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 (12)

丑二、劫量(分二科) 寅一、總標

又即於此一一住中,經多俱胝百千大劫,或過是數方乃證得及與成滿。然一切住總經於三無數大劫方得圓證。

住品總起來說,就是說十三住。這一大科裡面分四科,第一科是標,第二科征,第三科列,第四科是解釋,解釋裡面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就是說明如來住和菩薩住,菩薩住是十二住,加上如來住,就是十三住,這是第一大科說完了。

現在是第二科總料簡,就是總起來,再重新說明十三住的大意。這一科裡面,第一科是功德。「如是所說,後後住中支分功德,非前前住一切都無,然下品故不墮其數,當知即彼展轉修習成中上品。於余後地證得成滿,方乃建立」,這是說十三住的功德。

下面第二科是劫量,分二科,第一科是總標。「又即於此一一住中」,十三住的功德是這樣,又即於此每一住裡面。「經多俱胝百千大劫」,要經過這麼多的時間,「或過是數」,或者還要超過多俱胝百千大劫,「方乃證得及與成滿」,才能成就那個住。第一個是勝解行住,要經很長的時間才能成就。「及與成滿」,功德圓滿了,是到那個程度,可是功德還沒有圓滿,那叫作「證得」,功德圓滿的時候,叫作「成滿」。這每一住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

「然一切住總經於三無數大劫方得圓證」,這每一住要經過多俱胝百千大劫,十三住總合起來,要經過「三無數大劫方得圓證」,它才是圓滿地成就了,這是總標。下面別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明證得,又分三科,第一科第一劫

寅二、別釋(分二科) 卯一、明證得(分三科) 辰一、第一劫

謂經第一無數大劫,方乃超過勝解行住,次第證得極歡喜住。此就恆常勇猛精進,非不勇猛勤精進者。

「謂經第一無數大劫,方乃超過勝解行住」;「勝解行住」,就是從種性住發菩提心以後來計算,這個時候叫作「勝解行住」。第一無數大劫的時候,「超過勝解行住」,就是前進一個位置,「勝解行住」是賢位。「次第證得極歡喜住」,超過勝解行住的次第,就是成就了極歡喜住,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從這個文,可以看出來了一個消息,從開始發無上菩提心,到得無生法忍,要一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可是這句話還要加一個註解,「此就恆常勇猛精進」,說是一大阿僧祇劫得無生法忍,這是根據那位發菩提心的菩薩不懈怠,「恆常勇猛精進」,不怕辛苦,勇猛精進地修行。「非不勇猛勤精進者」,若是他懈怠的話,那一大阿僧祇劫還不能得無生法忍。

這句話說得很簡單、很明了,我們這一回可以知道得無生法忍,發無上菩提心,修六波羅蜜,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精進勇猛得無生法忍。這是純是發大悲心,大悲心非常勇猛的人,也是廣度眾生、弘揚佛法,自己得無生法忍,要這麼長的時間。如果這個菩薩是發無上菩提心,但是有多少聲聞種性的習氣,不是所有的時間,都是去度化眾生,有的時候是自己在深山裡面用功,那就是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就能得無生法忍,就是時間縮短了。

辰二、第二劫

復經第二無數大劫,方乃超過極歡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次第證得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此即決定以是菩薩得凈意樂,決定勇猛勤精進故。

得無生法忍以後,他的大悲心更是勇猛了,因為在他的大悲心和無我的智慧中,不感覺有困難這件事,因為這個時候,得了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與第一義相應以後,什麼事情都很容易,不感覺難,他有這個心情,所以大悲心就很強了。大悲心強了,就像是印順老法師說的那句話:「在利他中自利」,利他就是自利。

這樣子要「復經第二無數大劫,方乃超過極歡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超過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一直到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就是第七遠行地。「次第證得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就是八不動地,到這裡,這是第二無數大劫。

「此即決定」,到這個時候,名之為「決定」,為什麼叫作「決定」?「決定」是什麼意義?「以是菩薩得凈意樂,決定勇猛勤精進故」,「決定」是這個意思,說是這位菩薩得到清凈的意樂,「清凈的意樂」,就是大悲心是清凈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也是清凈的,沒有有所得的污染,我們沒得無生法忍的人,這有所得的煩惱時時在現行,做了一點功德的時候,就有所得。已經是發菩提心的人,說他心裏面清凈,沒有煩惱,我說你有有所得的煩惱,喔!是是,他承認了有有所得的煩惱。

我們知道好歹,知道什麼是有罪過的事情?知道什麼是有功德的事情?這也不容易,做這件事是有罪過的,知道是有罪過,也不容易,做這件事是有功德的。「知」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一個階位,到了這個程度。表示什麼呢?就是我們做了有罪的事情,不知道是有罪過的,不知道。我不知道各位同學,聽我講這句話,心裏面是怎麼想?不知道,我做這件事是有功德,也不一定知道。我做這件事是有罪過,自己不知道。要再進一步才知道,這件事有罪過,這還不是容易,這是一個階段。

再進一步的話呢,只是知道這是有功德、有罪過,但是,還是不知道是有所得,我做這件事是很有功德,就是有所得的執著。這裡就是有很多的問題,還有引起很多的煩惱。再進一步會知道,我做這件事雖然有功德,但是我若是這樣子的想法,是有所得,有所得也不殊勝。這件事說未得無生法忍的人,這有所得的執著,時時是有的。

現在這上面說「以是菩薩得凈意樂」,就是第八地的菩薩,他做了很多、很多的功德,但是心裡無所得,這是更高的境界,這表示到第八地菩薩,才得凈意樂。這可見以前還是有所得,他這是聖人了,他還有,但是很快會覺悟,雖然會覺悟,還是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還在。到了第八地「得凈意樂」,沒有這個問題了。發大悲心的時候,也無所得,能夠做無量無邊的功德,心裏面也還是無所得,智慧也是清凈的,慈悲也是清凈的,是「得凈意樂」。

「決定勇猛勤精進故」,從這麼以後,他對自己用功修行也好,廣度眾生也好,心裏面是決定的,沒有說:「這件事太難,我不要去做」,沒有這回事。心裏面不猶豫,而且勇猛無所畏懼,完全不懈怠、勤精進。這是第二個階段,這是第二阿僧祇劫,第二無數大劫。

