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木: 皇帝讀書縱橫談
古代中國的皇帝,如果考察他們的讀書生活,可分為讀書、不讀書這兩類。繼之,讀書的,又可分為因讀書而成為「好皇帝」(所謂「做穩了的皇帝」)的,以及因讀書而成為「壞皇帝」(所謂「亡國之君」)的這兩類。
一
先說最多的一類,即所謂不喜讀書的。在中國古代歷史上600多位皇帝(嚴格說來,是67個王朝中的446位帝王)中間,經粗略的統計,這大概應佔了一個不小的數字,這中間,大致也可分為兩類:
一、是我們曾經耳熟為詳的一句話,所謂「劉項原來不讀書」,其表現則有秦始皇焚書坑儒、漢高祖歧視和虐待知識分子(他的一句名言是「治天下安用腐儒」),等等。
考察中國古代的皇帝,其實他們大概有兩種人:流氓、豪強。前者如劉邦、朱元璋,後者如劉秀、李世民;這兩種人都不是靠讀書才登基的。讀書?太酸了,那是秀才儕輩們乾的事,然而「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人情紙半張」……「秀才」,不啻一無用處的別名耳,他們既無財富,又無死黨和狠勇,怎堪比流氓、豪強,這也就是「劉項原來不讀書」的道理了。不過,這道理卻也弔詭,治國么,怎麼竟可以不讀書呢?古人尚雲「治大國若烹小鮮」,沒有一肚子先人、聖人或前人的統治智慧即「間接經驗」,怎麼統治、管理好一個偌大的王朝呢?然而,不讀書是不是沒有道理呢,這要看怎麼讀書,以及讀了之後知、行的關係。《顏習齋言行錄》中說:「書之病天下久矣……古今聖賢豪傑旋乾坤開務成物,由黃帝五霸以至秦漢唐宋明,皆非書生也。讀書著書,能損人神智氣力,不能益人才德。期間或有一二書生濟世救難者,是其天資高,若不讀書其事功亦偉,然為書損耗,非受益也。」然也,它至少說明了中國歷史上因「讀死書」、「死讀書」而「讀書死」的一個慣常的規律。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若干開創基業的皇帝,如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都是不太喜歡讀書的皇帝,這正如毛澤東說過的話:「讀書多的人,把國家搞不好,李後主、宋徽宗、明朝的皇帝,都是好讀書卻把國家搞得一塌糊塗的人。」
不過,凡事皆有兩面,「不讀書」、「反讀書」到了極致,就是封建專制思想統治的源頭,如明太祖朱元璋大搞專制統治,其表現形式即是厲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獄。而所謂「不讀書」、「反讀書」的潮流也在歷史上開了一個反智主義的源頭,如果不是我們記性太壞,「臭老九」就是這一源遠流長的「傳統」思想的表現之一。
二、道理極淺,不愛讀書由帝制所決定。一個沒有任何束縛、監督、制衡的制度之下,你想一想啊,一個人(只靠血緣)憑白坐了天下,那麼,一個人的自然屬性(「本我」以及由此衍生的非人性因素)幾乎會毫不費力地戰勝了他(在中國歷史上,只有極少的「她」如武則天等的存在)的其他角色和功能,於是,聲色犬馬、燈紅酒綠等等,會很快包圍了帝王的日常生活,甚至,這又會從骨子上影響到龐大的帝王后備軍的「准帝王」們,這比如最早農民起義的陳勝、吳廣,乃至進城之後的「天王」洪秀全等等,可謂概無例外。因此,這些或者靠了血緣裙帶,或者靠了刀光斧影,或者靠了「寧有種乎」的暴力登台的帝王們,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讀書本來就不是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因為他們有無數的慾望冀得滿足,甚至可以這麼說,在帝王這個位子上,可以有多少嗜好、癖好都可以成為現實呢,於是,讀什麼勞什子的書呢,滾它一邊去吧。
因此,古代的封建帝王因為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所謂萬人之上、為所欲為,絕大多數的皇帝都會懈怠了政務,也不願讓光陰由讀書去充填,而且體制所決定,管理國家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由自己的心腹大臣和太監去打理,於是,無所事事的皇帝就分別發展了自己的「業餘愛好」,這如先秦時衛懿公喜鶴成癮,晉靈公專喜用彈弓擊人;南北朝時,天下大亂,則出了著名的「白痴皇帝」晉惠帝,其時南齊東昏侯則喜雜技,北齊後主卻喜扮乞丐,前秦的厲王則喜用酷術殺人,而北齊文宣帝則不啻是一位混世魔王;到了唐代,或許是天下太平,「梨園」祖宗終歸唐玄宗莫屬,此外「蹴鞠」球迷的唐僖宗、「角抵」(摔跤)迷的唐庄宗、「象棋皇帝」的唐肅宗等不一而足,到了後唐庄宗時,更是玄宗的餘緒,所謂伶人班頭的「李天下」,整個朝廷不啻一個大劇院了;此後朝廷中的「混混」皇帝,還有「出類拔萃」的「木匠皇帝」(也算是建築家吧)明熹宗、建造「豹房」荒淫無度的明武宗等,他們玩還來不及,至於文事及讀書,只好敬謝不敏矣。
