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爆發的互聯網革命 (一)

第1章社會化網路理論變奏曲第1節 社會化網路--未來的新入口能夠發揮互聯網全部潛力的候選人,將會在下一屆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埃里克·施密特Google CEO(2006)社會化網路圓了奧巴馬的總統夢似乎比預言界的傳奇人物諾查·丹瑪斯還要神奇。法國籍猶太裔預言家,精通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留下以四行體詩寫成的預言集《百詩集》(Les Propheties,1555年初版,《諸世紀》為誤譯)一部。有研究者從這些短詩中"看到"他對不少歷史事件(如法國大革命、希特勒之崛起)和重要發明(如飛機、原子彈)的預言。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m,1907-1987)是傳播學的集大成者和創始人。人們稱他為"傳播學鼻祖"、"傳播學之父"。他建立了第一所大學的傳播學研究機構,編撰了第一本傳播學教科書,第一個被授予傳播學博士學位,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傳播學教授頭銜的人。 因為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樣,施密特言中了。時隔三年,2009年奧巴馬便因為對互聯網的"運用之妙"贏得了美國總統大選,並被冠以"互聯網總統"的頭銜,為全世界的傳媒所津津樂道。奧巴馬之於互聯網,就像1929年的美國總統胡佛之於電話,1933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之於電台,1961年的美國總統肯尼迪之於電視。電話、電台、電視、互聯網……無一不是人類歷史上重大的發明創新。回顧這將近百年的歷史,一切看似簡單而必然,但若將它們置於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加以考量,卻蘊含著變革的偉大力量。傳播學之父威爾伯·施拉姆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最後7分鐘"比喻:"如果人類的歷史共有100萬年,假設這等於一天。1天=100萬年;1小時=41 66667年;1秒鐘=1157年那麼這一天中,人類文明的進展如下:晚上9點33分,出現了原始語言(10萬年前)晚上11點,出現了正式語言(4萬年前)晚上11點53分,出現了文字(3 500年前)午夜前46秒,古登堡發明了西方活字印刷術(1450年)午夜前5秒,電視首次公開展出(1926年)午夜前3秒,電子計算機、晶體管、人造衛星問世(分別為1946、1947、1957年)"因此,施拉姆說:"這一天的前23個小時,人類傳播史上幾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發展都集中在這一天的最後7分鐘。"正是這最後7分鐘譜寫了人類歷史的黃金時期,而午夜前的最後3秒卻翻開了人類邁進信息化社會的新篇章。從電話到互聯網,從胡佛到奧巴馬,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信息化時代短短數十年內,傳播方式從有線電波到通信衛星,從通信衛星到互聯網的不斷革新,並迅速而深刻地改變著世界,而且還看到了人類社會組成更大更複雜的相互連接的架構的傾向。正如麥克內爾父子在《人際網路:鳥瞰世界歷史》一書中所指出的,這些大而複雜的架構最終會壓倒更小的、更孤立的人類連接模式,因為它們有助於加強財富的積累和發明創新。"父子兵"作家,父親威廉·麥克內爾,兒子J·R麥克內爾。父親是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曾著有《The Rise of the West》(西方的崛起)和《Plagues and Peoples》(瘟疫和人)。兒子是喬治城大學的環境史學家,曾著有《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太陽之下新鮮之事)。本書對人類歷史,包括環境史、社會史、軍事史、經濟史、技術發展史、宗教、疾病、交通和通信歷史等進行了全面的講解。然而,互聯網並不是從奧巴馬競選總統才開始的。小瀋陽問: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柯林頓、老布希、小布希都沒能有幸獲得"互聯網總統"的頭銜呢?我們不妨再次回顧一下Google CEO 埃里克·施密特的預言:"能夠發揮互聯網全部潛力的候選人,將會在下一屆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對,他在說"發揮互聯網全部潛力",那麼如何才能發揮互聯網的全部潛力呢?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這裡"能夠發揮互聯網全部潛力"的金剛鑽就是我們所要探討的SNS--社會化網路服務。而令奧巴馬"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Facebook、YouTube、MySpace、Twitter等社會化網路性質的網站正是在2006年前後迅速發展起來的。本書第2章和第3章會對這些網站的發展歷程和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進行全面的介紹和分析。在本書中,社會化網路和SNS所指含義基本相同。什麼是社會化網路"社會化網路"是"社會化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簡稱,專指旨在幫助人們建立社會化網路的互聯網應用服務。我們往往也以此來指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路--社會化網路,但是這個詞並不能完全涵蓋那些社會化網站(SNS網站)的功能。然而,這種高度概念性的定義,我們可以不必去理會,因為它看似有些陌生,但實際上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我們接觸過的許多網站都屬於SNS網站,如即時通信(QQ、MSN)、交友、博客、播客、網路社區、音樂共享、RSS等。正是因為這些SNS網站的異軍突起,互聯網正向著組成人類社會更大更複雜的相互連接架構的方向義無反顧地前行。而也正是因為這樣,SNS網站完全有可能成為未來互聯網甚至是未來的新入口。它是光,它是電,它是許多人心中的Superstar!加拿大皇家銀行(RBC)分析師羅斯·桑德勒(Ross Sandler)在一份投資報告中稱,按照現在的增長速度計算,SNS網站中最具代表性的Facebook將於2011年或2012年超過無所不能的Google。SNS的迅速發展不可避免地迫使人們去重新了解自以為不陌生的互聯網,正如當今最偉大的社會思想家阿爾文·托夫勒在《未來的衝擊》中所說的那樣:"新知識的浪潮已迫使我們走入日漸細分的專業領域,驅使我們以更快的速度重新修正現實在我們頭腦中的形象。"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想家之一,1928年10月8日出生於紐約,紐約大學畢業。1970年出版《未來的衝擊》,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權力的轉移》等未來三部曲,享譽全球,成為未來學巨擘,對當今社會思潮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來學學者,兩人多次合作著述,2006年5月,兩人的最新作品《財富的革命》全球同步出版。美國著名風投創始人和管理合作夥伴,曾擔任過Jupiter Media公司副總裁,Paul Kagan Associates機構分析師,創業企業Applied Semantics 2003年被谷歌收購,是谷歌Adsense概念創造者之一。現重點投資互聯網領域,對中國互聯網和網路新媒體有深刻研究。著有《零重力10》和《零重力20》等暢銷書籍。"精神三變"是德國哲學家尼採在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提出的一個概念,以三種生物:駱駝、獅子、嬰兒來比喻人類精神的變化。精神會由駱駝變成獅子,再由獅子變成嬰兒。駱駝代表的是背負傳統道德的束縛,獅子象徵勇於打破傳統道德的精神,最後的嬰兒代表打破傳統道德後創造新價值的力量。這一切也使得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計劃在2010年開設SNS社交媒體研究生課程班,授予碩士學位,向學生講授諸如Facebook、Twitter和Bebo之類的社交網站,並且已利用視頻形式在該校官網上做了廣告宣傳。該課程班負責人喬恩·赫克曼(Jon Hickman)對此聲稱:"它非常具有關聯性和學術性,雖然是一門新課程,但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SNS社交媒體對於市場和傳播領域的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其他類工作所需的一門基本技能,它本身也是一個產業。"儘管SNS的成長速度驚人,但卻不能阻止互聯網專家史蒂夫·哈蒙(Steve Harmon)這樣認為:SNS社會化網路不過是剛從"受精卵階段"發展至"嬰兒階段"罷了。是的,嬰兒,不過正如尼采著名的"精神三變"比喻中的"嬰兒"--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一個最初的運動,一個神聖的肯定。SNS的一切才剛剛開始,而我們正站在互聯網更為精彩的未來的入口之上。第2節 六度之內,玩轉世界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繫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社會化網路的前世今生孫悟空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大鬧了玉皇大帝的天空。SNS同樣大鬧了互聯網的天空,那麼SNS也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嗎?SNS從哪裡來呢?通常人們說起SNS,會言必稱"六度",奉為圭皋。