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權謀殘卷》譯文

《權謀殘卷》明 張居正權謀殘卷是明代張居正所作的一部權謀類著作,共分為13卷。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究其實。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可以全國;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張居正(1525年-1582年),漢族人,祖籍安徽鳳陽,湖北江陵人。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1]張居正生於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自幼聰穎。十二歲投考生員,荊州知府李士翱很賞識他。十三歲考舉人時又頗受鄉試主考官湖廣巡撫顧璘賞識,二人成了忘年交,顧稱其為「小友」,盛讚其為國器並解犀帶相贈;然顧恐其過於順利得意忘形而終無為,有意磨礪之,強制其落榜。十六歲中舉。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進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編修。世宗後期,居正升任右中允,與時任國子監祭酒的高拱關係良好。而居正亦是當時少數能與兩大重臣嚴嵩與徐階都能保持良好來往的官員之一。張居正與朝廷中宦官和權臣都有密切關係,這對他後來的仕途與施政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但也埋下「禍發身後」的悲劇。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居正任吏部兼東閣大學士。上《陳六事疏》,聲明自己關於改革時政的意見。經歷了激烈的內閣鬥爭後,最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和高拱一起巧妙利用俺答汗孫子來降一事,與韃靼和解互市,結束了雙方多年的戰事,是為俺答封貢。在南方,准許廣州舉辦一年兩次「交易會」。神宗萬曆初年,居正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關於與馮保合謀逐高拱之事,近代有不少學者提出異議),代為首輔。當時神宗年幼,張居正得到當時攝政的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完全信任,一切軍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決,前後當國十年,實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萬曆元年六月(1573),居正實行考成法,加強對官員的考評,他要求全國各個衙門分置賬簿,記載一切發文、收文、章程、計劃,是為底冊。底冊一式三份,一份本衙門留存,一份送各科備註,實行一件註銷一件,逾期未辦理的,該科上奏候旨,一份送內閣考察,作為官員升降任免的依據。[2]此前,內閣無法控制的言官(監察系統),也歸到了內閣的管理。如此一來,月有稽,歲有考,大大提高了各衙門的辦事效率;中央到地方的政令暢通;裁減了大量的庸官冗員;有力地整理了全國的稅收,數年的積欠得以收繳,國庫收入增加。最重要的是內閣通過此舉牢牢把握行政、監察大權,其中樞地位日益顯著。萬曆八年(1580年)十月,下令吏部遍查兩京衙門,「有冗濫者裁之」。萬曆九年(1581年)正月裁兩京戶部侍郎以下156個職位,同年裁撤鄖陽巡撫、順天巡撫、湖廣總兵等地方大員職位。文武官員從12萬餘人降到9.8萬人以下。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萬曆五年(1577年)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官制應守孝三年,張居正在明神宗的支持下提出奪情,一時間遭到多方面的劇烈攻擊。張居正對領頭官員進行杖刑,強力壓制反對意見。最終事態平息,但張也處於與大多數官員為敵的境地。萬曆六年(1578年)下令清丈土地,清查大地主隱瞞的莊田,三年後在全國內推行了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把條項稅役合併,按畝征銀,雖然沒有徹底貫徹,但納稅土地從四百多萬頃回升到七百萬頃以上,使政府的財政情況有所改善。萬曆七年(1579年)明神宗因夜與宦官張鯨遊玩時行為不檢,遭到李太后訓斥,張居正為萬曆皇帝寫了罪己詔,由此埋下日後的禍根。一次明神宗在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之「勃」字讀作「背」音,張居正厲聲糾正:「當作勃字!」聲音太大,嚇得明神宗驚惶失措,在朝的大臣無不大驚。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說:「(張居正輔政)宮府一體,百辟從風,相權之重,本朝罕儷,部臣拱手受成,比於威君嚴父,又有加焉。」晚年張居正的權勢之大,連皇帝都有所忌憚,其父病逝,他奉旨歸葬,坐著32人抬的豪華大轎,內附有清洗排泄等設備,吃飯時菜肴過百品,「居正猶以為無下箸處。」。通縣知縣張倫拍足張老太太馬屁,老太太對張居正說:「一路煩熱,到了通州一憩,才有如游清涼國。」張居正提拔張倫為戶部員外郎。對於晚年的生活有人指責其驕奢、專權,兩個兒子分別中狀元、榜眼,為世人非議。 同年下令禁毀書院。張居正一是為統一思想,推行改革,禁止批評時政。明人有議政傳統。二是為維護官方程朱理學地位及統治階級利益。自王陽明創立心學。經數十年發展,部分激進者否定封建秩序,宣揚人性解放,如何心隱、李贄等。三是為打擊異見政敵。 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在過世前十天,萬曆加封為"太師",為有明一代唯一一位在生前受封此職之人。死因正史認為是死於痔瘡。也有現代醫學認為死時癥狀類似於直腸癌。其他關於諸如縱慾過度的傳言,沒有其他佐證,只見於野史。