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原文及其全文翻譯(十三)
【原文】4·11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注釋】(1)懷:思念。(2)土:鄉土。(3)刑:法制懲罰。【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4·12子曰:「放(1)於利而行,多怨(2)。」【注釋】(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為追求。(2)怨:別人的怨恨。【譯文】 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評析】 本章也談義與利的問題。他認為,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這裡仍談先義後利的觀點。
【原文】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1)?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2)?」【注釋】(1)何有:全意為「何難之有」,即不難的意思。(2)如禮何:把禮怎麼辦?【譯文】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評析】 孔子把「禮」的原則推而廣之,用於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這在古代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孔子時代的「國」乃「諸侯國」,均屬中國境內的兄弟國家。然而,在近代以來,曾國藩等人仍主張對西方殖民主義國家採取「禮讓為國」的原則,那就難免被指責為「賣國主義」了。
【原文】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評析】 這是孔子對自己和自己的學生經常談論的問題,是他立身處世的基本態度。孔子並非不想成名成家,並非不想身居要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必須首先立足於自身的學問、修養、才能的培養,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各方面素質。這種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譯文】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評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待人忠恕,這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於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在這章中,孔子只說他的道是有一個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沒有具體解釋什麼是忠恕的問題,在後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對此,我們將再作剖析。
【原文】4·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評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是孔子學說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一句話,被人們傳說。這就明確提出了義利問題。孔子認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他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所以,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經過後代儒家的發展,這種思想就變成義與利尖銳對立、非此即彼的義利觀。
【原文】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評析】 本章談的是個人道德修養問題。這是修養方法之一,即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實際上這就是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鑒,不重蹈別人的舊轍,這是一種理性主義的態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闢之見。
【原文】4·18子曰:「事父母幾(1)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2)而不怨。」【注釋】(1)幾:音jī,輕微、婉轉的意思。(2)勞:憂愁、煩勞的意思。【譯文】 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評析】 這一段還是講關於孝敬父母的問題。事奉父母,這是應該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對父母絕對服從,百依百順,甚至父母不聽勸說時,子女仍要對他們畢恭畢敬,毫無怨言。這就成了封建專制主義,是維護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綱常名教。
【原文】4·19子曰:「父母在,不遠遊(1),遊必有方(2)。」【注釋】(1)游:指遊學、游官、經商等外出活動。(2)方:一定的地方。【譯文】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評析】 「父母在,不遠遊」是先秦儒家關於「孝」字道德的具體內容之一。歷代都用這個孝字原則去約束、要求子女為其父母盡孝。這種孝的原則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
【原文】4·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1)【注釋】(1)本章內容見於《學而篇》1·11章,此處略。
推薦閱讀:
※暮秋獨游曲江原文、翻譯及賞析
※人工智慧加持移動翻譯,傳統的翻譯員即將大量失業?
※李商隱《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全詩翻譯賞析
※高級翻譯的一群之路
※【譯稿】一戰為人類帶來的醫療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