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為什麼打了8年?
安史之亂的第三年,極有希望提前平定叛亂。
此時的局勢是,安祿山死了。長安、洛陽收復了。
叛軍的第二號股東史思明宣布降唐。雖然很快復叛,但至少這麼一折騰,叛軍分裂了。
然後,唐肅宗集結十個節度使,圍剿安慶緒。
在此之前,唐軍一直採用廣平王李俶(即後來的唐代宗李豫)虛領總指揮跟著鎮場子、郭子儀擔任副指揮實際指揮全軍的格局。
而這種格局,唐肅宗睡不著覺。
一怕李俶經常和這些宿將混在一起,形成尾大不掉的勢力,也學他來一個丟開老爹稱帝的行為,那咋辦?還真沒辦法。所以,太子李俶必須叫回長安,爸爸給你冊封太子,乖乖在長安待著。
二怕郭子儀功高蓋主,大夥都只認識老郭,老郭要是學老安,咋辦?
所以,十節度圍剿安慶緒時,唐肅宗表示,這一仗就不要統帥了,廣平王不去了。副元帥也不設了,如果沒有元帥,那麼副元帥不就是元帥,所以不設了。
但是十個節度使各自為戰,那不扯了皮了,總要有人籌劃全局吧。
於是唐肅宗讓他信任的太監魚朝恩,做「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做十個節度使,外加一個僕固懷恩帶著的借來的回紇兵的聯絡員。
……
然後十個節度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互相扯皮。
反正就是一團糟,但這時候雖然糟糕,但總算還是有希望的,畢竟尼瑪泰山壓頂,兵力絕對優勢嘛。
安慶緒熬不住了,求史思明拉一把。
史思明來了,但他看到唐軍勢大,於是駐足於魏州(大名縣)觀望。
這時候李光弼本能地覺得戰機來了,於是去找「聯絡員」魚朝恩,說公公,史思明來了。我們兵力占絕對優勢,抽調部分兵力專門盯著史思明咋樣?
魚公公表示,玩蛋去。
然後史思明就這麼沒人管。
這時候,大夥扯皮把李嗣業扯煩了,李嗣業自己率軍攻城,結果戰死了。
然後史思明發覺唐軍指揮不一、互相扯皮的毛病了,於是大膽地派小股部隊襲擾唐軍糧草。
由於史思明派出的都是小股部隊,唐軍陣營各將都以為這就是史思明最大的膽兒了,畢竟尼瑪此時唐軍號稱有步騎六十萬,雖然都對不能統一指揮有怨言,但誰也不敢提意見,都這麼瞎混,準備等安慶緒斷糧後主動投降。
結果,史思明率軍直接突襲。唐軍遠遠看到史思明大軍,以為是友軍……這就是沒有統一指揮的好處,因為大夥誰也不知道友軍都在忙啥……
於是,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就這麼被史思明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魯炅直接戰死。
郭子儀立刻組織列陣,結果沙塵暴來了,導致郭子儀和史思明雙方都無法作戰,於是各自在混亂中組織撤退。
然後唐軍上下都互相傳話:「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敗了!」
熟悉古代戰爭的人一定聽說過「兵敗如山倒」。部隊越多,越集中,就越不能打敗仗。否則潰逃和混亂帶來的後果,是無法收拾的。
然後,十個節度使的號稱「六十萬」大軍,就這麼嘩啦啦地全潰散了。郭子儀只帶了一部分潰兵集結在了河陽,因為他不知道史思明也撤了,想到的最壞的結果就是叛軍乘勝攻打洛陽,所以郭子儀就去了河陽把手洛陽門戶。
其他九節度,各自帶著潰兵逃回本鎮。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禮全軍而還,其他人的部隊,就這麼損耗了。
而史思明也是懵逼的,他進鄴城後殺死安慶緒,然後把鄴城丟給兒子史朝義,就回范陽了。
然後,十節度潰敗的黑鍋,由郭子儀同志來背。為什麼呢,因為你雖然不是總指揮,誰教你以前經常是總指揮呢,而且不知勝敗,你居然撤軍去河陽,導致全軍潰敗,這鍋你不背誰背?
