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十九講 光緒大婚

慈禧「歸政」光緒帝了,履行了十二年前的諾言。然而,她卻通過《訓政細則》,使自己獲得了在幕後操縱皇權、事事「提撕」的制度保障。但是,對於慈禧而言還有一件事情已經到了無法繼續拖延的地步,那就是光緒帝的大婚。一光緒十四年(1888),光緒帝十八歲,對於入關後的清朝皇帝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晚婚的年齡。慈禧遲遲不給光緒帝舉行大婚,其目的就是要在權力的巔峰多戀棧一些時日。因為皇帝只要大婚,就應該親政,況且民間也有「成家立業」之說。然而,慈禧蒙蔽視聽的舉措或許連她自己都知道漏洞百出、難以服眾。人們不禁要問:慈禧究竟要在何時給光緒帝擇後選妃呢?光緒十四年六月十九日(1888年7月27日),慈禧終於頒發了給光緒帝舉行大婚及親政的懿旨:「前因皇帝甫經親政,決疑定策,不能不遇事提撕,勉允臣工之請訓政數年。兩年以來,皇帝幾余典學,益臻精進,于軍國大小事務,均能隨時剖決,措置合宜,深宮甚為欣慰。明年正月,大婚禮成,應即親裁大政,以慰天下臣民之望。」(《德宗實錄》)這一懿旨昭示世人:慈禧終於允許光緒帝大婚了!沒有更翔實的資料來記述慈禧此時的真實想法,但是可以想見慈禧一定是萬般無奈。對於慈禧來說,兩年前,也就是光緒十二年,在所謂的光緒帝親政以後,她獲得了「訓政數年」的機會,實質上就是慈禧繼續臨朝稱制。可是光緒帝日漸長大的年齡並沒有給慈禧提供充分的訓政時間,因為光緒帝的「晚婚」已經成為慈禧不容迴避的事實。雖然,沒有關於光緒帝晚婚因而招來朝臣們頗多議論的記載,但是對於這件事情朝臣以及後宮中不會沒有看法和議論。光緒帝的婚姻大事已經到了無法繼續拖延的境地。這個令人期待已久的懿旨頒發後,朝廷上下頗為震動,反應最強烈最直接的人就莫過於光緒帝本人。在懿旨頒發的當天,光緒帝不再客氣,亦不再推辭,順水推舟地發下了一道上諭:「茲奉懿旨於明年二月歸政,朕仰體慈躬敬慎謙抑之本懷,並敬念三十年來,聖母為天下憂勞況瘁,幾無晷刻可以稍資休息,撫衷循省,感悚交深。茲復特沛恩綸,重申前命,朕敢不祗遵慈訓,於一切機務,兢兢業業,盡心經理,以冀仰酬我聖母撫育教誨有加無已之深恩。……所有歸政屆期一切典禮事宜,著各該衙門敬謹酬議具奏。」(《德宗實錄》)從上諭中,我們可以看到光緒帝當時的心情:首先是按捺不住的喜悅之情。如果說當四歲不到的載湉被慈禧選定為皇位繼承人時他還不知皇帝是權力的主宰的話,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教育程度的加深,光緒帝已經逐漸意識到自己僅有皇位而沒有皇權的尷尬,他努力地學習,就是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勝任皇權。然而,慈禧在歸政問題上的反覆,確實令光緒帝的親政之路曲折而漫長。光緒十二年,慈禧在歸政問題上大做文章時,確實使光緒帝大為失望,為此他在書房讀書時心情特別沮喪。老師翁同龢曾「力陳時事艱難,總以精神氣力為主,反覆數百語,至於流涕,上頗為之動也。」(《翁同龢日記》)所以,漫長等待後的那份喜悅之情自不待言。其次是躍躍欲試的激動之心。慈禧懿旨光緒帝大婚,那就意味著親爸爸的「歸政」和自己「乾綱獨斷」的夢想,十四年的控制和束縛一朝解脫,親裁大政的夙願即將實現。因此,光緒帝在隨後的上諭中,雖然沒有也不敢流露出對慈禧在「歸政」問題上的反覆的不滿情緒,卻也在字裡行間表達了希望慈禧可以休息、自己完全能夠「盡心經理」朝政的心情。二慈禧的懿旨一經發下,相關部門即開始忙碌。順治朝開始,皇帝的后妃主要從來自八旗十三歲至十七歲的秀女中選擇。慈禧決定為光緒帝準備大婚後,選秀工作便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經過反覆篩選,至九月二十八日(11月1日)五人「入圍」:慈禧的內侄女、其弟桂祥之女;江西巡撫德馨的一雙女兒;侍郎長敘的一對千金。光緒皇后葉赫那拉氏朝服像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中記載了一段宮中太監的回憶:「西後為德宗選後,在體和殿,召備選之各大臣小女進內,依次排立,與選者五人,首列那拉氏,副都統桂祥女,慈禧之侄女也(即隆裕皇后)。次為江西巡撫德馨之二女,末列為禮部左侍郎長敘之二女(即珍妃姊妹)。當時太后上坐,德宗侍立,榮壽固倫公主(榮壽固倫公主,1854—1924,恭親王長女。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兩宮皇太后宣布將恭親王長女撫養於宮中,晉為固倫公主)及福晉命婦立於座後。