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優秀公開課教案
2015-12-18 17:19 1134次
共1課時涉江采芙蓉 高中語文 人教2003課標版
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 識記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2) 背誦全詩。
2、能力方面
(1)領會詩歌的思想內涵。(2)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通過意象來賞析詩歌的能力。(4)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3、情感方面
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2學情分析經過前面必修一以及必修二部分古詩歌的學習,學生們已經對古詩歌的發展和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誦讀古詩歌的方法和鑒賞詩歌意境、領會詩人情感的方法,本節課所設置的相關問題,既屬於他們的能力能解決的範圍之內,又能起到將前面所學習過的內容加以鞏固、深化的作用。
3重點難點重點:(1)詩歌的朗讀;(2)詩歌的賞析;(3)詩歌的表現手法
難點:通過抓住意象來賞析詩歌。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活動1「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活動2【講授】活動2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並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失意和哀傷,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由於作者文化素質較高,有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於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活動3【講授】活動3(一)初讀,整體感知(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作品)
1、試為這首詩劃分節奏。(學生劃分,師生共同明確)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詩歌的感情基調如何?你認為全篇中哪個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明確)
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憂傷。是「思」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思」的舉動是什麼?這種行為在古代詩歌中常見嗎?可否舉例?
明確:是採摘芙蓉。這種行為在古代詩歌中常見。
4、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麼?為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即荷花,為全詩營造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二)再讀,討論交流(請學生個別朗讀,之後小組討論作答,教師明確)
1、三、四句一問一答,在全詩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黯然銷魂作鋪墊。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對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從側面烘託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3、你認為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男子還是女子?
提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讀,合作探究(教師指點精讀個別詩句,學生討論交流作答)
詩歌表現手法: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對寫手法
(四)速背訓練(教師指導方法,學生自由背誦幾分鐘,教師抽查)
活動4【講授】活動41.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遊子思鄉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明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3.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麼?這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麼作用啊?
明確: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這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4.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5.採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現實生活中情人節送玫瑰,母親節送康乃馨。採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沒有送出去了沒有?沒有。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了變化。由歡欣轉為失落,
6.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7.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寫?
明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其中「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9.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想愛卻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生距離產生美。
10.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活動5【作業】活動5【課後作業】
1、對比閱讀:
《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注釋:①奇樹:美樹。②華:同「花」。 ③滋:繁盛。④榮:即上句的華。⑤貴:一作「貢」,獻的意思。
思考:詩歌主要通過什麼意象來抒情的?主人公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處?
涉江采芙蓉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涉江采芙蓉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活動1
「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活動2【講授】活動2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並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失意和哀傷,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由於作者文化素質較高,有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於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活動3【講授】活動3(一)初讀,整體感知(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作品)
1、試為這首詩劃分節奏。(學生劃分,師生共同明確)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詩歌的感情基調如何?你認為全篇中哪個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明確)
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憂傷。是「思」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思」的舉動是什麼?這種行為在古代詩歌中常見嗎?可否舉例?
明確:是採摘芙蓉。這種行為在古代詩歌中常見。
4、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麼?為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即荷花,為全詩營造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二)再讀,討論交流(請學生個別朗讀,之後小組討論作答,教師明確)
1、三、四句一問一答,在全詩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黯然銷魂作鋪墊。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對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從側面烘託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3、你認為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男子還是女子?
提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讀,合作探究(教師指點精讀個別詩句,學生討論交流作答)
詩歌表現手法: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對寫手法
(四)速背訓練(教師指導方法,學生自由背誦幾分鐘,教師抽查)
活動4【講授】活動41.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遊子思鄉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明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3.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麼?這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麼作用啊?
明確: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這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4.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5.採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現實生活中情人節送玫瑰,母親節送康乃馨。採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沒有送出去了沒有?沒有。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了變化。由歡欣轉為失落,
6.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7.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寫?
明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其中「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9.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想愛卻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生距離產生美。
10.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活動5【作業】活動5【課後作業】
1、對比閱讀:
《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注釋:①奇樹:美樹。②華:同「花」。 ③滋:繁盛。④榮:即上句的華。⑤貴:一作「貢」,獻的意思。
思考:詩歌主要通過什麼意象來抒情的?主人公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處?
推薦閱讀:
※林峰稱公開戀情等時機 不擔心奧運影響劇集收視
※汶川地震鏡頭 那些從未公開的慘景
※袁黎馮段:北洋四大元首家產大公開
※三易卦數大公開
※一定要救牠!寵物專家公開,狗狗與貓咪發出無聲的求救,12個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