二
皇帝不讀書,當然不是全部,這就如當年揭櫫反封建和反帝制時湖南易白沙的一本《帝王春秋》,把至尊的皇帝罵得狗血噴頭,但也畢竟不能代表了全部的皇帝,史書上記載有「好覽史傳」的皇帝,還是不少的。
能讀書以及喜歡讀書的皇帝可分為兩類:
1.因讀書而成為所謂「好皇帝」的。愛讀書且提倡讀書風氣的古代皇帝,如三國時孫權囑咐大將呂蒙讀書———讀兵法、歷史等等,讀書多了,才能逢大事時「不糊塗」,而且也能受人尊敬,比如當年同是大將的魯肅,就對讀了書的呂蒙取刮目相看的態度。此之後,北魏孝文帝、南朝梁朝的文宗等,也都喜讀書,甚至認為不讀書就難稱皇帝:「若不甲夜視事,乙夜觀書,即何以為君?」這樣,便把讀書抬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去認知了。
到了宋太祖時,雖然是「馬上」得的天下,他卻常常手不釋卷,他知道:要使自己廣見聞、增智慧,唯有讀書而已,也是他說「宰相須用讀書人」,於是,北宋的體製得以彰顯(當然,從此也開了有宋一代積弱的局面)。到了宋太宗時,更下令眾文臣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書成,他自己規定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至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由於太宗讀書多,學問淵博,處理國家大事時也得心應手,以至整個朝廷洋溢著讀書的風氣,連平常不喜讀書的宰相趙普,也開始閱讀起《論語》來,此後才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
再後,明、清兩代的皇帝,除了處理政務和躬身祭祀之外,讀書就成了他們皇帝全部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尤其是清朝的皇帝,他們深知自己作為統治者,在馬背上得到了江山,還須通過掌握漢人經典以取得自己的全部「合法性」,於是他們在入主中原後,便如饑似渴地學習起儒家等文化。後來雍正皇帝曾說,「讀書養氣」,即讀書可以「變化氣質」,這是皇帝自覺讀書以提高自己執政能力的一種感悟。
有清一代,甚至整個中國古代,康熙更是皇帝中最酷愛讀書的典範,他從5歲開始讀書,8歲登基,從此於儒家經典日日必讀,字字成誦。至少年時,因讀書過勞,至於咯血,仍不肯休息。24歲時,在內廷設南書房,選擇漢儒為侍讀學士,常侍左右講究文義,並命學士日日進講,有時雖在瀛台避暑,也不嘗間斷。後來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期間,當時因戰局迅變,軍報頻至,翰林院奏請隔日進講,康熙不準,令「仍每日進講,以慰朕倦倦向學之意」。後來他又曾說:「朕自幼好看書,今雖年高,猶手不釋卷。誠以天下事繁,日有萬幾,為君者一身處九重之內,所知豈能盡乎?時常看書,知古人事,庶可以寡過。」
康熙博覽群書,嗜書如命,凡辭章、聲韻、律呂、歷算、自然科學等,無不涉獵,此外他還開博學鴻詞科等,組織編纂了許多大型書籍,如《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康熙字典》以及《皇朝全覽圖》等,並且除了在宮中時手不釋卷,每逢外出巡視,他也必攜帶大量書籍,且每日讀書往往至深夜,所謂樂此不疲。特別是他的讀書目的和方法,也頗可稱道,如他稱最有用之學是「經學史乘」,那麼,所謂「六經皆史」,顯然他最注重的是前人經驗之談的史籍了。至於讀書的態度,他又認為應持「不知為不知」的心態,尤重視實踐這一環節,所謂「總要講求治道,見諸實行,不徒空談」等等。在他的晚年,他審視自己,以為治理天下半百,尚無大過,此均為書籍之賜,他還說過:「讀書一卷,即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即有一日之益。」這確是他身體力行的體會。
