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微調手法
一,枕寰樞複合關節應用解剖 從解剖上看,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是分屬於不同節段的兩個運動單元,而從運動生理的角度分析,這兩節段更象是同一生理性關節的不同組成。兩者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協同,共同參與頭頸的功能活動。 1,關節連接 (1)寰樞關節。寰樞關節包括三個解剖性關節:其中中央部分是寰齒關節,兩側為寰樞後關節。 (2)寰枕關節。寰枕關節由寰椎側塊的上關節面和枕骨髁所組成,為一球窩關節。
2,韌帶連接 (1)連接樞椎齒突和椎體的韌帶維持枕寰樞複合關節穩定性的最重要韌帶結構都與樞椎齒突有關。 (2)連接寰椎前弓和樞椎椎體前面的韌帶。 (3)連接寰椎後弓和樞椎棘突,後關節突的韌帶 3,血管於神經 寰椎橫韌帶的後面容納脊髓, 寰椎後弓上面上關節突後下方有一溝,容納椎動脈通過稱椎動脈溝。 部分人群自上關節突後緣至後弓,有一骨橋斜架在椎動脈溝上方,呈環狀,即為椎動脈溝環。 4,枕下肌,枕下三角枕下肌群為頭上,下斜肌和頭大,小直肌,為頭部後伸和旋轉的主要肌群;枕下三角由頭上下斜肌,頭大直肌和寰椎後弓圍成。 二,運動生理和臨床意義
1,枕寰樞複合關節的屈伸運動 (1)寰枕關節的屈伸運動 寰樞關節的屈伸運動 寰樞關節屈伸運動時,受到寰椎橫韌帶對齒突的約束作用影響。 臨床意義 頸椎的後伸,引起寰枕後間隙的減小。由於寰枕後膜在結構上的特殊性,寰枕關節後伸可造成寰枕後膜對椎動脈產生切割擠壓,引起椎動脈枕段壓迫。 頸椎前屈時,寰椎相對樞椎齒突前移,對寰椎十字韌帶產生強烈的推擠牽拉。若手法中用力不當或幅度過大,可能使寰椎十字韌帶撕裂。 2,側屈運動 側屈運動只發生在寰枕關節,寰枕關節的側屈運動幅度僅3度,其限制因素是對側的寰枕關節側副韌帶及齒突頂韌帶及翼狀韌帶。這些韌帶迅速增高的張力使枕骨髁在遠離齒突時即停止了向內滑動,並牽拉同側枕骨髁向前滑動2-3毫米,出現向對側的共軛運動。 臨床意義 過度的側屈移動可引起齒突頂韌帶和翼狀韌帶的損傷,出現顱頸連接段的失穩。
3,枕寰樞複合關節的旋轉運動 枕寰樞複合關節的旋轉運動 枕寰樞複合關節的旋轉運動主要發生在寰樞關節 枕寰樞複合關節的旋轉運動可看作是寰樞節段旋轉運動的延續 臨床意義 寰樞關節旋轉時,影響最大的重要結構是椎動脈。 第三到第七頸椎稱下頸椎,具有頸椎骨的典型結構:椎體上面的中央凹陷而兩側及後方有嵴狀突起稱鉤突;椎體下面的中央凹隆而兩側及後方凹陷成斜坡狀,與下一椎體的鉤突組成鉤椎關節,具有限制節段側向運動,保護臂叢神經免受過度牽拉和防止椎間盤組織突入椎間孔的作用。橫突的根部有橫突孔,容納椎動脈;橫突的末端分裂為前後兩個結節,有時第七頸椎橫突前結節和前支可變異肥大而成為頸肋。 