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治療小兒夜啼六十二法

【癥狀診斷】

夜啼是指小兒在夜間常常啼哭不止或時哭時止,多見於半歲以下兒童。時間久了,會影響小兒健康,又會影響家長的工作和學習,應及早找出原因加以治療。

首先,應從生活護理上找原因,如飢餓、口渴、太熱、太悶、尿布潮濕,白天過度興奮疲勞等。其次,應查一下是否有無疾病存在,如發熱,佝僂病,蟯蟲病,骨和關節結核,或經常鼻塞、扁桃體過大妨礙呼吸等。

中醫認為,夜啼大多於心熱、脾寒、驚嚇,傷乳傷食有關。

1.心熱:孕婦有伏火鬱熱,胎兒受之,出生後蘊有胎熱,使心經積熱,心火無亢,心神不寧。表現為啼哭煩躁,睡喜仰卧,面赤唇紅,多淚,遍身發熱,小便短赤或口中發熱,大使秘結,指紋紫滯等。2.脾寒:先天稟賦不足,脾虛有寒,或腹部受涼,脾為寒侵,夜屬陰寒,寒邪凝滯,氣機受阻,發為腹痛,因痛而啼。表現為啼哭聲低,睡喜伏卧,腹喜按摩,面色青白,口中氣冷,四肢欠濕,不願吃奶,大便溏瀉,指紋淡等。3.驚嚇:小兒心氣未充,禪志怯弱,突受驚嚇,則神志受憂,心神不寧而啼。表現為睡中突然驚醒而啼哭(有的為聽到響聲後),緊偎母親懷中,面色乍青乍白等。4.傷乳傷食:餵乳或進食不當,停滯於中,脾胃受損,心神受擾。表現為時常啼哭,口臭,腹部脹滿,胸悶,不欲飲食,矢氣,煩躁不安等。應針對原因進行治療,如找不出原因,可在夜間適量用些鎮靜劑。

【簡易療法】

1.揉小天心穴:此穴為主穴,位於手掌根大魚際和小魚際交接處。用食指或中指的羅紋面,在穴位上按順時針方向揉一百次。每日推拿一回。操作時將黃酒及其他滑潤劑塗於皮膚上,以免擦破皮膚。可根據病因加配穴:

(1)心熱加配清天河水穴。該穴位於腕關節到肘關節的中點,兩大筋之中間。用食指、中指的指面自腕向時推一百次。(2)脾寒加三關穴。位於前臂橈側,腕關節與肘關節成一直線。用拇指或食、中指,以腕關節向肘關節推一百次(稱推三關)。(3)傷乳、傷食加配摩腹。用掌根在腹部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五分鐘。(4)驚嚇加配總筋。總筋位於掌後腕橫紋中點。用拇指甲掐三至五次,注意防止掐破皮膚。

配穴推拿亦為每日一回,注意事項與主穴同。

2,中沖穴點猻放血:中沖穴位於中指尖距指甲約一分許,取雙側,用百

分之七十五酒精消毒,以三棱針(粗毫針亦可),點刺出血二至三滴。一般一次即可,效果不佳時可再刺一次。夜哭時針刺效果更好。

【敷臍療法】

1方

藥物:黑丑(即牽牛子)七粒。

制用法:將黑丑搗碎,用溫水調成糊狀。臨睡前敷於肚臍上。用膠布固定。用於小兒夜啼,經醫院檢查無異常發現者。適用煩躁不安,尿赤便秘者。

療效:治療二十例,大多在當晚就能止哭。

驗案:韓兒,男,一歲,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就診。其父代訴:患兒白天沒有事,一到深夜十二點無故哭鬧,到天明前就停止。到醫院檢查,說發育正常,未發現病變,眼藥月余,不見好轉。即用黑丑敷臍,次日喜告咋夜安睡未啼,隨訪一個月未複發。

