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宗筋治療

傳統(民間)醫術之神奇之奧妙是現代科學難以解釋的。傳統(民間)醫術是一代代的從醫者立足於廣大勞動人民之中與疾病抗擊的實踐和智慧的結晶,是中醫理論與治療實踐的民間傳承。其中的宗筋療法,就是民間中醫療法方法之精華,是一種那個特殊的推拿按摩療法,具有特殊的治療功效。但宗筋療法在民間一般是秘不相傳,沒有系統的文字記載,沒有完整的理論闡述。宗筋治療的民間應用高手也是由一代代師傅口傳心授而得真諦,在治療中往往只停留在運用和技法上,沒有上升到中醫理論層面上。關於宗筋治療法零散的記載有二,一是在《內徑》中有個別解釋,但較為籠統,不詳細,不明確。二是唐代醫學家王冰在《素問注》中表示了宗筋的位置和他的管轄範圍,但對如何應用,指導性不強。本人根據多年的中醫理論的學習和按摩實踐,不斷地詢查、探訪推拿按摩之絕技,對宗筋療法進行摸索並結合中醫理論,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法。中醫的治療原則是: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中間之病四肢治、四肢之病中間治。但這一原則往往在醫療實踐中被人們忽視,而如何應用這一原則,又為醫者所困惑。關鍵的問題是領悟和掌握中醫的整體觀,通過局部看整體,通過現象看本質。當庸醫治療病人時只注意到病人的表面癥狀而不究其原因,於是就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終歸治不好病。而宗筋按摩療法就是根據中醫博大精深的理論,辨證施治,整體調整,打通各個經絡快速驅除病灶,恢復身體健康。在講述宗筋治療法之前首先要講兩個問題,一是對於疾病的認識,二是關於疾病的治療。

一 對於疾病的認識

改變認識疾病的錯誤觀念,回到正確的中醫認識論的軌道上來,關鍵是要找到病的根源。我通過多年對病因的分析研究,探查其病源,得出的結論是:一切疾病源於五臟和歸於五臟,即落髒的觀點。五臟是人體中醫學說的五個大系統,而不是簡單的五個具體臟器。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器官之間都有著必然的聯繫,他們是互相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絕對不能獨立的看待某一個器官的問題,獨立雨靜止的看問題是錯誤的。正確認識疾病,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把握。

1. 從臟腑的功能去認識疾病。大家都知道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心主血脈。那麼當人的皮膚出現問題,於燥、趨裂、皮炎等,在給患者治療的時候考慮到可能是肺和大腸有了問題嗎?去醫治他們的本源也就是肺和大腸了嗎? 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反過來說當患者的肺或大腸出現問題時你是否通過治療皮膚來醫治他的病症了嗎?再者當患者的肌肉鬆馳、 過硬、 酸痛等,這是脾胃出現了問題,因為脾主肌肉,可以通過推拿肌肉起到改善脾胃功能的治療效果。筋、骨、血脈同理,內髒的疾必然有他的外在表現形式。我們要通過現象看本質,不能被現象所蒙蔽。如耳鳴、眼睛乾澀、鼻塞、嘴角爛等,都是臟腑的病態表現。耳鳴是腎水壓不住心火,虛火上延而致,它關係著兩個臟器的問題,在治療中就應補腎水同時降心火。眼睛乾澀是肝陰不足而產生的,因為肝開竅於目。中醫所說的肝有問題並不是說肝臟有器質性的病變,而是它的工作能力的減弱。事物的發展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臟器的質變之前都有一個量的積累。所以說病不是一下就得的,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積累剄極限人才會發病。那麼當臉發乾發皺、頭髮過早的白、指甲發於或過軟

等,我們又核如何去辨認呢?心其華在面,肝其華在爪、脾其華在唇、肺其華在毛、腎其華在發,每個臟器都有它的功能及功能強弱的外在表象。根據其表象而判斷出腔器本身所出現的間題,是中醫診斷的方法之一。

2、根據經絡的變化診斷疾病

經絡學說是中醫的精髓,經絡是行氣血、營陰陽、決生死,而處百病。針灸、按摩不懂經絡,出口上手便是錯。那麼我們如何去認識經絡呢?經絡是行氣的管道,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血瘀在那裡,那裡就會產生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把經絡中的瘀