關節和韌帶 脊柱的後關節由相鄰椎骨的兩對關節突組成,起著控制節段運動的方向及幅度的作用,椎間關節還有一定的承載功能。關節突和椎體間的載荷分配因人的你年齡,生理狀態,姿勢不同而有較大的變化範圍。頸椎後關節節關節面的排列有其特殊性,自前上方斜向後下方,且其與水平線的角度呈自上而下逐段增加的規律。 連接和穩定頸椎的韌帶有三長三短,前後縱韌帶分別附著於椎體的前後方,項韌帶連接頸椎棘突和枕骨下緣,為三長;後關節囊及其韌帶連接上下關節突,黃韌帶連接上下椎板,棘間韌帶連接上下棘突,是為三短。
【運動生理和臨床意義】 前屈運動 頸椎椎體的上下面均呈弧形,其後關節面又自前上方向後下方傾斜,故頸椎活動節段進行屈伸運動,其上椎骨在下椎骨上面成前後滑移。頸椎前屈運動的限制因素是後縱韌帶,後關節囊,棘間韌帶,黃韌帶及項韌帶因拉伸而出現的張力增高。 頸椎前屈時,活動節段上一椎的下關節突在下一椎上關節突上向前上方滑移,後關節間隙有增大的趨勢,有利於減少關節面活動的摩擦阻力。前屈對神經根的影響要從兩方面來看, 其一,前屈時椎間孔上下徑擴大,有利於神經根減壓;其二,前屈時脊髓及神經根向頭端移動,過度前屈又能使已受壓迫的神經根張力增高。 前屈運動使髓核在椎間盤內向後滾動,盤內壓增高,前屈過度易誘發頸椎間盤突出;前屈也有使黃韌帶拉長變薄,有利於膜性椎管管徑的增加有利變化。但對已存在頸椎向前滑脫的患者進行大幅度的前屈操作,有使頸椎滑脫增大的可能;對已存在頸椎間盤突出或椎體後緣巨大骨贅的病人進行操作,則有造成或加重脊髓損傷的可能。 後伸運動 頸椎活動節段後伸的限制因素是前縱韌帶迅速提高的張力和下一椎骨上關節突與上一椎骨橫突的骨質碰撞。曾有報道:由於頸椎複位手法過於粗暴,造成第七頸椎上關節突骨折。據分析,可能是頸椎後伸運動過度所致。 頸椎的後伸運動使活動節段上椎骨的下關節突向後下方滑移,後關節間隙更加狹窄,增加了關節面相互運動的摩擦阻力,後伸運動使椎間孔的上下徑減小,同時因後關節囊及黃韌帶皺縮的關係,椎間孔前後徑也相應減小後伸運動對髓核的影響與前屈運動相反,但椎間盤壓力也呈增高趨勢由於後縱韌帶及黃韌帶的皺縮,膜性椎管的前後徑則趨向減小。 頸椎後伸時,其生理前凸加大,穿行於橫突骨通道中的椎動脈行程也相應延伸,可能對椎動脈產生強烈的牽拉而塌陷;或雖不致直接造成椎動脈的機械壓迫,但對椎動脈外周交感神經叢的強烈刺激可導致椎動脈分支的平滑肌痙攣而同樣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對已存在頸椎向後滑脫的患者進行大幅度的後伸操作,有使頸椎滑脫增大的可能;對已存在頸椎間盤突出或椎體後緣巨大骨贅的病人進行後伸操作,同樣有造成或加重脊髓損傷的可能。
