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自縊前為何一定要厚葬魏忠賢?原因很簡單,可惜明白的太晚!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原名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名魏忠賢。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這是百度百科對魏忠賢的介紹。可以說是完全是負面的評價。

而今天我要來從另一個層面,跟大家說一說的魏忠賢這個歷史人物。

在一個重大歷史節點上評價重要歷史人物時,一定要有更大的格局、更深遠的歷史觀,這樣才能真正撥開迷霧,看到此人與此人所處的時代,作出評價才能更客觀,更有意義。

大家對魏忠賢打擊異己的酷烈手段是了解的,這裡不加贅言。但是我們想一想,魏忠賢之所以在政治鬥爭中採用如此激烈殘忍的手段殺戮和排擠大臣,那麼原因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他的敵人很強大,只有殘酷異常,才能鎮服。

而東林黨為首士大夫寧可身首異處,也要頑強反抗呢?明朝末年,小冰河期再臨,世界範圍內的農作物開始長期歉收,引發全球社會劇烈動蕩,國土廣闊的中國自然不能免俗。這個是有依據的。資源匱乏,封建統治基礎——大地主們開始不願意供養皇室。

他們在皇權與生存之中選擇了生存。他們在中央的代言人——士大夫們階層,正拚命地排擠皇權,要求地方自治。宏觀歷史地理走向告訴我們,在宋朝以前,地主階級這麼做總是能成功,在歷次小冰河期締造了東漢、晚唐、五代十國等諸侯割據自治之亂世。

宦權作為為皇權干臟活的合適人選,自然是沖在皇權秩序第一線。魏忠賢加強特務統治最大的意義在於在資源如此緊張的現狀奪取一杯羹,維持士大夫和大地主們的服從與配合。也正是魏忠賢的強力獲取資源,才能維持袁崇煥軍隊戰爭的軍資,維持大明的江山。

崇禎上台後,解散了魏忠賢打拚出來的強力特務機關。皇權失去了干臟活的執行機構,瞬間就只剩下個空殼子。搶奪資源的皇權自斷手腳。後來的事情發展也就說明了一切。與滿清打仗的軍餉不足了,崇禎親自帶頭節儉,壓縮皇室開支,還天真地向士大夫和大地主們籌款,就差跪下了,結果那些人都像是傑出的演員,一個比一個能演窮鬼,浩大的募捐只募到了20萬兩,杯水車薪。

天真無邪的崇禎,還沒明白沒有暴力機關的空殼政府,怎麼可能收得上錢?沒多久,沒軍餉的軍隊敗了、嘩變了,李闖王勢如破竹地殺進京城,那些當初哭窮的勛貴、大臣、藩王們,誰家最後不抄出個百十萬兩?所以誰才是皇權統治的維護者,大家也應該清楚了!

最後,崇禎為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名聲,自縊於煤山歪脖子樹。他在臨終前做出一項讓人不解的決定,專門命令人重新厚葬了魏忠賢。

因為到國家覆滅之時,他才頓悟誰才是他真正的幫手,那就是魏忠賢代表的宦官集團。明朝宦官臭名昭著,幾乎每一任皇帝在位之時都有宦官禍害朝廷,可皇帝為什麼不除掉這些宦官,是沒能力?當然不是,崇禎即位兩月就輕而易舉地剷除了樹大根深的魏忠賢,說明皇帝要除宦官是輕而易舉的,因為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

而歷史上從來沒有宦官當皇帝的,宦官自己也明白這點,皇帝也明白,不管宦官和文官有什麼矛盾,不管宦官怎麼斂財,他們都不可能危及自己和家族的統治。相反的文官集團是會的,他們是和皇帝爭權的。

所以明朝的各任皇帝大部分都沒有去剷除那些宦官,這是和文官集團牽制的一股力量,皇帝在中間斡旋得利,失去平衡皇權也就不保了。

明熹宗駕崩前傳位給崇禎時就交待魏忠賢忠貞恪守可以擔大用,可是崇禎對兄長的臨終遺言,領悟的太遲了。魏忠賢一死,宦官失去勢力,從此之後就沒有什麼能抵制當時文官集團結黨營私和崇禎爭權了,崇禎自己下達的命令執行力度不夠,東林黨人為了自己利益割捨國家利益最終把明朝逼迫到了亡國。

在亡國時,大太監曹化淳的一句話,可以說使崇禎醍醐灌頂:忠賢在時事不至此。

所以我們看待歷史人物,哪怕是臭名遠揚的魏忠賢這樣的人物,也要放逐歷史更為廣闊的星空去回望、去分析和認識,崇禎帝正是忽略了這點,葬送了家國前程和自家性命。

推薦閱讀:

明朝滅亡原因 | 從崇禎厚葬魏忠賢說起...
魏忠賢發跡全靠睡了皇帝的奶媽? | 真·歷史
無恥的能人:魏忠賢與曹操的相似之處
四千封魏忠賢效忠書竟沒羞死一個文臣,人前魏閹人後魏相原來如此
魏忠賢為何在短短三個月內,就死在一個17歲的孩子之手?

TAG:原因 | 簡單 | 崇禎 | 魏忠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