智察卷一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事雖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不察,何以燭情照奸?察然後知真偽,辨虛實。夫察而後明,明而斷之、伐之,事方可圖。察之不明,舉之不顯。(此處缺三十六字)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究其實。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可以全國;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察不明則奸佞生,奸佞生則賢人去,賢人去則國不舉,國不舉,必殆,殆則危矣。籌謀卷二君子謀國,而小人謀身。謀國者,先憂天下;謀己者,先利自身。蓋智者所圖者遠,所謀者深。惟其深遠,方能順天應人。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此處殘缺)宜遠圖而近取。見先機,善籌劃。(此處殘缺二十二字)聖王之舉事,考之於蓍(shi)龜,不如諦之於謀慮;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義。察而後謀,謀而後動,深思遠慮,計無不中。故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豐,何慮不翱翔千里。(此處殘缺)察人性,順人情,然後可趁,其必有諧。所謀在勢,勢之變也,我強則敵弱,敵弱則我強。傾舉國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謀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計圖之。攻而伐之,不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或雷霆萬鈞,令人聞風喪膽,而後圖之。(此處殘缺)實以虛之,虛以實之,以其昏昏,獨我昭昭。人皆知金帛為貴,而不知更有遠甚於金帛者。謀之不深,而行之不遠,人取小,我取大;人視近,我視遠。未雨綢繆,智者所為也。用人卷三為政之道,在於辨善惡,明賞罰。倘法明而令審,不卜而吉;勞養功貴,不祝而福。賢者立而國興;小人立而邦危。有國者宜詳審之。故小人宜務去,而君子宜務進。大德容下,大道容眾。蓋趨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與其為淵驅魚,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此處缺十八字)而誘之以賞,策之以罰,感之以恩。取大節,宥小過,而士無不肯用命矣。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賞以興德,罰以禁奸。使下畏罰而利賞,下也;好德而恩進,上也。天下無不可用之材,唯在於所用。事上卷四事上宜以誠,誠則無隙,故寧忤而不欺。不以小過而損大節,忠也,智也。(此處缺二十二字)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體恤,諭主以長策,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外,天下稱孝焉。榮辱與共,進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濟。驕上欺下,豈可長久?攻城易,攻心難。故示之以禮,樹之以威,上也。(此處殘缺)上怨報之以德,上毀報之以譽,上疑報之以誠。隙嫌不生,自無虞。事君以忠,不涓細流。待人以誠,不留小隙。為上計,不以小惠,而以長策。小惠人人可為,長策非賢者不能為之。故事之以諛,不如進之以忠。助之喜,不如為之憂。思上之所思,而慮其無所思;為君謀利,不如為君求安。思之深,而慮之遠。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此處殘缺)避禍卷五廓然懷天下之志,而宜韜之晦。牙堅而先失,舌柔而後存。柔克剛,而弱勝強。人心有所叵測,知人機者,危矣。故知微者宜善藏之。(此處殘缺)考禍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難於無形,此為上智。禍之於人,避之而不及。惟智者可以識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後可以全身。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臨淵止步。故易曰潛龍勿用,而亢龍有悔。夫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懷利器者危。宜示之以無而去其疑,方無咎。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為人以謙,為政以和,守其常也。(此處缺三十字)有隙則明示之,令其讒不得入;大用而諭之小用,令其毀無以生。不折大節,不棄小惠。進退有據,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為全身之術也。(此處缺十七字)必欲圖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圖近,而謀遠。恃於人者不如自恃。自恃者壽,自足者福。順天應人,故常在。(此處缺三十七字)自愛者重。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明珠必待識者,寶劍只酬壯士。以賢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則諫,昏君則去。不去而隱於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為而身退,此為明哲保身之道也。度勢卷六勢者,適也。適之則生,逆之則危;得之則強,失之則弱。事有緩急,急不宜緩,緩不宜急。因時度勢,各得所安。避其銳,解其紛;尋其隙,乘其弊,不勞而天下定。