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屈原年譜長編
屈 原 年 表 此年表收入何著《歷史學與國民意識》,原書有所舛誤,本表已作增補和訂正,供研究者參考。 楚族及楚文化之發源 楚族認為自己乃火正祝融之後。火正,火神也。亦為太陽神。①楚族乃前商太陽圖騰部族「高陽顓頊」以及帝舜族之直系後裔。②楚王族熊姓即有熊氏之後。有熊氏,黃帝氏族也。楚亦黃帝(帝舜)之後。其祖居地在中原中心的「祝融之虛」及昆吾故地,即今河南鄭州、濮陽間(新鄭)。③楚族在商代封為「子」。(其首領稱「楚」子,見之於周原甲骨出卜辭。)周滅商後,將先楚諸族中一部分(舜帝後人)封國建於陳(今淮陽)。另一部分徙於中原南界的南陽盆地,即丹浙水之間的「鄢郢」故地,此於西周為國之南界。故稱南國。楚族被逐於此,守望南方,以備南蠻。④與楚族關係密切的商族被遷於商洛,即古商國。⑤此地乃商之宗社所在,亦為楚之「三戶」、「三閭」、「三祏」、「三社」所在。⑥《史記商君列傳》正義:「於商在鄧州內鄉七里,古於邑也,商洛縣在商州東90里,本商邑,周之商國。」楚子在西周未始居丹陽(今南陽),地在今丹浙二水之間,所祀者,商社也。丹者,太陽別稱。直到春秋,楚貴族死仍歸葬于丹陽。⑦ ①新鄭古稱「祝融之墟」。《左傳》昭17年:「鄭,祝融之虛也。」杜預注曰:「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路史·國名紀》:「今鄭州有祝融冢。」「鄶,祝融之後,復居祝融之墟」,鄭為「祝融之墟」,是祝融八姓的中心。楚,鄭音通。 ②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 ③新鄭古稱「有熊」。其地傳說不一。一說即在今陝西商縣一帶,《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括地誌》:「熊耳山在商州上洛縣西四十里,齊桓公登之望漢也。」楚族在春秋時之活動範圍,以南陽盆地南部邊緣地帶的浙川縣為中心,西至陝西商縣,南到湖北南漳和保康縣一帶。 ④鄢奄故地本乃炎黃帝故地之號也。楚族起於炎黃,是一支南遷的分族。熊繹之居丹淅水間,因以郾、奄故地以名新邑,此即楚之鄢陵。楚人自中原南徙到丹江、漢水流域,同當地的土著蠻人雜處。遭到周人歧視,所以又被稱作「楚蠻」或「荊蠻」。《周語·鄭侯》:「祝融其後八姓,於周末有侯伯。昆吾為夏伯魯,大彭、豕伯為商伯矣。當周末有。」昆吾即鮌(鯤)、禹之族,故稱夏伯。夏亦祝融(帝舜族之後)枝族。大彭、豕伯二族為商伯。周人歧視祝融之族,故逐之,而不封之。 ⑤值得注意的是在今陝西商縣丹江上游地區,以「荊」、「楚」命名的山川甚多,如商山、秦望山均叫「楚山」,乳水叫「楚水」,清池水亦名「荊水」。 ⑥三戶,楚社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言楚雖失土只要宗社仍在,滅秦者必楚人。楚俗強悍尚復仇。 ⑦《左傳》昭9年,記載東周一個貴族追述西周全盛時期的情形時說:「巴、濮、楚、鄧,吾南土也。」楚被視作西周的「南土」。楚在「南土」的居地叫丹陽。《左傳》桓2年「正義」引《世本》說:「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丹陽亦稱丹淅,清宋翔鳳《過庭錄·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云:「戰國丹陽在商州之西,當丹水、淅水入漢處,故亦名丹淅。鬻子所封正在於此。」丹淅入漢處,在今河南淅川縣下寺附近。楚從始都丹陽以後,勢力逐漸發展壯大,到了春秋戰國之時,乃成為「五霸」、「七雄」之一。 從考古發現所見楚人的族屬源流考察,其祖先最早亦活動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即今河南中部的鄭州、新鄭一帶;在豫北的濮陽、滑縣等地,也留下了楚先人的足跡。後來他們中間的一支逐漸南徙,來到南陽盆地的南部邊緣地區。在那裡度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承繼於有虞及有夏、殷商先祖的文化,南遷後乃同當地的南蠻融化結合,遂創造出一支生氣勃勃的新文化——楚文化。 西周初年,楚定都丹陽,及春秋初,武王徙郢。標誌著楚國早期歷史的重大新起點,從此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於商、鄢郢故地接近中原,是楚族先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之地。後來楚雖不斷南遷,文化中心向中南及東南擴展,但對此先王故地,仍一往情深。 戰國中期,楚宣王時,秦相商鞅趁楚中心南遷,吳楚爭鬥方酣無力北顧之際,襲奪楚商於地,並受封於此。楚深銜之,子威王立,威王名「熊商」,即以志之不忘故地也。屈原本為楚之司徒(左徒即左司徒),因讒被貶為三閭大夫,則乃曾任楚宗社之司祭也。