康熙晚年教子讀書,也可視為是他讀書好學的繼續。到了他的孫輩,還有一位打破「到處一游」寫詩記錄的乾隆皇帝(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記載,乾隆御制詩有4集,共達33940首;其一生創作的詩歌,竟達10餘萬首,即平均每天創作3首),其學習和創作的勁頭毫不稍遜於康熙。
2.讀書而成為亡國之君的,也大有其人。如王莽早年以清貧而喜讀書知名,而且他還喜好探索,比如說到歷史上的屍體解剖、飛行試驗、人造乳酪等等,他比外國的達·芬奇等不知早了多少年,可惜他讀書食古不化,後來大搞烏托邦試驗,最終功敗垂成。又如佞佛的「皇帝菩薩」梁武帝蕭衍,他除了佛事,最好讀書,所謂「雖萬機多務,猶卷不掇手,燃燭側立,常至戊夜」,此外他還喜寫書,《通史》以及《統御集》等,且部頭極大,如《制旨大涅經講疏》就有101卷,他還創立了儒、佛、道三教同源的理論,不過,書讀的多了,昏頭昏腦,居然自己出宮「捨身」,創造了歷史上皇帝出家的紀錄。隋煬帝也是如此,喜歡書籍,除了收藏,他還愛寫書(共有文集55卷),不過終究於治理國家大事無補,且成為快速亡國的典型。
其實,如果不是蒼天弄人,皇帝中有的人本來是很可表彰的,這如「皇帝詞人」之稱的南唐後主李煜以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趙佶等。不過,因為是皇帝,不是專事讀書或藝術創作的士子,他們的下場就只能是亡國之君,如南朝梁元帝蕭繹臨亡國時才恍然大悟,他匆忙下令焚燒古今圖書14萬卷,且口中喃喃道:「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可惜覺悟得太晚。
三
至於皇帝們所讀之書,如果仔細考究,須從歷代的《實錄》等認真爬梳一番。記得清朝的乾隆曾有讀書詩曰:「少時慕才華,研精味詞藻。微言探月窟,逸興橫雲表。措思每廢餐,兀兀忘昏曉。雖雲俗慮無,卻被詩魔擾。至理在目前,棄而求深窈。曠盪無所歸,悵悵盈懷抱。近讀文公書,習氣從茲掃。因此九仞山,一簣功不少。作此聊自訟,詎足雲見道。」由此可見,皇帝的讀書,其內容不外乎詩文以及儒家經典(宋以下則是程朱理學的《朱子全書》等)和先賢文章,這種閱讀傾向和當時封建社會統治秩序所要求的「閱讀期待」是完全合拍的。
不過,皇帝讀書,是出於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在一個封閉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傳統之下,他們讀書的生活並沒有帶來現代人所認識到的讀書本身的意義,這隻要看古代許多皇帝為士子讀書所加的限制、以編纂為名取刪削之實的文事等就能明白。皇帝一旦明白了統治的奧妙,為了加強皇權專制,就會下意識地在「讀書」上做文章,如讀什麼書,以及不能讀什麼書等,如秦始皇加強思想控制,採取焚書坑儒的辦法,當時李斯建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這就是說,除了實用之類的「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以及「史官文化」,此外等等,絕屬不宜。由此,中國的落後於世界、中華文明的衰敗,都是可以預期的了。
古代皇帝的讀書生活,有兩位比較特殊,這一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他不獨是皇帝中的讀書之冠,而且他在飽讀中國書之餘又讀了不少外國書,如歐洲文字、幾何學、數學、哲學、音樂等,在他的讀書書單中,竟有歐幾里得定律以及巴蒂氏的《實用理論幾何學》等,或者這不過是獵奇的衝動。到了晚清的光緒皇帝成人之際,天下早已大變,已即位24年的這位皇帝急欲有所作為,便偷讀了康有為等呈上的《日本變政記》、《俄皇大彼得變政記》、《日本變法考》、《波蘭分滅記》、《法國變政考》等書籍,由此堅定了他變法維新的決心。真正的「放眼看世界」,中國的皇帝是從他開始的,可惜這樣的閱讀生活很快也就結束了。
(選自《歷史學家茶座·第6輯》/王兆成編/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推薦閱讀:
※倒著寫史,反著讀書
※蔡鋒談:文昌位上放書桌,有利於小孩讀書
※楊絳:讀書是一生的信仰
※聰訓齋語評註--讀書篇
※【傳奇收藏讀書筆記】66 《跟巴黎名媛學到的事》