老郭心裡苦啊,尼瑪各自為戰,老郭要不去河陽,萬一出現了最壞的結果。叛軍反攻洛陽咋辦?媽的十節度都各回各的家了,老子雖然第一個撤退好歹還想著洛陽呢。
但這話不敢說,老郭光榮地接過黑鍋,從此暫離指揮線。
然後,唐肅宗誇獎了李光弼,說李光弼是個好同志,能全軍而返,封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他指揮前線。
結果,四個月後,史思明大軍反攻洛陽。李光弼手裡聽話的只有帶來的五百親軍,其他大將都不服李光弼。於是李光弼就決定利用唐軍不團結的「優點」。
怎麼利用不團結的優點呢,那就是放棄洛陽,讓叛軍進佔洛陽周圍各地。然後我們唐軍不是不團結嘛,那麼大夥就按照不團結的打發來打,怎麼打呢,就不決戰了,給每個刺兒頭都安排不同的襲擾工作,讓這些刺兒頭各自為戰,襲擾叛軍,但不要和叛軍決戰。
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畢竟李光弼有指揮之才,但真的做不到老郭那樣服眾。
然後,這種戰術弄得叛軍雖然得到了洛陽,但焦頭爛額被動不已。
幾個月後,到了第五年,唐肅宗穩不住了,問李光弼尼瑪咋還不能收復洛陽?你是不是怯戰?老子給你派僕固懷恩幫忙。
於是李光弼不得不策劃與叛軍決戰。
但是,李光弼對自己手下這些扯皮唐軍的野戰能力不抱希望,他決定依託邙山列陣。
僕固懷恩覺得,回紇借來的兵得好好用,不能白養活,於是勸李光弼在平原列陣,發揮回紇兵的長處。
然後……
這倆情商極低的傢伙,幹了一件蠢事。
那就是誰也不遷就誰,誰也不退讓。李光弼表示我是天下兵馬副元帥,我說了算。僕固懷恩則找關係,拉太監魚朝恩出來,讓魚朝恩逼李光弼答應自己的計劃。李光弼看到魚朝恩就火大,越不答應了。
然後兩人持續撕逼,最終結果就是,唐軍不知道該在哪兒列陣。叛軍就來了。
然後……唐軍再敗,洛陽收復無望了。
你說要是讓老郭挂帥,這種事兒還能發生?
然後,這次是僕固懷恩背鍋,誰TM讓你一定要平原列陣的?
然後收復洛陽無望,李光弼開始率軍收復其他叛軍進佔的區域,進展雖然緩慢,但一直比較順利。
然後就拖到了史思明和唐肅宗都死了。
到了叛亂的第七年。
李光弼率軍去了江南,鎮壓農民起義。因為江南是唐朝賦稅重地,這裡的農民起義比安史叛軍對唐朝的危害大多了。
這時候史朝義趕緊聯絡回紇,告訴回紇的牟羽可汗,說唐朝皇帝死了,內亂了,沒皇帝了,你來我倆平分唐朝,土地人口歸我,財貨婦女歸你。
牟羽可汗於是集結了大軍,準備攻打唐朝。然後唐代宗火速派僕固懷恩出使,僕固懷恩一通嘴炮之後,牟羽可汗說我改主意了,我集結兵也不容易,乾脆跟著岳父大人你打史朝義吧,好歹我也刷點威望,再搶些東西。
得到了回紇兵之後,第七年的十月,唐代宗立馬讓兒子李適(後來的唐德宗)為元帥鎮場子,僕固懷恩為副元帥籌劃全局,準備平叛。
十月底,由於這次唐軍有總指揮,順利收復洛陽。
這時候無論是李光弼還是僕固懷恩,都是老油子了,都能做到服眾了。而且僕固懷恩能指揮得動牟羽可汗,這也是關鍵因素,換其他人,能否和牟羽可汗正常交流都是問題。比如總帥李適(後來的唐德宗)就去看望回紇兵營,結果因為拒絕給牟羽可汗磕頭,導致幕僚兩人被牟羽可汗派人毆打致死,李適也被逐出回紇兵營……
十一月底,大概是僕固懷恩越來越覺得平叛不能拖了,別的因素不考慮,牟羽可汗天天搶劫欺負人,再不把牟羽可汗和他的士兵送回回紇,會出大亂子。於是僕固懷恩採用了挖牆腳的方法,詔安了史朝義手下四個實力派,導致史朝義成了孤家寡人,然後史朝義就開始逃竄。
第八年,僕固懷恩派各路軍隊追殺史朝義,結果剛投降唐軍沒幾天的李懷仙率軍追上了史朝義,史朝義自殺。
安史之亂這才完全終結……
假如,十節度圍剿安慶緒時,繼續讓唐代宗做擺設元帥、郭子儀做副元帥。
假如,李光弼收復洛陽時,唐肅宗別讓僕固懷恩去洛陽,而是讓僕固懷恩率回紇兵去襲擾叛軍後方。讓李光弼獨立指揮收復洛陽之戰。
……
算了不假如了。
唐肅宗表示:你們這些鍵盤俠,是不是嫌棄朕?要不是朕跑到靈武篡……哦不繼位,要靠朕那個糊塗爹,還不知道弄成啥雞兒德性呢。朕猜忌郭子儀、李光弼,好歹沒弄死啊。李光弼死的比我晚,跟朕沒關係,更何況還是他自己氣量小跟個太監過不去,自己氣死的,怪誰?朕那個糊塗爹,可是把高仙芝、封常清給弄死了。眾愛卿說,朕是不是明君?
