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照片你肯定見過,可你見過她拋媚眼嗎?

無論在教科書上,還是在深深的腦海里,歷史人物都一派端著的形象。

嚴肅著個臉,一副義正詞嚴捨得身取義、瞪誰誰歇的架勢……

被貼上「歷史人物」這個大標籤,自然要以嚴肅示人,可他們在生活里可能是母親的兒子、孩子的母親、小鮮肉的好盆友……

當他們卸下歷史迷霧賦予其的層層妝容,嘿,還挺可愛的嘛,

忘了說,攝影來自前知名攝影師周裕隆先生~

人物軼史·蔣中正

1943年二戰時期,中國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國家團結起來,成為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重要一員。大家為了顯示團結,也為了配合當時的開羅會議,廢除了天津、廣州租界,以及英、美、比三國在上海及廈門的公共租界權。

當時在重慶,英美跟我們簽署了交還租界的協議,但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協議,因為英美當時的重要租界在上海。上海公共租界當時是在日本的佔領下,日本在襲擊了珍珠港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就進駐了上海的租界。所以上海租界在日本的佔領下,英美在重慶還給當時的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一個協議,實際上是一紙空文,但是實際上同一年,幾乎在同一時間,這個租界也還給了中國,是日本還給了汪精衛政府。(高曉松《魚羊野史》)

人物軼史·蔡鍔

天下人都知道蔡鍔愛美人,不愛江山。蔡鍔愛上青樓女小鳳仙,小鳳仙保護蔡鍔,使得蔡鍔能夠跑雲南起義。(高曉松《魚羊野史》)

人物軼史·魯迅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武力鎮壓北平遊行示威的學生,造成47人死亡,史稱「三一八慘案」。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講的就是這件事。當年政府向青年學生開槍,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能容忍的,學生雖然可能會因為被人挑動而衝動,但總的來說,不管哪一個國家的學生運動出發點都一定是愛國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三一八」學生遊行示威也確是如此。

後來大家一直都把「三一八慘案」推到段祺瑞身上,段祺瑞當時雖然執掌北洋政府,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實權。直奉戰爭之後,直系軍閥被打敗了,由奉系以及背叛直系的馮玉祥的西北軍共同統治著北平以及北方。

當時由於張作霖和馮玉祥兩人互相爭執不下,兩個人其實也都沒有較高的政治威望,最後共同請出了北洋皖系軍閥的首領段祺瑞。段祺瑞為人比較清廉,威望比較高,所以把他請來當北洋政府的頭兒。

但實際上段祺瑞就是個傀儡,他除了能控制衛隊——衛隊其實也不一定完全都聽他的——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實權。真正的實權掌握在張作霖跟馮玉祥手中,所以「三一八慘案」的這個賬,應該記到那兩位的頭上。但是段祺瑞本人對這件事還是非常內疚,所以後來段祺瑞下野,去當了義工,終生都在為「三一八」事件贖罪懺悔。(高曉松《魚羊野史》)

人物軼史·陳寅恪

民國時期,清華是一所綜合性大學,而且有超強的國學研究院。當時清華國學研究院的主任是吳宓,國學院教授中有著名的四大導師:王國維大師、陳寅恪大師、趙元任大師、梁啟超大師。(高曉松《魚羊野史》)

梁啟超推薦陳寅恪去國學院當導師,詢問之下,陳既無學位,又無著作,很難下聘書。梁啟超急了:「我的著作算是等身了吧?但加起來還沒有陳先生的幾百字有價值。」上課前,陳對學生們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講過的,我不講。我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滕征輝《騰老總講段子》)

人物軼史·張愛玲

「麻將桌上白天也開著強光燈,洗牌的時候,一隻只鑽戒光芒四射,白桌布四角縛在桌腿上,繃緊了越發一片雪白,白得耀眼。」這是張愛玲的語言,卻被《色·戒》中陳冲們的玉手演繹得活靈活現。上海人講究「搓」,有一種閑來消遣的泰然文雅;北京人講究「摸」,意味著運氣對人生的重要;中原地區講究「湊」,有請君入局的友好之情;而東北人講究「打」,表示爭凶鬥狠之意。(滕征輝《騰老總講段子》)

人物軼史·李叔同

全中國人民熟悉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送別》,也是蘇格蘭民歌的旋律,是由我們民國大才子李叔同——後來叫弘一法師,由他填的詞。(高曉松《魚羊野史》)

人物軼史·梁啟超

梁啟超先生去世的時候,年紀並不是很大。為什麼去世呢?是因為協和醫院的一個醫療事故。協和醫院的醫生把他照透視的片子看反了,梁先生是腎出了問題,要割掉一個腎,割掉一個腎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沒有問題的,但是那個醫生拿片子的時候拿反了一看,就開始動手術了,把梁先生那個好的腎割掉了,只剩了一個壞的腎,那這下樑先生就沒有辦法了。