來源:《中醫雜誌》(四):三十四,一九八三。備註:《本草綱目》、有此記載。2方藥物:烏葯、香附、紫蘇、小茴香、陳皮、食鹽各等量。制用:各葯混

合,入鍋炒熱,用布包熨神闕穴及院腹部。每日一次。主治:此法用於因脾寒腹痛引起的夜啼。3方藥物:硃砂零點五克,五倍子一點五克。制用:共研末,再與適量搗爛

(或嚼爛)的陳細茶拌勻,加水少許,捏成小餅狀。外敷於臍中,用膠布固定,每晚更換一次。用於小兒夜啼。療效:一般敷兩至六次癥狀消失。來源:《山東中醫雜誌)(五):四十七、一九八四;《四川中醫》(六):五十,一九八四。

4方藥物:硃砂適量。制用:研極細末,瓶裝備用。於晚上臨睡前用於凈毛筆或雞羽毛(棉簽

亦可),以溫開水浸濕,再蘸葯末少許,塗於神闕、勞宮(雙)、膻中和風

池等穴,不用包紮,每晚一次,用於小兒夜啼。療效:治療七十一例均愈。一般一次即效,可連用三日。來源:《中西醫結合雜誌》(七):四百二十二,一九八九。備註:另據報道,取硃砂在粗瓷碗內磨水(或粉末調水),用毛筆蘸朱

砂汁塗於臍部,同時塗心窩和手足心,連用五至七天,治療小兒夜啼效佳。

《鄉村醫學》(十一):四十五,一九八六。5方藥物:牛蒡子五十克,珍珠粉二克,硃砂三克。制用:共研為細末,每用一克填臍,包紮固定。用於小兒夜啼。來源:《江蘇中醫雜誌》(六):十一,一九八五。6方藥物:硃砂、琥珀各等份。制用:研極細末,裝瓶備用。於晚上臨睡前用乾淨毛筆或棉簽,以溫開

水浸濕蘸少許葯末,塗於神闕、膻中、勞宮等穴,為免污染衣物可酌包紮,每晚一次、可連用三日,用治小兒夜啼。療效:治療一百例,痊癒九十二例,總治癒率百分之九十二;無效八例,

佔百分之八。驗案:楊×,女,六個月,不明原因的整夜哭鬧二十餘天。入夜即哭,天明方止,偶勻入睡有聲響即醒,無寒熱,食慾,二便正常。

其父業醫,無策時灌服安定之類鎮靜葯,可圖一時之功,但不能根治,且對小兒身體不利,用上法治之,一夜即愈,連用兩次,半年來再未發作。來源:《光明中醫》(四):二十一,一九八九。

7方

藥物;公丁香三粒,米飯適量。制用:公丁香研末,與米飯和勻作餅。貼小兒臍部,用制小兒夜啼,曲

腰而啼,四肢不溫,面青白,便溏者。來源:《驗方選編》,《中醫外治法》。8方藥物:陳茶葉適量。制用:研成細末,用酒調。敷在小兒臍部,蓋以藥棉,布帶包紮。用於

小兒夜啼。主治:食少腹脹,煩躁不安,尿黃者。來源:《中醫外治法》9方藥物:活地龍(即蚯蚓)二至三條。制用:將地龍搗爛,敷在臍上,用紙蓋好,一夜即安。用於小兒夜啼。來源:《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10 方藥物:五倍子三十克。制用:燒存性研末,用乳母口水調作成餅。貼患

兒臍部,以布縛定。用於小兒夜啼。

備註:《增廣驗方新編》載:「用五倍子研末,口水和作餅,納肚臍內,以帶扎之,效」。又據《本草綱目》「小兒夜啼,五位子末,津調,填於臍內」。

11 方藥物:牛蒡子三克。制用:研末,摻膏藥上。貼患兒臍中。用治小兒夜啼。來源:民間驗方。12 方藥物:吳茱萸三十克,五倍子十五克,麵粉十五克,硃砂六克。制用:共研為末,水調為糊狀。敷患兒肚臍及腳底湧泉穴。用治小兒夜

