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中醫治療法 喘病中醫治療法
哮病是由於宿痰伏肺,遇誘因或感邪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痰氣搏擊所引起的發作性痰鳴氣喘疾患。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至喘息不能平卧為主要表現。
哮病是內科常見病證之一,在我國北方更為多見,一般認為本病發病率約佔人口的2%左右。中醫藥對本病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方法多樣,療效顯著,它不僅可以緩解發作時的癥狀,而且通過扶正治療,達到祛除夙根,控制複發的目的。
《內經》雖無哮病之名,但有「喘鳴」、「夠貽」之類的記載,與本病的發作特點相似。
漢·《金匱要略》將本病稱為「上氣」,不僅具體描述了本病發作時的典型癥狀,提出了治療方葯,而且從病理上將其歸屬於痰飲病中的「伏飲」,堪稱後世頑痰伏肺為哮病夙根的淵藪。隋·《諸病源候論》稱本病為「呷嗽」,明確指出本病病理為「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治療「應加消痰破飲之葯」。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創「哮喘」病名,闡明病機專主於痰,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治療原則,不僅把本病從籠統的「喘鳴」、「上氣」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病名,而且確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領。明,《醫學正傳》進一步對哮與喘作了明確的區別。後世醫家鑒於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稱「哮喘」,為-與喘病區分故定名為「哮病」。
根據本病的定義和臨床表現,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支氣管哮喘,西醫學的喘息性支氣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過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哮病的發生,為宿痰內伏於肺,每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誘因而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痰氣搏擊而發出痰鳴氣喘聲。
1.外邪侵襲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失於表散,邪蘊於肺,壅阻肺氣,氣不布津,聚液生痰。《臨證指南醫案·哮》說:「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內合肺系,宿邪阻氣阻痰。」他如吸人風媒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影響肺氣的宣發,以致津液凝痰,亦為哮病的常見病因。
2.飲食不當具有特異體質的人,常因飲食不當,誤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魚蟹蝦等發物,而致脾失健運,飲食不歸正化,痰濁內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魚腥哮」、「鹵哮」、「糖哮、「醋哮」等名。
3.體虛及病後體質不強,有因家族稟賦而病哮者,如《臨證指南醫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頓咳,或反覆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氣虧虛,氣不化津,痰飲內生;或病後陰虛火旺,熱蒸液聚,痰熱膠固而病哮。體質不強多以腎虛為主,而病後所致者多以肺脾虛為主。
上述各種病因,既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為每次發作的誘因,如氣候變化、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過度等俱可誘發,其中尤以氣候因素為主。誠如《症因脈治·哮病》所說:「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巢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為主,丹溪云:「哮病專主於痰。」
痰的產生,由於上述病因影響及肺、脾、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運化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成為發病的潛在「夙根」,因各種誘因而引發。