不過這裡的"六度"並非佛經里的"六度",這裡的六度即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人們一般認為它來自於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的一次有趣的連鎖信實驗。印度大乘佛教認為人應當通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方法來爭取涅槃解脫,稱之為"六度","度"即到彼岸之意。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就是六度分隔理論,也叫小世界理論。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從事了大量研究,因對從眾行為的研究和對心理學的創造性貢獻而獲得了許多榮譽。促成互聯網科技的先鋒人物,被譽為"互聯網之父"。不過世事難料,那時米爾格倫肯定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這次著名實驗會與若干年後的SNS產生關係。1964年,Thomas E·Kurtz 和John Kemeny才發布Basic語言的第一個版本; 1966年,英格蘭國家物理實驗室的計算機科學部主任唐納德·戴維斯(Donald Davies)在這一年向研究人員們展示了信息分組交換技術,該技術奠定了互聯網的基礎,具有里程碑意義;1989年3月,伯納斯·李發明的超級鏈接才正式促成了今天的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誕生。六度分隔理論與150定律回到1967年,米爾格倫精心準備了160封信發送給居住在堪薩斯州的衛奇塔和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寫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後以此類推如法炮製。結果,在完成的42封信中,米爾格倫發現儘管有的信需要經過12個中間人到達那位股票經紀人,但是平均每封信卻只需要經過55個中間人便可到達目標人物,經過四捨五入,"六度分隔"(Six Degrees)現象橫空出世。簡單地說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而其噱頭就是,如果你想認識奧巴馬、李嘉誠或者孫正義,最多只要通過6個人就可以實現了。根據"150定律",我們可以維持的穩定的社交關係的人數的最大值約為150。我們稍微計算一下可以發現,通過6個人的人際關係網路人數便是150的6次方,即11 390 625 000 000。這個數字遠超過人類歷史上所有人數之和,因此通過6個人可以與世界上任意一個人建立聯繫也就不難理解了。150定律(Rule Of 150)由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鄧巴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名人類學家,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和社交網路推斷,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後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鄧巴數字)。不過有意思的是,一位研究米爾格倫超過15年的學者托馬斯·布拉斯(Thomas Blass)卻指出米爾格倫從來沒有提出"六度分隔"的說法,"六度分隔"是約翰·格爾(John Guare)在1991年的同名戲劇《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首次使用的。儘管無須就此爭論不休,但劇中人物維薩(Quisa)倒是有一段著名的台詞將"六度"的魔力描述得淋漓盡致:"在這個星球上,我們和其他每個人之間只隔著6個人,即六度分隔。美國總統、威尼斯的船夫……不僅僅是大人物,所有的人都算在內也包括雨林里的土著人、火地島的居民和愛斯基摩人。只需要6個人,我就能和這個星球上的任何人扯上關係。這個想法真了不起……每個人都是開向另外世界的窗戶。"(轉引自《小小世界》)更有意思的是,六度分隔理論的雛形卻出自1929年匈牙利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說集《萬物有別》。在其中一篇名為《鏈條》的小說中,作者凱倫斯這樣寫道:"為了證明當今世界上的人關係緊密,這夥人中的一個成員建議搞一個試驗,他下了賭注,如果從世界上的幾十億人當中隨便挑一個人,並且最多只要說出5個相互認識的人,就能和隨便挑的那個人拉上關係。" 當然,在他的描述下,筆下的人物都做到了,這也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六度分隔理論的最早表述,可能是由於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讓當時的人覺得不靠譜,所以這本書非常不知名,更沒有產生什麼影響。不過,這並不妨礙有關"六度分隔"的故事投胎轉世。《時代周刊》的一個版本是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闆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的尋找發現,這兩個人只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聯繫。原來烤肉店老闆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製作人的女兒在女生聯誼會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奧斯卡影帝,1924年生於美國,曾憑藉《碼頭風雲》和《教父》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凱文·貝肯的例子則更為著名,雖然凱文·貝肯本身並非著名演員,儘管他演過很多影片,如《阿波羅13》、《透明人》等,但是你可能無法把他的名字和他的臉聯繫起來。然而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卻把貝肯稱作是電影界的中心人物,因為任何國籍的演員都能與貝肯發生聯繫,並且通過最多不超過8個人。比如黃秋生只通過1個人便能與貝肯發生聯繫,那就是布蘭登·費雪,因為黃秋生與布蘭登·費雪合作過《盜墓迷城3》,而布蘭登·費雪又與凱文貝肯在韓裔美國人李志浩進軍好萊塢的首部作品《我呼吸的空氣》中合作過,而你會發現馬龍·白蘭度、貓王只需要通過兩個人,甚至卓別林也只需要三個人便能與貝肯發生聯繫。但就是這樣,一個從人類社會誕生開始就存在的六度分隔現象卻像一個精靈一直潛藏著,隱而不顯,像是一位不甘寂寞的隱士,經過了從石器時代再到工業時代的漫長等待,從凱倫斯的小說到米爾格倫的社會學實驗,再到現代的戲劇、甚至電影,演化成不同的版本,終於在信息時代的溫床上開始破繭化蝶。1997年,最早的社交網路誕生了,甚至直接就叫SixDegreesCom,而它比Google還早一年。一個是互聯網上人的組織者,一個是互聯網上信息的組織者,但境遇卻迥然不同,後者已經譜出近千億美金市值的華麗交響,而SixDegreesCom卻只留下一曲紫色的詠嘆調。不過好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新的"互聯網戰場"是組織人而非組織信息。倒了一個SixDegreesCom,還有Facebook、MySpace、Cyworld、Mixi、Twitter等在蓬勃發展,方興未艾。"六度分隔"現象所展示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無處不在,世界與你緊密相連:以"朋友的朋友"為基礎能夠形成一個廣泛的人際關係網路。同時這也使得我們的世界看上去很小,當你和一個陌生人交談不久之後,我們往往會驚奇地發現:"原來我們有共同的朋友!"儘管如此,"六度"只是說明了人和人建立關係的可能性以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這種"弱鏈接"。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卻是,如何更有效地發揮出人際關係網路背後的價值。實際上,人和人建立聯繫就像是一場拿著半張破殘的藏寶圖的冒險遊戲,一方面,普通的相識常常比密友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你很難知道昨天晚上一起喝酒的朋友的一個朋友就認識你崇拜已久的《越獄》男主角米勒,你原本可以通過三度的間隔與米勒建立聯繫,但是你卻不知道,甚至你身邊還有朋友直接就認識米勒,你只要一度的間隔就能與米勒建立聯繫。儘管六度分隔理論讓我們能從理論上與任何人建立聯繫,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像被埋藏在地底的寶藏,處在一片黑暗當中,不為人知。這也就像你有電話和一大堆電話號碼,卻不知道都是誰的電話號碼,那麼你也不會知道打這些電話幹什麼,可是若你有了一本黃頁,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第3節 以人為本--社會化網路建立真實的社交文化我們塑造了工具,此後工具又塑造了我們。--麥克盧漢《理解媒介》(1964)人類是一種使用工具的動物……沒有工具,他什麼都不能做;有了工具,他什麼都能做。--托馬斯·卡萊爾《拼湊的裁縫》(1883-1884)我們這裡不妨來看一下孫悟空與SNS社會化網路的一點點關係。孫悟空生下來時就是赤裸裸的一石猴,儘管"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帝尊玄穹高上帝",但是他一開始與任何人都沒有關係,僅局限於在花果山水簾洞當了一群猴子的美猴王,認識了一群猴子。再後來,他不甘"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於是冒漂洋過海的大風險尋仙訪道,先是到了南贍部洲,但是沒能與他想找的人建立關係,"見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者",終於經過若干年的折騰到了西牛賀洲,才得以認識了菩提祖師,拜師,並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和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從此開啟了孫悟空人生最輝煌的兩段歷程。