辰三、第三劫

復經第三無數大劫。方乃超過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及無礙解住,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住。

第三無數大劫是三個位次,就是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但是也和前面一樣,也是無數大劫才能成就,雖然位次不多,時間也是那麼長。這是第三科,辰三、第三劫。這是第一科是證得,是要三大阿僧祇劫,三無數劫。下面第二科是辨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標列。

卯二、辨差別(分二科) 辰一、標列

當知此中略有二種無數大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數方便,時無量故,亦說名為無數大劫。二者、大劫算數方便,超過一切算數之量,亦說名為無數大劫。

「當知此中略有二種無數大劫」,這一科說辨別它的差別呢,是裡面有二種無數大劫,那二種呢?「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數方便,時無量故,亦說名為無數大劫」;「日」,就是晝,就是白天。「夜」,就是黑天。「月」,就是一個月有三十天。或者是「半月」,就是十五天。「等」,就是這樣的計算、算數的方法,這時間用功修行,經過多少天、經過多少個月,這樣來算時間是很久、很久地,時無量故,那也叫作「無數大劫」,這是一種計演算法。

「二者、大劫算數方便,超過一切算數之量,亦說名為無數大劫」,第二個計算的方法是大劫,什麼叫作「大劫」?就是成、住、壞、空,就是「成」二十中劫、「住」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空」二十中劫,就是四個「二十中劫」,就是八十個中劫,合一、統一起來,叫作「大劫」。大劫的演算法「超過一切算數之量,亦說名為無數大劫」,這個就是特別長遠了。這是標列,下面第二科料簡,就是再詳細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前說。

辰二、料簡(分二科) 巳一、前說

若就前說無數大劫,要由無量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就前說無數大劫」,前面就是日、夜、月、半月這樣計算無數大劫。「要由無量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從前面那個說法,要經過無量無數的大劫,才能證得無上菩提。這是前說,下面第二科是後說,分二科,第一科明不過量。

巳二、後說(分二科) 午一、明不過量

若就後說無數大劫,但經於三無數大劫,便證無上正等菩提,不過此量。

「若就後說無數大劫」,若根據第二個說法,說無數大劫的話。「但經於三無數大劫」,那只是經三個無數大劫。「便證無上正等菩提」,就得無上菩提了。「不過此量」,不會再超過這三個阿僧祇劫、三個無數大劫,不超過的。這一科是叫作「不過量」,下面第二科明轉不轉。

午二、明轉不轉

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猛精進,或有能轉眾多中劫,或有乃至轉多大劫,當知決定無有能轉無數大劫。

「若正修行」,若是這位菩薩,是能努力地修學六波羅蜜,「最上上品勇猛精進」,他不懈怠,他修行的時候,上上品的勇猛精進,這樣子用功修行,「或有能轉眾多中劫」,或者就是經過,「轉」,就當作經過講,經過「眾多中劫」,就是很多的中劫、很多的成、住、壞、空。

「或有乃至轉多大劫」,或者是這位菩薩,經過一個中劫、二個中劫,乃至經過很多的大劫,就是沒有到無數的大劫,還沒有到那個程度。「當知決定無有能轉無數大劫」,乃至經過很多、很多的大劫,「當知」,總而言之這麼說,決定沒有能經過無數的大劫,沒有經過那麼多,就是不會太多,他就會提前,「無數大劫」,有三無數大劫,那是最多的了。若是特別上上品的勇猛精進,可能沒有到那麼多的時間,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這是在時間上這麼解釋。總料簡這一科,分六科,第一科是功德,第二科劫量,現在是第三科修斷,分二科,第一科是總標。

丑三、修斷(分二科) 寅一、總標

又由如是所說十二諸菩薩住,經三無數大劫時量,能斷一切煩惱障品所有粗重,及斷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

「又由如是所說十二諸菩薩住」;「如是」,就是前面所說的有十二個諸菩薩住,「十二諸菩薩住」,十地就是十住,初極喜地,最後法雲地,一共是十個住,這個時候都是聖人。前面有二個住:一個是勝解行住、還有一個種性住,所以是十二住。「經三無數大劫時量」,就由種性住開始發無上菩提心,以後用功修行,經過三個無數大劫時量。

「能斷一切煩惱障品所有粗重,及斷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這是說修斷,能夠消滅了,一切的煩惱障這一類的,品者類也。「粗重」,就是煩惱的種子,叫作「粗重」。「粗重」什麼意思呢?就是無堪能,煩惱若是活動的時候,不能夠去修學善法,叫作「粗重」,無堪能叫作「粗重」。

「及斷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前面煩惱障就是愛煩惱和見煩惱,這二類煩惱。「所知品」,就是有所得的這一切煩惱。「所知障品所有粗重」,它的種子。阿羅漢斷滅了煩惱障品所有粗重,他所知障品還沒有斷,但是他能入涅槃,這可見所知障的煩惱不障礙入涅槃,若有煩惱是不可以入涅槃,這是它們裡面有這個差別。這是第一科是總標,他斷的二種煩惱:一個煩惱障、一個所知障。

寅二、別顯(分二科) 卯一、正斷粗重(分二科) 辰一、煩惱障品(分二科)

巳一、標

於三住中,當知能斷煩惱障品所有粗重。

第二科別顯,前面是總標,「別顯」,各別的顯示,分二科,第一科是正斷粗重,又分二科,第一科是煩惱障品,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標。

「於三住中,當知能斷煩惱障品所有粗重」,前面說是十二住,現在就說三個住,十二住裡面有三個住。在這三個位次、三個階位,你要知道在這三住中,能斷煩惱障品所有粗重,這是第一科標。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於極歡喜住。

