從總量角度來看,綜合素質還撐不起文化產業規模化和大眾化發展,說白了這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

3.目前我國文化軟實力還沒達到文化產業成為重點的條件。或者說,還在起步階段。

  • 先拿3月23日的一個新聞做個引子來說:

【90後姑娘復原兩千年前中國人的化妝術】

微博?

m.weibo.cn

看看底下評論就可知其一二,大致分為以下:

1.讚美古代化妝品的精緻的並且能簡單延伸的(這個就算get到了視頻內容真正想表達的了)。

2.讚歎小姐姐的蕙質蘭心沉澱自己很不容易的(這個也算,但沒有第一個get得好)。

3.順便質疑中藥養顏功效的,有的直接尬黑上了,認為是三無產品微商產品 。

4.啥都不懂直接問有什麼用的。

5.說妝容難看就算了把漢服看成和服的……?_????

實際上視頻里偏科普向,結尾特別說了並沒有投入生產,通篇著重講古法研發和現在做國風古妝的思路。該視頻作為文化產品的附加物而言,職能是為了傳播視頻內容,但顯然,在觀眾眼中就出現了一千個哈姆雷特。

  • 文化產業附加值,本身需基於文化產品已佔據足夠大的市場份額和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才能有附加的價值可言,這是起點,也是文化產業里某個具體項目走向品牌化的過程。文化產品最先經過所有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經受市場的考驗,佔據一定量的市場份額,在再生產環節里逐步積累形成影響力。光這一流程,文化產業不論是在研發和宣傳、保護方面,相對於迭代率和行業可替代性高的製造業而言,都需要花費更大成本。
  • 至於原因二的受眾問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很好解釋為什麼文化產業附加價值更高,卻也難以成為重點發展的項目,從每個人需求不一出發,就會有引子里五種不同的詮釋。

製造業是實業,相比於文化產業,多數走到了第三層『社會需要』就能夠滿足全球絕大多數人的需求了,而且製造業運輸成本和認知成本都比較低,只需要通過流通,製造業內的生態印象也就跟著一起傳開了。

文化產業就不一樣了,它的附加價值往往是從社會需要為金字塔底層的,越往上,這附加價值的突破也越來越難。可以是情感歸屬,尊重與被尊重的需求,同時也可以是彰顯社會身份的信息,甚至是成為專業人士觀察具體的文化行業的前景問題。

隨便舉個例子,每逢新年,央視都會同步播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不同觀眾對古典音樂會有不同的需求。有的人只是隨便換台聽見覺得還不錯;有的是古典音樂愛好者會去現場;有的人是古典音樂的專業人士或是某個社交圈子的身份性象徵;當然也有褲腰帶很高的領域內人士暗中觀察音樂會的變化。而這樣的人群也是呈現金字塔結構的,他們看的不僅僅是音樂會,還有其他:

怎麼購買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門票??

www.zhihu.com圖標

順帶了解一下?

  • 至於第三點原因,其實這兩年朝內有個信號,就是『文化自信』,包括其他答案有說的強調民族主義也屬於這個信號。我們從改開以後長時間的接受了來自西方價值觀輸出產品(實際上更早,大概是鴉片戰爭以後),在這方面,美國電影文化的傳播做的十分成功,這是它最大的附加價值所在。可見的周邊產品幾乎只需要資金足夠即可,但輸出價值觀到達其他國家的受眾手中也是一個費時費力的過程。所以朝堂上這幾年意識到了這一點,強調「文化自信」,加之民間逐步興起的漢服運動,來改變現在的狀況。

其實不妨再多讀幾遍答主問的題目,事實上無關污染與否就必須換個產業做重點,成本也太高了。目前從整體情況而言,製造業是腳踏實地的基底,文化產業是錦上添花。

如果造成了污染往往需要技術改良升級,不滿足升級條件就適當減小製造業比重。文化產業在某個國家而言能成為重點,但需要到製造業的情況,那估摸著要社會主義高級階段了。

只有制度允許,目標群體條件符合,文化產業本身已經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它才會發揮相應作用。而且也離不開問題陳述里所說的金融市場的助力。


你看看HK和馬來西亞,沒有汽車製造業,汽車就必須進口,

你還能有話語權?


主要是文化產業太假了。

文化產業的騙子太多了,其他行業的企業玩不了文化產業。

企業都是想賺錢的,但是想要安全的賺錢,這個在文化產業很困難。

就這麼說吧,地方政府招商,你說搞個製造業,無論你怎麼騙,無論你怎麼資本運作,你廠房設備人員都是要有的,房地產行業再怎麼騙,房子擺在那裡,有實物的。地方政府也不怕你騙。

銀行給你槓桿的時候,也很容易估算到底要給你多大的槓桿,風險也能夠控制。畢竟,有實物資產的抵押的。

文化產業就不行,人員大量的臨時工,設備大量是租的,公司大都是殼子。

誰也搞不清楚文化類的公司到底是怎麼回事。

電子產業也是一樣的。

信息軟體這種東西可以註冊專利,你有合法的專利,在專利局備案了,銀行也可以給你貸款的。雖然,信息軟體虧本的也多,但是也是有抵押資產的。再說了,你申請一個軟體專利,也要花很多錢的,即使最後這個生意虧了,錢也花在這個地方,肉還在鍋里,地方政府也不虧的。

