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山:我們的文明觀
本公眾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和北京習風堂聯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傳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宣傳國家主流價值觀、維護國家安全為己任,致力於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力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與人類歷史發展相伴而生,與各個國家和民族的進步如影隨形,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著重要動力。人類歷史的發展,深化著我們對文明演進規律的認識,也彰顯著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當今世界,我們面臨許多共同挑戰,面對復甦乏力、地區衝突、恐怖主義、難民危機、氣候變化等問題。如何正確處理不同文明間的關係、促進文明互鑒共進,更為緊迫地擺在世界面前。
中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推進文明交流互鑒。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國內外許多重要場合,包括訪問歐洲、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時,都對此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應該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維護文明多樣性;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做到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不要搞自我封閉,更不要搞唯我獨尊,等等。這些論述,凝結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文明交往中的思想智慧,反映著對人類文明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集中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所秉持的文明觀。
當地時間2016年10月6日,劉雲山在匈牙利洲際酒店出席中國—中東歐政黨對話會開幕式。
——我們倡導多元多樣、平等相待的文明觀。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猶如生物多樣性一樣,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不同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民族傳統中生長起來的,體現著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代表著一塊文化的沃土和綠洲,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蘇格拉底曾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中國先賢也提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正因為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才使得這個世界奼紫嫣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沒有高低之分、優劣之別,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得到尊重。如果居高臨下對待其他文明,甚至企圖用一種文明遮蓋另一種文明,不僅不能感受領悟其他文明的光芒,還會陷入與他人格格不入的境地。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平等和尊重是文明相處之道,傲慢和偏見是最大的障礙。我們應當秉持平等、謙和的態度,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在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價值信仰等方面的選擇,讓不同文明的花朵競相綻放、更加多姿多彩。
——我們倡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文明觀。中國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實際上就是提倡不同文明和衷共濟、包容共生。應當說,每一種文明都彰顯著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創造之美,善於發現和欣賞其他文明之美,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經濟全球化把世界緊緊聯繫在一起,大家都在一條船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可以獨善其身。近年來,世界各國在合力化解國際金融危機、打擊恐怖主義、應對氣候變化、防治重大疾病、抗擊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加強政策和行動協調,給各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完善全球治理、建立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倡導「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設立亞投行,等等,目的也是推動各國超越分歧和隔閡,擴大利益匯合點。合則強、孤則弱,我們應當發揚夥伴精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零和思維,推動不同文明共同發展進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
——我們倡導以交流交融化解對抗衝突的文明觀。國與國的交往,有觀點分歧、有利益糾紛、有矛盾摩擦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凡是通過對話協商加強溝通、取得共識的,往往能化干戈為玉帛;凡是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的,總是帶來戰爭動亂。應當看到,國際社會圍繞解決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重大問題,建立了不少全球性、地區性的對話協商機構和機制,做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要看到,世界上許多熱點難點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缺乏真誠的溝通、充分的協商。現在,有人不時談論「文明的衝突」,之所以會產生衝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人把自己的價值觀視為普世價值,總想以自己的東西強加於人、改造別人,甚至施以軍事手段,這樣必然傷害別人的民族自尊,帶來對立和反抗。所以,對待文明間的差異、對待相互間的矛盾,還是秉持開放包容精神,多溝通、多對話、多協商,用對話消弭對抗,用交融消解交鋒,用「文明和諧」取代「文明衝突」。
——我們倡導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明觀。不忘本來,就是不忘老祖宗、不忘歷史根脈。中國有自己的老祖宗,希臘有自己的老祖宗,各種文明都有自己的老祖宗。我們對待老祖宗,應當有一種溫情與敬意,應當在傳承民族文化基因中開枝散葉,否則就會斷根斷流。吸收外來,就是兼收並蓄、有容乃大。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交往互動中發展起來的,像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與儒家、道家融合後,已內化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日益開放的當今世界,每一種文明都應保持海納百川的胸襟,擷百家之精華,融各方之優長。面向未來,就是與時俱進、創新創造。一種文明不管曾經多麼輝煌,如果不順時、不創新,就可能失去生機活力。我們應當把握時代大勢,既著眼民族的未來、國家的未來,又放眼世界的未來、人類的未來,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形成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對待文明互鑒共進、推動自身發展進步上,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現在,許多人在探尋中國道路的密碼,我感到,一個重要方面,應從文化的角度、文明的維度來找答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中國建設和改革的成功經驗,也吸收了世界各國的有益文明成果。比如,我們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小康」思想;我們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就傳承了中國古人「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我們提出協商民主,就源自中華文化兼容並蓄、求同存異的傳統;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進法治建設等,也借鑒了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等等。可以說,深厚的歷史底蘊、堅實的實踐支撐、外來的有益補充,鑄就了當代中國發展的生機活力,也堅定著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現在,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我們將紮根中華文明的深厚土壤,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開展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國實現更好的發展,努力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當前,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不斷深化,構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的共識正在落地生根。我們要抓住新的機遇,推動中歐文明交流向前發展,鞏固深化中歐關係,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深化高層交流、增強戰略互信,堅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夯實文明交流互鑒的政治基礎。要深化人文交流、增進文明共識,實現人文交流合作多樣化、常態化。要深化民間往來、促進民心相知相通,厚植友好合作的社會基礎,為中歐友好增添正能量。要深化務實合作、拓展文明交流深度,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方發展戰略全面對接,推動各領域務實合作向縱深發展。
中歐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文明對話和務實合作已惠及各方。展望未來,中歐交流合作空間廣闊。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歷史傳承中汲取力量,從文明互鑒中相學相長,為開闢雙方關係美好未來添磚加瓦,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劉雲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推薦閱讀:
※人類社會是怎樣從蒙昧到文明的?
※人類智能和人工智慧的區別以及人類文明的終極命運
※為什麼台灣,香港,新加坡的華人更懂禮貌,守秩序?
※文明風采徵文
※秦奢漢華 贏寶劉珍 國博《秦漢文明》大展之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