(此處殘缺)勢可乘,亦可造。致虛守靜,因勢利導。敵不知我而我知敵,或守如處子,或勁如脫兔。善度勢者乘敵之隙,不善度勢者示敵以隙。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則見其勢矣。(此處缺十六字)觀其變而待其勢,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擾之,然後可圖。勢可乘乎?勢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況己著乎,惟在斷矣。智無識不立,無膽不行。為謀,所重者膽,所貴者智;膽智兼備,勢則可為。(此處缺三十一字)見宜遠而識宜大,謀宜深而膽宜壯。軍無威無以立,令無罰無以行。威懾之,智取之,膽勝之,則何敵不克,何堅不攻?正勝邪,直勝曲。浩然正氣,而奸佞折。功心卷七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帥可取而志不可奪。所難者惟在一心。攻其心,折其志,不戰而屈之,謀之上也。攻心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義,服之以威。(此處缺二十一字)君子好德,小人好利。辨之羞之,恥之,驅之於德。移花接木,假鳳虛凰,謀略之道,唯在一心。亂其志,折其鐸,不戰自勝。治不以暴而以道,勝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後勝負之數分矣。攻心之術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亂之擾之,激之困之,俟之以變,然後圖之。欲得之,先棄之;欲揚之,先抑之。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計然後可用。虛予而實取之。示之以害,其必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君喜則我喜,君憎則我憎,我與君同心,則君不為我異。權奇卷八善察者明,慎思者智。誘之以計,待之以隙。不治獄而明判,不用兵而奪城,非智者誰為?夫欲行一事,輒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釁興。此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事有不可拒者,勿拒。拖之緩之,消其勢也,而後徐圖。(此處殘缺)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偽。偽稱天命,其徒必廣。將計就計,就勢騎驢,詭之異之,以伏其心。此消彼漲,此漲彼消,其理一也,不詭於敵而詭於己,己之氣盛,敵氣必衰。意欲取之,必先縱之;意欲除之,必先驕之。然後乘其勢矣。(此處缺二十六字)敵強則弱之,敵實則虛之。弱之虛之,不我害也。偷梁換柱,移花接木。妙手空空,彌禍患於無形。釜底抽薪,上樓撤梯,雖曰巧智,豈無大謀?人構我,我亦構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反客為主,後發制人。(此處殘缺十七字)必欲使人為某事,威逼之,刑罰之,利誘之。由遠及近,從小至大,循序漸進,然後可用。謬數卷九知其詭而不察,察而不示,導之以謬。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智無常法,因時因勢而已。即以其智,還伐其智;即以其謀,還制其謀。間者隙也,有間則隙生。以子之伎,反施於子,撥草尋蛇,順手牽羊。(此處缺十六字)彼陰察之,我明示之。敵之耳目,為我喉舌。借彼之口,揚我之威。(此後殘缺)機變卷十身之存亡,繫於一旦;國之安危,決於一夕。唯智者見微知著,臨機而斷。因勢而起,待機而變。機不由我而變在我。故智無常局,唯在一心而已。機者變也。惟知機者善變。變則安,不變則危。(此處缺三十二字)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讒起。察其由,辨其偽,除其隙,讒自止矣。(此處缺十四字)知機者明;善斷者智。勢可度而機可恃,然後計可行矣。處變不驚,臨危不亂。見機行事,以計取之,此大將之風也。將錯就錯,以訛傳訛,移花接木,巧取豪奪。敵快我慢,以智緩之;敵強我弱,以計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長。敵緩則我速,敵弱則我強。此亦機變也。危在我,而施於人。故我危則人危,人不欲危,則必出我於厄難。(此後殘缺)諷諫卷十一諷,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諫不可諫之諫。諫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諫人者宜為人謀,不為己慮。或激之勉之,以證其不可行也。諫不宜急而宜緩,言不宜直而宜曲。(此處殘缺)嬉笑之中蘊乎理,詼諧之中寓乎道。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夫輕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為也。(此後殘缺)中傷卷十二天下之至毒莫過於讒。讒猶利器,一言之巧,猶勝萬馬千軍。(此處缺十四字)讒者,小人之故伎。口變淄素,權移馬鹿。逞口舌之利劍,毀萬世之基業。(此處缺二十六字)或誣之以虛,加之以實,置其於不義;或構之以實,誘之以過,陷其於不忠。宜乎不著痕迹,欲抑而先揚,似褒而實貶。隨口毀譽,浮石沈木。姦邪相抑,以直為曲。故人主之患在於信讒,信讒則制於人,宜明察之。然此事雖君子亦不免也。苟存江山社稷於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小人之智,亦可謀國。盡忠事上,雖讒猶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美色卷十三(此處殘缺)亂德則賢人去,失政而小人興。國則殆矣。美色置於前而心不動者,情必矯也。然好色不如尊賢。近色而遠賢臣,智者所不為也。孰謂婦人柔弱?一顰一笑,猶勝百萬甲兵。