阻通開了,病自然也就好了。經絡運行氣血「內溉臟腑」,使五臟藏精、六腑轉化的功能活動獲得物質的條件保障。經絡運輸的氣血「外溽腠理」,使肌體的皮肉筋骨,以及四肢關節保持正常的活動。經絡「營陰陽」,通過表裡貫通上下,使體內的臟腑與體表的五官九竅協調一致。經絡調節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起到增強肌體的防禦能力和抗拒外邪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根據經絡的變化來確定它所居的臟腑的病變。如果患者小臂上方無故疼痛,並且疼痛點在大腸經絡上,我們就可以推斷患者是由於行寒飲冷所致,因為行寒飲冷傷肺,肺又與大腸相互表裡。《內經》言:心肺有邪,沉於兩肘;肝上有邪,沉於兩腋;腎上有邪,沉於腘窩;脾上有邪,沉於兩胯。現代病之一網球肘就是肺與大腸中的風寒所導致,只進行局部治療是不會痊癒的。再說所謂高爾夫球肘,它的痛點在肘下方正好是心經和小腸經,這些病症都說明心臟出現了變化,而病症只不過是變化的反映點。正如同心臟病患者的背部心愈穴痛是一個道理。因此我們只有治療患者的心臟才能使他的病症得到本質性的好轉。又如膝關節腫痛、關節腔積液,這些病症都是脾胃的病症的反映,我們只需要治療脾胃,病症自然也就消失了。諸如此類的病例很多, 總之,我們要通過觀察經絡上的不同表現形式來分析判斷其臟腑的所屬及病根。

3、從表象看本質(即一切疾病源於臟腑的病變)

《黃帝內經》中說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這五條應該是我們診治疾病的原則,但是它恰恰被現代諸多醫者忽視了,或者是輕視了。如果我們能把中國傳統中醫精闢的理論運用到醫療實踐中去,那麼你就不會對疾病束手無措,感到茫和困惑了。上面所說的膝關節腫痛、關節腔積液在《內經》中就找到了根源,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這與從經絡走向上的解析,是

一致的,與前面所講的脾主肌肉、主四肢相吻合。我們舉個例子,病例1:一患者胳膊無故腫脹而疼痛,其病因是,心和脾出現了問題,腫源於脾並四肢所屬於脾,痛源於心,當對患者進行治療脾與小腸經後很快得到了痊癒,因為心與小腸相表裡。當皮膚出現了皮炎、皮疹、皮膚的癢瘡。我們就應該考慮到他的心和肺。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肺主皮毛。對於寒症,當寒入體後它首先侵害的是它所經過的臟腑,當不能馬上得到醫治或醫治不當時,寒就會留於腎臟,這就是諸寒收引,皆屬於腎的過程。當然也有直接寒氣入腎的,也就是五勞七傷中所提到的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還有頭部眩暈首先要考慮病人的肝膽是否出現問題再及其它。我要強調的就是這五大原則對我們認識疾病是至關重要的。

綜上所述的三點論述,就是我提出的認識疾病的觀點,即「落

臟」的觀點。

二、 關於疾病的治療

關鍵是熟悉和掌握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在實踐中的正確應用。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是中醫大夫非常熟悉的中醫基礎理論,但如何去應用又是中醫大夫最難掌握的。辨證施治就是利用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關係來治療疾病的。某一臟腑出現病症,不單單是它本身的問題,因為各器官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所以當臟腑出現病症的時候,我們絕對不可孤立的看待問題。中醫又一個原則,講的就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子又能令母實,這說的是相生的關係。當肺較虛弱時就應該補相生它的臟器,這在中醫上就稱為培土生金法。但是在治療中情況就比較複雜了,就要多方面、多角度、全面的、整體的看問題。如哮喘是很難治療的疾病,難治療的原因就在於醫者沒能深入分析病源及五行之間的辨證關係,同樣是哮喘病症但是可能引發的原因是不同的。舉一病例,病例 2:某女年齡四十,哮喘 12年經過西醫治療六年,中醫治療六年。病情沒能得到本質性的好轉。我給她開了兩種醫院沒有開過的中成藥,有補脾益腸丸和六味地黃丸,並用宗筋療法按摩十次。她很快就有了本質性的好轉,經過觀察,她五年沒有發病,證明痊癒了。我在這裡強調的就是,多數醫生只考慮剄了肺的問題,但是沒有考慮到它與其它臟器之間的關係,肺與大腸相表裡。當一種方法