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陛下聖明(媽賣逼)!
因為玄宗的神級微操唄
哥舒翰一個中了風的人,領著士氣不高的大軍死守天險,非要逼人家和風頭正盛的安祿山主力決戰,然後一波送穿哥舒翰投降
封常清從疏勒帶著安西軍萬里回援,得,打散人家部隊建制,兩邊將領統帥差不多,一邊帶滿武裝農民一邊帶滿三金騎兵封常清拿什麼贏?流星火雨嗎?
最搞笑的是,高仙芝封常清不願參合廢物李亨和太監們的鬥爭,就被扣一個只知節度不知君的名號給斬了?我真的是覺得唐到了玄宗這一朝亡了活該,天不佑安祿山的大燕,沒多給他一點時間一路推到靈武去把玄宗肅宗這兩個廢物砍了祭天,以告萬千將士百姓在天之靈
作為皇帝,根本任務就是牢牢握住手上的最高權力。除此之外,什麼百姓安居樂業,什麼民族大義,什麼史書評價,都是虛的。
很多時候,握住最高權力的目標與安居樂業民族大義史書評價是重合的。但是,當兩者出現偏離的時候,我們再去要求皇帝關注安居樂業民族大義史書評價,再去以皇帝沒有實現上述目標來說皇帝腦殘,恐怕就是讀史者自己腦殘了。
還是那句話,屁股決定腦袋。
具體到唐玄宗,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他怕什麼?怕安祿山打進潼關奪走他的最高權力,這是自然的。但同時他也怕哥舒翰這些人啊,他們跟安祿山有本質區別嗎?並沒有。別扯什麼忠心,當年安祿山表忠心的時候那也是驚天地泣鬼神的。
所以,戰爭多持續一天,哥舒翰就能多一天合法地擁有軍權,等到尾大不掉,你讓唐玄宗找誰說理?
再看當時的形勢,安祿山鈍兵潼關之前,其後方遍布支持政府的勢力,哥舒翰那是百戰名將,這時候不出戰什麼時候出戰?這時候你哥舒翰說要堅守你想幹什麼?