哮病發作的基本病理變化為「伏痰」遇感引觸,邪氣觸動停積之痰,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痰氣壅塞於氣道,氣道狹窄攣急,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氣相互搏擊而致痰鳴有聲。《證治匯補·哮病》說:「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醫學實在易·哮證》也認為哮病為邪氣與伏痰「狼狽相因,窒塞關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氣,轉觸其痰,鼾駒有聲。」由此可知,哮病發作時的病理環節為痰阻氣閉,以邪實為主。由於病因不同,體質差異,又有寒哮、熱哮之分。哮因寒誘發,素體陽虛,痰從寒化,屬寒痰為患則發為冷哮;若因熱邪誘發,素體陽盛,痰從熱化,屬痰熱為患則發為熱哮。或由痰熱內郁,風寒外束,則為寒包火證。寒痰內郁化熱,寒哮亦可轉化為熱哮。
若哮病反覆發作,寒痰傷及脾腎之陽,痰熱傷及肺腎之陰,則可從實轉虛。於是,肺虛不能主氣,氣不布津,則痰濁內蘊,並因肺不主皮毛,衛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襲誘發;脾虛不能轉輸水津上歸於肺,反而積濕生痰;腎虛精氣虧乏,攝納失常,則陽虛水泛為痰,或陰虛虛火灼津生痰,因肺、脾、腎虛所生之痰上貯於肺,影響肺之宣發肅降功能。可見,哮病為本虛標實之病,標實為痰濁,本虛為肺脾腎虛。因痰濁而導致肺、脾、腎虛衰;肺、脾、腎虛衰又促使痰濁生成,使伏痰益固,且正虛降低了機體抗禦誘因的能力。本虛與標實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故本病難以速愈和根治。發作時以標實為主,表現為痰鳴氣喘;在間歇期以肺、脾、腎等臟器虛弱之候為主,表現為短氣、疲乏,常有輕度哮症。若哮病大發作,或發作呈持續狀態,邪實與正虛錯綜並見,肺腎兩虛而痰濁又復壅盛,嚴重者因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命門之火不能上濟於心,則心陽亦同時受累,甚至發生「喘脫」危候。
【臨床表現】
痰阻氣道,肺失肅降,痰氣搏擊引起的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卧等,是哮病的基本證候特徵。本病呈發作性,發作突然,緩解迅速,一般以傍晚、夜間或清晨為最常見,多在氣候變化,由熱轉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節發病率高。發作前或有鼻癢、咽癢、噴嚏、流涕、咳嗽、胸悶等先兆癥狀。發作時病人突感胸悶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氣促困難,呼氣延長,伴有哮鳴,為減輕氣喘,病人被迫坐位,雙手前撐,張口抬肩,煩躁汗出,甚則面青肢冷。發作可持續數分鐘、幾小時或更長。由於感受病邪的不同,發作時病人除具上述證候特徵外,還可呈現或寒或熱的證候。
哮病反覆發作,正氣必虛,故哮病緩解期多表現為肺、脾、腎虛的癥狀。
【診斷】。
1.呈發作性,發無定時,以夜間為多,但有個體差異,發作與緩解均迅速,多為突然而起,或發作前有鼻塞、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每因氣候變化、飲食不當、情志失調、疲乏等因素而誘發。
2.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紺。
3.哮病的發作常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於秋初或冬令者居多,其次是春季,至夏季則緩解。但也有常年反覆發作者。
4.緩解期可有輕度咳嗽、咯痰、呼吸急迫等癥狀,但也有毫無癥狀者;久病患者,緩解期可見咳嗽、咯痰、自汗、短氣、疲乏、腰膝酸軟等癥狀。
5.大多起於童稚之時,有反覆發作史,有過敏史或家族史。
6.發作時,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噦音。
7.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痰液塗片可見嗜酸細胞。
8.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影象改變,查體可見肺氣腫體征。
[鑒別診斷1
1.喘病哮病與喘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現,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喘以氣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難為主要特徵;哮以聲響言,以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為主要臨床特徵。哮為一種反覆發作的獨立性疾病,喘證並發於急慢性疾病過程中。