行不通的時候我們就要換一種方法去考慮問題,治療大腸是其一。其二,就是脾為肺之母,久病必虛,所以虛則補其母。還有其三,為什麼補腎,因為腎為肺之子,補其子能令母實,這就是扶正祛邪法的應用。因此治療諸病都要追究其根源,並且要用聯繫的觀點去分析和治療疾病,這樣許多疑難雜症也就不會成為醫者的絆腳石。再舉一個例子,病例3:一年輕女子,年齡26歲,長期咳嗽時間長達七個多月,經中西醫治療多次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我經過分析和診療,發現其病症的本源在於肝氣鬱結。這裡大家肯定會有疑問,我就要幫助大家分析一下,肝與肺是一個相剋的關係,在五行上說就是木反悔於金。所謂克也是一種平衡關係,剋制的過了與不足都是不平衡的表現,不平衡就會出現問題。所以我通過疏通該女子的肝氣來治療其咳嗽,只兩、三次就有了明顯的好轉。就肺的病症而言,首先要考慮的是表裡的關係,即肺與大腸相表裡;其次是要觀察期相生的關係即脾與腎;最後是要觀察其相剋的關係即心和肝。如不能把諸多關係搞清楚,治療病症就會存在障礙。通過對肺病症的詳解我們就可以以此類推其他的臟腑。例4:一女童年齡3歲,面黃肌瘦且厭食。多次食用調脾胃的中藥和推拿捏積等方法均無效。到我這裡診治,在診病時我發現在女孩右臂肘關節上有一條非常明顯的瘀絡(在心包經上)。因此我決定採用放血的療法,在其瘀絡上凡放了血,放血後五分鐘女孩就有了明顯的反映,說餓了要吃東西。在此分析一下我的治療思路,此病症的明顯映射點是在心包經上,說一說心和脾的關係。心和脾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就從五行上分析,心屬火,脾屬土,火生土。所以此病的本源在心不在脾,調理脾胃自然也就無濟於了。病例5:一男患者60歲,患口臭20餘年,經過很多中西醫治療都沒有得到本質性的改變。常理認為口臭都是由於消化不良造成,但是我分析其病症的根源,他是肝氣鬱結傷及脾胃,亦在五行上講就是肝為木,脾為土,木克土。我給他開了龍膽瀉肝丸他吃了一周,口臭明顯好轉,又經過一段時間的服用,口臭徹底根治了。總上所述,可見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無論是在中醫診病還是在中醫治療方面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決不能形成就病論病的治療理念,要培養辯證思維能力,把中醫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正確地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

三、宗筋療法

何謂宗筋?唐代醫學家王冰在《素問注》中表述了宗筋的位置:陰毛之中,橫骨上下只堅筋也。上洛胸腹,下貫髖尻,又經背腹上頭項。宗者總也,可以說它是筋的祖宗,正確認識它與身體的的關係、與疾病的關係,那麼,利用宗筋按摩手法對治療疾病可以說是獨闢蹊徑、手到病除了。中醫的按摩治療手法可理順筋骨、舒筋活絡、消炎止痛、分離黏連、促進血液循環、調理臟腑功能,使人體的疾患得以消除,功能恢復正常。按摩的部位不同,治療的疾患不同。正所謂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四肢病中間治等多種方案,但是如何去應用卻使眾多醫者產生了極大的困惑。於是人們都想找出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治療方法,經過我多年對宗筋按摩療法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與探索,初步有一下心得體會,淺談如下,供同行指正切磋。

(一)宗筋治療的中醫學理論

人體在十二經脈中有三個總和,即天、地、人(宗筋)三筋。天筋位於眼球正後方;地筋位於腳底中心部位;人筋(宗筋)位於人體的中央恥骨上下。從三筋分析看人筋(也就是宗筋)是三筋之重。在按摩十卷總化流篇中言「三六付變於始,於中者,中分上下。」又曰:「於宗於總,於宗之要於心也。故曰中心。藏此之心,腑之心,氣之心,血之心,凡心皆依中定,故人之中心。」三六付變於始,是三陰二陽的經脈(經脈是指十二正經和十二別處之外的又一循環系統,其特點是循環於體表,起於四肢末端的指爪,上行與四肢的腕、肘、腋和踝、膝、股之間,迴環曲折,連貫與肌肉之間,上行於頸項,終結於頭面,會合於前陰部稱宗筋)。《內徑》曰合於陰器,太陰脾脈、陽明胃腺皆輔近宗筋,故之合也。宗筋謂陰