啼。主治:各種類型的小兒夜啼。具有溫脾清心,鎮驚安神作用。來源:《穴敷療法聚方鏡》13 方藥物:陳艾九至十五克。制用:炒熱揉絨,包臍眼。用治小兒夜啼。主治:睡喜伏卧,食少便溏,四肢欠溫之夜啼者。來源:民間驗方。14 方藥物:雞蛋一個,油蟲沙一點五克,蔥白適量。

制用:將雞蛋煮熟,連殼縱切,掏去蛋黃,將油蟲沙、蔥白共搗爛如泥,納入蛋黃窩中。趁熱覆蓋肚臍,布帶縛定,次晨去掉。用治小兒夜啼。來源:民間驗方。

15 方藥物:雞糞適量。制用:塗小兒臍中,男用雄雞糞,女用雌雞糞,極炒。用治小兒夜啼。來源:民間驗方。16 方藥物:羌活、防風、天麻、薄荷、黃連、甘草、全蠍、僵蠶、陳膽星各

六克,犀角片三克,硃砂三克,牛黃一點五克,冰片少許,麝香少許。

制用:前十味藥用麻油熬膏,黃丹收,再入余葯攪勻,攤貼胸、臍。用

治小兒夜啼。來源:《理淪駢文》備註:亦可清心、懈熱、退驚、安神、除煩躁。17 方藥物:韭菜子適量。制用:烘乾,研為細末。過篩,用水調成膏,紗布包裹。敷於肚臍,十

二至二十四小時換藥一次,連敷三到四天。用治小兒夜啼屬脾臟虛寒者。來源:《中醫外治法集要》。18 方藥物:丁香,肉桂、吳萸各等份。制用:烘乾,共研為細末,過篩,用水調成膏,紗布包裹。敷於肚臍,

外用膠布固定。用於脾寒腹痛夜啼。來源:《中醫外治法集要》。19 方藥物:艾葉、乾薑各等份。制用:烘乾,研為細末,用酒調成膏,炒熱,紗布包裹。以肚臍為中心

在腹部從上而下熱熨,反覆多次,冷則用熱水袋熱敷。用於小兒夜啼屬寒者。來源:民間驗方。

20 方藥物:胡椒六克,艾葉六克,蔥白兩個。制用:胡椒為末,余葯搗爛入熟米飯內,趁熱放小兒臍孔上,布帶紮緊

固定,一日換一次。

【外治療法】

1.藥物:雄雞冠血。制用:刺破雄雞雞冠,滴幾點血於小兒口中,驚哭可立止。主治:小兒受驚啼哭不止。2.藥物:梔子一粒,麵粉十克,白酒適量。制用:梔子研為粉末,同麵粉,白酒混合捏成粉團,縛於患兒手腕脈搏處,過二十四小時,貼處呈淺紅色,病即安。主治:睡喜仰卧,見燈火則啼哭愈甚,煩燥不安之夜啼患兒。

3.藥物:燈芯適量。制用:燒灰,臨睡時敷母親乳頭上,令小兒吮吸,連續四五次,同時,燈芯草一撮,水煎服。

4.藥物:吳茱莫十二克,醋適量。部位:湧泉穴(雙側)。制用:吳茱萸研成粉末,與醋調勻,敷貼足底穴位上,蓋上紗布,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註:此法用於臟熱心煩之夜啼。

