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煮酒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崇禎

文/煮酒君

1644年,這註定在中國是風雲際會,天地變色的一年。在內憂外患中,明王朝大廈將傾。儘管崇禎皇帝全力力挽狂瀾,可是天下註定已經積重難返,隨著冰河期的開始,明朝北方陷入乾旱、瘟疫之中,外有夷狄叩關,內有流寇。崇禎雖然有中興之心,卻無中興之力,最終只能身殉社稷。

身為皇帝,將亡國的責任完推脫,顯然說不過去。你是皇帝,亡國這事,你必須是第一責任人。然而,不得不承認,崇禎的的確確是明朝十六代皇帝中很優秀正派、清廉勤勉的皇帝。他勵精圖治,嚴於律己,憂勤惕厲,鞠躬盡瘁,謙恭克儉,勤學不倦,寬厚仁恕,特別難得的是他勇於改革,關心民間疾苦,自登基始一直為民族的中興之夢而努力奮鬥。

崇禎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他正如史上所載是個嗜殺多疑的君王嗎?也許一些別的記載會讓我們可以深入的了解這個中國正統王朝最後一帝的真實形象。

英武美男——崇禎究竟長什麼樣子?

由於崇禎之後明王朝滅亡,崇禎與南明諸位君王都沒有留下御真,現在留下的崇禎像是當代追繪,故宮朱雅娟女士,廣泛流傳於電視台及各類書籍中,甚至有人藉此畫像去分析他的面相論證他的性格,本質並不符合明制,崇禎究竟長什麼樣子,從一些側面的史料我們可以看出:比如在史書上記載的崇禎太子相貌推斷,崇禎應該面容姣好,英武有威儀。

年可十七八,為人白皙而美,善應對,其足骭骨皆雙,上甚愛之。履雲冠,綠綈袍,白纖縞襪,風姿龍采,纖好白皙,截髮類頭陀,手爪似春蔥,語言若震洞簫,見者疑為神仙,自非尋常佳公子所及也。——《纖言》

當代畫家根據以上記載,復原崇禎畫像

如此看來,崇禎應該是個絕世美男子,史書記載崇禎頗有帝王威嚴,而且性格持靜,冷靜;心思縝密,修養也很好。

個人修養——崇禎是否愛讀書?

崇禎英俊瀟洒,思維敏捷,能文能武,精通音律,曾經親自見過崇禎的進士、詩人吳梅村在其《綏寇紀略》中說到崇禎,曾經無比敬仰地描述道:「……白晳豐下,瞻矚非常,音吐如鍾,處分機速,讀書日盈寸,手筆逼似歐陽率更,有文有武,善騎,嘗西苑試馬,從駕者莫能及……」

就是說崇禎每日讀書都要有一寸那麼厚,其書法可以比擬歐陽詢,善於音律,騎射,可以說無論何時何地,崇禎的個人修養都很高,他即位時明王朝已經內憂外患,然而崇禎仍然不曾放棄自己的個人修養,一直到死前,崇禎都沒有放鬆修身之道。崇禎對於文化一直抱有好感,在他統治時代,最終批准傳教士進入欽天監,允許用西曆取代已經有誤區的大統歷,並允許徐光啟進行農業實驗,使得徐光啟最終寫出了《農政全書》,與此同時,崇禎在軍隊中有意培養善於火器、兵法之人,完備軍隊火器作戰,崇禎還曾有意受洗加入基督教。

吳梅村寫這樣的文字時已經是清朝,崇禎早已作古,因此不存在要用溢美言辭拍馬屁,說到崇禎的品德,吳梅村更是讚頌有加,「反前弊,黜邪黨,勵精謀治,勤勤然有中興之思……英睿獻猷,宵衣旰食」,還能有更高的評價嗎?

