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繁體字是場文化悲劇?其實簡體字也能代表中華正統
中國是個擁有璀璨文明的古老國度,以歷史年代為主線,文明的脈絡遍布在文化、科技、教育、軍事、外交等方面。通過文字記載,將這些源遠流長的故事傳遞。歲月匆匆,作為媒介的文字,也在歷史前進的車輪中不停地變化。
當代人只看到了漢字從繁到簡,其實不然。從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甲骨文來看,漢字是經歷了由簡至繁再到簡的歷程。
在甲骨文之後,秦為小篆,雖有隸書,但不作為正式文字;漢朝使用隸書,並用漢隸替代了古隸;而唐朝,因為科舉的發展,遂要求正字法,使用楷書;時至今日人們口中的正體字,是由清朝欽定的;自民國開始,颳起了簡化漢字的潮流,在不斷的調整過程中,形成了今日的簡體漢字。
其實,當代的簡體漢字並非我們以為的那般「面目全非」。比如在魏晉、晚唐、宋朝的珍貴書法文物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簡體漢字頻繁出現的痕迹。
在二戰主題的日本動漫《黑塔利亞》中,各國被擬人化成為一個動漫形象。在此部動畫製片人的角度,中國與日本初次相遇時,我國為其提供了莫大的幫助。其中,在日本沒有文字的情況下,他們不僅受教學習了漢字,並以此為基礎演變了平假文。這位日本製片人的觀點的確有據可查。繁體字伴隨中國貫穿數千年的歷史,對周邊國家文化影響深遠。
常有網友叫囂「中華正統在繁體字而不在簡體字」。為此,不少地區的網民在互聯網發聲呼籲恢復具有傳承意義的繁體字。其理由無需過多贅述,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歲月積澱,這些文字先後經歷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文字標準,每個字都飽含歲月的精華。簡化的漢字似乎失去了對文明的敬仰之意。
但另外一種聲音也不容忽視。「存在即是合理」,支持簡體字使用的群體如是說。文字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其作用在於溝通交流,表達情感。在繁體字到簡體字的演變過程中,漢字並沒有因為簡化而引起功能缺失,而是變得更加簡單與通俗。在相應的歷史時期,也為掃除文盲提供了必要的助力。正如我們不能要求當代人說話像文言文一般,漢字簡化也是時代發展必然的產物,理應被大眾接受。
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爭論,其實是在相互辯證傳統文化傳承的現狀與意義,更有甚者認為,我們在當下社會已經丟失了中華文明的「正統」。這問題怕是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更為複雜,比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說:「茴字有四種寫法,哪一種是正統?」
推薦閱讀:
※每一句話都代表一個故事
※華裔高爾夫球運動員魯婉遙棄日本籍代表中國在日奪冠:我是中國人
※劍拔弩張!英國呵斥俄羅斯,俄代表怒懟:侮辱俄羅斯試試
※「兩會」代表和委員說真話摘錄
※痣相:哪些部位有痣代表『房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