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詩經.關雎》 也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一 作者:石璧

淺析《詩經.關雎》 也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一 作者:石璧

2011-06-02 21:31:48|分類: 千古長談善女子 |字型大小訂閱

《詩經》是我國從古至今皆流傳最廣的一部詩歌總集,堪稱文學之中流抵柱,首篇《關雎》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詩句更是家喻戶曉。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無邪。」是說若是要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內涵的話,就是讓人沒有不正確的思維。又教導兒子鯉說:「不學詩,無以言!」…等等,夫子曾多次讚美詩經,更有其它儒家經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孝經》、《烈女傳》等諸多經典中,無一不以《詩經》中的語言來輔證聖人言說的真理,其價值就可見一斑了!

一部文學作品,確實極少有能達到「真、善、美」三者統一的,但我以為《詩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高度統一!

詩是什麼?是為藝術化的語言,以表達人們的思想情感。《禮記》中言:「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既有欲則不能無思,既有思則不能無言,既有言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咨嗟詠嘆之餘者……」大意是說,人的本性都是清靜無為的,但後天因種種習性而產生慾望,慾望使人心念盟動,而有了思想、想法,有了想法就需要用語言表達出來,但語言又常常有不能完全表達到位的地方,就產生了「詩」這種藝術化的語言來補其不足,以更完整地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誠所謂「詩不盡言,言不盡意」是也。

經者徑也,準繩之義,即是被尊為準則或規範的古人教訓、古代規章制度等的書。凡是經典,必定是亘古亘今永恆不變的真理,不因時空的改變而改變,凡是人者皆只能遵從而不可違背,若背離經義,則必將受到規律的懲罰。

由此看來,詩經的意義就非同一般了,或勉強說詩經不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人們應當遵守的規則,這樣講也遠遠不能概括《詩經》的內涵,但又不能不說,在我看來,《詩經》所折射的寓義實在太博大、太完美、太深奧了!欲罷不能!

文學不能還原歷史,但能折射歷史,歷史不能指導當代,但能對照當代,以啟發人們開啟智慧,去糟取精,誠所謂「以史為鑒」也。

《詩經》共305篇,皆真實反映了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朝)的社會現實。夏商周三代, 「里巷歌謠」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歌謠的作者亦無從考起,大多數出自民間,自王公貴族到普通百姓,各階層都有,其內容皆真實反映了當時當地的民風、民俗及執政者的執政狀況等。

當武王駕崩,其子成王登基時,因成王年糼,並由武王弟周公旦輔助成王主持朝政。周公秉承古代聖賢及文王、武王之教化遺風,制定禮樂、建立各典章制度。為了國家社稷「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奠定周朝800多年的基業。所以縱觀整個有史可考的歷史長河,周朝不僅年限最長,而且社會最安定,禮樂完備、制度健全、民風淳樸。政府官員大多能秉承文王之教化遺風,為政以德。孔子生活在戰國年代,其時禮崩樂壞,他尤為嚮往夏商周三代文明,對於周朝與周公更是由衷嚮往懷念,常常感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夫子以夢見周公為大幸,一則因周公的德行太完美無缺,二則夫子嚮往禮樂完備的大同世界。在這樣的現實社會,老百姓口頭傳唱的歌謠自然也成了折射「天下為公」的一面鏡子。其內容有歌頌有功者的,也有諷刺有過者的,此誠所謂「詩者,美刺也」。

其實當時孔子收集的詩歌遠不止305首,足有3000首之多,夫子取其精華,將305首最重要、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聖人言教也最能澤被後世的詩依順序裝訂成冊(作為三千學子學詩的教科書),使得原本散落於民間、相互毫無關聯的詩聯成了整體(至於後世之《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與《元曲三百首》皆後人仿效詩經而取三百之數,別無它義)——如將整部《詩經》比喻為一條見頭又見尾的神龍,然則首篇《關雎》為龍頭,末篇《殷武》為龍尾,305首詩天衣無縫地組成了《詩經》這條「神龍」不可或缺又不顯多餘的聖體全貌!這305首詩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史學價值,更是指導我們所有炎黃子孫乃至全人類如何「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導航圖!