前設小長桌一,上置鑲玉如意一柄,紅繡花荷包二對,為定選證物(清例,選後中者,以如意予之。選妃中者,以荷包予之)。西後手指諸女語德宗曰:『皇帝,誰堪中選,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言時,即將如意授與德宗。德宗對曰:『此大事當由皇爸爸主之(據宮監謂,當時稱謂如此)。子臣不能自主。』太后堅令其自選,德宗乃持如意趨德馨女前,方欲授之,太后大聲曰:『皇帝』,並以口暗示其首列者(即慈禧侄女),德宗愕然,既乃悟其意,不得已乃將如意授其侄女焉。太后以德宗意在德氏女,即選入妃嬪,亦必有奪寵之憂,遂不容其續選,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對與末列二女,此珍妃姊妹之所以獲選也。」這是一段後人轉引十分頻繁的史料,細節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但在十月初五日,伴隨著兩道懿旨同時發下,皇后的人選終於公諸於世:「茲選得副都統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端莊賢淑,著立為皇后。特諭。」「原任侍郎長敘之十五歲女他他拉氏,著封為瑾嬪;原任侍郎長敘之十三歲女他他拉氏,著封為珍嬪」(《光緒朝東華錄》)。在以上兩道懿旨中,我們不難發現以下二個問題:(1)皇后是慈禧的內侄女;(2)懿旨中只有長敘女兒的年齡,而沒有桂祥之女的年齡。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要想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我們不妨查一下史料。從現存的照片中,我們找到了慈禧侄女也就是後來光緒帝皇后的照片,如果用相貌平平來形容,應該是恰如其分的。僅從外貌來看,與面如冠玉、眉清目秀、體態適中、舉止雍容的光緒帝相比,實在無法相匹。驗之於年齡,我們又有了更大的發現,這位被選為光緒帝皇后的慈禧的侄女出生於同治七年正月初十日(1868年2月3日),至光緒十四年選秀時她已經二十二歲,比光緒帝長三歲。帝、後的年齡相差如此之大,在清朝的歷史上是罕見的。僅憑二十二歲的年齡參加選秀,也屬於超齡。按照清朝選秀的慣例,秀女的年齡應在十三歲至十七歲,雖然乾隆年間為了強化皇室選秀制度的優先性,規定沒有參加選秀的八旗女子即使年齡至二十歲,亦不許擅自出嫁。但嗣後被選為後、妃的秀女也鮮有超過二十歲的。慈禧就是選秀入宮的,而且慈禧又貴為皇太后,對於選秀的祖制,她是爛熟於胸。由此判斷,慈禧將自己的侄女選為皇后,並在懿旨中忽略年齡應是有意而為。慈禧強行將侄女指派給光緒帝做皇后的一個最為真實的目的是為了在皇族中加強葉赫那拉氏的血緣。因為光緒帝的後代是要給自己與咸豐帝的兒子同治帝承祧的,光緒帝雖然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卻是自己的妹妹和咸豐帝的弟弟的兒子,而皇后又是自己弟弟的女兒,一旦帝、後育有皇子,不僅擁有一半以上的葉赫那拉家族的血緣,而且還是當然的皇位繼承人,可以彌補同治帝沒有後代的遺憾。還有一個考慮就是安插心腹。歸政光緒帝是遲早的事情。嗜權如命的慈禧,是斷然不肯徹底歸政的,為了能夠暗中操縱皇權,慈禧只有選擇自己的侄女去影響光緒帝。正如《慈禧外紀》所分析的那樣:「太后以己之侄女,選為皇后,亦具有深意。前此為同治帝選擇有勇有德之阿魯特皇后,其後常與太后反對,至其死而後已。太后懲於前事,故此次為光緒帝選後,其意重在為己心腹,以監察皇帝之行為,而報告之。」慈禧主導了光緒帝的大婚,在光緒帝並非所願的前提下,為皇帝選後擇妃。大清王朝在同治帝舉行大婚的十五年後,又將再一次舉行皇帝的大婚慶典。三光緒帝的大婚慶典定於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正當後宮上下為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這是一個雪花紛飛數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燒毀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門。故宮裡的所謂「門」其實也都是龐大的建築。太和門是從午門進入紫禁城之後通往朝堂三大殿和後宮的極其堂皇的「朝門」,跨度九間,高度六丈五尺二寸(約合22米),雖是平房卻相當於六七層樓那麼高。左右陪襯的貞度門和昭德門也都高達四丈四尺五寸(約合15米),相當於四五層樓的高度。門內東西廡各三十二楹,廊廡相接。起火地點是西邊的茶庫,結果火借風勢,火焰很快衝出了茶庫的房頂,眼看著飛上了太和門的門檐。