2.支飲支飲雖然也有痰鳴氣喘的癥狀,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經久不愈,逐漸加重而成,病勢時輕時重,發作與間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於哮鳴,與哮病間歇發作,突然發病,迅速緩解,哮吼聲重而咳輕,或不咳,兩者有顯著的不同。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虛實本病屬邪實正虛,發作時以邪實為主,未發時以正虛為主,但久病正虛者,發時每多虛實錯雜,故當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癥狀以辨明虛實主次。虛證當進一步明確虛之陰陽屬性和虛之臟腑所在。
2.分寒熱實證需分清痰之寒熱以及是否兼有表證的不同。
治療原則
《丹溪治法心要·喘》:「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故發作時治標,平時治本是本病的治療原則。發作時痰阻氣道為主,故治以祛邪治標,豁痰利氣,但應分清痰之寒熱,寒痰則溫化宣肺,熱痰則清化肅肺,表證明顯者兼以解表。乎時正虛為主,故治以扶正固本,但應分清臟腑陰陽,陽氣虛者予以溫補,陰虛者予以滋養,肺虛者補肺,脾虛者健脾,腎虛者益腎,以冀減輕、減少或控制其發作。至於病深日久,發時虛實兼見者,不可拘泥於祛邪治標,當標本兼顧,攻補兼施,寒熱錯雜者,當溫清並用。《景岳全書·喘促》說:「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為哮病辨治的要領、臨證應用的準則。
分證論治
『發作期』
·寒哮
癥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窒,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白色粘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天冷或遇寒而發,形寒怕冷,或有惡寒,噴嚏,流涕等表寒證,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葯:射干麻黃湯。·
本方用射干、麻黃宜肺平喘,豁痰利咽;細辛、半夏、生薑溫肺蠲飲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斂肺氣;大棗和中。痰涌喘逆不能平卧者,加葶藶子、蘇子、杏仁瀉肺降逆平喘。若表寒里飲,寒象較甚者,可用小青龍湯解表化痰,溫肺平喘。若痰稠膠固難出,哮喘持續難平者,加豬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竅以平喘。
若哮喘甚劇,惡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脈弦緊有力,體無虛象,屬典型寒實證者,可服紫金丹。本方由主葯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對部分患者奏效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臨睡前冷茶送下,連服5-7日;有效需續服者,停葯數日後再服。由於砒石大熱大毒,熱哮、有肝腎疾病、出血、孕婦忌用;服藥期間忌酒,並須嚴密觀察毒性反應,如見嘔吐、腹瀉、眩暈等症立即停葯;再者本葯不可久用,且以寒冬季節使用為宜。
病久陽虛,發作頻繁,發時喉中痰鳴如鼾,聲低,氣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者,當標本同治,溫陽補虛,降氣化痰,用蘇子降氣湯,酌配黃芪、山萸肉、紫石英、沉香、訶子之類;陽虛者,伍以附子、補骨脂、鐘乳石等溫補腎陽。
·熱哮
癥狀:氣粗息涌,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張口抬肩,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方葯:定喘湯。
方用麻黃、杏仁宣降肺氣以平喘;黃芩、桑白皮清肺熱而止咳平喘;半夏、款冬花、蘇子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白果斂肺氣以定喘,且可防麻黃過於耗散之弊;甘草和中,調和諸葯。全方合用,宣、清、降俱備,共奏清熱化痰,宣降肺氣,平喘定哮之功。若痰稠膠粘,酌加知母、浙貝母、海蛤粉、瓜蔞、膽南星之類以清化熱痰。氣息喘促,加葶藶子、地龍瀉肺清熱平喘。內熱壅盛,加石膏、銀花、魚腥草以清熱,大便秘結,加大黃、芒硝通腑利肺。表寒里熱,加桂枝、生薑兼治表寒。若病久熱盛傷陰,痰熱不凈,虛實夾雜,氣急難續,咳嗆痰少質粘,口燥咽干,煩熱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又當養陰清熱,斂肺化痰,可用麥門冬湯。偏於肺陰不足者,酌加沙參、冬蟲夏草、五味子、川貝母;腎虛氣逆,酌配地黃、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訶子等補腎納氣定喘。
若哮病發作時寒與熱俱不顯著,但哮鳴喘咳甚劇,胸高氣滿,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鋸,咯痰粘膩難出,舌苔厚濁,脈滑實者,此為痰阻氣壅,痰氣壅盛之實證,當滌痰除壅,降氣利竅以平喘逆,用三子養親湯加葶藶子、厚朴、杏仁,另吞皂莢丸以利氣滌痰,必要時可加大黃、芒硝以通腑瀉實。
若久病正虛,發作時邪少虛多,肺腎兩虧,痰濁壅盛,甚至出現張口抬肩,鼻煽氣促,面青,汗出,肢冷,脈浮大無根等喘脫危候者,當參照喘病之喘脫救治。