第一段經歷自然是大鬧天空,成為齊天大聖;第二段經歷就是成就了一番降妖伏魔保唐僧西天取經的保鏢事業。前一段積累了大量神佛方面的人脈資本,與大量的人建立了關係;而第二段正好將前面建立了關係的人派上用場,比如哪吒、觀音菩薩、太上老君等,不一而足。孫悟空不藉助之前的人脈關係而獨力闖關的還真的不多,但是孫悟空一般知道自己該從認識的人中找誰,並且更關鍵的是孫悟空擁有一種特殊技能"筋斗雲",想到哪找誰就成了一個筋斗的事兒。比如"孫悟空三島求方,觀世音甘泉活樹"這一回,三藏道:"你往何處去求方?"行者道:"古人云,方從海上來。我今要上東洋大海,遍游三島十洲,訪問仙翁聖老,求一個起死回生之法,管教醫得他樹活。"顯然,孫悟空在這裡是要從自己已建立關係的人那裡找到一個有方的人,或者一個認識有方的人的人。在只有三日期限的情況下,孫悟空先是到了蓬萊仙境,找了海上三星。儘管他們幫不了忙,但是可以讓孫悟空在超過期限的情況下也不被唐僧念緊箍咒。然後他又來到了方丈仙山,找了東華大帝君,可東華大帝君還是幫不上忙。遂駕雲至瀛洲海島,找上了九老,可是九老依然幫不上忙。於是"急急離了瀛洲,徑轉東洋大海,早望見落伽山不遠。這回找上了觀音菩薩,算是找對人了。你看,對於孫悟空來說,有廣泛的人脈關係是一回事,如何高效利用這些已有人脈關係又是一回事,所幸孫悟空會筋斗雲,這些人脈關係的價值才被發揮出來,而孫悟空的筋斗雲不就像飛機、電話嗎?本書聚焦信息時代的經濟和社會動力問題,論述由新經濟和網路所造成的新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本書以在美國、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的研究為基礎,構建一個有系統的信息社會理論,作者在書中描述了創新與應用的快速步伐。他審視了全球化的過程,認為全球化的威脅將被排除在信息網路之外。他還建議工作彈性化和勞動個體化。正是如此,通信和交通工具的發展打破了地理的局限,使我們的世界縮小,不僅方便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保持,增加了個人所能保持的人際關係,大大發揮出人際關係網路的價值。互聯網本身就是一種網路,它使人際關係網路在這裡如魚得水,將人通過網路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發展出一種新文化:"真實虛擬的文化"(曼紐爾·卡斯特,《網路社會的崛起》)。我們在互聯網上的體驗越來越能夠再現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經歷。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真實的人通過SNS虛擬網路世界維護已有的人際關係網和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網,以及與真實世界之間的互動。SNS使得人們不再擔心虛擬的網路世界對現實的衝擊。正如謝文所說:"SNS所代表的真實化將是全球互聯網的一大趨勢。以前網民數量有限,互聯網主要以提供單點突破的服務為主,網民真不真實並不重要;未來互聯網將是以人為本,完全圍繞人來提供不同服務,互聯網也將變得越來越真實。"讓我們一起重溫荀子的《勸學篇》:"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段話的含義是:"我曾經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穫大;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藉助外物罷了。"毫無疑問,SNS並不是單純的SNS網站,它是創造新世界的工具,並且這個新世界與我們的現實世界相互映射、相互滲透,不僅會改變我們的社會生活、經濟規則,而且對我們的概念世界,如空間、時間、自我和知識,甚至對現實本身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它象徵著一種融合,不僅是人與人的融合,也包括人與信息的融合。作為工具的SNS正在使互聯網與現實世界前所未有地高度交融,不僅創建關係,更構築應用,而且極大地延伸了人類的世界。被奉為"信息時代先知"、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麥克盧漢曾在其顛覆性著作《理解媒介》中這樣寫道:"在機械時代,我們完成了身體在空間範圍內的延伸,以至於能擁抱全球。就我們這顆行星而言,時間差異和空間差異已不復存在。我們正在迅速逼近人類延伸的最後一個階段--從技術上模擬意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創造性的認識過程將會在群體中和在總體上得到延伸,並進入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正像我們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憑藉各種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樣。"儘管麥克盧漢本人與互聯網不相往來,但是他的精神卻與互聯網最是情投意合,他所描述的這種延伸用到互聯網上是最合適不過了。正如文字印刷是視覺的延伸,廣播是聽覺的延伸,電視是視覺和聽覺的延伸,而互聯網則集成了文字、廣播、電視甚至手機等諸多形式,成為人類更為強悍的延伸。現在,SNS卻試圖集成網路聊天(IM)、交友、視頻分享、博客、播客、網路社區、音樂共享、RSS、網路遊戲、電子商務等幾乎所有互聯網上的應用,成為"一切媒介的媒介"(保羅·萊文森,《數字麥克盧漢》),媒介是人的延伸,人在這裡順理成章地演化成一種媒介。不妨聯想一下《黑客帝國》世界所呈現的場景:通過尼歐肉身的後腦勺的人機介面,他進入數字世界,分不清肉身是數字,還是數字是肉身,他穿越並戰鬥在過去和未來,但只見尼歐靜靜地躺在物理平台上。這就像互聯網上的每一台電腦、每一個IP,甚至每一個個人空間主頁都意味著一個真實肉身的所在。這種人與機器的高度鏈接乃至融合使我們得以在廣闊的世界中穿梭遨遊,並邁向未來。而我們不要忘記,儘管互聯網已經有些年頭了,但是SNS還只是一個嬰兒……之前以內容為王的互聯網,在SNS的世界中,卻是以人為王。從早期的自上而下的"人-信息"的Web 10時代,到自下而上的用戶創造信息的"人-信息-人"的Web 20時代,再到現在"人即信息,信息即人"的時代,這些使得以整理全球信息為己任的搜索之王Google也在"覬覦"SNS,推出iGoogle個性化首頁並強化個人互動中心,試圖整合用戶及旗下眾多Web 20產品。微軟則應景地將一個名為"人立方"的社會化搜索引擎推出,Livecom也搖身一變成為社交網路,而依託IM先天強大優勢的騰訊則意欲通過SNS矩陣打通騰訊資訊、遊戲、電子商務、搜索、郵箱等個人增值服務,儘管互聯網上的信息錯綜複雜,但與人發生關係後才更有意義和價值,而SNS正是以人為本。正是如此,全球互聯網世界正在為SNS而瘋狂,SNS成為全球互聯網的趨勢。註冊用戶突破兩億大關,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更是在美國之外的地方全面開花:在英國排名第一,在法國排名第一,在土耳其,在西班牙,在歐洲多達十一個國家都是這樣,儼然一副全球一統的面孔。第4節 全球互聯網為社會化網路而瘋狂互聯網是具有全球視野的美國發明,由電腦公司研發,得到軍方支持和美國政府資助,創造了電腦使用者與資料庫的全球俱樂部。--利奧·希爾(Leo Sheer),1994新媒體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下的大眾媒體:傳送有限的信息給同質的視聽大眾。--弗朗索瓦·薩巴,1985有關全球化的想像,有關"世界是平的"的描述似乎一直很美好。最早的SNS社交網站Friendster的副總裁David L Jones便聲稱,經過四年的跨國實踐發現,社交網站不需要本土化,"雖然各個國家的政治文化不同,但通過SNS都是為了交友,使用同一個系統再配合不同的語言就足夠了"。正如此種論調,無論是Facebook,還是MySpace,它們的全球化步伐看上去都是如此兇猛,前者開發出了能將其網站翻譯成中文、西班牙語、法語、德語、荷蘭語、義大利語、挪威語和波蘭語等世界各國語言的工具,而後者在包括中國、英國、愛爾蘭、德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在內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通了分站點。但是實際上, MySpace和Facebook在韓國和中國都顯得無能為力。韓國,有Cyworld獨霸天下,中國的SNS市場則被校內網、51com、開心網、愛情公寓、網友天下、360圈等本土網站所瓜分,這顯然並非靠"同一個系統再配合不同的語言就足夠了"。SNS的江湖,有Facebook、MySpace等非常大的門派,但是絕不可能阻止其他小的門派佔山為王。2009年4月份尼爾森所公布的全球SNS社交網站數據顯示了巴西、德國、日本的SNS網站排名,除巴西的SNS市場被Google旗下的orkut佔據之外,德國和日本的社交網站的前三名均為本土網站。所以全球化對互聯網而言乃是一種視角,對於SNS網路來說,它就像語言一樣是創造人類無阻礙地彼此溝通的一種網路,是繼語言之後能夠將更多的人彼此鏈接在一起的偉大發明,除了英語,還可以是中文、德語、葡萄牙語等。SNS社交網路也一樣,完全無須全球只此一家,只需一家,正如Google再強大也不能讓搜索引擎的領域之下寸草不生。SNS社交網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與本土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網民特徵等因素息息相關,且如羅素所言:"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之源。"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者,也是20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認為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他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在國外,除了Facebook和MySpace這兩個巨無霸之外,SNS性質的網站多如牛毛,如Hi5、LinkedIn、Twitter、Flickr等,因此而產生了KnowEmcom這樣的服務:幫你在多達120個SNS性質的網站中查詢用戶名。