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夫紅茶的崛起之路

中國紅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基本工藝過程是萎凋、揉捻、發酵、乾燥。其製法是在綠茶、青茶、黑茶、白茶的製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起源於1850年前後,由白茶的曬制實踐認識到制紅茶的日光萎凋;由綠茶殺青不透變紅;由青茶殺青半發酵而葉底半紅半綠;由黑茶渥堆變黑的實踐認識到紅茶的發酵技術措施而衍變成世界銷售量最大的紅茶。

中國紅茶先有小種紅茶,後有工夫紅茶。小種紅茶是怎樣傳播而發展的。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中對紅茶的起源與傳播的考證,認定紅茶發展於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向國內傳播的路線為:福建崇安、政和、坦洋、白琳——江西鉛山(河口)---修水---浮梁---安徽東至---祁門。吳覺農先生是全國茶界權威、茶學家。《茶經述評》一書在他主持下,有許多學者參與編著的,具有很強的可靠性。

由於小種紅茶加工比較複雜,在後來的實踐中簡化了工藝,只保留了日光萎凋、揉捻、乾燥三道工序。這樣粗糙的毛茶必須經過精製才能出售,所以毛茶加工(精製),又經過多次翻復,費了不少工夫,後來就把這種經過精製的紅茶叫工夫紅茶。因此有人總結說:在初制加工中工夫紅茶是小種紅茶的簡化,在精製加工中工夫紅茶是小種紅茶的複雜化,但萬變不離其宗。

工夫紅茶,又名「條紅」,為精製紅茶的一種,是我國特有的紅茶,也是傳統出口商品。《閩產錄異》載:「系以嫩芽用武夷茶製法精心焙制,色黑味異,被稱工夫紅茶。因做工精緻而得名。」清朝中期創製於福建政和、坦洋、白琳,合稱「閩紅工夫」。產地廣布至12個省,各省工夫紅茶因其品質差異,按產地命名。有安徽的祁紅工夫。四川的宜紅工夫等。

福建的閩紅工夫、滇紅工夫、寧紅工夫、川紅工夫、湖紅工夫、台灣工夫、越紅工夫、江蘇工夫及粵紅工夫……。按品種分為大葉工夫和小葉工夫。大葉工夫,以喬木或半喬木茶樹鮮葉為原料製成,又稱紅葉工夫,小葉工夫,以滇紅工夫及政和工夫為代表;小葉工夫以灌木型小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製成,色澤烏黑,又稱黑葉工夫,以正山小種、祁紅工夫及宜紅工夫為代表種。

紅茶也和其他茶類一樣,難以說清它的起源,但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脫胎於歷史上著名的武夷茶。

張天福在《福建茶史考》對於紅茶的起源說:「工夫紅為全發酵茶。約始於18世紀。最初出現的是正山小種(亦稱星村小種)的製法,其茶是世界著名紅茶之一。產地在武夷山範圍內(即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桐木村),故在國外有的也稱為武夷茶。」張老援引1715年《武夷山志.物產篇.茶》:其品分岩茶、洲茶;附山為岩、沿溪為洲;岩為上品,洲茶次之......第岩茶反不甚細,有小種、花香、清香、工夫、松蘿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烏龍茶湯色特徵為橙黃,有別於紅茶。----原注)。這說明小種,工夫紅茶的名稱是來源於武夷茶。亦就是武夷茶派生的小種、工夫。現今武夷岩茶的品質等次還是分為「名叢奇種」、「單叢奇種」「奇種」、「名種」「小種」等五類。

清代梁章鉅《歸田璜記》(1845)記載:「余嘗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觀中,每與靜參羽士夜談茶事。靜參謂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今城中州府官廨及豪富人家,競尚武夷茶,最著者曰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曰小種而已。山中則以小種為常品,其等而上者曰名種。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廈門人所講功夫茶。號稱名種者,實僅得小種也。

又等而上之曰奇種,如雪梅、木瓜之類,即山中亦不可多得,可見十九世紀中期小種和工夫之名,屬烏龍茶類。

工夫紅茶何時出現。很難找到確切的考證,但從不少資料上看小種紅茶,約產生在17世紀末,功夫紅茶還要向後推移。如祁紅比正山小種紅茶晚百餘年。1873年俄商在福州建紅茶廠,並在正山小種原產區的建甌芝城、南雅、太平等地設分廠收購毛茶,精製紅磚茶三萬五千擔。同治年間(1862--1874)福建紅茶(閩紅工夫)已經很多了。僅政和一縣就出產至萬箱。福建坦洋、白琳、台灣也有不少生產。

五口通商(1842)之後,政和、福安、福鼎,仿小種紅茶把綠茶改制工夫紅茶。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小種紅茶製作方法,從下梅茶市首傳政和、建甌(鄰縣)等地改制工夫紅茶,又由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運抵福州洋行銷售,博得洋行賞識,運至歐洲極上層社會歡迎,從此工夫紅茶脫穎而出,聲名傲立於中國與國際茶葉市場。中國紅茶便以「工夫」,冠上地名,始有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總稱閩紅。此後紅茶打開銷路,茶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當時武夷山下梅鄒茂章紅茶莊,資產達百萬(銀元),專為運銷紅茶開闢一條運河,日有竹筏三百條往來運輸。小種紅茶帶動了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發展了今日海內外聞名的福建特產的閩紅工夫。