『緩解期』
·肺虛
癥狀:氣短聲低,動則尤甚,或喉中有輕度哮鳴聲,咳痰清稀色白,面色觥白,常自汗畏風,易感冒,每因勞倦、氣候變化等誘發哮病,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治法:補肺固衛。
方葯:玉屏風散。·-
方中黃芪益氣固表;白朮健脾補肺;防風亦名「屏風」,《本草綱目·防風》說:「防者,御也,……屏風者,防風隱語也。」可見,防風有屏蔽御邪之功效。李東垣說:「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若怕冷畏風明顯,加桂枝、白芍、姜、棗調和營衛。陽虛甚者,加附子助黃芪溫陽益氣。若氣陰兩虛,咳嗆,痰少質粘,口咽干,舌質紅者,可用生脈散加北沙參、玉竹、黃芪等益氣養陰。
·脾虛·
癥狀:平素痰多氣短,倦怠無力,面色萎黃,食少便溏,或食油膩易於腹瀉,每因飲食不當則易誘發哮病,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細弱。
治法:健脾化痰。
方葯:六君子湯。
方中党參、茯苓、白朮、甘草補氣健脾;陳皮、半夏理氣化痰。若形寒肢冷便溏者,可加乾薑、桂枝以溫脾化飲,甚者加附子以振奮脾陽。脾肺兩虛者,可與玉屏風散配合應用。
·腎虛
癥狀:平素短氣息促,動則尤甚,吸氣不利,或喉中有輕度哮鳴,腰膝酸軟,腦轉耳鳴,勞累後易誘發哮病。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質胖嫩,脈象沉細。或顴紅,煩熱,汗出粘手,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補腎攝納。;
方葯: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前方偏於溫腎助陽,後方偏於益腎納氣。陽虛明顯者,腎氣丸加補骨脂、仙靈脾、鹿角片;陰虛明顯者,七味都氣丸加麥冬、當歸、龜膠。腎虛不能納氣者,胡桃肉、冬蟲夏草、紫石英等補腎納氣之晶隨證加入,喘甚時予人蔘蛤蚧散。有痰者,酌加蘇子、半夏、橘紅、貝母等以化痰止咳。
若平時無明顯癥狀,可用平補肺腎之劑,如党參、黃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蟲夏草、紫河車之類,並可酌配化痰之品。
另外,白芥子敷貼法對減少和控制哮病的發作也有一定療效。其方法是將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遂、細辛各10g,共為末,加麝香0.6g,和勻,在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薑汁調敷肺俞、膏肓、百勞等穴,約1-2小時去之,每10日敷1次。
【轉歸預後】
本病經常反覆發作,病情頑固,遷延難愈,尤其中老年、體弱久病者,難以根除,可發展為肺脹。部分中老年患者,通過異地生活可以自愈。部分兒童、青少年至成年時,腎氣日盛,正氣漸充,輔以藥物治療,可以終止發作。若哮喘大發作,持續不解,可能轉為喘脫或內閉外脫,預後較差,應及時中西醫結合救治。
【預防與調攝】
預防方面,注重宿根的形成及誘因的作用·,故應注意氣候影響,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誘發。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及易致過敏的灰塵、花粉、食物、藥物和其他可疑異物。宜戒煙酒,飲食宜清淡而富營養,忌生冷、肥甘、辛辣、海膻發物等,以免傷脾生痰。防止過度疲勞和情志刺激。鼓勵患者根據個人身體情況,選擇太圾拳、內養功、八段錦、散步或慢跑、呼吸體操等方法長期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在調攝方面,哮病發作時,尚應密切觀察哮鳴、喘息、咳嗽、咯痰等病情的變化,哮鳴咳嗽痰多、痰聲漉漉或痰粘難咯者,用拍背、霧化吸人等法,助痰排出。對喘息哮鳴,心中悸動者,應限制活動,防止喘脫。
【結語】
哮病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病,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為臨床特徵。病理因素以痰為主,痰伏於內,因感引發。發作時,痰阻氣道,痰氣相搏,肺氣失於肅降,表現為邪實之證;反覆久發,氣陰耗損,肺、脾、腎漸虛,則在平時表現為正虛之證,大發作時可見邪實正虛的錯雜表現。故辨治原則是根據疾病的新久,已發未發,區別邪正緩急,虛實主次治療。發時治標,緩則治本。發時以祛邪利肺為主,但要注意證候的寒熱,以及寒熱相兼,寒熱轉化,是否虛實錯雜等情況,進行治法、方葯的調整。未發時以扶正為主,但要注意氣陰之異,肺、脾、腎之殊,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適當兼顧。其中尤以補腎最為重要,因腎為先天之本,五臟之根,精氣充足則根本得固。補肺可加強衛外功能,防止外邪入侵。
補脾可杜絕生痰之源。因此治本可以減輕、減少或控制哮病發作。哮病的預防,在於增強體質,增強抗邪能力,減少宿痰的產生和避免觸發因素對患者的侵襲,以減少發作機會。