(此處缺十三字)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此處缺十八字)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此處缺十八字)色必有寵,寵必進讒,讒進必危國。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實由美色之好也。(此處缺二十三字)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謀,千載之下,綿綿不絕。人主宜詳審之。聖賢事業,非大志者何為?故色賢之分,知其所取捨。是以齊桓晉文,猶為霸主;漢武唐宗,不失明君。色必有寵,寵必進讒,讒進必危國。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實由美色之好也。(此處缺二十三字)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謀,千載之下,綿綿不絕。人主宜詳審之。聖賢事業,非大志者何為?故色賢之分,知其所取捨。是以齊桓晉文,猶為霸主;漢武唐宗,不失明君。智察卷一月暈而風,礎潤則雨,人事雖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評】世間萬物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只有善於觀察的人才能見微知著。不察,何以燭情照奸?察然後知真偽,辨虛實。夫查而後明,明而斷之、伐之,事方可圖。察之不明,舉之不顯。【評】分析問題,找出問題的要點,才能做出決斷解決問題,否則抓不住要點,徒然浪費時間精力。所以可以用矛盾分析法,尋找出重點,然後解決。就像做愛一樣,找不出他/她的興奮點,徒然浪費體力。注意,這裡的察,不僅僅是眼睛觀察,還要用心,用耳,用腦子。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究其實。【評】古人講,察言觀色,嘿,僅僅這樣is not enough,還要觀其行,究其實。否則,容易上當受騙的。人傻,錢多,速來。人傻,可能說的就是你哦。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可以全國;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評】這句話有點吹牛了啊,說做到明察的人可以是國家強盛(居正還是有權利這樣說的)。總之,就是要明察,可關鍵的是,怎麼樣才能明察,還是推薦矛盾分析法(不知道的去讀毛主席的矛盾論)察不明則奸佞生,奸佞生則賢人去,賢人去則國不舉,國不舉,必殆,殆必危。【評】嘿,等你當上領導了,一定要明察啊。。。無所謂了,反正大家都是為了錢,管他奸佞與賢人。鄧爺爺說,什麼白人黑人,跑得快就是冠軍。【總評】智察,放在第一卷,我是沒有意見的。關注兩個字,一個智,一個察。首先得用腦子,其次要學會觀察分析,明辨。籌謀卷二君子謀國,而小人謀身。謀國者,先憂天下;謀己者,先利自身。蓋智者所圖者遠,所謀者深。惟其深遠,方能順天應人。【評】嘿嘿,首先,我承認我是小人。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國家。其實,我也是不想給國家添亂啊,自己多存點錢,以免老的時候還要靠國家養著。。。(這個好像國家不會管你吧)。這句話是讓我們眼光放長遠一點,所謂放長線釣大魚。謀國成功了,那還不是雞犬升天啊,啥都有了,嘿嘿,先謀國,下輩子試試。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遠圖而近取。見先機,善籌劃。【評】先以德服人,穩定大局,讓大家都被忽悠了,然後定個長遠的計劃,慢慢的一步一步獲得自己的利益。殺青蛙於溫水之中。以德服人,和諧,哈哈聖王之舉事,考之於蓍龜,不如諦之於謀慮;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義。【評】不要求神拜佛,要用腦子。動腦子,別動手,甚至於動口,罵死對方,也別用武力。「XX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XXX表示強烈的譴責。」懂了吧。君子動口不動手。察而後謀,謀而後動,深思遠慮,計無不中。故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豐,何屢不翱翔千里。【評】千年王八萬年龜,實力弱的時候,一定要忍。待實力強大後,自可一飛衝天。察人性,順人情,然後可趁,其必有諧。【評】先予後取,先施以小惠,然後可圖。所謀在勢,勢之變也,我強則敵弱,敵弱則我強。傾舉國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評】形勢比人強。無數故事告訴我們,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開始分裂的。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謀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計圖之。攻而伐之,不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或雷霆萬鈞,令人聞風喪膽,而後圖之。【評】劉邦說,吾寧鬥智不鬥力。所以後來取了天下。但我總覺得,劉邦很猥瑣,一副小人的樣子。能用軟刀子解決的問題絕不用硬刀子。軟刀子解決不了了,應直接以雷霆之勢,嚇到她,搞定她。她,可以是國家,問題,或者女人。實以虛之,虛以實之,以其昏昏,獨我昭昭。【評】孫子兵法演化而來,不解釋人皆知金帛為貴,而不知有更遠甚於金帛者。謀之不深,而行之不遠,人取小,我取大;人視近,我視遠。未雨綢繆,智者所為也。【評】要想思考於人之上,必須要懂得別人是怎麼思考的。【總評】察而後謀。謀而後動。所謂謀者,「要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就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實踐論》用人卷三為政之道,在於辨善惡,明賞罰。