你輸入一個用戶名,它們就能告訴你在這120個SNS性質的網站中,該用戶名在哪些網站中已經被註冊了,而哪些還沒有被註冊。如果你每個月向KnowEmcom支付10美元,它就會持續跟蹤新出現的SNS網站,並第一時間幫你註冊你指定的用戶名。在國內,SNS與閱讀和電影結合,形成了豆瓣網;SNS與白領女性結合,形成了愛情公寓;SNS與85後、90後結合,形成了360圈和Facekoo;SNS與IT人士結合,形成了5Gme;SNS與寫字樓白領結合,形成了同樓網;SNS與城市潮人結合,形成了P1;SNS與婚戀結合,形成了世紀佳緣;SNS與網路視頻結合,形成了風行網;SNS與遊戲結合,形成了久友網;SNS與旅遊結合,形成了途牛網;SNS與戶外活動結合,形成了綠人網;SNS與音樂結合,形成了蝦米網; SNS與商務人士結合,形成了若鄰網(wealink)、天際網、xing網、聯絡家;等等。更不要說各種融入SNS元素的網站,如淘寶推出的淘江湖,如最大的文學網站起點中文網發布的"家族",用博客的面子加上SNS的底子;上海本土最大的傳統BBS社區shanghainingcom玩起SNS也有模有樣,更不用說移動全新改版推出的139com,更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正如日本學者伊藤優一所說的那樣:"由於新傳播科技聚焦於多樣化的專業信息,大眾社會逐漸演變為碎片化社會,因此閱聽大眾日漸因意識形態、價值、品位與生活風格的不同而分化。"但這一切並不妨礙人們構築一個多樣化的人際關係體系,我們正在通過大量機會更為方便地結識許多的人,這樣認識的人甚至遠遠多於在現實中相識的人,正像麥克盧漢所預言的:"電力使地球縮小,我們這個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村落。""在機械時代,許多行動都不用過分地瞻前顧後。慢速地行動準會推遲相當長的時間。可是今天,行動及其反應幾乎同時發生。"是的,以前的郵遞信件如此緩慢,但Email卻快捷無比,而現在風靡全球的Twitter讓信息世界徹底變平,消弭了空間和時間的網路像是一種新的社會粘合劑,改變著人類社會。在互聯網SNS化的大趨勢之下,這點尤為明顯。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在網路世界中,從最早如幽靈般飄蕩的虛擬ID,到如今越來越可以捉摸的真實身份,信息在加速向人流動,網路正在"入侵"人的社會關係。其意義是革命性的,正在重新定義和變革著人的社會關係。我們可以看到,資訊、遊戲、娛樂、電子商務等是如何在聚合大量人際關係的Facebook上形成各種應用的,如Simple stock quotes、Green Patch、Texas HoldEm Poker、ToDo、Billmonk等。在F8發布的時候,匿名網路電話服務公司Jangl便宣布Facebook用戶可通過它打匿名電話,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Amazon也宣布可在Facebook上面寫書評,等等。如果說以前的互聯網更像是圖書館--信息的海洋,那麼現在的互聯網更像是一座大城市--人的海洋,真實社會正在大規模地向著網路複製,而不是像第二人生(Second Life)模擬真實那麼表面。以視窗用戶界面設計著稱的艾倫·凱曾說:"個人擁有的圖書是文藝復興時期個人觀念的主要塑造者之一,而廣泛使用的聯網計算機將來會成為全人類的主要塑造者。" 但是我們要真正理解這些,尤其是對那些輕視互聯網SNS化進程的人來說,可能得從"放下一切固有和確信的執念"開始。我們這一代與其說是資深網民,不如說是互聯網的移民,尤其是對現在幾歲就開始玩奧比島和摩爾莊園這種模擬現實世界的SNS遊戲的小孩子來說,他們更像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是真正的"連線一代",與我們對互聯網的理解可能迥異。知名互聯網專家,資深市場營銷和傳播顧問。新浪、搜狐、網易、Techweb等知名網站的特約評論員,IT評論圈創始人和IT龍門陣創始人兼主持人。劉興亮在博客上記錄了一個關於265com創始人蔡文勝的段子:"有一次他向兒子顯擺,指著兒子電腦里的暴風影音說:"這個是我投的",兒子無動於衷;又指著FlashGet(網際快車)說:"這個也是我投的",兒子仍然無動於衷;這時候老蔡看到兒子正在用火星文輸入法與同學聊天,就說:"這個也是我投的",兒子立馬跳起來,沖他豎起大拇指,連稱:"老爸你太牛了",並說他們全班同學都在用火星文輸入法。"或許我們瞧不上火星文,我們會攻擊其污染了語言的純潔性,認為火星文打上了所謂"腦殘"的90後的鮮明特色,但我們這一代不理解的不喜歡的未必就是不好的,"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蘭亭集序》),正如曾經被稱為不可救藥的"垮掉的一代",而今卻早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中堅力量。《長大的數字一代》的作者泰普斯科特甚至援引科學研究結果指出:那些從小就使用數字通信工具的人與那些不接觸數字設備的人,其大腦發育和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人們所無法意識到的可能是未來最生猛的力量,非主流終有一天成為主流。在這個已經被SNS社會關係網路所改變的世界,使我們要重新思考,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世界將會往哪裡去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媒體藝術教授威廉·米切爾在《伊托邦》一書的開篇分別敘述了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的關鍵詞是"水井"。水井一開始在這裡作為社會粘合劑成為"荒涼的村莊"的社交中心,但因供水管道的出現而邊緣化,水井被更為現代的場所--廣場、咖啡館、市場等的社交功能所取代,村莊發展成更大的鄉鎮。第二個故事的關鍵詞則是"壁爐"。作為北方家庭在冬天"唯一的光源與熱源"的壁爐讓全家聚集在一起,但是壁爐卻因電線和供熱管道的鋪設而邊緣化,家庭成員開始分散活動,"壁爐再也無法成為社會的粘合劑了"。第三個故事的關鍵詞是"佛祖講經"。作為佛祖講經聖地的菩提樹下和佛祖圓寂後藏經的寺院,因"書籍的大量印刷和文字的廣泛傳播"而邊緣化。信徒們不必再圍坐在菩提樹下或長途朝聖,同樣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毫無疑問,互聯網的出現作為新的社會粘合劑,極大地改變了既有的社會結構,文化、政治、經濟已然呈現出一種與過去大不一樣的面貌。在SNS的進程下,這種改變則可能更為劇烈:"上一秒,爸爸的兒子;下一秒,兒子的爸爸。"我們無法做出預言,只好用西鐵城手錶的這句廣告語來結尾。第2章 社會化網路的三波浪潮"網路的社會化不會朝生暮死,也不會曇花一現。網路的社會化將逐漸影響到每個人,每家公司,深入到世界的每個角落。"--Forrester Research,Social Computing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在上個世紀60年代提出"六度分隔理論"時,絕對沒有想到這個理論會在50年後的今天引發一場互聯網的革命。SNS已被公認為是最近幾年來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業務,不僅有Facebook、MySpace等SNS巨頭風靡全球,而且其他登陸各國證券所或拿到千萬美金巨額風投的SNS網站也不在少數。然而,SNS並非天外來星,為何它在面世幾年後才突然備受關注和熱捧呢?六度分隔理論漂亮地落地--SNS的三波浪潮一次又一次地衝擊著現有的互聯網模式。這三波浪潮就是分別以Friendster、MySpace、Facebook為代表的SNS的三次崛起、發展遲緩和衰落。SNS被譽為第二代交友網站,而SNS經過三次跌宕起伏的發展後,對用戶來說早已不只是具有"交友"這一核心價值了。也正因為SNS核心價值的變化,才使得SNS網站的發展能一浪高過一浪,SNS的探索之路一直沒有停息。中國的SNS網站基本上都是國外成功SNS網站的本土化,所以同樣也經歷了SNS的起起落落。很多先驅成了先烈,模仿只是希望邁向成功彼岸的第一步。聰明的模仿者會清楚地判斷出哪些是自己需要借鑒的精華,哪些是應該去掉的糟粕,他們會從模仿中汲取靈感,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創新是需要勇氣的,就如淪落在雞窩裡的鷹需要勇氣去嘗試展翅一樣。聰明的模仿者會鼓足勇氣,去尋找真正創新的讓用戶持續關注和投入的價值點。2008年和2009年,國內的SNS站點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這些SNS模仿者只是一味地模仿Facebook等成功SNS站點的產品或在線遊戲,卻很少去研究校內網、51.com、開心網成功背後的創新細節。我們歌頌SNS革命性的價值,同樣也擔心有很多隻懂得簡單模仿的SNS站點在2009年之後會逝去……第1節 第一波浪潮:鼻祖Friendster和國內的追隨者們如今似乎很少有人知道互聯網上曾經有一個網站叫SixDegrees,也很少有人知曉是Friendster引發了第一波SNS浪潮,第一波SNS先行者"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不過其意義絕非如此。SNS的概念是最近幾年隨著Facebook、校內網、開心網等SNS網站的成功而逐漸被人熟知的。其實,早在1997年,互聯網上就出現了第一個SNS網站--SixDegrees.Com。SixDegrees根據六度分隔理論構建,用戶可以向1~3度的好友發送站內信件,以站內信件形式促使好友關係的形成。該網站在巔峰時期也有近百萬用戶,但在2000年時被迫出售。其失敗原因在於SixDegrees的SNS概念太過超前,那時候的SixDegrees不像如今的Facebook,除了能加好友之外,還可以做很多事情。隨後出現了各種形式的SNS站點:LiveJournal、Asian Avenue、BlackPlanet、LunarStorm、MiGente、Cyworld、Ryze、Fotolog,等等。雖然這其中的一部分站點時至今日依然發展得不錯,但是這些站點都沒能在全球範圍內掀起SNS浪潮,直到2003年Friendster.com的誕生。