巳二、釋(分三科) 午一、於極歡喜住

謂於極歡喜住中,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斷,一切上中諸煩惱品,皆不現行。

「謂於極歡喜住中」,三個住中那個住先說呢?先說第一個住,就是極歡喜住,就是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在這個階位。「一切惡趣諸煩惱品」,就是這一類的煩惱若存在的話,它能使令你到三惡道去,所以叫作「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粗重」。這一類煩惱的種子,「皆悉永斷」,就在極歡喜住,這個時候完全消滅了,就是沒有了。在極歡喜住所斷的煩惱,主要是見煩惱,就是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就是由分別來的我執,不是俱生我執。我執分二種:一個是俱生我執、一個分別我執。分別我執就是由自己分別來的我執,若不分別我執不現行,分別才現出來,這是一種「分別我執」。俱生我執是與生俱來,不需要分別它就有。

分別我執分兩類:一個是另外的人告訴你說是:「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是有生有滅,在這個有生有滅的色受想行識裡面,有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常恆住不變異,這是我」。原來沒有這個想法,不知道這回事,是我的老師告訴我,這是由學習來的,這種事情。我現在發覺學習來的煩惱,也是很厲害。現在這裡邊說是由學習來的煩惱,或者是由自己靜坐的時候,多分別來的我執,這二種都叫作「分別煩惱」,因為這個煩惱就會出問題,能令你到三惡道去。「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粗重」,所有的種子,「皆悉永斷」,因為修無我觀,能把這個煩惱斷了,修無我觀能斷這個煩惱。

我說我自己,初開始學習佛法,我那知道這回事?不知道這件事。現在學習時間多了一點,心裏面有這個分別,我以前說過,就是學《金剛經》也是告訴你修無我觀、修我空、修法空,也是這樣。學習《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楞伽經》也是告訴你修無我觀、修法空觀,也是這樣說。我們現在學習《大智度論》、學習《般若經》也是這樣說,要學習我空觀、要學習法空觀,可以得聖道,也是這麼說。

初開始出家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叫作聖道?怎麼樣能得聖道?完全不懂。你告訴我什麼,就是什麼,就是這樣子,現在學多了,《瑜伽師地論》也是這樣說。這樣說有什麼事情呢?我們初開始聽見這話,這話也很平常嘛!也沒什麼。其實很重要,有什麼重要呢?你可以自己想一想,怎麼樣才能得聖道?自己不知道。說是學習這個法門可以得聖道,對不對呢?也不知道,明白一點說,什麼也不知道。現在因為學習經論學多了,有這個分別心。

其中還有一件事,剛才我說的是怎麼知道學習這個法門,是能得聖道呢?根據什麼說這是對的,根據什麼說這是不對的,怎麼樣來辨別呢?我看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完全都不知道,誰知道呢?就是跟那個老師學,他說什麼就是什麼,就是這樣子嘛!不然知道什麼呢?明明是讀經論,我們也不能這樣決定,不能決定這件事是對?是不對?不知道。

但是另外有一個方法,有一件事我們應該注意,就是我為什麼有生死苦惱?要知道這件事,我有生死大苦,生死大苦的根源在那裡?根源在什麼地方?要知道這件事。如果說明根源就是因為有我、有有所得、有這些執著,才有生死大苦,這事要確定,為什麼會有生死苦?你要確定這個原因,然後說現在要了脫生死,那就是把這個原因消滅了,就沒有生死了,就是這樣子嘛!這樣說很簡單,所以從這裡就知道,修習的法門對不對。

如果用功修行的時候,我也不知道怎麼樣會有生死大苦?不知道,但是就是告訴我修行的方法,這個方法能不能了脫生死?也不知道,那這就是有問題了。所以照理說呢,應該自己提出這個問題,就是我出了家,修學聖道的目的,是要解脫生死大苦,生死大苦是從什麼地方來的?要告訴我。這個地方和修學聖道有直接關係的,由於修學聖道的這個方法,能夠斷滅生死的原因,所以就好了,就可以解脫生死大苦。說是修行的方法,沒有斷生死大苦的原因,那你修習這個法門,你白辛苦了,要知道這件事。

末法時代其實已經很久了,就是有這個問題,所以根本也不想修行,或者是修行的方法不對,但是現在後來,我們中國佛教有一個方法,不談這個問題,這個生死怎麼來的?我們不要講這個事情,我們就念阿彌陀,求生極樂世界去,到那裡有阿彌陀佛在開示,這個方法是好,這個方法也是不錯,的確是不錯,就是避免這些煩麻的事情,就好了,就是這樣子。但是若不念阿彌陀佛,不求生阿彌陀佛國,那怎麼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就是這麼回事。

現在這裡說是,這個地方也很重要,「於極歡喜住中,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斷」,這句話不簡單,它告訴你到三惡道的原因,主要就是執著有我,分別我執,主要是這個,現在你這樣說,我應該怎麼修行,要修無我觀,知道修無我觀,就把這個分別我執破了,破了不到三惡道去,就知道。修無我觀,但是這上面也是,我們在聲聞地已經學過了,非要有奢摩他不可,有奢摩他呢,然後在奢摩他里修無我觀,就把這個分別我執,諸煩惱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斷,就沒問題了,就是這麼一回事。你看這個文好像沒有什麼,但是若是真實多看了經論的時候,就感覺這句話是非常重要,就是告訴你應該怎麼修行了。

「一切上中諸煩惱品,皆不現行」,這前面「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粗重」,這是分別我執。我們大乘佛法呢,也包括了分別法執,也就是這一切法不執著,不執著這些事情。但主要是分別我執,這樣子是見煩惱。譬如說小乘佛法得了初果須洹陀,他是把我執滅了,但是愛煩惱還在。「愛煩惱」有二種,這二種是什麼呢?譬如我師父告訴我:「在臭皮囊裡面,有一個不生不滅,這是我,這是本來面目」,唉呀!原來不懂這個事,你告訴我,聽了很歡喜,就愛執這件事。誰若說不對,眼睛就會立起來,這也就是「愛」。但這個愛是屬於「我愛」,愛著這個我。

另外還有愛呢?是遇見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五欲上的愛,還有一種愛。所以「一切上中諸煩惱品」,這個地方沒有說下品,只是說上品、中品的煩惱,這是愛煩惱。那些煩惱品,「皆不現行」,也不活動了,若是到了極歡喜住的時候,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識不可得,這個時候分別我執、分別法執沒有了。但是愛煩惱也不動,「皆不現行」,就是不活動,還是在,就像我們有病,病沒有發作還在,並沒有完全好。就是得無生法忍的那無我智慧,消滅了我的執著,同時也能調伏上品中品煩惱的活動,叫它不動,但是有的時候也是動。

