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個人全面發展理論的現實意義
【思想匯】
編者按
《資本論》發表在150年以前,那時正是資本主義開始原始積累的時期,150年來,社會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20世紀下半葉的新的科技革命、信息技術進步,把人類帶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時代,社會生產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與此同時,教育得以普及,人們受教育的機會普遍增加。在這個時代,馬克思關於個人全面發展的理論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在近日北京明遠教育書院舉行的「馬克思論教育——紀念《資本論》發表150周年」學術沙龍上,本文作者在主題演講《馬克思論個人的全面發展》中指出,《資本論》是一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著作,但談到資本主義生產時,總要談到人,《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個人的全面發展做出的深刻考察和分析,在今天仍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文擷取演講中的相關論述,以饗讀者。
我第一次讀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在1949年,那時我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學習。學校為全校師生開設了兩門公共課,一門是社會發展史,由侯外廬教授講授;另一門是政治經濟學,由胡明教授講授。由於聽眾是師生一起,人數眾多,所以課堂設在風雨操場。政治經濟學期末考試,要求寫一篇讀書筆記,於是我就在圖書館啃起《資本論》來。《資本論》第一章講商品,內容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於是寫了「商品價值的雙重性」(大意如此,確切的題目已記不清了)的讀書筆記論文。居然得到了好評,胡明教授在我的論文上圈了好幾個圈。以後在蘇聯學習,政治經濟學是重點課程,要學習兩年四個學期,每周四節課,自然又要讀《資本論》。回國以後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教育學,在講到馬克思教育思想時也總要提到《資本論》。但是,似乎並沒有學透學懂。再一次閱讀《資本論》,感到又有新的體悟。
馬克思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方法
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在現實生產和發展過程中來考察人的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勞動,自覺有意識的創造性活動,即勞動。勞動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人自身。而勞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中進行的,個人不是孤立的勞動。因此,個人的發展,不是由人們隨意設計的,是由社會生產條件所決定的,而社會生產本質上是實踐的。
所以,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這個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仍是我們今天研究個人的全面發展需要遵循的方法。個人的全面發展仍然要在社會勞動和社會實踐中獲得。個人的發展是與社會生產發展相一致的。個人的全面發展不是像古代思想家提出的那樣基於善良願望,而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個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命題只有在大工業生產的基礎上,也即現代社會才能提出來。同時,也只有在現代大工業生產條件下,才能為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信息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更證明了體腦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現在教育界提倡生命教育,教育要把個人的生命放在首位,尊重生命,提高生命的質量和生命的價值。而個人生命的發展總是和社會勞動聯繫在一起的,是在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中發展的。離開了勞動、離開了社會,就難以理解生命的價值。
馬克思關於個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是充滿辯證法的,他既看到了大機器生產對個人的全面發展存在傷害、限制和制約,也看到了大機器生產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如果不能用辯證法的觀點來加以分析,是不能真正理解個人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的。
馬克思關於個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分工、社會生產之間的關係的觀點至今仍不過時
研究馬克思關於個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需要結合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來理解。《資本論》創作在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工人階級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非常突出。馬克思以階級分析為方法,分析了社會勞動的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發展。但由於當時科學技術還不夠發達,雖然馬克思已預見到個人的全面發展是大工業生產的生死攸關的問題,但還沒有也不可能預見到科學技術如此迅猛發展,不可能預見到今天,知識已不再是資本奴役的工具,而是成為現代生產的第一要素,知識生產正在逐步衝破體腦的分離。同時,資本主義也在自我調節社會關係,舊式的分工已經被新式的分工所替代。
但是,今天的世界雖然由於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生產發展主要靠智力勞動的推動,但勞動分工依然存在。即使在現代社會,由於私有制沒有消滅,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人類仍然還不能實現馬克思講的充分自由的發展,馬克思當年所分析的社會生產與個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依然存在,《資本論》的理論光輝依然閃耀。近年來經濟學界的學者也承認,只要由競爭、效益和剝削主導的社會經濟架構繼續存續下去,《資本論》將一直保持它的影響力。
有人會問,在教育普及和人工智慧時代,還會不會有個人片面發展的存在?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誠然,今天我們所處的知識經濟時代與馬克思所處的工業革命初期的時代有很大的不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互聯網的普及更給世界帶來了無窮的變化,也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新時代的生產不僅要求工人全面發展去適應大工業生產,而且要求勞動者創新知識、創新技術,把這種知識和技術的創新當作社會生產的必要條件,去推動社會生產。新的時代要求所有勞動者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在學習中創造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成為全面發展的個人。但是,如果勞動分工依然存在,總會有一部分人從事簡單的勞動,智力被荒蕪;同時如果人只會使用智能機器,成為智能機器的附屬品,他的智力會衰退,情感會被虛擬現實所削弱,也會是片面發展。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會面臨更多新的挑戰,人工智慧的使用並不能完全代替人類自身的發展。深刻認識馬克思關於個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對認識人類自身發展、對教育發展都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大工業的普遍要求,也是現代教育應當遵循的普遍規律