Friendster自2003年3月份推出之後,一炮走紅,短短几個月,就發展了400萬註冊用戶。一年之後用戶數量翻番,達到800萬註冊用戶,高峰時期每周有20萬新用戶加入。據說,當時矽谷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使用Friendster的服務。Friendster由此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第一波SNS浪潮。同年9月,Friendster便獲得了風險投資商 Kleier Perkins和Benchmark & Battery公司1 3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美國各大媒體紛紛表示:SNS已經掀起了整個互聯網的第二波浪潮。此後,大批的模仿者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全球範圍內(包括中國)掀起了創建SNS網站的熱潮。中國的第一批SNS創業者幾乎在同一時間內被Friendster的成功所"打動",一些就讀名校的海歸精英,紛紛在謀劃著創辦中國的第一個SNS站點。2003年8月,兩位斯坦福畢業的海歸精英劉健和饒磊回國,模仿Friendster模式創立了中文SNS網站UUme.com。2003年底,UUme正式上線,同時得到了千橡互動集團陳一舟的天使投資。3個月之後,UUme憑藉"中國版Friendster.com"的概念便獲得了美國兩大頂級風險投資機構數百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其中一家是世界5大風險投資公司之一、並且從未在中國投資的AccelPartners,另外一家是頂級的資金管理公司DCM。業內人稱為小馬雲,非阿里巴巴馬雲。與UUme差不多時間問世的,國內早期還有另外一個重量級的SNS網站--億友網。其創始人馬雲從網易無線互聯網業務部離職後,於2003年9月17日與其搭檔劉勇一起商討了億友網的"全新模式"--"六度分隔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億友網幾乎與Friendster於同一天在美國矽谷獲得 1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隨後,馬雲和劉勇開始回國籌辦"億友網"。此外,當時(2003年)還在美國特拉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王興也同樣為Friendster模式所著迷。2003年底,他放棄博士學位,回國開始SNS創業,與他的兩位老同學一起建立了最初的創業團隊。不過,王興不像劉健和馬雲那樣能幸運拿到風投,他們三人自掏腰包湊了30萬元開發並推出了"多多友"--國內第一波社交網站之一。不到一年時間(2003~2004年),國內出現十幾家類似於Friendster的SNS網站,而且新的同類型網站還在不斷湧現。除了UUme、億友網和多多友之外,比較知名的SNS網站還有友友網路(YOYONet)、聯趣網(LianQu)和友友網(you2you)等。這批SNS先驅都在主導"第二代交友"模式--以Friend Of A Friend的方式(即"尋找朋友的朋友")來擴大交往圈子的一種新型網上交友方式。它們都不約而同以"六度分隔理論"為膜拜神論,但是"六度分隔理論"並不能有效地改善第一波SNS網站用戶數目增長緩慢、用戶在線使用率太低、用戶粘性不強、大部分沒有贏利等尷尬局面。很多先驅者們因缺乏資金支持、網站用戶體驗不夠好、營銷不利等原因,最終成了先烈……此時,國內的互聯網經濟正處於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國內有8家互聯網企業登陸納斯達克並受到資本的追捧。2004年6月16日,騰訊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公開上市。中國概念股增加的不僅僅是數量,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元化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互聯網的多元化發展,也從側面體現了網路社會化產生的價值。2004年到2005年,無論是痞子蔡、安妮寶貝和芙蓉姐姐等利用網路迅速走紅的"網路紅人",還是《老鼠愛大米》、《刺激2005》、《一萬個理由》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網路流行歌曲,以及木子美和天仙妹妹等網路事件,都與SNS浪潮一起證明了國內外網民都在發掘社會化網路的力量。然而,風投和創業者對社會化網路又過於樂觀,以人為本的社會化網路正處於萌芽時期。國內互聯網剛剛經歷了以個人為中心的個人主頁時代,正走向草根博客時代,國內絕大多數用戶還無法接受SNS的概念,SNS遭受冷遇似乎是必然的。Friendster在美國的光芒很快被厄運所掩蓋,2004年,Friendster由於訪問量過大,伺服器負載過重,從而導致網站訪問速度緩慢,甚至無法登錄,用戶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訪問速度慢是網站用戶體驗的頭號殺手,Friendster的大量用戶因此而流失,這給後來的MySpace和Facebook等競爭對手創造了機會。在Friendster遭到挫敗後,中國的第一批SNS站點也紛紛遭遇發展瓶頸,最後迅速走向消亡。2005年,億友網藉助移動增值服務,以SP(Service Provider)的身份盈利2 400萬人民幣,同時還獲得了2 000萬美元的融資。然而,好景不長,因為2005年底中國移動SP政策的調整,從2006 年開始,SP開始遭遇寒流,億友網的盈利模式面臨嚴峻考驗。最終,億友網於2006年被歐洲的婚戀交友網站Meetic以2 000萬美元併購,變為Meetic的中文版--蜜糖網,從此轉入婚戀交友領域。與億友網同病相憐的UUme,於2005年8月被陳一舟收購,創始人劉健成為千橡集團的首席運營官。UUme被千橡"改頭換面"後,成為一個視頻分享站點。由於某些方面的原因,2007年7月1日,UUme最終還是被千橡集團所放棄。由FriendSter所引發的第一波SNS浪潮就這樣死在了沙灘上,但SNS並沒因此而消逝。相反,隨著互聯網的多元化、社會化的發展,第二波SNS浪潮正蓄勢待發。前面提到的MySpace和Facebook正是於此時登上SNS舞台,後來居上。互聯網的發展給了人們很長的緩衝時間去接受SNS,此後的SNS可謂萬事俱備,第二波SNS浪潮必將在第一波SNS浪潮的基礎上實現巨大的超越!第2節 第二波浪潮:MySpace 旋風與中國SNS風暴互聯網的需求因人而異,MySpace的誕生滿足了用戶娛樂化交友的需求--MySpace創造的豐富的多媒體個性化空間吸引了全世界數以千萬計的年輕用戶,而51.com同樣為無數中國年輕人創造了個性化空間。更不可忽視的是QQ空間的穩紮穩打,努力為用戶創造更為互動的SNS空間,進一步鞏固騰訊SNS的發展策略。MySpace抓住了FriendSter衰敗後的機遇,很多FriendSter用戶都"跳槽"到MySpace,SNS的第二波浪潮從此開始。MySpace創立於2003年,創始人Chris DeWolfe和Tom Anderson如同第一波SNS浪潮中的其他創業者一樣,也深深被FriendSter的成功所吸引,並堅信同樣能創造奇蹟,甚至超越FriendSter的輝煌。然而,直至2004年下半年,MySpace並沒有兩位創始人當初想像的那麼美好,MySpace用戶增長速度依然緩慢。其中文站點為:http://www.myspace.cn/,稱為聚友網。MySpace真正成功的原因在於它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特色和價值點:它首先選擇了以音樂愛好者作為網站的"先鋒",並為這批"先鋒"提供音樂上傳服務以及個性展示空間。事實也正是如此,MySpace在遭遇發展難題後,毅然選擇在洛杉磯地區的Club、樂隊和各種派對中地下推廣,效果好得驚人,很快在用戶之間形成病毒式的傳播。MySpace很快成為20歲左右年輕人搜尋洛杉磯新的音樂劇以及與同興趣者交流的地方,隨後它又很快將最低年齡限制降低到14歲。MySpace戰勝FriendSter,除抓住了發展機遇之外,其核心價值在於其個性化,用戶可以在MySpace中公開興趣、愛好等個性化信息,還可以分享音樂、圖片和視頻等,共同興趣點成為"尋找並結交朋友的朋友"的原動力。對於處於叛逆期的年輕人來說,個性空間和共同興趣的朋友是尤為重要的。這些年輕人對現實世界的叛逆情緒,讓MySpace成為了他們心目中的天堂。2004年和2005年是MySpace高速發展的兩年。2005年,博客成為了全球互聯網的熱點,而對於年輕人來說,個性空間和交友則是其核心需求。整個SNS進化的"DNA"解讀至此,我們可以發現,從個人主頁到草根博客,再到個性空間,網站的易用性越來越強,用戶花在網路上的時間以及用戶希望對互聯網的把控程度也都在與日俱增。"得人心,順時代"的MySpace經過2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擁有了 4 000萬左右的註冊用戶,並且於2005年被美國新聞集團以5.8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一年之內,MySpace為新聞集團的Fox 互動公司帶來4億美元的廣告收益,為當年Fox互動公司總收入的80%。 這一消息讓全世界的互聯網創業者感到無比的興奮,紛紛投入第二波SNS創業大潮。在中國,與Friendster掀起的第一波SNS浪潮相比,MySpace掀起的第二波SNS浪潮顯然更加猛烈。一時間,國內的SNS創業者們紛紛宣布:"我們要做中國的MySpace。"僅在2005年,國內新誕生的SNS網站便不下數百家,比較知名的模仿者有碰碰網(pengpeng.com)、51.com、UU地帶(uuzone.com)、貓撲(hi.mop.com)、網友天下(wangyou.com)、粉絲網(ifensi.com)、魔時網(mosh.cn)等。國內互聯網巨頭騰訊公司也於2005年推出了自己的QQ空間(Qzone)產品,它對SNS的理解與眾不同。在騰訊看來,對於用戶而言,網路關係鏈管理的第一維是QQ好友、QQ空間好友;第二維是不同種類和興趣愛好的QQ群;第三維是按照年齡、職業、愛好、地域等垂直劃分的細分關係,如同學錄、同事錄、同城好友等。這三維構成了一個立體空間式的SNS系統。騰訊通過對這三類組合服務的強化去滿足用戶不同層面的需求和體驗,使用戶在關係鏈的管理上逐步精細化和具體化。