屈原年表及大事 周安王15年(前387年) 吳起入楚。悼王素聞其賢,任其為楚令尹,謀變法。 其變法主要內容是改革貴族子弟食稅於公田的制度,而將貴族非嫡子弟遷往「廣虛之地」去闢田墾荒。國家不再奉養獨立的「武士」階層,而招摹遊民設立常備軍。 《韓子·和氏》:「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喻老》:「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來絕(裁減)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此與商君之法有所不同,商君募平民墾荒,立軍功者賜爵(賜地),而吳起則外遷貴族非嫡子辟遠地墾荒。) 周安王21年(前381年) 吳起變法失敗,死難。 「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並中王屍。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餘家。」 「吳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固毀譽,必有伯主強國,不辭禍凶。」 「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壹楚國之欲,南攻楊越,北並陳蔡,破橫散從,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 楚宣王17年(前353年)① ①關於屈原生年,異說殊多。參之餘見各種史料及屈原著作,此從胡念貽、浦江清說。郭沫若說在楚宣王29年(前340)正月庚寅(初七)。劉帥培據王逸、顧炎武說推為楚宣王27年戊寅。皆過早。 正月初一屈原生於秭歸。秭歸,古稱「歸」,古夔國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史記正義》:「屈、景、昭皆是王族。」] 何按:屈當作「胐」、景、昭、胐(屈),皆以陽光為姓氏。王逸以為封屈邑受姓,臆測無據之說也。] 《水經》:「江水東過秭歸縣之南。」註:「故歸鄉。」《地理志》:「歸子國也。」宋忠曰:「歸即夔,古楚之嫡嗣有熊摯者,以廢疾不立,而居夔。為楚附庸,後王命為夔子。」何按:歸屈古音近,故王逸訛為以」屈「邑為氏。《水經注》明袁山松疏曰:「秭歸縣東北數十里,有屈原舊田宅。猶保屈田之稱也。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搗衣石猶存。」② ②《永樂》本卷13第15頁。 屈原雖出自貴姓,但非嫡子,而屬庶族,早年身世孤寒貧賤。 [宋玉《九辯》說屈原早年,「坎廩(何按,即今語「可憐」)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即今語「曠浪」,孤獨也)兮,羈旅而無友生。」] 楚威王元年(前339年) 15歲 屈原懷志高遠,少年自勵,有矯世遠圖之志。 楚威王7年(前333) 20歲 弱冠,行冠禮(男子進入成年禮),作「桔頌」而自勉。《桔頌》: 「後皇嘉樹,桔來服兮。①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層枝剡剡[棘棘],圓果搏搏(團團)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紜宜(秀),姱(華)而不醜兮。 ①徠服,舊失解。竊以為即爛斑、斑爛、斑駁語轉。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②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②蘇世,即遜世,遜,遠也。 願歲並謝,與長反兮。疏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侍讀楚太子熊槐於蘭台(學宮)。 是年,越人伐楚。楚威王興兵大破之,殺越王無強,盡取越及吳故地至浙江。越國以此散。諸王子弟或逃亡于海隅,或臣服於楚。③ ③清儒黃以周以為楚滅越年應在楚懷王二十二年。(《史記·越世家》補並辨) 是年楚破齊軍於徐州,威揚天下。 威王使將軍庄喬將兵循長江西進,略巴、黔中以西。至滇池,開邊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之盡歸楚。庄喬以其眾稱王於滇,變服色,從其俗。今雲南有地名「楚雄」,即庄喬故地也。 《史記西南夷傳》載滇王莊喬故事如下: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庄喬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喬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系奪楚巴、黔中以西,喬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系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① ①徐中舒謂:「《史記》此說有許多可疑之處:秦奪楚巴、黔中在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二七七年),而楚威王的年代則為公元前三三九——前三二九年,早於秦奪楚巴、黔中六十年左右,杜佑在《通典》中早已指出其年代的差誤。」 [此事後人有所異說。荀悅於漢獻帝時奉命改編紀傳體的《漢書》為編年體的《漢紀》,於《史記》中庄喬故事有所不同: 「初楚莊王使將軍庄喬循江略地黔中,南以西。喬至靡漠,地方三百里,其傍平地肥饒數千里。既克定之,會秦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喬因以其眾王靡漠,變服從其俗。」 荀悅改楚威王為楚莊王。戰國文字,嚴、庄、威字通,故易訛亂。徐中舒以為:「荀悅所說的楚莊王即楚庄襄王的省稱。楚頃襄王之頃原當作莊。古陽部字如享如印其後或轉入耕部,楚傾襄王在《戰國策楚策》中亦得省稱為襄王,此庄王為頃襄王的省稱亦可無疑。」 荀悅此文除改楚威王為楚莊王外,又改庄喬王滇為「王靡漠」。 常璩《南中志》: 「楚頃襄王遣將軍庄喬沂沅水,出且蘭,以伐夜郎王,椓牂牁系船於且蘭。既克夜郎。而秦奪楚黔中地,無路得歸。遂留王之,號為庄王。以且蘭有椓船牂牁處,因改其名為牂牁。」① ①常氏此文乃據《太平御覽》七七一卷所引,同卷一六六卷及《北堂書鈔》一三八卷所引內容大致相同,《史記正義》及《漢書地理志》顏《注》所引,以上唐、宋類書所引,應是常書《南中志》的原文。 《後漢書西南夷傳》分伐夜郎的庄豪與滇王莊喬為二人。 「初楚頃襄王,遣將軍庄豪從沅水伐夜郎,軍至且蘭,椓船於岸而步戰,既滅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蘭有椓船牂牁處,乃改其名為牂牁。」 《南中志》:「唐蒙為都尉,①開牂牁,以重幣喻告諸侯王,侯王服從,因斬竹王,牂牁郡。」 ①唐蒙即唐昧、唐明。威王、懷王時楚之名將,於楚懷王二十八年與秦戰敗被俘,被殺。故徐中舒、楊寬俱採納《後漢書》、《南中志》注,認為楚之開滇,在庄襄(頃襄)王時。不可信。威、庄、嚴三字古文字中音近義通,隸變後常相訛亂。《漢書·古今人表》有「楚唐蔑」,梁王繩曰:「唐蔑始見《商子·弱民》、《荀子·議兵》、《呂氏·處方》,又作唐昧(楚策、秦億、六周表、楚韓世家、屈原傳。昧、蔑古通。)又作唐明(趙象),亦曰唐子(韓詩外傳四),兵敗見殺。」 諸說悉不可信,仍應以《史記》為準。] 蘇秦說楚威王行合縱拒秦之略。曰: 「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郁陽,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臣聞治之其未亂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已。故願大王蚤熟計之。」 楚王曰:「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寡王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 楚威王採納蘇秦與齊魏合縱拒秦之戰略,於是六國從合而并力焉。以蘇秦為從約長,佩六國相印,聯盟抗秦。 楚威王11年(前329年) 24歲 威王卒,太子熊槐立,是為楚懷王。 楚懷王元年(前328年) 25歲 魏背盟約,趁楚喪,襲楚,破楚軍於陘山、丹陽(今南陽)。陘山、丹陽,乃楚先祖宗社所在地。魏懼楚報之,乃以所得地賂秦。張儀任秦惠文王相國。 屈原侍職蘭台。① ①趙逵夫說。 楚懷王6年(前323年) 30歲 楚使柱國昭陽將兵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又移兵攻齊。 張儀初使楚,但連橫略。楚懷王信之,秦、楚、齊、魏盟會於翟之嚙桑。連衡拒秦之盟遂破解。 楚懷王5年(前214年) 31歲 屈原任楚「左登徒」,即「左徒」(登徒,升徒)。此官周制稱「司徒」,位列三公。在楚國官制中,地位僅低於「令尹。」 《屈原列傳》:「屈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韁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楚懷王11年(前318年) 37歲 《屈原列傳》:「王使屈原造憲令,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疏,異本作流,流遷也。) 屈原晚年南流後作《思美人》懷思此際云: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畦。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日嬉。秘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治。