喘病中醫治療法轉載自橘井添香喘病是指由於外感或內傷,導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以致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卧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種病證。嚴重者可由喘致脫出現喘脫之危重證候。喘病古代文獻也稱「鼻息」、「肩息」、「上氣」、「逆氣」、「喘促」等。
喘病是一種常見病證,也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中醫對喘病有系統的理論,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在辨證論治的前題下,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內經》對喘病有較多論述。如《靈樞·五閱五使》說:「故肺病者,喘息鼻張。」《靈樞·本臟》曰:「肺高則上氣肩息咳。」提示喘病以肺為主病之臟,並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為特徵。《靈樞·五邪》指出:「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喘動肩背。」《素問·舉痛論》又說:「勞則喘息汗出。」指出喘病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內傷,病機亦有虛實之別。此外,《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素問·經脈別論》雲;「有所墜恐,喘出於肝。」提示喘雖以肺為主,亦涉及它臟。漢·《傷寒論》、《金匱要略》已經認識到許多疾病,如傷寒、肺痿、肺癰、水氣、黃疸、虛勞都可導致喘病,並開始了具體的方葯治療。金元以後,諸多醫家充實了內傷諸因致喘的證治。如《丹溪心法·喘》說:「六淫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臟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而為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喘。」認識到六淫、七情、飲食所傷,體質虛弱皆為喘病的病因。明代張景岳把喘病歸納為虛實兩證。《景岳全書,喘促》說:「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指出了喘病的辨證綱領。清·《臨證指南醫案,喘》說:「在肺為實,在腎為虛。」《類證治裁·喘症》則明確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的治療原則。這些觀點對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喘病是以癥狀命名的疾病,既是獨立性疾病,也是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的癥狀,若伴發於其它疾病時,應結合其它疾病的證治規律而治療,本節主要討論以喘促為臨床特徵的病證。
喘病主要見於西醫的喘息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氣腫、心源性哮喘、肺結核、矽肺以及癔病性喘息等疾病,當這些疾病出現喘病的臨床表現時,可參照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喘病的病因很複雜,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欲久病等均可成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便成為喘病。
1.外邪侵襲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未能及時表散,邪蘊於肺,壅阻肺氣,肺氣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飲食不當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傷中,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或急慢性疾患影響於肺,致肺氣受阻,氣津失布,津凝痰生,痰濁內蘊,上阻肺氣,肅降失常,發為喘促。
3.情志失調捎懷不遂,憂思氣結,肝失調達,氣失疏泄,肺氣痹阻,或郁怒傷肝,肝氣上逆於肺,肺氣不得肅降,升多降少,氣逆而喘。
4.勞欲久病肺系久病,咳傷肺氣,或久病脾氣虛弱,肺失充養,肺之氣陰不足,以致氣失所主而喘促。若久病遷延,由肺及腎,或勞欲傷腎,精氣內奪,肺之氣陰虧耗,不能下蔭於腎,腎之真元傷損,根本不固,則氣失攝納,上出於肺,出多人少,逆氣上奔為喘。
若腎陽衰弱,腎不主水,水邪上犯,干肺凌心,肺氣上逆,心陽不振,亦可致喘,此屬虛中夾實之候。
喘病的病位,主臟在肺和腎,與肝、脾、心有關。因肺為氣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內為五臟之華蓋,若外邪襲肺,或它臟病氣上犯,皆可使肺氣壅塞,肺失宣降,呼吸不利而致喘促,或使肺氣虛衰,氣失所主而喘促。腎為氣之根,與肺同司氣之出納,故腎元不固,攝納失常則氣不歸元,陰陽不相接續,亦可氣逆於肺面為喘。若脾虛痰濁飲邪上擾,或肝氣逆乘亦能致喘,則為肝脾之病影響於肺。心氣喘滿,則發生於喘脫之時。