所以在家人修無我觀,也可以得初果須陀,但是他還有欲。所以得了聖道以後,得無生法忍的人,他還要修不凈觀,何況我們沒得無生法忍的人啊!「一切上品中品諸煩惱品,皆不現行」,就不活動了。這是第一科於極歡喜住,在這個極歡喜住,初得無生法忍、初入聖道的時候,他斷煩惱的情形,就是這樣子。下面是第二科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說三個住,已經說了一個住,現在說第二個住。

午二、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凈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斷,一切煩惱皆不現前。

這中間就是初極歡喜地、第二地、第三地、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第七地,這是六個地,中間略過去了。這個時候到了第八地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的時候,就是他心裏面很任運地、自然地,與第一義諦相應,像我們沒得無生法忍的人,要修無我觀、修我空觀、修法空觀的時候,心裏面非要作意不可,不作意不能修,那就是有加行、有功用。若常常修止觀呢,這有加行、有功用,會感覺到是要努力地、要如理作意,要努力才行。若不努力,不如理作意,根本就不能修行,無分別住是不能修行。若在毗缽舍那,在第一義諦上來說,根本就沒有修行。

所以「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到了第八地的時候,「一切能障一向清凈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斷」,就是上品、中品的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到這個時候決定是斷掉了。「一切能障一向清凈無生法忍」,那這就是第八不動地的無生法忍是這樣,「一向清凈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斷」,是煩惱的種子,不是說是現行,現行已經降伏了,到這個時候能把種子,皆悉永斷。這指煩惱障說,所知障還沒有提啊!就是煩惱障到這個時候。「一切煩惱皆不現前」,這就是下品的諸煩惱品也被調伏了、也不動了。

《披尋記》一六一五頁:

一切能障一向清凈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粗重者:前說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中,非有煩惱,非離煩惱。一切煩惱不現行故,希求佛智猶未得故,由是能障一向清凈無生法忍,今即說彼諸煩惱品所有粗重應知。

「一切能障一向清凈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粗重者:前說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中」;「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中」,就是第七遠行地。「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這第七遠行地的菩薩,那個聖道表現出來的相貌,也不是有煩惱,可也沒有離開煩惱,就是這麼境界。「一切煩惱不現行故」,因為上品、中品的煩惱也不活動了,「希求佛智猶未得故」,但是希望得到佛的智慧,但佛的智慧還沒得到,他還有希求心。「希求心」,在我們凡夫來說,是一個願,我們希望得聖道,這個願非有不可。但是在第七遠行地的時候,這就是有所得的煩惱,「希求佛智猶未得故」,這就是有所得的煩惱。「由是能障一向清凈無生法忍」,這個微細的有所得的執著,就障礙一向清凈的無生法忍不得現前。「今即說彼諸煩惱品所有粗重應知」,現在這裡說,到了第八地的時候,就把這個煩惱斷了,是這麼的意思,這是「一向清凈的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粗重」,現在到這個時候都斷掉了,到了第八無相住的時候,這些煩惱不現前了,但是還有一個微細的下品煩惱還在,還沒有清凈。這是第二住,第一住是極歡喜住,第二住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第二住斷煩惱是這樣的情形。下面第三科是第三住於最上成滿菩薩住。

午三、於最上成滿菩薩住

於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永斷,入如來住。

就是下品的煩惱也斷了,「當知一切煩惱習氣」,「習氣」,就是種子,因為內心和外面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內心有所分別,就會造成一個力量,那就是「習氣」,因習而有氣。「隨眠」,也是種子,就是隨逐你,不離開你,「眠」,就是睡覺了,就不活動嘛!若是醒覺,會去做事情了,睡覺就在那休息不動了。說那種子不現行的時候,它在你心裏面,潛藏在那裡不動,所以用「眠」來譬喻這件事。「隨」,就是隨逐你,不離開你,實在是隨逐什麼?就是隨逐你的心,和你的心不相離,潛藏在甚深的心裏面,叫作「隨眠」,所以由是也叫作「習氣」,也叫作「隨眠」,也叫作「粗重」。這個習氣隨眠是誰的習氣隨眠呢?是煩惱的習氣隨眠。

「障礙」,這個煩惱障礙你,與第一義諦不相應,你想到第一義諦,它就障礙你不能去。「皆悉永斷」,到這個時候就是最上成滿菩薩住,就是第十法雲地的時候,這些污染都斷滅了,這個煩惱障完全沒有了,就「入如來住」,這個時候得無上菩提了,這可見煩惱障要到佛的時候才清凈。前面是煩惱障,這一科完了,下面說第二科所知障,分三科,第一科標。

辰二、所知障品(分三科) 巳一、標

當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種。

前面煩惱障分三個住,也就是三種。所知障也有三種,這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列出來。

巳二、列

一者、在皮粗重。二者、在膚粗重。三者、在肉粗重。

所知障也分三種的不同,皮和膚和肉是深淺的不同,也就是粗細的不同,用這三個字來表示所知障的深淺、所知障的粗細的不同,這是列,下面解釋。

巳三、釋

當知此中在皮粗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在膚粗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已斷。在肉粗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得一切障極清凈智。

「當知此中在皮粗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這是最淺的所知障,那就是分別法執的時候,我們這個心與一切法接觸的時候,前五識時間短,它不分別,前五識也有明了性,但是它不分別,可是前五識一接觸的時候,第六識就馬上有了別了,第六識就有執著,那就是分別法執,這分別法執,這時候就是在皮粗重。「當知此中在皮粗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就是這位修行人、這位禪師,在奢摩他裡面,不但是修我空觀,同時也修法空觀,所以到了得無生法忍的時候,這個分別法執也就消滅了,所以「在皮粗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這個時候,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所斷的所知障是很膚淺的。