崇禎御批《大學衍義》——「朕昔居信邸,經史詞章難虔左右,尤愛政書,嘗往文淵閣,見真景元《大學衍義》,心塞為之大開,重以鐫刻精工,實可視奴宋槧,安得不視為鴻寶。左側是明亡後王士禎的批註,有「烈皇身死社稷」之語,一頁紙上,甚是悲涼。

夫妻——崇禎與他的周皇后

崇禎妃子不多,多年的殫精竭慮下,崇禎記載中的妃子只有周皇后和田貴妃、袁貴妃兩個妃子。

崇禎的周皇后,史學家對其著墨不多,根據孫承恩《思陵典禮記》記載:「後生辛亥三月二十八日子時。」「初為信王妃,曉書畫,亦諳藥性,在潛邸,與上甚和庄,既冊立,協謀去魏逆,稱賢功。

根據明史學家樊樹志的說法:朱由檢的皇后周氏,蘇州人,父親周奎,在前門大街鬧市,以看相算命謀生。天啟六年,當時的信王朱由檢為了大婚挑選王妃時,主持後宮事務的懿安皇后,以長嫂代母的身份,從眾多候選人中挑選了周氏。朱由檢即位以後,周氏就由信王妃晉陞為皇后。

明末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這樣描述周皇后:在後宮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與皇帝一起提倡節儉,一切女紅紡織之類事務,都親自動手。張岱的這些話,並非毫無根據的阿諛奉承之詞,這從周氏在後宮設置二十四具紡車,教宮女紡紗一事,可以得到印證。《崇禎宮詞》稱讚她「有恭儉之德」,親自操持家務,身穿舊衣服,把後宮治理得井井有條。員分百二領璇宮,撙節咸資內教功。三灑親蠶重浣服,擬將恭儉贊王風。所謂親自操持家務,還包括親自燒飯。

皇帝與皇后之間情深誼篤,「上重周后賢,伉儷恩甚備」,《崇禎宮詞》有一首這樣寫道:湘管揮來口授余,儼然村校接天居。崇禎二年二月四日,周皇后為崇禎帝生了皇太子。這自然使崇禎帝十分高興,這也是他們夫妻恩愛的象徵。

(*史書上有個小故事說的很有意思:周后容貌美麗,又很年輕,有一日穿著薄紗梳妝,崇禎故意和她開玩笑,抱著她親昵,周后居然覺得這樣太不正經,給了崇禎一記耳光。崇禎沒有生氣,反而向旁邊的太監發牢騷:她打我,她打我,並為此鬱悶了很久)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周后與崇禎同生共死,最終一起攜手赴了黃泉,我們不知道崇禎看著妻子自盡時的心情,也許只能說一句:「皇后,黃泉路上,你且等一等我。」

內孥——崇禎究竟有沒有錢?

很多人都說崇禎臨時都不願意花錢,最終生死,李自成從城中搜刮出無數白銀,事實真的如此嗎?

十六癸酉載金入秦賊拘銀匠數百人,凡所掠金銀,俱傾成大磚,以騾馬駱駝馱往陝西。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每馱二錠,不用包裹。談迂曰:三千七百萬錠,損其奇零,即可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

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循環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也。

-----計六奇《明季北略》第二十卷,崇禎17年四月十六日

計六奇的《明季北略》這一段可謂是後人吹噓崇禎不捨得花錢的證據,仍然根據歷史記載,明朝銀兩之上沒有篆刻年號的習慣,所謂永樂的銀錠與明朝制銀不符。而彭孫貽《平寇志》:其所得金,大約侯門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賈十之二,共七千萬兩。宮中久已如洗,懷宗減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銀者盡充軍餉,內帑無數萬之藏。賊淫刑所得,揚言獲之大內,識者恨之。

這段話說的是這7000萬從哪來的,勛貴十分之三,宦官十分之三,文官十分之二,商人十分之二,共七千萬兩。接下來這句,宮中久已如洗!宮中早就一貧如洗了!皇帝連飯量都減了,穿補丁衣服,酒杯傢具上鑲嵌的金銀都被大順軍拆下來作為軍餉!這已經到了什麼地步了!