旋轉運動 頸椎旋轉運動主要發生在寰樞關節,其次是中頸段,越往低位,活動節段的旋轉幅度越小。旋轉運動的主要限制因素主要是諸韌帶及關節囊的彈性張力,骨性障礙在旋轉運動中的作用不明顯。 活動節段的旋轉可使棘突凸向對側,並使旋轉側的橫突向後凸起,而對側的橫突向頸前方凸起。以上棘突和橫突的變化既可作為臨床體檢的依據,也可作為手法整復時候著力位置的選擇。旋轉運動時,活動節段上椎骨的下關節突向後向內移動,因而旋轉側椎間孔孔徑擴大;但由於對側下關節突向前向外移動,故對側的椎間孔孔徑相應減小。頸椎旋轉性手法常用以調整椎間孔孔徑,減少或消除神經根的壓迫或刺激,即此機理。 頸椎旋轉時,影響最大的重要結構是椎動脈除了寰樞椎骨質對椎動脈,頸內動脈的直接壓迫外,還有三條病理環節可能在頸椎旋轉造成急性腦缺血發作中起著作用。椎動脈和頸內動脈的外周有豐富的交感神經叢分布,旋轉運動引起的血管壁牽拉及受壓,必然刺激交感神經纖維,導致動脈分支平滑肌的痙攣,同樣可造成腦組織缺血,血管阻力的增大,又引起血流緩慢,容易在腦血管內部引發血栓形成,導致缺血性中風的發生。頸椎的急劇旋轉及寰樞椎骨質對頸內動脈的擠壓作用還可造成動脈內附壁血栓的脫落,經血流栓塞於腦內血管,是頸椎手法誘發缺血性中風的另一途徑。 側屈運動 除寰樞關節外,頸椎其他活動節段的側屈運動與旋轉運動緊密地連帶在一起,沒有單純的側屈運動,也不存在單純的旋轉運動。 側屈運動可使對側鉤椎關節面互相分離,擴大對側椎間孔,並使椎骨向對側旋轉(指棘突的旋轉方向),而對同側鉤椎關節面,椎間孔的作用正好相反。側屈運動同時使對側頸神經根,椎動脈處於緊張,受牽拉的狀態,過度側屈容易對此兩種組織產生傷害。 (二)頸椎旋轉微調手法 1,坐位上頸椎旋轉微調手法 〔姿勢〕患者坐於凳上,頸部肌肉放鬆。醫者站於其背後,以一側拇指頂住患者錯位頸椎骨對側後凸的關節突內下側(棘突偏歪側的對側),另一側手掌托住患者下頜支及顳枕骨下緣。
〔動作〕醫者托患者頭頸部之手先將其向上提托,在對患者頭頸施加縱向拔伸力量下引導患者頭頸向患側旋轉10度左右,覺患者頸部肌肉放鬆,與醫者手法操作協調的前提下,再突然加大頭頸旋轉運動幅度3-5度,拇指同時向上,向外推沖關節突,即可整復。 〔臨床應用〕適用於整復寰枕關節及寰樞關節旋轉型錯位及頸2.3節段旋轉型錯位。 2,側卧位上頸椎十字交叉旋轉微調手法 〔姿勢〕患者側卧於治療床上,棘突偏凸側朝上,頸部肌肉放鬆。醫者站於其背後,以一側拇指自上而下頂住患者錯位頸椎偏凸之棘突,另一手拇指自後向前抵住上一椎之同側下關節突,兩拇指成十字形垂直交叉關節。 〔動作〕醫者兩拇指分別按壓棘突向下,關節突向前移動,使錯位節段被動旋轉5度左右;覺患者頸部肌肉放鬆,與醫者手法操作協調的前提下,在突然加大拇指頂推力量,擴大節段旋轉運動幅度3-5度,即可整復。 3,坐位下頸椎側屈微調手法 【姿勢】患者坐於凳上,頸部肌肉放鬆。醫者站於其背後,同側手拇指伸直,抵住錯位椎骨偏凸之棘突;對側手掌緣抵住患者頸部根部。 【動作】醫者抵頸根部之手逐漸將患者頸部向對側推擠並盡量向上提托片刻,使其側屈至5-10度左右,覺患者頸部肌肉放鬆,與醫者手法操作協調的前提下,突然加大頸部側屈幅度3-5度,同時拇指向中線推沖棘突,即可複位。 【臨床應用】適用於整復頸5-6以下節段旋轉錯位。 |
2010-05-10 12:33
一,枕寰樞複合關節應用解剖
