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是「孩子」
當父母慢慢變老,他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玩笑或打擊,如「日落西山」或「一個悶悶不樂的老人」,甚至老年節目也以「『夕陽』紅」命名,可惜的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些標語無不暗示老年一切生命活力的即將消退,也常常令老年人黯然神傷。
作為子女,除了要關注父母的身體健康以外,更應該幫助父母樹立年輕的心態。因為心理狀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的生理狀態和生活狀態,只有具備良好的心態,才會讓老年人活的年輕有活力。父母到了一定年齡,由於生活狀態發生諸多變化,心態也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敏感,經常會出現孩子般的情緒易波動表現。某種意義上說,年老的父母也是孩子。
中國有句古訓叫百善孝為先。作為子女的我們在父母年事已高時該怎麼盡自己的孝道呢?從心理學的角度,為老人作好老年生活的應對措施,可以事半功倍,讓他們益壽延年,享受更多的天倫之樂。
人到老年,一般容易出現以下心理變化:
1、健忘現象。
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智力逐漸減退,但程度有很大差異,並且與心理因素有密切關係。有的因為本人的自信心不足,自慚形穢,自認為智力減退,而實際上並非如想像的那麼嚴重。老年人的智力是逐漸下降的,一般認為18歲時智力達到人生的最高水平,以後會逐漸下降,50歲時僅相當於15歲的智力年齡,80歲以後下降更加明顯,85歲時大約相當於兒童5歲10個月的智力水平。由於個體的差異,所以會有10%~25%的人並不顯示智力減退。由於老年人的記憶力下降,這也是健忘的主要因素。
作為子女,應該多抽時間陪老人聊天說話,讓他們多接受新鮮事物,多了解外界的信息。很多人會覺得人到老年重複的話多,嫌棄老人羅嗦,殊不知,很多老人由於行動的不便,與社會接觸的面越來越窄,所以表現得知識面也日漸狹窄,只能記得一些記憶深刻的事件,某幾件事會重複提起。對待老人要像孩子一樣多一些耐心與引導,才會幫助他們減緩衰老。
2、焦慮癥狀。
抑鬱隨著衰老、精神情感變化日益明顯,表現為內心空虛,易出現焦慮抑鬱的情緒反應,且常伴有自責。老人往往有杞人憂天之感,時有大難臨頭的緊張感,或是抑鬱苦悶,遇到問題時缺少進取態度。在經濟條件拮据的老年人門診病人中有48%具有抑鬱情緒,而身體健康、經濟條件較好的老年人具有抑鬱癥狀者也有44%,有不少人每月發作1次,持續數小時或數天之久,表現為意志消沉、煩惱、抑鬱焦慮等,並對往事回憶多有自責感。
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老年階段人格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完善感,避免絕望感。人到老年,往往喜歡對以往經歷進行總結;一方面,老年階段社會事務較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容易浮想聯翩;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到老年,需要重新尋找或培養興趣,建立自己的生活期待與動力,也就是說,仍需精神需求的指引。作為子女,要幫助父母建立生活的興趣點,豐富老年生活內涵,以免精神懈怠,加速衰老。
3、情緒多變。
當腦組織老化或伴有某些腦部疾病時,常有明顯的情緒變化,往往失去自我控制,容易勃然大怒,難以平靜下來,其情緒激動程度和所遭遇不順心的事情的程度並不相對應。有時為周圍環境及影視中有關人物的命運而悲傷或不平,迅速出現情緒高漲、低落、激動等不同程度的情緒變化,時而天真單純,時而激動萬分等情緒多變的特徵。
人到老年,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主要的原因是對情感缺失的反應,有些由於配偶的離世產生孤獨感和無助感,容易有兔死狐悲的憂慮情緒。作為子女應經常與父輩交流談心,用平等的心態對待,給予更多心靈上的慰籍,而不僅僅是盡一些物質上的贍養義務。
4、疑病心理。
60歲以上老年人,有半數會出現疑病癥狀,這是由於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已從對外界事物的關心轉向自己的軀體所致,加上這些關心可因某些主觀感覺而加強,並因頑固、執拗的個性,更易出現疑病癥狀,常出現頭部不適、耳鳴、胃腸道功能異常以及失眠等。即使稍有不適,也要向周圍人去訴述。有時會過分注意報刊書籍上的一些醫學常識而對照自己的不適感,常為此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醫就診。
人到老年,自然而然會擔憂自己的健康狀況,這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當人長期處於情緒低落、缺乏體育鍛煉的時候,更容易產生機體的無能感,進而引發諸多身體不適。在這種情況下,子女應該多關心父母的健康狀況,出現問題要及時送醫檢查,並鼓勵老人多進行一些室外活動,多做一些適宜的體育鍛煉,可有效避免老人的疑病心理。
5、猜疑和嫉妒心理。
一般認為,人進入老年期後,對周圍人的不信任感和自尊心增強,常計較別人的言談舉止,嚴重者認為別人居心叵測,常為之猜疑重重。並且由於判斷力和理解力減退,常使這些想法變得更為頑固,甚至發展成為妄想。每當目睹年輕人活潑好動等性格時,常因之嫉妒和自責。
老人出現以上情況,是由於身體素質和生理功能隨著年齡增長有所減退,造成他們對自己缺乏自信,進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猜疑和嫉妒心理。作為子女,一方面要正確引導父母面對現實,尋找延緩衰老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肯定老人以往的突出表現,鼓勵他們威風不減當年,以幽默的方式使老人放鬆心情,接受現實,悅納自我。
從人生成長與發展的角度看,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孩子、成人、老人各年齡階段,每個階段呈現的心理特徵與人格發展任務不盡相同,幫助孩子和老人正確處理每一階段的矛盾,是成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成人的我們,既承擔撫養孩子的任務,又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把老人當作自己的「孩子」,具有科學的依據,也是最好的孝道。
推薦閱讀:
※婚禮新郎新娘男女雙方父母致詞範本精選
※父母宮破軍
※親子關係不融洽?只因孩子哭鬧時,父母犯了這種錯
※我和媽媽吵架動手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