心純龐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徹其然否。蔽晦君之聰明兮,虛惑誤又以欺」。「弗詹驗以考實兮,遠遷臣而弗思。信讒諛之混濁兮,盛氣志而過之。何負臣之無皋兮,被離謗甘而見尤」。可與《史記》所記相參證。 懷王出屈原,去其左徒,謫任三閭大夫。①三閭大夫者,楚宗社之守、祭酒及學官也。「三閭之職,蓋專守宗社之事,而以教胄子為主」。 ①此下用姜亮夫說。《離騷序》:「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王逸)子蘭、子椒,應於此時為屈原學生也。又,王逸。 三閭大夫,乃宗社之官祭酒。宗教之官也。楚宗社在鄢陵/夷陵(今宜城)。地在漢北。 鄢陵,即夷陵。《括地誌》:「故城在襄州安養縣北三里,古郾子之國,鄧之南郢也。」「又,率遂縣南九里有故郾城,漢惠帝改曰宜城也。」楚郢都在荊州江陵紀南。 《楚世家》:懷王11年,蘇秦再約合縱,會合山東六國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 《新序·節士》:「屈原為楚東使於齊,以結強鄰。」 懷王遣屈原初使齊。屈原羈旅異域,作《抽(愁)思》。詩中云: 「有鳥自南兮,來棲(集)漢北。好姱佳麗兮,泮獨處此異域」。「道迢遠而日忘兮,願自申而不得。望南山而流涕兮,臨流水而太息」。「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楚懷王16年(前313年) 40歲 《屈原列傳》:「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 《楚世家》:「16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謂楚王曰:『……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懷王大悅。」 楚乃遣使絕交於齊。 楚懷五17年(前312年) 41歲 《屈原列傳》:「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 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陽。」 《楚世家》:「17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 《張儀列傳》:「秦齊共攻楚,斬首11萬,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 [丹陽異本作「丹淅」。索隱曰:「丹、淅,二水名也,謂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皆為縣名。在弘農、所謂丹浙是也。」] 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擊秦,戰於蘭田,楚軍再大敗。 楚懷王18年(前311年) 42歲 「懷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於此,於是復用屈原。」再使於齊。① ①此用姜亮夫說,屈原曾兩使於齊,為楚結盟。 屈原受命再使齊修盟。返楚,勸懷王殺張儀而絕秦。 《屈原列傳》:「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 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為哀悼紀念丹陽、蘭田大戰中死去的楚國將士,屈原作《九歌·國殤》。 《楚世家》:「18年,秦使使約,復與楚親,分漢中之半以和楚。」 楚懷王19年(前308年) 43歲 張儀去秦,入魏,任魏相。 楚懷王20年(前309年) 44歲 《楚世家》:「20年,齊湣王欲為縱長(按:應為齊宣王),惡楚之與秦合,乃使使遣楚王書。 楚王業已欲和於秦,見齊王書,猶豫不決。昭睢曰:『王雖東取地于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地於秦,而後足以刷恥於諸侯。王不如深善齊、韓以重樗里疾,如是則王得韓、齊之重以求地矣』。 於是懷王許之,竟不和秦,而合齊以善韓。」 張儀病死於魏。「張儀相魏一歲,卒於魏也。」 楚懷王24年(前305年) 48歲 《楚世家》:「懷王24年,倍齊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賂於楚,楚往迎。」 楚懷王25年(前304年) 49歲 《楚世家》:「25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於黃棘。」 楚懷王再度採納親秦路線,屈原再被放。 作《惜誦》,《抽(愁)思》,《懷沙》諸篇,抒寫鬱悶,譏刺小人,意在諷諫懷王。懷王不聽。 