5.藥物:艾絨。部位;中沖穴(雙側)。制用:艾絨做成麥粒大小的艾炷,置穴位上,點燃,以局部潮紅無灼傷為度。每次每穴一壯,一日灸一次。

6.藥物:硃砂二十克。制用:硃砂研成細末備用。每次取五克,加水調勻,敷貼於勞宮穴(雙側)、湧泉(雙側)。每日中午、晚上睡前各敷一次。註:此法用於心熱煩躁之夜啼。

【推拿療法】

推拿治療有清心降火、溫中健脾、鎮靜安神、和胃消食等作用。根據病情選擇以下手法治療小兒夜啼。1.清心經,約二百次。「心經」是小兒推拿特定穴位,即中指掌面末節羅紋面。「清心經」即從中指掌面末節推向指尖,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2.清肝經,二百次。「肝經」為小兒推拿特定穴位,即食指末節羅紋面。「清肝經」即從食指掌面末節推向指尖,有平肝瀉火之作用。3.補脾經,約三百次。「脾經」是小兒推拿特定穴位,位於拇指橈側緣。「補脾經」即微屈拇指,在橈側緣從指尖推向指根,有健脾胃、補氣血之作用。4.揉小天心,約一百次。「小天心」為小兒推拿特定穴位,位於手掌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揉小天心」即以中指指端揉之,有鎮驚安神之作用。5.清天河水,約一百次。「天河水」為小兒推拿特定穴位,位於前臂內側正中線,自腕橫紋至時橫紋(總筋穴至曲澤穴)成一直線。「清天河水」,即家長用食指、中指羅紋面,從腕關節處推至肘關節處,有清熱瀉心之作用。此法多用於發熱的患兒。6.推三關,約一百次。「三關」為小兒推拿特定穴位,位於前臂橈側腕橫紋至時橫紋成一直線。「推三關」,即家長用拇指橈側或以食指、中指羅紋面(併攏)。從腕部椎至肘部,亦稱「推上三關」,有溫陽散寒、益氣活血之作用。此法適用於脾寒的患兒。7.摩腹。讓患兒仰卧,用右手掌根或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端在腹部作順時針的摩動,約兩分鐘。此法多用於傷乳、傷食的嬰幼兒。8.掐總筋。「總筋」是小兒推拿特定穴位,在掌後腕橫紋的中點,家長可以用拇指峰掐按十多次。此法適用於因驚嚇引起的夜啼患兒。因小兒皮膚幼嫩,在操作時手法不宜過重,以免造成皮膚破損。可在皮膚上徐些凡士林再推拿。

【按摩療法】

清心經一百次,清肝經一百次,揉小天心三百次,揉精寧一百次,摩腹三分鐘。脾寒者加補脾經三百次,揉外勞宮五十次,揉腹兩分鐘。內熱者加清小腸一百次,水底撈月一百次,清天河水一百次,退六腑一百次。驚嚇者加按揉百會一百次,掐十至五次,掐老龍五次,掐威靈五次,掐小天心五次,積食者加清胃經一百次,清大腸一百次,揉板門一百次,揉中脘兩分鐘。

【捏脊療法】

兩手沿脊柱兩旁,由下而上連續地挾提肌膚,邊捏邊向前推進,自尾骶部開始;一直捏到項枕部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重複三至五遍後,再按揉腎俞穴二至三次。

捏脊的具體操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後,食指、中指在前。然後食指、中指向後捻動,拇指向前推進,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另一種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撓側部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前,食指在後,然後拇指向後捻動,食指向

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上述兩種方法可根據木者的習慣和使用方便而選用。

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三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五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應根據病情辯證施治,在相應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挾提,以加強針對性治療作用,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一次,六次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後,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點穴療法】

1.患兒俯卧位,以雙手拇指指腹依次點揉雙側脾俞、胃俞、肝俞、膽俞穴,每穴點揉一分鐘,手法用平補平瀉法。2.患兒仰卧位,點按神門,膻中穴各一分鐘,手法用平補平瀉法;最後點揉中脘、足三里、三陰交各兩分鐘,手法用補法。3.驚駭恐懼型患兒可加點攢竹、晴明穴;點揉中院穴後可配合作順、逆時針摩腹各一分鐘。【耳穴療法】

取耳穴:神門、腎、心、脾、肝。

治療方法:每次選一側耳穴,用壓九法。將所選耳穴部位常規消毒,把粘有王不留行子的醫用膠布貼在穴位上,每天按揉三次,刺激宜輕,兩天換一側耳穴,起膠布時用溫水沾濕。五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五天。