文化產業類似於金融產業。本身沒有值得一提的資產。再加上騙子太多了,大家都無法判斷你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那些有名的導演,大家都去投資給他,那些沒有名氣的,大家都不理。

金融行業也是這樣的。大量的騙子公司。普通人無法分辨你是真的還是假的。

常規製造業就很容易分辨的,只要有時間去考察一下就行。

廠房造不了假,你可以租廠房,當地政府那裡都有備案的。設備也造不了假,大型設備,各種型號,都有資料可以查的,一台機器到底什麼樣子的,值多少錢,行業內都有嚴格的計算公式的。即使你的設備是租的,別人可以查到租賃合同,時間以及人員等等各種信息。

至於工廠里的工人是臨時工還是正式員工,只要你去看一下,你就知道了。

製造業有一整套的程序來判斷你的真假。騙子們最多能夠把便宜的東西賣出高價,這個就看個人能力了。但是因為有實物資產,也沒法太離譜的。尤其是地方政府,很多企業,他們掌握了許多的信息,就算他們沒有,只要肯花錢,他們很容易得到這些信息。

只要有實物資產,你花點錢找人調查一下,馬上就有人願意為你服務,你還可以砍價。

文化產業,難以調查。

於是,你只要看看哪家文化公司宣傳很猛,你可以直接認為這是騙子公司。


因為製造業是苦力產業,是個人就有力氣,做了就一定會有成效。只消投入大量廉價勞動力,捨得斷手指出人命,花得起幾萬幾十萬買人命。

文化產業是創意產業,需要從業者有相應的教育背景,需要市場有相應的消費能力,而且市場行情複雜多變,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教育投入創造人才和消費者,另一方面需要足夠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小康狀態保持消費意願,而且製作起來投入的資本巨大。

光是如此還不算,文化產業還對文明背景有要求——同樣是傳說構建,古希臘傳說就是比亞洲傳說更有魅力,日本神話就是比韓國神話更有魅力,這也是為什麼日韓動畫早期的兩個代表作是《聖鬥士星矢》和《奧林匹斯星傳》。與之相比,中國在題材方面完全沒有什麼本土優勢,但是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又抗拒其他文明的成果,甚至對滿清宮廷劇這種「異族」題材也越來越排斥,出路越來越狹小。素材的源頭斷了,自然也就不會有文化的成果。陳凱歌為代表的名導乾脆直接走世界主義風格,中國近期比較成功的影視作品《琅琊榜》則大量抄襲日本歷史劇。

所以中國的文創產業真的是舉步維艱,內有制度和意識形態裹挾掐斷素材,外有好萊塢和歐洲日本的傑出作品做鬥爭。政府和企業把再多錢投入到文創產業也沒有意義的,與其認真做產品,還不如直接抄襲國外作品對內收智商稅,典型作就是《火車人總動員》,硬核的本土製造則是《雷鋒的故事》

國產大片《雷鋒的故事》

而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文創產業,至今有兩百年的發展歷史,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範圍內有支配性的感召力,對應的題材建構極為完善,經濟發達和政治自由兩點,又使得文化產品可以品類多樣、暢通發行,所以總體的市場等級就和中國不可同日而語。

除了市場條件好,英美的文娛產業自身也同樣發達,產品非常優秀。從 19 世紀早期的雜糅和新古典嘗試起步,英美文創產業歷經了單純的工藝品製作,到後來的相片繪畫風格,又在 20 世紀與心理學、教育學等人類心智為對象的學科交叉,對於任何一個門類都有足夠深刻的探索。迪士尼、派拉蒙、美高梅等巨頭公司,批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對影視鑒賞有卓遠見識的人才,運用各種前沿科技,促成了今日以計算機為基礎的數碼文創局面。

對比一下,中國的市場審美主要是小蘋果和鳳凰傳奇,消費能力是三四百的智能機,文化題材飽受壓制,文化產業的生存都如此艱難,也就只能做點頁游,屠龍寶刀一刀千血來收收智商稅了。對內收智商稅既不能提升行業素養,又不能賺取大體量的金錢,政府和企業大筆投入有何用?直白點說,中國也配發展文化產業?所以不要自尋死路,只有血汗工廠才是這個國度的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工業黨的主張也勉強有合理之處。

相關回答

  1. 為什麼沒人聊實業,比如製造業?
  2. 為什麼中國生產著全球 60% 的服裝,卻沒有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
  3. 英美藝術史與藝術教育的歷程


推薦閱讀:

強化學習
移動互聯網用戶體驗設計經驗集錦-18.卡諾模型—設計品質與設計價值的思考
想要在互聯網上賺錢,要具備哪些能力?
綿陽黃元集團董事長黃剛領域發展
用戶體驗詞條-50.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

TAG:互聯網 | 文化 | 經濟 | 高科技 | 文化創意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