倘法明而令審,不卜而吉;勞養功貴,不祝而福。【譯文】:從事政治的根本規律在於分辨善惡,嚴明賞罰。弱國法令嚴明周全,不用去占卜也是吉利的;出力與有功勞的人得到賞賜,不去祝賀也是有福的。賞罰的目的還在於讓人們懂得什麼是善惡。有法家之風。賢者立而國興;小人立而邦危。有國者宜詳審之。故小人宜務去,而君子宜務進。【譯文】:賢能的人得到重用國家就會興盛;小人得到重用國家就會危亡。國家領導應該謹慎考慮這件事情。所以應該趕走小人,舉薦君子。此觀點建立在人治的基礎之上,法制則無需如此。大德容下,大道容眾。蓋趨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與其為淵驅魚,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譯文】:大的德行能夠包容屬下,大的道義能夠容納眾人。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應該寬恕別人使人心安定。所以為了保持清明的政治而驅除犯錯的人,不如對犯錯的人施以德,用恩會來收服他們。有儒家之風,前者有法家之風,此又有儒家之風。可見中華之文化往往相雜。而誘之以賞,策之以罰,感之以恩。取大節,宥小過,而士無不肯用命矣。【譯文】:而後用賞賜來勸誘他們,用刑法來威懾他們,用恩惠來感化他們。看重一個人的大節,寬恕他們的小錯誤,這樣有才能的人沒有不肯為你效命的。法家儒家兼有。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賞以興德,罰以禁奸。使下畏罰而利賞,下也;好德而恩進,上也。天下無不可用之材,唯在於所用。【譯文】:賞賜不害怕少卻害怕不公正,懲罰不害怕嚴厲而害怕不能服人心。賞賜是為了鼓勵眾人的德行,罰是為了禁止姦邪的事情。使下屬害怕刑法而希望得到賞賜,是下策;使他們喜歡道義而思進取,才是上策。天下沒有不能夠使用的人才,關鍵在於怎麼樣運用。事上卷四事上宜以誠,誠則無隙,故寧忤而不欺。不以小過而損大節,忠也,智也。【譯文】:侍奉上級應該以誠相待,誠實就不會產生裂痕,所以寧願觸犯上級也不可欺騙他。不要因為小的過錯而喪失大節,所以忠誠的人,是智慧的人。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體恤,諭主以長策,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外,天下稱孝焉。榮辱與共,進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濟。驕上欺下,豈可長久?【譯文】:不欺騙上級,也不使領導受到屈辱,站在領導的角度來鼓勵他,用深遠的謀劃來勸說他,使領導置身榮耀顯貴的境地,天下人就都會稱讚你了。與領導榮辱與共,共進共退,上下一條心,事情才能夠辦好。對上級傲慢,對下級欺詐,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攻城易,攻心難。故示之以禮,樹之以威,上也。【譯文】:攻佔城池容易,得到人心就困難了。所以帶頭用禮節,這樣樹立威信,是上策。上怨報之以德,上毀報之以譽,上疑報之以誠。隙嫌不生,自無虞。事君以忠,不涓細流。待人以誠,不留小隙。【譯文】:上級怨恨你,就用財物去收買他;上級對你詆毀,你就用讚譽來回報他;上級對你猜忌,你就用誠實來應對他。這樣沒有間隙,自然就沒有禍患了。對待上級要忠心,一點小事也不能夠馬虎。對待別人要真誠,不要忽略細節。為上計,不以小惠,而以長策。小惠人人可為,長策非賢者不能為之。故事之以諛,不如進之以忠。助之喜,不如為之憂。【譯文】:替上級著想,不要從小利開始,要從長遠去謀劃。小恩小惠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長遠的謀慮只有賢能的人才可以做到。所以用阿諛奉承來對待上級,不如表現出忠誠。讓上級高興,不如為他分憂解難。思上之所思,而慮其無所思;為君謀利,不如為君求安。思之深,而慮之遠。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譯文】:想著上級所考慮的,看到上級沒有思考到的;為帝王謀求利益,不如為國君求得太平。思考精深,謀慮深遠。錦上添花,比不上雪中送炭。後一句乃做人之精華所在。不過這雪中送炭,要思考如何送,值得與否。避禍卷五廓然懷天下之志,而宜韜之晦。牙堅而先失,舌柔而後存。柔克剛,而弱勝強。人心有所叵測,知人機者,危矣。故知微者宜善藏之。【譯文】:胸懷匡扶天下之志向的人,應該隱藏起自己的內心抱負;牙齒堅硬卻最先失去,舌頭柔軟卻一直保留到人死。柔能克剛,弱能勝強。人心無法預測,知道別人心思的人往往處境危險。所以能都洞察先機的人應該隱藏自己所知道的。考禍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難於無形,此為上智。禍之於人,避之而不及。惟智者可以識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後可以全身。【譯文】:思考禍福的本源,明察盛衰的始末,在事情萌芽就開始準備對策,在危難還沒有到來的時候就避開它,這是最大的智慧。平常人對於禍患即便躲也躲不掉,唯獨有智慧的人可以發現禍患到來前的徵兆,心裡明白,卻藏而不露,然後才可以保全自己。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臨淵止步。故易曰潛龍勿用,而亢龍有悔。夫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懷利器者危。【譯文】:君主和臣子各自安於本位,上下各自堅守本分。居安思危,臨淵止步。所以易經上說:,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利器是人們都希望得到的。所以懷有利器的人處境就危險。宜示之以無而去其疑,方無咎。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為人以謙,為政以和,守其常也。【譯文】:應該讓別人看見自己虛假的一面讓他們以為自己沒有,消除別人對自己的猜忌,這樣才沒有禍患。不自誇自己的才能,不炫耀自己的功績,不忘記做人的根本。