《關雎》

《關雎》在當今幾乎被人們公認為是一首歌頌男女青年求愛的愛情詩,這種說法不能說錯,但若說這就是《關雎》全部意義的話,那此詩就和現代流行歌曲沒什麼兩樣了!然而流行歌曲又有多長的生命力呢?更如何被尊為「經典」呢?倘若夫子在天有靈,見我們後人誤解致此,真是要欲哭無淚啊!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最為重要,所佔篇目也最多,而「風」又分 「周南」、「召(音少)南」、「邶風」、「唐風」等15部分,這中間則以「周南」最為重要,召南次之。「周南」十一篇,居風、雅、頌之首,而《關雎》位居周南之首,更是全經之首,足以可見此詩無與倫比的意義!她倒底告訴我們後人什麼呢?

淑女與天下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女子之一身,其責任尤重!蓋閨閑為賢才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一部二十四史國祚之長久之莫過於成周,後嗣之蕃昌莫盛於姬姓,蓋由姜源具清凈專一之德,好稼穡,故后稷教民耕種,粒食萬方,後人論成周之治,無不讚美太王王季、文王、武王之聖明,而要旨皆得力於內助太姜、太任、太姒、邑姜之賢德,繼其後者又有宣王后姜氏,引過婉諫卒,成中興之業,歷朝賢后雖多,終不及周室之眾,故國祚亦不如周室之長,蓋德以繼德乃聖朝之郅治人生之至樂,尤我大中華歷史之光榮也。

此詩是正人倫之大源,夫婦倫理為人倫之始,夫婦正,則家可齊,家齊才能治國,國治才能平天下,所以歸其根曰:夫婦倫理是人類文明能否得以傳承的關健。

古代聖王為治理天下故,必須迎娶能與他共同承擔傳承人類文明的好女子,而唯有窈窕淑女才能擔當如此重任,故曰窈窕淑女才是君子的好配偶——不僅能成就內治之美,更能兼利天下及澤被世代蒼生。

所以淑女的德行,是人類歷史得以健康、和諧發展的保障。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毛詩引譯:關關地唱和的雎鳩,正在大河的沙洲。)

雎鳩是一種水鳥,經常活動於河裡的小沙洲之上,此句詩向人們展示了水鳥在水中遊玩、相鳴和樂的自由場景(由此引出後面的淑女與君子)。為什麼作者將雎鳩放於此詩的開頭呢?因雎鳩這種水鳥有它奇特的地方,一隻雄鳥與一隻雌鳥相配後便終身不渝,絕不會再尋找其它伴侶,倘若其中一隻不幸死去,另一隻則會獨守其身,一直到老死也不與它鳥為伴。

我們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在於人類擁有其它生物所不具備的文明。傳統中國社會所遵循的文明是詩禮樂,簡稱禮樂文明,其中「禮」是根本。所以論語中孔子教導兒子要學禮,說:「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不學「禮」的人,是根本不能在社會上立足的,是不被人認可的,更不可能有任何作為。《禮記》中言:「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you)。是故聖人作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人與禽獸的區別就在於人知禮,而禽獸不知禮。所以「禮」貫穿於人的每一個生命階段與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換言之,人類所有行事應當遵循「禮」的約束才附合天地人之道。

而「愛情」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最關注的話題,天下所有成年男女幾乎無一不渴求著美滿的婚姻,於是問題就產生了。到底什麼是「愛」?人人都渴望另一半盡全力愛自己,卻一直沒搞明白自己應當為對方承擔什麼。盲目一句「我愛你」便成了人生糾結、痛苦的開始,最後由愛成恨,家庭悲劇綿綿不絕。真乃「自作孽,不可活」也。如何才能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如何才能擁有天長地久的愛情?「雎鳩」告訴我們:只有合乎「禮」的愛才是真愛!終身不渝——這是愛情的大原則,不論是誰,違背這一原則,則必將以悲劇而告終。終身為對方付出,這才能贏得對方對你長久的尊重與愛!(可惜這種連鳥都明白的道理我們人類卻不明白,還終日在「愛」裡面糾結纏繞,自苦苦他。)

這種觀念與追求個性自由的新鮮人類是相悖的。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我們越是追求這種所謂的自由與幸福,人生越是痛苦不堪!人們強烈地渴求甜蜜的愛情,卻不懂得如何獲取愛情,更不懂經營愛情,結果美好的理想被殘酷的現實撕得粉碎,在這極痛苦的撕裂中,生命也日漸消亡。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31省區市萬餘癮君子<BR/>網上「開房」吸販毒
茶中四君子
君子之道述議之二(據德篇)
表裡如一真君子
【復活·論語】(2)君子做事業從弘揚孝悌開始

TAG:君子 | 淑女 | 詩經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