但是梁先生是一個偉大的人,梁先生是一個愛中國的人,梁先生最後在床前對的他的兒子梁思成和兒媳林徽因講,不要把我去世是醫療事故這件事,告訴報社告訴全國人民。為什麼?因為我們奮鬥了這麼多年,就是想啟迪民智開化民智,想讓大家相信科學破除迷信,相信西方的那些現代的科技。如果說我是因為住在協和醫院裡被西醫給治死了,而且我又有這個地位和名聲,那麼這對中國人民相信真理、相信科學、相信西方的先進技術是有負面作用的。為了不給這個古老的國家再添上這些麻煩,就不要去講。所以當時沒有任何人知道梁先生是因為協和醫院的醫療事故去世的。 (高曉松《魚羊野史》)

人物軼史·黃興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超過半數是海外華僑。當時為了中國的進步,千千萬萬海外華僑有錢的捐錢,有力的出力,無數人犧牲在這場革命中。當時用於革命的大部分錢都是由海外華人、華僑捐獻的。所以海外華人、華僑一點兒也不比在國內的人更少愛這個祖國,甚至更加愛這個祖國。

孫中山本人就持美國護照,當時為了黃花崗起義,孫先生募了很多年的款,但孫先生募款有很多障礙,且不說清廷,光康有為在海外就是一個巨大的障礙。康有為是一個「妄人」,極為愛慕權力,謊稱自己有光緒皇帝給他的衣帶詔,在海外成立壟斷性的公司,所有華僑到中國投資必須通過他。康有為募款,很容易就能募到一百萬大洋。而孫先生帶著汪精衛、胡漢民,就只能一點一點募款,每次募款頂多募到三萬塊。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孫先生最終募集了幾十萬元,這些幾乎用了孫先生一生最重要的時光募來的錢,都用在這次黃花崗起義中。

但是為什麼這麼多錢花下去,最後只有黃興率領的120多人去打,並犧牲了70多人?這是一件很悲愴的事情。黃花崗起義原來的計劃非常龐大,原計劃有四路人馬,包括買通的國內幫會、海外回來的華僑、學生、軍人。最後由於各種原因,有的臨陣退縮,有的因為聯絡不暢沒有趕到,有的出現內部分歧,有的被清廷破獲,所以這樣一次耗費巨資、原本應有巨大規模的起義,最後只剩了120多人參加。

這120多人都知道出去必死,因為其他三路人都沒有來,只有120多人哪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最後大家就是懷著必死的決心為國獻身,拿著炸彈、刺刀、手槍沖了出去,就是要讓自己的鮮血驚醒國人。這些人包括優秀的海外華人、華僑、留學生等,是非常值得紀念的愛國者。

黃花崗起義失敗導致以孫先生為代表的革命組織幾乎徹底瓦解。當時孫先生募來的錢都花光了,黃興、孫先生各方面指責,大家幾乎處在即將分崩離析的狀態。黃花崗起義發生的時間是1911年4月27日,幸虧1911年的10月10日就發生了辛亥革命,不然的話整個革命組織癱瘓下去,這個力量就再也起不來了。革命者、先行者真是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孫先生當時募集了將近百萬大洋。那時候,一個工人一個月才掙三塊大洋。孫先生把所有的錢全部投入革命中去,革命失敗後他自己身上一分錢沒有,回到美國餐館刷盤子。黃興被大家指責組織不力,他性格倔強,有點兒像後來的葉挺。最後黃興先生也出走了,所以當時整個革命組織已經完全渙散。(高曉松《魚羊野史》)

人物軼史·宋教仁

辛亥革命以後,清帝和平退位,孫中山先生和平交權,把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交給了袁世凱,袁世凱接了這個大總統,也開始按照大家的想法做。因為他接的不僅是一個頭銜,接到的還是大家一起成文的那麼一個規定,說你當的是總統不是皇帝,所以要按照議會總統制來。袁世凱是總統,要有議會,要有總理,限制總統的權力。議會開始競選,由於宋教仁組織了中國國民黨,號召力很大,所以國民黨成了議會裡的第一大黨。

按照西方民主制度的慣例,第一大黨有權組閣,宋教仁理所當然地就當了總理,這個時候已經準備北上北京,就任總理。中國當時還很不習慣說皇帝不及宰相,宰相自己還有黨,還有自己的一套東西,還要限制我的權力。總而言之,引起了袁世凱很大的不滿。之後就發生了宋教仁遇刺事件。以現在的史料記載,應該說沒有什麼可懷疑地指向了袁世凱,然而是袁世凱直接下令去刺殺他,還是袁世凱表達了對這樣一個內閣的擔憂,底下人去把這件事辦了,沒有清楚的證據。因為當要刺殺一個人的時候,很少有人直接下令說你去把那個誰殺了,但無論如何這件事袁世凱逃不了干係。宋教仁本來是應該成為中國民主歷史上重要的一個人物,但是在就任總理之前在上海被刺殺,死在了另一位國民黨領導人于右任的懷裡,非常令人遺憾。本來前景美好,可以有機會成為民主自由的中國,但從那以後又慢慢地滑向了軍閥混戰的深淵。(高曉松《魚羊野史》)

文章首發:【博集天卷電子書】一同消解閱讀的邊界,做有智識的整理者

微信號:Ebookread


推薦閱讀:

穿上職業裝就雅,穿上晚禮服就嬌,拋個媚眼兒就讓人心跳瞬間加快,
天生一幅風情態 不拋媚眼也勾人

TAG:媚眼 | 照片 | 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