喘病的病理性質有虛實兩類。實喘在肺,為外邪、痰濁、肝鬱氣逆,肺壅邪氣而宣降不利;虛喘當責之肺、腎兩臟,因精氣不足,氣陰虧耗而致肺不主氣,腎不納氣。故喘病的基本病機是氣機的升降出納失常,「在肺為實,在腎為虛」。病情錯雜者,每可下虛上實,虛實夾雜並見。但在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虛實之間有所側重,或互相轉化。若肺病及脾,子盜母氣,則脾氣亦虛,脾虛失運,聚濕生痰,上漬於肺,肺氣壅塞,氣津失布,血行不利,可形成痰濁血瘀,此時病機以邪實為主,或邪實正虛互見。若遷延不愈,累及於腎,其病機則呈現腎失攝納,痰瘀伏肺之腎虛肺實之候。若陽氣虛衰,水無所主,水邪泛溢,又可上凌心肺,病機則為因虛致實,虛實互見。
因心脈上通於肺,肺氣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宗氣貫心肺,腎脈上絡於心,心腎相互既濟,又心陽根於命門之火,心臟陽氣的盛衰,與先天腎氣及後天呼吸之氣皆有密切關係。故本病的嚴重階段,肺腎虛極,孤陽欲脫,必致心氣、心陽亦憊,心不主血脈,血行不暢而瘀滯,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則出現喘汗致脫,亡陽、亡陰,則病情危篤。
【臨床表現】
肺氣上逆失於宣降,或腎失攝納所引起的喘病表現,如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卧等,為喘病的各種證候所共有,是喘病的證候特徵。
呼吸困難為喘病的特徵性證候,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僅見呼吸急迫,呼氣吸氣深長,一般尚能平卧。重者可見鼻翼煽動,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端坐呼吸,面唇發紺。急發者多表現呼吸深長費力,以呼出為快,胸滿悶塞,甚則胸盈仰息,聲高氣涌,氣喘與勞動及體位無關。緩發者多表現呼吸微弱而淺表無力,以深吸為快,聲低息短,動則加重,氣喘與勞動及體位明顯相關。若病情危篤,喘促持續不已,可見肢冷汗出,體溫、血壓驟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脫危象。
【診斷】
1.以喘促氣逆,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卧,口唇發紺為特徵。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癆、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勞累而誘發。
3.兩肺可聞及乾濕性噦音或哮鳴音。
4.實驗室檢查支持引起呼吸困難,喘促的西醫有關疾病的診斷,如肺部感染有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或x線胸片有肺紋增多或有片狀陰影等依據。
【鑒別診斷】
喘病主要與氣短、哮病相鑒別。
1.氣短喘病與氣短同為呼吸異常,但喘病以呼吸困難,張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為特徵;氣短亦即少氣,呼吸微弱而淺促,或短氣不足以息,似喘而無聲,亦不抬肩擷肚,不象喘病呼吸困難之甚。如《證治匯補·喘病》說:「若夫少氣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續,出多人少,名曰氣短,氣短者,氣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氣粗迫也。」但氣短進一步加重,可呈虛喘表現。
2.哮病哮指聲響言,為喉中有哮鳴音,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疾病;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一般說來,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位凡外邪、痰濁、肝鬱氣逆所致喘病,病位在肺,為邪壅肺氣;久病勞欲所致喘病,病位在肺腎,若自汗畏風,易感冒則屬肺虛,若伴腰膝酸軟,夜尿多則病位在腎。
2.辨虛實可以從呼吸、聲音、脈象、病勢等辨虛實。呼吸深長有餘,呼出為快,氣粗聲高,伴有痰鳴咳嗽,脈象有力者為實喘;呼吸短促難續,深吸為快,氣怯聲低,少有痰鳴咳嗽,脈象微弱者為虛喘。
治療原則
喘病的治療原則是按虛實論治。實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氣。應區別寒、熱、痰、氣的不同,分別採用溫宣、清肅、祛痰、降氣等法。虛喘治在肺腎,以腎為主,治以培補攝納。針對臟腑病機,採用補肺、納腎、溫陽、益氣、養陰、固脫等法。虛實夾雜,下虛上實者,當分清主次,權衡標本,適當處理。
喘病多由其他疾病發展而來,積極治療原發病,是阻斷病勢發展,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
分證論治
『實喘』
·風寒閉肺