楚懷王26年(前303年) 50歲 《楚世家》:「26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三國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質於秦而請救。」 楚太子名公子橫。 楚懷王27年(前303年) 51歲 楚世家:「27年,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斗,楚太子殺之而亡歸。」 楚懷王28年(前301年) 52歲 《戰國策·趙策》:魏攻楚,戰於陘山,楚軍大敗。將軍唐明(昧)被擒。 《楚世家》:「28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眜,取我重丘而去。」 或說唐眜即公子椒,任楚司馬。① ①趙逵夫說。 懷王令昭睢將兵以拒秦。 楚懷王29年(前300年) 53歲 《楚世家》:「29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懷王恐,乃使太子為質於齊以求援。太子橫師傅乃慎到,與橫同行。屈原復被招用。」 「秦取楚襄城」。 楚懷王30年(前299年) 54歲 《屈原列傳》:「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 懷王稚弟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 《楚世家》:「30年,秦復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遺楚王書曰:『……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願也。敢以聞下執事。』 昭睢曰:『王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並諸侯之心。』 懷王弟公子蘭勸王行,曰:『奈何絕秦之歡心!』 於是往會秦昭王。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 以懷王之遠別,屈原悲痛而作《離騷》,寄情於懷王。①騷,又作「操」(藻)、「辭」,古賦之一體也。篇中力勸懷王迷途知返,曰: ①時年屈原約54—55歲。「《離騷》中多傷老嘆逝、緬懷往跡之語,非壯仕之年所當有。則《離騷》之成當在晚年無疑。」(姜亮夫)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楚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 55歲 《楚世家》:「懷王入秦,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 [楚國西境早已達金沙江上游流域,有地下遺物可據。1975年雲南楚雄萬家霸墓葬遺物,具有滇池地區特區而較江川李家山文化更為原始,其年代經碳14測定約在春秋中後期。李家山文化現在我們都認為是戰國至西漢時代楚人遺迹。據此,知楚人到達金沙江及滇池地區皆有地下遺物可徵。] 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復許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子菽等)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諸臣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幼子公子蘭) 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昭睢乃赴於齊,齊湣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 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 太子橫至,立為王,是為頃襄王。」 《楚世家》:「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楚人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 屈原作《思美人》,以美人寄託對懷王的思念。 「楚立王以應秦,秦昭王怒。發兵出武關攻楚。 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 頃襄王2年(前297年) 56歲 屈原《離騷》。詩中諷刺公子蘭。「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怒而遷之」,廢屈原之聞大夫之守,而流放南楚洞庭。 行前辭於社宮,觀望畫法史,作《天問》。 公子蘭,名黃歇。襄王時任左徒。考烈王元年任令尹,後封春申君,封地吳門,在今之蘇州、上海之間。今松江縣地名有春申浦。①上海故名「申城」,當即本此。 ①參姜亮夫說。春申者,春神、東君也。