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第八十講(備忘錄之暇滿)

下載該課至手機,請下載APP「喜馬拉雅聽書」後,搜索「顯密如意寶」。詳細操作方式,可回復「音頻」查看。

普賢上師言教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

華智仁波切.記錄

堪布益西彭措.講授

斷種性者:自相續與解脫、一切種智之道別別分離故,絕斷種性,或者此八隨一產生的話,解脫三菩提之綠芽成為乾枯後,絕離解脫種性故,稱為斷種性。

斷種性的八無暇,先解釋「斷種性」的涵義。相對而言,緣品是從內外緣而發生修法的障難,處在無暇中,心品指內在自相續跟解脫和一切種智的道背離,以此斷掉了出世道的種性。具體而言就是「厭患小」等八種,隨便產生哪一種,解脫——聲聞、緣覺、佛陀三種菩提的綠芽就成了乾枯,沒了發展的種性力量。這就是斷絕了種性,處在無機緣修出世道的狀況中。

厭患小之對治者,了知三有三界之過患後,發起出離之心。

如果厭患三有過患的心很薄弱,那就沒有求解脫的心力,在每一次修法時都不是一心求解脫和成佛,這樣不具等起的緣故,所修之法最多落於成辦輪迴安樂上,從出世道的層面看,修再多的法也根本落不到上面,所以成為無暇狀態。

知道後,要對治掉斷絕解脫種性的貪染世間之心。如何對治呢?必須了解欲、色、無色三有或三界充滿過患,唯一是苦的自性,就像三苦熾然的火宅一樣,一心從中出離。由此起了出離心,包括小出離心、大出離心等,既有從三界中出離,也有幫一切眾生從輪涅兩邊中出離的心,以此心攝持,每一種法行就都落在解脫和成佛之道中,都成了這上面的意義,這才擁有了修法的閑暇或充足的緣起。因此,需要勵力觀修輪迴過患,發出離心。

無信之對治者,於法及上師思維功德而持不退轉之信心。

信心是出世道的源頭,沒有信心就無法趣入修持。特別是對法和上師,假使不具信心,那必然不會依師教授修持所傳授的法,這樣在修法上就成了沒有機緣,是由於自相續跟道的根源背離了,導致三菩提的綠芽變成乾枯。

對治方法是思維法和上師的功德,持著不退轉的信心,一直以信心為根子。由於起了深忍信的緣故,每傳一法都能依師教而修,這才會有修法的機緣。否則任由你聽多少,只要不具信心都是虛假的,不會在內心中真正出生菩提的根芽。所以,要對治掉無信,它是由於不見功德而見過失,阻絕了修法的道。反面來說必須作清凈觀,對法和上師唯一只能觀德不能觀過,必須反覆思維功德和恩德生起信心和敬重,才有修法成就的機會,這是非常大的關鍵。

貪愛之對治者,須憶念無常四邊所攝的過患。

對世間有很重的貪愛,也阻斷了修出世解脫道的機緣,更不必說修迅速成佛之道。貪愛是由於一種「近視」,以為世間有非常多的快樂,因此貪染、愛著、不肯舍離。這樣,心就全部黏附在世間法里,沒有機會修出世的大義之道,它是嚴重的障礙。這種貪愛也斷掉解脫的種性,所以首先要對治它。否則世間有無數蠱惑人的欲愛、情愛,對名譽、地位、團圓、財富等的愛,這些使我們的心根本沒有修法的空間。

對治方法是,原先基於盲目、受引誘的狀態,看不清事實真相,現在要轉過來,特別看到世間所謂的美好境、快樂境的本相。怎麼看到呢?不是像近視眼緊盯著一端,而是要看到它後面巨大的禍害,所以要思維「快樂」無常四邊所攝的過患。所謂的「快樂」,我們認為有崇高、具地位的樂,有會合團聚、與所喜愛的人和事相會的快樂,有聚集到財富、名譽等的快樂,有生時的青春、健壯可以任意縱慾、馳騁的快樂等等,要知道,這些快樂走到盡頭是非常深的苦。「無常四邊」是高際必墮、合際必離、聚際必散、生際必死。「際」就是走到邊上,後邊際都是壞滅的苦,如果前面耽著了生,後面遭受的壞滅之苦就非常大。所以,前面在不斷享樂,實際就是為後面提供苦的燃料,前面耽著越深,後面壞滅之苦就越大。