從解剖上看,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是分屬於不同節段的兩個運動單元,而從運動生理的角度分析,這兩節段更象是同一生理性關節的不同組成。兩者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協同,共同參與頭頸的功能活動。 1,關節連接 (1)寰樞關節。寰樞關節包括三個解剖性關節:其中中央部分是寰齒關節,兩側為寰樞後關節。 (2)寰枕關節。寰枕關節由寰椎側塊的上關節面和枕骨髁所組成,為一球窩關節。 2,韌帶連接 (1)連接樞椎齒突和椎體的韌帶維持枕寰樞複合關節穩定性的最重要韌帶結構都與樞椎齒突有關。 (2)連接寰椎前弓和樞椎椎體前面的韌帶。 (3)連接寰椎後弓和樞椎棘突,後關節突的韌帶 3,血管於神經 寰椎橫韌帶的後面容納脊髓,
寰椎後弓上面上關節突後下方有一溝,容納椎動脈通過稱椎動脈溝。 部分人群自上關節突後緣至後弓,有一骨橋斜架在椎動脈溝上方,呈環狀,即為椎動脈溝環。 4,枕下肌,枕下三角枕下肌群為頭上,下斜肌和頭大,小直肌,為頭部後伸和旋轉的主要肌群;枕下三角由頭上下斜肌,頭大直肌和寰椎後弓圍成。 二,運動生理和臨床意義 1,枕寰樞複合關節的屈伸運動 (1)寰枕關節的屈伸運動 寰樞關節的屈伸運動 寰樞關節屈伸運動時,受到寰椎橫韌帶對齒突的約束作用影響。 臨床意義 頸椎的後伸,引起寰枕後間隙的減小。由於寰枕後膜在結構上的特殊性,寰枕關節後伸可造成寰枕後膜對椎動脈產生切割擠壓,引起椎動脈枕段壓迫。
頸椎前屈時,寰椎相對樞椎齒突前移,對寰椎十字韌帶產生強烈的推擠牽拉。若手法中用力不當或幅度過大,可能使寰椎十字韌帶撕裂。 2,側屈運動 側屈運動只發生在寰枕關節,寰枕關節的側屈運動幅度僅3度,其限制因素是對側的寰枕關節側副韌帶及齒突頂韌帶及翼狀韌帶。這些韌帶迅速增高的張力使枕骨髁在遠離齒突時即停止了向內滑動,並牽拉同側枕骨髁向前滑動2-3毫米,出現向對側的共軛運動。 臨床意義 過度的側屈移動可引起齒突頂韌帶和翼狀韌帶的損傷,出現顱頸連接段的失穩。 3,枕寰樞複合關節的旋轉運動 枕寰樞複合關節的旋轉運動 枕寰樞複合關節的旋轉運動主要發生在寰樞關節 枕寰樞複合關節的旋轉運動可看作是寰樞節段旋轉運動的延續 臨床意義 寰樞關節旋轉時,影響最大的重要結構是椎動脈。 第三到第七頸椎稱下頸椎,具有頸椎骨的典型結構:椎體上面的中央凹陷而兩側及後方有嵴狀突起稱鉤突;椎體下面的中央凹隆而兩側及後方凹陷成斜坡狀,與下一椎體的鉤突組成鉤椎關節,具有限制節段側向運動,保護臂叢神經免受過度牽拉和防止椎間盤組織突入椎間孔的作用。橫突的根部有橫突孔,容納椎動脈;橫突的末端分裂為前後兩個結節,有時第七頸椎橫突前結節和前支可變異肥大而成為頸肋。 關節和韌帶 脊柱的後關節由相鄰椎骨的兩對關節突組成,起著控制節段運動的方向及幅度的作用,椎間關節還有一定的承載功能。關節突和椎體間的載荷分配因人的你年齡,生理狀態,姿勢不同而有較大的變化範圍。