「在膚粗重」,就是深一層的分別法執,就是與生俱來的法執,就是自然的,不需要加分別,就有有所得的執著。「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已斷」,那要到第八地菩薩,把這個所知斷了,「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就把這個煩惱也斷了,把這個煩惱斷的時候,你讀這個《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天女散花,花落在阿羅漢身上的時候,就著在阿羅漢身上,阿羅漢要神通都去不掉花,還是沾在身上,原來就是他的分別法執,俱生法執在,他不能掉,這是俱生法執。

「在肉粗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這是更深一層的微細的法執,就是到佛的時候就斷掉了,斷掉的時候就是成佛了。前面煩惱障的那個地方說:「於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永斷,入如來住」,這個地方說:「在肉粗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其實也是一樣。前面是說在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皆悉永斷,入如來住。這個地方是說到佛的境界,才滅掉,這就是成佛了。

在文字上看,煩惱障是在菩薩住的時候斷掉,所知障要成佛的時候斷,好像有一點差別,但是如果心裏面還有所知障,還沒有圓滿清凈,能名之為佛嗎?所以應該是文相上有一點差別,可是裡面的義應該是一樣。「得一切障極清凈智」,在成佛的時候,成就了一切障都消除了,他心是清凈的,沒有染污了。

卯二、修斷資糧

於三住中煩惱所知二障永斷;所余諸住如其次第,修斷資糧。

前面是正斷粗重,這是第一科。現在是第二科修斷資糧。「資糧」,是因的意思,由因而得果。「於三住中煩惱所知二障永斷」,於極歡喜住和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到如來住,或者說是最上成滿菩薩住,這三個住。煩惱障、所知障,這二種障礙都全部地、永久地消滅了。「所余諸住如其次第,修斷資糧」,一共是十三個住,除掉了這三個住,其餘的住是「修斷資糧」,那是修斷的因,由如是因而成就這三個住的斷煩惱。譬如說是初極喜住能斷除三惡道的煩惱品類,那就是勝解行住為資糧,勝解行住修奢摩他、修毗缽舍那、修二空觀的時候為因,而後成為極喜住斷除煩惱的果,就是這樣。到了第八住能滅除去一切的煩惱,那就是由二地、三地乃至到第七地為修行的資糧。若是到第十住最上成滿菩薩住,那就是第八不動地及第九善慧地為資糧。「如其次第,修斷資糧」,是修斷的因,由如是因而成就三個住的果。

丑四、清凈(分二科) 寅一、標

即於如是十三住中,當知略有十一清凈。

這下面第四科是「清凈」,前面是第三科「修斷」,修斷這一科講完了。現在是第四科「清凈」,分二科,第一科「標」。

「即於如是十三住中,當知略有十一清凈。」這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列」,分十一科,第一科是「種性清凈」。

寅二、列(分十一科) 卯一、種性清凈

謂於第一種性住中,種性清凈;

十三住,第一個住就是種性住。「種性住中」,就是它的種性是清凈的,就是他有佛性,就是這麼意思,這是種性清凈。

卯二、信解清凈

於其第二勝解行住,信勝解凈;

第二科「信解清凈」。「於其第二勝解行住」,就是發無上菩提心,修學佛法,他這時候常常修四念住,甚至修止觀,從止觀中得到信勝解凈。因為初開始學習文字的佛法時,這個時候開始建立信勝解的資糧,等到修止觀時,這時候開始信勝解凈。「勝解」,就是不猶豫,心裏面不猶豫,就是有了力量。止觀有了力量的時候,信心也是建立起來。「信」是由智慧建立的,有智慧以後,才對佛法有信心,而這智慧是從止觀中來。「信勝解凈」,這就是勝解行地的清凈。

卯三、意樂清凈

於其第三極歡喜住,勝意樂凈;

第三個清凈就是極歡喜住。這個時候斷除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與第一義相應了,所以心也清凈。

卯四、增上戒清凈

於其第四增上戒住,增上戒凈;

第四個清凈是「增上戒住」。「增上戒住」就是增上戒特別清凈,持戒是非常清凈,不會有犯戒的事情。

卯五、增上心清凈

於其第五增上心住,增上心凈;

第五個清凈就是「增上心住」。增上心住就是發光地,這是第五個清凈。這時候他得到四禪八定,得四禪八定時,定也是清凈的,因為有無漏的智慧在裡面。

卯六、無倒智清凈

於其第六第七第八增上慧住,無顛倒智發起清凈;

這是第六、第七、第八。第六(住)是焰慧地,焰慧地是覺分相應增上慧住;第七(住)難勝地是諦分相應增上慧住;現前地是緣起相應增上慧住。這三個都是智慧,第六、第七、第八這三個都是增上慧住。什麼智慧呢?「無顛倒智發起清凈」,就是一切法是緣起的,心裏面在緣起法上沒有顛倒的迷惑,成就了清凈的智慧。這是第六個清凈「無倒智清凈」,第六個清凈包括三個地。

卯七、有加行圓滿清凈

於其第九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有加行行圓滿清凈;

這是第七個清凈,這是第九住。「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就是第七遠行地。這位禪師、菩薩是有加行,他用功修行的境界得到清凈,這時候已經開始第一個無相住。

卯八、真智神通引發清凈

於其第十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真智神通引發清凈;

這是第八「真智神通引發清凈」。這時候是「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他清凈的真實的智慧,也有廣大的神通出現,引發出來真智神通得清凈,他沒有有所得的污染。

卯九、無礙解清凈

於第十一無礙解住,能正為他宣說法義無礙解凈;

「於第十一無礙解住」,這是第九個「無礙解清凈」。第九個無礙解清凈是第十一無礙解住,就是善慧地菩薩。這位菩薩「能正為他宣說法義無礙解凈」,他有四無礙辯: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說無礙解,智慧清凈。

卯十、妙智清凈

於第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中,入一切種一切所知妙智清凈;

「於第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中」,這是第十「妙智清凈」。這位菩薩「最上成滿菩薩住中,入一切種一切所知妙智清凈」,「最上成滿菩薩住」,就是法雲地了。他「入一切種」,就是一切類,一切的所知境,誰有這種能力呢?就是妙智,妙智清凈。