在咸(豐)同(治)年間,建寧府建安玉源吳姓茶商在政和興辦茶廠,改制工夫紅茶,後來傳到福安坦洋一帶製造工夫紅茶,很快使閩東發展成為福建工夫紅茶主產區。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坦洋工夫與小種紅茶統稱閩紅工夫,閩紅香氣甜潤,湯色紅艷明亮,製造工藝精湛,具有獨特的風格,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紅茶在福建發展成閩紅工夫之時,江西河口工夫也以小種毛茶為原料,製造工夫紅茶,又向臨近的祁門傳播。據史料記載,光緒元年(1875年)黟縣人余干臣從福建閩北罷官,回籍經商。在至德(今東至縣)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照閩紅工夫製法,以「安綠」改制紅茶出售。次年從至德來到祁門,在歷口、閃里設紅茶莊擴大紅茶生產,於是祁紅工夫首次上市。

祁紅工夫於1875年創始以後,由於選用的茶樹品種得當,茶樹生長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工藝精益求精,製成紅茶有天然香氣很快獨樹一幟,成為紅茶的佼佼者,並與印度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季節茶,並列為世界公認的三大商品高香茶(紅茶)之一,國際市場上稱祁紅工夫這種是地域性的香氣為「祁門香」,祁紅被稱為「王子茶」,譽為「茶中英豪」。

祁紅為我國地域性工夫紅茶,出口量最多,售價最高。據記載,1913年出口一擔祁紅,價格高達360兩白銀。銷英國、其次荷蘭、德國、丹麥、瑞士、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芬蘭、日本、義大利、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

寧紅工夫,產自江西修水,據葉瑞廷《蒓蒲隨筆》記載:「紅茶起自道光季年,有江西估客(茶販)收茶義寧州,因進峒(估客名)教以小種紅茶製法。」《義寧州志》有道光年間,寧茶名益著,種蒔殆遍鄉村,製法有青茶、紅茶、茶磚等類。修水、武寧古屬義寧州,所產紅茶為寧州紅茶,簡稱寧紅工夫。

寧紅最盛期,輸出量達三十萬箱,暢銷歐洲。光緒年間,羅坤化在漫江杜市開設厚生隆茶莊,生產太子茶百箱,售與俄國茶商,每箱價高達白銀100兩,俄商曾饋贈「茶益中華,價甲天下」匾。1988年在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評為金質獎,中國茶學會名譽會長吳覺農題「寧紅、祁紅,並稱世界(紅茶)之首」書法以贈。

滇紅工夫是大葉種紅茶,以外形肥碩緊實、金毫顯露和香高味濃,品質獨樹一幟而稱著於世,是我國工夫紅茶的雙一新葩。1938年底,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次年在順寧(鳳慶)、佛海(勐灣)兩地試製紅茶,首批滇紅工夫五百擔,經香港富華公司轉銷倫敦,深受客戶歡迎,以每磅紅茶800便士最高價格出售,一舉成名,據說英國女王將滇紅置於玻璃器皿中作觀賞之物。主銷波蘭、俄羅斯、東歐等國。

20世紀50年代,四川宜賓等地產生工夫紅茶名叫川紅工夫。三十多年來,川紅的「宮殿」牌產品,以茶條緊細圓直、毫鋒披落、色澤烏潤,內質香高味濃的優良品質。暢銷國際市場,享有較高的聲譽。暢銷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及羅馬尼亞等國堪稱中國工夫紅茶的後起之秀。

工夫紅茶的製法傳至印度、斯里蘭卡、肯亞等國,後來發展產生了紅碎茶。1957年以後我國也逐漸推廣紅碎茶的生產,從此,中國紅茶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類。

紅碎茶是國際市場的大宗產品,目前佔世界茶葉總出口量的80%左右,有百餘年的歷史,而在我國發展則是近四十年的事。

我國紅碎茶出口早已有之,即在工夫紅茶加工過程中,由於篩切工序,自然產生的芽尖、片末茶,經篩分整理為芽茶碎茶、片末茶有花香,茶末及茶梗等的傳統紅碎茶。

1958年中央商業部、外貿部與湖南採購廳、湖南農學院在湖南安化用傳統方法試製紅碎茶一舉成功,為我國發展紅碎茶生產開創了先例,後來又採用轉子製法、C·T·C製法和L·T·P製法,製造紅碎茶大量出口。

--------------華麗分隔線-------------

@茶百科:


推薦閱讀:

九十五|儒教崛起
張維為:中國崛起故事很精彩 贊同一定規模移民-
擺平這些中國才能真正崛起:膽略與實力
互聯網下半場,微博做對了什麼?
德·卡斯特羅:從東南亞視角看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一個新興合作型強國前景的探討

TAG:中國 | 紅茶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