「先帝減膳撤懸,布衣蔬食,銅錫器具盡歸軍輸,城破之日,內帑無數萬金。賊淫掠既富,揚言皆得之大內,識者恨之。」 ——談遷《國榷》

內帑連幾千兩銀子都沒有了!萬曆開創了礦監製度,並且進行商賈收稅,還開月港創收,崇禎上台之後,馬上就收回了太監,關閉了月港。斷掉了自己內帑的收入來源。收入沒有了,他談何有錢?史載:崇禎萬般不但一直在裁減宮中用度,甚至到了讓太監把御藥房的人蔘都賣掉的境界了。

李自成入京以來,不斷對於明朝官員拷掠,於此同時,他將宮內一切值錢的東西全都融成金銀,甚至連門上的金箔都不放過。對明朝官員的「追贓」,不到一個月,共得白銀七千萬兩。而萬曆遭人詬病的「礦稅」,二十年間共收白銀三百萬兩,即使加上被太監貪墨的部分,總數也就三千萬兩。從萬曆四十八年至崇禎十七年,二十四年的「遼餉」總額,是兩千萬兩。這兩個數字加起來,還沒有李自成在一個月里勒索到的錢多。

在《明史》中,也可以找到這樣的記錄:萬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丁酉,太子遵遺詔發帑金百萬犒邊。盡罷天下礦稅,起建言得罪諸臣。己亥,再發帑金百萬充邊賞。《崇禎遺錄》記載:「熹宗在位七年,將神宗四十餘年蓄積搜括無餘,兵興以來,帑藏空虛。」萬曆皇帝掙的錢在天啟年間就已經被消耗殆盡了!

崇禎即位之初,由於邊關問題,天啟年間內庫金銀已經用來貼補軍費,即便誅殺了巨貪魏忠賢,所得的錢也是很有限的。崇禎時期,三餉徵收最高時期歲收入達2100萬兩白銀,按理崇禎應該比祖先更有機會獲得其中的財富。但2100萬兩隻是紙面上的預算,實際徵收到的或許不到60%,黃仁宇在其史料中分析認為是明政府長期實行低稅政策,卻沒有藏富於民,大量利潤被官吏和士紳瓜分,農民仍然只有溫飽。而明末政府的加稅政策,一方面將農民逼到了絕路上,一方面也觸犯了官吏和士紳階層的利益,總之收稅受到阻撓和抵制,其時政府對國家的控制力大大減弱,對此也無計可施。何況相對無底洞般的軍事支出,三餉都解決不了問題,崇禎也沒有機會來據為己有。

城破——北京為何不攻自破

很多人都說崇禎由於「三餉加派」百姓對其失望透頂,因此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有太監曹化淳開門投降,百姓歡迎李自成入京。

可是事實如此嗎?為何明朝國都如此不堪一擊?

根據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崇禎十六年八月,天津爆發肺鼠疫:「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崇禎十七年,天津督理軍務駱養性說,「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可見李自成入城前,北京已經因為鼠疫流行屍枕狼藉,京師軍隊都已經失去了戰鬥力,不是李自成如何強大,而是北京當時已經失去了抵抗力。

甲申之後,啟門之說,仍廣為流傳。曹化淳閱讀南方傳來的野史筆記時,見仍有「捏誣之語,」深恐「流傳既廣而秉筆者不加確察,便成無窮之穢」,遂於1662年去世前作《被誣遺囑》及《感懷詩》四首,並抄錄舊稿《記事俚言》和《剖陳疏稿》、《告歸底冊》,分發給諸子侄。《被誣遺囑》及《感懷詩》,經曹氏後人傳承抄錄,至今仍保存完整。

究竟是誰開的門?根據《崇禎遺錄》記載:外城西南隅,地名煙閣,皆回回所居。十八日,賊攻廣寧門急,群回倡亂開門,外城遂陷。次日,賊自東直門角樓緣城而上,大城遂陷。野史雲,閹官獻城,非也。《崇禎遺錄》的編撰者王世德是北京保衛戰的親歷者,他親眼目睹北京城陷落,因此《崇禎遺錄》記載回族開門之說是可信的。

而老百姓對李自成真那麼開門迎闖王,歡迎李自成並且對其歌功頌德嗎?