未來,用戶還將在騰訊的產品和服務上不斷見到最新的SNS應用。騰訊於2005年6月6日正式對外發布QQ空間,為QQ好友提供個性化的網路分享平台服務。4年後,在2009年第二季度,QQ空間月活躍用戶數達到2.28億,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SNS平台!回顧一下2005至2009這4年QQ空間的發展,不難看出騰訊進軍SNS市場的決心和長遠的布局策略。2006年4月,QQ空間3.0版本正推出,全面啟用瀏覽器模式,同時新增歡迎動畫、個性導航等更多特色功能,進一步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2007年5月,QQ空間4.0版本隆重推出,QQ空間打開速度全面提升,實現70%以上用戶5秒內打開空間。2008年1月,QQ空間正式對外發布QQ校友,針對校友內容為主導的垂直SNS社區,為全國各大高校信息內容的聚合、分享提供一個更為整合的服務平台。2008年10月,QQ空間5.0版本清新問世,新增寬屏模式,最大化個性展示空間。2008年12月,QQ空間陸續推出SNS娛樂應用(好友買賣、爭車位等),不斷豐富用戶間的互動方式。2009年4月,QQ空間與對三方合作正式推出時下最流行的SNS應用--QQ農場,開啟了QQ空間與第三方合作的序幕。經歷4年的飛速發展,QQ空間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網路情感交流的平台,聚集著海量的以分享和互動為主要需求的用戶。回頭看QQ空間走過的每一步,不難發現騰訊的SNS策略始終如一地充分把握著滿足用戶需求這條主線,要做就要做用戶最喜歡用的。正如本章開篇所說,互聯網的各種服務是應用戶需求而產生的,不滿足或者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將非常難以"生存"下來。前面提及的SNS"DNA"也同樣可以用來解析QQ空間的發展,從個人主頁到個性化空間,再到極富互動色彩的SNS娛樂應用,QQ空間一步步豐富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同時也增加了自身產品的粘性。QQ空間產品總經理鄭志昊對中國SNS的發展有著獨特的看法,在他看來SNS在中國有著5個突出的趨勢:第一,SNS趨於生活化,人們在SNS上分享他們的快樂和感受,在上面有點評,還有購物的體驗;第二,SNS趨於娛樂化,在金融危機的今天,不管是上班族,還是正在尋找機會的求職者,他們都在尋找更多的快樂;第三,SNS趨於綜合化,每一個SNS平台都希望進入更多的領域;第四,SNS趨於細分化,不同的人群可以聚集於不同的社區,如果你是學生,你可以上校友,如果你們是共同愛好者,你可以上Q吧,有很多細分化的需求,包括購物、買車、購房,它滿足了人們多維度的細分化的市場需求和核心業務需求;第五,SNS趨於無線化,anywhere、anytime、any device,你可以上手機QQ空間,也可以在手機上進行好友買賣。SNS最根本的魅力還是來自於用戶在主動參與、傳播、分享的過程中所創造出的巨大價值。QQ空間仍在為廣大用戶提供更為流暢和貼心的服務,這也是騰訊SNS發展策略的重中之重。如果說QQ空間是MySpace的模仿者,也許有失公允,因為對於這樣成功的產品來說,除了模仿,其更多的是創新,很多地方已經超越了MySpace本身。與第一波浪潮中的"中國的FriendSter"相比,第二波浪潮中的"中國的MySpace"已經有了關鍵性的改變。第二波SNS站點傳達給用戶的不僅僅是"尋找朋友的朋友"這一單純的概念價值,用戶們在其中的角色已經越來越"主體化",他們會考慮在這些SNS網站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模板,建立屬於自己的網路家園,他們喜歡花時間在其中寫博客、分享照片、交流思想、表達喜好等。部分SNS站點還為用戶提供了自定義裝飾網路家園的功能,這對於喜歡個性的年輕人來說,吸引力是巨大的。與第一波SNS站點一樣,第二波SNS站點也同樣受到了風險資本的追捧。2005年12月,碰碰網獲得軟銀亞洲1 250萬美元的風投,拋出了"WAP 2.0+Web 2.0"的概念,雄心勃勃地宣布了其將於2007年登陸納斯達克的計劃。2006年3月7日,在互聯網資本界長袖善舞的陳一舟的領導下,千橡互動也獲得GA等的4 800萬美元的投資,試圖將貓撲網打造成中國的MySpace,赴美上市。2006年3月29日,網友天下獲得了美國十大風險投資機構之一的Charles River Ventures的 300萬美元的風投。2006年5月16日,51.com獲得紅杉資本第一期4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龐升東向紅杉資本沈南鵬做出的承諾也是"我們要做中國的MySpace"。然而,一年之後,這波"中國的MySpace"幾乎全部遭遇滑鐵盧。2006年底,深圳浩天副總裁、碰碰網總經理丁志鋒低調離職,轉投無線互聯網領域;千橡集團陳一舟夢想依託貓撲網赴美國上市的計劃也同樣受挫;51.com的模仿路則更具中國特色,騰訊QQ成了它的直接學習對象。國內第二波SNS浪潮受挫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它們都沒有找到SNS站點在國內的盈利模式,這些模仿者們似乎沒有耐心去理解國內外互聯網環境的差異,從而也就沒有找到適合中國特色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急於求成的心態在網路風投資本消耗殆盡之時成了創業者自行宣布潰敗的加速器。3年之後,隨著國內SNS領域"MySpace高潮"的退去,最終浮出水面的僅有龐升東和他的51.com。如今,51.com擁有超過1.3億註冊用戶,3 550萬活躍用戶,日均PV達3.8億,已超過搜狐,接近新浪。這證明:51.com在這次戰役中獲勝了。如今,國內很多互聯網研究者都在為51.com的"看不懂"的成功嘖嘖讚歎,而"看不懂"正是51.com在摸索道路上尋找到了創新的運營模式。這裡我們不妨重新來解讀一下51.4com成功的歷程。51.com--我的朋友、我的家2005年初,51.com創始人通過Donews.com創始人劉韌的牽線搭橋,以98萬美元的天價買下"51.com"的域名。那一年,博客在國內的發展已經如火如荼,51.com和QQ空間都是這個時候進入博客市場的。隨後,由於受MySpace的影響,它們紛紛在博客的基礎上增加了交友的功能。2005年12月15日,決定將51.com打造為"中國的MySpace"的龐升東,在上海召開的第五屆中國創業投資年度論壇上遇到了比自己整整大10歲(龐升東當時28歲)的浙江老鄉、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合伙人沈南鵬。龐升東把自己準備做"中國的MySpace"的想法透露給沈南鵬之後,引起了沈南鵬的極大興趣。龐升東當時拿出的數據也打動了沈南鵬,51.com 8月18日推出,12月29日就躍居Alexa全球排名500強,每天固定在線的人數超過20萬,日均PV流量120萬。經過半年考察和幾輪接觸之後,51.com順利拿到紅杉400萬美元的第一期風險投資。很多互聯網研究者都對51.com"看不懂"的成功進行過討論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版本的說法,而我們認為成功的網路營銷肯定是一個系列成功的營銷手段而不是某個單一的營銷事件。有部分研究者認為,51.com的成功可以用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來解釋。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認為人類的需求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它們分別是:生理需求(人的基本慾望)、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求(自尊、他尊和權力欲)和自我實現。早期的51.com滿足了用戶之間"泡與被泡"的交友"性"需求:從生理需求著手,先攻下三路,然後才由下而上,轉入社交需要。這走的是"邪路子",但似乎見效很快,這種擦邊球的成功,與目前中國轉型期社會現狀有關係。也有傳聞,國內多家相關社交站點都採取過此類營銷方式,但隨著SNS網站的進一步發展,現在如果再走這樣的老路,即使能夠引起一時的轟動效應,成功的可能性也會相當低,而且有可能成為監管部門的靶子。也有人分析說,龐升東早年為個人站長出身,因此熟諳個人網站營銷。比如早期的搜狐、hao123等採取的真病毒營銷(即利用惡意代碼篡改用戶瀏覽器主頁或者通過QQ等IM病毒傳播)方式也被龐升東應用到51.com以及他的其他站點的傳播上,萬流歸宗,51.com短期內就獲得了大量的用戶和流量。此外,個人站點的Alexa排名優勢也在51.com早期的發展及融資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還有人研究得出,51.com的成功得益於龐升東對史玉柱腦白金營銷案例的研究。51.com在早期推廣時,採用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方針策略,重點從三線城市和農村的網吧用戶入手。以三線城市和農村用戶入手的好處是,這批用戶尚未接觸過社交類和博客類產品,同時也避開了與其他社交類和博客類網站的正面競爭。在產品設計方面,龐升東也摸透了三線城市和農村網吧用戶的需求,產品設計的中心思想是:個性DIY、秀、操作簡易、類QQ的VIP業務(饑渴+特權化營銷)、真實照片頭像、結交異性等。一次,龐升東受邀參觀騰訊公司總部,並與包括馬化騰在內的高管團隊進行了深入交流。在這次交流中,龐升東受到了巨大的啟發:QQ的產品已經完全滲透到三線城市和農村網吧用戶中,QQ的各條產品線的盈利模式也天衣無縫。從此,QQ成為龐升東學習和模仿的對象。QQ的很多功能和應用都被51.com複製到自己的平台上。在交友方面,51.com甚至比QQ有過之而無不及,有很多備受年輕用戶喜愛的創新點,比如"在線大頭照拍攝"、"給網友照片打分"和"新聞聯播"(newsfeed)等功能。最後,就連QQ的虛擬物品交易和廣告商業模式都被龐升東複製到了51.com上。對於51.com的"看不懂",此上種種皆為猜測,真正能看懂51.com快速增長背後的真相的,估計也只有51.com的營銷團隊。而不能不提的是,龐升東總結51.com的成功時這樣說道:"為什麼51.com能起來,為什麼能搶到QQ用戶,最大的原因是2005年時QQ空間經常打不開。"不管怎麼說,51.com的成功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同,51.com能成為世界級的SNS網站是值得驕傲的。