諸如此類,要思維世間全是無常,任何好的事情只是欺誑性的假相,它是因緣幻生的虛影,一旦破滅,內心苦不堪言。像這樣,何必自討苦吃?天天吃著苦還自以為樂呢?像這樣,要對整個輪迴的無常苦性有大的覺察力,由此斷掉對世間假法的貪染。

行為劣者,無有對治。

最可怕的是心死了,秉性堅強,那就沒有教導的可能性。資質上的事可以日積月累而改變,但是秉性很難移,這就成了最可怕的,什麼對治也沒有。因為心中不會去對治,任何人的教導也不起作用,這種就是真正的自暴自棄者。「劣」表現為剛強難化,邪性特別大無法扭轉,由於心中不接受,那任何對治法也不起作用,所以說「無有對治」。

行為或秉性惡劣,那絕對沒有任何成就的機緣,連改善自己心和行為的可能性也沒有。譬如,秉性非常邪惡剛強或傲慢,那任何人的話都聽不進,勸導無用,也因此法教失去了作用力,成了無機緣。這樣秉性惡劣的情況沒有任何對治,因為心硬得像石頭一樣,邪性太強化,接受不了法,心無法認錯,這時就不會有對治的機會,所以這是最可怕的情況。

失壞律儀之對治者,真實了知引起墮罪的四因後,別解脫四根本中失壞一者,須守護其餘三者,四者失壞則須如理懺悔。如云:「較於具戒驕慢大,壞者多追悔為勝。」是故,最初受律儀後不失壞,則是建立佛教勝幢者,也是摧伏魔幢者。倘若失壞而如法懺悔,亦是建立聖教勝幢者、摧伏魔幢者,因此不要無所謂而放置,須行懺悔。由衷懺前護後,及對其他具律儀者供養隨喜,則自己將成具律儀。

失壞戒足無法到人天,必墮惡趣,由此斷絕修法機緣,因此要加以對治。真實了解了引起墮罪的四因——無知、放逸、不恭敬和煩惱熾盛以後,別解脫的四根本里壞了一個要守護其餘三個,如果四個都壞了需要如法懺悔。就像教言里所說:比較起具戒驕慢大的情況,壞戒者能多起追悔心為殊勝。「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出現壞戒的情形要及時懺悔。有兩種人是樹立勝幢者:一、受戒後不失壞是最好的,這就樹立了佛的教法勝幢,摧滅了魔的法幢;二、假使失壞了能如法懺悔,也是樹立佛的教法勝幢,摧滅魔的法幢。所以,不要無所謂而放肆,需要作懺悔。

再者,有兩個因素可以使自己成為具戒者:一、從內心懺悔以前的罪過,護持將來不再造作,有這樣的防護心、懺罪心;二、對於別的具律儀者供養隨喜,這樣會成具律儀。所謂「供養隨喜」,就是對具戒者供養一個隨喜,對具戒者口裡要說出來,作讚歎、作隨喜,這叫「供養隨喜」,所供養的是隨喜。

菩薩的願行二者隨有失壞,於座之六分未過一分之前懺悔,不成根本墮罪,故須不過座之六分(中的一分)而懺悔。

菩薩戒的願行兩者有失壞的話,要在一天分成六座的時間中,不超過一分之前懺悔,懺悔就不成根本墮罪。也就是說,一天分成六座,白天三座、晚上三座,總共六分。如果在某一分當中造了墮罪,到了第二個六分當中就成了墮罪,所以,要在沒有過一分之前懺悔。

