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心:在中俄強勢的東北亞打一場常規戰爭,美軍毫無勝算

楓:談中俄天然氣協議

普京訪問中國期間,中俄天然氣協議不出意料地簽訂了。協議長達30年,總值4000億美元,俄羅斯將每年向中國提供380億立方米天然氣,中國將預付250億美元的款項,用於啟動管道建設和其他事項,預計天然氣將在2018年開始輸送。協議的其他商業細節沒有公布,但協議簽訂本身就意義重大。這個協議已經談了10年了。很久沒有簽下來,很大原因是因為價格談不攏,但這不是唯一原因。

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經濟轉型失敗,龐大的工業基礎在很大程度上荒廢了。曾經領先的軍工產業由於軍費投入急劇縮減,事實上陷於停頓,20年後還在吃冷戰結束時的老本,很少有冷戰後啟動的全新項目。民用產業本來就落後,現在基本喪失了東歐和俄羅斯之外的前蘇聯市場,連國內市場都只有墊底的份。出口成為俄羅斯經濟的主要動力,而出口中石油、天然氣佔超過90%的比例,其中尤以天然氣為大頭。冷戰後,俄羅斯試圖「回到歐洲」,歐洲也對政治上敏感的波斯灣油氣敬而遠之,樂見可靠、近便、廉價的俄羅斯油氣,使得油氣成為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主要經濟紐帶。

但歐洲對俄羅斯的傳統敵意根深蒂固,北約東擴沒有因為任何溫情而放慢腳步,俄羅斯對於「和平紅利」越來越疑慮,兩家的深層裂隙在烏克蘭事態上爆發了。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還在繼續,但歐洲很可能會被迫尋求其他來源,比如美國的頁岩氣。俄羅斯也被迫尋找其他天然氣用戶。事實上,即使在當前的烏克蘭危機之前,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已經存在問題。俄羅斯天然氣主要通過途徑烏克蘭的管道輸往歐洲。歐洲富庶,俄羅斯天然氣價格比照歐洲市場的標準價格;烏克蘭窮,支付不起歐洲價格,但俄羅斯的優惠價格要看俄烏關係,有時優惠,有時全價。烏克蘭的反對策是雁過拔毛,裝糊塗,繼續按照優惠價格支付,甚至直接「偷氣」拒付。歐洲按照到達的立方數支付,俄羅斯則希望按照離開俄羅斯的立方數收款,中間加了烏克蘭這個一個常會賴帳的主,對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家都是一個麻煩事。2006年俄烏因為價格和支付糾紛,俄羅斯就曾經斷氣,連歐洲都遭殃。從那個時候開始,歐洲就在謀劃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歐洲綠色能源(風電、潮汐電、太陽能等)的大力發展也使得對俄羅斯天然氣需求的降低。這是中俄天然氣協議的大背景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

俄羅斯是一個驕傲的民族。作為曾經的世界大國,俄羅斯如今已經淪落為二流強國,俄羅斯當然不甘心。作為地緣政治的老玩家,俄羅斯對中國的崛起也是充滿戒心的。這不僅是嫉妒或者不屑,更多的是出於對廣袤而又人煙稀少的遠東的擔心。面對崛起的中國,俄羅斯對遠東的歸屬並不那麼放心,遠東的開發與增長過度依賴中國是俄羅斯的噩夢,中國繼續崛起甚至成為21世紀的超級大國也並不是俄羅斯喜聞樂見的。另一方面,俄羅斯對於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這一事實也不陌生,早就在籌劃天然氣出口市場的多樣化,尤其是遠東的日本和韓國。10多年前就開始籌劃的安大線(從俄羅斯的安加爾斯克連接到中國大慶的管線,從大慶開始可以借用中國已有管線體系)一直沒有落實,就是因為俄羅斯的心思是把管線終端修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不僅增加出口渠道,也可以拉動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經濟發展。作為不凍良港,符拉迪沃斯托克到現在為止基本上還是單純軍港,經濟上乏善可陳。在日本的全力狙擊下,安大線胎死腹中,安納線(安加爾斯克到同在俄羅斯的納霍德卡)、泰納線(泰舍特到納霍德卡)相繼出籠,最後的「西伯利亞力量「線大體沿黑龍江走向,通到弗拉德沃斯托克,還是過中國之門而不入。