癥狀:喘息,呼吸氣促,胸部脹悶,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頭痛,鼻塞,無汗,惡寒,或伴發熱,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治法:散寒宣肺。
方葯:麻黃湯。
方中麻黃、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氣化痰。喘重者,加蘇子、前胡降逆平喘。若寒痰阻肺,見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細辛、生薑、半夏、陳皮溫肺化痰,利氣平喘。 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和營衛,利肺氣。若素有寒飲內伏,復感客寒而引發者,可用小青龍湯發表溫里。
若寒邪束表,肺有鬱熱,或表寒未解,內已化熱,熱郁於肺,而見喘逆上氣,息粗鼻煽,咯痰粘稠,並伴形寒身熱,煩悶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湯解表清里,宣肺平喘,還可加黃芩、桑白皮、瓜蔞、葶藶子、射乾等以助其清熱化痰。
·痰熱遏肺
癥狀: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多粘稠色黃,或夾血色,伴胸中煩熱,面紅身熱,汗出口渴喜冷飲,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結,苔黃或膩,脈滑數。
治法:清泄痰熱。
方葯:桑白皮湯。
方中桑白皮、黃芩、黃連、梔子清瀉肺熱;杏仁、貝母、半夏、蘇子降氣化痰。
若痰多粘稠,加瓜蔞、海蛤粉清化痰熱;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藶子、大黃滌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魚腥草、金蕎麥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熱解毒,·化痰泄濁;身熱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銀花等以清熱。
·痰濁阻肺
癥狀:喘而胸滿悶窒,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膩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嘔惡納呆,口粘不渴,苔厚膩色白,脈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葯: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方中用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濕化痰;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化痰下氣平喘。可加蒼朮、厚朴等燥濕理脾行氣,以助化痰降逆。痰濁壅盛,氣喘難平者,加皂莢、葶藶子滌痰除壅以平喘。
若痰濁挾瘀,見喘促氣逆,喉間痰鳴,面唇青紫,舌質紫暗,苔膩濁者,可用滌痰湯,加桃仁、紅花、赤芍、水蛭等滌痰祛瘀。
·飲凌心肺
癥狀:喘咳氣逆,倚息難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體浮腫,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脈沉細。
治法:溫陽利水,瀉肺平喘。·
方葯: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
方中用真武湯溫陽利水,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除壅,喘促甚者,可加桑白皮、五加皮行水去壅平喘。心悸者加棗仁養心安神。怯寒肢冷者,加桂枝溫陽散寒。面唇青紫甚者,加澤蘭、益母草活血祛瘀。
·肝氣乘肺
癥狀:每遇情志刺激而誘發,發病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窒,咳嗽痰鳴不著,喘後如常人,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憂思抑鬱,苔薄,脈弦。
治法:開郁降氣。
方葯:五磨飲子。
方中以沉香為主葯,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既可降逆氣,又可納腎氣,使氣不復上逆;檳榔破氣降逆,烏藥理氕順降,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實疏肝理氣,加強開郁之力。本證在於七情傷肝,肝氣橫逆上犯肺臟,而上氣喘息,發病之標在肺與脾胃,發病之本則在肝,屬氣鬱寒證。因而應用本方時,還可在原方基礎上加柴胡、鬱金、青皮等疏肝理氣之品以增強解郁之力。若氣滯腹脹,大便秘者又可加用大黃以降氣通腑,即六磨湯之意。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酸棗仁、合歡花等寧心安神。精神恍惚,喜悲傷欲哭,宜配合甘麥大棗湯寧心緩急。本證宜勸慰病人心情開朗,配合治療。
『虛喘』
·肺氣虛