若失壞誓戒,需要如菩薩戒那樣及時對治。密咒一切律儀攝於身語意誓戒中故,身之誓戒,攝於不侵辱上師及金剛兄弟的身體。語之誓戒,攝於不違背上師及金剛兄弟的語言。修念本尊咒者,上品如瀑布流,中品六齋日念,下品每月中念,更下品每季度中念,極下品於新年神變月念,應不間斷而精勤。意之誓戒,攝於守護十秘密及不打擾上師、金剛兄弟之心。

如果密乘戒有失壞,要像菩薩戒一樣,在不超過四小時內及時對治。歸納而言,密咒一切律儀攝在身語意三種誓戒中,而每一類又關鍵攝在有關上師和金剛兄弟方面。身的誓戒,不能侵辱上師和金剛兄弟的身體。語的誓戒,不違背上師和金剛兄弟的語言,再加上應當修念本尊咒而不間斷。意的誓戒攝在護十秘密中,比如,對密宗的十個甚深見和大的行為不向智慧不夠的人宣說,再者,對上師及道友交待保密的事不能泄露,以及不打擾上師和金剛兄弟的心。對這些應當嚴格守護。

思維難得之喻者,依竅訣之規,首先需要由因門思維難得。扎巴嘉村曾說:「得暇滿人身,非由強力得,乃積福德果。」此語即是宣說彼義。

思維難得的譬喻,按照竅訣之規,首先需要由因的門徑來思維難得。扎巴嘉村說:「得到暇滿人身,不是由力量強行得到的,而是積集福德才現前。」一切無不隨緣起,並非偶爾、強制性,或者依靠某種力量給予而現前。暇滿作為一法也不例外,它是由相應的因緣而生,並不是靠賄賂、有靠山,或者通過邪道、碰運氣等得到的,沒有任何無因生、邪因生的情況。由此,我們要從緣起門來思維暇滿難得,扎巴嘉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叫「由因門思維難得」。

此又分總別二種。總者,思維自己以往積集了什麼善業,現前在積集什麼。若思維的話,善雖有少許積累,然罪有不可思議的積累之故,僅僅閑暇尚且難得,何須說獲得圓滿?

在因門的思維上又有總別兩種。「總」指總體上思維:我過去積了什麼善業?現在在做什麼?仔細想想就知道善少惡多,整日整夜都在積集不可思議的罪業。類推到前世也會知道,基本是惡業多、善業少。這樣連閑暇都難以得到,何況得圓滿呢?

八暇是脫離四種非人的無暇處和四種人中的無暇處,得到有修法機緣的所依身。得到這個尚且很難,何況在這個所依身上具足自分、他分的十種圓滿,那要求更高,更是難上加難。譬如自身有信心,業不倒,能入教,有無偽的出離心,根本不求現世名利、來世人天享受等,一心為求解脫而修法,或者有真實的歸依、無偽的菩提心等等,這都極其難得。再者,得善知識悲心攝受也很難,必須自身具信敬,常憶念功德、恩德,有華嚴九心、三喜承事等內涵,否則善根不夠也沒辦法得到攝受。諸如此類就知道得暇滿相當難。

思維時,緣別人不太親切,關鍵要按自己的情況來觀察。要想:我這一生做過幾件好事,發過幾個善心?發現非常少,起的大多是自私心、貪嗔痴,做的基本是維護自己、損害他人的事。凡事都以我執當頭,適合自己的才願意做,稍有違逆馬上嗔怒。處處是我執、煩惱在起作用,真正發善心,克己奉公、舍己利他,放低自己恭敬別人非常少。但實際上,必須削減我執、貪嗔痴,有一分奉獻、利他才叫做善。這樣看來,自己的確太可惡,心裡只有一個我,特別自私、狠毒、剛強等等,可見善是很難的。