卯十一、究竟清凈

於第十三如來住中,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諸習氣究竟清凈。

「於第十三如來住中」,就是最後究竟圓滿住。「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諸習氣究竟清凈」了。這一共從種性住,到最後如來住,一共有十一種清凈,都叫做清凈,但是還有淺深的不同的。

丑五、相攝(分二科) 寅一、標指

如前菩薩功德品中所說八法,能攝大乘,當知在此十三住攝。

這是第五科「相攝」,前面第四科是「清凈」,現在第五科是「相攝」。分二科,第一科「標指」。

「如前〈菩薩功德品〉中所說」的「八」種「法」,「能」夠賅「攝」全面的「大乘」佛法。「當知在此十三住攝」,那八種法也在這十三住所收攝了。這是指,指在〈菩薩功德品〉。

寅二、配釋(分五科) 卯一、初二住攝

謂於第一第二住中,於菩薩藏生信、勝解、聽受、思惟;

下面第二科「配釋」,分五科,第一科「初二住攝」。

「謂於第一第二住中」,初二住,就是種性住和勝解行住,這兩住於八法之中就指菩薩藏,「於菩薩藏生信、勝解、聽受、思惟;」就是開始學習佛法。

八法:「第一個是菩薩藏教」,「第二即於如是菩薩藏中,顯示諸法真實義教」。前面是教,這個是義,顯示義。「第三者即於如是菩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勝廣大威力之教」。這是單獨指佛菩薩的不可思議的威力,大乘菩薩藏裡面顯示這一點。「四者於上所說如理聽聞。」

八法,這是前四法。前四法是第一、第二住中,「於菩薩藏生信、勝解、聽受、思惟」,包括了前四法。一共八法,第一、第二中包括了四法。

《披尋記》一六一六頁:

於菩薩藏生信勝解等者:此於八法攝其前四應知。

第一住、第二住,包括了八法的前四法。

卯二、第三住攝

第三住中,得勝意樂,趣向前行勝修行相;

這是第二科,第二科就是第三住極喜住,就是初得無生法忍。「得勝意樂」,因為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有殊勝的意願,有大悲心,同時有大智慧,這叫殊勝意樂。「趣向前行」,初得無生法忍以後,不停留在那裡,繼續向前進,向於無相的境界趣進。「勝修行相;」這個時候的修行特別殊勝,以無所得的智慧修學六波羅密。

《披尋記》一六一六頁:

趣向前行勝修行相者:此攝第五應知。

這是在八法里是第五法,第五法是如理思惟為先,趣勝意樂。這是第五法。這就是思惟慧,思慧。

卯三、次六住攝

於餘一切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中,得修廣大;

這是第三科「次六住攝」。「於餘一切」,前面只是得勝意樂,初極喜住、第二住、第三住、第四住、第五住、第六住、第七住到第八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中,得修廣大;」這時候他的修行,他的般若波羅蜜逐漸的增長廣大,也還是無相修。

《披尋記》一六一六頁:

得修廣大者:此攝第六應知。

八法里的第六法就是趣勝意樂為先,入修行相。

卯四、次三住攝

於上三種凈行所攝菩薩住中,修果成滿。

下面第四科「次三住攝」。「於上三種凈行所攝菩薩住中,修果成滿。」前面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是第七遠行地,後面第八地、第九地、第十地有三個住。「於上三種凈行所攝」的,就是「菩薩住中,修果成滿」。「修果成滿」就是八法里的第七法,入修行相為先,修果成滿。

《披尋記》一六一六頁:

修果成滿者:此攝第七應知。從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乃至最上成滿菩薩住,名上三種菩薩住。望餘下住,名為上故。

「修果成滿者:此攝第七應知。」八法中的第七法,「從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乃至最上成滿菩薩住」,中間有個無礙解住,一共是三個住,「名上三種菩薩住。望餘下住,名為上故。」其他的第七遠行地以下是下住,這是上住。

卯五、如來住攝

如來住中,當知獲得究竟出離。

這是第五科。到佛的境界的時候,「當知獲得究竟出離」,究竟出離,就是八法中最後一法。

《披尋記》一六一六頁:

究竟出離者:此攝第八應知。

〈菩薩功德品〉的最後一法是第八法。

丑六、類聲聞住(分二科) 寅一、標

當知菩薩十二種住,隨其次第類聲聞住。

這是第六科「類聲聞住」,分二科,第一科「標」。

「當知菩薩十二種住」里,「隨其次第」,隨它前後深淺的次第,「類聲聞住」,與聲聞住相類似。這是「標」。

寅二、配(分十科) 卯一、初住

如諸聲聞自種性住,當知菩薩初住亦爾。

下面第二科是「配」,分十科,第一科是「初住」。

「如諸聲聞自種性住,當知菩薩初住亦爾」。「諸聲聞自種性住」,他自己的種性就是聲聞種性,他不是辟支佛種性;也不是佛種性。這個人有聲聞種性,他安住在他的種性里,「當知菩薩初住亦爾。」菩薩初種性住也是這樣子,這是相配合。

卯二、第二住

如諸聲聞趣入正性離生加行住,當知菩薩第二住亦爾。

第二科「第二住」。「如諸聲聞趣入正性離生加行住,當知菩薩第二住亦爾。」「如諸聲聞」,有聲聞種性,遇見佛法的時候,他就發出離心,「趣入正性離生」,就是由凡夫的境界向聖人的境界去了。「正性離生」,就是得初果以上,就叫做「入正性離生」。「正性」,就是涅槃,什麼叫做涅槃呢?就是在真如的理性上,色受想行識寂滅了,那就是涅槃,「趣入正性離生」,就是向涅槃那裡去了。就是涅槃為上首的意思,他感覺到生死是苦,願意得涅槃的安樂,他有這樣的意願了。

那就是從種性住,向前進了一步。如果沒有往前進的時候,在種性住時,他沒有這種思想,沒想得涅槃。「離生」,生是什麼?就是煩惱,遠離了煩惱。本來是惑業苦,應該遠離惑業苦三法嘛,怎麼單說離煩惱呢?因為生死的苦惱是由業力招感的,由業力造成的生死苦,但是業力發生作用的時候,需要有煩惱的支持,沒有煩惱的支持,業不能令你得生死苦的,所以這叫做潤生煩惱。十二緣起,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愛取的煩惱。若有愛取的煩惱,就會受生死苦。