然而世事真是變幻無常,後來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但是哥舒翰兵敗並不能反推玄宗的決策是錯誤的,再給玄宗一次機會他還是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首先我挺贊同 @關毛 的回答。
過程不贅述了,上面關毛說的很清楚,我想說說我的看法,主要是唐庭決策層的角度,為什麼這段歷史這幫廟堂的人總是這麼昏招不斷。我覺得主要是作為皇帝本人從一開始還是低估了這個事情嚴重性。
玄宗就是靠政變起家,早期又搞死了自己的三兒子。在他手下當太子確實身心俱疲,肅宗幾十年下來也是老油條一根,玩小心思的手段不比老子差。只是平叛這種關係李家生死的大事為什麼父子兩人總是關鍵的時候拆自己人的台,有時我們感覺像是故意秀低級微操一樣。我個人覺得還是不論是肅宗還是玄宗其實一直沒有把安史當成事關生死的大事,可能就是按照重要問題處理,玄宗更是如此。所以每次形式稍微好轉就馬上習慣性搞「平衡」。從叛亂伊始洛陽把高仙芝逼死來看,說唐庭可能對叛軍準備不足,沒有做好準備還情有可原。但後來兩軍潼關對峙的時候可以收網的,這邊堵著安祿山,河北那邊朔方軍背後安祿山捅刀子。結果又逼著哥舒翰去送死,叛軍由此進入關中。那就說明玄宗本人真的是把這種動搖國本的叛亂當手術刀割肉的事處理了,以為把隨隨便便瘤子就割掉了,而沒有想想這種行為是要霹靂手段,這種你死我活的鬥爭是要對方斷子絕孫,而且時間越長變數越大,會受到其他方面聯動影響,越來越掣肘。上述幾十年高宗死後的一段時間,李唐皇族和徐敬業也是接連起兵,各地一片風煙,但是武后就是殺雞用牛刀及時叛亂掃平,相關人員全部處死。玄宗有這個覺悟安史之亂哪會搞到這個地步,到了後期還留下這麼多尾大不掉的軍閥。
至於肅宗,我覺得稍微不同他老子。他是整個神經蹦的太緊,對於其他勢力的崛起太敏感了,由於早年太子位置上的經歷加上登上帝位又多少不正底氣不足。剛登基不就又碰上自己弟弟永王叛亂。讓這種經歷的人放權到底真的比徒手殺豬還難。可嘆這八年為了平叛上下調動了這麼多資源,透支了唐的國力和信用。河西隴右盡喪吐蕃,河北遍地狼煙又實時催生了地方割據的事實。
個人的觀點是安史之亂時間之長源自於叛軍戰略實力相較朝廷實力的相對強大(雖然沒有在絕對值上強過朝廷的實力)。各位答主的答案多集中於神操作。竊以為神操作雖然造成了戰略力量的消長,但沒有形成決定性變化。本人接下來將就以下幾點進行探討:1.安史叛軍的實力與構成;2.造成戰略力量消長的一些重要事件的整理;3.對幾位答主先生的一些小謬誤的糾正
1.安史叛軍的實力與構成
安祿山在叛亂之前已經身兼范陽、盧龍、河東三節度使,其統領的常備軍(健兒)在北邊首屈一指,同時還擁有調動部落兵的許可權。除此之外,安祿山又擁有河北採訪使的身份,可以調動河北各地的團結兵。因此,安祿山叛軍主力的構成是由三部分組成的:節度使下轄的常備軍(健兒),各部落與蕃將率領的部落軍,河北各州郡的團結兵。
據《唐六典》的規制,河東節度使下轄大同、橫野、岢嵐三軍與雲州守捉,另外雁門軍由於統制該部的雁門太守賈循作為安祿山部下,可能也歸屬於安祿山的管轄。該五部總兵力為兵兩萬五千兩百馬一萬三百(要注意的是,駐守太原擁有兵三萬馬五千五百的天兵軍並未納入安祿山的轄下而可能歸屬太原尹掌管)。河東軍團作為安祿山的別動軍,由大同軍使高秀岩統帥進行河東攻略(據《高秀岩墓誌》,安祿山委任高秀岩為河東節度留後,負責河東戰事),並未加入安祿山的主力軍團之中。
范陽節度使轄下擁有兵九萬一千馬六千五百,平盧節度使轄下擁有兵三萬七千馬五千。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這兩大軍區的兵力並未進行完全動員與出動。范陽節度使的實力應該是進行了絕大部分的動員,安祿山對范陽軍團的動員十分細緻,甚至專門安排高邈等將領負責此事。而其後牛廷階在至德元載(757年)進行二次動員,徵發郡兵萬人增援河北戰線。在這次抽調後,范陽幾乎可以用防務空虛來形容,在次年(758年)契丹、奚進攻時范陽只有留守的幾千羸兵。而到嘉山戰役失敗後,安祿山全軍軍心動搖,可見范陽之於大部分叛軍心中地位之重要。平盧節度使所轄的部隊抽調不多,可考的僅有史思明帶走的部分平盧軍(總兵力兵萬六千馬四千二百)與田承嗣帶走的部分盧龍軍(總兵力兵萬馬五百)。除此以外,安東都護與大部分平盧軍似乎都停留在原地:安東都護王玄志率領精兵六千餘(安東都護總兵力八千五百)攻破柳城,斬殺安祿山任命的平盧節度徐歸道;而平盧軍更是在其後抄擊了叛軍的後背,給予叛軍以巨大的壓力。因此,范陽、平盧兩鎮的兵力並未進行完全動員,第一次南下的常備軍總數應當在十萬以下。