從小到大去觀察,幼年、小學、中學、大學、工作、成家、在社會上做事、入佛門學法等等,仔細檢查發現幾乎天天在造惡,罪業多得不可思議,至於善就少得可憐,即使做一點善,大多數是為了滿足自我,而淪為偽善了。比如為了滿足虛榮心,在別人面前顯示,很努力地行善,心想:你們看到了嗎?我在行善,我在利益你們!實際只是順合自己的心意,有一種成就感、莊嚴感。或者這麼做能實現自我價值,所以我來做一點善;一旦我的利益受損,那我絕對不幹。

總的來說,得人身要有仁義禮智信,但一檢查,自己有多少善的內涵呢?今生學佛前造的幾乎都是惡業,自私、兇殘、逃避、虛偽、諂曲等等,沒幾點能得人身,都是一些見不得人的豺狼心、豬心、狐狸心、蛇心等,全是得不到人身的。學佛後又如何呢?心沒變的緣故,那是換湯不換藥,佛法甚至成了滋生煩惱的因素。因為有佛法,所以我更偉大;因為有佛法,我比別人更超越;因為有佛法,我可以自由自在,胡作非為;因為有佛法,我不必負責任;因為有佛法,我可以做更高級的宗教表演等等,不斷地增長功利心、虛榮感、自我莊嚴感。或者把自己包裝成成就者,或者做出師父的假相,或者顯出佛教學者的假相等等,無非是拿佛法加強名利心,利用佛法來搞世間八法而已,造下更深重的罪,可見善是很難得的。前世也可以類推,必然有各種惡的習性和作法。這就看到,就連閑暇都很難得到。

今生得閑暇,一定要有過去持清凈戒的因;得圓滿要有恭敬、布施、慈悲、忍辱等很多善法資糧,否則會出現各種障道的內外因素。身體生病,心裡煩躁不安、起邪見,法也學不進去,想依止也沒有條件,再怎麼盼望心上的德相也出不來等等。這就是因為前世善行少,福德資糧不夠,可見得圓滿也是不容易的。

這麼看來,得閑暇和圓滿是非常難的。每一種修法閑暇——沒有環境、邪見、根缺等障緣,不處在染污境界里,內心不受干擾等都很難得。這些都需要因,這個人必須深信因果,能守戒,才有清凈因緣在法上走;如果不守戒,胡亂而為,只會染上非法因緣。所謂守戒,就是唯一按正道走,從最低一分開始,都必須受持律儀,按因果正道去做。但是,今天的自由主義太嚴重,完全隨自己的狂亂心,想怎樣就怎樣,這樣不守戒還能得閑暇嗎?不可能。那些非法因素會牽制住你的心,讓你不自在地往非法境界、惡友、邪言論、惡的生活方式上走。很多人以為坐在這裡就叫閑暇,但實際上,只有心裡有空間,能安住佛法才叫閑暇,否則是沒有閑暇的。整天處在染污境里,接觸影視、網路等錯亂信息,不斷地胡思亂想、散亂放逸等等哪裡有閑暇?這都是自己不守戒的惡果。

再者,所謂「圓滿」,指修法時內外條件都很圓滿,方方面面的因緣都有。說環境有環境,說導師有導師,說法有法,內在有清凈心的狀態,外在得到善知識護持等等。每一方面都需要過去好好地修過因。譬如,對善知識沒修過恭敬,那絕對得不到攝受,不是善知識不慈悲攝受,而是自己沒有得攝受的條件。或者沒有念德、思恩那也沒辦法,即使見面也相差十萬八千里,心和心不能貼近。什麼原因呢?缺少善心福德。自己沒有好好地修恭敬、修禮拜、修稱讚、修懺悔、修承事等等,根本不作善,只是一個自私心,哪裡能接近呢?只是表面化,為了自我的虛榮,說我怎麼樣,那純粹是虛假的,他的心根本沒辦法跟善知識相應。