但是俄羅斯的如意算盤沒有兌現。石油船運的成本低,但有一定的距離要求,剛裝船就卸船得不償失。天然氣船運要液化,本來液化成本就高,這樣近的距離更加沒有道理。韓國甚至日本市場應該直接用管道,但管道要通過北朝鮮。俄羅斯的經濟命脈要通過這個比烏克蘭更不靠譜的國家,誰也不蠢,不會做這樣的事。當然,環太平洋還有北美。加拿大是油氣出口國,墨西哥也一樣,美國的頁岩油氣正在快速崛起,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成為油氣出口國。所以即使不考慮政治因素,這個市場對俄羅斯也不存在。越南總是可靠的出口國,但需求量太小。印度需求要大一點,但印度離波斯灣近,從俄羅斯進口價格更高的油氣沒有道理。

轉了一大圈,還是回到了中國。在中俄天然氣談判開始的10年前,中國已經高速發展了20多年,不僅中國能繼續高速發展多久是所有人的共同疑問,中國崩潰論也甚囂塵上,很多說法似乎很有道理。但這10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不僅沒有降低,而且GDP翻了兩番,外匯儲備翻了三番。中國對能源的需求不僅在繼續高速增長,而且隨著霧霾的日益嚴重,對天然氣這樣的清潔能源的需求加速增長。即使在三年自然災害那樣的困難時刻,中國也從來沒有虧欠過付款,現在更不可能了。在經濟上,中國是俄羅斯的可靠貿易夥伴,但這一點實際上在10年前已經很清楚了,那現在與10年前不同在什麼地方呢?

前面已經提到,歐洲對俄羅斯具有傳統的敵意。俄羅斯從來不是傳統歐洲的一部分,即使在聯手打敗拿破崙或和希特勒的時候,俄羅斯也只是有用的戰友,而不是自己人。事實上,被打敗的法國和德國儘管在打仗的時候欲置之死地而後快,但打完了又是自己人。冷戰結束後,這個敵意似乎消失了一段時間,但敵意已經根深蒂固,溫度和水分一成熟,很快重又增長起來。查爾斯王子把普京收回克里米亞與納粹相提並論,並不是他一時糊塗,而是反映了主流心態。歐洲並不想和俄羅斯打第二次冷戰,但情不自禁地腳下就往那個方向挪。北約東擴不僅是東歐國家和前蘇聯國家對俄羅斯離心的因素,也是冷戰情結的繼續。在葉利欽時代,俄羅斯以為已經走出冷戰陰影;但烏克蘭事態徹底粉碎了俄羅斯的一廂情願。普京在收回克里米亞之後的講話不是強勢示威,實際上盡顯心酸。經過20年的折騰,俄羅斯也認清了自己「外室」的胎記。

美國對於第二次冷戰的心態是矛盾的。一方面,美國對於俄羅斯也具有傳統的敵意,對於任何約束俄羅斯和阻止俄羅斯重新崛起的事情都樂見其成;另一方面,美國清楚地認識到未來幾十年里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是中國,「再平衡」、「亞太軸心」都反映了美國戰略轉移的意圖,要把戰略重點放到亞太,也就是對中國形成有效的政治、軍事圍堵。歐洲與俄羅斯重開冷戰的話,美國將被迫放慢亞太轉移的步子,甚至逆轉。歐洲是美國的傳統勢力範圍,不管亞太如何重要,歐洲是美國的國際政治的力量根基,不可能放棄。歐洲對此也清楚。歐洲不甘心美國把歐洲和周邊的議題降級為次要議題,不斷製造議題,如伊朗、敘利亞、利比亞,但美國響應得三心二意。俄羅斯問題不一樣,這是戰後美歐安全關係的基礎,如果美國對俄羅斯問題也莫不關心,那就在歐洲政治圈子裡徹底失去話語權了。這是美國不可接受的。

在經濟上,美國頁岩油氣開發正在進入高潮,在不長的時間裡,就有可能變成油氣輸出國。頁岩油氣的開發成本依然高於傳統油氣,除非作為政策性援助,否則只能向經濟上富庶而政治上不願意依賴傳統油氣出口來源的國家出口才能收回成本,換句話說:歐洲。這樣,鼓勵歐洲與俄羅斯反目,中斷俄羅斯向歐洲的天然氣出口,不僅符合美國孤立俄羅斯的政治利益,還符合美國增加頁岩油氣出口的經濟利益。

另一方面,約束中國,圍堵中國,這依然是美國與歐洲共同的秘密心愿,甚至都不怎麼秘密。美國與歐洲未必不願意看到中國的發展,未必不願意受惠於中國的發展,但絕對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導致傳統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根本改變。對於俄羅斯來說,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製造與中國事實結盟的印象,有助於減輕美國與歐洲對俄羅斯的壓力。有英國媒體把普京訪華比作當年的尼克松訪華,只是拉和打的對象都換位了。