【藥茶療法】

1.燈芯草茶:燈芯草二克,淡竹時十片,沸水沖泡,代茶喂飲。功效:清心除煩。選按:燈芯草味甘淡,性寒,入心、肺、小腸經。《江西中草藥學》載,「治小兒心煩夜啼,燈芯草五錢,煎二分,分二次眼」。本方加淡竹葉清心

安神,其效更佳。

來源:《實用中藥學》

2,蘇連茶:紫蘇葉三克,黃連一克,沸水沖泡,代茶喂飲。

功效:瀉心火,安神寧心。選按:小兒夜啼,因神氣未凝,心火煩擾,

故用黃連瀉其心火則安。來源:民間驗方。

【醋蛋療法】

1.用料:雞蛋殼適量。制用:將雞蛋殼炒黃研細末。每日兩次,每次一點五至三克,和在粥里或蘸在乳頭上吃。適應症:治療小兒夜啼。亦治驚厥抽搐。

2.阿膠末蛋方用料:鮮雞蛋一枚,阿膠末十克,油、鹽少許。制用:將雞蛋放入沸水中,加入阿膠末和油,鹽。吃蛋喝湯。每日一劑。連服數日。適應症:治療小兒夜啼,兼治驚厥抽搐。

【食療】

1.用料:淮小麥十五克,大棗六克,炙甘草、蟬衣各三克。制用:以上各味水煎。代茶飲,也可加適量葡萄糖。功效,清心熱,健脾胃。主治:小兒夜啼。來源:民間驗方。【驗方】用於鎮靜安神、和胃的方葯:

1.藥物:小川連零點九克,鮮竹蕊二十支,辰燈芯三十支,凈蟬衣二點四克。制用:上藥加水煎煮,取汁,小量多次頻服,連服一至兩劑。

2.藥物:蟬蛻六隻(去足),鉤藤三克,甘草、薄荷各零點五克,生龍牡各二克。制用:水煎,當開水喝。每劑服兩天,每天分五至六次服。

3.藥物:硃砂三克,黃連六克,鉤藤三克。制用:共研為極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將葯末零點五克撒於母乳頭上,令小兒吮之,或用開水沖服。4.藥物:黃連零點九克,麥冬三克,竹葉四點五克,燈芯一點五克,炒棗仁三克,獲神三克。制用:水煎兩次,共取汁三十毫升頻服。以上為一周歲小兒用量。其他小兒可隨年齡增長酌加藥量,但燈芯的用量不變。

5.藥物:燈芯草(新生兒三克一至六個月六克,半歲至一歲九克,鮮品加倍)。上藥分別加水一百毫升、二百毫升、三百毫升,用文火煎至半量,取葯汁代茶。每日一劑,早晨至中午喂服一半,其餘晚上一次服完,三日為一療程。葯汁中可加入適量白糖或冰糖(不宜加紅糖)。【秘方】

1.藥物:燈芯(燒灰),硃砂少許。(硃砂有毒,用量要慎,不可過量)。用法:研細末塗乳頭,餵食下即止。方源:廣西蔣夫前得一老婦祖傳方。【偏方】

1.藥物:蟬蛻二十個,茯神六克。制用:水煎服。2.藥物:粳米、桂心末、蓮米、百合各適量。制用:共煮粥喝,白砂糖拌食。3.藥物:蟬蛻下半節八個,茅根九克。制用:煎水分二次喂服。三劑即效。【藥物療法】

1,積食者服甩保和片,飯後溫開水送下,日服三次,周歲以內患兒,每次服一至兩片。

2.眼用食母生一至兩片,一日三次。【注意事項】

1,注意搞好小兒護理,視天氣加減衣服勤換尿布,避免太悶、太熱、太濕。

2.注意小兒飲食調理,避免飢餓、口渴。3.注意小兒身體健康。及時治療疾病。


推薦閱讀:

得了甲溝炎或甲下膿腫該怎麼辦?及時治療是關鍵!
肥胖的中醫辨證治療
治療肩周炎方法
楊介賓教授敷棉灸法治療皮膚病
腦卒中偏癱患者肩痛的原因及治療

TAG: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