若是修學聖道的阿羅漢,把愛取的煩惱斷了,就完了,臨終的時候,色受想行識一剎那間滅了,就不生不滅了,就得涅槃了。所以只是離開了煩惱,遠離了愛見的煩惱,就得涅槃了,所以叫「正性離生」。「加行住」,煩惱不會自己就沒有的,要努力的修學四念處才可以。所以「如諸聲聞趣入」,實在就是發心要得涅槃,他就努力的修學四念住,這時候還沒有得聖道,這是聲聞人有這麼一個階位。「當知菩薩第二住亦爾。」勝解行住也是這個意思。

卯三、第三住

如諸聲聞已入正性離生住,當知菩薩第三住亦爾。

這是第三科第三住。如諸聲聞種性的人,他們發出離心修學四念住的時候,已經入正性離生住了。那就是從初果開始,初果的時候,無我的智慧現前時,也不見有色受想行識,那時候也是入於不生不滅的境界,所以「已入正性離生住」,安住在那裡。「當知菩薩第三住亦爾」,那就是初歡喜地,初歡喜地也是這樣子。

卯四、第四住

如諸聲聞已得證凈聖所愛味為盡上漏增上戒學住,當知菩薩第四住亦爾。

這是第四科「第四住」。「如諸聲聞已得證凈」,就是佛、法、僧、戒,四證凈。沒有得聖道的人,心有所得的人,對佛菩薩雖然也有恭敬心,但是究竟怎麼回事,不知道。對於佛、對於法、對於僧有恭敬心,但是什麼是佛法僧?心裡迷迷糊糊的。得了初果以後,他知道佛法僧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是清凈的。所以我們若看見佛…「可以身相見如來否?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是聖人才能達到這個境界,我們一定是看見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這是佛嘛。你沒有三十二相、沒有八十種好,你哪是佛呢?我們凡夫就是這樣想嘛!但是入了聖位的人,他不是的,他不這樣想。所以叫四證凈,他知道佛法僧戒是清凈的境界。

「聖所愛味」,就是這種清凈無漏的境界,是聖人所歡喜的。「為盡上漏增上戒學住」,這時候得了初果以後,他才斷了分別我執,俱生我執還有愛煩惱都沒斷。「為盡上漏」,為了滅除上面還有的煩惱,他要學習增上戒,這叫持戒清凈,在持戒清凈的基礎上,還是要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來斷煩惱的。「當知菩薩第四住亦爾。」當知菩薩第四住也是這樣,就是增上戒住也是這樣子。

卯五、第五住

如諸聲聞依增上戒學引發增上心學住,當知菩薩第五住亦爾。

這是第五住。「如諸聲聞依增上戒學」,就是他得了初果以後,持戒清凈,但是不停留在這裡,繼續向前進,還要修學定。「引發增上心學住」,加強奢摩他,他得初果的時候,應該是得到未到地定,而這個時候若是有了清凈的戒以後,要繼續的修四念住,修奢摩他,得初禪、得二禪、三禪、四禪,引發增上心學,就安住在四禪里,「當知菩薩第五住」也是這樣子。

卯六、第六七八住

如諸聲聞如其所得諸聖諦智增上慧學住,當知菩薩第六第七第八住亦爾。

這是第六、第七、第八住。「如諸聲聞如其所得諸聖諦智」,初得須陀洹果也是有聖諦智,但是還不圓滿。「如其所得諸聖諦智」,就是苦集滅道四諦的智慧,他繼續的努力修四念住,增長智慧。那個時候就已經得到四禪了,在四禪里繼續修無我觀,他的慧力增長。這時候就是得三果以上了。「當知菩薩第六第七第八住」也是這樣,也繼續增長他的智慧,也增長禪定。

卯七、第九住

如諸聲聞善觀察所知無相三摩地加行住,當知菩薩第九住亦爾。

第七科是第九住。「如諸聲聞善觀察所知無相三摩地」,諸聲聞人也修三三昧,修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聲聞觀察所知無相」,就是色受想行識一剎那間滅了,這個時候是離一切相的,就是不生不滅涅槃的境界。他努力的修無相三摩地,「當知菩薩第九住」也是這樣子。

卯八、第十住

如諸聲聞成滿無相住,當知菩薩第十住亦爾。

現在第八,第十住。「如諸聲聞成滿無相住」,如諸聲聞修三三昧,修無相住成滿的時候,就是阿羅漢住了。「當知菩薩第十住」也是這樣子。

卯九、第十一住

如諸聲聞從此出已入解脫處住,當知菩薩第十一住亦爾。

下面第九科第十一住。「如諸聲聞從此出已」,從無相住向前進步,「入解脫處住」,那就是成就了三三昧,成就圓滿了,「入解脫處住」,那就是圓滿的涅槃的境界。「當知菩薩第十一住」也是這樣子。

第十二住就是最上成滿菩薩住,第十一住就是無礙解住。 

《披尋記》一六一七頁:            

入解脫處住者:謂證慧解脫心解脫故。

這是約證慧解脫、心解脫故。慧解脫就是沒得滅盡定,一種說法:沒得滅盡定就算是慧解脫,得滅盡定叫做俱解脫。一種是說:只得未到地定,沒得四禪八定叫慧解脫;若是得到四禪八定就叫做心解脫。慧解脫而同時也是心解脫。

慧解脫就是得到無我、無我所的清凈的智慧,解脫愛煩惱、見煩惱。

心解脫,心就是得了定了,得了四禪八定,得了滅盡定,心裏面不是染污的無知也斷滅了,叫做心解脫。這就是第十一住。

卯十、第十二住

如諸聲聞具一切相阿羅漢住,當知菩薩第十二住亦爾。

《披尋記》一六一七頁:

具一切相阿羅漢住者:謂證極清凈道及果功德故。

這就是俱解脫,阿羅漢有三種: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大阿羅漢就是大智慧境界。一切聲聞具一切相的阿羅漢,當知菩薩十二住也是這樣子。