為人謙和,政事平和,就能夠長久。有隙則明示之,令其讒不得入;大用而諭之小用,令其毀無以生。【譯文】:與別人不和之處就公開它,這樣對方就不能夠進讒言了;重用一個人卻對別人說是小用,使得對方無法詆毀。不折大節,不棄小惠。進退有據,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為全身之術也。【譯文】:不失去大的操守,不放棄給人小的恩惠。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遵循天理,有含有人情,這就是最好的保身之法。必欲圖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圖近,而謀遠。【譯文】:一定要得到,不要用小恩惠,要用大恩惠;不要在乎眼前的得失,而要圖謀長遠的打算。恃於人者不如自恃。自恃者壽,自足者福。順天應人,故常在。【譯文】: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依靠自己才鞥購長遠,容易滿足就能夠幸福相伴。順天應人,素以能夠長遠。毛主席告誡:自力更生。自愛者重。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明珠必待識者,寶劍只酬壯士。【譯文】:自愛的人就能被人敬重。將要倒塌的房子不能接近,將要滅亡的國家不能夠進入。明珠一定要等到能識別它的人(才會被人認同),寶劍只有贈送給(壯士才能夠體現他的價值)。以賢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則諫,昏君則去。不去而隱於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為而身退,此為明哲保身之道也。【譯文】:賢能的臣子如果去侍奉昏庸的君主,那他就危險了。所以當他遇見聖明的帝王就會規勸,遇見昏庸的國君就會離開;即使不離開也應該隱身於朝廷。擁有剛強的才能,但是需要保持柔順。事情不能強求時候就要全身而退,這就是明哲保身之道。度勢卷六勢者,適也。適之則生,逆之則危;得之則強,失之則弱。事有緩急,急不宜緩,緩不宜急。因時度勢,各得所安。【譯文】:形勢,是需要你去適應的。能夠適應它的人就能安生,不能夠適應它的酒味下了;得到形勢幫助就會變得強大,得不到形勢幫助就會變得弱小。事情有緩有急,該儘快解決的事情不應該拖得太久,該慢慢來的事情不應該操之過急。當根據當時的形勢分析對策,才能平安無事。避其銳,解其紛;尋其隙,乘其弊,不勞而天下定。【譯文】:避開爭鬥的漩渦,解除和別人的分爭。尋找對方的破綻,利用對方的弊端,不用費力就能夠安定天下。勢可乘,亦可造。致虛守靜,因勢利導。敵不知我而我知敵,或守如處子,或勁如脫兔。善度勢者乘敵之隙,不善度勢者示敵以隙。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則見其勢矣。【譯文】:形勢可以利用,也可以製造。淡泊寧靜,因勢利導。讓敵人摸不透我而我卻了解敵人的情況,要麼像處女一樣安靜,要麼像奔跑的兔子那樣迅速的行動。善於分析形勢的人能夠利用敵人的疏漏,不善於分析形勢的人卻常常把自己的疏漏暴露給敵人。了解對方心裡想什麼,揣摩他的感情,察覺他不為人知的細節,就可以預測事情發展的趨勢了。觀其變而待其勢,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擾之,然後可圖。【譯文】:安靜的觀察對方的變化,同時等待有利於自己的形勢的出現,知道雄強,卻安守雌弱,使對方疲勞,並且干擾對方,然後就可以取勝了。勢可乘乎?勢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況己著乎,惟在斷矣。智無識不立,無膽不行。【譯文】:形勢可以利用嗎?形勢不可以利用嗎?智者在事態還不明顯的時候就洞察先機了,何況那些已經很明了的事情,只是在於取捨罷了。智者沒有智慧就不能夠成為安身立命,沒有膽量就不能夠身體力行。為謀,所重者膽,所貴者智;膽智兼備,勢則可為。【譯文】:制定謀略,重要的是膽量,貴重的事智慧;只有膽量和智慧都具備了,才可以去改變形勢。見宜遠而識宜大,謀宜深而膽宜壯。軍無威無以立,令無罰無以行。威懾之,智取之,膽勝之,則何敵不克,何堅不攻?正勝邪,直勝曲。浩然正氣,而奸佞折。【譯文】:見識應該長遠,智慧應該博大,謀略應該深遠,膽量應該雄壯。軍隊沒有威嚴就不能夠站穩腳,號令不嚴格就無法實行。用威嚴來政震懾,用智慧來謀奪,用膽量來取勝,這樣有什麼敵人是不可戰勝的,有什麼城池時不能摧毀的?正義會戰勝邪惡,正確會戰勝錯誤。胸懷浩然正氣,奸佞小人自然就會畏懼。功心卷七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帥可取而志不可奪。所難者惟在一心。攻其心,折其志,不戰而屈之,謀之上也。【譯文】:城池可以摧毀而人心不可折服,主帥可以擒獲但是其志向不可能被折損。所以困難的地方在於征服人心。攻伐他的志向,摧毀他的意志,不用戰鬥就可以使他屈服,是上等謀略。攻心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義,服之以威。【譯文】:攻取人心的辦法,首先是告訴對方道理,再用感情來打動他,用義來引導他,用威信來震懾他。君子好德,小人好利。辨之羞之,恥之,驅之於德。【譯文】:君子喜歡道德,小人喜歡利益。辨明這個道理來讓他感到什麼是羞愧,什麼是恥辱,再用道德來引導他。移花接木,假鳳虛凰,謀略之道,唯在一心。亂其志,折其鐸,不戰自勝。【譯文】:移花接木,假鳳虛凰,謀略的道理,只在於征服一個心字。擾亂他的心智,摧毀他的鋒芒,不用和他作戰就能夠獲勝。治不以暴而以道,勝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後勝負之數分矣。【譯文】:治理,不要用暴力而要用道義;取勝不要靠勇敢而要靠仁愛。所以別人用暴力,而我用道義;別人用勇敢,我用仁愛;而後勝敗自然就明了了。攻心之術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亂之擾之,激之困之,俟之以變,然後圖之。欲得之,先棄之;欲揚之,先抑之。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計然後可用。