毛中模骨上豎筋也。宗筋的位置確定了我再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它在人體中的特殊地位,第一,前陰者,宗筋之所聚, 肝主筋,宗筋,亦為於所主。第二,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第三, 沖脈者,經脈之海也, 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第四,宗筋根起於胞中,內連於腎臟,陰陽入氣,生於胃腑,輸於太陰,藏於腎臟。第五,少胡,太陰,陽明,沖、佐、督脈,總會於宗筋。從這五個方面可說宗筋在治療疾病方面的戰略地位是非常特殊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1、從經絡所屬臟腑方面看

足厥陰經,內抵少腹,挾胃屬肝膽。由肝膽所引起的疾病在宗筋上都可以得到調理,陽明經(足陽明胃經, 手陽明大腸經)為水轂血氣乏海。?五臟六腑,皆受氣於陽明,故為臟脯之海。 它即可詒脾胃及大腸之病,又可輔助調理其它贓腑病症。.由於沖脈起於胞中,宗筋根起於胞中,內連於腎臟。所以宗筋對於治療疑難雜症有特殊效果,同時對治療婦科和男科疾病的效果都很顯著。

2、從經筋所屬看

玉冰曰:「宗筋...上洛胸腹,下貫髖尻又經背腹上頭項。」:患胸腹病症的種類很多,如胸悶, 乳腺增生、乳房脹痛、腹部脹滿及疼痛等,經過15-30分鐘的宗筋筋按摩均可得剄緩解或硝除。(下貰髖尻,前面所講的是上病下洽法)。這裡所講的是後病前治療法,看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陰之所合也。注曰:宗筋夾臍下,合於陰器,太陰脾脈,似無關聯,實為重要之結點。用宗筋可治療:椎間盤凸出、腰椎滑脫、腰痛、腿痛等大部分腰部和腿部疾患;因宗筋又經背腹上頭項,一些背部的疼痛、胸椎病、頸椎病等病症也可以用此法治療。

(,二)宗筋治療的實踐和應用

1、診斷手法

首先要看與摸,就是中醫的觸診。中醫診斷中有望、聞、問、切,還有觸診。經觸摸才能具體的了解筋經的形態變化。經筋病變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是凸起,二是凹陷。凸起是一種阻的表現,它又分為硬、軟、粘滑和經筋的清晰與渾濁。凹陷是氣血嚴重虧損的表現,分為兩種,在觸摸時痛-與不痛,痛則輕,不痛則重。主要是觸摸宗筋上的節結點看它是在那一條經絡上,以確認是某臟腑的疾病,這樣可以有針對性的治療。

2、治療方法

宗筋的治療方法簡單而易行。手法上用點、揉、撥、按,四種即可。做時要由輕到重,多數患者的宗筋的痛感非常強烈。宗筋療法是內外兼治。它的治療範圍之廣泛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她可涉及到臨床多科,人體各個臟腑器官,與其他中醫療法一樣,它擅長於治療急性功能性疾病 慢性病,疑難雜症等,因為它是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扶正祛邪,增強人體自身免疫力、抵抗力,調動人體潛能的一種方法。

主意二點:

一是劇烈的疼痛感,許多患者的忍受力有限,手法要先以輕為主,逐漸加重。在揉的過程中找病灶的結點加以點、按、拔,把結點撥開,那時患者的疼痛會逐漸減輕到消除。相應的病症或臟腑就會得到調理。其中有兩個難點是輕重緩急的掌握和查找病灶點的準確與否。它的特點是診斷全憑手感觸摸,治療僅靠手的掌、指,實施捋、揉、點、按,操作簡便,二是宗筋的特殊位置接近於私處,觸摸時小心慎重,尤其是男按摩師治療女性患者,要講清楚,以免發生誤解。

3、手法演示(現場演示)

希望廣大中醫同行能和我一起學習和研究宗筋療法,弘揚祖國傳統中醫學的真諦,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推薦閱讀:

它是「六味地黃丸」的原型,治療虛弱引起的小便困難,效果好!
乾燥綜合征病因病機 辨證分型與治療
老中醫給的方子不花錢就可以治療好脫髮
糖尿病可以通過飲食治療嗎?這5個誤區再不改就晚了!
楊介賓教授敷棉灸法治療皮膚病

TAG: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