51.com和QQ空間成為第二輪SNS浪潮中出眾的弄潮兒。一直含蓄低調的騰訊2008年也開始磅礴發力,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QQ空間單月活躍用戶數達到2.28億,一舉超越Facebook的單月1.75億登錄用戶數,成為全球最大的SNS平台!2009年1月騰訊正式對外發布了其第一個垂直SNS平台產品--QQ校友,新版本的QQ 2009也引入了好友印象等SNS元素。同年,備受歡迎的"QQ農場"應用登錄Qzone,一舉引爆全民種菜的風潮。2009年7月,一個名為"豆瓣讀書"的應用出現在部分用戶的應用列表當中,同時也標誌著騰訊開始逐步開放其平台給有實力的第三方,共同開採其海量的用戶資源。通過自主研發和有選擇性地引入外部應用的策略,既保證了用戶對其平台的粘性和應用的質量,也為更多的第三方廠商提供了發展的平台和商業機會!海量的用戶群體,強大的平台效應,清晰的商業模式,使得騰訊得以在風雲變幻的互聯網環境中一直保持著難以撼動的競爭優勢,成為這一輪SNS大戰中最大的贏家之一!並提出了於2010年登陸納斯達克的上市計劃。目前,51.com月均盈利近100萬美元。SNS的第二波浪潮隨著絕大多數SNS創業者退出"SNS競賽場",少數SNS創業者脫穎而出而落潮,"概念和資本"的推動並未能使第二波SNS站點開花結果,大部分SNS網站想在中國複製 MySpace的夢想都化為了泡影。51.com和QQ空間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三年似乎成了很多互聯網創業者難過的坎,只有堅持下來,不斷創新,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最終才能成為行業的領導者。第3節 第三波浪潮:Facebook 神話與校內網的傳奇Facebook的誕生在SNS進化路線中似乎就是那段更佳的基因,這段基因將SNS和普通交友區別開來。社交的概念得到突顯,線下真實的人際網路被複制到了線上,低成本人際關係管理成為其核心價值。如果說MySpace代表著以興趣交友為主線的社交網路,那麼Facebook則代表著以真實朋友關係為主線的社交網路。Facebook與MySpace的價值差別在於,主要用戶群體年齡差別和用戶群背後所承載的網路人脈關係(是興趣好友,還是真實朋友)。這個被譽為Google之後出現的具有最偉大創意的網站--Facebook,同樣也是因為受到了Friendster的觸動。2008年6月,Facebook以驚人的發展速度超越了MySpace,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SNS站點。這個由哈佛大學在校生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於2004年2月4日創立的網站是目前全球增長最快的SNS網站。在短短的四年時間內,已經成為當今互聯網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奇蹟:全球排名第5,擁有來自全球31個國家和地區中近2億的用戶,年收入4億美元。這期間,幾乎每個互聯網巨頭都曾試圖收購Facebook,但扎克伯格一直不為所動。人們一致以為,Facebook是最有可能與Google比肩的公司。年輕的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創造了一個令世人矚目的神話。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現今年僅25歲的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自身也充滿著傳奇色彩。1984年5月,扎克伯格出生於紐約。10 歲的時候,他擁有了第一台計算機,從此小扎克伯格開始利用電腦演繹著天賦,譜寫著傳奇。小學六年級就開始編程,高中時他為一款MP3播放器設計了插件,這個插件可以識別用戶的收聽習慣,自動創建符合用戶口味的播放列表。扎克伯格把這款軟體上傳到互聯網上供人免費下載,他的才華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賞識,包括美國在線和微軟等在內的大公司都向他拋來橄欖枝。但扎克伯格最終決定以學業為重,於是他進入眾人嚮往的哈佛大學。在哈佛,扎克伯格讀的是心理學,而他的主要興趣依然是計算機。雖然心理學專業成了扎克的副業,但是後來Facebook在用戶中瘋狂傳播的營銷事實證明了扎克熟諳用戶的需求和心理。成功抓住用戶需求的營銷和產品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做到的,但扎克伯格做到了,他將心理學成功應用於Facebook。之後,扎克伯格的創業成功軌跡似乎"鏡像"了比爾·蓋茨,兩人都在19 歲開始創業,同樣是哈佛大學的輟學生,同樣年紀輕輕就贏得了世人的尊敬。這個年輕的美國小夥子因此被稱為"蓋茨第二"。Facebook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比其他的SNS站點更加務實。從最開始(2004年左右)的"Thefacebook is an online directory that connects people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t colleges.",到後來(2007年左右)的"Facebook is a social utility that connects you with the people around you.",再到目前的"Facebook helps you connect and share with the people in your life.",Facebook的每一次定位調整,都在致力於為主流用戶群體存在的現實生活(現實社交生活)提供輔助的網路服務。Facebook並不是在創建一個以前完全不存在的新社區, 相反,它是在為已存在的實體社交提供一種更重要的信息交流服務,Facebook的目的是藉助網路取代傳統的社交平台。當時"Facebook"還叫做"Thefacebook"。譯為:"Thefacebook"是一個在線目錄,大家可以通過高校的社會網路聯繫起來。譯為:Facebook是一個連接你與你周圍的人的社會化工具。譯為:Facebook幫助你與你生活中的人取得聯繫並分享信息。 2008年上半年,開心網成功模仿了Facebook,採取了以朋友名義的親切言辭內容的郵件營銷:"我的幾個朋友開發了一個好玩的網站,叫開心網,現在正在進行內測。我的幾個好友已經在上面註冊了。如果你在開心網成為我的好友,你可以……有很多好玩的功能",因此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Facebook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它的一切都完美地抓住了大多數用戶的心理需求,沒超之一分,也沒少之一毫,用戶的心理似乎都被"玩弄"於股掌之間。2004年2月,扎克伯格用親切言辭的電子郵件營銷將Facebook傳播給了每一位在校的哈佛學生。隨後,Facebook被口口相傳至毗鄰的大學,然後是常春藤聯合會的名牌大學。其他大學的學生不得不排隊等候,因為扎克伯格要通過從其他大學的學生收取註冊申請表,然後按照申請數量來選擇開放學校的優先順序。後來,Facebook面向高中生開放,同樣也抓住了大多數用戶的心理需求,採取了適當的"饑渴營銷"推廣。這種模式同樣被本書後續要講到的校內網所複製,校內網在2006年網站上線初期的高校推廣中就採用了這種模式。Facebook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相應採取的種種策略都註定Facebook將引領SNS網站的第三波浪潮,並將這波浪潮推向至高的巔峰。以Facebook、YouTube(社會化視頻分享網站)、Twitter(社會化迷你博客)、校內網、開心網等為代表的SNS網站的成功,引發了新一輪的互聯網革命。這次浪潮讓更多的國內創業者和互聯網巨頭歡欣鼓舞,同時也讓SNS真正進入了中國主流互聯網人群市場。Facebook的成功無疑又給國內很多的互聯網創業者打了一針興奮劑,連續近4年來,Facebook的模仿者前赴後繼。2005年12月,校內網創始人王興在仔細研究了Facebook的模式之後,完善和改進了多多友的基本功能,把原來以結交陌生人為主的模式改成了以線下大學生真實人際關係為主的模式,同時移植了Facebook的界面和產品體驗,於是校內網誕生了。校內網上線不久,國內一夜之間出現了一大批Facebook的模仿者,如5Q校園網、佔座網、億聚網、底片網、導讀網、課間操等。在這次競賽中,校內網不僅在產品設計上幾乎與Facebook如出一轍,而且在營銷方式上也吸收了Facebook的所有經驗。筆者至今仍然記得,第一次接觸校內網時,它當時只對清華、北大、人大等頂尖知名高校開放,無奈筆者所在的高校雖屬首批211工程大學,但依然無法進入校內網,只能申請等候批准。後來,有幸收到王興通過郵件發來的體驗賬號,如獲珍寶。由於整個高校校園環境的信息相對非常暢通,校內網很快從名校傳播開去,其他仍未開通校內網的高校學生只能"翹首期盼"。一時間,上校內網成了大學生的一種時尚和驕傲。校內網(人人網)--每一次改變都是攜手成長校內網的創新最終讓校內網從Facebook的眾多模仿者中脫穎而出。與扎克伯格通過一封網站開通郵件獲得先鋒種子用戶不同,校內網是通過在2006年春節前舉辦的用大巴送註冊用戶去火車站的活動迎來了第一批用戶。這樣一次貼近用戶需求的活動讓校內網在口碑的力量下迅速傳播開去。隨後,校內網推出"校內大使"的創新推廣方式:各高校分別設立一個"校內大使","校內大使"每拉得一位校友註冊就可以獲得5毛錢的提成。這種創新推廣方式讓校內網一年內"吸收"了200萬用戶。同一時期內,同樣關注SNS市場的陳一舟組建了一個團隊,花了3個月左右的時間將貓撲空間(hi.mop.com)的陌生人網路模式改成了熟生人網路模式--5Q校園網(www.5Q.com)。此時,筆者加入了千橡5Q校園網團隊,經歷了5Q校園網與校內網長達半年多時間的鏖戰,目睹了千橡收購校內網以及5Q校園網與校內網合併為新的校內網的整個過程。一年後,5Q校園網與校內網完全融為一體。在5Q校園網和校內網激烈的校園爭奪戰中,校內網先入為主並成功學習了Facebook的營銷方式,於是它在國內頂尖院校中(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全國10餘所重點大學)佔據了絕對優勢。