頸椎後關節節關節面的排列有其特殊性,自前上方斜向後下方,且其與水平線的角度呈自上而下逐段增加的規律。 連接和穩定頸椎的韌帶有三長三短,前後縱韌帶分別附著於椎體的前後方,項韌帶連接頸椎棘突和枕骨下緣,為三長;後關節囊及其韌帶連接上下關節突,黃韌帶連接上下椎板,棘間韌帶連接上下棘突,是為三短。 【運動生理和臨床意義】 前屈運動 頸椎椎體的上下面均呈弧形,其後關節面又自前上方向後下方傾斜,故頸椎活動節段進行屈伸運動,其上椎骨在下椎骨上面成前後滑移。頸椎前屈運動的限制因素是後縱韌帶,後關節囊,棘間韌帶,黃韌帶及項韌帶因拉伸而出現的張力增高。 頸椎前屈時,活動節段上一椎的下關節突在下一椎上關節突上向前上方滑移,後關節間隙有增大的趨勢,有利於減少關節面活動的摩擦阻力。前屈對神經根的影響要從兩方面來看, 其一,前屈時椎間孔上下徑擴大,有利於神經根減壓;其二,前屈時脊髓及神經根向頭端移動,過度前屈又能使已受壓迫的神經根張力增高。 前屈運動使髓核在椎間盤內向後滾動,盤內壓增高,前屈過度易誘發頸椎間盤突出;前屈也有使黃韌帶拉長變薄,有利於膜性椎管管徑的增加有利變化。但對已存在頸椎向前滑脫的患者進行大幅度的前屈操作,有使頸椎滑脫增大的可能;對已存在頸椎間盤突出或椎體後緣巨大骨贅的病人進行操作,則有造成或加重脊髓損傷的可能。 後伸運動 頸椎活動節段後伸的限制因素是前縱韌帶迅速提高的張力和下一椎骨上關節突與上一椎骨橫突的骨質碰撞。曾有報道:由於頸椎複位手法過於粗暴,造成第七頸椎上關節突骨折。據分析,可能是頸椎後伸運動過度所致。 頸椎的後伸運動使活動節段上椎骨的下關節突向後下方滑移,後關節間隙更加狹窄,增加了關節面相互運動的摩擦阻力,後伸運動使椎間孔的上下徑減小,同時因後關節囊及黃韌帶皺縮的關係,椎間孔前後徑也相應減小後伸運動對髓核的影響與前屈運動相反,但椎間盤壓力也呈增高趨勢由於後縱韌帶及黃韌帶的皺縮,膜性椎管的前後徑則趨向減小。 頸椎後伸時,其生理前凸加大,穿行於橫突骨通道中的椎動脈行程也相應延伸,可能對椎動脈產生強烈的牽拉而塌陷;或雖不致直接造成椎動脈的機械壓迫,但對椎動脈外周交感神經叢的強烈刺激可導致椎動脈分支的平滑肌痙攣而同樣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對已存在頸椎向後滑脫的患者進行大幅度的後伸操作,有使頸椎滑脫增大的可能;對已存在頸椎間盤突出或椎體後緣巨大骨贅的病人進行後伸操作,同樣有造成或加重脊髓損傷的可能。 旋轉運動 頸椎旋轉運動主要發生在寰樞關節,其次是中頸段,越往低位,活動節段的旋轉幅度越小。旋轉運動的主要限制因素主要是諸韌帶及關節囊的彈性張力,骨性障礙在旋轉運動中的作用不明顯。 活動節段的旋轉可使棘突凸向對側,並使旋轉側的橫突向後凸起,而對側的橫突向頸前方凸起。以上棘突和橫突的變化既可作為臨床體檢的依據,也可作為手法整復時候著力位置的選擇。旋轉運動時,活動節段上椎骨的下關節突向後向內移動,因而旋轉側椎間孔孔徑擴大;但由於對側下關節突向前向外移動,故對側的椎間孔孔徑相應減小。