紫禁城裡所有的建築,可以說都是用上好的木料堆砌起來的,而且都歷經多年極端乾燥。一點小小的火星迸上去,眨眼之間就變成熊熊大火。也就是轉眼之間,太和門門檐上的火苗已經變成騰騰烈焰。火勢發展之迅速實在驚人,頃刻之間,它又越過了太和門,繼續向東進發。大火很快就燒毀了武備院的氈庫、甲庫和鞍庫等多間宮室,再向東進,就燒到了昭德門。儘管九城水龍奮力撲救,仍無以為計,眼看著一座恢弘建築化為一片灰燼。親臨火災現場的翁同龢慨嘆道:「此災奇也,驚心動魄,奈何奈何!」(《翁同龢日記》)面對紫禁城中的熊熊大火,慈禧心神不寧、寢食難安。首先,她擔心火災過後無以為家。慈禧清楚,火起地點雖然是太和門,距朝堂三大殿和後宮還有一段距離,但水火無情,尤其是紫禁城建築多為木料,一旦遭遇火災,火勢難以控制。其次,她擔心大火過後輿論難平。中外臣工會以「天怒人怨」之詞來品評自己的執政。此時她必須先發制人。在滿朝文武還沉浸在大火過後的驚嘆氣氛中時,慈禧對於火災的處理意見已經下發:第一,以光緒帝的名義發下諭旨,懲罰與獎勵並行。對點燈入睡引起火災的直接責任者處以死刑。負有管理責任的總管內務府大臣、步軍統領、前鋒統領等,也分別受到了降級、罰俸的處分。獎勵救火有功的人員,由戶部拿出一萬四千餘兩白銀作為賞資。第二,暫停頤和園重修工程。在如此突變的面前,慈禧知道自己必須做出一種「夤畏天威,益加修省」的姿態,以蒙蔽視聽。於是,慈禧頒下頤和園工程部分暫停的懿旨:「本月十六日貞度門不戒於火,固屬典守不慎,而遇災知儆,修省宜先,所有頤和園工程,除佛宇暨正路殿座外,其餘工作一律停止,以昭節儉而迓庥和。」(《光緒朝東華錄》)第三,大肆獎賞,籠絡人心。大火過後,慈禧為了穩定人心,三天之內,連下懿旨,對朝廷文武百官、封疆大吏以及皇親國戚大加封賞,即使駐京的外國使臣,她也不忘「設宴款待」(《光緒朝東華錄》)。太和門大火的不良後果,在慈禧的搪塞中,沒有掀起大的波瀾。然而,後宮中為光緒帝籌辦大婚的喜慶氣氛已被這場天災人禍籠罩上一層晦氣,大婚慶典還能如期進行嗎?四大火過後,太和門化為廢墟,有一件事情令慈禧頗費斟酌: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大婚時,皇后必定要坐轎從紫禁城的正門——午門被抬入皇宮。在進入第一道「朝門」午門之後,還必須再走進第二道朝門——太和門,然後才向北進入內宮。然而現在太和門被燒毀了,皇后沒有第二道朝門可進,無疑是大不吉利。光緒皇帝大婚時用過的喜轎可是,重修太和門需要很長時間,而光緒皇帝的婚期已定,不可隨便更改,並且清朝歷史上也沒有更改大婚日期的先例,如若更改,必然是大不吉利。這可真是進退兩難。慈禧斷然做出決定:婚禮如期舉行,並且皇后必須經過太和門再入後宮。那麼如何解決皇后入二道朝門的問題呢?在短時期內恢復昔日太和門的壯麗,即使鬼斧神工也不可能啊。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決定:她居然責令扎彩工匠日夜趕工,在火場搭蓋太和門彩棚!搭彩棚可不是一件小事。何況皇宮之內哪有小事!動工就是大事!更何況是為了皇上的大婚而動工!更何況這是慈禧的懿旨!內務府迅速找來了宮內外大批搭棚、裱糊、扎彩的工匠,木釘紙糊,倒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亂真的太和門:不僅高度和寬窄分毫不差,而且獸頭、雕飾、瓦溝等都酷似真物,竟然使長期在內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難辨真偽。正月二十六日,是奉迎皇后的吉日。午正三刻,光緒帝頭戴珠冠身著龍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禮部官員宣讀冊封皇后的詔書。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緒帝回宮之後,率領著奉迎大臣們前往後邸迎接皇后入宮。與此同時,瑾、珍兩嬪也由神武門被迎入後宮。慈禧終於由她的侄女完成了一個自己無法完成的心愿,那就是將葉赫那拉氏家族的女人由大清門經由午門、太和門被抬入皇宮。這一切似乎喜氣洋洋,歌舞昇平。然而,大清王朝就如同這紙紮的太和門一樣,看上去威嚴、氣派、恢弘,內里卻是朽木、爛紙。光緒帝的大婚慶典在這瑟瑟的西風中宣告結束。
推薦閱讀:

古錢幣五帝光緒元寶、民國袁大頭為何難以取捨?
游清西陵--光緒帝的崇陵
袁世凱不幫康有為,其實是康做事不靠譜,光緒皇帝毀在康之手
清宮驚人秘密:光緒是被慈禧毒死的嗎
光緒曾欲請伊藤當顧問 戊戌政變非因袁世凱告密

TAG: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