部落兵構成了安祿山叛軍的核心戰力,他們抽調自安祿山下轄的羈縻州各部族,由各族的首
領率領加入叛軍。安祿山麾下重臣阿史那承慶、阿史那從禮、李歸仁等皆是率領部族軍隊加入戰陣,而張孝忠、王武俊、康阿義等也應當是如此:北平王李歸仁擁有鐵騎五千,而阿史那承慶、康阿義在幽州內戰的時候更是擁有蕃兵兩萬。這些部落兵不僅給叛軍提供了強大的戰鬥力,還成為了叛軍重要的補充兵源:尹子奇動員十三萬主力南下時,除了媯州與檀州的部隊,其餘軍隊均是來自於同羅、仆骨的部落兵;牛廷階提供給史思明軍團的一萬援軍中,五分之一為同羅、曳落河。
除此以外,安祿山作為河北採訪使,還有權動員河北的團結兵。然而安祿山對這些部隊並不信任,他不僅沒有動員這些部隊加入他的軍團,甚至並沒有進行調動。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擔心:在他越過黃河後起兵的顏杲卿與顏真卿統帥的十餘郡勤王聯盟的主力,正是那些沒有被安祿山吸收的河北團練部隊;而留守的大將李欽湊等率領的團結兵幾乎是不堪一擊土崩瓦解。由是來看,河北的團結兵並沒有給予安祿山的軍隊以足夠的助力。
綜上我們可以得知,叛軍的主力部隊構成是他的邊軍本部與下轄的部落兵。這些部隊久經戰火考驗,戰力強勁;而源源不斷的部族兵又給叛軍以有力地輸血。因此,安史叛軍的總實力不僅足夠強大,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這種戰略實力的強大足以支撐安史叛軍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與朝廷陷入漫長而血腥的拉鋸戰。
2.造成戰略力量消長的一些重要事件
接下來我會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一些重要事件。方才其他答主也多提到的是這些事件級別的回答,
故而稍作整理陳列如下。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二月,河東戰役: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攻入河東,安祿山麾下河東節度留後高秀岩敗走。此次作戰不僅瓦解了叛軍在河東的主力,而且打開了進入河北的缺口,為河北的起義提供了有力的後繼援助。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二月,河北討賊聯盟的崛起:平原太守顏真卿在安祿山剛離開河北時立刻發動了勤王起義,其勢力包括平原、饒陽、河間、景城、樂安、博平、清河七郡。其後常山太守顏杲卿更是率領常山、博陵、上谷、文安、信都、巨鹿、廣平、魏、趙、鄴十郡連攜起義,徹底遮斷和安祿山與范陽本部的聯繫。其後雖然史思明率領部分主力回援並殺死了顏杲卿,但是朔方軍的李光弼部與顏真卿的合流卻造成了河北漫長的拉鋸戰。這場拉鋸戰拖住了安祿山相當部分的主力,為中央的決戰提供了充足的機遇。直到潼關決戰失敗,河北軍方才失敗瓦解,規模浩大的河北勤王運動也暫告一段落。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潼關戰役:這次戰役徹底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局勢,在這次戰役中朝廷的戰略實力受到重挫,長安淪陷,朝廷的威信也受到致命的威脅。這次戰役也使得安祿山勢力大增,先後騰出手擊敗了河北的勤王軍並穩定了范陽的局勢,徹底盤活了整個戰局。