【譯文】:征服別人內心的權術很多。就像岳飛用兵一樣,僅僅戰場上的攻心之術就很多。擾亂對方,激將對方,困擾對方,等待變化,然後才可以謀圖他。想要得到,就先要放棄;要想發揚光大,就先要抑制自己。使對方畏懼,處於危險中,他們的內心一定會受到挫敗,這個時候計謀才可以實行。虛予而實取之。示之以害,其必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君喜則我喜,君憎則我憎,我與君同心,則君不為我異。【譯文】:表面上給予對方利益實際上是謀圖對自己更大的利益。向對方說明利害關係(拉攏他,講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對方就一定會為我所用。要想征服對方的心,沒有比投其所好更好的辦法了。他喜歡的我就喜歡,他厭惡的我就厭惡,我與他是一條心的,他就不會把我當外人。權奇卷八善察者明,慎思者智。誘之以計,待之以隙。不治獄而明判,不用兵而奪城,非智者誰為?【譯文】:善於明察的人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善於思考的人能夠正確地選擇。設下計謀來引誘他,等待他露出馬腳。這樣不用審問就能夠明白的判決,不用出動軍隊就能夠奪取城池,不是智慧的人誰又能夠做到呢?夫欲行一事,輒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釁興。此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譯文】:要想做一件事情,要借口其他事情來遮掩,不要讓別人有所懷疑,不要使別人對你要進行的事情產生阻力。這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事有不可拒者,勿拒。拖之緩之,消其勢也,而後徐圖。【譯文】:當事情有不可抗拒的時候,就不要抗拒。拖延,延緩,消除它的攻勢,然後再圖謀它。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偽。偽稱天命,其徒必廣。將計就計,就勢騎驢,詭之異之,以伏其心。此消彼漲,此漲彼消,其理一也,不詭於敵而詭於己,己之氣盛,敵氣必衰。【譯文】:藉助鬼神來樹立自己的威信,人們就沒有辦法辨別真假了。藉助天命,追隨你的人就一定很多。這邊的減少那邊的就會增多,這邊的增多那邊的救會減少,道理是一樣的。不這樣對待敵人,而對自己人使詐,自己人能士氣高漲,敵人的士氣必然就會衰落。意欲取之,必先縱之;意欲除之,必先驕之。然後乘其勢矣。【譯文】:想要征服他,首先要縱容他;想要除掉他,首先要使他驕橫。然後就可以利用形勢了。敵強則弱之,敵實則虛之。弱之虛之,不我害也。【譯文】:敵人強大則想辦法使他變得弱小,敵人真正存在就要想辦法同化他不與之較量。敵人弱小了,不存在真正地威脅了,我就沒有什麼禍患了。偷梁換柱,移花接木。妙手空空,彌禍患於無形。釜底抽薪,上樓撤梯,雖曰巧智,豈無大謀?【譯文】:偷梁換柱,移花接木。運用這樣的手段,在不知不覺中就可以消除禍患了。釜底抽薪,上屋抽梯,雖然有些巧妙的智慧,但是其中怎麼能夠不包含大謀略呢?人構我,我亦構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反客為主,後發制人。【譯文】:別人陷害我,我也陷害別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邊被動為主動,能夠後發制人。必欲使人為某事,威逼之,刑罰之,利誘之。由遠及近,從小至大,循序漸進,然後可用。譯文:一定要謀人做某件事情,要威脅逼迫他,刑法懲處他,利益誘惑他。由遠及近,從小到大的順序,循序漸進,這樣就能夠順利成章了。謬數卷九知其詭而不察,察而不示,導之以謬。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譯文:知道對方的詭詐陰謀卻故意裝作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也不表現出來,讓對方走到荒謬的地步。攻擊對方的盾一定要以能夠對方的矛。(即用對方犯的錯事來詰難他)智無常法,因時因勢而已。即以其智,還伐其智;即以其謀,還制其謀。【譯文】:指某沒有固定的法則,因時間形勢而各有不同。就是說用別人的智慧來對付別人,用別人的謀略來圖謀別人。間者隙也,有間則隙生。以子之伎,反施於子,撥草尋蛇,順手牽羊。【譯文】:間就是裂痕,有了裂痕就產生了可以被人利用的機會。用你的伎倆反過來施加到你的身上,如同扒草尋蛇,順手牽羊一樣容易彼陰察之,我明示之。敵之耳目,為我喉舌。借彼之口,揚我之威。【譯文】:敵人暗中刺探我的情況,我就公開的展示一些虛假信息。讓敵人的耳目成為替我說話的口。借他的嘴來宣揚我的威信。機變卷十身之存亡,繫於一旦;國之安危,決於一夕。唯智者見微知著,臨機而斷。因勢而起,待機而變。機不由我而變在我。故智無常局,唯在一心而已。【譯文】:一個人生死存亡可能取決於某一天的抉擇,而國家的安危也可能決定於某一天頒布的政策。(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唯獨只有智者才能夠見微知著,臨機而斷。依仗形勢而興起,等待時機而行動。實際不與我決定但是怎麼樣運用時機卻在於我。所以智謀沒有固定的模式,只不過在於心中靈活的運用罷了。機者變也。惟知機者善變。變則安,不變則危。【譯文】:時機就是不停變化帶來的某種做事機遇。只有能夠洞察時機的人才能夠住住時機。能夠隨時機而妥善變化就能夠安身立命,否則就會有禍患。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讒起。察其由,辨其偽,除其隙,讒自止矣。【譯文】:東西一定要先腐爛了才會滋生蠹蟲,事情一定是有了裂痕才會滋生流言。審查事物發生的原因,辨別其中的真偽,阻塞它的裂痕,讒言自然就停止了。知機者明;善斷者智。勢可度而機可恃,然後計可行矣。處變不驚,臨危不亂。見機行事,以計取之,此大將之風也。【譯文】:能夠看清楚時機的人就是明,善於在時機前取捨就是智。事情可以預測而時機可以利用,然後計謀就可以施行了。能夠在變亂中不驚慌,面對危難不自亂陣腳。見機行事,靠計謀來智取,這就是大將做事的風格。