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腫瘤細胞,告訴你所不知道的(三):洞察CTC的未來價值
回顧:循環腫瘤細胞,告訴你所不知道的(二):解析CTC的最佳用武之地
上一期,解析了CTC的最佳用武之地,包括(1). 窮途末路——CTC≠預後;基因檢測亦慘遭KO; (2). 天生我才——動態監測,告訴你所不知道的; (3). 目擊證人——輔助診斷而非鑒別診斷…
洞察CTC的未來價值
(1)免疫治療biomarker—— CTC 妥妥PK ctDNA
(2)CTC與可手術患者
(3)CTC Response
談到CTC的未來,我只談個人認為將來可能成為學術熱點並且在5年內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方向。關於這個定義,我首先排除了如下幾個方向並列出了排除原因,個人愚見,供大家參考。
A、 CTC做DNA層面的分子診斷(以卵擊石,無法與ctDNA競爭)
B、 CTC單細胞檢測(無法逾越腫瘤異質性這道鴻溝)
C、 以預後為基礎的CTC分型(晚期患者中,毫無實際應用意義)
因此,在學術層面,CTC是腫瘤細胞自身活性狀態與腫瘤局部微環境、人體免疫系統三者交互作用的結果,沿著這條主線進行討論。
(1)免疫治療biomarker—— CTC 妥妥PK ctDNA
前面提到過,如果在DNA層面做分子診斷,ctDNA具有天生的優勢(血液中穩定存在、提取方便、幾乎所有患者均存在),CTC雖然也能起一定作用,但是畢竟需要後天克服的障礙太多(脆弱、提取純化困難、部分患者原本就無CTC),所以無法與ctDNA競爭,誰叫人家的名字里就有DNA呢?)。
但是,免疫治療(PD-1抑製劑)特別是以PDL-1表達作為免疫治療Biomarker的出現,大大凸顯了CTC的優勢,因為,CTC可以檢測蛋白表達而ctDNA不可以,或者說血液中只有CTC才有機會檢測PDL-1,其他都不行。況且,能否有效分離出CTC至少證明它可能存在免疫逃避的機制,理論上PDL-1表達更有針對性,表達率可能更高!
因此,免疫治療Biomarker的液態活檢,絕對是CTC打翻身仗的好機會!!!
(2)CTC與可手術患者
應該說,這個領域是目前CTC最有臨床應用價值,但也是最難拿到數據證實的地方。究其根本而言,CTC的預後價值對晚期患者可能不重要,對手術患者則截然相反。術後患者最擔心的就是複發,而CTC是判斷複發的最佳或者說最敏感的指標之一。
理論上,CTC檢出與患者術後複發的相互關係可能如下,患者術後複發的概率:術前術後均可檢出CTC>術前可檢出CTC>術前術後均無法檢出CTC。如果能判定如上順序的正確,那麼對於患者術後輔助治療的選擇、隨訪周期的設定、患者教育的力度等方面都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問題就在於,這個理論上成立的公式,運用到實際臨床實踐過程中,卻缺乏有效數據的支撐,而且獲得這種有效數據也是非常耗時耗力的一個過程。
但是,如果誰能沉下心來,做出一定數據的話,那一定是能夠引領甚至改變學術方向的一項研究。
具體,CTC與可手術患者,可能有以下幾個臨床盲點
A、 術後輔助化療的合適人群(CTC高患者才接受輔助化療?)
B、 術後患者的預後(通過CTC判斷)
C、 手術擠壓對腫瘤血液播散的影響(術前與術後CTC的對比,特別是肺動脈血中CTC)
(3)CTC Response
上文提到過PSA Response,但是,在肺癌鄰域,CTC Response是否也可以複製呢?CTC是反映腫瘤負荷的最佳指標,因此理論上,CTC response有很大的探索價值。在這方面,國外CCR等雜誌已經有較多的研究進行了探索,也得出了非常正面的結果。
不過,秉承本文的一貫宗旨,不能為了做科研而做科研,所有的科研探索必需基於解決某些實際的臨床問題。
所幸,這些臨床問題在晚期肺癌治療過程中並不鮮見,我羅列如下:
A、4段化療結束後,患者是否需要接受維持治療
B、抗腫瘤治療過程中,出現單個新發病灶,是否需要干預治療?
C、靶向治療過程中,出現緩慢進展患者,何時才是最佳的換藥時機?
D、小細胞肺癌患者原發灶高度緩解,是否需要接受PCI?
E、免疫治療患者,初次PD,是否可通過CTC檢測判斷是否繼續給葯?
F、CTC高的患者,是否免疫治療更有效?
如上情況,均是RECIST標準評估的盲點,一旦可以尋找到第二種方法補充,無論對臨床醫生也好,對患者來說都會有非常巨大的實際幫助。
推薦閱讀:
※你的年紀最怕什麼癌?
※每年彩超+鉬靶檢查=乳腺腫瘤無處躲
※肺癌隨訪寶典:如何及時監控癌症複發,有效管理副作用?
※開啟卵巢惡性腫瘤「精準篩查」的新模式新策略
※腫瘤醫生:女性排名前5的癌症,第2名會讓你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