蘭乃春草。 屈原由漢北謫遷湘中。 《楚世家》:「2年,楚懷王亡逃歸,秦覺之,遮楚道,懷王恐,乃從間道走趙以求歸。 趙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與秦使復之秦,懷王遂發病。」 頃襄王3年(前296年) 57歲 《楚世家》:懷王拘困死於秦。秦歸喪於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威。諸侯由是不直秦。屈原作《招魂》,招懷王魂。 屈原作《惜往日》悼懷王。其辭略曰: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因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嬉。秘密事之載心兮,雖過失猶弗辭。心純龐(敦厚)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君含怒以待臣兮,不清徹其然否。 蔽晦君之聰明兮,虛惑誤又以欺。弗參驗以考實兮,遠遷臣而弗思。慚光景之誠信兮,身幽隱而避之。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沉流。率沒身而絕名兮,惜瓮君之不昭。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節兮,或弛謾而不疑。弗省察而按實兮,聽讒人之虛辭。芳與澤其雜糅兮,孰申旦而別之。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下戒。諒聰明不明而瓮蔽兮,使讒諛而日得。寧溘(可)死而流亡兮,恐祝殃亡有再。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庸君之不識。」 篇中所責庸君,蓋指頃襄王也。 懷王死,秦楚絕交。 彗星見。 頃襄王6年(前293年) 60歲 秦王脅楚,遺楚王書云:「楚背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願王飭士卒,得一樂戰。」 襄王大懼,乃復謀與秦和好復交。 頃襄王7年(前292年) 61歲 楚迎婦於秦,秦楚復平。 頃襄王8年(前291年) 62歲 《秦本紀》:秦昭王命「大良造白起攻魏、攻韓,攻楚,取宛。」(秦本紀) 宛,地在今河南南陽,古稱丹陽,乃楚先祖興國之地。 頃襄王12年(前287年) 66歲 屈原屢作辭賦,譏刺時政。襄王怒,再逐放屈原。遠遷原於洞庭、湘中一帶。 屈原已老,而竟悲憤南下,作《涉江》。道過夷陵,謁楚先祖宗廟,見圖壁畫,乃作《天問》。詩中多有諷刺時政憤懣之詞。 頃襄王14年(前285年) 68歲 楚王與秦昭王會好於宛,結和親。 齊滅宋,南侵楚。據楚淮北。 頃襄王15年(前284年) 69歲 楚與秦、三晉、燕共伐齊。 楚取齊淮北地。 頃襄王16年(前283年) 70歲 春,楚王與秦昭王會好於鄢。 秋,復會於穰。 鄢陵,楚故地也。 頃襄王18年(前281年) 72歲 楚復謀與齊、韓連橫伐秦。 時昭子(睢)為令尹,計中輟,未行。 頃襄王19年(前280年) 73歲 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盡予秦。 秦將司馬錯伐楚,赦罪人遷之南陽。 大發隴西卒,因蜀攻楚黔中。 頃襄王20年(前279年) 74歲 「秦白起伐楚,取鄢、鄧、西陵。」(《資治通鑒》) 胡三省註:西陵即夷陵,屬南郡。《水經》:「江水東徑夷陵縣,又東徑西陵峽。」「應邵曰:「夷山在西北,蓋因山以名縣也。吳黃武元年,更名西陵、後復曰夷陵。」 頃襄王21年(前278年) 75歲 「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燒夷陵。」(《資治通鑒》) 「燒楚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於陳城。」(《楚世家》) 「秦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資治通鑒》) 「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江南。① ①五渚江,即虎渡江,江在郢南。洞庭、虎渡江南,即今之湘西資、沅、澧、油道通黔中地。說見卞鴻翔《洞庭五渡江南考辯》。 荊王君臣南走,東伏於陳。」(《韓非子·初見秦》) 郢城破日,屈原在湘中流放中,悲痛而作「哀郢」。②略曰: ②郢字從王從邑,即王邑之合文會意也。王邑即王都,凡楚王都所在皆稱「郢」。楚先世居「丹陽」,「武王徙郢」。此郢即楚之中都,在今江陵。桓譚《新論》記:「楚之郢都,車轂擊,人相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新而暮衣蔽」。可知當其全盛日郢都之繁華。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按:指楚王遷都東逃於陳事。]