將錯就錯,以訛傳訛,移花接木,巧取豪奪。敵快我慢,以智緩之;敵強我弱,以計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長。敵緩則我速,敵弱則我強。此亦機變也。【譯文】:利用敵人的錯誤來向敵人傳播錯誤消息,用敵人的錯誤言論來訛詐敵人,移花接木,巧妙的爭取,勇猛的爭奪。敵人快過我方的速度,就要用計謀來延緩敵人的攻勢;敵人比我方強大,就要用計謀來拖垮對方。能夠對強大的敵人釜底抽薪,就能夠使我方和敵方的勢力此消彼長。敵人的速度變緩慢了,我方的速度相對起來就變快了;敵人的實力變弱小了我方的實力就變強大了。這就是事物變化的樞機。危在我,而施於人。故我危則人危,人不欲危,則必出我於厄難。【譯文】:我有了危難,就把我的危險強加在別人身上。所以我和別人是一同處於危難之中,人們都須希望危險降臨,就一定會把我從危難中解救出來的。諷諫卷十一諷,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諫不可諫之諫。諫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諫人者宜為人謀,不為己慮。【譯文】:含蓄的諷喻,是用來說不能夠直接說出來的話的,勸誡不可以勸誡的事情的。勸諫者不可以忤逆對方的意願,而需要體恤對方的情感。勸諫者應該為對方考慮,而不是為自己謀劃。或激之勉之,以證其不可行也。或諷之喻之,以示其繆。進而推之,以證其不可行也。諫不宜急而宜緩,言不宜直而宜曲。【譯文】:對受諫人應該用激將或者是勸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或者諷諫或者比喻,來說明對方的謬誤。按照對方的思路推斷下去,來證實對方的舉動不可行。勸諫,不宜操之過急而應該緩和一些,言語不能太過直白而最好委婉說出。嬉笑之中蘊乎理,詼諧之中寓乎道。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夫輕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為也。【譯文】:在玩笑之間流露出道理,在詼諧之中包含道義。如果看到君主的過失而不去勸諫,是輕視君主的危難。輕視君主的危難這種事情,忠臣是不會去做的。中傷卷十二天下之至毒莫過於讒。讒猶利器,一言之巧,猶勝萬馬千軍。【譯文】:天下最惡毒的事物沒有超過讒言的。讒言就像利器,一句巧妙的讒言,就可能勝過千軍萬馬。讒者,小人之故伎。口變淄素,權移馬鹿。逞口舌之利劍,毀萬世之基業。【譯文】:進讒言,是小人常用的伎倆。用口就可以顛倒黑白,就可以指鹿為馬。用口舌作為利劍,就可以毀掉萬世的基業。或誣之以虛,加之以實,置其於不義;或構之以實,誘之以過,陷其於不忠。宜乎不著痕迹,欲抑而先揚,似褒而實貶。【譯文】:或者用無中生有的言論加以誣陷,或者栽贓嫁禍,把對方置於不義的境地。或者用製造事實來陷害對方,或者用利益來誘惑對方犯錯,使他處於不忠的境地。惡語中傷應該不露痕迹,想貶斥對方,就要先讚揚對方,看起來是讚揚其實是貶斥。隨口毀譽,浮石沈木。姦邪相抑,以直為曲。故人主之患在於信讒,信讒則制於人,宜明察之。然此事雖君子亦不免也。苟存江山社稷於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譯文】:相信別人口中的是非,就如同相信了石頭可以浮在水面上,而木頭會沉到水底一樣。姦邪小人的言論,能夠把只得說成曲的。所以領帶最忌諱的是相信別人的讒言,一旦相信了別人的讒言就會受制於奸人,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面應加以明察。然而類似的事情即便身為君子也是難免會做的。假如君子心中想著國家大事,但是卻去做小人做的事情,可以嗎?小人之智,亦可謀國。盡忠事上,雖讒猶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譯文】:小人的某些智慧也可以用在國事上面。為了對領導忠誠,雖然進了讒言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君子常常做小人做的事情,也就和小人沒有什麼區別了,所以君子應該謹慎。美色卷十三亂德則賢人去,失政而小人興。國則殆矣。【譯文】:搞亂了德行賢人就會離去,政事出現了偏頗小人就會得勢。這樣國家就危險了。美色置於前而心不動者,情必矯也。然好色不如尊賢。近色而遠賢臣,智者所不為也。【譯文】:美人在面前而不動心的人,一定是裝出來的。然而喜歡美色不如尊崇賢人。接近美色而遠離賢人,智慧的人是不會那樣做的。孰謂婦人柔弱?一顰一笑,猶勝百萬甲兵。【譯文】:誰說女人柔弱?一顰一笑,有時候能夠勝過百萬雄兵。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譯文】:有智慧的人用美色去攻擊別人,愚蠢的人用美色來討伐自己。色必有寵,寵必進讒,讒進必危國。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實由美色之好也。【譯文】:美人就一定會受到寵愛,受到寵愛就一定會進讒言,讒言一旦被相信就會危及國家。然而失去天下並不是因為美人引起的,而是因為喜歡美人這個弊病引起的。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謀,千載之下,綿綿不絕。人主宜詳審之。【譯文】:藉助美色而包藏禍心,出賣色相而成就其陰謀的人,千年以來,綿綿不絕。領導要特別注意這一點。聖賢事業,非大志者何為?故色賢之分,知其所取捨。是以齊桓晉文,猶為霸主;漢武唐宗,不失明君。【譯文】:聖賢的事業,不是胸懷大志的人誰能夠擔當?所以好色者和賢君的區別在於,直到什麼時候應該要什麼,不要什麼!所以齊桓公晉文公雖然好色,但還是霸主;唐太宗宋太祖雖然好色,也還稱得上明君。


推薦閱讀:

《無隱錄》(二十)單刀圖說(譯文解析)
識限歌及譯文(人生運程分析)
弘忍禪師《最上乘論》白話譯文_格魯的小可愛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與譯文(七十二)
普賢行願品譯文

TAG:權謀 | 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