但這也不是中俄天然氣協議意義的全部。冷戰後的俄羅斯經歷了世界歷史上獨有的去工業化過程,再工業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英國在二戰後的去工業化引人注目,但原因在於美國工業的強勢和英國經濟的金融化,英國製造在質量和性能上依然優秀,但在成本上無法與美國競爭。英國的再工業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但英國清楚自己在歐洲和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依託北海石油發展石化,利用低稅率發展汽車製造業(不惜充當偽軍,本土品牌已經全軍盡墨了,除了一些足不出戶的超級小眾的手工品牌),但已經不再是大英帝國時代在所有主要工業門類里全面強勢了。80-90年代後,美國也開始了引人注目的去工業化,原因與英國相似,金融經濟的暴利是製造業無法比擬的,全球化導致的製造業虛擬化(對於美國而言)進一步加速了美國本土的去工業化。這個問題在2008年經濟危機中得到極大重視,但經濟一有恢復,就好了瘡疤忘了疼,再工業化的問題又丟到腦後了。美國東北的汽車工業帶、墨西哥灣的化工帶依然銹跡斑斑。有說法隨著頁岩油氣的蓬勃,美國的再工業化有可能重新啟動。這當然是一個可能性,但不是必然性。頁岩油氣提供的是可靠和平價(但不一定比傳統油氣更廉價)的能源,能源價格只是工業競爭力的一部分,美國能源價格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低的,美國市場天然氣價格不到歐洲的一半,差不多相當於亞太的1/3,美國傳統工業的競爭力依然每況愈下。美國製造業的問題不在於缺乏高附加價值產業,而在於缺乏高就業產業。頁岩油氣不是偉哥,救不了美國的再工業化。

但俄羅斯的問題不一樣。除了軍工,俄羅斯工業一向以傻大黑粗著稱。在蘇聯時代,一是由於與西方缺乏經濟聯繫,二是由於蘇聯人民低下的經濟負擔能力,蘇聯產品具有保證的市場。現在不同了,俄羅斯產品依然不夠精細、吸引人,而俄羅斯與西方的經濟聯繫增加,俄羅斯人民的經濟負擔能力也增加,俄羅斯產品的市場嚴重萎縮,俄羅斯製造業想不萎縮都不可能。但另一方面,經濟復興是民族復興的物質基礎,製造業復興則是俄羅斯這樣大國的經濟復興的核心。普京在得益於油氣價格高企的21世紀第一個10年時,也沒有忘記這一點,試圖用大手筆的軍工訂單拉動整個製造業,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實現。與此同時,俄羅斯的軍工行業也隨著長期失血而萎縮,新一代武器裝備不僅形成戰鬥力的時間大大推遲,在性能上也放棄爭奪世界最高水平的雄心。

最重要的是,用軍工拉動整個製造業被證明是一條難以走通的道路。在蘇聯時代,蘇聯軍工儘管受到西方的嘲諷,但每一個西方軍人都不敢不對蘇制軍事裝備打起十二分精神。饒是如此,蘇聯民用工業產品依然傻大黑粗。如果沒有體制和觀念上的改變,沒有理由相信現在的俄羅斯工業會有任何不同。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獨特經驗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有用。中國曾經照搬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取得過輝煌,也走入過彷徨。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功在於走出計劃經濟,擁抱市場經濟,其中包括老工業區的改造。中國的經驗是對俄羅斯最有意義的啟示。俄羅斯人民聰明,也能吃苦,資源豐富,如果在觀念上改變,擁抱商業概念,擁抱有序競爭,沒有理由註定不能成功地再工業化。

另外,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重心,在短期內不僅提供俄羅斯能源的出口市場,也提供俄羅斯消費與一般工業產品的來源,甚至作為投資和技術來源。中國投資早已不再只是一個理論上的可能,中國已經在向亞非拉投資,對俄羅斯投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在商業上有利,在政治上互利,中國向俄羅斯投資是完全現實的事情。中國技術在很多方面依然談不上世界上最先進,但對俄羅斯的再工業化可能更加實用。為期30年、總值4000億美元的中俄天然氣協議只是冰山一角。中國不乏俄羅斯需要的商品和技術,俄羅斯的購買力在短期內來自能源出口,在長期可能來自於再工業化。俄羅斯放平心態的話,中俄合作是有廣闊天地的。

中俄天然氣協議為期30年,還給中俄經濟關係提供了長期穩定的基礎。對於俄羅斯來說,不管歐美如何作怪,俄羅斯天然氣在未來30年里的出路在相當程度上有了保證,俄羅斯的經濟來源有了保證。事實上,俄羅斯天然氣對歐洲的輸送量只有340億立方米/年,低於中俄協議規定的380億。換句話說,不管歐美搗什麼鬼,俄羅斯油氣出口量至少在30年里不可能低於現在的水平,這是對俄羅斯經濟的巨大穩定因素。輸往歐洲的天然氣佔俄羅斯產量的24%,而油氣佔俄羅斯GDP的1/3,佔俄羅斯聯邦歲入的1/2,可靠的天然氣市場的重要性是怎麼說也不過分的。對於中國來說,降低對中東油氣的依賴,降低對歐美市場的依賴,意義也是不言而喻。