癥狀: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極易感冒,舌質淡紅,脈軟弱。
治法:補肺益氣。
方葯:補肺湯合玉屏風散。
方中人蔘、黃芪、白朮補益肺氣;防風助黃芪益氣護衛;五味子斂肺平喘;熟地益精以化氣;紫菀、桑白皮化痰以利肺氣。若寒痰內盛,加鐘乳石、蘇子、款冬花溫肺化痰定喘。
若食少便溏,腹中氣墜,肺脾同病,可與補中益氣湯配合治療。
若伴咳嗆痰少質粘,煩熱口乾,面色潮紅,舌紅苔剝,脈細數,為氣陰兩虛,可用生脈散加沙參、玉竹、百合等益氣養陰。痰粘難出,加貝母、瓜蔞潤肺化痰。
·腎氣虛
癥狀: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氣不得續,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後餘瀝,形瘦神疲,面青肢冷,或有跗腫,舌淡苔薄,脈微細或沉弱。
治法:補腎納氣。
方葯: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前方溫補腎陽,後方納氣歸腎。還可酌加仙茅、仙靈脾、紫石英、沉香等溫腎納氣平喘。
若見喘咳,口咽乾燥,顴紅唇赤,舌紅少津,脈細或細數,此為腎陰虛,可用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以滋陰納氣。
如兼標實,痰濁壅肺,喘咳痰多,氣急滿悶,苔膩,此為「上實下虛」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溫腎納氣,可用蘇子降氣湯加紫石英、沉香等。
腎虛喘促,多兼血瘀,如面、唇、爪甲、舌質黯黑,舌下青筋顯露等,可酌加桃仁、紅花、川芎等活血化瘀。
·喘脫
癥狀:喘逆甚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端坐不能平卧,稍動則喘劇欲絕,或有痰鳴,咳吐泡沫痰,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陽固脫,鎮攝腎氣。
方葯:參附湯合黑錫丹。
參附湯益氣回陽,黑錫丹鎮攝浮陽,納氣定喘。應用時尚可加龍骨、牡蠣、山萸肉以固脫。同時還可加服蛤蚧粉以納氣定喘。
若呼吸微弱,間斷難續,或嘆氣樣呼吸,汗出如洗,煩躁內熱,口乾顴紅,舌紅無苔,或光絳而紫赤,脈細微而數,或散或芤,為氣陰兩竭之危證,治應益氣救陰固脫,可用生脈散加生地、山萸肉、龍骨、牡蠣以益氣救陰固脫。若出現陰竭陽脫者,加附子、肉桂急救回,陽。諮詢QQ1171011965程
【轉歸預後】
喘病的轉歸,視其喘病的性質、治療等不同而有差異。一般情況是實喘日久,可由實轉虛,或虛喘再次感邪而虛實兼夾,上實下虛;痰濁致喘者,因治療因素而有寒熱的轉化。喘病日久,因肺氣不能調節心脈,肺氣不能布散津液,常因喘而致痰瘀阻痹,痰瘀阻痹又加重喘病。喘病日久可轉成肺脹。
喘病屬危重病,但其預後也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實喘因邪氣壅阻,只要祛邪利氣,一般易治癒;但若邪氣極甚,高熱,喘促不得卧,脈急數者,病情重,預後差。虛喘因根本不固,氣衰失其攝納,補之不能速效,故治療難;若虛喘再感新邪,且邪氣較甚,則預後差;若發展至喘脫,下虛上實,陰陽離決,孤陽浮越之時,。病情極險,應積極搶救,或可救危亡於萬一。
【預防與調攝】
慎風寒,戒煙酒,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甜粘肥膩之品。平素宜調暢情志,因情志致喘者,尤須怡情悅志,避免不良刺激。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等有助於預防喘病的發生。
喘病發生時,應卧床休息,或取半卧位休息,充分給氧。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避免理化因素刺激,做好防寒保暖,飲食應清淡而富營養,消除緊張情緒。
【結語】
喘病是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卧的一種病證,嚴重者可致喘脫。為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情志以及久病體虛所致。其病主要在肺、腎,亦與肝、脾等臟有關。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實喘為邪氣壅肺,氣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氣。祛邪指祛風寒、清肺熱、化痰濁(痰飲)等,利氣指宣肺平喘,亦包括降氣解郁等法。虛喘為精氣不足,肺不主氣,腎不納氣所致,治予培補攝納,但應分陰陽,培肺氣,益肺陰,補腎陽,滋腎陰等,並佐攝納固脫等法。治虛喘很難速效,應持之以恆地調治方可治癒。正如《醫宗必讀·喘》所說:「治實者攻之即效,無所難也。治虛者補之未必即效,須悠久成功,其間轉折進退,良非易也。」若見「下虛上實」者,又當疏泄主其上,補益其下,權衡輕重主次治療。若見喘脫者,急當扶正固脫,鎮攝潛納,及時救治。
推薦閱讀:
※中醫專家都是怎麼養生的
※中醫氣功中的吐音法
※中醫基礎理論
※漫談中醫的體質學說(五)(學點中醫藥)
※子午流注在中醫中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