頸椎旋轉性手法常用以調整椎間孔孔徑,減少或消除神經根的壓迫或刺激,即此機理。 頸椎旋轉時,影響最大的重要結構是椎動脈除了寰樞椎骨質對椎動脈,頸內動脈的直接壓迫外,還有三條病理環節可能在頸椎旋轉造成急性腦缺血發作中起著作用。椎動脈和頸內動脈的外周有豐富的交感神經叢分布,旋轉運動引起的血管壁牽拉及受壓,必然刺激交感神經纖維,導致動脈分支平滑肌的痙攣,同樣可造成腦組織缺血,血管阻力的增大,又引起血流緩慢,容易在腦血管內部引發血栓形成,導致缺血性中風的發生。頸椎的急劇旋轉及寰樞椎骨質對頸內動脈的擠壓作用還可造成動脈內附壁血栓的脫落,經血流栓塞於腦內血管,是頸椎手法誘發缺血性中風的另一途徑。 側屈運動 除寰樞關節外,頸椎其他活動節段的側屈運動與旋轉運動緊密地連帶在一起,沒有單純的側屈運動,也不存在單純的旋轉運動。 側屈運動可使對側鉤椎關節面互相分離,擴大對側椎間孔,並使椎骨向對側旋轉(指棘突的旋轉方向),而對同側鉤椎關節面,椎間孔的作用正好相反。側屈運動同時使對側頸神經根,椎動脈處於緊張,受牽拉的狀態,過度側屈容易對此兩種組織產生傷害。 (二)頸椎旋轉微調手法 1,坐位上頸椎旋轉微調手法 〔姿勢〕患者坐於凳上,頸部肌肉放鬆。醫者站於其背後,以一側拇指頂住患者錯位頸椎骨對側後凸的關節突內下側(棘突偏歪側的對側),另一側手掌托住患者下頜支及顳枕骨下緣。 〔動作〕醫者托患者頭頸部之手先將其向上提托,在對患者頭頸施加縱向拔伸力量下引導患者頭頸向患側旋轉10度左右,覺患者頸部肌肉放鬆,與醫者手法操作協調的前提下,再突然加大頭頸旋轉運動幅度3-5度,拇指同時向上,向外推沖關節突,即可整復。 〔臨床應用〕適用於整復寰枕關節及寰樞關節旋轉型錯位及頸2.3節段旋轉型錯位。 2,側卧位上頸椎十字交叉旋轉微調手法 〔姿勢〕患者側卧於治療床上,棘突偏凸側朝上,頸部肌肉放鬆。醫者站於其背後,以一側拇指自上而下頂住患者錯位頸椎偏凸之棘突,另一手拇指自後向前抵住上一椎之同側下關節突,兩拇指成十字形垂直交叉關節。 〔動作〕醫者兩拇指分別按壓棘突向下,關節突向前移動,使錯位節段被動旋轉5度左右;覺患者頸部肌肉放鬆,與醫者手法操作協調的前提下,在突然加大拇指頂推力量,擴大節段旋轉運動幅度3-5度,即可整復。 3,坐位下頸椎側屈微調手法 【姿勢】患者坐於凳上,頸部肌肉放鬆。醫者站於其背後,同側手拇指伸直,抵住錯位椎骨偏凸之棘突;對側手掌緣抵住患者頸部根部。 【動作】醫者抵頸根部之手逐漸將患者頸部向對側推擠並盡量向上提托片刻,使其側屈至5-10度左右,覺患者頸部肌肉放鬆,與醫者手法操作協調的前提下,突然加大頸部側屈幅度3-5度,同時拇指向中線推沖棘突,即可複位。 【臨床應用】適用於整復頸5-6以下節段旋轉錯位。 |
推薦閱讀:
※失明?癱瘓?頸椎病15個危害不可不知
※腰椎、胸椎、頸椎疼痛的秘密
※頸椎病的自我按摩操(圖)
※頸椎病腰腿痛秘方
TAG:頸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