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所不在的太極

一提起太極,我們都覺得玄,但我們又離不開它,我們的傳統文化幾乎無處不體現著太極所包含的哲理。簡單地說,太極也就是道。我們知道,天地萬物,都有其極——終點,那麼,宇宙的終點是什麼,當我們不再把宇宙作為物質進行考察,而窮究其時間的永恆和空間的無限時,我們會遇到什麼樣的情形?也許我們只有茫然自失了。

因為我們想像不出那樣一個終極是什麼樣子,更不可能把握其規律,領悟其中的至理。即使是今天的理論物理學家、天文學家都不敢對這樣的終點作肯定的回答。《老子》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他所指的那個「物」,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解釋,就是宇宙的極限,古人給了它一個專門的名詞——太極。《周易·繫辭傳》中有「易有太極」的話,也就是以太極作為一切《易》理的總歸或結穴。

  雖然太極作為一個古老的哲學範疇,為諸子百家所接受,但各家對它的闡述卻又有側重點的不同,原始儒學中對太極的重視並不很多,宋代新起的新儒學則重在推究其中之理,道家則自古以來即對太極頗為關注,並按照道教思想建構起一整套太極生成宇宙的學說,給太極塗上生成論色彩的同時,也使之更顯得玄虛和不可捉摸。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融合道教的太極理論,配置出太極生化宇宙萬物之圖,並作圖說。在那張圖裡,周敦頤將太極置於最高一層,其下為陰陽,繼之以陰陽五行和男女,從中不難看出,周敦頤是將太極處理成天道自然的根本法則或者規律的。雖然後來的理學大家如朱熹等人都全力想從形而上之「理」的層次上解釋周敦頤的「太極圖」,但其中的生化成份,顯然是難以否認的。朱熹對周敦頤「無極而太極」的話,作出的解釋是,無極言道言靜言無,而太極言理言動言有,二者實則為一,只是側重點略有不同。雖然它這樣的解釋忽略了其中生成論的色調,但卻揭示出「太極」中所蘊含著的天地萬物成長化生的勃勃生機。

  由於太極自古就被視為是玄妙無形,卻又無所不在的,因此,在後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太極」也就成為極難企及或不可琢磨的玄虛至境,它含有動靜、剛柔、虛實、緩急等變通無方的辨證哲理,參透了這當中的玄妙,也就等於心性的同於大道,悟得了宇宙萬物的至理,因而可以對人生社會的一切都應付自如。就像道教大師張三丰創造的「太極拳」,似緩實急,似柔實剛、似虛實實、似靜實動,以無招應有招,以無招破有招。究其深源,也就在於「太極」作為天地萬物之根,它雖無形無臭,其理卻又無所不在,因此,任何有形與它的無形相比,都顯得實、顯得淺、顯得有缺陷,存在著道與器的根本差別,也就是說,任何有形跟其無形比起來,就已經在層次上差了,只能是有形受制於無形,而絕不可能是無形受制於有形。「無中生有」,從哲理上講,意思就是說太極作為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雖不具實形,但萬物生成,又都以它為基礎,離不開它,並以自身體現著它的存在。

  對太極的推究,表明古代中國哲學家從一開始就有著向幽玄哲理深層進發的精神,只是由於作為官方哲學的儒學的倫理固執和道教的原始巫術將這一可貴的精神進行了歷史性的扭曲,才使之變形,使之成為普通中國人望而卻步的東西。

推薦閱讀:

大易太極圖騰文化
如何練太極,才能發出「滲透性」的內勁
太極拳有內功嗎?
走進太極 | 馬成起:練出平常心 練出內氣
清十二帝疑案 皇太極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