5Q校園網則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等南方知名院校打下了一片江山。不過,陳一舟希望通過收購校內網來達到一統校園市場的目的,最初遭到了王興的拒絕。2006年暑假,5Q校園網和校內網發生了激烈的用戶爭奪戰。在營銷方式上,5Q校園網除了將校內網的"校內大使"改為了"校園大使"外,還推出了"註冊5Q校園網用戶送甜筒、雞腿"等活動。一時之間,雙方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之後的情況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王興在融資上遇到了困難,陷入了"斷糧"數月的困境。2006年10月,王興被迫接受陳一舟的邀約,同意200萬美元出售校內網。事後,王興在日誌中流露出了當時的無奈:"當我們公司已經欠下了相當於我個人100個月工資的時候,我們沒有太多選擇。"在併購校內網之後,5Q校園網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與校內網進行整合。陳一舟再三衡量二者的優勢後,最終決定將5Q校園網的用戶導入校內網。因為無論是用戶體驗,還是網站的用戶基礎校內網都更勝一籌。合併後的校內網在校園市場迅速地拉開了與其他競爭者之間的距離,下一步準備進軍白領市場。後來帶領校內網"奔前程"的領導者則是陳一舟在Chinaren時代就一直追隨左右,並且在搜狐併購Chinaren之後出任過搜狐技術總監的互聯網老將--許朝軍。許朝軍在千橡也曾參與過貓撲的重構以及貓撲的"MySpace計劃",在SNS領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對於許朝軍,筆者個人是非常敬佩的,作為千橡互動集團的副總裁、校內網負責人,雖身居高位,但仍能手把手指導下面的產品經理(筆者也是其中幸運的一個)認認真真進行產品規劃和用戶體驗設計。這確實很難得,即使是在創業型的公司。王興離開校內網後,許朝軍帶著數十人的小團隊,以校內網和5Q合併後不超過200萬用戶的基礎,開始了新校內網的艱苦創業。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艱苦努力之後,許朝軍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而陳一舟也高調宣稱"國內SNS社區的戰鬥已經結束"。校內網的增長速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目前校內網的註冊用戶已超過了7 000萬,日PV 流量達5.2億,日登錄用戶達3 200萬,活躍用戶高達80%,當仁不讓地成為國內第三波SNS浪潮的領跑者。離開校內網後,王興先後創立了飯否網和海內網,重新進軍SNS領域。除了之前的佔座網、底片網、花名冊、億聚網、ChinaY(大旗網旗下網站)等,後來又出現了由新浪前CTO程炳皓創立的開心網,互聯網老兵、前雅虎中國總裁謝文創辦的一起網,國內知名博客keso創辦的5Gme,麥田創辦的螞蟻網等SNS網站。與此同時,國內外一系列的開源SNS系統也日益盛行,例如UCHome(康盛旗下)、ThinkSNS、OpenPNE、Community Server、insoshi、AROUNDMe、PHPizabi等。這些系統大大降低了進軍SNS領域的門檻,一時間,SNS 似乎成了社區建站的標配,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垂直性、娛樂性的SNS社區紛紛湧現。這讓第三波SNS浪潮沖向平民化,有人說SNS的用戶數量正在無限接近互聯網的用戶數量。在第三波SNS浪潮中,國內創業者的目標都是要成為"中國的Facebook"。然而,似乎互聯網行業的一切都充滿了變數,尤其是SNS領域,變化才剛剛開始。在國內的第三波SNS浪潮中,只有校內網脫穎而出,其他的競爭者們都日漸式微,甚至是銷聲匿跡。互聯網行業同樣遵循著優勝劣汰的"達爾文進化論"……第4節 第三浪後續:開心網的盛行與國內互聯網巨頭們的窺探開心網在國內的出現絕對是個特例,它將第三波SNS浪潮的中國波段引向了更高的高潮。也許正是因為開心網的誕生才讓SNS為更多的中國網民所熟知。2008年4月,陳一舟憑藉校內網的神話拿到日本軟銀領投的4.3億美元的戰略投資,這原本是中國SNS競賽中的圓滿句號。憑藉千橡集團雄厚的資金儲備、校內網龐大的高校用戶基數,以及校內網知名的SNS品牌,校內網的競爭優勢已經無可撼動,其他競爭者在這一領域似乎已經基本無法再有所作為,海內網、一起網、佔座網等競爭對手最終都被校內網擊敗,淪落為偏安一隅的追隨者。原本試圖在大學生市場分得一杯羹的騰訊公司的QQCampus和QQ大學(uu.qq.com)等產品的研發速度似乎也放慢了很多,內測一年也未能正式上線。開心網(kaixin001.com)--我們每天都在開心地進步著然而,就在陳一舟話音未落眾議四起的剎那,2008年3月,開心網(kaixin001.com)低調上線。短短几個月時間,開心網憑藉"朋友買賣"、"爭車位"、"咬人"等幾個簡單的遊戲和病毒式的營銷推廣,kaixin 001.com的域名Alexa排名超過了xiaonei.com,開心網的註冊用戶數如今已經接近4 000萬。開心網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在短短几個月內風靡整個互聯網,成為SNS領域的一匹黑馬,讓陳一舟、王興和謝文神情緊張。開心網的爆髮式發展讓國內的SNS格局產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也讓互聯網巨頭甚至是移動運營商們產生了無限的遐想。開心網異軍突起,讓已經稍顯沉悶的博客出現了新躁動,網友把注意力轉向SNS網站,這一度讓專業的博客網站和門戶的博客頻道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脅。在國內的幾大門戶中,新浪首先低調推出了新浪空間,將博客、相冊、播客等一系列現有產品整合到新浪空間中,實現了SNS的自然融合。當然,新浪空間也不免落入"俗套"--"爭車位"、"好友印象"等遊戲成了新浪空間試圖再現開心網輝煌的"殺手鐧"。2008年8月8日,一個全世界將目光投向北京奧運會的日子,門戶中的第二個SNS站點--雅虎口碑誕生了。雅虎口碑定位於"打造生活服務人際社交網路"的雅虎關係。雅虎口碑與其他SNS服務的差異化在於:它不依靠網頁遊戲聚集人氣,而是依靠中國最大的生活服務網路平台雅虎口碑,立足於朋友之間生活服務信息的傳播。然而,從目前來看,網頁遊戲依舊是其增強用戶粘性、增加用戶互動性,以及幫助用戶拓展人際關係網路的絕佳工具。2008年,三大門戶之一的網易也陸續在其博客中增加了很多SNS元素。同年10月30日,網易博客完成了一次全面改版,改版後延續了開心網的遊戲策略,博客、相冊、網頁遊戲成為其主要功能。網易博客的SNS化標誌著網易已經投入SNS戰役。如果說2008年是開心網的SNS年,那麼2009年將是開心模式百花齊放的一年。2009年1月6日,QQ校友的上線預示著騰訊正式進軍SNS領域。QQ空間總經理鄭志昊表示:"騰訊一直擁有最龐大的用戶群,但用戶的類聚和群分一直做得不夠理想,隨著SNS的普及和發展,用戶群細分的迫切性會越來越突現,用戶需要的不再僅僅是一刀切的服務,而是具有針對性,更加貼心的服務。SNS的核心就是關係鏈,而這也是騰訊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以騰訊多年的運營經驗和對業界的觀察,我們發現成功的關係鏈應用和社區都有其特定的場景。隨著網路的發展和用戶的成熟,用戶需求正在走向精細化,分場景對用戶需求進行分解。在場景的細分上,騰訊看重校園、工作人群和城市三個具有清晰物理屬性的細分場景,騰訊更傾向於把這些場景搭建成SNS平台,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這也是騰訊一直追求的目標。"SNS的本質是人,把具有一定相同屬性的人聚集在一起,並提供他們所喜歡的環境和功能,在這樣的場景下無論是針對性強的增值服務還是蘊含的廣告價值都會有更廣闊的空間和潛力,而且對於騰訊整體在線生活戰略而言,細分SNS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能更好地銜接IM和社區服務,可以更好地為騰訊的整體商業目標和價值服務。此後,國內的大型社區--天涯社區(tianya.cn)完成了它的SNS改版,淘寶網SNS--淘江湖公測上線,中國移動SNS--139社區全面開放註冊,搜狐網SNS--白社會如火如荼,這些站點都不約而同地借鑒了開心網的SNS模式。傳說中的中國聯通UP新勢力SNS社區、華為SNS社區,以及阿里旺旺的互動平台等SNS站點將會帶來哪些讓我們眼前一亮的創新呢?2009年,國內的SNS站點將走向何方?最後,我們來再次回顧一下SNS大體經歷的發展過程,梳理SNS進化的DNA:早期概念化--SixDegrees代表的初探六度分隔理論階段;結交陌生人--Friendster幫用戶建立弱關係從而帶來社會化實踐價值的階段;娛樂社交化--MySpace創造的豐富多媒體個性化空間吸引年輕人注意力的階段;真實社交化--Facebook幫助用戶將線下真實人際網路搬到線上,實現現實世界之外的社交階段。當我們回顧SNS的發展歷史時,也同時順帶回顧了整個互聯網的發展,我們驚奇地發現,短暫的互聯網發展史中,與用戶自身最為相關的需求就是社交需求。國外有互聯網專家戲稱"色情網站的輝煌戰績已經被SNS網站所取代,年輕用戶花大量時間在SNS網站上,根本沒時間看成人網站"。隨著網路硬體、軟體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SNS的發展趨向複雜化,越來越豐富多彩,虛擬社交將會與現實交往出現交叉。當網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交叉越來越大時,在未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甚至是我們的現實生活,一切都可以搬到SNS網站上來,改變甚至是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娛樂的方方面面。然而,這一切正在發生著,一場由SNS掀起的互聯網革命即將爆發,你準備好了嗎?
推薦閱讀:

沒有革命,社會不公問題如何解決
法律奇葩說:反革命賭博吃屎致人死亡罪
怎麼評價頭腦警察?
董必武與陳碧英的革命情誼
端方:旗人三才子之一,晚清新政的推動者,辛亥革命的犧牲者

TAG:互聯網 | 革命 | 爆發 | 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