這是本地分菩薩地里的〈住品〉到此結束了。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三持究竟瑜伽處生品第一

壬五、生品(分五科) 癸一、標

諸菩薩生,略有五種,攝一切生;於一切住,一切菩薩受無罪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這是第五科「生品」,前面第四科是「住品」。分五科,第一科是「標」。

「諸菩薩生,略有五種」,諸菩薩就是得無生法忍以後這些大菩薩,他有大悲心,還是要到眾生的世界來,那個情形是怎麼樣呢?現在這裡說的「生」是這個意思,略有五種不同:「攝一切生」,就是包括了這一切的大菩薩來到眾生世界受生的情形。「於一切住」,不算佛,菩薩是十二住,十二住應該算十一住,或者算十住,前兩住不算。「於一切住,一切菩薩受無罪生」,他們來到眾生的世界,是沒有苦惱的事情的,他們能夠「利益一切有情」,能「安樂一切有情」的。

這是「標」,下面是「征」。

癸二、征

何等為五?

前面標出五種,這五種是什麼呢?「征」,下面列出來。

癸三、列

一者、除災生。二者、隨類生。三者、大勢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後生。

一共這五種不同。

前面講菩薩三大阿僧祇劫這件事,三大阿僧祇劫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呢?從什麼時候開始入於初阿僧祇劫?我們是說,初開始種性住菩薩遇見佛法以後,發無上菩提心了,應該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計算。

但是在《攝大乘論》上也說出一個相貌來,若達到這個程度,你就開始初阿僧祇劫了。在《攝大乘論》里,說出來四句頌:「清凈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清凈增上力」:清凈力,增上力。清凈力怎麼講呢?

清凈力:這位菩薩種性的人,發無上菩提心了,他有善根,什麼是善根呢?就是信戒聞舍慧,或者信進念定慧,就是有這個善根。善根也是有深淺的不同,現在是要有清凈力,清凈力是什麼意思?就是你有這個善根的力量發動時,能降伏煩惱,所以叫做清凈力。煩惱是染污的,能調伏煩惱,心就清凈,這是一個條件。要有這麼一個條件,就是你的善根能調伏煩惱。他說的這個相貌,說的很明白,說的很明顯。就是煩惱來了,你的正念提起來,能壓倒煩惱,要達到這個程度,這是一個相貌。就是煩惱來了,心不清凈,但是你的正念,你發的無上菩提心有力量,把煩惱調伏了,心清凈。要有這個力量,我感覺這也不是容易,這是清凈力。

增上力:增上力是發願。要發一些清凈的願,發願有什麼好處呢?能遇見善知識。善知識能增上,能幫助你得聖道,這個事情很重要。譬如我們學習佛法,你自己也能學習,是的,我不需要聽別人講,我自己住茅蓬可以學習佛法,是的,但是我看這種人很少。世親菩薩,要他哥哥來給他作增上緣,他才回小向大,沒有他哥哥無著菩薩的增上,世親菩薩是在小乘里,他不能發無上菩提心啊。我看多數人修學聖道的經過要善知識的提拔,善知識的攝受,善知識的接引,為什麼能得到善知識?你要發願,不發願不行。「清凈增上力」,要善知識的接引,善知識的提拔你。你自己要有善根的力量,同時要有善知識的教導才可以。這是「清凈增上力」。

堅固心:堅固是自己有了善根,能發自內心我要出家,放下塵勞的事,我要出家修行。但是還要遇見善知識,遇見善知識去學習。學習,你的菩提心就會更堅固,善根也特別堅固。怎麼叫做堅固呢?還是有一點事情…就是惡知識來破壞你,不能破壞,你的菩提心堅固,惡知識不能令你墮落。這也不容易,說我也能發道心修行,但是惡知識來了的時候,你就隨他去了。現在惡知識不能夠破壞你,「堅固心升進」,你的無上菩提心不動,不動搖。

所以我們用功的時候,常可以考驗自己,隨時能得到考驗,考驗的事情隨時會有的。譬如說一個同學忽然間非理相加,看我這心動不動?這就看出來。看我的道心堅固不堅固?所以別人來罵你一句,毀辱你一下,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立刻就知道我現在到了什麼程度了。不然自己不知道我現在到了什麼程度?自己不知道。「堅固心升進」,惡知識來破壞你的時候,來考驗你時,心不動搖,這是堅固。

「清凈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堅固心,還有一個升進的力量,就是由於自己善根的力量,由於善知識引導的力量,惡知識不能破壞你,所以你修學聖道這件事,天天的有進步。我們不要說剎那剎那有進步,說天天有進步就不得了。昨天我用功修行,今天也用功修行。我看《高僧傳》有一個人說:我昨天也用功修行,今天也用功修行了,但是今天沒有進步,就流淚了。我今天沒有進步,和昨天一樣,這樣不行,我不滿足,要今天也用功,明天也用功,天天有進步,要這樣子。「堅固心升進」,升進就是我的善根不斷的進步。這是四個條件,這個時候,你的三大阿僧祇劫已經開始了。

這是出在《攝大乘論》上。《攝大乘論》上有這四句頌,世親菩薩加以解釋。世親菩薩解釋「清凈」那句話的時候,還不是太容易懂,可以去找《攝大乘論》第七卷。在《攝大乘論》世親菩薩的解釋里,第七卷最後,你看看他的解釋。我剛才解釋的時候,「清凈增上力」,「清凈」我怎麼解釋的?一回兒若有時間你去查一查,看世親菩薩是怎麼解釋的?世親解釋那句話,那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看容易懂不容易懂?但是看無性菩薩解釋,《攝大乘論》有二個解釋:從印度翻譯過來的,有世親菩薩解釋,有無性菩薩解釋。無性菩薩的解釋就容易懂一點。


推薦閱讀:

「嘉園行健」瑜伽鍛煉,你準備好了嗎?
便秘、腹部脹氣怎麼辦?這6個瑜伽體式幫你解決!
這套瑜伽,喚醒背部覺知,增強力量,同時緩解下背部疼痛!
瑜伽2
2019年全美瑜伽RYT200小時瑜伽教師培訓

TAG: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