對於中國來說,21世紀的中俄合作與50年代有本質的不同。這倒不是中俄換位的問題,而是由「扶貧」轉變為強強合作。俄羅斯依然是強國,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歷史上,俄羅斯既加害過中國,也無私援助過中國。俄羅斯是會重新崛起的,但最好在對中國有利的情況和方向下崛起,因此與俄羅斯合作也是符合中國利益的。

中俄天然氣協議談了10年,到最後關頭依然不容易談下來,協議是在凌晨4點簽下來的,可以想像談判之艱難。俄羅斯方面當然希望獲得最大利益,中國方面也當然希望付出最低代價。當前的俄羅斯地緣政治困局肯定對最終價格有影響,普京也肯定會「政治干預」,但要說中國趁火打劫,這就不符合事實了。西方媒體或明或暗地提示,俄羅斯由於西方制裁的威脅,被迫答應中國的壓價,正是試圖在俄羅斯撒播不滿的種子。小錢可以是純經濟賬,事關國計民生的大錢從來不是單純的經濟賬,否則朱鎔基入WTO時所作的讓步就說不通了。中俄天然氣協議是雙贏的。中國獲得平價、可靠的天然氣供應,俄羅斯則獲得長期穩定的出口市場,這對穩定俄羅斯的經濟至關重要。在90年代初,中國用「友誼價」購買了第一批蘇-27戰鬥機,當時也有俄羅斯吃虧了的說法。當然,歐美有人出價更高,但那是把蘇-27買去作為靶子研究,第一有損俄羅斯利益,第二批量也不會大。但中國不僅接連購買,最終還引進生產。與此同時,中國從開始時向俄羅斯提供大批國內急需的輕工業產品和農產品,後來轉為直接用美元支付,有力地支持了快速失血中的俄羅斯經濟。蘇-27的名義價格或許可以開得更高,但有價無市是沒有用的,要有能兌現的乾貨。中國對俄羅斯的作用正在於此。

這個協議對於歐洲是很痛楚的,痛楚還不只是制裁失靈。大棒揮起來,結果人家沒等大棒打下來,跑了,多掃興!俄羅斯天然氣占歐洲消費的30%,少了俄羅斯天然氣,歐洲會難過,但要不了命,何況還有美國頁岩氣在等著進入歐洲市場,歐洲也在開發頁岩氣。問題是,所有替代能源的價格都高於俄羅斯天然氣。歐洲會有能源用,但代價會有顯著提高,對於歐洲尚在脆弱恢復中的經濟肯定不是好事。

中俄天然氣協議對於美國沒有直接影響,頂多是制裁不管用了。但協議在加拿大引起一陣不大不小的波瀾。加拿大天然氣的傳統出口市場是美國,但現在受到頁岩氣的嚴重擠壓,近年來加拿大天然氣出口持續萎縮。為此,加拿大擬議建造從阿爾伯塔通往不列顛哥倫比亞的魯伯特王子港的天然氣管道,在那裡建造液化裝置,裝船運往亞太市場。當然,日本和韓國也是意想中的目的地,但中國無疑是最主要的目的地。中俄天然氣協議突然簽訂,給加拿大的如意算盤帶來巨大的陰影。當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技術上都極端強調多樣化,凡事留一手,中俄天然氣協議不是排他的,中國巨大的需求里,依然有加拿大液化氣的一席之地,這也是平衡俄羅斯影響的一部分,中國不希望能源命脈被任何人捏在手裡。

普京在磨蹭了10年之後,終於邁出的關鍵的一步,這一步還是在美歐推動之下走出的。事實上,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很笨。如果中國真是21世紀最大的威脅,美歐應該拉攏俄羅斯,共同對付中國才是。戰略上的貪心總是把事情引向反面,如今克里只好自嘲:中俄天然氣協議本來就要簽訂的,已經談了10年了,和烏克蘭事態沒有關係。哈哈,今天天氣……


推薦閱讀:

普京對烏強勢出招意圖深遠
普京強勢發聲,秘密武器已抵達敘利亞,這下輪到特朗普驚恐了!
如何快速識彆強勢板塊
壓土耳其保敘利亞俄強勢出擊
媽媽莫要太強勢 孩子真的很怕!

TAG:戰爭 | 東北 | 感恩 | 強勢 | 中俄 | 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