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下巴赫 莫扎特 貝多芬 肖邦的作曲風格 說的通俗易懂 不要說的太學術化?
簡單的說,就是聽他們音樂的場所不一樣。
- 巴赫-教堂。
2. 莫扎特-宮廷
3. 貝多芬-音樂廳
4. 肖邦-沙龍
我們小學裡有四位老師,他們為人處事和講課的風格是這樣的。
頭一位是資格最老的數學老師巴先生,他從來都是斯斯文文,低調嚴謹,講起課來規範平實。我們小的時候是不大能明白他講課時那些技巧的純熟,不可能理解他思維有多條理。但我們學校都知道他學問極深,尤其是特別崇尚信仰。我們只有年齡越來越大,才逐漸理會他那時的話里包含的深邃奧義。記得每當上級領導來我校視察工作,什麼耶老爺子,瑪女士,還有酥教育長們一來,校長一定要請出巴先生來作公開課。當時我們聽他的課真是覺得好無聊,好難耐,可回頭看看坐在階梯教室後面的領導們,一個個卻都是正襟危坐,道貌岸然。事過多年,我們現在回味巴先生的課,也要禁不住的岸然起來了。
下一位是親切可愛的莫叔叔,莫叔叔是講政治的,他是天天圍著校領導們轉的,但和下層教工與學生們關係都好的很。他能做到這樣,當然是有他圓滑機靈的套路。不過對於我們而言,這個政治課本來是很嚴肅的,可讓莫叔叔來講,那就變成活潑輕鬆的課了。什麼別人眼中的大問題,像歌劇,管弦樂,交響樂之類的,到了莫叔叔這兒,就好像都成了戲謔曲。別看這樣,校領導們也是一樣的喜歡聽他的課,雖然莫叔叔說那些內容時就像是段子手,可他話里的深度卻沒減少幾分。我們看著領導們笑哈哈的樣子,心想他們和我們這些熊孩子的追求也沒什麼不同的么。可惜莫叔叔在我們學校只呆到三十多歲就走了。我們急著問,莫叔叔你幹嗎要走啊?莫叔叔卻一句也沒回答。後來我們聽說當時他心裡是這樣想的,我要是再長大幾歲,就不可能還那樣給你們講課了。
莫叔叔雖然走的早,但他講課的自由方式還是對後來的老師影響很大。比如這位講歷史的貝老師。貝老師講課的內容,就再也不像過去那樣照本宣科了,而是激情昂揚的演講。他簡直就是我們這小學裡的教授啊。貝教授出生於小知識分子家庭,但那也是個書香世家。他家門很不幸,身世也極不順,可他少年立志,愈挫愈強。他就是把歷史上那些偉大人物的精神複製給我們一樣,在課堂上他奮袖出臂,慷慨陳詞,經常把我們嚇的以為他已經瘋了似的。他的課到後來是越來越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因此,許多課程都被他講絕了,我們學校再也沒人能到達他的水平。可是他如果專門為女同學講課的話,就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了,那時候他真是好溫情,好恬靜啊。
我們這兒還有一位和貝教授風格很相近的老師,他就是講文學的肖哥。他們倆性格里都有那股又豪放又浪漫的勁兒。肖哥本來是在大學裡搞學生運動的,結果事兒鬧大了,他就跑到我們這小學裡來了。還聽說他和一位志同道合的學姐陷入了說不清理還亂的感情糾葛,所以肖哥時常顯得精神萎靡不振。不過他是個純粹的文學青年,在我們面前,他極富感染力。記得有一次我們要他作首搖籃曲,他卻把曲子寫成了靜夜思,這讓人聽著怎麼還能睡著么。他這麼感情很容易激動的人,身體則是非常柔弱,他很愛滔滔不絕的雄辯,可人家一拳就能把他掄倒。但是時過境遷,現在我們回憶起肖哥,反而僅能記得他那骨子裡帶著的勇敢,剛毅,以及那浪漫優雅的內心世界。
巴赫是普洱茶莫扎特是奶茶貝多芬是咖啡
肖邦是苦丁茶巴赫:如果有人想要模仿神的風格說話,他多半是做不到的,但一旦做得到,他就可以封神了。巴赫就是這樣,他的音樂多麼複雜,都會讓你覺得那是本應該存在於那裡的,就像是物理定律一樣和諧而完美,好像神的聲音。
莫扎特:他的音樂能帶給人快樂,而他也是這方面的天才。莫扎特就像靈感的源頭,他可以一直將故事講下去,而他的靈感能讓你一直不厭其煩地聆聽下去。就像綿延不絕的溪流一樣,沒有大風大浪,卻有著大海所沒有的東西。
貝多芬:他通過不懈的努力,讓自己達到了巴赫那樣的境界,但他沒有像巴赫那樣把自己當成替神說話的使者,而是毅然選擇成為一個人並直面自己的一生。在他的音樂里,你既能聽到超凡的崇高,但同時你又不得不肯定,他是一個比任何人都更加真實地活在這個世界中,感受這個世界的一切的人類。神的話能被當成金科玉律,但真正讓人感動的永遠是屬於人類自己的故事。
肖邦:用浪漫,和詩人來形容肖邦是十分貼切的。他的音樂就像詩一樣,是抒發自己情感的載體,這種詩,不光肖邦自己可以念,別人也可以,而且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彈出自己的肖邦,你在一些嚴格作曲家的曲子中必須嚴格遵守音符的長短拍子以及強弱符號,但肖邦相對並不那麼嚴謹,你只要能把音符揮灑自如,就能通過他的曲子表達出你自己的東西,但他的作品中卻也有著一些屬於他自己的精神不會隨著演奏者而改變。
好像用很簡單的方式來概括這些人的風格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畢竟他們自己的風格也是在不斷進化的。
如果一定要用幾句話來描述,那我覺得可以用四季來打個比方。(圖片隨便在網上找的,大家湊合看就好…)
巴赫的音樂類似於德國南部冬日的郊外,即使有陽光燦爛的時候,更多的是那種寂靜的黑森林被雪覆蓋的沉重感。我不是說心情沉重,只是說巴赫的音樂無論是從聽覺上還是從視覺上都很有分量。
莫扎特就更像是臨近秋天的奧地利山區,顏色上沒有夏天那種很激烈的綠色,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金色、紅色和棕色,當然,中間也夾雜著深綠色。河水還是日夜唱著歌,樹林里的動物也仍舊富有生機,但一切都稍微慢了一些,放鬆了一些,夏天的那種焦躁也幾乎消失了。
貝多芬在我看來很像維也納的夏天。廣場上到處都是人,大家都半遮的眼睛,抬頭看著刺眼陽光下的大教堂。但你要是多走幾步路,拐個彎,可能就會在小巷裡找到一家安靜的咖啡館,然後點上一杯帶冰淇淋的咖啡,邊喝邊享受著過堂風吹動隔壁滿牆爬山虎帶來的沙沙響聲。
肖邦就不寫了,因為我實在對他沒啥太大感覺…
推薦閱讀:
※徹底追求自然地存在——安東·巴達格夫
※大提琴|海頓C大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古典音樂知識(漫畫) |那首男默女淚的卡農(上)
※大都會歌劇院50周年紀念演出
※最有法國腔調的音樂,這首便是了
TAG:古典音樂 |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 作曲家 |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