史載:三月二十一日屍體被發現,大順軍將朱由檢與周皇后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過之。」——錢海岳《南明史》百姓無不可憐崇禎皇帝,對於李自成入城後的不斷污衊心懷仇恨。而《崇禎遺錄》載:」自成西遯,京師人不約而同,無論老少,皆以白布裡頭,曰為皇帝發喪。自成留余賊三千,遍向京城放火,為百姓盡捕,殺之無遺,皆臠食其肉,刳其腹,屠其肝腦,焚其骨而揚之,為皇帝報仇。奈村農夫曰,此傷心中大快事。

殘忍?——崇禎為何殺死自己的皇女

崇禎在最後一刻選擇用劍砍死自己的女兒被人指責不近人情,事實卻並非如此,崇禎不敢讓她們活著。

根據明末《流寇志》、《綏邊紀略》、《甲申朝事小紀》記述,李自成大軍所致,姦淫婦女不計其數,明朝婦女守貞烈節,紛紛自盡,北京城陷落,宮中宮女自盡者甚眾。《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李自成進入北京後肆意劫掠婦女賞賜給諸將領,一人可得30名,《明季北略》明確記載大順軍在街頭「裸孕婦於前,開膛破肚以戲之」的暴行。各地縣誌也記載李自成李自成一路上劫掠未婚婦女為妻,淫辱之後居然作為軍糧吃食!

這也就不難解釋崇禎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女兒了,不然這些女人落入農民軍手中,將堪比靖康之恥中的宋朝公主一樣,成為待宰羔羊,逃不了凌辱的宿命。

迷茫——崇禎為何會失敗?

明清史學者孟森曾認為: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

也許崇禎之死,早在崇禎二年的一道詔書就能說明了,

「求治之心,操之過急。醞釀而為功利;功利不已,轉為刑名;刑名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不已,積為壅蔽。

崇禎雖然好學勤政、聲色不染、刻厲節約,但予聖、猜疑、尊倨、紛苛與流於啙窳不自知,好做聰明,果於誅殺,以病態的疑懼、恐怖對付群臣。崇禎求賢若渴,世所認可,按崇禎自己的話說是:「朕本樂聞讜言,陜嗣宗臆測管窺,亦思竊附忠愛,但迂腐剿拾,全不曉國勢人情。年來權奸竊柄,百度廢弛,此時不矯枉振頹,太平何日可望?事加綜核,詎是得已。改票折衷商榷,務求至當,朕豈肯憑臆決事?」

亂世重典也是情有可原,畢竟經歷萬曆的荒政、怠政,官員因循、苟且、貪腐、瀆職相因成習,病近膏肓,而國事日非,只能用非常之法,於是酷虐之政屢行。

這一點大儒劉宗周早在崇禎二年的上書已經警告過他了,可惜崇禎卻認為他迂腐不可及。崇禎崇尚法家術治理論。弱冠之年的崇禎對朝臣僨事、結黨自專非常不滿,認為自己權威不足以制衡這些居心不良的臣屬,原有選拔、任用大臣的機制已經為黨派集團所控制,唯有權術、陰謀才能制裁這些蠅營狗苟的臣子,法家「以闇見疵」、「疑詔詭使」的權術理論就成為崇禎用人路線的主要選擇。自萬曆以來,朝臣權力強大,皇權逐步被限制,國家已經有了民主制的雛形,可是崇禎卻非要強化君主專權來救國,失去了大臣的心,毅宗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史稱「崇禎五十相」。這嚴重打擊了官員治國之心,將天下實為自己的私產,大臣自然離心離德。崇禎敗給了自己的急於求成,他太想救國了,卻用了猛葯。

1644年的甲申國變,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甲申傳事錄》與《明史紀事本末》記載那一日,北京城內跟隨崇禎殉國者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征、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

望著一片焦土的北京,崇禎最終只能履行: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的祖宗旨意,以身殉國。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崇禎遺詔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天下亡。(文/煮酒君)

2015.12.13

煮酒君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本文首發今日頭條。工作聯繫、約稿:leehangsung@163.com

推薦閱讀: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拯救不了大明朝?
崇禎一上吊,這些人跟著吊,半天弔死幾千口,太悲壯,太有骨氣!
崇禎兒子隱姓埋名,活到了70歲,但到71歲還是被康熙找到滅族
豫劇《崇禎弔死煤山》
崇禎皇帝臨死前五天做的這件事 讓後世一直議論不休

TAG:真實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