再說,有沒有法緣,法能否入心,還是要有善根。整天不行善,連安穩的心理環境都沒有,那法怎麼入心呢?沒有很大的善根,聞到法時怎麼能一步一步地執持,好好地思維、修習、發願,再再地按照法道轉呢?只是浮在表面上,沾一點邊就吹噓得不得了,這樣怎麼入教門呢?很多人都是顛倒的,認為現世法無比有意義,最有信心的是現世法,最熱衷追求的是時髦法,最願意表現的是自我,拿現世法的垃圾包裝自己,這怎麼能入教門呢?缺少善心善行,心不軟化、不正直就沒辦法受持法義,怎麼都受不住、持不了。要有很多善行、福德、因緣,要能吃苦、能屈辱、能奉獻、能恭敬、一心往法上走等等,有這些內涵才可能感得圓滿。

現在人不必說其他,連稍微批評一點,就認為你在損辱我,心馬上不行了,那怎麼可能接近?不可能有很好的法上的因緣,法就是要折伏煩惱、打破自我。由於善行不夠,忠孝仁義等人天善德沒發出來,連基本的善都沒出、惡都沒破掉,那更大的善怎麼出來?善沒出來,怎麼召感各種法上的因緣?都是不可能的。當前的問題不在於法要有多高,法極其殊勝,但是人不行,所以關鍵在基礎。如果善心打不開,那一切都只在虛假上走。人的第六意識善於偽裝,很會做各種包裝,但這些都是虛假的事,心不能開發就很成問題了。一定要從基本的善心——忠孝仁義等開始開發,善心開發以後,心才是真的,才可能慢慢發展。現在連基層上都是假的,結果只是用一個假的「大」來包裝自己,這就很危險了。

這樣就發現,真正積聚很多法的因緣是不容易的,要有大福德、大善心才會感到內外圓滿的因緣。我們今天不必虛誇,應該知道自己目前處在一種雜的狀態,說沒暇滿,還沾上了一點點,說有暇滿,仔細檢查就覺得非常可憐。我們一方面應該思過、反省,知道自身有很多雜亂、危險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在正法上盡量爭取。從現在開始改過自新,往好的方面發展,在往後的人生里才會變得越來越好,我們應當這樣來看待。

這個時代不能虛假地讚美很多,因為人都看不清自己,實際很多問題非常棘手、困難、難以解決。畢竟是末法時代,人的根性陋劣,內心有很多堅固的顛倒習性不易化解,沒有幾十年的功夫是很困難的。唱高調、說大話容易,一句話就可以說,讓大家聽得很舒服、很歡喜,但實際不解決問題。要知道,一切都是緣起,要防止兩個弊端,一方面不要虛吹,每個人都有自知自明,知道自己吃幾碗飯、走在什麼田地上;另一方面也不要自餒,如果因為難就放棄,那就更悲慘了。我們既要知道自己處在哪裡,又要知道基礎的重要,現在還來得及,應該盡全力地補基礎,這才會有一個希望。

別者,欲得閑暇,須護持清凈律儀,欲得圓滿,亦須積集極多施等善行資糧。此復為得暇滿,須以無垢凈願而為結合。

「別」就是細分地思維,要把握得暇滿的三類因素。首先,要得閑暇必須護持清凈戒,具足戒足才能得人天善趣,失壞戒足必然墮惡趣。所以戒是基本,要想得到脫離非人四無暇、人中四無暇的閑暇之身,就要以持戒作為根本。護持清凈律儀,具足能得暇滿身的德相,自然感得暇滿身。

如果現世都是衣冠禽獸,做的是畜生級別的事,或者像餓鬼一樣貪婪,像地獄烈火一樣狠毒等等,那自然得不到人身。得人身起碼要持五戒,也就是儒家說的「仁義禮智信」。沒有人倫的規範,持守清凈律儀,那就得不到修法的閑暇身。由於不遵循因果正道,不持守律儀,胡行濫為,就會遭到各種惡報。在那個身上不得安心,沒有善因緣,沒有閑暇,整日整夜受著很大的割截、焚燒、饑渴、奴役等苦,這都是過去不守戒的結果。所以,一定要護清凈戒,持守律儀才能得閑暇。