天寶十五載(755年)至至德元載(757年),張巡死戰河南:天寶十五載以來,張巡先後守衛雍丘、寧陵、睢陽三地,尤其是在睢陽的苦戰耗盡了安慶緒派遣的河南節度使尹子奇率領的十三萬精銳的實力,為叛軍河南部隊的殲滅與河南的光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河南諸將的血戰瓦解了叛軍在河南的實力,實現了河南戰局的扭轉。
至德元載(757年)正月至二月,太原戰役:潼關戰役後,李光弼率領河北團結兵與本部計五千人退守太原,展開保衛北都戰役。在北都攻防戰中,李光弼先後俘斬萬人,又於其後徹底擊潰叛軍河北眾將對太原的圍攻,殺七萬餘人。經過北都戰役,叛軍在河北的軍團已然喪失其威勢,導致了其後叛軍式微,直至相州戰役。
至德元載(757年)九月,香積寺戰役:此戰郭子儀以十五萬四千人迎戰叛軍十萬精銳。叛軍所部幾乎是精華之所在,安守忠、李歸仁皆是叛軍驍將。經過李嗣業等將軍的奮戰,加之僕固懷恩率領回紇精騎的側擊,血戰之後終於徹底擊潰叛軍的關中軍團。此戰不僅收復了長安城,更消滅了六萬叛軍主力,為其後收復洛陽奠定了基礎。
乾元元年(758年)至乾元二年(759年),相州戰役:此戰中史思明大破指揮不一的九節度軍團,並趁勢重新整合了叛軍。朝廷實力受到不小的傷害:李嗣業陣亡,魯炅自殺,董秦、許叔冀被俘投降,各節度使實力都受到了損害。此戰直接導致了叛亂的再度延續,也標誌著安史之亂正式進入史思明時代。
上元元年(760年)至上元二年(761年),劉展之亂:在肅宗肅清地方將領的指導方針下,江淮都統李峘試圖肅清江淮地區的地方將領。繼殺死淮西節度副使李銑後,李峘又試圖謀害宋州刺史兼淮西節度副使劉展。劉展隨後發動反抗,借獲得的節權奪取了幾乎整個江淮地區。其後在平盧軍田神功部與江淮其他地方將領奮戰下,劉展終於被擒殺。這次內亂將富庶的江淮化為人間地獄,加上宰相元載課取的高額稅賦,最終導致了浙東大起義。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邙山戰役:此戰中唐軍各部協調不力,最終導致李光弼的河南軍團被史思明擊潰。其後河南局勢再次陷入糜爛之中,許叔冀、董秦等節度使將領再次被擊敗投降。直到史思明被殺,其潰勢方才被阻止。
上元二年(761年),幽州之亂:史朝義弒父後通知幽州的左散騎常侍張通儒殺史朝清,不料此事引發了連鎖反應。叛軍部分將領以私仇殺死史朝清的舅父辛萬年,從而引發了幽州城的大戰。中書令阿史那承慶與戶部尚書康孝忠率領兩萬蕃軍與大將高鞠仁等漢軍火併,死傷慘重,高鞠仁等盡殺城中胡裔軍民,阿史那承慶等敗走。此戰後叛軍徹底離心,各地將帥紛紛降唐,最終導致了史朝義的自盡與安史之亂的終結。
3.糾錯
因為某些原因,關毛先生拉黑了我,所以某些糾錯點不能私信或在評論區為他指出,特在此
專門指正。
1.魯炅並非是戰死於相州戰役,但很可能在相州戰役中損失慘重。在相州戰役後朝廷改變防區劃分,把原本位於淮西的魯炅調任陳、鄭、潁、毫節度使(治鄭州)。但魯炅在赴鄭州途中飲葯自盡(原因不明),猝不及防的朝廷只能緊急派出禁軍大將右羽林大將軍彭元曜接管魯炅的防區。
2.郭子儀背負相州戰役的責任並非如此急速。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朝廷吸取相州戰敗教訓,任命郭子儀為兵馬元帥統領各部。在郭子儀短暫的任期內,他完成了河南戰區的調整重組,為其後李光弼的河南作戰奠定了基礎。
以上。
另本人新近開設一專欄,講述安史之亂時期的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看一看哦~
天人五衰——安史之亂與唐帝國流變
推薦閱讀:
※唐太宗為什麼廢太子李承乾?
※古人每天吃兩頓,唐朝咋還以胖為美呢?
※玄武門之變之前,為什麼不將李世民逐出長安?
※唐太宗的集權舉措是什麼?
※同樣是漢人王朝,與唐朝和宋朝相比,在氣質上,明朝缺少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