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其焉極?楫齊揚以容與兮,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心嬋媛而傷懷兮,曠不知其所蹠。哀見君而不再得,上洞庭而下江。將運舟而下浮兮,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返!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廈)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相接。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忠湛湛而願講兮,妒被(披)離而鄣之。彼堯舜之抗行兮,杳冥冥而薄天。眾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③ ③《哀郢》云:「惟郢路之逐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郢都失陷時,屈原被放逐已達9年。(王夫之說)姜亮夫據《韓非子》:「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謂「此時屈子自沉長沙,亦入秦矣。」而疑王夫之之說不確。案,姜說謬。武安君先出西陵峽,燒夷陵,再襲郢,再沿江入洞庭,取洞庭、五湖、江南,乃一系列戰役行動,非一朝一夕之事,無經年數月不可達目標也。此數月間,秦兵先破郢,毀楚先王故居廬墓宗社,屈原悲之而作「哀郢」。及秦兵向南逼近長沙,屈原遂於五月絕望沉江。姜說不足信也。 [此年屈原在避兵禍之中顛沛流離。郭沫若說,夏作《懷沙》。懷顧長沙。秋作《涉江》(戴震亦有此說)。] 或說屈原悲夷陵楚宗社之見燒,而作《天問》。 秦武安君撥楚巫山、黔中,秦初置黔中郡。 [何按:秦之進軍路線自西陵峽沿江而下,先攻夷陵,再破郢(江陵),回兵沿江入洞庭,侵湘中。又回兵逆江復下三峽,入川黔,遂據有黔中。] 楚軍兵大散,國勢衰微。 頃襄王22年(前277年) 端午(五月初五)屈原自沉汩羅而死。終年76歲。① ①郭沫若說死於前278年端午,終年62歲。 《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說文》:古者「七十曰老」。 《史記·屈原列傳》: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瞧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醇?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於是懷石遂自沈汩羅以死。① ①《水經》:「汨水又西經羅縣北。」註:「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亡此。秦立長沙郡。因以為縣。」經:「『汨』水亦謂之羅水,汨水又西經玉笥山」,「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周聖楷注謂:「今湘陰縣即古羅子國。汨羅一水,流經玉笥山下匯入湘潭,而以汨羅江名者,亦猶湘江之統稱矣。其地在湘陰縣北七十里。」 秦武安君論破楚事曰: 「是時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發梁焚舟以專民,掠於郊野,以足軍食。當此之時,秦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戰其地,咸顧其家,各有散心,莫有鬥志。是以能有功也。」(《戰國策中山》) 《楚世家》: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考烈王元年(前262年) 以黃歇為相(令尹),封為春申君。 楚世家:以左徒黃歇為令尹,封擬吳,號春申君。 前248年(考列王15年) 春申君請封江東,因城於吳故墟以為都邑,宮室極盛。 前241年,考烈王22年(秦始皇6年) 楚考列王從春申君計,去陳,徙都於壽春,亦命曰「郢」。春申君就封於吳,居相事。 楚王負芻3年(前225年)(秦始皇22年) 秦將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丘,大破楚軍。信又攻鄢郢,不克。於是引兵而西,項燕將楚軍尾隨之,突襲李信,大破李信軍,李信奔還。 楚王負芻5年(前223年)(秦始皇24年) 秦將王翦、蒙武破楚國,虜楚王負芻,以其地置楚郡。楚將項燕自殺亡。 此距屈原沉江約54年。推薦閱讀:
※戰國 ?屈原 ?《離騷》
※中國故事·愛國篇 1 屈原
※屈原:被誤讀的流亡者
※女人系列:羋月的嫂子和屈原有緋聞?
※《屈原 · 九歌》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