其次,要得圓滿必須積集特別多的布施等善行資糧。「等」字包括恭敬、讚歎、慈悲喜舍、作利他事業、敬上愛下、盡責盡義務等等,這才有自在安然修法的圓滿條件。如果沒有結緣,那這個人就孤家寡人一個,沒有很多福緣。如果沒做利他的事,就沒有很多修法的資本,讓自己有安穩的環境、外在護持的力量或者衣食不缺等等。如果沒有做很多利益佛法的事,那也不會有佛法上的因緣。諸如此類,要想得到修法內外的圓滿,必須積聚相應的善行資糧。

再者,為了得暇滿,要有無垢的凈願作結合。也就是法上的清凈願,無論做什麼善行,心裡都有要修法的願、生生世世行持正法的願,以這個願力的牽引,才會感現各種暇滿的境界。

是故,首先從得閑暇之因——律儀而言,於外之別解脫律儀應遮學處二百五十三條、應行學處十七事,對彼取捨。若首先從四根本審細思維的話,僅僅以害怕丟臉面的秉性,心想:我不能得到公然有妻的惡名之外,於別解脫之律儀上,有可堅信的得閑暇之律儀也是很難的。

按照護持凈戒、積集資糧、無垢凈願三項來說,首先從得閑暇的因——律儀來說,外的別解脫戒要遮的學處二百五十三條,要行的學處十七事,一定要精嚴地取捨。但實際狀況卻是非常困難的,不必說這樣細的戒,就連細細地思維、考察一下四根本戒,從等起的發心上是不是求解脫都很成問題。如果沒有出離心攝持,那也不成為真實的別解脫戒。僅僅是一種害怕丟臉面,「我出家了,不能公然有妻」,怕輿論的譴責,此外在別解脫的律儀上,有自己都能很堅信得閑暇的律儀是非常困難的。

這樣就知道,修因是很不容易的。我們今生得到暇滿,也是累世修過很多善因才得一個人身,所以千萬要好自為知。由過去善緣顯現的一點修法的機會、解脫的機會,這一生再怎麼也要出輪迴、生凈土,這是非常關鍵的。

佛子菩薩之律儀,對於甚深見派的根本墮罪十八條、願行學處共二十條以及支分惡作八十條做審諦思量的話,就更難了。廣大行派方面,根本墮罪、四等起、八加行、支分四十六條惡作,若說由取捨後得閑暇之因可堅信者,也極難得。

佛子菩薩的律儀,有甚深見派的十八根本墮罪,加上願和行的學處一共有二十條,再加上八十條支分惡作,細細思量的話就更加難了,廣大行派也是如此。這在別解脫戒的基礎上,要有菩提心攝持,要有更大的心力、更精嚴地取捨。由取捨後能得到閑暇的因,自己能堅信的更是極其難得的。

密咒金剛乘者,首先,二十五條進止、共同外內的五部律儀、十四條根本墮罪、支分八粗罪。大圓滿有護的漸門諸誓戒,於根本上師身語意分二十七條,支分誓戒二十五條,無護的頓門諸誓戒,無實、平等、唯一、任運四類。支分誓戒十萬三昧耶。思量諸戒的話,得閑暇之因可堅信者,比白日星辰還難得。

密乘戒就更不用說了,更細、要求更高、更深。細緻思維一下,一層層過來這麼深細的戒,真正得閑暇之因可堅信的比白天的星星還難得。

思考題

1、什麼是「斷種性無暇」?八種無暇分別如何對治?

2、由因門思維難得:

(1)總的思維得修法閑暇和圓滿的因緣,反省自己此生斷惡修善的狀況,對暇滿難得發起定解。

(2)得閑暇的因是什麼?結合自身情況思維,認定難得閑暇。

小提示

回復 dym 或 大圓滿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講記


推薦閱讀:

[轉載]《大圓滿前行》第21課筆錄
什麼是光明大圓滿法
小大乘修空及密乘大手印、大圓滿、禪宗辨微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六課
法王如意寶:一生就成佛的大圓滿法就是這個時代的法

TAG:備忘錄 | 引導 | 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