馬克思提出,把「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大工業生產一方面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另一方面又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這就是把生產勞動和教育結合起來。馬克思的科學論斷,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顯得更有現實意義。今天的社會生產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全面發展的人代替舊式分工中的局部發展的人尤為突出。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提出,世界進入了學習化社會。該書的序言中寫道:「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東西足以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技術革命所產生的後果相比擬。」18世紀的產業革命是用機器去代替和加強人類的機體功能,20世紀新的科技革命是用智能機器代替和加強人類腦的功能。特別是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成為生產的第一要素,使得生產過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雖然私有制並未消滅,但舊式的分工正在逐漸被打破,藍領工人正在與白領工人相融合。這就更加要求個人的體力和腦力的全面發展。因此,現代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整個國民經濟相結合,培養體腦結合的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可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個現代教育的普遍規律不會變,而結合的內容和方式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變化,未來的勞動將會以智力勞動為主導,但體力勞動也並不會完全消失。同時,馬克思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大工業生產的要求,提高生產力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改造舊社會,培養革命新人的唯一方法。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勞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為人類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人的精神世界並沒有因此而提高,經濟主義、享樂主義盛行。只有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理解勞動是人的本質,是人的生命價值所在,才能培養促進時代發展的新人。
馬克思關於個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為終身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我第一次接觸到終身教育的概念是在1974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八屆大會上。當時對它並不理解,認為這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提出的概念。科學技術革命引起的生產變革,正如一百多年以前馬克思揭示的,勞動的變換是大工業生產的自然規律,大工業生產造成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工人要接受教育,力求多方面的發展。馬克思的這個論斷,就為今天的終身學習提供了理論基礎。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在20世紀下半葉以來更為嚴重。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方式轉型,造成了大批工人下崗,證實了馬克思的科學論斷。
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不僅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建立新的教育體系創造了條件。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使教育和學習衝破了學校教育的樊籬,使得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
終身教育在20世紀60年代剛剛提出來的時候僅僅被理解為成人適應生產變革的職業培訓,但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整個教育系統都要納入終身教育系統之中。教育應該貫穿於人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生中的各個年齡階段。教育不限於普通的學校教育,也包括了一切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終育教育開始是一種理念、一種思潮,逐漸發展成一種制度、一種教育系統。到21世紀初,終身教育的概念正逐漸被終身學習的概念所代替。終身學習更強調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更體現了學習化社會的特徵。終身教育不僅要求所有教育都納入它的系統,而且要求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傳統教育那種只傳授僵死的知識、脫離實際的教育模式再也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了。
早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就深刻地指出了社會生產的變化對工人不斷接受教育、力求多方面發展的要求,儘管在他所處的時代,勞動者還不可能實現不斷學習、終身學習,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已經認同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並逐步使終身學習成為可能。
站在今天的社會發展現實基礎上,回顧一百多年來人類社會發展歷程,重讀《資本論》,更能深刻體會到馬克思關於個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現實針對性、預見性和科學性。馬克思關於個人全面發展的思想在他的其他論著中也談到過,我們要結合起來,並聯繫到馬克思生活的時代背景,與時俱進地進一步深入研究,以指導我國的教育現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
(作者:顧明遠,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推薦閱讀:
※陰陽宅風水理論基礎(七) 轉
※1562 29 P0329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80卷)〖唐 玄奘譯〗拾柒
※毛澤東批判繼承文化觀的偉大理論創新
※關於宇宙的6種驚奇逆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