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巳時養生 脾為後天之本

巳時——9:00~11:00——脾經最旺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金元時代著名醫家李東垣在其《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可見脾胃不分家,養好脾的同時也要養好胃。巳時是脾經值班,不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中醫講究整體觀念,講脾不離胃,講胃不離脾,常脾胃並稱。中醫的脾胃不是現代醫學解剖學上的脾與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醫所講的脾胃包括了整個消化系統,遠遠超出解剖學意義上的脾和胃的範疇。

在五行中,脾屬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顧,土能生化萬物。脾與胃,一陰一陽,互為表裡,脾與胃共同參與飲食的消化吸收。《素問·靈蘭秘典論》講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將脾胃的受納運化功能比作倉廩,可以攝入食物,並輸出精微營養物質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為本,胃主受納水谷,脾主運化精微營養物質,可見脾胃在人體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後,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於後天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先天不足的,可以通過後天調養補足,同樣可以延年益壽;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視後天脾胃的調養,久之就會多病減壽。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食物進入胃以後,由胃進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將其變成食糜,然後由脾進行消化、吸收,化生為精微營養物質。而要完成上述功能,脾與胃的正常生理功能應相互協調,才能正常發揮。脾為陰土,喜燥惡濕;胃為陽土,喜潤惡燥;脾的運化有賴於胃陽的動力,胃的受納有賴於脾陰的資助,而且不燥不濕、不冷不熱,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完成納運過程。脾惡濕故多濕證,胃惡燥故多燥證,臨床常見脾虛濕困、胃陰不足者。

胃主降濁。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後,必須下行進入小腸,才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故胃以降為和;脾主升清,脾氣上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輸布到全身發揮其營養功能,故脾以升為順。

脾與胃居於中焦,是升降的樞紐,其升降影響著各臟腑的陰陽升降,因此脾胃健運,臟腑才能和順協調,元氣才能充沛。所以,在調理機體時尤其注意調理脾胃氣機。

脾胃居中土,與其他臟腑關係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響其他臟腑,肝、心、脾、肺、腎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臟對五行,很容易出現相生相剋的疾病傳變現象。所以《慎齋遺書》有言:「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

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原料,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反之,若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減退,則機體的消化吸收機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說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口唇是脾經的一面鏡子

為什麼說口唇是脾經的一面鏡子呢?《靈樞·五閱五使》說:「口唇者,脾之官也。」《素問·金匱真言論》指出:「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從中我們得知,脾開竅於口,故脾經有問題就會表現在口唇上。

「脾開竅於口」即飲食口味及食慾的正常與否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一個人的脾經通暢,即可飲食有味、食谷感覺香甜,這樣則營養充足,小孩長得健壯,大人則氣血充足,肌肉健美;反之,如果一個人脾失健運,則可出現食慾減退或口味異常,如口淡無味、口甜、口膩等。

推薦閱讀:

14種按摩方法可養生防癌——中新網
五穀雜糧的養生絕活
古今名人養生秘訣
最便宜的養生處方,從此不用求醫問葯!
看完後你才懂的人生感悟,「春分」不只是節氣……

TAG:養生 | 後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